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这部影片,在各大论坛上都认为是人生必看影片,也有的说是男人必看十部影片,不看这部影片,可能就不能称之为男人。
这话还真有点强迫,逼迫我去看男人的电影。
影片客观来讲,是一部大片,首先为演员的演技点赞,一个个都是大牌,都是影帝。
这个不必多说了,除了佩服,无话可说。
关于电影,有以下的感受。
一、电影应该是很励志的。
主人公,由于误判入狱。
在监狱那样的环境里,主人公并没有放弃,并没有随波逐流,与大家一同沉沦在人性的黑暗中。
他的内心中,始终存丰着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这个希望,随着日子的一天过去,而变得更加的明晰。
希望如同一个太阳,一直闪耀在主人公的内心,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这也是打动人,感动人的地方,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太容易随波逐流,灵活应变了,慢慢就迷失了自己,看了这部影片,有一种对人生的重新审视,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生意义。
二、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与心理学相关的部分,在我个人看来有这样一点。
老布,在监狱呆了大半生,有一天从监狱出去,而不能适应社会,最终自杀。
片中称,这是体制化。
我个人这样认为,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长期的存在,就会被环境慢慢同化,最终成为这个环境里的一分子,带着这个环境的常常的烙印。
老布不能适应外在的环境,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身心烙上了监狱中的印记,适应并接受了。
于是人虽然不在监狱,但内在,心灵还是在监狱中。
所以,一个人可以遭遇逆境,可以接受逆境,但不能放弃自己,迷失自己,要保持自己对于自己的主宰,而不是放弃,让环境来主宰自己。
三、关于人性,老布的放弃,同化。
主人公的坚持与执著,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同样鲜明的还有,在监狱这样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在这样的人性最扭曲的团体中,还有一个生命,对于希望的强烈的追求,对于美,对于爱,对于神,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也是一个对人性极致的赞美。
人的内在总是有一种更高更远更大的追求,在召唤着我们,前进,永不停止。
肖生克的救赎深层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是精彩的越狱故事,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
斯蒂芬.金想告诉读者的是:1.困境下精神的富足,远远胜过物质的富足。
僵化而强大的监狱体制会让人灵魂麻木,安迪之所以愿意用两周的禁闭,换来享受音乐的短暂一刻,只是渴望唤醒自己和大家关于正常人生活美好回忆,保持重获自由信念的一种方式。
他坚持不懈地给州长写信申请资金,扩建丰富了图书馆,还帮助囚犯汤米通过自学考试,以期改变他的命运。
哀莫大于心死,过去爱吹口琴雷德入狱30年后,而今觉得已经没有意义。
安迪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影响了雷德,特别送了他一支口琴,以唤醒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肖申克,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体制和思想虽是无形的,但对人的束缚却如肖申克的高墙困住了身体,也困住了的灵魂。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戒备森严的肖申克监狱是禁锢人身体的牢笼,但很多时候困住人们心灵的,却是画地为牢,看不见摸不着的围墙。
因为很多人三十岁就死了,只不过七八十岁才埋,余下故步自封的人生,陷于无限重复中,最后悄无声息地消失。
就像小说中的布鲁斯克,虽也爱喂鸟,却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上吊自杀,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在条件恶劣的养老院中离世。
3.世上没有什么能关住一个自由的灵魂,除了他自己。
电影里的结局是美好的,安迪和雷德在墨西哥,蓝天碧海浪花一朵朵齐华坦尼荷的海边,过上了狱中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让观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我梦中的一样蓝。
"但小说并不这样完美,雷德只是穿过了墨西哥的边界线。
肖申克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他超越了僵化的认知局限,挣脱了心灵的牢笼,显然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因为生活总是充满意外,安迪这样强悍的拯救者很难遇到,唯有强大我们的内心,学会坚强以对。
否则,哪怕人离开肖申克,一辈子都走不出心里的肖申克;身体走出监狱,一辈子也走不出心里的牢笼。
这正是作者斯蒂芬.金想要表达的深刻主题。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也救赎了作者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赎之心理分析
观《肖申克的救赎》刚刚看完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看完心情挺澎湃的。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见解分析下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们分别是安迪.杜德兰,老布,瑞德。
首先是安迪.杜德兰。
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的出场是那样的平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故,他显得异常平静,入狱的第一个月,他一言不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月中,外表平静的他一定是经过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挣扎。
霉运刚刚好就找到了他,他自知无力反抗,自己的人生可能就从此完蛋了。
无期徒刑。
四个字宣判了他。
如果还不想死,那就好好活着。
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现实。
心理老师说,不能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自我认知。
这个月正是安迪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一个月。
于是他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
