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必背古诗鉴赏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必背古诗鉴赏

05.课外必背古诗鉴赏【知识清单】(1-6单元)(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易错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七下课内课外语文古诗赏析(全)

七下课内课外语文古诗赏析(全)
请各位领到资料的朋友,尊重资料整理者的辛苦,不要用于商业运作。
大语文时代一定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分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只有平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古诗词及文言文修养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七下课内课外语文古诗赏析(全)
大语文时代,一定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分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只有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古诗词及文言文修养,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一起加油吧!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注解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注解译文及赏析

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欤 捍臃煜吨锌础?③檐(y醤):房檐。

山际见来烟,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际:边际。

○以“见”写存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窥”呼应了前一句的“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向檐上飞,向:从,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

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

本有的突兀感在前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人教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十首赏析

人教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十首赏析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第3页/共25页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第4页/共25页
探究与练习
1、景怎样?人怎样?(引诗中意象回答)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谁独坐?谁来相照?是人伴月,还是月伴人?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反衬。默写。《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18页/共25页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19页/共25页
探究与练习
1、这首诗前二句言过去之 ,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 ,抒发无穷感慨。2、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分析“落花时节”的多层含义。3、默写。《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第23页/共25页
论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10页/共25页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评析】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作者此时在去安西(今新疆一带)途中,长安在东,所以说是“故园东望”。途中遇到人京使者,自然喜出望外,虽然骑在马上,没有纸笔写信,但能通过使者给家里捎个平安口信,使家里人放心。
第21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 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

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静景。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共26页文档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共26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 习题及答案)资料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 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 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 解的?
•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 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 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 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 的讯息。
唐·王维
理解诗意
• 独坐幽篁里,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
• 弹琴复长啸。一边弹琴一边长声呼啸。

深林人不知,竹林深处幽深寂静,没人知晓我 在做什么,
• 明月来相照。只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我,陪伴着我。
练习:
•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 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 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 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 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评析】滁州: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 西。诗人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外放滁州刺史,旋即罢 任,闲居西涧作此诗。全诗写西涧春景。从诗人创 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 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 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 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 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 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 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 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 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 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安史之乱后) 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 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欣赏赏析汇总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欣赏赏析汇总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欣赏赏析汇总《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说说它为全诗句,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答: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朦胧的月色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氛围:迷蒙冷寂。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答:不是。

这两句运用曲笔和形象化的议论,表面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讽刺了那些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对此无比愤恨和忧虑。

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3.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哪些特点?请用两个词语表述。

答:迷蒙、冷寂。

5.诗歌中的那个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人是谁?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本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借题发挥。

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答:讽刺了那些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7.首句“寒”字极富表现力,说说你的理解。

答:“寒”字不仅写出时值深秋或寒冬,而且烘托出内心的寒意和悲凉。

8.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的作用。

答;“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共资雅的水边月色图,营造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造成了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分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两句中“家家”和“处处”的表达效果。

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天气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意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敲”字,写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写出了诗人久等友人而不至的失落、无奈的心情。

可用已修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PPT)

可用已修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PPT)



借笛中吹奏 的《折杨柳》 曲,表达诗 人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
5、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背景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 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 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 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从哪儿传来悠扬的笛声, 它随着春风飞入整个洛阳城。 这个夜里,当人们听到缠绵哀怨的《折 杨柳》曲子的时候, 谁不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呢?
《折杨柳》:古乐曲。古人别离,折 杨柳相赠,以寄托伤离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文欣赏】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 时令。“黄梅”、“雨”、“池 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 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 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 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 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 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 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 “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 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 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 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 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 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 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 了。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必备古诗【加赏析】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必备古诗【加赏析】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必备古诗【加赏析】1.《竹里馆》(唐・王维)o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o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体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营造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意境。

2.《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o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o赏析:紧扣“闻” 字写感受,通过描写笛声在春风中飘散于洛阳城,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情真意切,余韵无穷。

3.《逢入京使》(唐・岑参)o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o赏析: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口信安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4.《晚春》(唐・韩愈)o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o赏析: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杨花榆荚也加入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也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5.《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o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o赏析:诗人登楼远眺,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因理想破灭而产生的孤寂郁闷之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6.《望岳》(唐・杜甫)o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o赏析: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宏大、壮美事物的向往和崇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更是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登飞来峰》(宋・王安石)o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o赏析:通过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富有哲理意味。

8.《游山西村》(宋・陆游)o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PPT课件

.
24
.
23
• 3、 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 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 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 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 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 4、 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 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 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 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 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1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5—792后), 唐代诗人,曾在苏州做地方官, 后人称他“韦苏州”。他的诗以简 洁朴素的语言歌咏水景物,抒写 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有一些反映 民间疾苦的作品。
.
2
• 【唐】韦应物
•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 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 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 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 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
6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 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怀念。
•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 重“逢”,“闻”“逢”之间连结着四十年的时 代沧桑、人生巨变。
•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 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 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语文2016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鉴赏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附其它有关赏析:一:(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宁静、淡泊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

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静景。

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见其安闲自得。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秋高气爽,秋色明朗,有“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情“的意味。

初离故乡,有些恋恋不舍,借托月亮,寄托离愁。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一个“暗”字别有韵味。

“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

“故园情”点明题旨。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 【唐】岑参【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

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

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写家信)。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写眼前实景。

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五、逢入京使(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滁州西涧》【唐】韦应物【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

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译文:1、带韵译文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