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的语用学分析_回避和告知原则_宫旭
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新闻访谈中的回避现象
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新闻访谈中的回避现象【摘要】新闻访谈是一种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访谈都能够成功的获得采访者期望的信息。
访谈中,当采访者的一些问题太敏感、尖锐的时候,受访者就会回避问题。
本文旨在用从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回避现象,通过对真实汉语访谈语料的搜集、转写和分析来寻找回避现象在序列结构上的规律。
【关键词】新闻访谈回避会话分析序列结构【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52-02一、会话分析会话是人类最普及的交流方式,也是人们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之一。
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为实现不同的目的而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谈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空间和时间。
(于国栋,2008)而由于种种原因,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总是集中于书面语言,对日常会话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
这种新方法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后发展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日常会话中的口头语言,强调真实客观。
通过自己的转写系统把日常口语中的细节转写成书面语言。
会话分析主要研究范畴和序列结构。
会话分析中的序列结构可以分为优先结构和非优先结构。
会话分析中的优先结构,Heritage(1984:267)认为:把那些被简单地、不被拖延地执行的行为定义为优先结构,而那些被修饰、被解释、被拖延执行的行为定义为非优先结构。
“优先”与交际者的个人愿望、心理倾向等无关。
(于国栋,2008)二、新闻访谈及访谈过程中的回避新闻采访者总是想尽可能多的挖掘信息;但是作为受访者会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或因为其它一些原因而不方便正面回答的问题。
回避是受访者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作为一种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技巧,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显性回避和隐性回避。
显性回避就是受访者直接拒绝回答问题,但是显性回避却不利于维持良好的交际关系。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新闻学: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研究一、选题缘由与意义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代表,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语言功力是新闻发言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是一门综合学问,不仅包含着基本的语言技巧,更包含着丰富的内语言策略运用。
发言人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情感气质构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从国内看,对新闻发言人语言功力的研究,是当前国家党务公开、政治民族化的主要需要;从国外看,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语言技巧和策略,是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捍卫着国家的尊严的主要手段。
所以无论是从国内政治还是从国际战略上来看,研究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正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展开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归纳总结出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特点,并且找到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的具体办法。
二、研究现状综述三﹑参考文献[1]李薇薇.论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功力[j].语言研究,XX(4)[2]李敏,何建舒.新闻发言人公关语言策略及艺术[j].现代传播,XX(6)[3]张涛甫.新闻发言人技巧决定成败[j].决策,XX(4)[4]宫旭.新闻发言人语言分析——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为例[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XX[5]王笑艳.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06)[6]刘斌.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分析[d].外交学院硕士论文,XX[7]冀敏.外交部发言人话语的语言逻辑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XX[8]任栋.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角色互动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XX[9]wilson,j.politically speaking: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m].oxford:blackwell,1990(7)四、研究内容与方法五、提纲。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作者:高攀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24期摘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研究选取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澳洲记者和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为语料,运用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问答互动的详细过程。
研究发现,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适用于外交部例行記者会语料,逻辑拆解重组有助于理清双方观点,而语速、停顿、重音和节奏则会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度。
此外,从视觉角度而言,近景镜头的运用、侧面平行的取景视角、问答双方不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间的安排,则体现出“客观”与“平等”的立场。
关键词: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话语分析视觉语法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外交部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的平台,同时,它也承担着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
