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知识思维导图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题形象题诗歌鉴赏语言题表达技巧题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象征想象联想曲笔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抒情描写记叙议论说明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反复反问顶真反语通感排比叠字(词)对偶设问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扬后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曲笔入题互文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抒情景情关系情景交融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物情关系事情关系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人(次要人物)物侧面描写景描写事感官描写角度观察写景正面描写景物工笔白描描写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记叙角度(人称)记叙详略略写详写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记叙顺叙倒叙插叙记叙方法(顺序)补叙平叙记叙要素论点事例事实论据史实数据道理论据格言道理论据名人名言俚语公理(公式)议论事实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论证方法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层进式对照式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傲视权贵忧国忧民钟情田园爱贤惜才儿女情长朋友离别报效国家归隐山林的隐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意象送别类思乡类愁苦类爱情类战争类闲适类意境豪放型清幽型伤感型悲苦型欢快型语言题炼字型鉴赏诗眼型鉴赏炼句型鉴赏语言风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色彩词句中眼篇中眼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含蓄清新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婉约悲慨凝练沉郁顿挫内容情感语言特点表达技巧诗句位置倒装互文对仗长于练字首句中间句尾句点题、开篇、奠定基调转折、承上、启下卒章显志另辟新境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常见作家语言风格陶渊明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温庭筠李清照辛弃疾孟郊杜甫李白杜牧王维高适陆游苏轼贾岛朴素自然通俗易懂雄健高昂朦胧隐晦绮丽香艳缠绵悱恻慷慨悲壮峻寒沉郁顿挫豪迈飘逸清健俊爽诗画一体悲壮苍凉悲壮爱国豪放旷达清瘦思想情感(观点态度)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景(事)抒怀诗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亲友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天涯漂泊羁旅愁。

高考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高考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分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语意集中含蓄 节奏分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表达情感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比化作用物借间特、具作甲乙动或体有征专体人 物 物 词 无 与 紧称代名代,化生本密。陈本代抽命体联述体泛象的之系静形栩发的事态毕如爱情形特文具物事现生憎感象点笔体移于,,分突鲜精生移于 动转情物栩抒明出明炼动情物静化、、、的
对象 特作征

对象 特征
夸 张
对 偶
定 义 分
析 定 义
运用想象有目的
情感
作 用
确思重标号明志知定,语: 故的 以 气问问意加
表回达环愤起激伏或,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对象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原因
激语昂言等优情美感 引人注意,启
,自问自 发思考
答标志:疑问 更引好人地注描意写人
句、选择问 物,的启思发想思活动
情 感
作 用 情
用 典
双 关

义 分
析 定
义 分
引用古籍 中的词句 引故论标用利多志、用事用义:注名 、 一 或引释人言词同 音,标志的使:特 词形点句
作 用
情感
把具有明显差异
定 、矛盾对立的双 方放在一起,进
对 义 行对照比较

分 标志:名 析 词、动词

诗歌鉴赏-咏物言志诗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咏物言志诗思维导图

1.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咏物言志诗
鉴 赏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类型 1. 描摹情态类——赞美
2. 托物言志类——志向、气节
3. 托物抒怀类
4. 以物喻人类
5. 托物言理类标志 1. 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2.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
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情感
1.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 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 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巧 1.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 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 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咏物言志vs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抒怀:“志”“怀”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
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6.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引导 学生从 “摇花 乐”中 体会到 作者对 童年生 活的和 对家乡 的怀念 之情。
7.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 是在用 嗅觉区 分桂花 ,而是 用情感 在体味 它们。 一亲一 疏,感 觉自然 就泾渭 分明了 。从中 ,我们 不难看 出,家 乡在母 亲心中 的分量 。
8.特点就是这件事物不同于其他的地 方,每 种物品 都有自 己明显 的特点 ,比如 外形、 用途等 ,所以 ,如果 要想让 自己的 物品与 众不同 ,就一 定要抓 住它的 特点。
9.有的时候,我遇到的字只知道拼音 ,可不 知道它 的写法 ,我就 用音序 查字法 从字典 里寻出 它的芳 踪,有 时候看 到不会 读的字 ,我就 用部首 查字法 在字典 中找到 它的倩 影。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7、答题模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式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上课课件

