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拓展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哪位历史人物?A. 秦昭王B. 赵括C. 孙武D. 烛之武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使用的策略是什么?A. 武力对抗B. 外交谈判C. 心理战术D. 经济制裁4. 根据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A. 秦军被彻底击败B. 秦军撤退C.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D. 秦军继续进攻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身份是:A. 普通士兵B. 军事将领C. 外交使节D. 谋士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了秦军撤退。
2.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_________,使得秦军不敢轻易进攻。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_________比武力更为有效。
4. 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当时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_________的外交智慧。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
2.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策略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进攻,你将如何制定策略?2.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于现代领导者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个人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一、选择题A. 烛之武深夜出使B. 晋文公围郑C. 郑伯肉袒牵羊D. 秦穆公撤兵2.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哪个国家的人?A. 齐国B. 晋国C. 郑国D. 秦国A.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B. 郑国曾对秦国有所帮助C. 郑国实力强大D. 秦晋两国关系不和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2. 烛之武在______(地点)成功说服了秦穆公,使其撤兵。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他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品质。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
2. 请分析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3. 请谈谈你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翻译题“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五、阅读理解题1. 烛之武为什么要深夜出使秦国?2. 秦穆公在烛之武的说辞中,看到了哪些利益?3.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六、作文题请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七、判断题1.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一开始就愿意出使秦国。
()2. 烛之武在说服秦穆公时,主要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没有提及郑国的好处。
()3. 烛之武退秦师后,晋国和郑国立即签订了和平协议。
()八、连线题1. 烛之武 ________ 使秦穆公退兵2. 郑伯 ________ 围郑3. 晋文公 ________ 拜烛之武为师4. 秦穆公 ________ 接受烛之武的建议九、成语解释题1. 请解释成语“退避三舍”在文中的含义。
2. 请解释成语“因人之力而敝之”在文中的含义。
十、文学常识题1. 《烛之武退秦师》所在的《左传》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2.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十一、文本分析题1.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
基础练习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夜.缒而出(在夜里)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
课内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⑤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烛之武退秦师课外拓展与课后练习
D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 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 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 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 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
亡郑危秦 地理 舍郑益秦 利益 晋言无信 历史 晋贪无餍 逻辑
•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 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 这一特点。(课后思考和练习二)
朝 亡 辞
厌
国
戍
夕
危
师
及
•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课堂讨论 智慧碰撞 如何用今天的 眼光来看待这则故 事以及故事中的人 物呢?
课 后 作 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二、熟读并背诵全文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介词结构 “于楚”后置做动词“贰”状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
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而于君有益──介 词结构“于君”做后置状语)
虚词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才,连词,表顺承)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虚词
一词多义
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29页,①陈述,解说;② 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 ,说服,音shuì ;④同“悦 ”,喜欢、高兴,音yuè。
一词多义
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49页, ①口供;②言词, 词句;③讲话,告诉;④推 辞,不接受;⑤告别;⑥文 体的一种。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
1. 烛之武退秦师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2.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这场战争?3. 被称为“烛之武”的人物是谁?他在战争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4. 在烛之武退秦师战争中,秦军遭到了怎样的失败?5. 烛之武退秦师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的影响?请将这些问题作为指引,根据以上顺序进行回答,不需要再重复问题。
1. 烛之武退秦师是在公元前209年发生的。
2.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源于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对其他地方的各类控制政策。
由于秦朝的高压政策和苛捐杂税,对于东方大量的国家和地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使得西周称号为“燕王”的刘邦,采取了起义的决定。
这场起义导致了烛之武退秦师这场战争的爆发。
3. 被称为“烛之武”的人物是刘邦。
他是秦末农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后来的汉朝的创始人。
在战争中,刘邦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勇敢、机智,带领起义军联合其他各地的反秦势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4.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中,秦军遭到了一系列的失败。
起义军联合起来对秦军进行了多次攻击,包括夜袭、埋伏等战术,秦军无法有效抵御,日渐削弱。
此外,由于起义军获得了其他地区的支持,秦军的许多将领也叛变,使得秦朝内外交困。
5. 烛之武退秦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标志着秦朝的灭亡,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其次,刘邦后来成为汉朝的创始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这场战争也表明中国历史上人们反抗暴政的决心和力量。
以上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的回答。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发生背景、参与者和影响。
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领悟反抗暴政的力量,这场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课外拓展与课后练习47页PPT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பைடு நூலகம்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
范宣子亲数诸朝。
曰:“来,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
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赋《青蝇》【注】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节选自《左传·驹支不屈于晋》)材料二: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注】《青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一 必修下册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后练习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下册第二课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拓展课件
●
记得有人评选“最喜爱的时代”,有说宋朝的,有说大汉的,问到我这里,答以春秋。话一出