然而,它作为特殊的会话语料,也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刘瑞文(2016)选取多篇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语料,探究其语类结构潜势;周霞、王慧芳(2016)运用明示-推理交际理论剖析政治话语,认为外交话语多运用多级二步推理模式,多级角色听者普遍存在。
上述研究多聚焦于外交辞令、语义、口译教学等层面,鲜少有研究从话语分析视角切入,探讨问答互动过程。
本文以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为语料,选取澳洲记者和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过程进行研究,运用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理论,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问答互动的详细过程,为外交问答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问答互动的话语分析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作为特定的会话场合,其问与答遵循一定的秩序,话轮转换方式相对固定,话轮分配大致均等。
按照惯例,记者负责提问,外交部发言人负责回答。
因本片段是由后期剪辑而成,集中呈现了澳洲记者与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下面将按照议题的顺序开展探讨。
每一轮问答都有其整体结构组织,包括开端-提出问题-处理-结尾这四个阶段。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新闻发言人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言语行为对于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新闻发言人的特殊身份和责任,他们在言辞表达时需注意遵守一定的语用规则和策略,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本文将探讨新闻发言人在言语行为中可采取的语用规避策略,以提高其言辞表达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一、慎用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语新闻发言人在言辞表达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语,特别是负面的词汇。
因为这些词语往往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安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社会情绪和事件。
新闻发言人在表达时可以选择中性的词语和措辞,以减少可能引发的争议和误解。
二、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在言辞表达中,修饰语的使用对于句子的语义和语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闻发言人在表达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绝对化和绝对化的修饰语,因为这样容易使言辞显得过于偏激和情绪化,从而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争议。
相反,适当的修饰语使用可以使言辞显得温和和客观,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三、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新闻发言人在言辞表达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模棱两可和不清晰的表述,以免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解。
清晰明了的表述可以帮助公众准确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立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猜测和揣测。
在言辞表达时,新闻发言人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四、尊重事实和数据新闻发言人在言辞表达时,应尊重事实和数据,避免随意武断和臆测。
因为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新闻发言人的言辞表达往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以他们的言辞表达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之上。
只有以事实和数据为准绳,新闻发言人的言辞表达才能更加准确和可信,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相信。
五、善用修辞手法在言辞表达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言辞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共同关注。
新闻发言人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提高言辞表达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语用模糊经常在日常会话中被人们采用,特别是在新闻发布会这一特殊的语境下,但是前人对其的研究还处于对事实现象的经验总结层面,没有上升到语言学的理论高度。
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层面对语用模糊进行深入探讨。
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和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包括第3章、第 4章、第 5章。
第3章首先从词语层面对语用模糊进行探讨,发现范围模糊词语和程度模糊词语等均是官方新闻发布模糊回避的构成手段,且出现较为频繁;接着从模糊陈述句和模糊疑问句两种句类层面来探讨语用模糊。
把模糊陈述句主要归纳为:语气缓和型模糊、转移问题焦点型模糊、推至第三方型模糊和逻辑型模糊四类。
第 4章对语用模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发现话题、外交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 5章是结束语部分。
第三部分由注释和参考文献组成。
关键词:语用模糊;词语;句子;话题;合作原则;礼貌原则;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 As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language use, pragmatic vagueness always is used in dailyconvers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news release conference. However, the previousresearches about 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the experience summary about the factual aspects,notreach the theory of a high degree of Linguistics .Therefore, this paper try to give a deepresearch on pragmatic vagueness from the linguistic level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review. The second part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article, including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5Chapter 3 firstly gives an analysis from the point of words. It shows that the scope vaguenesswords and the extent vagueness words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official