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错题案例

数学错题案例
数学错题案例

案例

(一)关于数学错题集的五个材料

①黑龙江07年高考状元禹奇锋(总分667分):我刚进高一时痴迷于网络,成绩一度滑落至全年级倒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主动远离了网络,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上我紧跟老师的思路,我学习上的收获缘自我认真的投入,以及勤于回头看自己过去的失误。在我的复习资料中,根据平时犯的错误整理出来的“错题本”是我的最爱。复习中经常翻看这个小本子,对于我改正错误、避免失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河南07年高考状元马冰一(总分667分):我高考数学考了满分,我的绝招是我那本快被磨破的“易错题宝典”,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各种类型的数学考题,记录时间从高一到高三,这是我3年里数学考试中的所有错题,我用星号标出了犯错次数和难度,凡是错过两次的题目,就是我考试前复习的重点。我建议高中生平时做题时,要善于分析、思考和总结,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地追寻题目和答案之间必然的联系,把题做活。

③一个高考数学得了139分的人在其博客里说,我学数学的方法是,多做题,然后把做错的题目单独拿个本子记下来,标记出哪里不懂,错在什么地方了,搞一个专门的错题集,以后经常看看自己做错的题目,避免错误重犯。

④《思维与智慧》杂志登载的杨传良的文章:别浪费失败

中考数学满分是120分的,我以118分的成绩位于全县第一。老师让我谈谈成功经验时,我拿出了16本错题集。我的错题集让老师大为赞赏。那16本错题集囊括了初中三年我所有出错的数学题。初一数学四本,初二数学四本,初三数学二本。其余的六本是综合整理了三年中容易出错的数学题。易错题有从作业本上摘录的,有从考卷中摘取的,还有的是从课外书上摘录下来的。第11本、第12本错题集最厚,那是分门别类集合了初中三年中改错后又反复出错的题目。第13本就开始变薄了,到第16本时就只剩下6道题,这6道题全是课外书上的,复杂而有难度,可以说是初中数学中的六座高峰。

在考场上,面对四张数学考卷,我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快感。那些题目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向我热情地微笑,我从头到尾没遇到一个拦路虎。我知道这次考试非常成功。三年来我从书本中反复畅游,多少道易错的难题都让我做熟了。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茅以升的故事,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据说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建立了多本错题集。

人生谁都有走错路做错事的时候。错了,要走出一味自责的怪圈,如果走不出这个怪圈你会一错再错。珍惜错误吧,它和成功一样重要,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经验。让人惋惜的是许多人不善于利用错误,而白白浪费了错误资源。

⑤内蒙古高考理科状元状元辛旺的自述《

[我为什么犯错]我一直自信自己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我对学习中所犯错误的高度重视。我有好几本错题集,只要是犯过的错误都被我认认真真记载下来,以备总结经验教训。按照我的理解,错题不外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特别简单的错误,例如在粗心大意的时候把1+1算成3;第二种就是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所犯的错误,拿到题目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掌握了自己犯错的类型,我就为防范错误做好准备。我比较重视一些概念上的错误,我仔细分析过我的试卷,可以说一半以上的错误都是因为审题不清造成的。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中审题特别重要。因此在复习中遇到自己所犯的错误,首先分析是否由于审题不清造成,如果是,就要找出这种诱使你审题不清的小陷阱,熟悉之后就不容易掉进去了。

[绝不一错再错]对于学习中的错误,我有一个心得,绝不能一错再错!我把错题记下来后,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对待错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只是把错题在试卷上标注,复习时随手翻看试卷,这种方法看上去节省时间,但是我觉得拿着一大沓试卷翻看错误,注意力会被分散,复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把犯过的错误写在本子上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一方面便于集中查阅自己犯过的错误,另一方面便于翻看。把错题集中记录到一个本子上,看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同时翻看课本里面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显著。由于每一科学习的好坏程度不一样,所

犯的错误肯定不同,这一点在我的错题集上也会有所反映,记载下来的错误越多,说明我对这一科的掌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临近高考的时候,我把我的几个错题本集中在一起看,每个学科的错误都被我重新集中扫视了一遍,每一次错误都被我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以最佳状态做好了防范。做错题集之初,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坚持防范错误,一边记忆,一边翻阅课本,找准出错的原因,规避从前的错误,强化正确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对真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