这是面对生活的表现,“时间有的是,缺的是石头。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牢狱生活并没有那么顺利,各种骚扰和欺辱接踵而来。
他反抗,亦承受。
转机出现在那次外出劳作,当他勇敢的走向那个长官,我想他的心理变化一定是微妙的。
这是拿性命做出的赌注,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安迪的生活已经是他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了,他试图寻找一些刺激,为了哪怕一分钟自由的感觉而赌一把,他已经不在乎更糟了。
这种不在乎正是他临近崩溃的表现。
命运当然是奇妙的,事情从这里出现了转机。
安迪渐渐的在监狱里混的如鱼得水。
我想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甘心就此度过余生。
监狱成了一个小世界,跟外面没什么两样。
他寻找各种事情来打发时间,和其他人相比,他有知识,有智慧,他通过各种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心理上的满足让他愉悦。
和其他相比较而言的微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的虚荣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
参照系发生了改变,而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参照系。
但是当看到他为了给大家放点音乐而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时,当他说这两个星期一点也不难过,因为有莫扎特陪伴时,我才懂原来有些向往一直在他心底深处,他说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高墙之外的世界。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经典电影。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电影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美国笔记账房管理员安迪(Andy)的人生历程。
在安迪服刑之前,他错失了人类无尽的心理需求,包括爱、尊重和安全感。
然而,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允许他享受自由,尊重个人价值,并可以实现他的梦想。
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安迪的梦想是他拯救自己的最终希望,而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就是逃出监狱。
电影的结构十分巧妙,强调了“从下至上”的概念,表达了“承认现实,改变现实”的理念。
安迪从一名笔记账房管理员变成了一名股市大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律和精神活力,醒悟了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决心。
在结构主义观点中,《肖申克的救赎》表明:记住,即使你处于低点,你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改变你的现实,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宿命;让你的梦想成真,即使是落后的环境,仍然可以有一个希望的未来。
因此,本片给了我们一个鼓舞人心、充满希望的结局:通过勇敢和机智站起来,不要害怕梦想,不忘初心,我们也可以实现我们美好未来的梦想。
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作 者简 介: 王
璐 (9 4 ) 女 , 1 8一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科 技大学外语学院助教 , 语言学硕士 。
・
l ・ 9
信息都不让得到 , 完全隔离了。
第 四, 你感 到无 路 可逃 。 让
有 了这 4个 条件 下 , 们就 会 产 生斯 德 哥尔 摩 人
《肖申克 的救赎 》 所提 供 的故 事 演绎 环 境 , 毫无
Au g.2 1 01 Vo . 4 No. 11 4
第 1 第 4期 4卷
从 斯 德 哥 尔 摩 综 合症 分析 电影 《 申克 的救 赎 》 肖
王 璐
706 ) 10 8
( 西安科技 大学 外语 学院, 陕西 西安
摘 要 : 斯德 哥尔摩综 合症 是一种心 理分析 理论 , 自于 17 源 9 3年发生 在瑞典 斯德哥 尔摩 的一次银行 绑架事
劫匪 的刑事 责 任时 , 4名 遭 受绑 架 并 受 尽 恐怖 威 那
对 于这 些 匪夷 所 思 的 社会 心 理 学 现象 , 方 社 西 会 心理 学家 经 过深 入 研 究 , 渐 得 出 了 比较 一 致 的 逐 结论 : 只要满 足 相应 的社 会学前 提 条件 , 任何人 都有 可 能患 上斯 德哥 尔摩 综合 症 。 这些 社会 学前 提 条件 是 :
这个 现代 社会 发 生在 斯德哥 尔摩 的堪 称社会 心
理学 的经典案 例 , 后 引 发 了西 方 社 会 心 理学 界 普 随 遍 的研究 热潮 。事 实 上 , 这个 案 例 也 的 确很 难 不 引
真实 的案例 :
17 9 3年 8月 2 日, 典 首都 斯 德 哥 尔 摩 市 有 3 瑞 两 名 叫 Oso l n和 Oos n的惯 犯 , 枪 打劫 城 内一 s lf o s 持 家银 行未 遂 , 在抗拒 警察 缉捕 时 , 架 了 4位 银行 职 绑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被错误定罪并被关进肖申克监狱,他在监狱里通过读书、帮助囚犯和监狱官员的交易等方式,最终逃脱并实现自由的故事。
本片作为经典的人生故事,成功地使用了多种元素和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情节、精挑细选的音乐、出色的演员表演等,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以下是本片的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面:一、自由、恐惧和希望故事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欲望,包括对自由的追求、对恐惧的反感以及对希望的追求。
安迪在监狱中阅读、保持乐观以及通过兑现监狱官员的承诺获得了希望,这一点与其他囚犯的绝望形成了对比。
二、友谊和孤独电影探讨了友谊和孤独等情感主题,通过安迪与瑞德这两个角色的交流展示了友情的力量。
在一个典型的囚犯社区中,人际交往能够缓解孤独并提供关爱和安慰,而瑞德这个角色以及其他一些角色在安迪的逃脱和自由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电影还探讨了社会问题和不平等问题,展现了在审判、判刑、监狱和赎回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在这个故事中,安迪是误判者的典型代表,他在整部电影中依靠的正义感和理智让他的公道话引起了其它囚犯的关注和赏识。
四、艺术的独立性电影探讨了艺术独立性的重要性,通过静态、平缓的画面展示了安迪通过阅读和记录自己往事的方式保持精神健康。
整个故事的主题之一就是,即使身处囚犯监狱,安迪也是自由的,他的身心得到了保护,并在一些不可控的环境中继续运作。