news releaseSecondly we give a research about pragmatic vagueness from two types of sentences:vagueness declarative sentence and vagueness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the vaguenessdeclarative sentence is summarized as: vagueness of easing tone sentence, vagueness oftopic-shifting sentence, vagueness of shifting to the third part sentence, vagueness of logicsentence. Chapter 4 gives an analysis about the reason of pragmatic vagueness: topic,diplomatic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Chapter 5 isthe Concluding part. The third part is composed by the note and the referenceKeywords: pragmatic vagueness; word; sentence; topic; cooperation principle; politenessprincipl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目录………………………………………………………………………Ⅲ第一章引言.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11.3 研究范围21.4 语料和数据来源 21.5 研究方法2第二章相关文献的回顾 32.1 语用策略的相关研究32.2 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42.3 答问语用模糊的相关研究62.4 外交辞令的相关研究. 82.5 本章小结9第三章外交部发言人语用策略中的模糊语言表现形式. 11 3.1 词语层面的模糊语用113.2 句子层面的模糊语用19I 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 本章小结 29第四章外交部发言人语用策略中的模糊言语根源分析. 31 4.1 话题314.2 合作原则与外交模糊言语 354.3 礼貌原则与外交模糊言语 384.4 外交辞令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414.5 本章小结 43第五章模糊言语在外交辞令中的作用445.1 积极作用. 445.2 消极作用. 48第六章结束语. 506.1 全文主要内容及观点总结. 506.2 本研究的局限及不足 50注释:. 51参考文献:. 52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55后记. 56I V-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1.1 选题依据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首先发布新闻,然后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国家、政府或组织的代表,他们的言语行为通常会受到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面对公众或媒体提出的问题时,新闻发言人需要使用一些语用规避
策略,以避免引起公众的不满或误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新闻发言人使用的语用规避
策略。
一、回避语
新闻发言人在回答一些敏感问题时,会采用回避语的方式来回避问题。
比如,当被问
及某位政治家是否被调查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回答:“我不能对政治家的个人问题作出
评论。
”此时,新闻发言人回避了具体的问题,但也暗示了政治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二、替换语
三、限制语
新闻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使用限制语的方式来限制回答的内容。
比如,当被
问及某个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回答:“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具
体实施方式会在未来公布。
”此时,新闻发言人使用了限制语“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来避
免直接回答具体实施方式。
四、避免回答
五、模棱两可语
总之,新闻发言人在使用语用规避策略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避免引起不
必要的误解、争议或风险。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表达中和谐、坦诚、以事论事,避免使用
过度含糊、替换等策略,导致失去公众的信任。
目的原则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分析
目的原则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分析新闻发言人既要通过记者成功地传递出想要传播的信息,同时也要考虑国家利益,比如保护国家机密等,其语言使用极具策略性。
许多从语言学角度对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言人的答语,尤其是发言人回答记者问题时所采取的语用策略,但多以语用原则比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没能很好地解释目的冲突时新闻发言人对记者“敏感且尖锐”问题的回答策略,所以本文拟从目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层次分析。
本文采用目的原则及其分析框架对二零一四年全年的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语料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目的互动类型进行分析,然后讨论了发言人处于与记者不同目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应答策略,着重研究当发言人与记者目的冲突时发言人所采取的应答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目的互动类型有四种,即目的采纳,目的搁置,目的忽略,目的拒绝,分别占
72%,10%,14%,4%;当目的一致时发言人所采取的应答策略有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分别占41%和59%);当目的冲突时发言人所采取的应答策略有间接回避(86%)和直接回避(14%),其中间接回避策略有三种:转化焦点,含糊应答和“踢皮球”策略,分别占58%,37%和5%,本文主要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转化焦点”策略进行了解释。
本文通过运用目的原则来分析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拓展了目的原则的适用范围,为发言人答记者问策略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同时,其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提供参考,而且对各级政府部门发言人答记者问有所借鉴。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新闻发言人在进行言语行为时,会使用一系列的语用规避策略,这些策略通常是为了避免对方或公众的不适或不满,并且保持足够的程度的礼貌和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用规避策略:1.委婉语委婉语是通过采用温和、谨慎的措辞来达到“缓和矛盾、减轻压力”的效果。
例如,当新闻记者提出敏感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委婉语,如:“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我们需要更加周全地考虑"。
2.模糊语模糊语是通过使用抽象、模糊的措辞来解除言语表达中的紧张与矛盾。
