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研究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24b8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4.png)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611de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5.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展开,通过引言部分介绍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在探讨了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课程教学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结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启示、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课程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一门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课程将从理论的高度出发,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社会主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愈发显得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仅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将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也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85e126bd67ec102de3bd8940.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报告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林生研1401班:学号: 2014101011007学生姓名: 吕达任课教师:雷家军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关于红色革命精神在大学生中影响力的调查报告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重要的一个群体,是社会建设重要的一员,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
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老一辈革命者精神重要体现。
在当今社会,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采取问卷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红色革命精神影响力的调查,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认识不充分,红色革命精神在大学生的影响力偏弱。
调查研究了原因并提出建议。
当代大学生要准确把握红色精神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红色革命精神,当代大学生1、引言红色革命精神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红色革命精神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相互辉映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神七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蕴涵着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增瓦。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始终保持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内有一群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大学生群体, 这个群体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之一, 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是否坚定, 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大业。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群体都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1990年前后出生的, 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的发展史、创业史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 因此, 红色革命精神承担着很重要的教育功能, 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2d85c40fe4733687e21aad2.png)
湖南省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竞赛参赛作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学校班级:中南大学2012级能动1202班小组成员:杨昌张少凯杨若飞马广燊蔡庆晖指导教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大梦.小梦选题原因:夜未黑,霓虹已悄然点亮了这个城市。
一个人的世界是寂寞的,有梦的世界才是精彩的。
细数那指间流过的点滴,回望那光阴中的过往,有过无数小小的期待、有过很多美美的憧憬,这些都是个人简单而不平凡的“小梦”。
“小梦”代表了我们对生活向往与定义,希望家人身体安康、开开心心,希望自己学有所成、日子美满。
在深夜忙碌完后不会错过最后一班公交车。
在想要出游踏青的时候,刚好风和日丽。
吃饭的时候发现食堂刚好有自己喜欢的饭菜。
想念老同学的时候发现通讯录里的号码还能打得通。
在孤独的时候有人来陪。
在冬天里有人为自己密密缝。
个人的“小梦”,“小梦”的实现,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意义非凡。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
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
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
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
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
文件综述:“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8bce06b9f3f90f77c61b5b.png)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所属学院:专业班级: 姓名: 实践项目: 实践成绩: 任课教师:年月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研室制表说明:1、合作小组成员最多6人。
2、合作小组必须确保所有成员都参加实践活动。
3、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实践报告。
实践主旨思想对大学生网上购物的调查,以便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态度, 从而正确指导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同时了解网购这个快速发展的新型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便这个行业更好的发展,也便于我们的生活。
关于网上购物的调查报告刖言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网上购物已经慢慢地从一个新鲜的事物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和思维、生活方式,以其特殊的优势而逐渐深入人心。
网上购物的模式在降低运营成本、方便快捷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这种购物方式。
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比较多,且大学生作为对网络很敏感的人群,他们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是未来购物市场上的潜在用户。
所以我们对本校大学生的网上购物情况进行调查,在江苏大学的一些自习室和图书馆内进行了问卷调查,来了解那些广大师生网上购物的情况与需要,以及网购这个快速发展的新型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以便改善这个行业的不足,也便于我们的生活。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掌握原始资料,对大学生的网购情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正文、调查基本情况1、问卷的设置见附录1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本次调查研究是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的,一起讨论确定调查主题,然后进行合作分工,进行问卷的制作及修改,找人填写问卷(纸质填写主要在江大自习室和图书馆,电子版主要是同学),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部分建议,六人合作完成整个过程。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比较了近几年的网购如双十一等大型活动作为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dc5782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7.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你的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思考讨论题:1、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困境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哪里?2、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弊端何在?思考讨论题:(1)如何看待垄断行业、垄断部门的问题?(2)中国是否存在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或群体?讨论: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哪些巨大发展成就?如何看待这一发展成就?1)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2)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3)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
看待: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
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国门要打开,好的东西放进来,不好的要拒绝,苍蝇蚊子要赶掉。
此外,我们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实践调研解决问题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实践调研解决问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768be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b.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实践调研解决问题报告。
