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王碧娟(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摘要】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不对等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不对等;音译;直译;意译一、简述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构词功能、词序、句法和语言风格,比如成语和诗句,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用以体现该民族,该文化的特征。

[1]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要面对一些完全相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水、火,如生老病死。

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些对等的词汇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

中文、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这一点上,它们自然也不例外。

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一种途径,所以,理解词汇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二、中英对等词汇的比较研究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等词汇,我们应先讨论一下词义,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清晰地划分为七类:(一)概念意义;(二)含蓄意义;(三)风格意义;(四)感情意义;(五)折射意义;(六)搭配意义;(七)主题意义。

其中(二)、(三)、(四)、(五)、(六)可被归纳为联想意义。

[2]这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义。

但当我们在探讨词汇语义学时,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即代表该词在实际语言学领域的意义的指称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即联想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

1、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做一比较。

我们也知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

英语翻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英语翻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文学翻译过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英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及汉译”“文学翻译中隐喻的传译”一、选题范围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

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

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

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

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

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3、翻译与语文学。

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

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

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

7、译者风格。

8、翻译与美学。

二、选题方法: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

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第3 1 卷 第 4期
Vo 1 . 3 1 No . 4
周 口师 范 学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7 月
J u 1 .2 0 1 4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康 凯
( 周 口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河南 周 口 4 6 6 0 0 1 )
摘 要: 由 于 不 同语 言之 间 自身 结 构 和 所 代 表 的 文 化 之 间 的 差 异 , 语 际 翻 译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限 度 。通 过 具 体 的 例
子, 从 语 言 不 可 译性 和 文 化 不 可 译 性 两 方 面 阐述 翻 译 中的 不 可 译 现 象 。
译文中虽然通过尾韵试图在修辞效果上做到等效但在意境上却无法达到与原文一致中国古代诗人利用汉字的特点创造了一种回文诗体例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这要翻译成英文的回文结构几乎是不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和内容的作用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代表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千百万年来对各种客观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的认识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必然拥有大量的该语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事物的词语译者遇到这种词语时由于译语中缺少相应的语言符号来指称这种特有的文化事物此时这种词语便是不可译的此外语言中的某些交际使用方法和惯例也是不可译的首先具有文化蕴含的词汇是不可译的例如粽子是一种中国传统食物即使西方人吃过粽子记得它的名字但是要理解其文化含义非常困难西方人很难联想到粽子和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的户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户籍和城市管理的一绝这也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其次即便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事物及其对应的语言表达但其联想意义却常有出入同样是龙在中国其形象是正面的中国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穿的是龙袍此外?龙?是我们中国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却是负面的是邪恶的象征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是一些俗语的翻译everydoghas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

以下是对不可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

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

比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发音。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夜 麦克司•威伯 作 郭沫若 译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青

郭以译意为主,是传神 派的译法,其特色是: (1)靠近中国传统诗体 (三言夹四言); (2)押韵较工; (3)用语较归化,语意 显豁,自成一首诗; 然而从语音、语法、 语义三方面衡量则颇 不惬人意。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89)
例如,“敌人”与“歼灭”两个概念在同一情景和 逻辑范畴中,英语和汉语都表现为相同的句子形 式。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he enemy were wiped out. 敌人被歼灭了。 (陈永娣.浅谈英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A].枣 庄学院学报.2008)
青 衣
●全可译因素:标题、作者姓名 ●不可译因素:fainter, dimmer, stiller三个词都以 |ә|音结尾,表达了一种单调的模模糊糊的象征着 机械渐进过程的东西,汉语中实难从声音方面描 摹出来,因此|ә|不可译。 ●小半可译因素:“now night" 中的"now"用得十分 机智,它可以指“现在”,也可以表示一种突然 发现的心情,一种结论性的东西,或是一种感叹 式的东西。上面一行拖得很长,一个过程在缓慢 单调中进行,而”now"一出,似乎一切戛然而止, 上下衔接,天衣无缝。所以要把其含义全译出或 大半译出是不可能的,只能译出一小部 青
3、音译法

英汉互译典型错误分析(新)

英汉互译典型错误分析(新)