例如,当新闻记者问及敏感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模糊语,如:“情况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3.避讳语4.延迟语5.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是通过不涉及任何涉及人员名字的措辞来避免任何不适或不宜言辞。
例如,当新闻记者问及某一敏感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对事不对人的策略,如:“事件发生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以保持公众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已经启动相关部门来处理这个问题"。
6.对等互惠对等互惠是通过给对方留出一定程度的面子来保持和谐与尊重。
例如,当新闻记者提出批评性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对等互惠的策略,如:“我们已经听取公众的声音,并会尽所能解决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与公众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总之,语用规避策略是新闻发言人在言语行为中为了避免任何不适或不宜言辞而采用的一系列策略。
这些策略,无论是上述的委婉语、模糊语、避讳语、延迟语、对事不对人、还是对等互惠,都是为了保持公共形象,维护人际关系和谐,及确保其官方的形象和权威性。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新闻发言人作为承担与媒体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其言语行为往往受到一些语用规避策略的影响。
语用规避是指为了避免直接回答问题、降低信息透露程度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第一,回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在面对一些敏感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回避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回避、转移话题的方式来达到规避的效果。
当被问及某个具体问题时,发言人会转而谈论相关但不直接回应的话题,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直接回答问题,出现风险。
第二,模糊策略。
新闻发言人有时会采用模糊不清的措辞来避免对具体事实进行明确表态。
这种策略往往通过使用含糊词语、模棱两可的描述或者使用虚词来达到避免透露信息的效果。
通过使用模糊的措辞,发言人可以使其观点不那么明确,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责任和承诺。
转移策略。
当面临一些不便回答的问题时,新闻发言人会采取转移话题的方式来转移媒体的注意力,往往将问题的焦点转移到其他相关但较为无关的方面。
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直接回答问题,降低信息透露的程度。
第四,技术性问题策略。
新闻发言人有时会采用一些专业术语或技术性问题来回应媒体的提问,以此来避免直接回答敏感问题。
通过引入专业性的问题,发言人可以给媒体和观众制造困扰,使他们难以理解和追问。
第五,否认策略。
当面对一些负面的指责或报道时,新闻发言人会选择否认的方式来回应。
这种否认可以是明确的否认,也可以是模糊的暗示否认。
通过否认的方式,发言人试图否认或质疑媒体的报道,以此来规避负面情况的追问。
新闻发言人在言语行为中往往运用一系列的语用规避策略来避免直接回答敏感问题,降低信息透露的程度。
这些策略包括回避策略、模糊策略、转移策略、技术性问题策略和否认策略等。
这些语用规避策略的使用旨在保护自身形象、控制信息流向和应对危机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使用这些策略可能会损害发言人的公信力和声誉,因此在运用时需要恰当把握。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媒体采访或发布新闻时,往往采用一些语用规避策略来回避或模糊敏感问题,以保护自己或组织的形象。
这些策略包括转移话题、回避直接回答、使用模糊语言、采用间接表达和否定等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语用规避策略。
一、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是新闻发言人常用的一种规避策略,通过引导采访者谈论其他相关或无关的话题来避开敏感问题。
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以事实陈述、问题反问、幽默等方式转移话题,让采访者跟着谈论其他事情,从而不必直接回答敏感问题。
二、回避直接回答
当新闻发言人不愿回答或无法回答某个问题时,常采用回避直接回答的策略。
这种策略可以通过拒绝回答、推脱责任、避免表态等方式实现。
新闻发言人可能表示不掌握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调查、无权回答等,以回避对问题的直接回答。
三、使用模糊语言
新闻发言人在回答敏感问题时,常常使用模糊语言来掩饰或模糊真实情况。
他们可能使用含糊词语、不明确的表述、模棱两可的措辞等方式来回避敏感问题的具体回答,以保护自己或组织的形象。
四、采用间接表达
新闻发言人有时会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来回避敏感问题,即通过强调其他相关问题或相关观点来暗示自己的立场或回避对问题的回答。
他们可能会以比喻、说教、引用他人观点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立场,从而避免直接回答敏感问题。
五、否定
否定是新闻发言人常用的一种策略,通过对问题的否认、否定或淡化来规避敏感问题的回答。
他们可能会以无关紧要、无法证实、无法可靠等方式来否定或淡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真实性,以达到规避敏感问题的目的。
新闻发言人礼貌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
新闻发言人礼貌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新闻发言人在与媒体和公众沟通时,常常需要使用一些礼貌语言来传达信息。
然而,为了避免直接否认或明确限制某些事实或事件,他们可能会使用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指使用含糊或模糊的措辞,以在表达中传达某种限制或保留的含义。
这种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发言人在处理敏感或有争议的问题时保持灵活性,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或负面反应。
一种常见的模糊限制语是使用条件语句,例如:'可能会'、'有可能'、'有时候'等。
这些词组暗示着某种可能性,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或保证。
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在不得不做出限制性陈述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另一种常见的模糊限制语是使用修饰语或限定词,例如:'可能有一些'、'有些人'、'部分情况下'等。
这样的词语可以模糊地描述一种情况或事件,而不必给出具体的细节或明确的人数或比例。
这样一来,发言人可以回避具体的承诺或责任。
然而,使用模糊限制语也有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媒体和公众可能会对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感到不满,认为发言人在回避问题或敷衍应答。
此外,过度使用模糊限制语也可能导致发言人失去信誉和权威,因为公众很容易察觉到其中的讲话技巧和意图。
因此,新闻发言人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时需要谨慎并深思熟虑。
他们应该权衡信息的透明度和保密性之间的平衡,确保不会误导公众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此外,他们还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具体信息,以增加透明度和可信度。