总的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它通过探讨人性、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拓宽了观众的思维,并给人们带来了富有启示性的信息和深刻的道德教育。
肖申克的救赎 赏析
人生——关于梦的坚守和坚守者的故事人,不能没有梦想。
也许,你的梦想会被踩在别人脚下,但它仍然需要坚挺隐忍的存在着。
你以为,坚守你梦想的人,就只你吗?错了,你的父母,爱人,还有朋友,都是你梦想的坚守者。
对,尤其是朋友!《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的一部反映人们如何自我选择,自我救赎,从而救赎大众,获得自由这样的一种连续着,又混交着的心理过程的电影。
所有情节设置空间的改变,其实也只是心理变化的外在的写照。
安迪,因为被控告酒醉谋杀妻子及其情人,被判入狱,无期徒刑。
这是他内心从各种外在纷乱的干扰,变得目的单纯只求活着、出去,的一个转变。
如果不是这场误判,也去他仍旧不知道人生的重点、意义是什么。
他进了监狱,慢慢开始从瑞德接受其他的狱友们,真心的为他们做些事情。
暂不计较他的目的是否单纯,但,为大家伙在有偿劳动的时候谋得冰啤酒,送瑞德口琴做礼物,给全狱友放动听的歌曲,扩建监狱的图书馆,帮年轻犯人获得同等学位的证书等等这些,我相信都是他发自内心去做的,虽然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好处。
在关禁闭的时候,亦是他又一次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
我想这两次经历,应该是他最煎熬的吧。
首先,人最难的是自我面对。
加之西方人有是尊崇“原罪”说,时时刻刻都认为自己有罪,而不断祈祷祷告,更何况现在他真的是有“黑暗”的地方了,独处一室,只有自己面对自己,无处可逃的自己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哪些地方是骗人用的,而他自己需要正视这些黑暗面。
该是多麽的焦灼。
再到最后,他换做另一个空穴来风的人,过起了新的生活。
驾驶着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心也随之上路了。
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虽然等了二十年。
但心却像被封存了二十年一样,现在让它徜徉在阳光下,还是那么干净、纯洁。
在“我”涉世未深时的纯洁,和在人世间摸爬滚打一圈后站起来仍然保持纯洁,是不同的。
当然后者更纯洁。
其实,安迪这二十年心路历程的变化,恰巧说明了他梦想的坚守。
因为在不同时间段,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人,为一件事做的保护方法都是不同的。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学看点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学看点心理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关人性、心灵、希望和人生的电影。
影片主要通过一个被害入狱的银行家的心路历程变化,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渴望自由生活、救赎内心而不堕落的一种思想。
电影虽说是上个年代的,但是却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有很多人将其当做励志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让笔者最为震撼和感到的是男主角从排污管道中爬出来后仰天大笑,很多人渴望自由,却不敢逃离监狱,是因为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
自由不在于外面,而在于内心!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主要演员: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鲍勃·冈顿影片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年代较老的电影,但它的经典和意味深长却不因年代久远而颓废。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改编成电影的,其思想性、人物特性和剧情故事让观众一看再看。
影片主要讲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妻子出轨被杀而自己被陷害入狱,在肖申克监狱里让他重新感悟人生,获得了心灵的救赎,最后抱着对自己向往的生活信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排污管道成功越狱,开启了他新的人生。
影评与心理分析:安迪的自我救赎之路,不仅影响了瑞德,也影响了整个肖申克监狱:安迪锲而不舍地要求、筹钱、志愿工作,建起了监狱某某某书馆,给监狱里那些永无身体的自由的可能性的人们一个机会去获得心灵的自由。
光明透过书页照亮了监狱里艰深的黑暗,自由之风偶尔掠过监狱狭小阴暗的天空,让身在狱墙中的人们可以短暂地感受下心灵的自由。
安迪在监狱里苦苦挖掘,在由高高的狱墙所围建的真实的监狱里,在防范森严、狱警残忍、资讯匮乏的监狱里因为希望而坚持活着、因为希望而在漫长的黑夜里一寸寸地掘进着。
我们虽然生活在世界中,看似自由,其实也是在另一种“监狱”里:人格的监狱、模式化反应的监狱、思维的监狱、社会规范的监狱。
只要我们的心没有“变得自由、不执著、不担忧,也不特别关注任何事物”,我们就不是自由的、解脱的。
影评肖申克的救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有人曾问我,为何总要在沉闷的电影画卷中,寻找那些被遮蔽的光芒。
我回答说:“因为在这个世上,最稀缺的不是光明本身,而是那对微弱光芒始终不渝的追寻。
”不久前,在朋友的力荐下,我观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权力与自由的经典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所名为肖申克的监狱里,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佛兰因被诬陷杀害妻子及其情人后入狱,并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痛苦挣扎和心灵成长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于世。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监狱似乎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那无形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
它既是物理上的囚笼,更是心灵上的桎梏。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弱者或许不会成为勇敢者的理由,但强者往往因其存在而显得更加卑鄙和残忍”,监狱中的种种恶行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点。
影片中的瑞德是另一条叙述线索,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觉醒并最终获得救赎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他们的友情超越了金钱与利益的界限,在这片孤立无援的土地上相互支持、相互救赎。
