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阴火热病的实质及证治规律探讨

合集下载

浅议阴火

浅议阴火

浅议“阴火”【摘要】李东垣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脾胃学说,提出了阴火理论,对后世临床治疗内伤发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医家对其论述颇多。

今对其论述进行理论探讨,以图弄清阴火的真实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结果发现:阴火的产生源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即《内经》所云“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阴火的本质是,心肾君相之火,不安其用。

【关键词】李杲;阴火论;机理金·李东垣著《脾胃论》,在《内经》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脾胃学说,尤其书中提出的阴火理论对临床治疗内伤发热等病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但书中对“阴火”概念的阐述尚欠明确,致使后世专论颇多,莫衷一是。

现谈谈对“脾虚阴火”及其证治的点滴认识。

1 阴火的涵义火为阳邪,其前冠以“阴”字,则疑惑顿生。

说明阴火的涵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这个“阴”字。

东垣之学,溯源于《内经》,阴火之论,亦不例外。

《脾胃虚实传变论》先引《内经》原文:“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文中“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与“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是相对而言的,阴和阳分别指内外或表里。

在此,东垣引用《内经》原文,明确指出阴火乃内生之火,其病因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

2 阴火的病机李东垣[1]在《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总结道:“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然而,由于本段寓意深长,于是导致后世对“阴火论”的百家争鸣。

正确理解东垣这段论述,是理解阴火的关键。

笔者认为,阴火的产生源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即《内经》所云“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阴火的本质是心肾君相之火。

《脾胃论》中所述:“真气又名元气,以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李杲word文档

李杲word文档

2.2 补气升阳是补土派的主要治疗法则:内伤不足证的主要病机是元气不足或不能正常升发输布,对这一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法则应当培补升发元气。

《脾胃论》说:“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

……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

”又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元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在他创制的名方中,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都充分体现了补气升阳的法则,方中的主药都用了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陈皮。

在《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中释义道:“黄芪、人参、甘草、当归身、柴胡、升麻,乃辛甘发散,以助春夏生长之用也。

”在清暑益气汤方后云:“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阳明之气,以滋养之和气也。

”又云:“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

……黄芪之甘温,以益肺气而固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喘、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

”又说:“桔皮……能助阳气之升而散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也。

”可见他用这些方药的目的是补气升阳,而不在于增进饮食,补脾益胃。

《脾胃论》一书中共载方63首,用药97味,其中应用次数最多的是:甘草33次,人参、陈皮各27次,升麻24次,白术、当归各23次,黄芪22次,柴胡19次。

助消导的常用药如神曲9次,草豆叩5次,大黄、砂仁各3次,麦芽只用2次。

可以看出他立方用药的用意,充分说明其治疗内伤不足证的着眼点是培补升发元气,而不是助胃消化水谷补气升阳是补土派的主要治法——李杲学术思想探讨丁世芹刘善锁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濮阳4570034制方用药法度李杲独创脾胃学说,强调脾胃不足,重视胃气升发,因而他在治疗上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如升麻、柴胡、黄芪等药物在方剂中的运用,即使间用苦降,也仅仅是配合与权宜之计。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摘要】在李杲阴火学说提出后,人们对阴火还是很难理解,对于阴火学说,众多学者意见截然不同,其中一学派更符合广大意见,它们认为阴火是下焦离位的邪火,和自身产生的元气水火不相容,是对立面,从而导致一些疾病,该邪火又称为我们老百姓常常说的心火,它由自身的脾胃中元气失衡,应该多服用祛火,温和增气的食物或药物。