总之,模糊限制语是新闻发言人在传达限制性信息时的一种常用手段。
然而,发言人应该注意使用这种语言的时机和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同时,媒体和公众也应该保持警惕,审慎评估发言人的回答,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从合作原则视角看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答记者问的语言特点分析
从合作原则视角看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答记者问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写作目的何为新闻发布会,综合各种研究新闻传播的文献,新闻发布会,有时候也称为记者招待会,是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
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传播出去,大众传媒诸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则把这些信息再进一步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
政府机构也常常举行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或机构负责人发布、介绍相关信息或表明立场态度。
如在我国,我们经常在中央电视第四套看到国务院或其下属的外交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部门举行现场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之后通常会有答记者问。
对政府来说,一个健全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是保障社会信息公开透明,充分保证公众知情权,保证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进行有效公关的一个途径。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非常严谨,但有时候又让人觉得发言人的态度模棱两可或答非所问,或者直接避开记者的提问。
外交部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其发言的内容就像国家外交政策的指示灯或风向标,有时候一句话都可能牵涉国家的利益。
那么,为什么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语言有着这样的特点。
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二、数据收集本文的语言材料都来自互联网,特别是中国外交部的官方网站。
外交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对来说比较频繁,多的时候一天一次,因此语言材料更新比较快。
同时互联网上的资料以图片、文字、视频立体地呈现出来,整个信息收集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和直观的。
互联网就是一个最大的语料库,运用搜索引擎可以收集到任何想要的语言材料。
和传统媒体相比,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
由于答记者问环节更凸显交流,更能反映出发言人应对各种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本文以近段时间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为语言材料,对材料进行粗略分类,并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加以分析。
“言外之意,意在言中”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为例
32品牌策划理论版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通常是把言语与行为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说话人一定带有某种指示或者根据这种指示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意图会体现在言语中,让听者在心理或者行为上产生预期反应。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言语行为理论是把交际过程中的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理论。
行为反应论的产生与本世纪初心理学中以华生(J.B.Watson)、施金纳(B.T.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有关。
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说话人的处境——言语——听话人的反应”这样一个代表因果序列的公式来解释语言意义。
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结合现实例证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从刺激到反应的复合。
人类想吃到东西用语言表达的这个过程,就是言语行为和完成事实,如图所示。
言语的刺激导致行为发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语言交际产生行为功效。
Sr……sR图1.语言行为和实际事件正如公交车上,如有老人上来,如果没有空座,也没有人主动让座,售票员就会播放“请为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位”。
那就看有座位乘客的反应了,让与不让就取决于这句话语的魅力,不一定以言取效,但是言外之意是一定凸显。
2. 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就言语本身而言,往往是言为心声且带有某种隐含用意,言语的交际功能也恰恰得以体现。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用柔和的语言回答记者的问题,面对日本记者的尖锐问题,她没有慷慨陈词而是以柔克刚,言语中表明了立场,且很有原则性。
下面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中的言语片段为例,借助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解析说明言语行为三种类型,同时展现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的语言魅力。
2.1以言指事语言表面看来是就事论事,以言指事是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用声音或者文字表述出来,传递说话者的思想和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所指。
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言语温和轻柔,富有亲和力,但柔中带刚,立场明确,原则性很强。
个性化的语言传递出整个国民的心声。
外交用语的语用策略
外交用语的语用策略
刘晓军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0(000)016
【摘要】外交语言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词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措词,外交语言是一门应用语言的艺术。
本文主要从克制原则、底线原则、回避原则和移交原则四个方面对外交用语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257-257)
【作者】刘晓军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河南新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外交语言的语用策略分析——以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
2.外语导游用语语用策略
3.英语国际通用语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英语语用策略及其身份建构
