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太阳病伤寒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关于太阳病的内容。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太阳病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类型。
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为主要表现;伤寒则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和脉阴阳俱紧为主要症状;温病则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主要特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辨寒热的真假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例如,头痛七天以上自愈的病人说明病程已经结束,而病人身体太热反而想穿衣服,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针对太阳中风,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能够调和荣卫气,治疗中风的症状,例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
同时,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太阳病,例如头痛、汗出、恶风等。
在应用桂枝汤时,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对于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患者,可以加入葛根;对于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患者,可以去芍药;对于微寒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等。
1.太阳病中的方剂应用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进行治疗。
(43)发汗后身痛,脉沉迟者,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进行治疗。
(6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进行治疗。
(112)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可用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再加桂二两进行治疗。
(117)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
(118)2.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3.表郁轻证的证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治疗。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者,脉洪大者,可再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
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
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
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
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
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
“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
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
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
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
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与鉴别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及鉴别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条辩》:太阳者,膀胱经也。
其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
挟脊,抵腰中,乃六经之首。
主皮肤而统荣卫。
1、有一分脉浮,就有一分表。
脉浮,《伤寒论》以相关中医著作中,对脉浮的表述有很多,但又各不相同,放到这里的脉浮是太阳表证脉浮,其脉象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也是和芤脉和弦脉浮在表相鉴别。
太阳病脉浮的病机是,体表受风寒之邪,正气抗邪与表,气血浮盛于外,脉应之以浮。
所以后世医家也称“有一分浮,就有一分表。
”在鉴别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重按中空的,可能为虚阳外浮的表现;(2)这里的脉浮是相对个体而言,也就是要与基础病脉相联系。
在《伤寒论·辩脉篇》中:“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的说法,也就是在诊脉的时候要注意胖瘦、长幼、男女等不同带来基础性区别,有时候也要考虑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带来的差异。
(3)这里的表证指向也是广泛的,不仅仅是说狭义伤寒中的外感太阳病,现代中医实践中,不仅仅用以辨证论治伤寒感冒,同时包含荨麻疹、黄疸型肝炎引起的脉浮、身痒等表证,所以就不能将脉浮主表限定在太阳表证上。
2、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
这句话和上面一样,但意义却不同,它是后世温病学派认为伤寒温病不属于表证的一个依据。
“而恶寒”,这里的“而”表示的递进和并列关系,就是“而且”的意思。
其病机为:风寒邪气伤人体表卫阳奋起反击,体内阳气不足,温煦肌肤功能失调,人就感觉到寒冷。
所以后世医家总结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但在鉴别太阳病恶寒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1)素体阳虚,肾阳不足,大多可以看到恶寒的证状,鉴别时要结合是否脉浮,以及有无疼痛和疼痛部位等因素。
(2)总体思路是,病证体现的表证,脉和证相符合。
3、头项强痛。
这里的强痛,主要发生在太阳经循行的部分,由面部开始,从头到后背到足,头痛也表现在后头部,颈部为后颈部。
中医辨证——精选推荐