【关键词】阴火论;阳气;阴气【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15-0150-02doi :10.3969/j.issn.1674-9316.2015.15.121On Li Gao’s Theory of “Yin Fire”XIA Songqing Yumei kidney hospital in Henan,Hebi 456750,China 【Abstract】After Li Gao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Yin Fire, people still find it hard to understand Yin Fire.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Yin Fire, and among them one school of though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public opinions. They think Yin Fire is a pathogenic fire of lower energizer and dislocation, and is incompatible with man’s Promordial Qi like water and fire, which can lead to some diseases. The pathogenic fire is also known as the heart fire for common people. It is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of Promordial Qi in spleen and stomach, and moderate food or drugs should be taken so as to reduce internal heat and enhance Promordial Qi.【Key words】Theory of Yin Fire,Yang qi,Yin qi夏松青工作单位:456750河南誉美肾病医院阴火论的提出让中医界豁然开朗,李杲对于中医学的贡献可谓是极大的,由于李杲的阴火学说时间比较悠远,而且阐述的不够细致,所以让后来的学者造成疑惑,对于阴火的结论理解的颇有不同,有人说是由于阳气减弱衰退,阳气损失变为阴气,元气损伤到达了血液,阴血亏虚而造成患者常发热。

基于李杲阴火论探析脾瘅

基于李杲阴火论探析脾瘅

基于李杲阴火论探析脾瘅罗肇炯; 吴同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8【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阴火论; 李杲; 脾瘅; 脾胃虚弱【作者】罗肇炯; 吴同玉【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福建福州350122【正文语种】中文火证深受历代医家重视,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颇多论述,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240余次提及“火”[1],并明确提出“火”的定义,随后金元时期阴火、相火学说的完善,到清代程钟龄于其著作《医学心悟》中提出治火八法,及近代血火同病的提出。

火具有炎热、上升等特性,脾瘅亦有热的现象,且脾瘅作为消渴的前一阶段,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2],故研习诸火,觉得金·李杲的重要学术观点“阴火论”对于脾瘅的诊治具有可鉴之处。

1 阴火论1.1 “阴火论”的由来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先辈们在与疾病的争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是他们经验及智慧的结晶,标志中医学的学术体系的形成,在此体系中包含着对“火”的相关认识[3],如在《黄帝内经》中讲述的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少火壮火、君火相火等。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结合“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念,形成了其特有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因此,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中火是有形的燃烧之火,可产热,焚物,如《说文解字》中:“火,燬也。

南方之行,炎而上。

象形。

”又如《尚书·洪范》曰:“火性炎上。

”通过比类取象方法,“火”是一类阳性、热性的事物或是处于亢进的状态,其特点是温热、向上升腾。

伴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完善了对火的认识,提出许多有创新性的学说和理论概念,为后人所推崇,李杲提出的阴火论就是其中之一。

任何一个中医理论的诞生都有其相对应的时代(社会、自然)背景[4],阴火论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观点问世,必然是存在前人所未遇到或用前人之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文家慈【摘要】Yin fire doctrine, has long been controversial since it was first proposed by Li Dongyuan. Strictly following the original theory of Li,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yin fire' s academic source, mechanism, dynamic ru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Yin fire doctrine studies the disease caus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rnal damage of spleen and stomach, fever due to insufficient qi. Yin fire doctrine enriches knowledge of clinical medicine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respects.%李东垣首倡阴火之说,引发了医学界长期的争鸣,迄今仍未有定论.作者循李氏原意,就阴火说的学术渊源、产生机理、动态规律以及对临床医学的学术价值等进行了探讨,指出阴火说是用以阐释脾胃内伤,气虚发热机理,指导辨证论治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理论,阴火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极大的丰富了临床医学.【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1(006)005【总页数】5页(P385-389)【关键词】阴火【作者】文家慈【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中医院,四川省苍溪县陵江镇解放路西段531号,628400【正文语种】中文金元时期,李东垣首倡阴火之说,引发医学界长期的争鸣,历代名家对阴火提出了10种不同的见解[1],迄今仍未有定论。

李杲脾胃学派

李杲脾胃学派

2.制方遣药的特点 ① 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 本于脾胃; ② 因证投方,灵活权变; ③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医史·东垣老人传》
——砚坚 李杲(公元1180~1251年),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
【原文】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 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 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 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 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 为尤长。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浅谈阴火、相火产生的机理及证治特点

