探索《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

摘要

本文从《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出发,指出了传统研究中对《水浒传》忠义认识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水浒传》不忠不义的概念。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浒传》的不忠不义,首先从忠与义的矛盾性方面阐述了忠义之间的矛盾性,无论从写法上还是具体的事例上都能得出其不忠不义的思想主题,而从人物的背景分析来说更加凸显了不忠不义思想;其次从《水浒传》不忠不义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在《水浒传》中不忠与不义的具体案例比比皆是,充满了背叛与对朋友的不义,因而也十分明显的表现出了《水浒传》中的不忠不义;最后本文从导致不忠不义的原因入手,揭示了不忠不义的原因主要是在朝廷制度与宋朝是盛行的江湖文化与出现的游人现象息息相关,是造成不忠不义思想的起因。

引言

本文是在古代文学范畴之下的研究《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的一篇论文,目的在于探索《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并对之进行大胆怀疑,进而阐述其对立面不忠不义的思想主题。近几十年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一直备受争议,不过探讨更多的往往是传统意义上忠义探讨,对人物的刻画上还有对主题的归纳上多有偏颇,传统意义上的忠义观被广为接受,而能够对文本中模糊或者矛盾的忠与义的公正客观评价的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不忠不义的角度来分析《水浒传》中的思想主题。在《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中,金圣叹指出:“若使忠义而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之凶物、恶物乎哉”!①[①金圣叹.《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上)[M].湖南:岳麓书社,2006:10]在王学泰的《水浒·江湖》中指出:“前七十回梁山人谈论‘忠义’,作者也用于赞美梁山人,但细读都缺少必要的内涵,似乎是外贴的标签”。②[②王学泰.《水浒·江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231-23]宋铮在他的《《水浒传》的忠义伦理悖论及其悲剧性》中也说:“忠义伦理在逻辑上存在诸多悖论,难以付诸实施,充其量不过是形上的口号而已”。③[③宋铮.《<水浒传>的忠义伦理悖论及其悲剧性》[J].文艺评论,2011,12(01):94-96]诸位学者大家都对《水浒传》的不忠不义进行了论述,但具体的案例副证及对原因的分析不太明确,而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本文的意义在于结合当时背景下的社会制度,个人伦理观念和社会伦理观念等对书中所表达的忠义思想形成巨大影响等因素,从而对《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有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认识。为现代人提供理性参考。

一、《水浒传》中忠与义的矛盾性

(一)写作手法上的矛盾性

在《水浒传》中在写法上就凸显出了不忠不义的思想主题,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写作特点,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写作特点,如果你仅仅研究一个故事,就事论事,就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在《水浒传》一书中都是渗透着暴力的色彩,整部故事中有好几次劫法场的行为,比如大名府解救卢俊义、东平解救史进的故事,我们从这两次劫法场的共同点来看,就是在解救他们之前都做了严密的部署和准备工作。这也许就会给大家一个错觉,认为《水浒传》中所有的劫法场行为都是会有兄弟为义气而认真准备的思维误区,但在江州劫法场中我们却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不义的端倪,从准备情况和部署来看,梁山“好汉”既没有买通狱卒来保证戴宗和宋江的安全,也没有派出专门的人员去对付刽子手,如果不是李逵及时砍翻刽子手,街上大乱,恐怕二人的脑袋早已掉地了吧!在书中这样写道:“却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有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手,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④[④施耐庵.《水浒传》[M]:第一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在这里以往的思维误区好作者巧妙的障眼法会让大家认为梁山实际上买通了狱卒,安排了营救人员,但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李逵在那时还不是梁山的人,而是江州城的一个牢头,是宋江在狱中将其发展成自己人的,可见江州劫法场的主力是李逵而不是晁盖,晁盖没有十分的表现出那种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义气,是一种不义的表现。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误区的写作手法与特点不也体现出了忠义的矛盾性吗?《水浒传》在叙事章法、人物塑造与白话语言等方面也是充满了矛盾性的色彩,吴越在《品水浒》中:评说水浒的“奇”并不在于《水浒传》的叙事章法、人物塑造与白话语言等方面有多么独特,而是因它“是以土匪、地主恶霸以及各种坏人和铁杆儿歹

徒做主角,而且是拿他们中的多数人作为‘忠义’的正面人物来鼓吹歌颂的”。

①[①吴越.《品水浒》[M]:第一版,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7.],正是在这样矛盾性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给大众展现了一个充满“忠义色彩”的世界,充满“忠义主题”的水浒故事。

(二)故事情节的矛盾性

1.忠义的起源及含义

在《后汉书·冯衍传》中冯衍写了封信责备田邑投降刘秀,田邑回信说自己的老母诸弟都被人家抓起来,而且新朝(王莽建立的朝代)以亡,“诚使故朝尚在,忠义可立,虽老亲受戮,妻儿横分,邑之愿也”。意思是说,王莽新朝都垮台了,尽忠没有了对象,我还对谁“忠义”?东汉和帝永和三年(91)的皇帝诏书中说:“朕望长陵东门,见二臣之垅循其远节,每有感焉!忠义获宠,古今民同。可遣使者以中牢祠,大鸿胪求近亲宜为嗣者,须景风绍封,以章厥功。”汉和帝看到西汉开国功臣萧何、曹参的坟墓,想起他们的功绩,感慨万分,遂遣使者,为他们立祠纪念,以昭示他们的“忠义”。从这两例可见“忠义”这个词一开始使用,就用于臣民与朝廷的关系,它是个事上的伦理观念。②[②王学泰.《水浒·江湖》[M].第一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32-33]忠义的起源及意思都来源于朝廷统治者与臣民的关系,而在宋朝这个时期的“忠义”风更是风靡全社会。

2.忠义矛盾的具体案例分析

“忠”与“义”是一个相对立的概念。在忠诚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做到“忠”或者做到“义”。在这一点上,“忠”和“义”是一个统一的。具体而言,“忠”和“义”是相同的或相互依存的,“忠”和“义”共存并不困难。然而,宋江面对的“忠诚”似乎有矛盾的含义。宋江的“忠”,是对朝廷的“忠”,这一主题是朝廷;宋江的“义”是对梁山所有英雄的“义”,而这一主题是梁山的主要英雄。而梁山英雄被迫放弃,或者遭到朝廷的迫害,因而才走上梁山落草为寇的道路!所以,朝廷与梁山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并且不可化解。所以,两个主体之间有着非常深刻的矛盾。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忠义的矛盾性。

第十八回讲到宋公明四方晁天王,宋江充分利用时间差为晁盖等一帮劫生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