中医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病证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病机是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太阳中风证1、太阳中风本证临床: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鸣⼲呕、⾆质淡、苔薄⽩、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要点: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治疗: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剂:桂枝汤2、太阳中风兼证(1)兼项背强⼉⼉⽤桂枝汤加葛根汤;(2)兼⽓逆作喘⽤桂枝加厚朴杏⼦汤;(3)发汗太过,汗漏不⽌⽤桂枝加附⼦汤;(4)太阳病误下后,见胸满,脉促,⽤桂枝去芍汤;(5)若胸满,脉促,恶寒明显,⽤桂枝去芍药加附⼦汤⽅;(6)桂枝新加汤证由太阳病发汗太过,⽓阴两伤,筋脉失养⽽致全⾝疼痛,脉沉迟⽆⼒。
⼆、太阳伤寒1、伤寒表实证临床:发热恶风寒,⽆汗,头项强痛、⾝疼腰痛、⾻节疼痛、喘、⾆质淡、苔薄⽩、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要点:发热恶风寒、⾝痛、⽆汗、脉浮紧治疗:⾟温发汗,宣肺平喘⽅剂:⿇黄汤。
2、太阳伤寒兼证(1)葛根汤证:兼有项背强⼉⼉,或下利,或呕吐不⽌,⾆淡苔薄⽩,⼆便正常⽅剂:葛根汤(治疗表证下利,称之为‘逆流挽⾈’之法)(2)⼤青龙汤证临床:发热,恶寒,⾝疼痛、⽆汗⽽烦躁、脉浮紧;或⾝不痛、但重乍有轻时。
⾆尖红,苔薄黄,脉浮缓或浮紧。
(烦躁为主证)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疗:外散风寒,内清郁热(3)⼩青龙汤证临床:⽆汗、发热,恶寒、⾝痛、⼲呕、咳嗽、⼼下有⽓病因:风寒束表、⽔饮内停治疗:散寒化饮三、太阳表郁证临床: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均见⼆便、⾆脉如常病机:太阳病⽇久,正虚邪微,邪于肌表或郁⽽⽣热。
要点: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
治疗:桂枝⿇黄各半汤⽅(表现:⼀⽇再发,治疗:⾟温轻剂、⼩发其汗);桂枝⼆⿇黄汤⼀⽅(⾯红、⾝痒,⾟温轻剂、微发其汗);桂枝⼆越婢⼀汤⽅(热多寒少,微发其汗、兼清⾥热)。
太阳腑证⼀、太阳蓄⽔临床:发热恶寒、⼩便不利、消渴、烦渴、甚者⽔⼊即吐、下肢⽔肿,脉浮或脉数要点:⼩便不利,消渴,烦渴,脉浮。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百证歌白话解
伤寒百证歌白话解
以下是对伤寒百证歌其中一些内容的白话解释:
1. 伤寒:指一种由寒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身痛、恶心、呕吐等。
2. 太阳病:指伤寒病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3. 阳明病:指伤寒病的中期阶段,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4. 少阳病:指伤寒病的后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疼痛等症状。
5. 太阴病:指伤寒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
6. 少阴病:指伤寒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心烦、口干舌燥等症状。
7. 厥阴病:指伤寒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手足发冷、脉象沉迟等症状。
8. 解表法:指通过发汗来解除表邪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太阳病和
少阳病等疾病。
9. 清热法:指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阳明病和太阴病等疾病的方法。
10. 补益法:指通过补益气血来治疗少阴病和厥阴病等疾病的方法。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太阳病4(10)1
外伤:以本方随证化裁,治疗多种类型的脑外伤头痛10例, 10~15剂减轻,40~90剂痊愈。而用之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 肠麻痹20例,亦收到较好效果。
其他病证:如用之治疗痛经、闭经、漏下、经行衄血、难产 、产后腹痛、恶露不下、不明原因血尿、肺结核、糖尿病、急 性湿疹、脂溢性皮炎、风湿性结节性红班等,疗效亦较确切。
治疗: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太阳病 38
大陷胸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膈心下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方 【方义】甘遂(冲服)——峻遂水饮
大黄(先煎)——泻下实热 芒硝(后下)——软坚破结
太阳病 39
大陷胸汤现代临床应用
急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各类急性肠梗阻,如粘连性 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小儿蛔虫阻塞性肠梗阻、高位机械性 、完全性、单纯性肠梗阻、肠粘连等,症见腹痛拒按、腹胀痞 满、尿黄赤、苔黄或燥、舌红、脉洪数等,辨证属热实证者, 疗效较好。
改汤作丸 ——峻药缓攻
太阳病 30
蓄水证、蓄血证鉴别表
鉴别
蓄水证
蓄血证
病机 证候
表邪循经入腑,邪与水结, 膀胱气化失职,水蓄不行 (病在气分)
烦渴,或渴欲饮水,少腹里 急,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
表邪循经入里化热,邪热与 瘀血相结于下焦 (病在血分)
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 满,小便自利,脉微而沉或 沉结
四肢失温——厥 阳愈伤
阴寒气逆——烦躁吐逆 阴愈耗——咽喉失润——咽中干
太阳病 2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证治
【病机】阴阳俱虚,阴寒气逆,经脉失养 【治法】先拟温中复阳,后予酸甘化阴 【方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方 【方义】1、温中复阳——甘草干姜汤
简述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其本证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 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
2.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
3.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小便不利、水肿、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等。
治疗方面,应以利水渗湿、解表散寒为主,常用五苓散、麻黄汤等方剂。
4.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其人如狂为其审证依据。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少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头痛、身痛等。