浅谈阴火、相火产生的机理及证治特点

浅谈阴火、相火产生的机理及证治特点
叶平贵;胡素敏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李杲认为"阴火"产生的机理为脾胃元气不足,气火失调;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两大证候群,并根据其证候特点创制出甘温除热大法,主方为补中益气汤。

而朱震亨则对"相火"一证有独特的见解,指出其病机为"相火"妄动,煎熬阴精,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肾阴虚和火热亢盛两大证候群,治法以滋阴为本,泻火为标,主方为大补阴丸。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叶平贵;胡素敏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外感病中神志病变的产生机理及中医证治探讨
2.浅谈阴火、相火产生的机理及证治特点
3.李杲"阴火"证治特点分析
4.邵冬珊从脾胃辨治慢性肝病湿热相火证的经验
5.相火生理病理与证治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作者:王海明郭希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李东垣;阴火理论;病理机制;脾胃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96-02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以号行世,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金元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李东垣著作颇多,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1]。

他在中医理论方面提出的创造性论点,如内外伤辨惑论、内伤脾胃论和与之相关的阴火学说等,这些论点的提出都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关于“阴火”理论,其内容散在于内外伤辨惑论与内伤脾胃论之中,李杲本人未列专论,也并未作为一种学说单独阐述,经后人对其总结归纳,而为阴火学说。

笔者在研读李东垣原著后,结合临床实践,对李东垣“阴火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研究,现对阴火的概念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禁忌等做出梳理与归纳。

1阴火的概念“阴火”的提出,是李东垣运用阴阳学说,精研《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辨别内伤和外感发热不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提法。

他在《脾胃论》中引《素问·调经论》“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2]。

”将内伤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阴者为“阴火”,将外感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阳者为“阳火”,为了把因于外感六淫之邪的发热和内伤饮食劳倦的发热鲜明的区别开来,李东垣提出了“阴火”、“阳火”。

李东垣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的理论,认为“阴火”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内伤之火,《内经》称其为“壮火”。

它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如果试图用某一种火如心火、肾火、相火、虚火、实火来代替“阴火”,恐以偏概全,有失东垣本意。

“阴火论”之我见

“阴火论”之我见
治疗 方法是 温补 肾 阳。
3 结 语
2 3 肝 之 阴 火 : “ 胜 妄 行 者 ,言 心 火 旺 ,能 令 母 . 所
实 ,母者 肝木也 ,肝 木 旺 ,则挟 火 势 ,无 所 畏 惧 而妄 行也 。故脾 胃先 受 之 。 李 氏所 言 “ 之 阴火 ” 是 肝 ” 肝 木火 胜 ,妄 乘脾 胃而成 ,故 临床 症 状 如胸 胁 痛 、 口苦
舌干 、多怒 、淋溲 便 难 、转筋 、腹 中急痛 等 。治 疗 当 遵仲 景 “ 见肝 之病 ,知肝 传脾 ,当先 实脾 ” 。
2 4 肺 之 阴火 : “ 生受 病者 ,言 肺受 土 、火 、木之 . 所
2 治 疗 方 法
4 体 会
慢 性副鼻 窦炎 多 因湿 热 内生 ,郁 困脾 胃 ,运化 失
治疗 组给予 苍夷鼻 渊 汤 口服 ,处方 :苍 耳子 3 g 0,
辛夷 、丹 皮 、桑 自皮 各 1 g 5 ,荆芥 、甘 草 、藿 香 、桔
梗各 lg O ,鱼 腥 草 、 连 翘 、 玄 参 、 黄 芪 各 2 g 炙 麻 0,
( P< 0 0 . 5)。
病程 6个 月 ~2 O年 ;对 照组 3 5例 ,男 2 2例 ,女 1 3
例 ;年 龄 1 ~ 5 5 9岁 ,平均 3 . 7 5岁 ;病 程 6个 月 ~ 1 9
年 。两 组患者性 别 、年 龄 、病 程等 资 料 比较 ,差 异无 统计学意 义 ( P>0 0 ) . 5 ,具 有 可 比性 。
2 2 心 之 阴 火 : “ 而 不 至 者 ,谓 从 后 来 者 为 虚 邪 , . 至
盛 。 心 火 者 , 阴 火 也 , 起 于 上 焦 , 其 系 系 于 心 。 心 不 主 令 , 相 火 代 之 。 相 火 , 上 焦 包 络 之 火 , 元 气 之 贼