[及时改错,不让错误陪我过夜]对于错题,我是一个绝对的急性子,如果知道有什么错误,我不会把它放到第二天再去解决。在及时改错的时候,我注意做到:一是不绕过,二是不拖拉,三是分析总结。不绕过,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讳疾忌医,不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搞不懂的知识就勇敢承认自己的缺陷,绝不能不懂装懂,害羞胆怯地自欺欺人。不拖拉,意思是遇到错题,当场解决,不要隔一段时间再去解决,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很可能造成遗忘,让你想不起自己当初是怎样犯的错。因此及时改错很有必要。分析总结,就是对于每一个错题都要经过认认真真的分析,研究出错的原因,找准致错的症结,同时及时进行改错,避免再次犯错。

高三上学期,也就是11月份,我才开始建错题本。复习时看完错题本之后觉得很充实,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觉得自己不害怕高考了。果然,在高考中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错题集的建立与使用

学习高中数学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懂,但到自己练习时,总感到困难重重;在做作业时,许多题目老师讲过了、自己做过了、甚至考过了,却无从入手;在测试或考试时,同学们都会有做错的题目,也许下次考试还是会错。在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是我们学习中的知识漏洞。我们往往会处理一些直观的或是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不能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知识结构的残缺和认识上的盲点造成的,平时做习题很少进行反思,做错时只就题改题,不能对知识系统和数学方法进行归纳。如何学会解题回顾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和上述考试高分者的总结中可得知: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起数学错题集。

1、错题集的收集

每一个同学,可对每天的练习和作业等出现的自己做错的题目,登记在自己的错题集上,每错必登,多错多登,少错少登,无错不登。:错题集基本格式为:

原题:……

错解:……

错误原因(种类):……

正解:……

例如,原题:已知定点A(-1,2)、B(2,3),直线:与线段AB恒相交,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错解:因为直线:恒过点P(0,-1),线段PA的斜率,线段PB的斜率,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错误原因:对斜率的图形认识不足,未能运用数形结合来解题。

正解:当直线:的斜率大于或等于直线PB的斜率2,或直线的斜率小于或等于直线PA的斜率-3时,直线与线段AB恒相交,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应为

刚开始建立错题集时,会给我们增加很多负担,尤其错题多的同学,但使用错题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错题提高解题的正确性,表面上看是增加了麻烦,以后就可减少麻烦,还可以促使自己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不做错题。所以不要怕困难不要怕麻烦,要天天进行,坚持不懈,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同时上课要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不留疑点,争取少出现错题。

2、错题集的整理

一开始错题是很多的,要学会将错题分类。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按内容分类可使知识系统化;按题型分类可化繁为简集中目标;按错因分类,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建议同学们按错因分类,认真看看解错的过程和关键错误,弄清解错的原因: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新概念类、数学思想类等等,然后分

类整理。整理后将做错的习题再做一遍,若是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就反复认真地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

3、错题集的使用

错题集建立起来后,想发挥它的作用提高数学成绩,关键还在于使用。要经常翻阅自己的错题集,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然后找与该题变化不大的题目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使它变成自己的知识。练多以后,不妨自己试着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练习;最后可自己根据要求进行编题,与同学互相练习,共同提高。这样就可更好地掌握方法,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效果,最大限度在发挥错题集的作用。

4、错题集的深化

在课前预习时,我们对课本和课后练习会有自己的理解,经过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同学们回答之后,会发现自己在预习时存在着的错误和不足,此时可做好记录和分析;每次单元测试、期中、期末和模拟考试出现的错题,都要在错题集上作相应记载并将错误改正,然后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与正确解法进行对比,培养自己的解题思维。还可以归纳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小规律小结论,提高对某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已进入高中的我们已有一定的解题经验,因此有时放弃不了一些陈旧的解题思路,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灵活的反应,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尽量多尝试、多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三)的建立与使用

错题集常有三种类型:一是订正形,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二是汇总型,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课本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三是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下面介绍另一种错题集――活页型错题集的建立方法。

1、分类整理将所有的错题分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新概念类、数学思想类等等,并将各题注明属于某一章某一节,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

在整理错题集时,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要在乎时间的多少,对于相关错误知识点的整理与总结,虽然工作繁杂,但其作用绝不仅仅是明白了一道错题是怎样求解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整理错题集,你将学会如何学数学、如何研究数学,避免这些知识点还会在将来犯错误,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2、错题分析当老师讲评试卷时,要注意老师对自己做错的题的分析讲解,如讲评该题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自己在该题的旁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找出自己解题出错的原因及根源的分析。这种