Ⅱ. 搭配不当,言不及义

在英语名词和动词之间、名词和介词之间、动词和介词 或副词之间,以及某些句子成分之间等等,都可能存在着 某种习惯搭配关系,这往往不是一般的语法规则所能解释 清楚的,各种“搭配用法词典”也未必能够全部包括。事 实上,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语言博大精深的特 点,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注意学习、积累和提高。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曾指出:“外语翻译最容易出错的就 是搭配。”(The translator will be “caught” every time, not by his grammar, which is probably suspiciously “better” than an educated native‟s, not by his vocabulary, which may well be wider, but by his unacceptable or improbable collocations. )对英 语搭配关系熟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对一些句子的 分析和理解,更有助于汉译英时正确使用英语。

现今180万温哥华居民中,有一半不是在本地出生的,每4 个居民中就有一个是亚洲人。25万华人对温哥华的经济转 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原译:Of the present 1.8 million residents in Vancouver, half are not native, and one in every four is an Asian. The 250,000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Vancouver. 改译:Of the present 1.8 million residents in Vancouver, half are not native, and one in every four is of Asian origin. The 250,000 Chinese Canadians have been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Vancouver.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与塔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

”这一理论反映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对等,正如鲍林杰(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语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

也就是说,原语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用译语完全正确而又绝对对等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对提高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差异,在语言文化上也出现了差异,处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下列不对等性:1 词义的不对等正如兹古斯塔(L.Zgusta)所说:“每个词汇单位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词汇的,其突出的独立性表现在其所包含的意义上。

”因此,一个词或者词汇单位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含义。

从传统词汇学来讲,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组成。

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带词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这种意义非常不稳定。

无论是从概念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来理解词义,中英文词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2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在中英文中有的词汇概念意义是不对等的,如中英文在称谓上的词汇就不完全对等。

汉语中的称谓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而英语中的称谓基本上只进行性别的区分。

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舅”等,在英语中只有uncle一词来统指父系尊长,aunt表示母系尊长,sister 表示姐姐或妹妹,brother指哥哥或弟弟。

