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与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与展望

作者:马桂婵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10期

【摘要】区域发展格局是研究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新内涵、新特点,标志着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B

区域发展格局是研究现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可回避的一大背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与不同时期国家区域战略的提出密切相关。截至2009年,我国的区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结构格局。近年来由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再次强调优化格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并作出新的部署,可以预见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转变将更加突出。

一、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演变,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区域战略的提出密切相关。截至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实施区域平衡战略与三线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后提出和实施东部优先发展战略阶段;1999年后提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阶段;2007年后提出和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阶段。振兴东北的提出与实践结果,使我国的区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基本结构格局,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产出比重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近年来它们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缩小;中西部地区之间虽有发展差距但仍不大;而东北地区竞争力的提升最多。“十一五”期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逾13%,比东部地区快0.5~1 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东部地区不再“一枝独秀”,而是四大区域发展“百花齐放”,呈现出全国区域间协同并进的新格局。

2008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又一次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从2009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发布开始,到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审议通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我国区域发展规划高达13个,其数量之多,超过了前4年的总和,这在我国规划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事。这些国家级战略涉及的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边沿地区,由点到面推进扩展,具有许多与过去不同的新内涵、新特点。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格局又一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这一新变化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

1.突破薄弱环节,以新的内涵部署新一轮的东部沿海开发开放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等,把这些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把往年通过的《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和《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在一起考察,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正试图突破薄弱环节,赋以新的内涵部署新一轮东部沿海开发开放大计。在这些区域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均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属于新的战略部署;而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大沿海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则是再次被重新部署,赋予其全新的诠释。

2.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新蓝图

在重新部署新一轮的沿海开发开放的同时,在2003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2006年国家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基础上,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连续通过和发布了几个有关中西部和东北发展的规划和文件,并把它们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浓墨重彩进一步细化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宏伟蓝图。这些规划和文件包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等。

二、区域发展格局新变化的战略涵义及特点

(一)战略涵义

1.从战略指向看,新变化突出了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有利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发展,包括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如何继续加快发展、率先开发开放。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如何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前者包括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的指导意见、关于珠三角洲发展改革规划的纲要等,后者包括关于促进广西发展的意见等。

二是着眼于落实国家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例如资源节约型战略、环境友好型战略、产业转移战略等。其中包括黄三角高效生态区建设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以

及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可以非常明显看出,它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紧紧联系。

三是基于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需要,包括图们江开发开放规划、广西北部湾发展规划,也包括基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

2.从规划编制的具体内容看,新变化体现了两个有效结合的正确方针

一是结合了国家的战略意图。这些规划的编制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

二是结合了各地方的比较优势。既考虑到国家的全局布局时,也注重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照顾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既避免了全国规划的地方化,也没搞一刀切,使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得以体现。

因此这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在选择上都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极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第二,有利于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和提升对外开放能力的区域;第三,有利于破解特殊困难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地区;第四,有利于探索区域发展、区域管理先进模式的地区。

(二)发展特点

1.按现代临海型发展模式重构沿海经济地理

世界上许多拥有海岸线的国家或地区在其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利用海运物流的低成本优势,调配全球的经济资源,在沿海港口附近陆地区域发展临港型大宗原材料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大宗原材料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这种临海型区域国土开发模式是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这些国家或地区加快现代化的显著特点和成功之路。

相比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的中国沿海大开发,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海型区域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资源利用上走的是自力更生为主的道路。沿海地区依托国产原材料资源,形成出口型工业经济形态;依托深水港兴建的以钢铁、石化、能源为代表的临海型原材料工业基地较少。港口多为资源和工业产品出口型,进口海外资源型的工业、生活物质和能源大港较少;现有的转型多为进口海外原油、矿石、粮食等大宗原材料的港口,吞吐能力弱。城市间各自为政,同质发展色彩浓厚。

新一轮沿海地区区域规划中,加强现代化港口及港口群建设、布局临港工业、错落发展城市群成为核心主线之一。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布局首次明确跃上国家级规划层面,意味着中国开始按照现代临海型经济观对沿海国土进行再开发,重构沿海经济地理,推动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迈开“新步”。这样的规划部署顺应了中国自身发展阶段的逻辑提升。进入新世纪,中国国内资源供应瓶颈日益突出,经济发展进入从世界调配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