方法开始时可能觉得较困难或写不出,不必强行要求自己,初始阶段可先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小结即可,总结得多了,自然会有心得体会,渐渐认清思维的种种障碍(即做错的原因)。

3、必要补充前面的工作仅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对错题集中的错题,不是说你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对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已经弥补好了。对于每一个错题,还必须要查找资料或课本,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解答。如果这时你觉得没什么困难,说明你可能经掌握这一知识点了,如果你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因为在下一次测试中,在这一问题上,你可能还要犯同样的错误。

4、错题改编这一工作的难度较大,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可能做起来比较顺利。因为每道试题都是编出来的,,我们当然能学会如何去改,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初始阶段,同学们只需对题目条件做一点改动即可。

5、活页装订将错题集按自己的风格,编号页码,进行装订,由于每页不固定,故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

6、题集使用一本好的错题集就是自己知识漏洞的题典,平时要注意及时整理与总结,在数学复习时错题集就是你最重要的复习资料,最初复习时一定要多回头看,以后隔一段时间可以加长一点,就能够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虽然每位同学的错题集不尽相同,但其他同学的错题集中的优点是可以借鉴的,故同学们平时也要注意相互之间的交流。

分享: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1)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案例背景】 1、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本质三、对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本质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就开始反思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待揭示的数学本质没有得到凸显,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以上就是我们实验中学教育共同体在本次赛课研讨时所达成的共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我们殚精竭虑,反复思考、争吵,最后在新课程标准里找到了答案。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是教学中的疑难课时,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理出本节课应该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体现这一点就应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简洁性。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上册第101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才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找出相等关系。 2.难点:把全部工作看作1。

3.关键:建立等量关系。 评析:目标的制定上从形式上体现了三维目标,但每一项目标都是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目标显得假、空、大。本课时的目标应为: 1.掌握与工程问题有关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2.能根据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形成等式进而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4.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难点应该是:从具体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这是因为:在小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中,题目中没明确问题的工作量时,都是将工作量视为单位1处理的,只要小学基础在中等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将工作量看作单位1,这就体现该知识点不可能成为难点。而题目中所蕴藏的等量关是隐蔽的,学生不易发现,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要发现并用文字表述等量关系是有困难的,为此找出问题中等量关系并用文字表述才是该课时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如果要说难点是: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我认为也应该是:为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题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题案例分析 柘岱口小学——张军华 “简便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是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六年级总复习中,“简便计算”却是学生在计算类习题中最容易出现错误。我通过尽一个学期的收集、整理、剖析、小结,学生的错误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习惯差,粗心大意 错题:3/7×1/4+25%×2/7+0.25×1/7 =1/4×(3/7+2/7+1/7) =1/4×1 =1/4 错误率:班里15个学生正确使用了“乘法分配率”,却有11个学生在括号中计算出现错误,错误率达73%。 错因分析:这道题的错因出现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影响了判断”,多数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的习题,括号中的数相加都是“整数、整十数或是整百数等”,像这题“(3/7+2/7+1/7)”学生原有经验在脑子里的第一反映肯定等于“1”,便使他们懒于去计算,造成错误。 施教策略: 纠正:3/7×1/4+25%×2/7+0.25×1/7 =1/4×(3/7+2/7+1/7) =1/4×6/7 =3/14 教育学生做题目“认真、仔细,不可以凭感觉去做。” 错题:(13/16-7/10)×160 3.6×(7/18+5/12-4/9) =13/16×160+7/10×160 =3.6×7/18+3.6×5/12 =130+112 =1.4+1.5-1.6 =242 =1.3 错误率:在计算练习中,总是会有10%——30%的学生出现“题目错抄或漏抄”现象。 错因分析:“抄错数值、抄错符号或是漏了数值”等现象在学生的计算题练习中普遍存在,分析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书写字迹糊涂,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写的数值而造成的错误;二是审题不仔细,骄傲自负而造成;三是对学习不负责任,任意而为,不认真不仔细而造成。 施教策略: 纠正:(13/16-7/10)×160 3.6×(7/18+5/12-4/9)