语言词汇层面汉英互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语言词汇层面汉英互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语言词汇层面汉英互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20卷第1期2010年3月t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XinyangAgriculturalCollegeV01.20No.1Mar.2010语言词汇层面汉英互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李育青(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不同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差异和不对等性给汉英互译造成了很大困难,应在正视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正确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采用音译法或音译加注法,意译法,直译法或直译与加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关键词:语言;词汇层面;英汉互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16(2010)01-0104-03 Ontheproblemsandstrategiesoftranslati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onvocabulary-lev elLIYu—qing(XiulianCollege,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Abstract:Differencesandnon—equivalentsinvocabulary.1evelbringmuchdifficultytotranslationbetweenEnglishand Chinese.Therefore,onthebasisoflearningaboutthe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sbetween EnglishandChineselangua-gesandeo~ectlyunderstandingtheoriginalmeaning,suchstrategiesastransliteration,trans l iterationwithfilling-up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literal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withfilling?uptranslationca nbeadopted.Keywords:language;vocabulary.1evel;translati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A.Nida)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最贴近"说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能对等的部分视为可译,不能对等的地方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译的.就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视角通常集中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这四个层面上,这是因为,双语的对等转换,不对等转换,跨层次转换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上."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内涵极为丰富,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等现象.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词汇层面,即词素,词,词组来分析汉英互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词素英语的可数名词有单数复数之别,汉语则没有,这就对英译汉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翻译时就必须以增词的方式来传达和表现这一含义,否则,就难以反映原文意义….例如:(1)Thelionisthekingofanimals.(狮子是百兽之王).(2)Isawbubblesrisingfromunderthewater.(我看见一个个水泡从水下升起).(3)RepotsofnewSuccesseskeeppouringin.(捷报频传).英语单词是由一个个字母组成的,按其结构,单词又可分为简单词,派生词和复合词.而派生词中又有前缀和后缀之分.有些词看似派生词,实则简单词,如果区分不清,就容易造成对词义的误解.例如: Midwifeisthesecondwifeofamanwhomarriedthreetimes.其中的midwi~,看似派生词(mid.在英语里是一个前缀,表示"中间"的意思),实则简单词,意思是"接生员,助产士".这句话如果将其译为"助产士是一个结过三次婚的男子的第二个妻子"就难以达到原文中的幽默效果了.收稿日期:2009—11—13作者简介:李育青(1980.),女,河南新乡人,助教,研究方向:英汉对比104?李育青:语言词汇层面汉英互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汉语的字是由笔画组成的.从形体上看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其中,合体字由几个部分组成.根据汉语形体特征而形成的一些句子在翻译时十分棘手,例如: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按其字面义可将其译为: ThemailwhohasbeenamonkcannotbeaBud.dha.Thegirlwhoisabondmaidmaybecalledaslave.这样就使汉语的妙处完全丧失,因为人与曾合为"僧"字,人与弗合为"佛"字,女与卑合为"婢"字,女与又合为"奴"字,所有这些都是英文无法译出的.2词中国人说话较为笼统,英语国家人士说话则较为具体.我们常听有人说"喝酒去",而要把这句话译成英语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英语对酒的分类十分详细而明确:liquor,spirit这两个词指的是烈性酒,Mcohol指的是含酒精的酒,drink指软饮料,beer 指具体的啤酒,wine指果子酒或葡萄酒.因此,要译"喝酒去"可没有喝酒那么容易.同样,要把汉语的"车"译成英文也绝非易事.英语中人们会具体地说"totakeataxi","totakeacar","totakeatrain", "totakeabus",而不是"totakeavehicleorsomekind ofnspoIt".这就是为什么老外总是不理解中国人老爱说"喝酒""坐车"等的缘故j.在英汉互译中,不仅要译出词的字面义,而且还要准确译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英汉词汇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汇空缺"上.英语中许多词在汉语中存在着词汇或词义空缺,例如,英语中的hippies,yup- pies,cowboy,counterculture,我们如果把它们分别译作"嬉皮士,雅皮士,牛仔,反主流文化",是不能完全表达英语词义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同样,汉语中的"饺子"这种食物词,在英语中是难以找到相对应的概念的,把它译成"dumpling"和"ravioli",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dumpling"是"汤团,团子","ravioli"指的是"有陷的小包子",它们与真正意义的"饺子" 是有所不同的.再如,中国女性习惯穿的"旗袍",以及"麻将""气功"等,在英语中也都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所以,翻译起来十分困难.3词组英汉词语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特别是那些沿袭已久,约定俗成的英汉词语,字里行间浸润着英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蕴涵.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 (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即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的健美照; 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的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同样,汉语中也有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词语,如"钻空子""敲竹杠""穿小鞋""走过场""四合院""坐月子""打工仔""盲流"等,它们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绝大多数中国读者都能理解,但却难以找到最贴切的英语习语来表达J.中国人习惯于讲"笑掉大牙",英美人士则说"laughoffone'Shead";中国人批评人"不尽举手之劳",而英美人士则抱怨"notliftafingertohelp";汉语说"害红眼病",英语说"green.eyed";汉语中的"老黄牛""小绵羊"不会给英美人带来"任劳任怨" 和"顺从听话"的联想;而英语中的bear和lizard也不会在中国人心中唤起"怒气冲冲"和"油头粉面"的形象.英语中有些数词在汉语中是可以等值翻译的,但也有不少数词在汉译中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不能等值翻译,或者完全不译.例如,将"at sixesandsevens"译为"乱七八糟";将"onsecond thought"译为"再三考虑";将"byone'Sandtwo's"译为"三三两两".又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与之相接近的词是"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 (水)".再如,汉语中的"自由恋爱"意为不受父母包办干涉的自由式恋爱,而英语中的"freelove"则是"泛爱,滥爱"之意,指未经合法结婚的自由同居.英语中的"blueroom"实际上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会见至亲好友的接待室,而不是"蓝色房问".另外,汉语中的四字词组以及成语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特征,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而且更具有除字面义外的引申义,比喻义.例如,"刻舟求剑",若简单地照其字面义将其译成"tocarvetheboat inordertosearchforthelostsword",不仅失去了原文的音韵美,更重要的是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因为这种译法不具备汉语的文化内核,也无法引起读者共鸣. 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价值,引起不同联想,具有不同内涵.例如,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如"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狗腿子(1ackey),狗崽子(sonofbitch),狗急跳墙(acorneredbeastwilldosomethingdesper-】05?第2O卷第1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ate),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filthymouthcannotutter decentlanguage)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例如:loveme, lovemydog(爱屋及乌),t0pdog/luckydog(幸运儿)等.4英汉词汇的翻译方法4.1音译法或音译加注法英译汉:talkshow(脱口秀),marathon(马拉松),sauna(桑拿浴,芬兰式的一种蒸汽浴)等.汉译英:磕头(Kowtow),胡同(hutong),粽子( Zongzi,madeofglutinousrice),阴阳(YingandY ang, oppositeprinciplesorforcesexistinginnatureandhu—manaffairs),风水(fengshui,traditionalChineseprac- ticeofdeterminingthelocationofahouse,tomb,etc. supposedtohaveavitalbearingonthefortuneofafami—ly,owner,user,etc.)另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出现的"独立学院"一词,可将其译为:"DuLi XueYuan(independentlyruncollege,financiallysup—portedbynongovernmentalfactorsandacademicallyand administrativelycushionedbyfamousuniversities).99 4.2直译法例如:whitecollar一(白领)等.直译法可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词汇,如"四人帮gangoffour","宏观调控体系macroeconomiccontrol system".很多技术性词汇也可采用这种翻译方法. 如"menu菜单(计算机用语)","hardware,software 硬,软件","download下载"等.4.3意译法例如,有人将天津有名的"狗不理"包子译为"dogwon'tleave"."dogwon'tleave"译出了原词所蕴含的意义:狗不离包子,自然也就不理主人了,任主人如何唤它,头也不回.如此翻译生动,形象.4.4直译与加注相结合例如,中文的"四合院",在翻译时就必须加注106?释:"traditionalsingle-storyhouseswithrowsofrooms aroundthe4sidesofacourtyard",只有这样外国读者才能正确理解其义.再如"三顾茅庐",将其翻译为"makethreecallsatthethatchedcottage.repeatedly requestsb.totakeuparesponsiblepost"应是理想的选择.英语习语的翻译也存在着这种情况.例如"to carrycoalstoNewcastle"的翻译.如果仅仅把它翻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这里虽然已加上了"多此一举"用来揭示前半部比喻的含义,但读者对"纽卡索"还是不能理解,必须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地,运煤到纽卡索是多余的事L6].4.5代换法对英汉互译中的非对应词汇或短语,与其意义相同的部分,可使用文化代换法进行翻译,尤其是习语,例如,雨后春笋,可用英语中已有的习语:togrowlike mushroom来翻译.又如爱屋及乌,可用英语中已有的习语:Loveme,lovemydog来翻译.还有"alionintheway可"译为"拦路虎";"drinklikeafish"可译为"牛饮";"theappleofone'seye"可译为"掌上明珠";"adrownedcat"可译为"落汤鸡".参考文献:[1]MonaBaker./notherwords:Acoursebook011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3]蔡军.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07(2):41-42.[43靳瑞华.从词汇空缺的角度看可译的相对性[J].聊城大学学报,2oo4(5):63-64.[5]孙力.汉英语言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因素及翻译对策[J]. 鞍山科技大学,2007(1)71-73.[6]陈晓峰,罗丹丹.英汉互译中的词汇不对等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07(5):38-39.(编辑:刘彩霞)。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赵彤贾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3期[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差异非常大的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的情况,但是不可译并不意味着放弃翻译。