摘要:一、前言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实践背景三、实践调研的过程与方法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五、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措施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前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本文旨在通过实践调研,分析主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实践背景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国积极推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三、实践调研的过程与方法本次实践调研采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实践情况。
调研范围涵盖了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各个领域。
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1.主题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完全匹配,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教育主题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脱节。
2.主题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教育资源匮乏,影响了教育效果。
4.主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
五、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措施1.完善主题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创新主题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3.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基层和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充足性。
4.强化主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
六、总结与展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实践调研,我们发现了主题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83ad9c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d.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反馈意见,以期为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一、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以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和需求,从而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调查背景与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期望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次调查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学生,通过匿名方式收集他们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看法和意见。
访谈则邀请了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课堂观察则是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直接观察,以了解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综合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结果,我们发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0322db76c66137ef0619c1.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三位一体”三个方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党的执政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实践途径;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党的思想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党的执政方略和执政手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3、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1)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指什么?第一种简单的答案: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a041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d.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5篇)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浅谈中国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传统二元体制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面的民生问题,诸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
一.教育保障方面一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
首先,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城镇户口子弟与农村户口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有很大差别的。
例如:进城农民工的子弟不能享受城市户口子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相关待遇。
由于城市现有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能接纳和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需求,而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只能去一些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就读,或者是在农村上学。
因此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照顾,只有爷爷、奶奶照料自己。
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的关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农民工一块最大的心病。
其次,由于农村的教育发展常常被忽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差距显著。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基础较差。
尤其是偏远山村,有些学生要走很远的路到外村或镇上去上学,有些学生还要翻山越岭、过小溪等;有些学生小小年纪就要开始过寄宿制的生活。
在师资力量方面,农村教师严重不足,一些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大量由偏远、贫困农村向乡镇、县城流动,有些科目没有教师,老师只能身兼多门课的教学;农村教师的学历整体不够高,相对于城市来说,差距不断拉大。
最后,随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阶层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江苏大学14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模板
![江苏大学14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99d2042e518964bcf847c8b.png)
在问及“您如何评价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只有22.9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了作用,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在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时,大部分被调查学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还是有6.2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过时了,已经被新的历史事实和科学发现所超越。接着,在问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时,也只有8.3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思维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潜在影响,但不会直接作用于我们生活中。很显然,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对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缺乏主动去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更不要说更好地从中索取所需要的知识来填充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思想。最后,在问及“您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或导致你学习马克思主义兴趣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时,28.1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多,针对性时效性不强,26.0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与就业毫无关系,浪费时间,28.1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自己本身不感兴趣,学了也是白学。所以,对以广大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应根据这些原因,完善马克思主义教学方法。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除了明确规定的课程考试之外,其他形式的理论学习得不到落实。在面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时,只有9.3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失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在涉及大的方向问题上,总体还是比较好的,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近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变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数变的更少。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人民的精神信仰状态也在不断变化。许多外来思想、观念涌入,对我国人民的信仰产生巨大冲击,使得信仰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性等。于是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那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态如何呢?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调查,希望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态作大致的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https://img.taocdn.com/s3/m/bb28c8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c.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我们脱离了课本,不再按章按节的一步步的进行,这样使得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而且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几大主题: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