小学数学易错题习题整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易错题(判断题) 一、判断题: 1、行同一段路,甲用5小时,乙用4小时,甲乙速度的比是5:4。( ) 2、大于90°的角都是钝角。 ( ) 3、只要能被2除尽的数就是偶数。 ( ) 4、每年都有365天。 ( ) 5、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扩大3倍。 ( ) 6、12/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7、能被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9整除。 ( ) 8、a、b和c是三个自然数(且不等于0),在a=b×c中 A、b一定是a的约数 ( ) B、c一定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 ( ) C、a一定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 ( ) D、a一定是b和c的公倍数. ( ) 9、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 ) 10、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 11、“光明”牛奶包装盒上有“净含量:250亳升”的字样,这个250毫升是指包装盒的容积。 ( ) 12、x+y=ky(k一定)则x、y不成比例。( ) 13、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特殊四边形。( ) 14、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两者一定是等底等高。( ) 15、比例尺就是前项是1的比。( ) 16、1千克的金属比1千克的棉花重。( ) 17、1/100和1%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 ) 18、圆锥的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 19、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 20、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四个角的内角和不变( ) 21、任何长方体,只有相对的两个面才完全相等。( ) 22、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 23、一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物体,它的底面积一定是1平方分米。( ) 24、一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一定是1平方分米( ) 25、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 26、比的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1.1。( ) 27、5千克盐溶解在100千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5%。( ) 28、比例尺大的,实际距离也大。( ) 29、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个正方形和圆的面积比是∏∶4。( ) 30、分数值越小,分数单位就越小。(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经典记录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 一、案例主例分析与设计 本案例是探讨华东师大版第四章第八节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和图形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以学生看的到、感受得到的基本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式,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的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 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 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 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

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景,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空中架设的高压线 ②音乐书里的五线谱 2、师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平 行线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 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 课题§4.8探索平行线性质(板书) ㈡数形结合,探索性质

小学生数学中常见的错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精品教育文档

xx数学中多见的错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生活当中人们常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聪惠的人知错及时改正,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今后不犯类似错误。愚笨的人犯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学习中也同样有类似现象发生,尤其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喜欢急于求成、大意、字体不工整等原因,经常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下面就小学生多见的错题原因及解决对策作一探讨。 1.小学数学中多见的错题产生原因分析 学生常在作业或考试中出现计算错、抄错数、答非所问等一些现象。有些题自己苦思冥想想不出来,但经过别人稍一点拨,立刻恍然大悟。这些错题的背后,如果仔细分析,却隐藏着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详尽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2生活经验匮乏,对题目理解不透。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出题者所用的数字不是生编应造,每一道题的答案都符合实际生活、生产常识。如果你计算出飞机每小时行40千米;参加兴趣小组的有18.56人,遇到这种不符合实际的数时,就要回过头来检验是不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错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限的,有些数学题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1.3受思维定势,知识负迁移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最先学习的东西往往记忆比较深刻,如果以前学过的东西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这叫知识的正迁移,否则就叫知识的负迁移。在学习简易计算时老师总强调“凑整法“所以当学生遇到下面的题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想到了“凑整“而忽视了简易算法的可行性。 1.4知识掌握不牢靠,思维不灵敏出错。数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灵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做题时经常会套错公式,对于灵敏多变的题考虑不全面,比如: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公式混;梯形面积计算时除以2;把48根小棒平衡分成若干份有几种分法?大多数学生只想到1到2种做法。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顺序地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许广民2010年3月24日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