我想,在那个铁窗之外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那层“窗户纸”更难捅破。
电影以极端压抑的场景开篇——冰冷森严的审问室、单调灰暗的牢房、严格的监规……每一处都如同一把把锋利无比却看不见刀刃般的刀子在我们心上划过一刀又一刀,没有鲜血涌出也看不出伤疤来。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活着:疼痛着却又浑然不知痛何在。
然而正像鲁迅先生所言:“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他之所以能在萧瑟风声与冷冽月色的夜晚悄然逃离髅穴般的地狱之门,并最终奔向自由之地的原因就在于他对希望持之以恒的追求和信仰。
反过来看那些一眼就能望穿人生结局的人——自怨自艾的老布谓之一半死亡;适时应景地适应命运摆布的人——如布鲁克斯则可谓另一半死亡;而像海伍德那样盲目顺从命运诅咒的人则已病入膏肓无法回天矣!这些人物所面临的并非生死之间的选择而是如何面对生存下去的问题和本能反应罢了!记得鲁迅在他的散文集里写道:“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电影评论:解读《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含义
电影评论:解读《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含义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令人难忘的剧情和精彩演技而享誉世界。
然而,在其中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探索了生活、希望以及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1. 坚持信念与追求自由1.1 安迪・杜弗雷恩主角形象分析安迪・杜弗雷恩这个角色代表了坚持信念和追求自由的意志力与毅力。
他被错误地判罪并关押在肖申克州立监狱,但他不因此沮丧,反而利用时间和资源筹划逃狱,并最终获得自由。
通过安迪的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地奋斗的重要性。
1.2 狱友关系与互助精神在监狱中,安迪与其他犯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展现了互助精神。
他帮助狱友获得知识和逃避残酷现实的方式。
这种相互扶持、信任和团结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电影通过这些关系展示了人类之间真实而温暖的情感。
2. 社会体制与个人反抗2.1 监狱体制下的反抗《肖申克的救赎》通过描述监狱体制下犯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来探讨社会体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
安迪抵抗了系统中存在的腐败和虐待行为,表明个人能够以不同方式对抗强权和压迫。
2.2 安迪作为象征反叛者安迪被塑造成一个代表着反叛者形象的角色,他在监狱里不仅维持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而且激发其他囚犯也要开始怀抱希望、争取自由。
这个角色代表了对社会体制的反抗和追求公正的勇气。
3. 希望与救赎3.1 安迪的逃亡与希望安迪通过长期的计划和努力最终成功逃离肖申克州立监狱,实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这一结果传达出关于希望和持久奋斗意义的信息。
3.2 复仇与救赎之间的选择电影展示了很多复仇主题,但最终强调了原谅和救赎。
安迪在拥有报复机会时选择向那些伤害过他的人提供辩护,并使他们面对自己的罪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结论《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引发深思并探讨人性、希望、自由和救赎等主题的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赏析
对《肖申克的救赎》影片的分析2010—2011—2心里影片分析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对《肖申克的救赎》影片的分析一、基本资料■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译名:《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 Darabont)■主演: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 ■类型:剧情■片长:142 min■国家:美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发行:PolyGram Film International■上映:1994年9月10日二、剧情介绍及心理分析剧情介绍: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那晚刚好有人枪杀了他妻子和她情人,他被指控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
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能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就赌谁会在第一个夜晚哭泣。
瑞德认为弱不禁风、书生气十足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
但也使瑞德对他另眼相看。
好长时间以来,安迪几乎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相互报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象在公园里一样。
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石锤,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
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税上的事。
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做为交换,他为共同工作的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3瓶啤酒。
喝着啤酒,瑞德猜测说安迪只是借用这个偷闲享受自己以前自由的感觉。
一次查房,典狱长递给他圣经,并告诉他“救赎之道,就在其中”,随后,他被派去和一名即将假释出狱的老人布鲁克斯,变成了监狱的图书馆管理员,并且为了争取鉴于图书馆的图书更新,他每周写一封信,为图书馆的扩大而努力着,六年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
心灵的救赎——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现象