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2022年学习资料

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2022年学习资料

运用想象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突出特征-定义-的特征,或把发生时间故意提前-烘托气氛-夸张-作用-引起联 -分析-标志:数量词、变形-突出点-对象特征-字数相等,结构相-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同,意义相关、相-语 简练、-表意集中-反的两个词语句子-偶-意思相近互为初充-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相反或相对-事物的两 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排-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超过两个词句-突出对象, 化情感-标志: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话题相同-词语或句子-情感一致
正侧结合-抽象述说与具体描-使结构更加紧凑-虚实结合-写相结合;-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描写与回忆、-使内容 加丰富-使意境既开阔又深邃-动静结合-想象相结合-二描写方法-使情感既明朗又含蓄-细节描写-标志:-注意点 -使用逗字:念、想-实写之景的特征-白描-遥想、忆、料得、-虚写之景(过去之景、-拟/也拟。-未来之景、梦 、仙-时间名词:-今/而今、-景、幻景的特征-昔、今宵-从对方角度描写-表达效果-渲染烘托-虚写的目的:达某种内容,渲染-视觉变换-情感、以景结情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二描写方法-细节描写-白描-渲染烘托-视觉变换
正侧结合-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虚实结合-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动静 合-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二描写方法-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烘托环 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揭示主题-刻画人物,不写背景,突出主体-白描-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描写 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渲染烘托-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侧面描写,突出主体-五官通用(视听嗅味触)-视觉变换 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里、外)-时间变化;色彩变化;点面结合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3.1.直抒胸臆 3.2.缘景明情
3.3.用 典 4.咏史抒怀
3.2.1.正用景 3.2.2.反用景 3.3.1.正用典 3.3.2.反用典
4.1.背景 4.2.典故
4.1.1.时代变迁 4.1.2.个人身世 4.2.1.正用典 4.2.2.反用典
2.1.1.1.早、暮、夜 2.1.2.1.春、秋、冬
7.语言表达 6.情感分析 5.表现手法
诗歌鉴 赏方法
1.注意题目
2.注意意象 3.体会情感 4.注意注释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
1.1.季节
秋季
1.2.早晚
傍晚
2.1.羁旅途中
2.2.舟行途中
2.3.驿亭馆舍
3.1.丈夫
3.2.家人
3.3.朋友
4.1.与友送别
4.2.闲话隐逸
4.3.田园生活
7.1.1.含义 7.1.2.手法 7.1.3.意境 7.1.4.情感 7.2.1.画面 7.2.2.手法 7.2.3.情感
7.1.炼字 7.2.诗句
情感类型 表达方式
6.1.壮志难酬 6.2.物是人非 6.3.年华老去 6.4.思念故土 6.5.闺中怀人 6.6.爱国忧民 6.7.惜别送别 6.8.边关思乡 6.9.托物言志 6.10.借景抒情 6.11.咏史抒怀 6.12.以景结情 6.13.典 故 6.14.直抒胸臆
4.4.即兴抒怀
4.5.闺中怨情
4.6.别离愁苦
4.7.边塞征战
4.8.谈禅说理
4.9.悼亡游仙
2.1.时间意象 2.2.乘行方式 2.3.动物意象
2.4.植物意象
2.5.神话意象
2.1.1.晨夕意象 2.1.2.季节意象 2.2.1.舟行方式 2.2.2.马行方式 2.2.3.登高方式 2.3.1.鹧鸪意象 2.3.2.猿猱意象 2.3.3.雁行意象 2.3.4.杜鹃意象 2.3.5.燕子意象 2.3.6.鸣蝉意象 2.3.7.寒鸦意象 2.4.1.青草意象 2.4.2.杨柳意象 2.4.3.梧桐意象 2.4.4.芭蕉意象 2.4.5.菊花意象 2.4.6.梅花意象 2.4.7.黍离意象 2.5.1.青鸟意象 2.5.2.鲲鹏意象 2.5.3.王质烂柯 2.5.4.嫦娥奔月 2.5.5.巫山神女 2.5.6.杜鹃涕血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诗歌鉴赏思维导图一、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 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材料,运用声音、韵律和意象等艺术手段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的文学形式。

- 诗歌是对现实与理想、外在与内心的独特感觉与体验的抒发。

2. 诗歌的特点- 压缩性:诗歌以简约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 美感:诗歌追求意象的魅力、韵律的和谐以及语言的音美。

- 含蓄性:诗歌的语言往往不是直述,而是以隐喻、暗示等手法表达。

二、诗歌鉴赏的要素1. 诗歌的主题- 主题反映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 主题可以是对现实的反思、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感悟等。

2. 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感和观念的形象化载体。

- 意象通过描写具体形象和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

3.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诗歌中声音的有节奏的排列。

-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重复和变化。

4. 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通常具有高度压缩性和表现力。

- 诗歌语言可以是叙述性、描写性、抒情性等。

三、诗歌鉴赏的方法1. 内容分析法-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来理解诗歌。

- 分析诗歌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2. 形式分析法-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押韵等形式要素。

- 对诗歌的结构、布局等进行分析。

3. 文化分析法- 研究诗歌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象征等符号化表达。

四、诗歌鉴赏的意义1. 提升审美能力- 鉴赏诗歌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 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2. 传承文化遗产- 鉴赏诗歌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拓展民族文化的内涵。

3. 情感抒发与人生感悟- 通过诗歌的鉴赏,人们可以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满足。