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浅谈小学数学易错题案例 2

浅谈小学数学易错题案例学生数学错题天天有,如何减少错题、预防错题的发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一、案例描述片段一:课前怎样预设“错题”?——预设生成“亮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掌握新知,落实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进行课前预设时,有时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错题的辨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将“错点”变为“亮点”,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例如: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时,想到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往往辨析不清,便在进行相应的知识铺垫后,预设了一组概念辨析题。例如下: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因为67 和76 乘积是1,所以67 是倒数,76 也是倒数; 3、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1。辨析片段生1:我认为第1题是对的,应打√;比如67 ×76 得数是1,所以67 和76 互为倒数; 生2:第1题是错的,应打×;因为,乘积得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 生1:我还是认为第1题可以打√,因为得数也包含乘出来的得数; 生3:我赞成生2的意见,只有乘积的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加、减或除出来的得数是1的两个数,不能算是互为倒数。例如刚才复习题中67 +17 =1,67 和17 是互为倒数吗?当然不是! 生1:哦,我懂了。第1题应打×。第2题也应该打×,67 ×76 乘积是1,所以只能说67 和76 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能孤立的说67 是倒数,76 是倒数。师:这样理解对吗?, 生齐:对! 生4:第3题是对的,如98 的倒数是89 ,1712 的倒数1217 ,89 与1217 都小于1; 生5:第3题是错的,77 、99 、1212 都是假分数;它们的倒数仍然是77 、99 、1212 ,它们的倒数分明等于1,而不是小于1;所以这句话应改为“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1”才对。点评: 教师预设的3个判断题,均是学生过去易混淆的“错点”;让学生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比较、探讨,最后弄清楚“倒数”概念的准确内涵,起先出错的同学自己找到了错因,纠正了原先错误的判断。“错点”变“亮点”的辨析过程,多么精彩啊! 片段二:课中生成“错题”怎么办?——疏导生成“亮点”。课堂预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前考虑的,但众所周知,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即使上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堂也往往不会一样,因为,生成的课堂难免出现“不可预约的错误”。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尤其当“错点”呈现之时,教师要学会延迟评判,进行巧妙疏导,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讨论“错点”,析“错因”,找对策,将它转化、生出新“亮点”,进而自主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题:0.65÷2.5=?学生当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法:(1)6.5÷25=0.26;(2)65÷250=0.26;(3)65÷25=2.6。大部分学生用了(1)式算法,少部分用了(2)式算法,也有3、4个学生因为对小数点变化的规律没有理解,写成了(3)式。针对这种比较典型的现象,笔者没有立即进行判断,而是提醒学生进行验算辨别。很快学生通过验算,0.26×2.5=0.65,2.6×2.5=6.5判断出(1)(2)正确,(3)错误。很显然,用(3)式计算的学生,没有考虑商不变的性质,错误地将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整数;用(2)式的学生运用了商不变的性质,虽然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都变成了整数,但是不够优化。针对这两种现象,教师利用这次错误资源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比较、讨论,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片段三:作业出错怎么办?——比较生成“亮点”。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但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研究这些“错题”出现的原因,巧妙地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准“错点”,领会出错的原因,自己纠正错误,达到“纠正一个错点,预防一类错题”的目标,形成自主学习的“亮点”,提高了学习实效。[错点例选1] (1)24×5=100 (2)37 +47 ×38 = 38 错点分析这种错误是强信息干扰所产生的。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当遇到与强信息相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如:(1)式是受到25×4=100这个强信息的干扰;(2)式是受到37 +47 =1这个强信息的干扰;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想简便的强成分掩盖了运算顺序在头脑中的概念,引起错觉。三、案例反思1、数学错题是小学生作业练习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小学生做数学练习,无论是课堂、家