心灵的救赎——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现象《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心理影视巨作,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在我们感慨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惊人意志的同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中心理细节。
影片一开始,当检察官在陈述自己的分析推理时,就提到了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安迪的犯罪动机当然就是不满于他妻子与情夫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检察官分析中有一个证据性的细节:枪的一个弹匣只能装六颗子弹而受害者各中四枪,因此罪犯中间还停下来装子弹,以便再次开枪。
这个过程中,如果是出于一时冲动。
罪犯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停下自己的行为。
于是,检察官据此判断这是一次复仇行为,这个推理充分运用了与犯罪动机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当安迪被判终身监禁送到肖申克监狱时,那里的罪犯有个习惯就是喜欢逗新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监狱里的人也希望找到自己的自尊,他们在监狱里受到狱警们的压制和管束,在新人来的时候,他们就想欺负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也许是因为监狱里的生活太无聊,又或许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性”是人的本能,所以在肖申克监狱里也会存在同性恋者——“姐妹花”。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指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
监狱里的同性恋是境遇型同性恋,这种同性恋是因为环境或者遭遇而后天形成的。
比如一个人总是呆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环境里面,身边总是同性,总是承受来自同性的刺激,就容易变成境遇型同性恋。
“姐妹花”的同性恋关系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欲望,还让他们在监狱里结成一派,互相有了依靠,所以他们敢肆意妄为,遇到看不顺眼的人就暴打一顿,借以发泄。
在重修工厂屋顶时,安迪听到狱警们讨论缴税问题,便主动上前帮助看守长哈德利逃税,这一次冒险的经历让他差点丢掉性命,但最终却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也许像瑞德说的那样,安迪这样做只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而且这次和狱警打交道也让安迪赢得了友谊,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让一直以来总是被欺负的他终于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补偿。
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
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一、本文概述《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所体现的个人主义精神。
该片以斯蒂芬·埃德温·金的中篇小说为蓝本,通过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的精湛演技,呈现了一个银行家安迪如何在错误的指控下入狱,并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智慧成功越狱,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感人故事。
文章将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安迪如何在严酷的监狱环境中坚持自我,展现个人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并探讨这部电影如何成为个人主义精神的经典诠释。
二、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体现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这部电影以肖申克监狱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安迪·杜佛兰的个人经历,展示了个人主义如何在逆境中挣扎、成长并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杜佛兰是一个被错误指控杀害妻子及其情人的银行家,他的遭遇充分展示了个人主义者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坚韧和毅力。
安迪并没有因为被冤枉入狱而放弃希望,反而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逐步改变了监狱的环境,赢得了狱警和狱友的尊重。
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与周围的环境同流合污。
他建立了图书馆,帮助狱友们提高知识水平,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的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监狱的氛围,使得原本冷漠、残忍的监狱变得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安迪的个人主义精神还体现在他对自由的追求上。
尽管身陷囹圄,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向往。
他通过精心策划,最终成功越狱,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安迪的勇气和智慧,更展示了个人主义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其他角色身上。
例如,瑞德是安迪在监狱中的好友,他也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的心理学
角色设定与心理分析
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安迪不断为自由做 准备。他通过建立图书馆、教育其他囚犯和 策划逃狱计划,逐渐摆脱了监狱体制的束 他的角色揭示了友谊在极端环境 下的力量 友谊的力量 雷德与安迪的深厚友谊为双方 提供了心理支持。他们的交往 证明了即使在困境中,真挚的 友谊也能给人带来安慰和力量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角色在困境中得到了 不同形式的社会支持,如家庭 的支持、朋友的鼓励、社区的 援助等。这表明在社会环境中, 我们都需要彼此的支持来共同 面对挑战和困难。社会支持可 以提供安全感、减轻压力、提 高自尊心,帮助我们更好地应 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创伤的影响