- 诗歌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启迪人生和提供精神力量。

通过对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要素、鉴赏方法以及鉴赏的意义的思维导图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维导图(共43张PPT)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维导图(共43张PPT)

()

细节描写
使形象鲜明可感,真实可信; 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方 法
白描 渲染烘托
标志: 动词 摹拟声音的词语
注意点: 辨清动态、静态、声 响 分析景物的特征
表 达 效
明确意境:画面+景物 果
视觉变换
正侧结合
对人物动作、外貌、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
()
虚实结合
语言、神态、心理以
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

注意点:

用具体来表现抽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用典
利用事物之间相近、相 通、相似或相反的关联 ,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 物或道理。
类比联想 对比联想 象征(由实而虚)联想 事理联想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使作品内容丰富 使语言形象生动 使思维活跃

注意点: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生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融 情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结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渲染烘托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烘托、衬托、对比主体 使形象更加丰满 抒发感情更加充分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 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 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徳。 ②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 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 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 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对象 特征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 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
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 出强调内容,增强感情
作 用
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标志:句式
1.共同的话题 2.情感
对象特征
反复
定义 分析
反问
定义
分析
设问
定义
分析
有意使一个句 子或词语重复 出现
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3.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景 、
细节描写
1.烘托环境气氛2.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 3.揭示主题思想


白描
1.刻画人物,不描绘背景,突出主体

2.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1.感官交互(视听触嗅味五官)

角度变换
2.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里外点面)
3.时间变化
4.色彩斑斓
正侧 结合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 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对对象周围 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

