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2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https://img.taocdn.com/s3/m/bbe57d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d.png)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一) 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 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原则 2. 自由教育应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二) 永恒主义教育评析
与此同时,要素主义、存在主义和永恒主义等也开始活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家感到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维 持社会秩序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潮随之沉寂。
一、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二) 20世纪5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复兴
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 育思潮辉煌时代的结束。
一、 要素主义教育
(三)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评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南特、贝斯特和里科夫等要素主义者对美国教育实践的影 响较大,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天才教育等思想被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所采纳。
科南特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 《今日美国中学》和《美国师范教育》,是改革的指导性文献之一,对公共中等教育 和师范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
改造主义教育还和进步主义教育一样都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带有浓厚的乌托 邦色彩,忽视学生的系统知识学习,受到了新传统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
新传统教育
新传统教育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的力主恢复西方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潮, 由几个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流派构成,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 斯主义等,其中以要素主义为主要代表。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分低估甚至否定学校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督促学生对所读、所听到的每一种 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意义。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f75ab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1.png)
精彩摘录
教育史应既包括学校教育史,也**家庭教育史和社会教育史;既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又探 讨教育思想和理论产生与演变的历史。
第一,社会大背景应成为外国教育史分析的中心。 第二,历史的态度是学习外国教育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开端,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是激发未来教师的职业热情;二是以史为鉴,运用教育史的实际经验,提高未来教 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影响其教育观,拓展其思路。 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unconscious imitation)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思辨唯心主义及宗教哲学教育思潮。 古代罗马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延续。 第三,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将有助于克服狭隘性,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社会教育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教育 等问题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进行教育思想的比较,以发现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
第一节夸美纽斯 第二节洛克 第三节卢梭
第一节裴斯泰洛齐 第二节赫尔巴特 第三节福禄培尔 第四节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十三章现代西方 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欧美教育 革新运动
第十四章现代各国 教育(上)
第十五章现代各国教 育(下)
第十六章苏联教育思 想
第十七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上)
第十八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下)
各大家派的各个重大理论点没有一一标明,后续总结几乎的知识点几乎是可有可无。
书中独立章节提到的世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思想归纳及补充。 《世界图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 Pictured,1654)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是夸美纽斯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2)教育要适应 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8a4120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9.png)
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1、社会背景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
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
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
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
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
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3)政体: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专政。
2、学校类型1)教会学校①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基于修道院修行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教会学校。
最初僧院只是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书写方面的简单训练,为终身修道作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专门培养僧侣子弟的僧院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分为内学和外学。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圣才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圣才](https://img.taocdn.com/s3/m/8aaffafb312b3169a551a41b.png)
第13章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1.冷战使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答:(1)国家实力对教育的挑战①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政府不断宣扬国家利益受到挑战,使教育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②冷战中的激烈竞争使各国深刻认识到精英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于是进一步强化了精英教育的倾向。
(2)意识形态对教育的挑战①美国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强迫许多教师进行“忠诚宣誓”,授权学校可以解雇那些涉嫌有“共产主义”倾向的教师,一些州还对教科书的内容严加审查,凡对美国政治制度不满的内容一律删除。