口就赶紧忏悔,用着计算机,打着青霉素,沐浴着自来水以及赐来的阳光,怎么可以向慕野蛮、艰苦
的上古呢?无非是《左传》读多了。可见便是好书,也有不读的理由。
● 有意思的是,春秋时代的人,倒不像我们这样,觉得自己躬逢盛世,睡梦里也要干笑三声。
语法特点
类别
一词 多义
指同一 个词在 这个句 子里是 一个意 思,在另 一个句 子里又 是其他 意思
①各个义项之间都 有一定的联系 ②有的采用类似的 事物来比喻 ③有的用接近的事 物来代替 ④有的由正面意义 引申或假借,表示 反面或另外的意思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假借义
举例 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蠧,人之病 心.腹.(《战国策·秦策》)(心和腹)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军队编制单 位) 晋军.函陵(驻军) 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 之意,披心.腹.,见情素《( 史记》)(诚 意)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同 “供”,供给)
● 考点链接
●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常见。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越国以鄙远”中的“鄙”是
“边邑”的意思,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以……为边邑”。而“肉食者鄙”(《曹刿论战》)中的“鄙”
则是“鄙陋,指目光短浅”的意思。“鄙人”后来还常常用于自谦。
●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实词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多义词的各个
就要大量生产,卖将出去,高虽未必,贵是一定的。而春秋人相反,高尚是有一点的,贵则未必,我
们看《左传》里的平民,也沉着得很,仿佛他的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有些余裕,这不仅令人想到,春
秋时虽有严重的压迫,方向却单一,并不是从四面八方挤过来,使人成为浑圆的国民。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演练)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 之音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 是指责郑文公一直不中用他;埋没了 他的才能。
人物形象分析
故事人物 精彩情节 主要人物 烛之武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说退秦师 人物性格 表现手法 对话 动作 对话 深明大义、爱国忠君 大义凛然、只身赴敌 善于辞令、智慧机警
烛之武退秦师
拓展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 “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1.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2.委婉地批评了郑文公不能用人,作为国君善能接受规谏,诚恳认错。 3.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这一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他奔赴国难的义勇 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次要人物 佚之狐 对话 郑伯 劝武使秦 秦伯 秦郑结盟 作 子犯 请击秦军 晋侯 撤离郑国
荐人救赵
为国分忧、勇于举荐
对话 心理、动 动作 对话
诚心悔过、勇于自责 高瞻远瞩、理性睿智 急躁冒进、目光短浅 仁义宽厚、以德报怨
写作技巧借鉴
1.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烛之武退秦师》学能自测与拓展探究训练题(附答案)免费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学能自测与拓展探究训练题(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训练题
·学能自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4.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以其无礼于晋
吾祖死于是扶苏以数谏故
C.许之
D.吾其还也
高可二黍许吾视其辙乱
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鄙①越国以鄙远 ( )。
《烛之武退秦师》巩固与拓展小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巩固与拓展小练习一、基础题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B.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刺秦王》)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荆轲刺秦王》)3.下列子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烛之武退.秦师A.越国以鄙远.B.秦兵旦暮..渡易水C.邻之厚.,君之薄也D.若不阙.秦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B.若不阙.秦C.群臣怪.之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拔剑撞而破之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项伯杀人,臣活之7.“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鄙”译为“把……当做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课外拓展与课后练习共47页文档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基础知识积累——在字词中夯实你的基础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氾.(fàn)南B.夜缒.(zhuì)而出C.逢.(féng)孙、杨孙戍之D.肆.(sì)其西封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课内阅读演练——在阅读中训练你的思维阅读《烛之武退秦君》,完成8-13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越国以.鄙远②焉用亡郑以.陪邻B.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矣D.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2.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13.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
(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1)烛之武:(2)佚之狐:课外迁移练兵——在拓展中提升你的能力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完成14-17题。
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附参考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戒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
太伯没有依从他,所以没有继承君位。
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的史册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
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可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权位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过,鬼神不是亲善个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亲近。
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
’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
’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
’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
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
如果晋国侵占了虞国,却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国),晋国不需要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14.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B.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从:跟随)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浓郁的香气)D.虞不腊.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①以.其无礼于晋②宫之奇以.其族行C.①桓庄之.族何罪②虢,虞之.表也D.①师还,馆于虞②且虞能亲于桓、庄乎16.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②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积累1.C2.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3.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4.D(否定判断句)5.D(应为“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6.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7.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课内阅读演练8. C(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9. D(①做②给予)10. A(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11.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12.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13.示例:(1)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
课外迁移练兵14.B(应为“听从”)15. C(A项①指示代词,这;②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表率领。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对于。
)16.D(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17.①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②于是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