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5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体温调节学案 浙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温调节

[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Ⅱ)。

3.大脑皮层的功能(Ⅰ)。

4.体温调节(Ⅰ)。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作用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

3.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使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1.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

(1)静息电位(极化状态):

①图中处于极化状态的是A、C;

②电位情况:外正内负;

③机理:由钾离子外流引起;

(2)动作电位(反极化状态):

①图中处于反极化状态的是B点;

②电位情况:外负内正;

③机理:由钠离子内流引起。

(3)在图中下方的方框内标出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

2.神经冲动的传递

(1)补充图中突触的各部分结构:

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2)信号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传导,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效应器或下一神经元。

(3)写出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和原因

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大脑皮层的功能

四、体温调节

考点一分析判断反射与反射弧

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切断d、刺激b,会(会、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3)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中的传导速度相同(相同、不相同)。

(4)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警示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点提示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

但却不属于反射。

(2)反射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

的参与。

1.在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

C.传入神经元和效应器D.效应器

答案 C

解析在熟知反射弧结构的前提下,应通过分析破坏前的实验现象推出存在的反射弧,通过破坏后的实验现象推出可能被破坏的反射弧结构,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由表可知:破坏前,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的反应一样,说明具有这样的反射弧:“左后肢→反射中枢→左后肢”、“左后肢→反射中枢→右后肢”、“右后肢→反射中枢→右后肢”、“右后肢→反射中枢→左后肢”。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元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应但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右后肢→反射中枢→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而“右后肢→反射中枢→左后肢”的反射弧不完整,说明反射中枢之前的结构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是反射中枢之后的结构,即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

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反射中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答案 C

解析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入神经元、感受器。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反射中枢C的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即使正常情况下刺激a点也不会引起乙电位计的变化和E发生反应。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狭窄部分)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

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2.感受器、传入神经或反射中枢被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感受器被破坏后,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元被破坏后,兴奋可以产生,但无法传导;反射中枢被破坏后,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考点二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1.分析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传导过程

①生理基础:极化状态:K+外流;反极化状态:Na+内流。

②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2.根据下图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1)o~a:极化状态,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

(2)a~b:去极化状态,Na+通道开放;

(3)b~c;反极化状态,外负内正,Na+继续内流;

(4)c~d:极化状态恢复,K+外流。

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

(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

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易化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易化扩散。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