②苏联十分重视在学校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苏联社会的下一代是社会关系的代表者,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共产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所必备的高度的道德和文化的人。
”(3)社会理想与社会问题对教育的挑战①美国20世纪50~60年代,贫困问题、种族问题、民权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美国社会。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着手实行改革。
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试图解决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约翰逊则提出了“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
教育被看作是实现这些社会理想的重要武器。
②苏联苏联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改造与培养人才有分不开的关系。
在社会改革中对教育提出:a.人的思想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b.发展人的智慧才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c.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技术进步对劳动者专业技能的要求。
(4)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挑战①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新科技革命给教育带来了挑战,它势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有相应的改革。
②新科技革命呈现出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趋势,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涌现,人们把它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
③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边缘学科。
这就要求学校教学内容要能够及时反映这些新知识、新信息,并且不断开发新课程。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849397776eeaeaad0f3305c.png)
第4章古罗马教育的蜕变1.古罗马教育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罗马的主要教育机构是家庭,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读写算、农业知识、道德义务、传统和习俗、军事训练以及法律的构成,教学方法主要以模仿和亲身经历为主。
在教育思想方面,罗马人很少涉及纯理论问题的探讨,更关注教育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
(1)古罗马教育的发展阶段古罗马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
其中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有划分为:希腊化前的教育、希腊文化影响后的教育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2)各阶段的主要特征①罗马共和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a.家庭承担教育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国家不太干预。
希腊文化前的罗马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持续到16周岁,主要有父母承担对子女的教育。
b.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以道德、法律和修辞教育为主。
在希腊文化影响下的教育,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识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文法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演说家。
c.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模仿、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来进行。
d.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比较低。
如初等教育中的教师大多是穷困潦倒的希腊人。
②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a.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共和时期罗马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随着希腊文化的传入,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逐渐意识到了教育和人才的价值,开始干预和控制文化和教育,这主要表现为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支持和保护学术发展。
b.给予教师一定的豁免权共和时期罗马教师地位低下,自恺撒开始,教师陆续获得了一些豁免权。
截止公元150年,教师相继获得了民事义务、税收、兵役的豁免权,外省教师的公民权也得到承认。
c.教师由政府任命共和时期罗马的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教师和学校,但罗马帝国逐渐集中了这一权力,由政府直接任命教师并提供薪水。
教师的任命需经过中央政府允许,再由地方委员会决定。
选择教师的条件主要包括:道德水平、学术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形式通常是公开演讲。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7d0309d2cc58bd63086bd14.png)
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分析现代教育起源的背景及其特性。
答:(1)背景①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近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民主和平等观念、整齐划一和高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方法、程序化的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成为其主要特征。
这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快速普遍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人。
②近代教育的弊端近代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如,在工业化社会基础上诞生的教育的制度化特性,则可能使人在教育中丧失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生活、社会和儿童相脱离的现象;教育不能适应后期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等。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和探索教育新形式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起源了。
(2)特征与以往的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科学、开放、多元、平等、强调个性和合作的思想特征。
从而形成了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以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作业为中心作为其主要特点的西方现代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欧美国家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①强调将教育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②强调教育的科学化,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有机的角度来看待儿童;强调儿童的自主、自由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经验和活动;③强调社会合作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2.论述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答:(1)发展历程①兴起时期(1889~1914)a.乡村寄宿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是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
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b.其他类型学校在乡村寄宿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还出现了另一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实验性新学校。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上)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上)](https://img.taocdn.com/s3/m/db9cda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d.png)
