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 《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二级项目,历时8年,开展了全国 和不同类型典型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点评价探索,确定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技术框架,进而逐步探索国家—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体系建设的技术途径。
数据组织及分类
数据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地质云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数据, 如何利用地质云的数据资源,将其科学分类、有效组织,针对性 地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是一项关键性工作。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专业角度,从评价要素、空间尺度、 数据类型三个角度来组织数据,构建满足应用需求的数据存储体 系,方便用户使用。
1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基本概念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3 主要功能 4 工作展望
2
1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宏观蓝图 基本概念
政策依据
应用前景
(一)宏观蓝图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评价模型,构建多门类 资源资源数据库,开展全 国、重点地区、省、市、 县四级评价体系,为国土 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建 设美丽中国提供蓝图。
如数据资源浏览与共享、评价成果展示、在线查询统计与评价、典型案例示范、 技术文献等功能汇聚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方便用户使用,提升了工作效率。
数据浏览共享 评价成果展示 在线评价功能 技术资料文献
……
通过建立了服务于资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数据体系,对数据进 行了科学组织分类, 方便用户使用,并为 用户提供了数据浏览 和共享的渠道。
数据组织结构图
评价要素
地理背景
地貌条件 经济数据 人口资源
……
资源要素
土地资源 水资源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地质云专题服务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 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
(二)功能设计
用户需求决定功能设计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 思考用户需要本系统解决哪 些方面的问题,由此确定系 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功能, 归纳为五个方面。
空间图 分析器
信息库
功能
工具箱 展示窗
(二)功能设计-“信息库”
建立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的多门类、 多空间尺度的综合数据库,提供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的数据资源。
(三)加强数据建设
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 目前系统仅集成了全国尺度及河北、安徽等个别省份的数据成 果,其它省在陆续开展本项工作,如何将各省的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数据成果接入本系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加强数据质量建设 目前系统中的图件还有一部分不是矢量数据,制约系统功能的 使用,后期加大对矢量数据入库工作。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基本概念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3 主要功能 4 工作展望
1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宏观蓝图 基本概念
政策依据
应用前景
(一)宏观蓝图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评价模型,构建多门类 资源资源数据库,开展全 国、重点地区、省、市、 县四级评价体系,为国土 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建 设美丽中国提供蓝图。
通过不同图层叠加,辅助用户建立不同评价要素相互关系的空
间认识。
安徽省活动断裂分布图
安徽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
活动断承裂载与力滑评坡价灾叠害加分结布果图
(三)空间叠加、属性查询与统计
属性查询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查询功能,获取图件中指定区域某个图层的空间属性信息
安徽省活动断裂分布图
安徽省活动断裂属性查询结果

第七章 基于GIS的资源评价方法 ppt课件

第七章 基于GIS的资源评价方法  ppt课件

生产制度造成的,不能恰当地反映土地本身的生产 力。
ppt课件
3
二、土地潜力评价的目的
土地潜力评价应能表示出某一地区内, 各地段生产潜力的差异,表明某一地区内土地 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类型、程度,并能反映地 区间的等级差别,以便在生产实践中能满足区 划工作的需要,并能为各单位生产提供科学依 据。
ppt课件
元中,所有的土地在下列方面应该一致。
(1)在相同经营管理条件下,有相同的利用方
式;
(2)在相同种类的植被条件下,要求相同的水
土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
(3)相近的生产潜力(相似经营管理条件下,
同一潜力单元内,平均产量的变化不超过25%)
ppt课件
8
(二)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其分类系统由土地类、土地等、土地亚等
潜力的高低,是评价的核心。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对土地的
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进行划分的结果,它是土
地评价的核心。
ppt课件
14
4.土地限制型
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限制 因素的种类及强度划分的结果,在同一土地型 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改 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 的不同,改造对象和改造措施不同,没有质的 差别。
ppt课件
32
Category Order
S suitable
Phase:
Sc conditionglly suitable
N not suitable
Class S1 S2 S3 etc.
Sc2
N1 N2
ppt课件
Subclass S2m S2e S2me etc.
Sc2m
N1m N1e etc.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因为本系列只是起研究模拟作用,因此以广东省(省级)为例,地理坐标系使用WGS1984(许多网上得到的数据都是WGS84,所以不使用CGCS2000),投影使用WGS_1984_UTM_Zone_49N,空间分辨率设为90m。

