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果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播效果分析课件
传播效果分析课件
目录
• 传播效果概述 • 传播效果分析方法 • 传播效果评估指标 • 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 传播效果案例分析
01
传播效果概述
Chapter
传播效果的定义
01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的思想、行为、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实际影响,是衡 量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02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短期效果主要指即时的反馈和行为改变 ,长期效果则涉及到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持久改变。
案例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互动率分析
总结词
短视频平台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吸 引了大量用户,通过分析用户互动率 可以了解视频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和传 播效果。
详细描述
研究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观看时长、点 赞量、评论量等数据,评估视频内容 的互动效果,为制作更具吸引力的视 频提供根据。
案例四:广告投放的转化率提升策略
渠道维护
定期维护和更新传播渠道,保持渠 道的活跃度和可靠性。
渠道合作
与其他相关渠道合作,扩大传播范 围和影响力。
受众优化策略
受众定位
明确目标受众,了解其需求、兴趣和行为信等,增强受众 的忠诚度和参与度。
受众数据
收集和分析受众数据,了解受众的反馈和表现, 优化传播策略。
详细描述
通过比较不同互动情势的互动率指标,可以评估不同互 动情势的效果,从而优化互动设计和参与门槛。
转化率指标
总结词
衡量传播效果的最终目标实现程度
详细描述
转化率指标用于评估受众在接触到信息后是否实现了最终 目标,如购买产品、注册会员、下载资料等。它通常通过 转化次数、转化人数等数据来衡量。
总结词
反应信息与商业目标的契合度
目录
• 传播效果概述 • 传播效果分析方法 • 传播效果评估指标 • 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 传播效果案例分析
01
传播效果概述
Chapter
传播效果的定义
01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的思想、行为、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实际影响,是衡 量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02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短期效果主要指即时的反馈和行为改变 ,长期效果则涉及到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持久改变。
案例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互动率分析
总结词
短视频平台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吸 引了大量用户,通过分析用户互动率 可以了解视频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和传 播效果。
详细描述
研究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观看时长、点 赞量、评论量等数据,评估视频内容 的互动效果,为制作更具吸引力的视 频提供根据。
案例四:广告投放的转化率提升策略
渠道维护
定期维护和更新传播渠道,保持渠 道的活跃度和可靠性。
渠道合作
与其他相关渠道合作,扩大传播范 围和影响力。
受众优化策略
受众定位
明确目标受众,了解其需求、兴趣和行为信等,增强受众 的忠诚度和参与度。
受众数据
收集和分析受众数据,了解受众的反馈和表现, 优化传播策略。
详细描述
通过比较不同互动情势的互动率指标,可以评估不同互 动情势的效果,从而优化互动设计和参与门槛。
转化率指标
总结词
衡量传播效果的最终目标实现程度
详细描述
转化率指标用于评估受众在接触到信息后是否实现了最终 目标,如购买产品、注册会员、下载资料等。它通常通过 转化次数、转化人数等数据来衡量。
总结词
反应信息与商业目标的契合度
传播效果概述PPT课件
从传媒影响力的作用范围看—— 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对小团体和组织的影响; 对社会机构的影响; 对整个社会和整个文化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传播效果的类型
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对传播效果 的划分
微观效果 宏观效果
改变的效果 稳定的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 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观过程分析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储备
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传者与受者意图与动机来看—— 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从时间层次来看——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从外在形态看—— “效果”(effects) “效能”(effectiveness) “效力”(power)
英国传播学大家D.麦奎尔的传播效果分类 从内在性质看——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传播内容的表达 新颖、美观、生动 明白易懂 信息刺激力度 表达的顺序(先入为主)
传播内容本身 真实性 相关性(受众需要) 趣味性(受众兴趣)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和“幻灯片加解说”,谁效果更好?
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
霍夫兰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3. “诉诸 理性” 与“诉 诸情感 ”
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传播效果的类型
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对传播效果 的划分
微观效果 宏观效果
改变的效果 稳定的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 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观过程分析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储备
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传者与受者意图与动机来看—— 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从时间层次来看——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从外在形态看—— “效果”(effects) “效能”(effectiveness) “效力”(power)
英国传播学大家D.麦奎尔的传播效果分类 从内在性质看——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传播内容的表达 新颖、美观、生动 明白易懂 信息刺激力度 表达的顺序(先入为主)
传播内容本身 真实性 相关性(受众需要) 趣味性(受众兴趣)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和“幻灯片加解说”,谁效果更好?