因此,对不可译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得出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情况的挽救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翻译;英汉互译;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22-02一、翻译的不可译性概述(一)不可译性的提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研究《圣经》的拉丁文译文时,发现《圣经》的译文失去了原文的一些特征和意义,于是提出翻译的不可译性。

英国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约翰·德莱顿于17世纪提出,译者就像戴着脚铐在绳子上跳舞,他能够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举止优美(Lefevere,2004:23)。

在德莱顿看来,翻译中无法一概直译,翻译的可译性也是有限度的。

而在我国,著名译经师玄奘在将经书翻译成梵语时总结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不翻”“含多义即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提倡在这五种情况下不能强行翻译(却正强,2010:5)。

中国文学翻译的开拓者鲁迅也曾说过“翻译宁信而不顺”,同样肯定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不可译性的原因德国语言学家洪宝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的,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因而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物。

”(Lefevere,2004:65)每种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等,而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绝大多数语言成分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同时,文化间的差异也进一步增加了翻译中不可译的因素。

如此一来,在英汉互译中必然存在源语言特征和意义的流失,如源语中暗含的幽默、劝诫讽刺之类的意味,使译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使译文变得生涩难懂,大大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

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

2442020年18期总第510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文/葛纯健一、引言翻译作为语言实践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只要人们有沟通交流的需要,翻译活动就会不断发展。

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间存在着社会文化差异,译者总会遇到一些矛盾,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便是翻译研究中长期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

这一矛盾实质就是指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即能否将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完整而又准确地再现出来。

二、翻译的可行性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手段,人们的思维活动又具有统一性,加上各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基础。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对背景、习俗以及文化等的认识会越来越同一,即使各民族语言存在某些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互译。

也就是说,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通过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翻译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翻译的可行性深信不疑,翻译理论也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认为,有效的翻译活动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可能。