每一个专题由老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9ade0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4.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一、简介本次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对其教学内容和效果的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改进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了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以保证全面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
三、调查结果1.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认知程度在第一部分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较好。
其中约90%的学生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能够正确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此外,约80%的学生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在第二部分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较好。
近7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该课程的核心要点。
此外,约7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编写严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点。
3.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在第三部分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较好。
超过80%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思考问题,并从中获取到知识。
此外,约70%的学生认为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更有动力。
四、调查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认知程度较好,了解并理解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较好,认为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教材内容编写严谨。
3.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较好,认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收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44dfaf22ff00bed5b9f31d39.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此,浅谈一下对这五个方向的学习收获和认识。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的核心主题和重要特征。
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如何走出诸如“增长中的贫困”、“增长中的烦恼”一类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或瓶颈。
这就为新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材料。
科学发展必须解决“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由谁来享受发展成果”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
这种科学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型发展、公平与和谐型发展、绿色型发展和非依附型性发展。
转型是中国经济的必经之路。
中国经济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中国的经济增长出口占很大比例,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出口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产品,如玩具业、制鞋业与纺织业,凭藉的优势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
这都是牺牲国人利益换来的,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转型和提高效益,生产越多,中国人就被剥削得越厉害。
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经济体制是改革的对象。
这一范畴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的中介形式,又是处于具体层次上生产关系的发展形式。
这就决定了经济体制的下述特征: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规定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方向和发展趋势,但后者对前者又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一是体制性属性与基本制度性质有很大区别,体制可以游离和独立于社会基本制度之外;二是体制层面的变化和创新必然要求和诱发制度的变革。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1668c47d1f34693dbef3e70.png)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三位老师悉心教学,向我们灌输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更加了解社会主义理论;让我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和希望,培养了我们向党向组织靠拢,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在授课中,三位老师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讲授了这门课程,我从中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本质及其发展,学习了中国各代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
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疑惑得到了充分的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相信我们党能够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学习该课程的最大收获。
但是从初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路走来,我们几乎每年每学期都会学习有关社会主义的课程。
虽然说没有对这些内容达到烂熟于心,但是很多的相关知识都已耳熟能详。
内容上,每年只是会有些许的变动或者添加,可是每年千篇一律的学习这些,不免让学生们感觉厌倦。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唯一觉得有新意的就是老师们让同学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每个人虽然想法看法不同,但是不对谁的观点妄加评论,这种课堂互动能够很好地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希望这种教学能够得到推广,尤其是在研究生的教学中。
作为研究生我们不能像大学生一样一味的被灌输东西,我们有自己学习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的价值观。
研究生期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目的不该在于能够我们学习到更多新的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知识,而应该在于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清楚认识社会主义,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帮助同学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我个人观点,我觉得该课程教学方式应该互动的,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长篇大论,喋喋不休。
虽然大多数同学不是学习的马哲专业,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多多少少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认识。
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同学们发表意见和想法,对于思想方向有问题的予以纠正,存有困惑的给予讲解和疏导。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d60820802020740be1e9b49.png)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姓名:施静静专业:金融专硕学号:1220120372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习到了许多与政治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的研究讨论发言,我们能够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话题作出比较深刻的认识与研究,提升了我们每位同学的思想觉悟能力和境界。
该课程的教学流程有点区别于其他课程,整个学习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各自的老师教课。
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不同老师的别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避免了我们学习的厌倦感,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同时,有些老师的讲课方式比较诙谐幽默,能够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我们很牢固的记住了应该学习的知识文化,可谓是事半功倍。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以及动力。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段血泪史。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之收获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之收获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697fea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c.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之收获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之收获体会通过本学期几大模块的学习,系统性的提升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认识到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好处,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对于一名研究生而言,对于自我反思以及对于未来道路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导论部分导论部分综合讲述了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以及中欧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