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
霍夫兰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3. “诉诸 理性” 与“诉 诸情感 ”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 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并非主要因素。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 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 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 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选择性接触”假说
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 媒介接触行为。即: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 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 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1、传播效果的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4、传播效果的类型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1、传播效果的含义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魔弹论”)
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
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魔弹论”)
①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 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 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双重含义: ①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
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 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微观); ②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 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 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最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课件(胡正荣)第九讲-传播效果研究ppt课件
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检查就拒 绝和谴责它。
2、光辉泛化法 ——“新政”
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同它。
3、转移法
——名人广告(1)
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 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4、证词法
——名人广告(2)
通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 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2)有限效果论 (强化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
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 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代表性研究
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⑤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 的角度考虑。
(3)适度效果论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
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 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 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做”,号召人们跟所属群体 中其他人一样接受他的计划。
宣传技巧的用途:
用于政治宣传和战争宣传; 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 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宣传技巧可以做一个清醒的信息 接收者。
枪弹论的缺陷:
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 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课件 (胡正荣)第九讲-传播效果研究
第九讲 传播效果研究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件:传播效果研究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 “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 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 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三)“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 中”
❖ 一般结论: (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
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
说
效
服
果
效
果
时间
时间Leabharlann (二)“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 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 眠”状态。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 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 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 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 “传播流”研究的缺陷: (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
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 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 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 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 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 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 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于1974年提出。
❖ 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 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 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 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 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于1974年提出。
❖ 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 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 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 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 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传播效果研究》课件
覆盖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传 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时间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覆盖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目 标受众的数量和实际接收到信息 的人数,计算覆盖率
覆盖率的意义:评估信息传播的 效果,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传播范围:受众 数量、覆盖地域、 传播渠道等
传播效果:信息 接收率、理解率、 记忆率、行动率 等
案例名称:可口可乐广告 成功原因:创意新颖,情感共鸣 传播效果:全球知名,深入人心 启示:品牌传播需要创新和情感共鸣
案例名称:某 品牌广告投放
失败原因:广 告内容与品牌 形象不符,引 起消费者反感
影响:品牌声 誉受损,销售
额下降
启示:广告内 容应与品牌形 象相符,避免 引起消费者反
感
案例分析: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传 播案例进行分析
内容准确性:内容是否准确 无误,避免误导受众
内容易读性:内容是否易于 理解,便于受众接受和记忆
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 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 线下活动:展览、会议、讲座等 口碑传播:朋友、家人、同事等之间的口口相传
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 背景等个人特征
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偏好
启示:从案例中 总结出传播效果 的影响因素和规 律
借鉴:将案例中 的成功经验应用 到实际工作中
创新:结合实际 情况,创新传播 策略和手段,提 高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特征等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如点击率、阅读量、转发量等 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 未来传播效果研究需要关注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添加标题
传播的效果分析PPT课件
第84页/共99页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作用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 何群体和阶层中。
• 霍夫兰将600名士兵分成三组,第一组 为“一面提示”群,第二组为“两面
第48页/共99页
实验结果
A.无论是“一面提示”还是 “两面提示”都比控制组效 果要好。
第49页/共99页
B.原有态度与说服效果的关系
原先反对者 原先赞成者
一面提示群 36%
52%
两面提示群 48%
23%
第50页/共99页
第78页/共99页
实验结果(2)
• 从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而言,“轻度”诉求最佳,“中度” 次之,“重度”又次之。
第79页/共99页
轻度诉求
第80页/共99页
中度诉求
第81页/共99页
重度诉求
第82页/共99页
高晓松酒驾案
第83页/共99页
•“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 实际,不能仅靠危言耸听解决问 题。
第36页/共99页
“休眠效果”示意图
效 果
时间
第37页/共99页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 影响大。 •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 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第38页/共99页
霍夫兰研究的启示
• 为了提高传播效果,要重视信源的可 信度,尽量挑选可信度高的传播者传 递信息。
第39页/共99页
第17页/共99页
3.宏观效果阶段
第18页/共99页
第二节 传播效果形成与制约的因 素
第19页/共99页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作用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 何群体和阶层中。
• 霍夫兰将600名士兵分成三组,第一组 为“一面提示”群,第二组为“两面
第48页/共99页
实验结果
A.无论是“一面提示”还是 “两面提示”都比控制组效 果要好。
第49页/共99页
B.原有态度与说服效果的关系
原先反对者 原先赞成者
一面提示群 36%
52%
两面提示群 48%
23%
第50页/共99页
第78页/共99页
实验结果(2)
• 从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而言,“轻度”诉求最佳,“中度” 次之,“重度”又次之。
第79页/共99页
轻度诉求
第80页/共99页
中度诉求
第81页/共99页
重度诉求
第82页/共99页
高晓松酒驾案
第83页/共99页
•“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 实际,不能仅靠危言耸听解决问 题。
第36页/共99页
“休眠效果”示意图
效 果
时间
第37页/共99页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 影响大。 •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 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第38页/共99页
霍夫兰研究的启示
• 为了提高传播效果,要重视信源的可 信度,尽量挑选可信度高的传播者传 递信息。
第39页/共99页
第17页/共99页
3.宏观效果阶段
第18页/共99页
第二节 传播效果形成与制约的因 素
第19页/共99页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
第一部分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第二部分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第三部分 适度效果理论及强大效果理论
2
• 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背景: • 一、与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大众传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有关.20年代
3
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 在受众身上就象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引起 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 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评价: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大众 传播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 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中间别无它物, 这注定了它必将遭到修正的命运。
1.选择性接触机制 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效果就不同。 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
的心理反应。 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