“阴火”考释

“阴火”考释

“阴火”考释
黄力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7(41)10
【摘要】"阴火"一词屡见于李杲之前的文学作品,并与李杲的"阴火"概念密切相关,对此加以考释,对于进一步理清李杲的"阴火"概念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62-63)
【关键词】阴火;李杲;词义;考证
【作者】黄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R228
【相关文献】
1.从圆运动角度探讨郑钦安之阴火与李东垣之阴火的关系 [J], 汤煜媛
2.中医认为冬季阳消阴长应对症降心火、肝火、肺火、胃火 [J], 王国华
3.“扶阳抑阴”与“益火消阴”辨析 [J], 马冠英
4.东垣阴火之“阴”浅析 [J], 胡克武
5.浅析相火与君火、中气及阴火的关系 [J], 闫早兴;张潇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的阴火学说

中医的阴火学说

中医的阴火学说“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学说、“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这样说,这三部分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医学的重要贡献,然而李杲本人对“阴火”的阐述确有矛盾和罅漏之处,致使后世学术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余不揣愚陋,浅谈此说,阐述如下。

1 “阴火”有生理病理之分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火之与气,势不两立”,阴火愈炽,元气就愈被伤耗,因此,李杲把这种阴火,叫做“元气之贼”。

并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可见李杲之“阴火”实际上包含有相火之意。

阴火即为相火说,后世医家赞同颇多,如朱丹溪认为:“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宁位禀命。

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李东垣以为元气之贼。

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然则如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丹溪接着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盖衷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

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盖处乎火者,主之以静。

彼动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格致余论·相火论》)”可见朱氏也认为相火藏于肝肾,乃生长元气的物质基础,是为生理之“阴火”。

相火离开肾肝而妄动,便是伤害元气的邪火,即病理之“阴火”。

近代不少医家诸如任应秋说:“李杲所说之阴火,实际上是指相火,相火与元气,是相互对立的,元气充沛则相火戢降,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元气不足,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中医各家学说》1986)”。

与朱氏之观点相同。

再看李氏对“阴火”的另一论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

_阴火_考释

_阴火_考释

参考文献:
[1]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36,296. [2]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59. [3]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9.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阴火”一词并没有关联。
王昌龄《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诗:“阴
1.2 “ 阴 火 ”一 词 首 见 于 晋 代 “阴火”一词首见于晋 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5]。顾况《送从兄使新罗》诗: “飓
代。其含义为海水中的火光(《汉语大辞典》),亦可引申 风晴汩起,阴火暝潜烧”[5]。计四首。③磷火:窦庠《夜行
Key Wor ds: Yin fire; Li Gao; word meaning; texture research
李杲名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冶,阴火潜然。”[3]东晋·王嘉《拾遗记·唐尧》:“西海之
《医学发明》等四书中,“阴火”一词凡四十三见(已除外 西,有浮玉山。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
1990:1019.1020. [5]王启兴(校编).全唐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270.2664.
2329.1858.3627.2793.799.739.526.1221.1646.2520.2460.1660. [6]张崇泉.中华医书集成·脾胃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9.
1 “阴火”一词的起源
2 频见于唐诗中的“阴火”
至少有 14 位唐代诗人运用过“阴火”一词,使其含 义进一步充实,列举如下:①海中生物所发之光:法振 《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 诗: “明珠漂断岸,阴火映中 流。”[5]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诗: “鲛室夜眠阴火冷, 唇楼朝泊晓霞深。”[5]元稹《有酒十章》诗:“阴火然兮众 族沸渭,飓风作兮昼夜猖狂”[5]。刘禹锡《崔元受少府自 贬所还,遗山姜花,以诗答之》诗:“云涛润孤根,阴火照