4."吃+NP"动宾惯用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适应性考察
5.“吃+NP”动宾惯用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适应性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乌克兰危机”中外交部发言人的应答及其传播研究》范文
《“乌克兰危机”中外交部发言人的应答及其传播研究》篇一乌克兰危机中外交部发言人的应答及其传播研究一、引言乌克兰危机自爆发以来,一直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应对和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乌克兰危机期间外交部发言人的应答实例,探讨其传播策略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外交部发言人的应答分析1. 迅速反应,表达立场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外交部发言人迅速作出反应,明确表达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这种迅速反应的姿态,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形象,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负责态度。
2. 语言艺术,准确传达外交部发言人在应答过程中,注重运用语言艺术,通过恰当的措辞和语气,准确传达政府的立场和观点。
他们的话语既有力量,又不失温和,既表达了中国的关切和立场,也尊重了其他国家的权益和关切。
3. 注重沟通,倾听诉求在应对乌克兰危机时,外交部发言人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倾听国际社会的诉求和关切。
他们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媒体和民众进行沟通,以寻求共识和合作。
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立场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危机的解决。
三、传播策略分析1. 官方媒体渠道为主外交部发言人的应答主要通过官方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如新闻发布会、记者会等。
这些渠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有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2. 多元化传播方式除了官方媒体渠道外,外交部发言人还通过社交媒体、国际会议等多元化传播方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政府的声音。
这些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有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
3. 强调价值观和利益共同点在传播过程中,外交部发言人注重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利益点,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这种传播策略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为乌克兰危机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四、优点与不足优点:(1)迅速反应和表达立场,展示了中国政府的责任和担当;(2)运用语言艺术,准确传达政府立场和观点;(3)注重沟通与倾听,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立场的理解;(4)多元化传播方式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新闻发言人在表达其意见和观点时,往往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语用规避策略。
这些策略有助于他们保持中立和客观,并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批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语用规避策略。
1. 使用间接表达方式在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行为中,使用间接表达方式是常见的策略之一。
这种方式可以在不直接表达观点或态度的情况下传达信息,从而避免引起争议。
例如,新闻发言人可以使用“可能”、“似乎”等词汇来表示可能性,而不是直接断言。
2. 使用虚拟语气虚拟语气是一种表示假设、愿望等情感的语气。
在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行为中,使用虚拟语气可以避免对某个事实进行过度肯定或否定。
例如,新闻发言人可以使用“如果……就会”、“希望”等表示虚拟语气的词汇来表达观点。
3. 使用被动语态4. 使用衔接词衔接词可以使文章或言论的内容更加流畅,同时也可以起到缓冲或转移话题的作用。
在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行为中,使用衔接词可以避免直接回答敏感问题,同时使对话更加顺畅。
例如,新闻发言人可以使用“此外”、“不过”等衔接词来引入新信息或转移话题。
5. 使用常见的套话常见的套话是指在特定语境下经常使用的固定句式或词汇。
在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行为中,使用常见的套话可以避免使用过于主观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从而使言论更加客观。
例如,新闻发言人可以使用“我们正在关注此事”、“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等常见的套话来表达态度。
总之,在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行为中,使用适当的语用规避策略可以使言论更加客观、中立,同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批评。
因此,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了解和掌握语用规避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外交委婉语的语用原则及翻译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为例
外交委婉语的语用原则及翻译——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为例刘文贞(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外交委婉语不同于一般语言,其具有显著的特征,即讲求策略和礼貌用语。
外交官常运用外交委婉语来回答外交事务中所出现的敏感性问题,以此来缓和交际气氛。
外交委婉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它政治敏感度高、政策性强,是一种高级的政治语言。
因此如何更准确、更忠实的翻译外交委婉语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外交;外交委婉语;语用原则;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刘文贞(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外交活动历史悠久,是一个国家能够进行外交事务的基本定义元素。
语言是外交事务的重要呈现,它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发布会等外交活动中。
因此,在各国之间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与冲突等必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交流时,各国都以本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为了解决国家间的这种矛盾、冲突,所以产生了含蓄、模糊的外交委婉语。
外交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外交语言,使用时,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讲究灵活性和策略性。