随后强调语言共性的翻译学者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本亚明也曾阐述过语言翻译的可行性问题,在他看来,原作通过可译性与译作相联系,所以翻译的可行性是第一位的,不可行性是第二位的。

三、翻译的不可行性随着翻译可行性论述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们无法借助翻译语言进行直接交流,这就在理论上否认了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由于英汉地域文化等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也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历史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对语言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英汉互译时往往难以对源语文本进行准确的翻译与理解,这就反映了英汉翻译的不可行性。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即便在同一种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不可能存在。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例 8】----Judge: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you could park your car there?
----Tourist: Well, there was a big sign that read: “Fine for parking”.
【译文1】----法官:你怎么想到把车停在那里? ----游客:啊,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停车的好地 方!
【译文2】那位老人怎么能维持生计呢,我真不能理解。
【例12】The pretty girl married with the left hand last year. 【译文1】这个漂亮的女孩去年与一个左撇子结了婚。 【译文2】这个漂亮的女孩去年与一个门第比自己低的人结婚
了。
【例13】----Which travels faster, heat or cold?
英汉翻译第三讲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的补偿
Life is sweet.
每日一句
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
Laugh, and the world will laugh with you;cry, you cry alone.
Life is a comedy to him who thinks and a tragedy to who feels.
in the Thames. 【译文1】 他大江大河都走过了,却在小小阴沟里翻了船。 【译文2】他从东印度安然归来,却在泰晤士河里淹死了。 【例 6】 You are late for the last time. 【译文1】 这是你最后一次迟到了。 【译文2】 你不用再来上班了。
【例 7】 Billy is rumored to belong to the third sex. 【译文1】 谣传比利是个同性恋者。 【译文2】 谣传比利是个双性人。

英汉互译中的错译与解析

英汉互译中的错译与解析

英汉互译中的错译与解析01. 有他这颗扫帚星,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误] With a comet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正] With a jinx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注:“扫帚星”是中国人对“慧星”(comet)的俗称,因其后面象拖着的一条像扫帚一样的长尾巴而得名。

在中国古代,“扫帚星”被认为是灾难的预兆,并被用来比喻不吉利的人或事;祸根:(person or thing that is thought to bring)bad luck(to sb/sth);curse。

英语的 comet 虽然没有这层含义,但却有一个对应的说法,即 jinx。

例:There's a jinx on/Someone's put a jinx on this car: it's always giving me trouble. “这辆汽车上有什么妨人的东西,总给我找麻烦”。

02. 02.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误] Some prefer radish but others prefer cabbage。

[正] Tastes differ。

03. 注:Tastes differ/vary 是句英语谚语,除此以外,原句还可翻译成 No dish suits all tastes 或 You can never make everyone happy 等。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23课的标题是: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表达的很生动。

总之,应采取意译。

03.他一向嘴硬,从不认错。

[误] He has always got a hard mouth and never admit a fault。

[正] He never says uncle。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原因;分析补偿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翻译也变得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翻译的定义,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阐述如下:“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最贴近”就说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

能对等的部分即为可译,不对等的地方理论上即是不可译。

一、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1.英译汉——“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The letter B.”把这则谜语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子的:——“什么使得马路变宽?”——“字母‘B’。

”相信很多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会觉得奇怪,因为这则谜语是根据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则编成的,译成中文自然显得不伦不类。

2.汉译英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艺,几乎翻译不了。

请看下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

如照字面意义译为: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则汉语的妙处完全丧失,因为人曾合为“僧”字,人弗合为“佛”字,女卑合为“婢”字,女又合为“奴”字,这些英文都无法译出。

二、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1.语言文字的差异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

1)文字上的不同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声调语言;英语是拼音文字、语调语言。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前言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环节之一,而翻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翻译不确定性。

翻译不确定性是指翻译过程中存在多种可能的译文,而且这些译文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在不同的上下文和语境中进行分析、考虑和判断。

蒯因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翻译不确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蒯因的研究也对英汉互译有很大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蒯因翻译不确定性的概念、蒯因关于翻译处理不确定性的策略、蒯因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一、蒯因翻译不确定性的概念蒯因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对翻译不确定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蒯因将翻译不确定性定义为“在翻译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时,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翻译选择;这些选择不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意义、风格、语言表达和音调”,即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多种翻译方案,而这些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进行抉择和权衡。

蒯因指出,翻译不确定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汉英互译,也存在于英汉互译,而且在各个领域的翻译中都可能出现。