20世纪初,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不衔接。在北美洲,初 等教育一般通向中等教育。“19世纪牢固建立起来的普及初等教育、技术教育、专 业教育,以及所有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都有赖于中等教育的富有成效的组织。对中 学教育的功能,以及迅速发展中学教育的方法进行重新思考,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 的教育家们在新的世纪早期最为广泛讨论的课题。”
1. 综合中学的发展
战后英国仍实行将11岁考试作为进入文法、技术、现代中学“三分制”学校的选 拔依据。进入60年代以后,以英才教育为基础的“三分制”中等教育结构受到教育 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社会思潮的挑战。
1942年,英国工党政府提出中学一体化,主张取消“三分制”,实现中学的综合 化。1964年4月,英国教育部改为教育和科学部。同年10月,工党组成新政府,加快 了中等教育综合化的进程。
到1980年,综合中学成为英国中学的主要类型,但私立中学依然存在。
二、 战后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 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2. 罗宾斯原则与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罗宾斯原则”,即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 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1966年,工党政府发表《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正式提 出双重制构想,即把高等教育分为“自治”部分和“公共”部分。
战后初期,欧美各国致力于消除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双轨制,中等教育逐步得到相 当程度的普及。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进行了课程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市场机制被广泛引进西方各国的教育改革。在有地方分权传 统的国家中,中央对教育的控制得到加强,国家课程和国家考试有了很大发展。
第一节
一、 20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西方教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cc669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d.png)
杜威一生勤勉,著有40本著作和700多篇论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实用主义思想 体系,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科学哲学和教育哲学等。
一、 生平、著作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经验论
“杜威开创的哲学致力于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杜威反对传统哲学中的各种二元对立,如心与身、主观与客观等,而将“经验”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 杜威认为,所谓“经验”是一个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是主体和客体、物质 与精神的统一体,包括经验的事物和经验的过程。
(二) 课程与教材
杜威提出应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而不是把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作为学 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应将烹饪、缝纫和手工等引进学校。“从做中学并不 是指用手工来代替课本的学习。”
杜威的意图是希望把这些手工活动作为一种媒介,把儿童引入更正式的课程中, 这样就可以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 教学论
(一) 做中学
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使儿童认识到其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 是让他去实践,使他从事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如果承认教 育的自然的发展进程,就总是从包含着“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应当注意的是,杜威的“做中学”方法可能只适合于4—8岁的儿童。
四、 教学论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 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则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者。
四、 教学论
(二) 课程与教材
杜威意识到,以“做中学”为原则的课程与教材的关键问题,是有必要把经验的 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区别开来并联系起来,亦即使教材心理化。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下)](https://img.taocdn.com/s3/m/0bbb5db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9.png)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2. 《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
① 各州必须在12年内(即在2014年前)使所有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达 到熟练水平。
② 各州必须为所有中小学学生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 ③ 对所有3—8年级的学生进行年度数学和阅读考试。 ④ 实行严厉的奖惩制度。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一) 《国防教育法》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战后美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小学课 程改革,把高、难、新的科学知识充实到教材中;第二次教育改革是1976年的“回 到基础”教育运动,旨在恢复传统学校的基础学科教学;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进行的以小政府、大市场为主导理念,为减少财政开支和提高教育质量 而进行的教育改革。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二) “生计教育”和“回到基础”
2. “回到基础”教育运动
① 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中学阶段集中学习英语、自然科 学、数学和历史。
② 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③ 成绩卡要用传统的等第评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定期发给学生,经过考试证 明学生确已掌握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后方可升级或毕业。 ④ 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取消点缀性课程,如泥塑、编织和做布娃娃等; 取缔新数学、新科学和电子玩艺教学等;取消学校的社会服务性项目。 ⑤ 重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4. 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
由于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是两种不同的学校改革运动的暂 时和松散的联合,一种是绩效改革运动,一种是课程改革运动。
新课程标准推动下的12条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 ① 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育的最佳起点是学生的兴趣、关注的焦点 和存在的问题。 ② 学校要反复强调体验性的学习。 ③ 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是整体性的。 ④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真实性的。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希腊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希腊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69892e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8.png)
1. 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擅长数学研究,当其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 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和抽象的“数”看作万 物的本原,并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 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产生出一 切物体。