熟练、准确地运用并翻译委婉语对外交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外交活动与外交辞令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新闻发布会、国家之间的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其言辞、言语行为讲求婉转含蓄、灵活有力。
在外交场合中,外交官的发言、表态和声明中所用言语都十分注意委婉含蓄、词强而不激。
外交语言是通过个人语言在特殊领域下进行的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一种话语形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政策性强,政治色彩浓厚,往往涉及国家利益和对外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语言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成功交流,外交活动者有时必须有所言,而在很多情况下出于对国家的利益考虑和外交策略的需要同时又要有所不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答话语中的“诉诸同情”论证研究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青年学者园地General Serial No.1132021No.41周天宝(1994-),男,江苏宿迁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论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答话语中的“诉诸同情”论证研究周天宝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具有论辩性特征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消除与国际一般受众之间可能存在的意见分歧,达到劝服受众支持中方行为的交际效果。
在应答话语中,发言人可使用多种论证图式来辩护立场。
对此,本文依托语用论辩学理论对应答话语中使用的“诉诸同情论证”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发言人使用的“诉诸同情论证”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后果论证”和“需要帮助论证”“后果论证”,可进一步分为“积极后果论证”和“消极后果论证”,同时在论辩过程中,发言人会充分利用“受众需求”“潜在话题”和“表达手段”三方面,使自己的论证兼顾合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外交部发言人;语用论辩学;诉诸同情1.引言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面对记者提问时,发言人不仅需要阐释中国内外政策,表明中方的立场,还需要进一步辩护中方立场的合理性,以维护大国形象,因而发言人话语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学界主要从语言学、修辞学以及语用论辩学三大路径对发言人应答话语展开相关研究。
语言学路径下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语用策略的使用,而修辞学视阈下的学者将获得听众认可的修辞有效性作为重点(韩丹、刘风光、邓耀臣,2020;刘风光、刘诗宇,2020;刘晓晓,2017)。
但二者均忽略了对应答话语的考量不仅需要对其劝说效能进行评析,更要从相关合理性视角出发。
为此,相关学者以融合论辩有效性和修辞合理性两大维度的语用论辩学为理论框架,先后开展了人身攻击论证、立场免疫以及分离论证等研究(Wu Peng,2017;Wu Peng,2019a;Wu Peng,2019b )。
同样,本文将借助语用论辩学理论,对关于应答话语中“诉诸同情”论证的使用展开研究,旨在分析例行记者会语境对话语的限制、分析“诉诸同情”论证使用的类别以及对受众的劝说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都无法抑制爱情带给他的快乐。
风格化的运动不仅仅存在于歌舞片中,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当马小军看到米兰扭捏着肥臀远去的背影的时候,其实观众是和马小军一起看到的了六、七十年代女性的美。
《卧虎藏龙》中的动作更是同时具备了武术、舞蹈的风格,这种风格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功夫的魅力。
二、摄像机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通常包括推、拉、摇、移、跟、转、虚、甩、晃以及各种综合运动镜头。
摄像机的运动在为影视作品带来视觉上的震撼的同时更可以为影视作品带来节奏、带来情绪,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节奏体验和情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像在电影《荣誉》中的那个感人至深的推镜头:远景中一个舞蹈系的女孩独自一人坐在灯光下,女孩忧忧地诉说着:“从小我就喜欢芭蕾,大人们都说,我会成为未来的芭蕾舞明星……将来我要去纽约的大都会,我要跳《天鹅湖》《胡桃夹子》……”随着女孩的诉说,镜头缓缓推进,景别由远景到全景,到近景,最后推到特写。
女孩说:“可是,我不能跳芭蕾了,我怀孕了。
”女孩的眼泪流下。
面对这样的镜头观众不但会看到女孩的忧伤,更能感受到女孩的忧伤,正是这个推镜头把女孩的忧伤缓缓地推进我们的心里。
相对单一运动镜头,综合运动镜头可以产生更为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在一个镜头中形成多景别、多角度的转换,甚至可以形成长镜头和段落镜头,像以运动镜头著称的《大象》以及全片由一个镜头构成的电影《俄罗斯方舟》,都是综合运动镜头的杰作。
三、影视作品中运动元素的处理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应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形成具体人物运动方案和摄像机的运动方案。
在处理被摄对象的运动时应该做到利用动作刻画人物的个性,为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就要形成人物的具体运动方案。
如利用什么样的运动去表现人物的年龄特点,利用什么样的运动表现人物的职业特点。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观众会对片中的美军翻译留下深刻印象,原因就在于导演斯皮尔伯格对翻译的性格刻画非常成功,观众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看到他起初参与救援行动的惊慌失措,他在行动进行中的害怕以致高度恐惧,以及最后他拿起武器战斗。
在处理摄像机的运动时同样也应该做到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辅助表现人物的个性,为此也要形成摄像机的具体运动方案,如利用什么样的摄像机运动突显人物奔跑的速度、利用什么样的摄像机运动突显人物焦灼的心境。
在《罗拉快跑》中,长焦横移跟拍可以让观众看到罗拉奔跑的速度有多么的快,这速度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她为爱情的不顾一切。
而在《毕业生》中,接近片尾的段落中当男主人公向着镜头跑来,长焦镜头的选择让他看上去似乎在原地不动,这画面让观众也情不自禁为他着急,快点!再快点!因为他心爱的女友就要和别人举行婚礼了。
总而言之不论是被摄对象的运动还是摄像机的运动,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应该始终牢记运动是人物思想和情感的外化。
【参考文献】[1]苏牧.荣誉[M].人民文学出版社.[2]刘坚.电视节目编导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路易斯.詹内蒂.认识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内蒙古通辽电视台内蒙古028000)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的语用学分析———回避和告知原则文/宫旭【摘要】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往往会用非常巧妙的语言来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他们的语言丰富有趣,我在研究他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语用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使用特点。