首先,对广东省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进行评价。

今天的操作是建设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1-1-2 广东省城镇建设土地资源评价然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首先看公式:城镇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城镇建设条件]=f ([坡度], [高程], [地形起伏度])其次看步骤要求(坐标系与精度与双评价要求不同,主要操作步骤相同,参考双评价2019.6月版):第一步:坡度: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一般按≤3°、3~8°、8~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

第二步: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

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划分城镇建设条件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级。

将高程≥5000m 区域,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500~5000m 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第三步:地形复杂地区评价结果修正。

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进一步通过地形起伏度指标对城镇土地资源等级进行修正。

利用DEM 邻域分析功能计算地形起伏度,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 栅格建议采用9×9 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 邻域),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 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 2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 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首先,我们按照坡度进行重分类,得到jsslope:接着本来我们是需要根据高程,对坡度分级的建设土地资源分级进行修正,但是广东省内最高点不足2000m,因此略过第二步,直接进行第三步起伏度修正。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A3.1城镇建设不适宜区 A3.2结果校验 A4.1农业生产承载规模 A4.2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A1.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A1.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A1.1.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A1.1.4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A1.1.5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
A.4.1.1耕地承载规模 A.4.1.2牲畜承载规模 A.4.1.3渔业承载规模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表格 图件 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
A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A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A3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A4承载规模评价
A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A1.2生态脆弱性 A1.3结果集成校验
A2.1种植业生产适宜性 A2.2畜牧业生产适宜性 A2.3渔业生产适宜性 A2.4结果校验
A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A1.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A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A1.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A1.1.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A1.1.4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A1.1.5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
A1.2生态脆弱性
A1.3结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1、加(减)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第24页/共31页
德国的加(减)法系统
第25页/共31页
2、乘(除)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例如: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orie Index Rating, SIR)
1933最早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P = A × B × C
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 伯数字表示,类的数目不作规定
第5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 产量或收益
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 续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 将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 这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 明显低于S1类的土地
第3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①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适
宜(S)和不适宜(N) 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
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不适宜 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持续利用
不适宜的原因何在?
第4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②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将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评价指标量化值在1-4之间
第20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i. 指标权重的计算
专家评分法
第21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v. 土地适宜性的加权计算
第22页/共31页
评价因子的选择

键 评价标准的确定

节 因子权重的计算
第23页/共31页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今日为大家推荐《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一文,来自上海数慧。

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本文以双评价为例介绍分析评价流程。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国匠规划学社简介:一起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进一步讨论学习相关话题。

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上海数慧上海数慧 6天前国匠城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目标是推进国土空间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如何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人类建设空间,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目的意义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的目的:(1)针对空间要素的状况、格局变化,进行自然生态本底的分析,摸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数量和环境特征等资源本底条件。

(2)旨在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第四章 土地资源 2.土地适宜性评价ppt

第四章 土地资源 2.土地适宜性评价ppt

“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指标体系。 陈百明(200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准则层 生 因素层 (1)农作物生产力指数 (2)草地畜牧业产值指数 (3)林木生长指数 (4)农用地产值指数 (5)建设用地产值指数 (1)土壤肥力指数 (2)水土保持指数 (3)沙化治理指数 (4)盐渍化指数 保 护 性 (5)潜育化指数 (6)水质指数 (7)超载过牧指数 (8)水资源平衡指数 (9)土壤环境质量指数 (10)基本农田保护指数 (1)农业生产稳定指数 稳 定 性 (2)粮食稳定性指数 (3)草地畜牧业稳定性指数 (4)森林稳定性指数 (5)建设用地稳定性指数 经 济 活 力 可 接 受 性 (1)种植业收益指数 (2)草地畜牧业收益指数 (3)林业收益指数 (4)土地 GDP 指数 (1)人口压力指数 (2)收入差异指数 (3)人均耕地指数 (4)土地案件指数 产 性 元素层 农作物潜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区域及全国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值 区域及全国的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生长量 区域及全国平均的单位面积产值 区域及全国平均的单位面积二、三产业净产值 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指数 水土流失强度指数、水土流失面积指数 沙地扩展面积、沙化土地总面积 土壤盐渍化面积、耕地面积 水田潜育化面积、水田总面积 不同级别的水面面积、比例 现实牲畜头数、理论载畜量 可供水量、实际需水量(75%保证率) 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 实际保护的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总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旱涝抗逆指数 单产年际变异系数 产值年际变异系数 消长比、森林覆盖率 产值年际变异系数 投入成本、产出量 投入成本、产出量 区域及全国的林业产值与中间消耗值 区域及全国的单位面积土地 GDP 土地的人口承载量、实际人口 区域及全国的基尼系数 人均耕地、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 区域及全国平均的土地案件立案件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培训材料.ppt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培训材料.ppt