二、蒯因关于翻译处理不确定性的策略针对翻译不确定性的存在,蒯因提出了一些处理不确定性的策略。

具体来说,他认为翻译者在面对翻译不确定性时,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通过扩大上下文范围来解决翻译不确定性。

蒯因认为,在面对翻译不确定性时,翻译者应该通过扩大上下文范围来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比如,在翻译一个单词时,如果在当前的语境下不能确定其含义,可以通过阅读前后文来找到上下游的相关内容来判断其含义,这样可以避免将这个单词翻译错误。

2.适当利用翻译常规来解决翻译不确定性。

蒯因建议翻译者利用翻译常规来解决翻译不确定性。

比如,在翻译一篇文章时,如果该文章中出现了一个生僻词,翻译者应该参考同类型的文章,了解常用的翻译方式,从而找到更合理的翻译方式。

同样,在翻译句子时,翻译者也应该参考同样类型的句子,了解常见的翻译方式,从而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案。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隐含着深层语言文化差异。

为了忠实原文顺应译语及读者,英汉翻译必须既要注意语言文化因素差异,又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汉差异;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的传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为此,翻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说,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

著名学者Satoshi 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作者〔讲话人〕直接传达信息,读者〔听话人〕理解领会其意,犹如过桥一样。

相反,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垫脚石式”。

作者〔讲话人〕采取迂回隐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垫脚,读者〔听话人〕借助于“垫脚石”才能悟出其意。

故此,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一切都要靠用语言讲清,而中国、日本等国则是“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语境隐含语意,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胡文仲,1999:80-81)东方人,尤其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交织成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学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至深。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整体中寻求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自行调节而到达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翻译方法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翻译方法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翻译方法作者:夏子茵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7期摘要:翻译使世界上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广泛交流。

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习惯。

这些异文化及语言习惯使得翻译无法做到绝对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这些“损失”便是本文中提到的“不可译现象”。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不断研究,现如今人们不再片面的强调翻译是否可能。

因此,笔者以汉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研究对象,旨在找出如何将这些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变为可译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异文化;语言习惯;熟语;翻译方法一、引言近几年,随着对翻译的不断深入研究。

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现象,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应研究。

刘振江从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和对内容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两方面说明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周玉忠认为虽然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会造成翻译的不可译性,但其大多都是相对的,纯属绝对不可译的只是少数。

王斌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卡特福德的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作为研究的基准并分别提出了翻译策略。

以上的三名学者都承认翻译的不可译性且从不同的角度出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的应对方式、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位学者的共同点如下:1.都承认翻译的不可译性。

2.都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翻译的不可译性进行了研究。

3.都是从英汉互译的角度总结了研究策略和方法。

由此可知,对于日汉翻译的不可译性研究较少,且不充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英汉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不能够完全支撑日汉翻译。

为此,笔者将从日汉的角度进行研究。

并以日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例,浅谈这些不可译现象并试图找到其合适的翻译方法。

二、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任何翻译都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我们可以将这个“损失”理解为翻译的不可译现象。

什么是不可译性

什么是不可译性

最初框架: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汉英民族思维和心理差异)。

英汉互译文化的不可译性在动植物名词的不同联想意义上也有所体现。

补救: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代换法,诗歌的不可译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民族交流加深,文化差异缩小,不可译性的限度缩小,当文化交流达到某种程度时,不可译性有可能转化为可译性。

因此不存在完全的不可译现象,任何语言现象是基本可议的,即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的四种因素:1、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2、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3、习俗文化差异、、、4、宗教文化差异、、、文化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1、修辞不可译2、习语不可译3、文化负载词不可译得出文化差异和文化不可译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Cause of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典故,成语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三个臭皮匠,john)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中国人以右为尊,以南为尊,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说法与中国相反。

英格兰岛国,由此产生相关说法,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业相关的成语。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历史和发展比语言的长,语言的变化源于宗教思想的变化(举例)。

外国人说god,中国人说天,用以表示震惊。

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对外国人影响是不同的,中国天父地母,翻译中中国人翻译god用中国的词,外国人翻译天用god(例子,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天和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基督教神是真理,good,beautiful。