电影中角色所经历的心理创伤 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如 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 等,都提醒我们要关注心理创 伤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及 时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 个体应对和治愈创伤,对于维 护社会整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 要
自我认知与成长
电影中的角色都经历了自我认 知和成长的过程。他们通过反 思自己的过去、面对内心的恐 惧和弱点,逐渐变得更加成熟 和坚强。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 也要不断探索自我,了解自己 的优点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 行动和决策来提升自我
应对创伤与压力
电影中的角色面对极端的创伤 和压力,但他们通过不同的方 式找到了应对之法。有些人通 过寻求心理治疗、有些人通过 与亲友交流、有些人通过寻找 新的生活目标来重建自己的生 活。这表明在面对心理创伤时, 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来释放情绪、寻求支持、并逐 步恢复内心的平衡
心理学概念的应用
心态与幸福感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应对困 境的方式。例如,那些满足于监 狱生活、缺乏希望的人,往往更 容易受到心理创伤。相反,像安 迪这样心怀希望、保持积极心态 的人,更能适应环境并找到内心 的平静
《肖申克的救赎》主要人物与主题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主要人物与主题分析[摘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
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救赎一、理论部分介绍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批评理论,“人格心理结构”是一幅富有魅力的人类心理地形图,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
第一,“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心理结构,由遗传的本能和性欲构成。
它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风俗,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快乐,即遵循着“快乐原则”。
第二,“自我”,是受知觉系统调节和修改的“本我”,代表着理性和常识。
它提倡对欲望、本能和性欲进行克制,以迂回的途径提升原始冲动。
它遵循着“现实原则”,以保护生命在本能的泛滥之中免遭灭顶之灾。
第三,“超我”,是理想化和典范化的“自我”,它代表着道德和良知。
“超我”用心良苦,引导“自我”、抑制“本我”的无节制动荡,不断地激发亏欠感和犯罪感,呼唤自我回归到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之中。
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人格心理图景是动荡不安和冲突不已的。
虽然这一理论产生年代久远,但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基石,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分析学家都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衍生出各自的理论观点,所以称其理论为经典决不为过。
因此运用人格心理分析这一理论对《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清楚地揭示这一电影作品的主题。
二、电影中主要人物人格心理分析(一)主人公安迪的人格分析安迪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
就其本身而言,其人物角色可以等同于人格心理角色中的“超我”。
电影作品解读
解密《肖申克的救赎》:奥德里奇的自我救
赎之旅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电影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内的自我救赎之旅。
其中,奥德里奇这一角色的经历更是引人深思。
奥德里奇是监狱里的一名囚犯,他一开始是个扮鬼脸的小丑,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安慰而付出代价。
然而,在主角安迪的帮助下,他逐渐发掘了内心深处的自尊和勇气,最终成功地逃脱了监狱。
这部电影中的奥德里奇形象代表了被社会压迫的人性自我救赎的过程。
电影中的监狱及其社会制度象征着社会的不公和压抑,而奥德里奇则象征着弱者内心的奋斗、希望和胜利。
影片中的音乐也让奥德里奇的转变更加真实感人。
一开始,音乐代表着盲目追求的自我欢乐,而后随着人物命运的逐渐改变,音乐的风格也逐渐转变为更加深情和悲伤。
总而言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充满思考的电影,尤其是奥德里奇饱含剧情的心路历程,深切打动了观众,反映出弱者在面对社会现实时,通过自我救赎,逐渐摆脱束缚,走向自由的坚强意志。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初级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孤独的天使制作•一、影片简介:•二、主人公:•三、剧情脉络:•四、故事梗概:•五、评价:•六、影片主旨:•七、场景解读:《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外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其他译名:刺激1995(台),月黑高飞(港),地狱诺言片长:142min上映时间:1994年9月23日类型:剧情/犯罪出品时间:1994年9月10日本片起名为肖申克的救赎原因在于本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肖申克的监狱中主人公安迪·杜佛兰在这个监狱中自我解救和灵魂赎罪的过程。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编剧:弗兰克·达拉邦特、斯蒂芬·金主演:安迪·杜佛兰蒂姆·罗宾斯艾利斯·波德·瑞德摩根·弗里曼山姆·诺顿鲍勃·冈顿拜伦·海利克兰西·布朗海伍威廉姆·赛德勒布鲁克斯·海特伦詹姆斯·惠特摩汤米·威廉斯吉尔·贝罗斯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比起导演这个工作,弗兰克·达拉邦特(更适合被称为编剧,然而他为数极少的导演作品却为他赢得了全世界影迷的爱戴: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