浅议李杲内伤热中证

浅议李杲内伤热中证

足之病 。在 当时 时代背景下 ,李杲认为 劳倦过度 、饮食失节 、 七情所伤三大病 因使脾 胃虚弱 ,则升降失司一身气机紊 乱,产
生 内伤热中证 。
失 司,浊气 留滞 ,而反上逆熏于胸 中,于是郁而 生热 。因该火 热 由内伤 而来 ,即脾 胃所伤造 成的本虚 标实之火 ,与 “ 其生于 阳者 ,得之风雨 寒暑 ”所指的外感疾病相对而言 ,故 名阴火。
o es le n tma h a da te i f r iril im idee egz rdsub na c n iga dd se dn ,o c f r emiitr ft pe n a d s h o c s nao i o da , d l n rie i r si s e dn ec n ig tu ho p m - nse n h p n q t n i
【 关键词 】 内伤热 中证; 阴火;甘温 除热
[ b tat I et eO e penads mah L op towadte et y do wig oit n lmp i n,n e e A src] nt a s it le n o c , i u r r‘ a sn rmeo n e a i a metadt y r i lh s t Ga f hh t nr r hk
有助于 胃气 的通 降;胃气通降 ,将 浊阴通降下行 ,也有助于脾
气之升运 。脾 胃之气 升降有序 ,才可使一身之气升降 出入平衡
有序 。李杲在 “ ”之前冠以 “ ”字 ,阴为 内,指为 内伤不 火 阴
盛 ,上 焦不行 ,下脘 不通 ,胃气热,热气熏 胸 中,故 内热。 ”
说 明由于脾伤 失于健 运导致清气不升 ,浊气 不降 ,故而 胃降浊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摘要:“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内伤热中证是李皋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伤热中证”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李皋从《内经》“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体会到内伤病的症结在于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火关系失调,而产生内伤热中证。

李皋认为在脾胃内伤病初期火热亢盛的病理表现,即“热中”,后期阴寒内盛的病理表现,即“寒中”。

本文拟从李氏对内伤热中证的治疗法则出发,浅谈对其认识。

关键词:内伤热中证;补其中;升其阳;泻其火1概念“热中证”是“脾胃内伤热病”最具代表性的病证,是对内伤热病初起时一系列表现的概括。

“热中”一词首先出现在《脾胃论·卷中·气运衰旺图说》一文[1]:“此初受热中,常治之法也。

”所谓“初受热中”,就是脾胃内伤病的发病首见之证为“热中证”之义。

2病因病机2.1热中证的病因:“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李皋将热中证的致病因素归纳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情志所伤三个方面。

2.2热中证的病机:李杲的脾胃学说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2]这一基本观点立论。

认为脾胃不足时会出现火热内生,由于这种火邪不是由外感六淫,而是由饮食不节,形体劳役,七情内伤所致,病生于内,属阴,李氏称这种邪气为“阴火”,称这种阴火内盛的病证为“热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故根源是“阴火”的出现。

3治疗3.1针对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脾胃气虚”,李皋在治疗该证时采用“甘温除大热”的原则,即“补其中、升其阳、泻其火”治疗大法。

他强调升阳益气,在于使胃气上升,元气充沛,则阴火可自敛。

以下通过对其代表方的分析以加强对此治疗大法的认识。

李杲脾胃内伤热病临证经验小议

李杲脾胃内伤热病临证经验小议

李杲脾胃内伤热病临证经验小议李菲【摘要】探讨李杲在《脾胃论》中描述的两种较有特色的脾胃内伤所致热病,即热中证和大汗泄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内容,并从脾胃受损则诸病由生的视角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释.【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10【总页数】2页(P1328-1329)【关键词】李杲;脾胃内伤热病;阴火;热中证;大汗泄【作者】李菲【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李杲是一位理论和临床都很出色的医者,其《脾胃论》详尽描述了脾胃内伤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方药,全面覆盖了理法方药各层次的内容。

