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谈读书之道
曾国藩谈读书文言文翻译
曾国藩谈读书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自省而心安。
自学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容易,又在自省。
能够自省,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并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偏齿快足元禄,就是人生第一力行之道,第一寻乐之方,TDATEA23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谋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实乃分庭抗礼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无人知晓仁民爱物,就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存有育林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细言大义,既有法号后无意识后觉之责。
孔门教导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别列卡欲改头换面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存有恼怒而归属于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以长盛不衰,载籍人才。
译文我作官搞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至了最低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可以赞赏的地方,至岁数小了只有放不下,不败惊恐羞愧。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古人谈读书课文
古人谈读书课文1、王安石: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2、黄鲁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3、陈眉公:天下事利害恒相半,唯读书则有全利而无少害。
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4、曾国藩: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6、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7、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认识到立志、勤学、成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要志当存高远。
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译文及注释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曾国藩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遗泽:祖辈遗留下来的恩泽。
、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之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重庆:旧时指祖父母、父母为健在。
外事又有我照料,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欢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力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分,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 身分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王荆公:宋代政治家王安石。
全集》百卷,《归震川归震川:明代学者归有光。
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可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注疏:后人对前代文章典籍所作注解、疏证。
,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
五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
原文及翻译
《古人谈读书》第一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古人谈读书》第二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
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古人谈读书》第三则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方案
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2)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
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课件4)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是知也,识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5)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生总结,汇报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板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四、拓展。
部编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
古人谈读书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第三则小古文,借助“则”字句的断句特点,读好文中关键句,学习发语词的断句特点。
(二)借助变式朗读、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信息,能理解“有志”“有识”“有恒”的内涵,把握全文大意。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品质,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课件,曾国藩人物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梳理篇章信息1.依次出示孔子、朱熹读书心语,齐读巩固。
2.引题。
关于读书,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这节课,我们走进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读读他的读书之道。
(二)教材衔接,梳理停顿规律1.自由朗读,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教材衔接,回顾停顿规律。
有一些停顿需要我们随着文章理解的深入,慢慢把它读好,有一些则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慢慢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
请你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知晓的停顿规律。
(逐条呈现以下句子,回顾、梳理)3.迁移应用,读好本课三个“则”字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找一找,指名读)4.拓展新知,学习句首语气词“盖”的停顿。
(“盖”字描红,教师范读,学生跟读)5.落实关键停顿,读通课文。
(指名读、齐读)(三)宏观看篇,梳理内容信息1.提取关键信息。
(1)找观点。
关于读书,曾国藩提出了什么观点?找找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2)提炼关键词。
(板书: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2.变式朗读,分类梳理,厘清信息。
(出示梳理句)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第三要有恒——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四)微观看句,理解内容信息1.同桌对学,朗读交流。
(课件出示)识”“有恒”的内涵。
(1)预设一: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①志:志向、目标。
②下流:古今异义词,联系课本注释知晓“下等、劣等”,并根据本文的谈论对象,理解“下等”具体指在读书这件事上落于人后。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二篇)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
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
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
一书不通,不翻下书。
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
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
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读书心态: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
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
《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
"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
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
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
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
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读书方法: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
选一、二家为好。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一《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25古人谈读书
教育课件
31
教育课件
26
三、《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谦__虚___、 ___勤__奋___、____求__实____三个方面;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 有___三__到___;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___三__有______。
谦虚 勤奋 求实 三到 三有
教育课件
27
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把它抄下来,背一背。
教育课件
6
我会写
huì
诲
易写错
“一”左右都要出头。
组词:教诲 诲人不倦
教育课件
7
sòng
易写错
不要少些“丶”。
诵 组词:诵读 朗诵
教育课件
8
kuī
窥
易写错
偏旁为“穴”。
组词:窥视 窥探
教育课件
9
词语理解
敏: 聪敏。 耻: 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厌: 满足。
教育课件
教育课件
22
课文结构
《论语》三则
古人谈读书
谦虚 求实 勤奋
朱熹论读书 观点:心到、眼到、口到
曾国藩谈读书 观点:有志、有识、有恒
教育课件
23
课文主题
课文撷取了《论语》中的句子,告诫我们: 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选自《训学斋规》的语 句,告诫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选自《曾 国藩家书》的句子,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 识、有恒。
教育课件
15
学习不满足
学习方法。
五上曾国藩的古人谈读书对我的启示
五上曾国藩的古人谈读书对我的启示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国藩是我非常敬仰的古代文化名人,他在《曾文正公奏议集》中深入论述了读书对个人的启示。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从曾国藩的观点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有目的。
他强调读书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要注重质量。
繁琐的书籍虽然可以扩展知识面,但读书必须有目标,追求知识深度而非广度。
因此,我在读书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深度和实用性的书籍。
我会通过仔细阅读和笔记整理,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曾国藩强调读书要有思考。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曾国藩说:“攻书须精精闻之,思之。
尤须精思详细究穷,殚其理;得之未必为得,用之未必为用。
”这段话启示我在读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透彻。
此外,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将读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
曾国藩说:“书中无真理,真理存于历史;历史无肉身,肉身存于世事。
”这句话告诉我,读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最后,曾国藩提醒人们要坚持读书不懈怠。
他说:“多用积学以修思糊洗,常事以此自任意。
”这段话告诉我,读书应该是持续的、坚持不懈的。
我会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来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观点对于读书的方法和态度给了我很多启示。
读书要有目的,要有思考,要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要坚持不懈。
我将继续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读书水平,不断追求进步。
古人谈读书4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 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 随随便便地诵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 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难道会不 到吗?