小学三下册数学易错题较难题汇总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较难题汇总(期末复习必备) 一、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8 厘米,宽是 5 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在这个长方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今年全年有( )天,第一季度是( )天。从今往后,第一个闰年是( )年。 3、□73÷5,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 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10 厘米,宽5 厘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周长是( )厘米。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周长是( )厘米。 二、选择 1、小明家的客厅和小芳家的客厅一样大,小明家客厅用了126 块地砖,小芳家则铺了140 块地砖,那么( ) A、小明家用的地砖大 B、小芳家用的地砖大 C、一样大 D、说不清 2、小明家客厅用了126 块地砖,小芳家则铺了140 块地砖,那么( ) A、小明家的客厅大 B、小芳的客厅大 C、一样大 D、说不清 3、第一小组的学生称体重,最重的45 千克,最轻的23 千克,下面哪个数量有可能是这组学生的平均体重?( ) A、45 千克 B、32 千克 C、23 千克 4、25×40 积的末尾有( )个0 。 A、3 B、2 C、1 5、周长是80 米的正方形花坛,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A、320 B、6400 C、400 6、两个数相除,余数是8,除数最小是( ) A、7 B、8 C、9 7、852÷8 的商( ) 中间有0 B、中间没有0 C、末尾有0 8、704 被7 除,结果是( ) A、10......4 B、100......4 C、1000 (4) 9、当A÷B=13……9 时,B如果取最小,A=( ) A、117 B、130 C、139 10、学校开设两个兴趣小组,三(1)班42 人报名参加了活动,其中27 人参加书画小组, 24 人参加棋艺小组,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 )人。 A、7 B、8 C、9 D、10 11、下列商最接近80 的算式是:( ) A、481÷6 B、550÷7 C、600÷8 D、959÷9 12、图书管理员将新书放在书架上。如果书架共有19 格,每一格可放32 至38 本,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建阳二中蒋剑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张长文老师的这堂片断教学课,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张长文老师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按照“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学生所感兴趣实际问题---汽车在赛道上行驶拐弯的拐角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抽象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行线性质的几何模型,针对这个几何模型,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精心设计四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效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形成了认识,加深了印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推理能力来说, “说理”对于七学生来讲还较为陌生,不知应该说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性质1对性质2、3进行说理、论证。为了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还精心编排了一些填空题。对于例题的安排,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再次体会如何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题的安排,是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 【案例简述】 案例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星期一二三四五 -6 -2.5 -1 +4 +4.5每股涨跌 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出了3‰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1+3‰)= 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化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1+3‰)= 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2‰)=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1211(元),实际亏损了1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案例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揭示数 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深感兴趣。本案例教师力图贯彻新课程理念,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提出问题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实际上是“东施效颦”,形式上的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虽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仅仅是教师用了自己在生活实践经验体会去审视数学问题。教师感觉容易理解,而事实恰好相反,教师的讲述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些在教师眼里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改变教学内容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困惑”视界“、案例中学生数学2. 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教师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 〈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4表示每股涨了4元;-1表示每股跌了1元。教师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元),如何理解27元的概念?为什么不能理解为:27-2.5=24.5(元),周四的股票与前三天的股票涨跌存在什么关系? 〈3〉股票卖出时的26元数据是哪里来的? 〈4〉买入交易时交易税是付出3‰,卖出时付出的成交额的3‰和手续费2‰,同是“付出了”,为什么理解的数学意义截然相反? 〈5〉如何理解一周股票收益的-1211元的实际意义? 3、案例启示 (1)关注课堂,走近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错题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错题案例分析 (一)第一单元《除法》单元测试卷:我会填空 5、有30个同学做两道数学题,有8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一题,有10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二题,其余的同学两道都做对,请回答: (1)两道都做对的有()人。 (2)只做对一道的有()人。 (3)两道都做错的有()人。 班里有45名学生,其中第(1)小题的答案是(10)的学生有26个人,答案是(12)的8人,还有11人是其他的答案,正确率18%;第(2)小题的答案(8)的有33人,还有12人是其他答案,正确率是0%;第(3)小题的答案是10的有15人,答案是(12)的有7人,答案是(0)的有11人,还有12人是其他答案,正确率是24%。 错误的原因分析:这道题目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题目看视简单,但是稍微不仔细审题,就很容易做错。在测试中,全班没有一位学生做全对,主要错误原因是:①学生没有仔细去审题,没有很好的去理解题意;②把“两道”和“第二道”、“一道”和“第一道”这两个概念没有弄清楚,所以很多学生填(10)和(8)。 教师的施教策略:针对以上的原因分析,我在试卷分析课上对这一题做了重点讲解。第一:要求学生自行读题3遍,试一试找出自己的做错原因,并把读题后你对题目的理解和大家说一说。第二:引导学生说一说对“两道”和“第二道”、“一道”和“第一道”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第三:再让学生独立订正,然后集体交流。试卷分析后,90%的学生对题目有了很好的理解,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像这种文字比较多又看似简单的题目,更要引导学生多家细心,因为这种题目往往是最容易做错的。同时我们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做好后检查的习惯,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课堂作业本:P13: 1、按要求在框内填算式。 22÷7 35÷8 49÷9 36÷6 49÷7 48÷8 33÷4 28÷3 余数是1 余数是3 没有余数 老师出了两道数学题给数学兴趣小组的18名同学做,做对第一道题的有10名,做对第二道题的有12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多少同学? 两道题都做对的有:12+10-18=4(人) (注:这个题有问题,必须加以个条件:每个人至少做对1道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 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 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 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 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 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 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 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 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 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 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 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 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 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数学错题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案例 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做错数学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长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尊重学生,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寻找错误,在错误中认识错误,找到解决的办法,牢固地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真正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师,教学必须植根于探讨研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找到最佳方法进行解决,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之间在轻松愉悦中去学会知识。下面我就二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到施教策略。 (一)第一单元《除法》单元测试卷:我会填空 5、有30个同学做两道数学题,有8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一题,有10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二题,其余的同学两道都做对,请回答: (1)两道都做对的有()人。 (2)只做对一道的有()人。 (3)两道都做错的有()人。 学生错误呈现: 生1:5、有30个同学做两道数学题,有8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一题,有10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二题,其余的同学两道都做对,请回答: (1)两道都做对的有(10 )人。 (2)只做对一道的有(8 )人。 (3)两道都做错的有(12 )人。 生2:5、有30个同学做两道数学题,有8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一题,有10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二题,其余的同学两道都做对,请回答: (1)两道都做对的有(12 )人。 (2)只做对一道的有(8 )人。 (3)两道都做错的有(10 )人。 生3:5、有30个同学做两道数学题,有8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一题,有10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二题,其余的同学两道都做对,请回答:

(1)两道都做对的有(10 )人。 (2)只做对一道的有(8 )人。 (3)两道都做错的有(0 )人。 生4:5、有30个同学做两道数学题,有8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一题,有10个同学只做对了第二题,其余的同学两道都做对,请回答: (1)两道都做对的有(30 )人。 (2)只做对一道的有(8 )人。 (3)两道都做错的有(10 )人。 班里有45名学生,其中第(1)小题的答案是(10)的学生有26个人,答案是(12)的8人,还有11人是其他的答案,正确率18%;第(2)小题的答案(8)的有33人,还有12人是其他答案,正确率是0%;第(3)小题的答案是10的有15人,答案是(12)的有7人,答案是(0)的有11人,还有12人是其他答案,正确率是24%。 错误的原因分析:这道题目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题目看视简单,但是稍微不仔细审题,就很容易做错。在测试中,全班没有一位学生做全对,主要错误原因是:①学生没有仔细去审题,没有很好的去理解题意;②把“两道”和“第二道”、“一道”和“第一道”这两个概念没有弄清楚,所以很多学生填(10)和(8)。 教师的施教策略:针对以上的原因分析,我在试卷分析课上对这一题做了重点讲解。第一:要求学生自行读题3遍,试一试找出自己的做错原因,并把读题后你对题目的理解和大家说一说。第二:引导学生说一说对“两道”和“第二道”、“一道”和“第一道”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第三:再让学生独立订正,然后集体交流。试卷分析后,90%的学生对题目有了很好的理解,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像这种文字比较多又看似简单的题目,更要引导学生多家细心,因为这种题目往往是最容易做错的。同时我们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做好后检查的习惯,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小学五年级数学易错题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易错题分析.DOC 易错题一 小明和爷爷在400米的环形操场上跑步,由同一起点逆时针出发,小明速度为6m/s,爷爷的速度为4m/s,问多少秒后小明超过爷爷一圈? 点拨:这类型的题目属于追及问题。设x秒后小明超过爷爷一圈。则6x-4x=400→2x=400→x=200 易错题二 一名警察以400米/秒的速度向小偷追去,小偷的速度是350米/分,现在警察和小偷的距离是500米,那么警察最快几分钟追上小偷? 点拨:这是一道典型的追及问题。根据速度差×追及的时间=追及的路程,设最快x分钟追上小偷,(400-350)x=500→50x=500→x=10 易错题三 小明与小清家相距4.5千米,两人同时骑车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0米,小青每分钟行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点拨:此类型题目属于相遇问题,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相遇的路程,4.5千米 =4500米, (50+40)x=4500→90x=4500→x=50

易错题四 张大爷沿着一面墙,用3米6分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其中长是宽的2倍,这个鸡舍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点拨:沿着一面墙围鸡舍,说明只有一条长和两条宽,设宽为x,长为2x,3米6分米=36分米,2x+x+x=36→4x=36→x=9,长:2×9=18(分米) 易错题五 师徒两人共加工44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45个,徒弟每小时加工35个,加工几小时后还剩40个? 点拨:设x小时后还剩40个,则: (45+35)x+40=440→80x=400→x=5 易错应用题 1、某小学五年级有学生55个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析:根据等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列方程。】 解:设女生有x人,则男生有1.2x人 1.2x+x=55 2.2x=55 x=55÷2.2 x=25

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习水县回龙镇中学王发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主题分析与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