《脾胃论》是基于当时疫病流行的社会背景,在大量总结归纳临床病例的基础上对时疫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形成的一部关于诊疗内伤高热证候的著作。

该书对脾胃受损所致病证分不同病理阶段进行描述,“阴火”病机贯穿其中。

并在《脾胃论》中描述了几种较有特色的脾胃内伤所致热病,如热中证、大汗泄证、寒中证、痿证、厥证、肠澼下血证等,文中记述了脾胃内伤、阴火内生所致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内容,并从其独到的脾胃受损则诸病由生的视角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释。

现以最具代表性的热中证、大汗泄证为例,解析李杲脾胃内伤热病的临证经验,有助于对阴火学说和脾胃内伤病诊疗理论的理解。

1 热中证“热中证”是“脾胃内伤热病”最具代表性的病证,它是对内伤热病初起时的一系列表现的概括。

“热中”一词首先出现在《脾胃论·卷中·气运衰旺图说》一文:“此初受热中,常治之法也。

”所谓“常治之法”指的是按四时升降浮沉规律以及脏腑寒热属性进行补泻的一种用药方法,是李杲主张升降浮沉治法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初受热中”,就是脾胃内伤病的发病首见之证为“热中证”之义。

1.1 热中证病因及表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此言热中证的病因。

从脾胃气机升降角度探析李杲之"阴火"病机和治则

从脾胃气机升降角度探析李杲之"阴火"病机和治则

从脾胃气机升降角度探析李杲之"阴火"病机和治则
余阳;吴捷;林齐鸣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下旬刊》
【年(卷),期】2011(024)005
【摘要】"阴火"一词在金元之前医学著作中鲜有提及,而在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并强调其成因和治疗的重要性.由于该词在李的著作中论述不甚明确,所包含内容复杂繁多,对其具体涵义及形成原因历代医家众说纷纭.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阴火的形成与元气虚衰、脾胃气虚等原因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关系密切,治疗在补益元气和脾胃之气的同时应注重脾胃气机的调理使得其升降功能恢复正常.本文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以期进一步阐明阴火的涵义和成因,不揣冒昧,罗列于下,以飨同道.
【总页数】2页(P175-176)
【作者】余阳;吴捷;林齐鸣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从《脾胃论》原文的不同解读多个角度看阴火病机 [J], 余伟;陈涤平
2.从脾胃气机升降角度探析李杲之"阴火"病机和治则 [J], 余阳;吴捷;林齐鸣
3.从李杲元气阴阳升降浮沉的角度探究阴火 [J], 黄明俊;商海滨;许猛猛;吴博
4.从李杲元气阴阳升降浮沉的角度探究阴火 [J], 黄明俊;商海滨;许猛猛;吴博;
5.李杲脾胃论病机论点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J], 董尚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东垣阴火证治之名实

论东垣阴火证治之名实

论东垣阴火证治之名实
潘华信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1(32)7
【摘要】有关李杲阴火证治的讨论,是近数十年中医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者们围绕着阴火机理、内伤热中证表现以及甘温除大热的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总页数】3页(P9-11)
【关键词】阴火;病证;内伤发热;诊断
【作者】潘华信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05
【相关文献】
1.基于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小儿疳证诊治 [J], 张萍;陈四文
2.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及临证应用 [J], 张彦卿;黄晓青
3.李东垣治疗阴火病证用药组方规律浅析 [J], 孙洁;赵瑞占;张星平
4.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辨治脾瘅 [J], 周博文
5.李东垣阴火理论及升阳散火治法对消渴病治疗启示 [J], 董广通; 魏军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杲内伤热中证浅探

李杲内伤热中证浅探

李杲内伤热中证浅探
沈贤敏;葛惠男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5(0)2
【摘要】内伤热中证是李氏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阴火"是其关键。