从总体上认识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
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
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但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强国。
第一,从人口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第二,从人均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名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仍有7000多万人。
第四,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多,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第五,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水平。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调查报告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调查报告 (2)](https://img.taocdn.com/s3/m/9aebf031bd64783e09122b67.png)
(一)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其具体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你目前的学习现状”这一选项中,有13%的同学表示“激情澎湃”,有28%的同学表示“一般”,23%的同学表示“茫茫然不知所以”,36%的同学表示“暂无感觉”。表示学习状态一般的同学主要是部分大四考研的同学和学习渐渐步入正轨的部分大三同学。表示“茫然”的同学主要是大三同学,因为他们正面临着考研与工作的抉择问题,所以难以安心学习,对学习表示出了茫然。表示“暂无感觉”的同学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同学,因为他们从高中考入大学后,没有了高考时般的压力,在加之大学的教育模式与中学时代有所不同,使得他们有了更多自由和空闲的时间,他们秉承着“大学是高考后的天堂”这一理念,一直沉醉于悠闲舒适放松的自由模式中,却忘记了学习的感觉,当然他们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不学习就进不了大学,但是他们认为开启学习模式是要有一个缓冲期的。
实践地点
江苏大学校本部
完成方式
独立进行()
合作完成(√)(在相应括号内打“√”)
合
作
小
组
构
成
学号
姓名
角色分工
制作、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填写调查结果,讨论改进措施
制作、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填写调查结果,讨论改进措施
制作、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填写调查结果,讨论改进措施
问题1:你目前的学习现状是以下哪种()
A、激情澎湃
B、一般
C、茫茫然不知所以
D、暂无感觉
问题2:你对大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是以下哪种()
A、重要
B、一般重要
C、不清楚
D、不重要
问题3:你的大学学习时间安排情况是以下哪种()
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有效性探究--以G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有效性探究--以G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751d86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2.png)
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有效性探究--以G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中国国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被写入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信仰和意识形态基础。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程,对于培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研究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存在质疑,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强,课程“应试化”现象突出,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因此,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有利于促进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G大学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考察,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进行教学有效性探究。
1. 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和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认知情况,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期望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和期望。
2. 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课程难度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调查。
3. 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适合工科研究生的教学方法,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G大学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探究,期望实现以下目标:1. 深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期望,为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报告综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报告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a72843ca300a6c30c229f3e.png)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题研究报告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专业:物流工程学号: 123456班级:物流1班姓名:陈××指导教师:于老师拟选研究问题:1、中国式“拆迁”如何解决?2、自贸区的建设对大学生就业有何影响?3、食品安全怎么了?课题研究报告题目:食品安全怎么了?课题研究报告内容:衣、食、住、行,简洁的四个字,却恰恰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要素。
如今,随着国家逐渐富强兴盛,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从可蔽体、可饱食、可休憩、可出行到要求穿着品质、健康饮食、安居乐行。
在物质基础足够支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同时也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四个要素中,“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这一说法,既然是天,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孔子夸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筐饭、一瓢水,颜回便可以自得其乐。
然而,在现今社会,文明和谐的光环下也不乏物欲横流,一场又一场利益追逐战轮番上演,商家为节约成本,谋取暴利,在食品上大作文章,这时,夸张一点说,即便是一瓢饮,也需思量再三,因为消费者作为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产品知之甚少。
就水而言,近年来,饮用水市场可谓风波不断,也引发诸多质疑声。
例如,2013年农夫山泉的“标准门”事件;娃哈哈富氧水自推出以来就饱受质疑;每年夏季,北京等城市水站售卖“假水”的新闻也屡见报端。
自2015年5月24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以下称“新国标”)正式实施,除了饮用天然矿泉水之外,新国标适用范围包括所有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
而随着新国标的出台,市场上的“概念水”名称将消失,消费者将更加容易识别各种饮用水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消费者正确选购饮用水,维护消费者权益。
同时,新国标的实施,将提升消费者对饮用水品类的认知度,倒逼企业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汽车工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摘要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从自然界分化出了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形成了。
自然对于人的先在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汽车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比如,汽车尾气污染,能源危机,交通堵塞以及汽车过后的扬尘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一些疾病的传播等问题。
本文对自然辩证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汽车行业面临的上述问题的对策,主张汽车行业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汽车环境和谐一、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创立了辩证自然观和辩证科学观,并以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为核心创建了自然辩证法学科。
辩证自然观就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辩证法中的地位来说,具有双重性。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又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内容。
同时辩证自然观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的自然哲学的产生,它以自然界为对象是对自然界的哲学反思,是关于辩证自然观的理论。