•迷雾/迷雾惊魂(台)/雾地异煞(港) -------(2007年)•盾牌-------(2002年)•电影人生/忘我奇缘-------(2001年)•绿里奇迹/绿色奇迹(台)/绿里奇迹(港)/绿里(其他) -------(1999年)•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台)/月黑高飞(港) -------(1994)•生人活埋-------(1990年)•房间里的女人/屋中女人-------(1983年)男一号:安迪·杜佛兰•安迪·杜佛兰Andy Dufresne(蒂姆·罗宾斯)年轻银行家,原欲报复妻子外遇,后反悔打消念头,不料妻子及情夫当晚即遭杀害,被诬陷杀害二人罪名,进入肖申克监狱。
电影分析: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解读与评析
电影分析: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解读与评析1. 引言:1.1 概述在电影史上,有一部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肖申克的救赎》,该片由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基于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肖申克的救赎》于1994年上映后迅速成为众多观众心目中最受喜爱和珍视的电影之一。
这是一部结合犯罪、友谊、希望与自由等主题的励志剧情片,深深触动了广大观众,并在上映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经典。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与评析,通过分析电影背景、影片解读和影片评析来探索其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首先,将介绍电影背景部分,包括制片背景、上映情况以及故事梗概。
然后,在影片解读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该片所传达的主题,并对角色以及对话中蕴含的意涵进行分析。
接着,在影片评析部分,我们将探讨表演评价、导演手法评价以及故事结构评价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观点,阐明本文的贡献,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通过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详细解读与评析,本文旨在揭示该电影背后所蕴含的人性、自由与希望等深层主题,并通过审视其精彩的表演、出色的导演手法以及紧密结构的故事来剖析其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本文还将试图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使他们能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之作,并让读者对于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和哲理产生共鸣。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进一步唤起人们对于智慧、希望和自由等重要概念的思考,并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2. 电影背景:2.1 制片背景:《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根据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美国剧情片。
该电影于1994年开始制作,并在1994年9月初完成拍摄。
片中使用了曾经作为监狱的老布shared by luomi.bei2.2 上映情况:《肖申克的救赎》于1994年9月23日在美国上映。
《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
《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关键信息项:1、电影名称:《肖申克的救赎》2、主要角色心理分析对象安迪瑞德诺顿监狱长3、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希望与绝望适应与习惯自由意志心理韧性4、研究目的和意义11 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电影,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学分析,能够深入挖掘影片中所展现的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111 研究背景这部电影以监狱为背景,描绘了囚犯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引发了观众对于自由、希望、救赎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112 研究目的通过对电影中主要角色的心理分析,揭示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成长,为理解人类心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主要角色心理分析121 安迪的心理分析安迪是影片的核心人物,他在入狱后始终保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希望。
这种希望并非盲目,而是基于他的智慧、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他在面对监狱中的黑暗和不公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逐步实现救赎。
安迪的心理韧性使他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挫折,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财务知识在监狱中建立了一定的地位,为自己的越狱计划创造条件。
122 瑞德的心理分析瑞德在监狱中已经被体制化,习惯了监狱的生活方式。
他最初对安迪的希望表示怀疑,但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瑞德的心理转变反映了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塑造以及个体突破束缚、重新找回自我的可能性。
123 诺顿监狱长的心理分析诺顿监狱长代表了权力的腐败和虚伪,他利用监狱谋取私利,对囚犯进行残酷的压迫。
他的心理充满了贪婪、自私和控制欲,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13 运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131 希望与绝望电影中,希望是安迪坚持下去的动力,而绝望则是许多囚犯沉沦的原因。
希望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绝望则会使人失去斗志。
132 适应与习惯囚犯们在监狱中的生活体现了适应和习惯的过程。
长期的监禁使他们适应了监狱的规则和生活方式,甚至在出狱后难以适应外界的自由世界,这反映了习惯的强大力量以及对个体的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申克的救赎》