根据李氏之论,将内伤热中证的病机总结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以及"新君不宁,化而为火"等四个方面,同时简要阐述内伤热中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为这一理论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页数】2页(P37-37)
【关键词】李杲;内伤热中证;阴火
【作者】沈贤敏;葛惠男
【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情志内伤治从心肝肾浅探 [J], 姚杰良;黎忠民
2.李杲运用黄连之规律浅探 [J], 宋佳;傅延龄
3.浅探治热(火)之法 [J], 罗秋月;王莉娟;李亚玲;宋婷婷;丁倩
4.碳热还原法生产铸造用钨合金工艺浅探 [J], 倪航星;何志敏;彭俊;闫彬;史德生
5.浅议李杲内伤热中证 [J], 刘红霞;张翔昱;谭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5期2000年10月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17李杲阴火热病的实质及证治规律探讨胡 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温州 325000) 摘要 通过对李杲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有关著作,探讨了阴火热病的病机及临床特点,治疗原则与方法,认为李杲上承《内经》、《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发展形成阴火热病的理论体系及证治规律,为治疗热病树立了规范,启迪了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关键词 热病 甘温除热 升阳散火 李杲 金元是中医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张、李、朱”四大家为代表的不同医学流派,蔚然而成变革、繁盛的大观局面。

这一局面的形成却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使得饥民遍野,瘟疫肆孽,为临床医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李杲在这一动乱的年代里,经历了兵乱后大批民众发病、死亡。

他“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仅外感寒热诸邪,而且饮食内伤也可导致热病,指出:“脾胃病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这种“热病”显然与仲景的“伤寒”发热有别,与河间“热病”不同。

这种能让成千上万人在短期内染病的疾病,当属温疫范畴。

因其病起于饮食所伤,有类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

李杲的这些学术思想主要反应在其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中。

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阴火热病的病机及临床特点《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记载:“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害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

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使此者凡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

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所失,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

这里李杲说明了胃肠道传染病发病的两大要素:一是胃气亏虚,元气不足,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是发病的关键,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这也正是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著名论点的依据所在。

二是饮食不节可以“感而伤人”,即食邪伤人。

认为:“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所伤不一”。

说明了机体可因感受饮食不同的寒热邪气而致病。

指出:“辛热之物,酒肉之类”可“遗留食之热性”、“重伤元气”;“若伤生冷硬物”可“遗留食之寒性”、“重泻其阳”。

饮食从口入胃,其寒热之邪盘踞中土,其病由内而向外发。

这与外感寒热之邪,其病从皮毛由表入内截然不同。

但同样可以导致机体阴阳之乱气机之逆而生寒热之变。

李杲指出:若“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导致“热伏地中”、“胃伏火”而发热。

阴火内伏于脾胃有两种情况:一是火伏于气分,如《脾胃论》指出:“又有善食而饥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二是火伏于血分,如“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

其临床发热特点为:“夫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

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

病理上阴火内伏可以耗气伤血,阳气失其升浮之性,如李杲所言:“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升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

又曰:“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导致五脏六腑受累,则变证从生,如“冲脉伏火”、“肝肾伏热”、“肾间伏火”等病证。

故李杲指出:“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腑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也。

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升发耳”。

对五脏热象李杲在《医学发明》中总结为“三法”、“五等”。

所谓三法即指用手扪摸身体,用以测知体热的三种不同方法。

指出:“夫五脏有邪,各有身热,其状各异,以手扪摸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轻手扪之不热,重加力以按之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

所谓“五等”,即指五脏各有不同的热象表现。

肺热者,轻手乃得,但微按全无,是敝敝然见于皮毛之上,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热;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日中太甚,是热在血脉;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遇夜尤甚,热在肌肉;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寅卯间尤甚,乃热在筋;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热在骨。

2 阴火热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从以上分析可知,伏火热病的核心是阳气不升,阴火内伏。

在治疗上李杲提出了“甘温升阳除热”大法。

其最具著名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分析其药物组成,反应了李杲治疗热病的两种基本原则。