最后,将该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 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形成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经济与 社会发展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如果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 ,则形成生态盈余
其它类似的方法还有能值分析法、单要素加权分析法和矢量分析 法等,它们只是在指标选择、权数的确定和综合的方法方面与生 态足迹法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
发展
很多领域和部门均开始沿用承载力的概念用于自身的研究, 耕地人口承载力、森林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交通环 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概念或研究 范畴逐渐涌现。用来描述区域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大承 受能力。
产生新概念
“承载力”与城市研究自然地结合,成为生态学、城市规划、 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热点,同时诞生出土地负载力、社会承 载力、城市安全承载力、城市承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等新 型概念。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 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树立土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观点,因此 应涵盖生态承载、经 济承载、社会承载等 方面内容。
3、综合性
在指标筛选过程中 尽量选取带有共性的 代表性指标,和处理 后的组合指标,使反 映的问题更深刻也更 具有实际意义。
舜土规划 Suntop Planning
资源环境 综合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系统动力学 • 多目标优化模型 • 主成分分析法 • 指数评价法 • 生态足迹、熵值法、层析
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 神经网络等
水资源
• 生态足迹评价法 • 指数评价法(土地承载指
数模型) • 层次分析法 • 灰色系统理论、模糊综合
评价法、因子分析法 等
土地资源
• 生态足迹 • 相对承载力模型 • 层次分析 • 模糊综合评价法、多目标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本系列基于自然资源部2019.3月和2020年1月印发的两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简称“双评价”),因为计算公式与方法在2020.1月版的少之又少,可以说不限制模型方法,只有规定大体的方向,但是都可以基于2019.6月的指标、模型、方法进行计算,因此一些定义、目标、流程、制图规范都基于新版的,但是方法都基于旧版的。

首先说明基于2020.1月版的“双评价”的定义、目标:定义:(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目标:分析区域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区域主题功能定位,划定三条控制线,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提供基础依据,促成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然后说明于2020.1月版的“双评价”的工作流程以及要求:工作流程:通过工作流程可看出,本系列将分为五大步:第一步,首先要进行本底评价,也就是以往版本双评价中的1土地资源评价、2水资源评价、3气候评价、4生态评价、5环境评价、6灾害评价六个单项评价。

需要提出的是,虽然新版的双评价似乎可以直接开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但是本系列依然先从6个本底评价开始,各位可以当作一个旧版的研究评价。

第二步: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省级评价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在陆海全域,评价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等生态敏感性,综合形成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PPT课件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PPT课件

数量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为3 533×104 hm2; 尚有可供开垦农用的海涂资源约100×104 hm2。
分布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35˚N以北,以东北地区、内 蒙古、西北为集中,如果从黑龙江的兴凯湖经通辽至兰州划一 条东北-西南向的斜线,在此线以北、以西地区,后备耕地资 源约2 867×104 hm2,占全国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81%。
巴中国西山地多,平地少,干3旱18区3与.71高6寒区面积大,无24效60土8地.0资4 源比重
大俄,罗可斯供农联林邦牧使用的土地8不5超88过.67706%;水土资源不57匹08配8,.3旱9 涝灾害
频 %英;繁退;国化土草地地退占化严北方重天,然仅草土9地壤8资侵4.7源蚀6的与16沙28化%的。土地就占47国0土.2总60面5 积的22
转化
液体(地表水、 土壤水和地下水)
有机体(动植物 残骸和微生物)
热能转化 物态转化
气体(氢、 氧、氮、二氧 化碳和水等)
土地系统形成机制示意图
.
光热能转化 物质化学变