[1]首先,恩格斯具体地考察了人类的起源亦即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2] [18] [19]恩格斯指出,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从高等动物即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而劳动就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
他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由于劳动,猿类不发达的手逐渐变成了人手,并且愈来愈自由、愈来愈灵巧、愈来愈完善。
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
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
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于是产生了语言。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同脑最密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同步发育起来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其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2] [18] [19]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从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和说明人的本质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他所讲的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实即人和动物在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本质区别。
恩格斯指出,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动物也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的能力。
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再次,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2] [8] [18] [19]在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的干涉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来。
对此,恩格斯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并从哲学自然观的高度作了分析。
他指出,人类通过劳动不仅从自然界中分化独立出来,而且也确实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指出,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克服那种对于自己支配和统治自然的行为后果的短视,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并愈来愈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因而也学会并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我们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仅有属于人类认识不完善方面的原因,还有属于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不合理方面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
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因此,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总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中介作用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人、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现代汽车工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汽车的发明、产业化和普及,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据资料统计[3],到2011年底,包括重型卡车等车型在内,估计全球共有9.79亿辆汽车在路上行驶,比2010年增加3000万辆。
而到2012年底,全球汽车总量会突破10亿辆,这意味着在这个星球上大约平均每七人就拥有一辆车。
汽车产品不仅其产量巨大,而且在当今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世界范围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与汽车的普及率有紧密的正相关联系。
可以说,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汽车化的过程,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建立在汽车轮子之上,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但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汽车是一把双刃剑,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1 汽车与能源、资源的矛盾[4]随着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车能源消耗增长率呈加速趋势。
汽车燃料消耗的快速增加,加速了我国石油消耗总量的上升,以及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上升。
交通能源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在世界各国面前。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近一亿辆。
2010年我国共消耗4.39亿吨石油,其中汽车大约消耗1.4亿吨汽柴油,按出油率70%计,占石油消耗总量的46%。
据保守估计,至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亿辆规模,按目前汽车单车燃油消耗量水平,汽车消耗的石油总量将达4.4亿吨,如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油措施,石油供应将难以为继,全世界都无法供给中国。
[5] 2.2 汽车与环境的矛盾[4] [6]排放污染是汽车对环境的最主要的污染形式,其危害很大。
如1943年9月8日,美国洛杉机市发生大面积的光化学反应,一天之内死亡人数达4 0多人,住院人数数以千计; 时至今日,报西哥城每年有6000人死于因空气污染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1951年,科学二作者在经过认真研究后指出,导致光化学反应的元凶是汽车排出的有害物质。
汽车排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也排出了许多有毒的不完全燃烧物和燃烧中间产物,如一氧化碳(CO) 、碳氢化合物(HC) 、氮氧化合物(NOx) 、二氧化硫(S02) 、颗粒物等。
当前,大量汽车集中在城市中,成了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据统计,城市噪声中,交通运输噪声占75 %,而汽车噪声占交通运输噪声的85 %。
汽车噪声主要包括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传动机构噪声和高速行驶时产生的轮胎噪声等,有时喇叭噪声和制动噪声也是主要的噪声源。
大量试验和调查表明,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噪声可以使人的听力下降,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头疼、脑胀、耳鸣、失眠、心慌、烦躁等现象,甚至会出现心跳过快、心率不齐、血压增高等症状。
除了上述污染外,汽车还有许多其他的污染形式,如电波污染、汽车垃圾等。
2.3 汽车与交通、道路的矛盾[4]城市汽车数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交通日趋拥堵,带来人车争道、车速减缓、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下降、停车困难等问题。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一些城市企图通过修桥、扩路、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来解决,有限的城市空间进一步被汽车挤占。
不断扩张的道路网也在吞噬着宝贵的土地资源。
另外,201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29日在北京举行。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中国道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伤亡人数超过20万人,人是交通事故的主导因素,需政府、社会共同参与提升道路安全意识。
[7]三、中国汽车工业和谐发展的对策思考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并将逐步更多地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为此,不仅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向上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发展,同时在社会组织机构上,在人的观念上,法律、政策、道德、文化等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3.1 汽车工业发展与能源、资源矛盾[9]一方面,发展节能汽车以解决现阶段产业发展、能源紧张和节能环保问题;另一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实现车用能源多元化,保障汽车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3.1.1 发展节能汽车目前我们应先优化现有以石油和内燃机为基础的车用能源动力系统,重点发展直喷式内燃机及其混合动力系统,发展节能汽车。
(1)高效柴油发动机技术。
轿车柴油机节能效果与汽油混合动力不相上下。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析预测,如果2020年中国柴油轿车发展到乘用车的20%,则当年可节约燃料1 880万t。
为此,中国发展先进的柴油轿车必须解决好排放控制关键技术问题。
其主要包括柴油机电控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清洁柴油与代用柴油技术。
(2)节能汽油发动机技术。
当前,中国的轿车基本上是以汽油轿车为主,现采用的轿车汽油发动机还有相当的节能潜力。
汽油发动机节能技术的发展呈如下趋势: 缸内直喷技术、电辅助增压、电动气门、可变压缩比、停缸控制技术等将会在今后5年内进行规模产业化。
(3)先进的混合内燃机技术。
先进内燃机的发展呈现多重混合化趋势:燃料供应的混合。
常规汽柴油与代用燃料混合。
以常规汽柴油为主,将各种代用燃料,包括醇醚燃料,与汽柴油搀混并进行适当设计将会成为主流燃料技术。
燃烧方式的混合。
汽油机均质充气与柴油机压燃方式混合。
以燃料混合和控制技术为基础,综合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燃烧方式优点的均质压燃(HCC I)内燃机技术正在兴起。
输出功率的混合。
内燃机与电机功率的混合。
新型集成化大功率启动电机/发电机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电源系统技术,既是内燃机电控技术的扩展和深化,也是复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基础模块技术。
内燃机的混合化是连接现有汽车节能环保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之间的桥梁。
3.1.1 发展新能源汽车进入21世纪,石油类型的交通能源压力日渐突现,环保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客观上导致以替代燃料和混合动力为代表的各种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新能源汽车,这些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相互竞争,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