中国人不像外国人一样尊敬天,而是埋怨天。

Devil基督教里是丑陋的,坏的,中国的ghost鬼不一定是坏的(例子)。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小的战舰起名“none”(无名小卒),让法西斯哑口无言。“none”在
在面对文化负载词在译入语中的空缺时,可先进行音译,
这里一语双关,既能说明法西斯的对手本身并不强大,又能 然后添加备注,如“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英语中找不到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研究《圣经》的拉丁 地”“党参”等,由于这些饭菜名和药名都是中国特有的,所以这
文译文时,发现《圣经》的译文失去了原文的一些特征和意义, 些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直译的话很容易产生误
于是提出翻译的不可译性。英国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约翰·德 解或完全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如“蚂 蚁 上 树 ” 若 译 为“ants
汉语和英语之间就有很多相似的修辞方法,如双关、夸张、回 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尤其是对文化负载词来说更是如此,如
文等。
“父亲要给调皮的二儿子吃竹笋炒肉”。“吃竹笋炒肉”暗指一种
二战期间,法西斯舰队在海上耀武扬威,将一战舰命名为 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可在句末进行备注。这样,既能保持原
“second to none”(天下第一),而敌方却巧妙地给自己的一艘小 句的特色,又能解释清楚句意。
男孩子)等。这样的词含义丰富,但却没有一个译文能完整概括
(二)不可译性的原因
它们的含义。
德国语言学家洪宝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的,都有与
广西壮族的“芭蕉香火龙”是一古老的文化现象,曾经是一
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因而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物。” 种祭祀,发展到今日成为一种祈愿风调雨顺、永无战乱、人民生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 英雄末路的处境。“farewell, my concubine”这个被广泛使用的译
化的载体和产物,也处处展现出不同。从古至今,中英翻译上不 法 只 译 出 了 告 别 的 意 味 , 背 后 的 文 化 背 景 体 现 不 出 来 ,且

论英汉互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论英汉互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论英汉互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赵诚
【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2)006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互译过程中,绝对不可译现象的产生是局部的,必然的.产生的原因,是英语和汉语各自独特的发音和书写系统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对不可译表现有三:一,语音特征的不可译;二,文字特征的不可译;三,语言单位组合规则和特征的不可译.其解决途径有四:一,坚持"信、达、雅"原则,进行等效翻译(但此种方法之应用极为有限);二,牺牲源语的美学效果,在"信"和"顺"之间通盘考虑后作出选择;三,意译加注释法;四,保留源文形式,不加处理.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赵诚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外语系,湖北,襄樊,44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 [J], 闫凤霞
2.求同存异: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探析 [J], 周进
3.从符号学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J], 朱凤琼
4.从符号学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J], 朱凤琼
5.论英汉互译中绝对的可译性与相对的不可译性 [J], 王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摘要: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影响了交际沟通。

本文主要从语言本身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不可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语言;文化Study 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Abstract: 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untranslatability in the scope of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It accounts for the fails in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studied o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itself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wo ways to solving untranslatability problems are presented.Keywords: Untranslatability; language; culture一、不可译性在各种类型文本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遇到不可译的问题,即很难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找到与源语(Source Language)语句表达的意思完全匹配的对等语,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包括导致译文的读者不能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或者能够理解意思,但无法体会到原文表达方式在源语语境中所包含的种种引申义,幽默意味等等,使得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中西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译者和高品质的翻译作品。

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决定了其不可能被很好地翻译出来,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英语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意的色彩却是“green”,红色则使人联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因而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书名时,干脆避“红”而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并将书中“怡红院”译为“green lights”, 而贾宝玉这位“怡红公子”相应译为“green boy”。

虽然这种翻译方式避免了使得西方读者由“红”联想到消极、负面的因素的可能性,但同时却产生了新的误导因素,因为green一词在英文中有“新手,不成熟”的意思,因此,译语读者有可能将贾宝玉认作一个“不晓世事,缺乏经验”的人。

又如,在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 Said the mouse, turning to Alice, and sighing.“IT IS a long tail, certainly,” said Alice, 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 “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文中这只有故事的老鼠将自己的事迹定义为a long and a sad tale,由于Alice年纪小,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不够,把tale和tail两个词混淆了。

凑巧的是,老鼠用来修饰tale的两个形容词中,有一个(long)可以毫无问题地修饰tail,从而更加深了Alice的误会,因而她有此一问“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在原文中,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幽默桥段,老鼠一本正经地要讲自己的经历,却被小姑娘一句天真的话搞到无语,读来令人哑然失笑,确是神来之笔。

然而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这一部分是个难点,虽然基本意思能够呈现给读者,但由于“故事”和“尾巴”不是谐音,原文的幽默意味基本不可能被表现出来。