211 热淫于内 甘以泻之纵观李杲诸卷,其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方约有40首,从这些方剂中可以看出两个基本方:一是人参、黄芪、甘草;二是黄芪、当归。

都为甘温之品。

前者为“黄芪汤”,用以治 3 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项目(BS99081)疗气虚发热。

指出:“脾虚者,由火邪乘其土位……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

所以用“此三味皆甘温能补元气,甘能泻火。

”用此方变化而出的方剂有调中益气汤等。

后者为当归补血汤,用以“治肌肉,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

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的血虚发热。

其变化方如补中益气汤等。

李杲在强调“甘温除热”的同时不排除甘寒泻火的作用,指出:“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

故常在甘温升阳之剂中伍以甘寒之品。

如:天门冬“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麦门冬治“肺口伏火”;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知母“泻肾中火”、“凉心去热”。

《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故李杲常在甘温之剂中伍以酸味之品,如芍药或五味子以助除热。

方如人参芍药汤、清神益气汤等剂。

李杲认为:芍药“酸味泻肝而大补肺金”、“致脾土中金旺火衰”,而“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

212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用风药以疏散表热,这在中医学中已成为定论。

但李杲用升阳风药治疗肌表发热其目的不同。

这种表热实为内伤脾胃而成,并非表邪所致。

指出:“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

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

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所以,李杲用风药,以补气升阳而疏泻内热。

指出:“甚热之气,则汗发之”、“如阴覆其阳,火热不得伸,宜汗之”。

并进一步解释指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阳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从而创立了“升阳散火”法,用于治疗“热伏地中”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的伏火热病。

其代表方升阳散火汤、火郁汤、散热饮子等,都用了大剂风药如: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羌活、独活等。

在运用风药以升阳散火的同时李杲还常进行两种配伍:一是伍以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以助升散除热,方如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二是配以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味,以资清热泻火,方如散热饮子、清神益气汤等。

李杲也常将这三法合用,其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药物组成为: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甘温),黄连、黄芩、石膏,或加黄柏、知母(苦寒),柴胡、升麻、羌活(风升)。

总之,李杲上承《内经》、伤寒理论。

在临床实践中,发展成阴火热病的理论体系及证治规律,为后世治疗热病树立了规范,启迪了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收稿日期 2000-01-13) 18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 第24卷 第5期2000年10月《内经》情志致病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3何文彬(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京 210029) 摘要 情志即七情五志,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刺激的能动反应,但情志过激就会致病。

《内经》认为情志为五脏所主,不同的情志伤人,会影响相应的内脏,从而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但由于心在情志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故情志致病首伤于心。

五脏有病,亦可引起情志活动的异常。

对于精神情志为主因的病变,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开导劝慰,以情胜情,再结合药物治疗,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内经 情志致病 中医基础理论 情志即七情五志,《内经》中指喜、怒、忧(悲)、思、恐(惊),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能动反映,属正常的心理活动范畴。

但是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和创伤超越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使脏腑气血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1 情志致病的特点111 情从心发,病及五脏《内经》认为,情志为五脏所主,不同的情志伤人,会影响相应的内脏,从而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那么,情志因素是通过什么媒介影响机体,导致疾病发生的呢?对此,《素问・举痛论》作了明确的回答:“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即情志失度,可以导致人体气机的各种异常变化,干扰正常的升降出入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有人作过研究:情志因素(恼怒)是导致胃脘痛的首要因素,在胃脘痛的常见证型中,与肝有关的占90188%。

现代心身医学也认为,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不同的病理反应。

美国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生理学教授亨利认为:失望、悲伤之类的情绪,作用于大脑海马状突起部分,能刺激人体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网络,引起皮质醇类等多种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激素,因肾上腺受刺激而超量分泌。

如果这种超量分泌过于频繁和持续时间过长,免疫机制便会失常,抵御疾病的能力定会降低。

这样,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严重的肌肉无力之类的自动免疫性疾病就可能乘机发作。

由于心在情志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所以《内经》认为许多情志为病的病理反映也是首先影响于心,再由心波及它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