【关键词】回避告知原则避闪策略焦点转移外交部每周都会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又叫做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了解舆情,使政府的工作更加的公开、透明。
在这其中首先要遵守的是合作原则,也就是说要用适当的方式向中外记者提供符合要求的相关信息。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国家机密或者政策性问题的时候,有许多问题是不方便回答的,而作为政治家的“新闻发言人”当面对不可不答的情观察思考85--况时,往往会隐喻性的、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
恰当的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仅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还无损于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因此外交场合的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够让新闻发布会顺利而圆满的完成,而且能够体现出发言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在新闻发布会中,总有一些记者会问到敏感话题或者是新闻发言人不方便回答的问题,,有时记者的问题会很刁钻,有时记者还会在问题中设置圈套,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他们设置好的陷阱当中。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设法采用回避的方法。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政务公开、透明,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发言人也没有必要采用什么回避的政策,说实话就行。
其实不然,政务公开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秘密可言,政务透明并不代表事事都能清晰明了的公布。
发言人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有问必答,知无不言。
但有时候还是需要“避而不答”或以其他方式给予一定的回避还是非常必要的。
唐家璇对于此问题曾经指出:“记者问这个问题很刁钻,没有办法回答。
你不一定就事论事。
可以顾左右而言他。
要打一点太极拳。
对方有备而来,给你设下陷阱,有时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或激将或慢磨,就希望你爆出几句话来,正好入套。
”沈国放对于此问题也是高度的重视,当他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也是十分的警惕。
无论记者的问题有多么刁钻,变化多端,如何拐弯抹角的提出,他都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对待,以免上当,影响国家的形象。
因此,回避和告知在新闻发布会中是相当重要的,也有着很多的策略和方式,下面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如何利用。
一、语用避闪策略的利用“新闻记者以提问著称,而政治家则以避闪回答这些问题而著称”。
在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意图,故意提供“虚”信息。
这个“虚”信息是指针对于某个特殊的问题,发言人所给出的毫无信息量或者是没有什么明确目的的回答。
在新闻发言人语言应用质量准则中,要求新闻发言人要说真实的话语,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提供自知是虚假的或者是缺乏证据的言辞,这种避闪策略就是通过违反质量准则,巧妙地运用会话的含义,传递出发言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二、语用回避策略的利用在新闻发布会中,尤其是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需要代表本国就重大的问题做出反应,发表看法、见解,表明态度、观点。
在很多的情况下不能非常直白的一问一答,有时就需要绕道而行,声东击西、出其不意。
这时发言人就要注意字里行间的表意,或是留意其弦外之音。
在面对特定的情境和特殊的使命的时候要巧妙地运用会话含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回避策略。
它与避闪策略不同的是,回避策略是避而不答,用共同的话题谈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它也显示了模糊语言的特有性质,用一种模糊的方式,回避记者的直接问题,而将其他有关的信息点加以合理的利用,使之刚柔并进的回答敏感问题。
三、转移焦点策略的利用在新闻发布会中,记者和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原则下,有很多的准则规定了问答双方说话要切题,不能说与主题无关的话。
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有时候一方面会提出让对方难以作答的问题,或者不好直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解决的,这时往往就需要“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解答。
当问答双方不能从同一出发点、同一立场、同一感兴趣的领域出发时,就会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类的言语行为。
这时就要运用转移焦点的策略有效地控制双方的分歧和矛盾,“转移焦点”就是将有分歧的话题转移到一个共同的焦点上来,使之成为共同的兴趣点和沟通点。
以上我们能看出,在回避告知中一方面要求遵循模糊语言的合作原则,另一方面,在新闻发布会这种特殊的场合中,发言人与记者双方这对矛盾体为了各自的利益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用避闪、回避、转移等方式在合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实际上,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如何在“布满地雷的战区”中,使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出代表国家和政府的观点是尤为重要的,要在这其中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更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善于用语言的技巧和策略去表达合理的目的。
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合作的话语,在实际效果上并不一定表现出合作的效果;有的时候看似不合作,避而不谈的问题,恰恰能表达出“会话含义”。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也能够发现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使用的模糊语言的策略能更好的、更合理的丰富和使用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1]WilsonJ.PoliticallySpeaking:ThePragmaticAnalysisofPoliticalLanguage[M].Oxford:Blackwell,1990.[2]李希光.新闻发言人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3]邹建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揭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4]丁海宴-.新闻发言人与媒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省150080)【观察思考】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