小结
读书、做事都要用心。只有 事事用心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注释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 人应该多读书,使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精 神丰富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 读书》,看看朱熹和曾国藩这两位古人又是 怎样谈论读书的。
词意解析
• 谓:说。 • 此:这里。 • 漫浪:随意。 • 决:一定。 • 则:那么,就。 • 急:要紧,重要。(古今异义) • 既:已经。 • 岂:难道。
盖: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断:副词,绝对,一定。 下流:下等,劣等。
总结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 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绝对不甘心为下等;有见 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 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 一定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追问
•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本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 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哪些内容是反面论证呢? • 曾国藩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呢?
曾国藩的“三要”是读书的要诀。他在谈 读书时不仅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 而且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正是有了修齐治平的宏志大愿, 才有了后来曾国藩的辉煌。
法是文章说服力极强。
体验拓展
对于三位古人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生活 与学习中与读书有关的事件及收获。
古人谈读书
一、课文内容分析《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
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
“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
“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
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
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
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古人谈读书曾国藩原文和译文
古人谈读书曾国藩原文和译文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以下是其中一段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记住所学习的知识,学习时不知满足,教导他人时也不感到疲倦。
此外,曾国藩曾经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这段话的大意是:士人读书首先要有志向,其次要有见识,最后要有恒心。
有志向就一定不会满足于平庸;有见识就会明白学问的无穷无尽,不敢因为一点点收获就自满,如果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一样,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有恒心就一定能成功。
以上内容,供参考。
古人谈读书课文
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文一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三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古人谈读书》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古人谈读书二的译文
古人谈读书二的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古人谈读书二》的译文: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到、眼到、口到。
要是心思不在读书上,那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思和眼睛都不专注,只是随随便便地读,绝对记不住,就算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三到里面,心到是最要紧的。
心思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吗?就好比说,咱读书的时候,如果心跑神儿了,眼睛就跟没睡醒似的,迷迷糊糊,啥都看不清楚。
心思和眼睛都不在状态,嘴里读着书,那跟念经似的,啥都没进脑子。
这样能记住才怪呢,就算勉强记住了,过不了两天也得忘得一干二净。
在这读书的三到里面,心到是最重要的。
要是心能专注在书上,那眼睛肯定能看得清楚,嘴巴也能读得明白,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您瞧瞧,读书可不是随便念念就行的,得用心,得认真,这样才能有收获。
不然啊,读了也是白读,浪费时间,还不如去睡大觉呢!出处:朱熹《训学斋规》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绝对不甘心处于下等;有了见识就知道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不会因为有一点收获就自我满足。
就像河伯看海,井蛙看天,这都是没见识的表现。
有恒心的人就绝对没有做不成的事。
这三个方面缺一个都不行。
咱就说啊,读书的人呐,首先得给自己定个目标,有个奔头。
要是没志向,那估计就得混日子,沦为底层。
有了见识呢,就明白知识那是无穷无尽的,不会因为学到一点东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啦。
比如说河伯以为自己看到的那点海就是全部,井里的青蛙觉得头顶那一小片天就是整个世界,这多没见识啊!还有啊,得有恒心,有恒心的人干啥都能成。
《曾国藩谈读书》所获得的道理
《曾国藩谈读书》:领悟人生智慧的钥匙
曾国藩,清朝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深谙读书之道的学问家。
他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这句话,深深地揭示了他对读书的独到见解。
他主张读书不仅要明理,更要实用,这也是他自身的人生经验的总结。
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事理,了解世界,拓宽视野。
但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读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
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有恒心和毅力。
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里的“恒”,就是持之以恒,不断精进。
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应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他主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从中汲取营养,但同时也要有所取舍,把握重点。
这样,才能在众多的知识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曾国藩谈读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读书的独到见解,更可以感受到他的人生智慧。
他的读书之道,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秘诀,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读书的真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曾国藩谈读书》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读书,更教会我们如何用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通往智慧的大门。
希望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古人谈读书二的诗意
《古人谈读书》二的意思: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古人谈读书》课文主题: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启发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
《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古人谈读书》《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
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
“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谈读书之道
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
习字一百,数息百八。
记过隙影(日记)。
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
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
(熟读之书是:易经、诗
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凡人为一事。
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苟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
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匆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奠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
‚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驰。
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
‚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写‛指练宇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