1
(二)土地资源及其属性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地理》课件
1.概念 2.属性
(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土地资源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
13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地理》课件
(七)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
14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地理》课件
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
.
15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地理》课件
我国人均耕地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
2010年中国人均耕地——1.36亩
.
16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地理》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门类、多空间尺度数据汇聚需求
多门类: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地理国情等 多尺度:全国→重点地区→省→市→ …
满足不同用户信息需求
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社会公众
资源要素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专业人员
地理要素 经济人口
综合 数据库
管理人员
环境要素 水环境 生态环境
社会公众
14
(二)功能设计- “空间图”
矿产资源废物排放指数计算模型:
16
(二)功能设计- “展示窗”
系统应具备对已有各类成果展示功能:
各类评价成果展示:近年来完成的不同尺度、单要素、多要素的评价成果,为不 同尺度的规划提供支撑;
示范性典型案例展示:通过示范性试点工作,将工作方法、成果设计等提供用户 参考使用。
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图
8
(四)应用前景
雅安市芦山县飞仙 关镇凤凰新村
9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10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系统定位 功能设计
界面框架
开发策略
11
(一)系统定位
地质云的专题系统。以地质云数据资源为基础,围绕资源环境承载力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这一主线,汇聚和组织数据,开发相关功能, 设计服务产品。
以服务规划管理为系统主要目标。以管理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专 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公众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服务需求。
2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基本概念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3 主要功能 4 工作展望
3பைடு நூலகம்
1
基本概念
4
基本概念
宏观蓝图 基本概念
政策依据
应用前景
5
(一)宏观蓝图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评价模型,构建多门类 资源资源数据库,开展全 国、重点地区、省、市、 县四级评价体系,为国土 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建 设美丽中国提供蓝图。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 《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二级项目,历时8年,开展了全国 和不同类型典型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点评价探索,确定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技术框架,进而逐步探索国家—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体系建设的技术途径。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汇报人:喻孟良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灾防治中心) 2018年11月
1
老师简介
★喻孟良 教授级高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喻孟良,男,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1978年6月出生,贵州六枝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项(部门应急平台技术研发与示 范(国土资源部)2006-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2010-1014年),主持国家发改委生态环 境信息化保护工程(自然资源部建设部分)和参与自然资源库建设(国土资源部)两项,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及 矿产资源评价项目10余项,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例如在汶川地震过程中,研 发的基于卫星通讯的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为国家领导人进行应急指挥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 余篇,其中SCI1篇,EI3篇。现被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单因子评价
评价思路
对策建议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18
(三)界面框架
主界面展示了系 统主要功能
数据资源 在线评价 评价成果 典型案例 技术方法
集成系统 五项主要功能
系统主页面
19
(三)界面框架
在图形工作区界 面上,按照空间 尺度与评价要素 两个维度,形成 空间与评价要素 的关联。
显示数据分组
国土规划涉及资源禀赋、开发现状、控制性规划、环境问题等多方面, 规划编制中往往需要利用单要素、多要素评价结果来支撑规划。
系统应具备利用已有数据信息和 评价模型进行单要素、多要素进 行叠加、运算、评价、成图等空 间分析功能。
用户上传数据
模型运算
评价成果图件
水资源量计算模型:
k
M 综i 1mi,1 2mi,2 ... nmi,n jmi, j j 1
空间尺度
评价要素
显示图层控制
图形工作区页面
20
(四)开发策略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一是在评价功能方面,以水资源为试点开展了单要素在线评价 功能开发,后期待单要素评价成熟后,再进行多要素的综合评价 功能开发。
农业生态环境约束性图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图
17
(二)功能设计- “工具箱”
系统能够提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关的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 提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关概念的定义、指标体系、评价思路和方法
、评价模型等,提供用户在评价过程中参考使用。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整理 评价关键 因子识别
指标体系构建
落脚点是为规划服务,规划编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方面需求都要以空间 部署来实施。必须建立“数据信息”与“地图”的关联,具备空间图的功能
数据信息
赋予
空间属性
投射
空间图件
直观形象展示各种资源环境类型“区”的分布、 大小、程度等信息,并能够实现空间查询、统 计、叠加等功能。
15
(二)功能设计- “分析器”
地质云专题服务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 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
12
(二)功能设计
用户需求决定功能设计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 思考用户需要本系统解决哪 些方面的问题,由此确定系 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功能, 归纳为五个方面。
空间图 分析器
信息库
功能
工具箱
展示窗
13
(二)功能设计-“信息库”
建立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的多门类、 多空间尺度的综合数据库,提供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的数据资源。
6
(二)基本概念
土地承载力
地质环境承载力
7
(三)政策依据
2017年9月2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 机制的若干意见》,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 实行限制性措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生态文 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为此,国土资源部全面部署开展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 监测预警工作,以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 展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