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摘要: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影响了交际沟通。本文主要从语言本身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不可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语言;文化

Study 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Abstract: 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untranslatability in the scope of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It accounts for the fails in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studied o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itself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wo ways to solving untranslatability problems are presented.

Keywords: Untranslatability; language; culture

一、不可译性

在各种类型文本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遇到不可译的问题,即很难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找到与源语(Source Language)语句表达的意思完全匹配的对等语,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包括导致译文的读者不能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或者能够理解意思,但无法体会到原文表达方式在源语语境中所包含的种种引申义,幽默意味等等,使得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中西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译者和高品质的翻译作品。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决定了其不可能被很好地翻译出来,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英语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意的色彩却是“green”,红色则使人联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因而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书名时,干脆避“红”而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并将书中“怡红院”译为“green lights”, 而贾宝玉这位“怡红公子”相应译为“green boy”。虽然这种翻译方式避免了使

得西方读者由“红”联想到消极、负面的因素的可能性,但同时却产生了新的误导因素,因为green一词在英文中有“新手,不成熟”的意思,因此,译语读者有可能将贾宝玉认作一个“不晓世事,缺乏经验”的人。又如,在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 Said the mouse, turning to Alice, and sighing.

“IT IS a long tail, certainly,” said Alice, 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 “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文中这只有故事的老鼠将自己的事迹定义为a long and a sad tale,由于Alice年纪小,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不够,把tale和tail两个词混淆了。凑巧的是,老鼠用来修饰tale的两个形容词中,有一个(long)可以毫无问题地修饰tail,从而更加深了Alice的误会,因而她有此一问“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在原文中,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幽默桥段,老鼠一本正经地要讲自己的经历,却被小姑娘一句天真的话搞到无语,读来令人哑然失笑,确是神来之笔。然而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这一部分是个难点,虽然基本意思能够呈现给读者,但由于“故事”和“尾巴”不是谐音,原文的幽默意味基本不可能被表现出来。中西文化都产生了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巨著,但互译之后往往显得平平无奇,译者的水平高低固然重要,但其决定性因素还是两种语言之间各种各样的不可译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把不可译问题分为语言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波波维奇认为,不可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字面和所指意义,源语的语言要素无法用译语的结构、线性表达、功能或者语意进行替换;另一类是超越了纯语言的范畴,指源语的意义表达关系(即表达对象与表达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语言表达。

而更多的翻译理论家并没有把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绝对化。他们认为,可译性原则也应当有一定限度,当原文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语言规范,例如使用了方言、土语等,语言的可译性就受到了限制。所谓原文的可译性,是指原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果原文的内容重于形式,可译性就大;反之,可译性就小。如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并重,可译性就受到限制。原文文本和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可译或不可译的。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两种差异最大的语言之间的互译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都能达到交流沟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可译性是相对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水平再高的译者面对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下面我们将就各个方面的不可译问题分别展开探讨。

二、各方面的不可译性问题

1、语言的不可译性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二者各自都有许多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的表达方式。而语言的不可译性又分为语音的不可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