中西文化都产生了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巨著,但互译之后往往显得平平无奇,译者的水平高低固然重要,但其决定性因素还是两种语言之间各种各样的不可译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把不可译问题分为语言不可译(linguistic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波波维奇认为,不可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字面和所指意义,源语的语言要素无法用译语的结构、线性表达、功能或者语意进行替换;另一类是超越了纯语言的范畴,指源语的意义表达关系(即表达对象与表达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语言表达。

而更多的翻译理论家并没有把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绝对化。

他们认为,可译性原则也应当有一定限度,当原文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语言规范,例如使用了方言、土语等,语言的可译性就受到了限制。

所谓原文的可译性,是指原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如果原文的内容重于形式,可译性就大;反之,可译性就小。

如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并重,可译性就受到限制。

原文文本和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可译或不可译的。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两种差异最大的语言之间的互译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都能达到交流沟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可译性是相对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水平再高的译者面对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

下面我们将就各个方面的不可译问题分别展开探讨。

二、各方面的不可译性问题1、语言的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

二者各自都有许多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的表达方式。

而语言的不可译性又分为语音的不可译性、字形的不可译性、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下面我们将逐一讨论。

1.1、语音的不可译性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的语言。

其次,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英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因此,要将汉语中对仗工整的诗、词、曲和对联等译成英文,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苛求其音美,基本是不可能的。

现以翁显良翻译的《春晓》为例来说明。

《春晓》原诗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翁显良的译文是:“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原诗主要写的是一点惜春的情绪,从翁老的译文来看,也确实传达了这种为花木担忧的惜春惜花之情,特别是后两句的翻译把原诗作者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惜春情绪真实地传达出来。

然而译者只注重了传达原诗的意象,忽略了其音韵美。

原诗为五言绝句,韵脚美妙,对仗整齐,节奏明快,吟诵起来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同样地,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英语中的头韵表达法也不可能在汉语译文中完美地体现出来,例如,在Winston Churchill 的A Speech Made on Hitler’s Invasion of U.S.S.R.中有这样一段:I see all the dull, drilled, docile, brutish masses of the Hunsoldiery plodding on like a swarm of crawling locusts.在这短短的一句话当中,Churchill用上了三个头韵单词的排比,使行文显得气势磅礴,比较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但是在将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时,却不易体现出这种气势来,以下是较常见的一种译文:我看到那些呆头呆脑、训练有素、既驯服听话又凶残野蛮的德国士兵像一群蝗虫般地向前蠕动着。

原文一句大气、激情澎湃的话语在翻译成中文后变得冗长乏味,丢失了其原有的所有美学价值。

包括罗曼·雅各布森在内的许多翻译理论家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每一种高度发达的语言都有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日语的语言系属向来是有争议的,但基本可以认定日语与世界上其他所有语言都有极大的差别,因此有不少日本语言学家认为日语是孤立语言,甚至可以将日语单独划入日本语系。

支撑此论点的一个主要例子就是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圣”松尾芭蕉的代表作是下面这首《古池》: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短短十七个音,读来朗朗上口,通篇没有语法衔接,只是简单地呈现出几个意象,让读者自己冥思,这种日语特有的文学表达形式极难被译成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下面是这首俳句的汉译本的一种:古池幽且静沉沉碧水深青蛙忽跳入激荡是清音虽然原诗的意象都保留了下来,但是却需要语法和修辞的整合,显得比原文多了许多累赘,俳句的精髓就是简洁明快,作者只是读者的眼睛,绝不在文中下一按语,我想这是汉语和英语都不可能做到的。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所在,对于语言运用的要求达到了极点,因此对诗歌的赏析只能在源语环境和源语文本中进行,这也是由诗歌的绝对不可译性决定的。

1.2、字形的不可译性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存在着极大差异,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例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不可能将其转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这样一副对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山+石=岩,木+古=枯,此+木=柴,白+水=泉,女+子=好,女+少=妙,巧妙地运用了方块字的拆字法,更难得的是上下联对仗工整,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征,这副对联不论如何翻译,其修辞效果和原联的语义都不可能同时保留。

英语中虽然没有这种拆字法,但也有一种同样需要高超技巧和深厚语言功底的回文。

英语中的回文无论以单词形式出现还是以句子形式出现,要将其在汉语中表达和体现出来都是极其困难的,以下是几个例子:有人曾假托拿破仑造出了这样一个句子: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Elba是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的一座小岛的名字,这句话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我在见到Elba岛之前是很有能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