诗歌鉴赏知识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知识思维导图

意象
烘托出悲愁凄凉的气氛 哀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上片实写,下片虚写 虚实相生 写作特点 想象离别后“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想象
望海潮
柳永 词两 首
雨霖铃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 丛菊两开他日泪, 问题:哪个诗句最
中间两联主 要运用什么 表现手法?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此诗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复不得施展的怅惘。
情感
玉露凋伤枫树 林,…… 寒衣处处催刀 尺,白帝城高 急暮砧。
群山万壑赴荆 门,生长明妃 尚有村。 …… 千载琵琶作胡 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情感
杜甫诗三首
《登高》 杜甫
必修三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听锦瑟之繁 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以“思”引 发“无端”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因回 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声感慨。
联想的手 法,也是 比兴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 到了什么 ?这其中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
1、庄周梦蝶。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 境。 2、望帝啼鹃。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和怨愤托于锦 瑟之声。 3、鲛人泣珠。加上泪珠,幻化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 不可及的带有哀婉的境界。 4、暖玉生烟。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 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这代表 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却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与典三所涵一致。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落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思相近互为初充 相反或相对 事物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发展过程
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 结构相同,意思相关 语气一致, 超过两个词句
排 比
定义
分析
节奏鲜明、增强气势 突出对象,强化情感
标志: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 词语或句子
话题相同 情感一致
反 复 反 问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有意使一个词语 或句子重复出现
标志:数量词、变形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 确定的意思,以加 重语气 标志:问号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强调,或增强语气或语势 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 回环起伏,语言优美
强调突出点
作 用 情感 作 用 情感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表达愤激或激昂等情感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语气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对象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原因
明确原典内容含义 明确对象与历史的相似点 明确正用、反用(讽刺批判)
作 用 情感 作 用 情感 作用
含蓄、幽默 加深寓意,发人深思
事物的特片和人的心理感受 名词的语境意思
反 语
定义
分析
字面意思与真正意思 相反 无特殊标志
增强语言的幽默风趣感 加强讽刺、批判、嘲弄等情绪 明确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明确语境意思 明确作者的情感
相似点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 用 对象特征
增添特有情味、使物神 形毕现,栩栩如生,抒 发爱憎分明的情感 移情于物 动静转化
用动词陈述静态事物或无生命的事物 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 具体代抽象、局部代整体 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
借 代
定义
分析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 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设 问
定义
分析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强烈地表达情感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表达某种强烈情感
标志:疑问句、选择问
情感
用 典 双 关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引用古籍中的词句 引用名人故事、言论
标志:引用、注释 利用一词多义或同 音的特点,使词句 具有双重含义 标志:形容词、名词
表达委婉含蓄、 言简意丰、语言典雅
(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动静结合
对人物动作、外貌、 语言、神态、心理以 及自然景观、场面气 氛等细小环节或细微 之处进行描写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 烘托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真切情感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标志: 常使用比喻、夸张 常使用白描手法 常使用气氛渲染、 对比衬托等手法
想象
对比
根据事物之间的关联, 种凭借经验或凭空进行 构想,将头脑已有的形 象进行重新组合、编排, 创造出新的形象,场景 等。
使视觉景象瑰丽、奇异 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 使主旨表达含蓄、委婉 使情感表达深刻、动人
(
抑扬
用典
凭空、创造出新的 超现实,或类似现实
借助梦境、仙境、 幻境等反映现实 生活
表 达 效 果
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 给人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受 表达强烈的情感
(
抑扬
用典
标志: 事物的两个方面 情感的对立面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 描 写 方 法 )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标志: 渲染——正面描摹 烘托——侧面描写
注意点: 借景抒情 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从不同视角来描写: 视听嗅味触的变换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交 互 时间上晨昏变化 时序上四季变化 色彩上明暗浓淡变化 标志: 时间名词 方位词语 与五官感觉有关的 词 突出特征 塑造形象 表达情感
一 修 辞 方 法 )
(
反复
设问 反问 用典
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表达情感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双关
对比 反语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表达 效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动静结合
抽象述说与具体描 写相结合; 现实描写与回忆、 想象相结合 标志: 使用逗字:念、想/ 遥想、忆、料得、 拟/也拟。 时间名词:今/而今、 昔、今宵
使结构更加紧凑 使形象更加鲜明 使内容更加丰富 使意境既开阔又深邃 使情感既明朗又含蓄 注意点: 实写之景的特征 虚写之景(过去之景、 未来之景、梦景、仙 景、幻景)的特征 从对方角度描写 虚写的目的: 表达某种内容,渲染 情感、以景结情
表 达 效 果
象征
联想
四 表 现 手 法 )
利用事物之间相近、相 通、相似或相反的关联 ,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 物或道理。
使作品内容丰富 使语言形象生动 使思维活跃
(
想象
对比
类比联想 对比联想 象征(由实而虚)联想 事理联想
抑扬
用典
事物之间的关联 点
注意点:
表 达 效 果
象征
联想
四 表 现 手 法 )
表 达 效 果
使用古代的人与事来 讽刺当代人事
二 抒 情 方 法 )
借景抒情
批判时弊 感伤时事 警醒时人
(
托物言志
标志: 古代的人与事,古 今对比 注意点: 怀古诗 用典 古今相似点与不 同点
借古讽今
表 达 效 果
象征
联想
四 表 现 手 法 )
(
想象
对比
抑扬
用典
象征
联想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道理、精神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描写物体的目的: 表现作者的情感 表达志向、意愿 流露人生态度 寄寓美好愿望 蕴含生活折理 表现生活情趣 标志: 标题中常有: 咏、吟
烘托环境气氛 刻画人物心理 展示人物情格 揭示主题思想
(
借古讽今
对象一般为物
注意点: 分析景物特点 寻找与人物的相 似点或相同点 辨析对景物的情 感与自己的情趣
情感
定义
对 比
分析
把具有明显差异、 矛盾对立的双方 放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
突出好坏、善恶、美丑对立, 给人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受 表达强烈的情感
作 用
标志:名词、动词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析对立或相反事物的特征
特征 情感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分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语意集中含蓄 节奏分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用典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一 修 辞 方 法
( )
反复
设问 反问 用典
双关
对比 反语
比 喻 比 拟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运用想象和联想,用具体而熟悉的 物象事例,来比方说明或形容描写 抽象事物。
标志:比喻词(如、仿佛、若、是、成为) 将人比作物,将物 比作人,化甲物化 作乙物。
具体 生动 形象
注意点: 描写细微之处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 摹形象,不重词藻修 饰与渲染烘托。抓住 对象的特征,如实地 勾勒出人物、事件、 景物的情态面貌。 标志: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不用精雕细刻层层渲染 不用曲笔或陪衬 笔触准确有力, 语言明快简洁, 文字朴素平易, 干净利素地勾画事物的 形象、声响、光亮等
2018级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修辞方式
比喻(明、暗、借)、通感(特殊的比喻)、比拟、借代、设 问、反问、反语、反复、对偶、对比、排比、双关、夸张 描写方法 抒情方法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 铺垫照应 线索 总领 承接抑扬
表 达 技 巧
表达方式
艺术构思
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 衬托对比
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
二 描 写 方 法 )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 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 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移情于物
借体与本体之间有紧密联系
夸 张 对 偶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运用想象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 的特征,或把发生时间故意提前
标志:数量词、变形 字数相等,结构相 同,意义相关、相 反的两个词语句子
突出特征 烘托气氛 引起联想
突出点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用 对象特征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语言简练、表意集中
描写人物外貌,使人如见其人 写景简洁生动,使人如见其景 抒情真切感人,使人感同身受
(
注意点: 不用任何修辞手法 语言简洁明快 只写主体,不写背 景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渲染是对环境、景物 等进行是作多方面的 正面描写的描写,以 突出形象。 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 写,作为陪衬,使所 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 出。 使情感抒发更加强烈真挚 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使环境气氛更加生动形象
由事物间的关联点联系到另一与之相关的人、事、物
四 表 现 手 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