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8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 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他对前两项研 究尤其是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认为大 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方面: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11
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
限性,过低地估计了传播的效果,没考虑到 传播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2、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层面上,此理 论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 的作用。
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5
•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 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 代表性成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 (1944年);卡兹等人-《个人影响》(1955年);罗杰 斯-《创新与普及》(1962年);克拉帕-《大众传播 效果》(1960年)。
媒介接触行为。其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的态度上起作用,而不是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有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五
种。结晶指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7
《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 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 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种:
1.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这阶段信息可以由传媒直 接流向一般受众。
2.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这阶段信 息需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
9
• 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 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 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 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 “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 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 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 传播观”。
4
时间:20世纪40年代始 背景: 1、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对以往的基本理论作了修正,提出了“个
人差异”理论、“社会分化”理论和“社会关系”理论,证明受众并非整 齐划一、毫无抵御能力的“靶子”。 2、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得出了 不同的结论。 主要研究领域:一是“传播流”研究;
6
是拉氏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 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据次此提 出了一系列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时并不取决于一时的
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人们既有的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
12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 观点: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媒介普及后,
人们越来越感到大众媒介在“议题设置”、形成规范、引导 舆论、促进新事物、扩散新观点以及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方面有重要作用,不是威力无比,也不是作用甚微。 相关理论模式: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 和培养分析理论。
即有关于电影的“善恶”之争。 • 二.与当时各界人士对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有关.战时宣传威力强大的实例,
提供了媒介威力无穷的确凿证据。 • 三.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有关。本能心理学认为人
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映”机制的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大致 相同,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映;大众社会论认为, 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密切 的社会联系,使社会 成员变成了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了自由的同时 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失去了传统社会结构对他们的保 护,因此,在面临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他们都处于一种 孤立无援的状态。 • 四、初期人们对效果研究的简单化。
10
观点: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 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 才能发挥作用。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 强化。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13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一部分 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第二部分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第三部分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4
•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反之越小。 因此,树立传播主体的良好形象以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 提。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
第一部分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第二部分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第三部分 适度效果理论及强大效果理论
2
• 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背景: • 一、与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大众传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有关.20年代
3
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 在受众身上就象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引起 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 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评价: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大众 传播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 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中间别无它物, 这注定了它必将遭到修正的命运。
1.选择性接触机制 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效果就不同。 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
的心理反应。 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
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8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 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他对前两项研 究尤其是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认为大 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方面: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11
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
限性,过低地估计了传播的效果,没考虑到 传播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2、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层面上,此理 论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 的作用。
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5
•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 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 代表性成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 (1944年);卡兹等人-《个人影响》(1955年);罗杰 斯-《创新与普及》(1962年);克拉帕-《大众传播 效果》(1960年)。
媒介接触行为。其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的态度上起作用,而不是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有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五
种。结晶指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7
《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 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 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种:
1.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这阶段信息可以由传媒直 接流向一般受众。
2.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这阶段信 息需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
9
• 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 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 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 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 “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 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 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 传播观”。
4
时间:20世纪40年代始 背景: 1、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对以往的基本理论作了修正,提出了“个
人差异”理论、“社会分化”理论和“社会关系”理论,证明受众并非整 齐划一、毫无抵御能力的“靶子”。 2、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得出了 不同的结论。 主要研究领域:一是“传播流”研究;
6
是拉氏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 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据次此提 出了一系列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时并不取决于一时的
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人们既有的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
12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 观点: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媒介普及后,
人们越来越感到大众媒介在“议题设置”、形成规范、引导 舆论、促进新事物、扩散新观点以及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方面有重要作用,不是威力无比,也不是作用甚微。 相关理论模式: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 和培养分析理论。
即有关于电影的“善恶”之争。 • 二.与当时各界人士对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有关.战时宣传威力强大的实例,
提供了媒介威力无穷的确凿证据。 • 三.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有关。本能心理学认为人
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映”机制的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大致 相同,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映;大众社会论认为, 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密切 的社会联系,使社会 成员变成了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了自由的同时 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失去了传统社会结构对他们的保 护,因此,在面临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他们都处于一种 孤立无援的状态。 • 四、初期人们对效果研究的简单化。
10
观点: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 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 才能发挥作用。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 强化。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13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一部分 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第二部分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第三部分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4
•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反之越小。 因此,树立传播主体的良好形象以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