治疗方面,应以活血化瘀、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桃核承气汤、桂枝汤
等方剂。
总之,太阳病本证的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各自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相关病证的鉴别(思维导图)
太阳病鉴别大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除烦,解表为主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内蠲寒饮而治咳喘,重在蠲饮小青龙,桂枝加厚朴杏子,麻黄汤皆治喘小:太阳伤寒表实兼喘,无汗有内饮桂:太阳中风表虚兼喘,有汗无内饮麻:太阳伤寒表实证,寒邪闭表,肺气不宣喘,无汗无内饮分支主题2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见汗出而喘麻:汗下后邪热内传,热壅于肺而喘,因里热盛,故有发热而渴,汗出,不恶寒,脉浮数等,而无表证,治在清宣肺热桂:外感风寒,无里热,而有发热不渴,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治在调和营卫,下气定喘分支主题3苓桂甘枣汤,桂枝加桂汤苓: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病者仅见脐下悸,而无奔豚的典型证候,并伴小便不利等寒水内停之征,治在化水利气桂: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已上冲而见奔豚的典型症候,水饮为患较轻,故治法在平冲降逆分支主题4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真武汤真:肾,病情较重,肾阳虚而水泛全身,证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术:脾,病情较轻,脾阳虚而水停心下,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真:治疗重在温肾利水苓:治疗重在健脾利水术:饮停中焦,症状以中焦为主,心下逆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治疗上都温阳化气,利水消饮术:重治理中焦,以白术健脾;枣:重治理下焦,用茯苓利尿枣:饮停下焦,症状以下焦为主,脐下悸动,有冲逆之势。
分支主题5桂枝人参汤,葛根芩连汤皆挟热下利桂:里寒挟表热下利,有下利清稀,小便清白,不渴,舌白,脉弱等虚寒之象表里俱寒葛:里热挟表邪下利,有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利下臭恶粘稠,肛门灼热,舌黄脉数等热象表里俱热分支主题6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阳虚水停茯甘:胃阳虚,水停中焦,悸动在胃之上脘,并有胃中振水音,故用生姜健胃散饮术:脾阳虚,水停中焦,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而悸动不安,白术健脾行水枣:心阳虚,下焦寒水上冲,脐下悸动欲作,大枣补脾益气分支主题7五苓散,抵挡汤均为太阳病邪循经入腑五: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口渴,小便不利口渴:水津代谢失常所致,口渴不欲饮抵:热与血结,病在下焦血分,无碍膀胱气化,则见如狂发狂,小便自利口渴:血热蒸腾所致,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分支主题8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当丸均为热与血结于下焦桃:热重于瘀,血热初结治疗先解表后攻里,泻热逐瘀抵汤:瘀重于热,病势较急急当治里,破血逐瘀抵丸:瘀热俱轻,病势较缓攻逐瘀热,峻药缓图分支主题9大陷胸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均腹痛陷:水热互结于胸腹柴:郁热结于少阳承:燥热结于胃肠分支主题10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汤:剂量大,泻下力峻猛,见效迅速“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病总纲
一、太阳病总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3、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4、温病鉴别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阳明病范畴)二、少阴病总纲1、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2、少阴伤寒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
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
但欲寐。
麻黄附子甘草汤类为主。
3、少阴中风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
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
桂枝附子汤类主之。
三、阳明病总纲1、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中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白虎汤类为主。
四、太阴病总纲1、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
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或欲嚏不能,脉浮弱。
甚则风水血痹,脉微。
桂枝黄芪五物汤类为主。
五、少阳病总纲1、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2、少阳中风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
小柴胡汤类为主。
六、厥阴病总纲1、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厥阴中风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
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
柴胡桂枝干姜汤类为主。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一、《太阳病证》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证日久不愈的证治:
主症: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 治法:当发其汗。 方药:麻黄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服麻黄汤后的两种反应:
服药已微除——药后病情稍减。 反应较轻 发烦目瞑——正气得药助,与邪交争。
剧者必衄——阳气怫郁,邪不得解,ຫໍສະໝຸດ 反应较重损伤血络。
衄乃解——邪随衄解(此衄血亦称红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思考:1症状可否再精炼? 2脉象应如何? 3无汗与喘有何关联?