心里学角度分析影视心理学课老师组织大家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心灵捕手》、《百变魔女》等心理学电影。
看后老师要求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剧中的人物情节。
我就根据自己的见解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分析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安迪。
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的出场是那样的平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故,他显得异常平静,入狱的第一个月,他一言不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月中,外表平静的他一定是经过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挣扎。
霉运刚刚好就找到了他,他自知无力反抗,自己的人生可能就从此完蛋了。
无期徒刑。
四个字宣判了他。
如果还不想死,那就好好活着。
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现实。
心理学有个说法:不能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自我认知。
这个月正是安迪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一个月。
于是他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
这是面对生活的表现,“时间有的是,缺的是石头。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牢狱生活并没有那么顺利,各种骚扰和欺辱接踵而来。
他反抗,亦承受。
转机出现在那次外出劳作,当他勇敢的走向那个长官,我想他的心理变化一定是微妙的。
这是拿性命做出的赌注,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安迪的生活已经是他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了,他试图寻找一些刺激,为了哪怕一分钟自由的感觉而赌一把,他已经不在乎更糟了。
这种不在乎正是他临近崩溃的表现。
命运当然是奇妙的,事情从这里出现了转机。
安迪渐渐的在监狱里混的如鱼得水。
我想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甘心就此度过余生。
监狱成了一个小世界,跟外面没什么两样。
他寻找各种事情来打发时间,和其他人相比,他有知识,有智慧,他通过各种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心理上的满足让他愉悦。
和其他相比较而言的微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的虚荣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
参照系发生了改变,而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参照系。
但是当看到他为了给大家放点音乐而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时,当他说这两个星期一点也不难过,因为有莫扎特陪伴时,我才懂原来有些向往一直在他心底深处,他说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高墙之外的世界。
他说,内心,有他们关不住的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希望。
希望。
多好的两个字!我知道我错了,他是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没有一刻放弃和屈服。
汤米出现之前,他深知自己无辜,却也深知没人相信这一点,于是他不
再挣扎于无意义的辩解。
但汤米让他从自欺中醒了过来。
当然,这也更加说明了安迪心中的希望从未熄灭过,汤米的一点火星让它熊熊燃烧起来。
冲动让他失掉了一些理智,他天真起来,去找狱长。
作为旁观者的我都知道这简直是愚蠢的。
可这也正反映了他从未泯灭的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从没有一刻忘记外面的世界。
他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的理由。
现在,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汤米的死和狱长有恃无恐的威胁无疑是他冲破最后顾及的动力。
要做出一个关乎生命的重大决定总是要有理由的,现在他已经没有什么好顾及的了。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缜密的完成了自己的计划。
我不禁惊叹是不是从一开始他就看到了结局,一切都有备而来。
忍耐,坚持,智慧。
他是一个心理强大的人。
这成就了他的传奇。
在重修工厂屋顶时,安迪听到狱警们讨论缴税问题,便主动上前帮助看守长哈德利逃税,这一次冒险的经历让他差点丢掉性命,但最终却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也许像瑞德说的那样,安迪这样做只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而且这次和狱警打交道也让安迪赢得了友谊,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让一直以来总是被欺负的他终于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补偿。
这是第一次看安迪的脸上露出笑容,毕竟,自由总是最快乐的,同时也代表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
同时啤酒也让工友们感觉到就像在给自己家的的屋子重修屋顶一样,他们喝啤酒的时候,觉得自尊得到了满足,感觉到了自由。
以上都是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折射出心理学知识的细节。
然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心理学看点之一是: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结语: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这部片子很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需要自己去稳固。
没有什么比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更可怕。
现实社会的各种压力和纷杂,如何让自已保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是要不断去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而很多时候,给别人一个适时的指引,或许是对一个生命的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