主症: 伤寒八症(麻黄八症)
发热
——风寒袭表,正邪相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三两(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二两(臣)——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 杏仁七十(佐)——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甘草一两(使)——调和诸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①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 ②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而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4)
淋家①,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②。
【词解】
①淋家:指久患淋证的病人。 ②便血:此处指尿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淋家—— 素患淋证,多下焦阴虚而有热。 不可发汗—— 误汗更伤其阴,邪热愈盛。 发汗必便血(尿血) ——热伤脉络,血液妄行。
过汗必致津气大伤,病必不除。 ③不须啜粥:本方具有直接发汗作用。 ④余如桂枝法将息:服后无汗可续服,汗出邪解止
后服等。
医案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 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 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 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 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 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 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遇身汗出而解。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原文】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
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 除,其人发烦,目瞑①,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②故也,麻黄汤主之。
【词解】
①目瞑: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 ②阳气重:阳气郁遏较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太阳伤寒日久不愈的证治及服麻黄汤后 的反应。
韩天育医案;某女.32岁。1991年春因感受风 寒而发热恶寒头痛,服用感冒胶囊等未愈。此 后经常怕冷,微热,头痛身痛,体温常在37℃ 以上,住某院治疗,发热有所好转,但小便开 始不利,数日后不禁,迭经医治,病无起色。 刻诊:形体肥胖,两眼睑虚浮,下肢浮肿,尿 意频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高 声、大笑时尿液自出。有尿时需急入厕,动作 稍迟则尿湿衣裤,痛苦不迭。发热微恶寒,肢 节疼痛,体温在37~38℃之间波动,平时很少 出汗,炎夏时亦是如此,查尿常规阴性。舌质 淡润,苔白腻,脉浮微紧。查以前所服处方, 皆温肾固涩、补肺健脾之法,鉴于此,另辟路 径,以太阳表实证治之,投麻黄汤:麻黄10克, 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15克,3剂。 服药后遍体津津汗出,发热解,小便正常,至 今未有复发。【吉林中医药1992,(4):19】
【原文】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 者愈。
【提要】
论述太阳伤寒证可自衄热泄而解。
【原文】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 主之。 【提要】
太阳伤寒未汗,自衄病不解者,仍可发汗。
1 太阳伤寒证衄血的不同成因与转归: 46条为汗后而衄,因衄而解; 47条为不汗而衄,邪随衄解; 55条为衄而病不解,用药而解。 2 需要注意:并非所有都会自衄,并非都能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养阴清热兼解表。
【原文】(85)
疮家①,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②。
【词解】 ①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②痉:证名,指筋脉拘急,项背强直。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气血不足之人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疮家—— 久患疮疡,必气血两伤。 虽身疼痛—— 指疮家复感外邪而兼表证。 不可发汗—— 血汗同源,发汗更伤营血。
恶风 ——风寒外束,卫失温煦。
无汗 ——风寒束表,腠理郁闭。
头痛
身疼
寒邪束表,卫闭营郁。
腰痛
骨节疼痛
喘
——风寒犯肺,肺气不宣。
答1:第一组是表证共同的特征,恶寒,发热; 第二组是诸多的疼痛的临床表现,提示寒 邪在表的特征;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
答2:脉浮紧 。
答3:肺外合皮毛,风寒外袭,闭塞毛窍, 肺气宣降受限,故气喘。
【原文】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原文】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提要】
补述太阳伤寒之脉象。
【原文】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提要】
论述太阳病十日以上的三种转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具有解 热、抗炎、镇咳祛痰、缓解平滑肌 痉挛而平喘的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①治疗内科疾病: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 喘、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性 肾炎、感冒等;②妇科疾病:妊娠中毒症、产 后发热不退、痛经、急性乳腺炎;③骨外科疾 病:腰椎骨质增生、关节炎、脉管炎、银屑病、 荨麻疹、鱼鳞病、冻疮等;④其它:如坐骨神 经痛、三叉神经痛、中耳炎等。
病愈。 3 衄后可汗的注意事项:衄血量不多;无内
热烦躁之征;五无热入营血表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麻黄汤禁例(麻黄九禁83-89,49,50) 【原文】(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提要】
论阴虚之体禁用辛温发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咽喉干燥 ——阴津不足,无以上承滋润咽喉。 不可发汗——若强 发之,必致阴虚热 炽。 (治法:滋阴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