公元前11—前9世纪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荷马时期,因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 《荷马史诗》(Homer’s Epic),因而得名。《荷马史诗》相传为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 的盲诗人荷马(Homer)所作,包括《伊里亚特》(Iliad)和《奥德塞》(Odyssey) 两部史诗,保存了希腊青铜时代后期和黑暗时代(指迈锡尼文化消失后的300年)的丰 富信息,在教育、宗教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荷马时期的希腊处于从氏族制度向奴 隶制度的过渡时期,尚未出现学校。公元前9世纪初,希腊人建立了许多城邦,斯巴达 (Sparta)和雅典(Athens)的教育具有代表性。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化在后世欧洲 的文化发展史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二、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一) 希腊本土教育的变化
第一,雅典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了。过去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和英勇善战的公 民的教育宗旨到这时已不明显了。
第二,埃弗比团的训练发生变化。公元前338年,希腊失去政治独立以后,埃弗 比团的训练由单纯的军事体育训练改为军事与学园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强制改为自愿。
第二节
古代希腊的教育理论
一般将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 萌芽阶段:《荷马史诗》 中有关于英雄人物阿喀琉斯(Achilles)教育情况的记载;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 出了较为丰富的教育主张;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公元前540—前 537)进一步发展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苏联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苏联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e89f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9.png)
教育过程的目的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基础,强调教育战线如同其他生产战线 一样必须保证不出废品,即使有1%的废品也不应该。
四、 集体教育思想
组织、培养和教育集体,通过集体教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新人,这就是马卡连柯 的主要经验。
一、 教育活动和教育著作
1920—1936年是马卡连柯教育活动的全盛时期。十月革命以后,为了收容和改 造流浪儿童和少年罪犯,苏联政府在各地设立工学团。
1920年,马卡连柯受波尔塔瓦教育厅的委托,负责波尔塔瓦少年违法者工学团的 工作。
1928年,他到捷尔任斯基公社工作。 在投身教育实践的同时,马卡连柯一直坚持进行文学创作和教育研究活动。 1937年因病迁居莫斯科后,他认真总结了30多年的教育实践,更加勤奋地从事 著述活动。马卡连柯较为著名的著作有《教育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 和《儿童教育讲座》等。
一、 教学与发展实验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要求充分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但 在当时的苏联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赞科夫将实验心 理学和心理分析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试图揭示教学与发展关系中的客观规律,并根 据这种研究来安排教学与教育工作。
一、 教学与发展实验
四、 集体教育思想
(3) 尊重与要求结合的原则 这是马卡连柯基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而确立的一条基本原则。他把尊重和要 求看成一回事,尊重一个人才对他提出要求。从这个原则出发,他要求教育工作者 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儿童。既不听之任之,也不过分监护,无限地 热爱和关怀儿童,善于长善救失。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十二章 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十二章 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45f4f8cb9f3f90f76c61bbc.png)
第十二章 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一、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张史教育的中心在西欧和北美2.现代:20世纪后教育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
教育重心的转移:各级学校出现的顺序。
(1)中世纪:大学(2)文艺复兴:中学(3)宗教改革:小学教育重心的变化(4)一战前:初等教育的普及(5)一战到二战之前:中等教育的普及(6)二战后:高等教育大众化3.20世纪教育制度发展的阶段线索(1)过渡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至一战结束(1918)(2)资本主义教育裂变时期:一战后(1919)至二战结束(1945)(3)教育的重建和发展时期:二战后(1945)至20世纪70年代(1970s)(4)整体和多样化改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4.20世纪教育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教育民主化教育国家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科学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法制化教育的终身化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一节 现代英国教育二战前:《巴尔福教育法》《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二战后:《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一、国民教育制度的统一和确立(1902-1944)(一)《巴尔福教育法》(1902)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1.主要内容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并规定地方当局:应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协调初等与中等教育关系。
2.意义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
外国教育史_2
![外国教育史_2](https://img.taocdn.com/s3/m/87efd00403d8ce2f00662369.png)
18 世纪90 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 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
互教学制“。“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
生编成小组,每组 10 人,再选定一个年龄较大且 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 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 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
恢复了体育教育。中世纪教会学校从 “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思想出发,废 除了体育。而人文主义教育家非常重视 发展人的身体力量,主张通过各项体育 活动,使人具有健康、协调、敏捷的身 体。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校中设置音乐、图画等科目,加强了 美育的实施。
(4)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倡尊重 爱护儿童、反对体罚。提倡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年 龄特征,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主张教学要启发儿 童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反对机械地、枯燥无味 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倡多运用直观方法,学生应 理解所学的知识,反对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主张对 有关学科的学习,应结合运用参观、访问和旅行之 类的方法等等。此外,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提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这在教育史上是巨大的进步。
英国有9所著名的公学。最早的温切斯特 公学于1382年建立。最著名的伊顿公学 成立于1440年。圣保罗公学、什鲁斯伯 里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拉格比公学、 商业缝纫公学和哈罗公学,都是在15~ 16世纪创办的。切尔特豪斯公学到17世 纪才创立。
1974年英国共有250所公学,直到现在, 公学在英国国民教育制度中仍然自成系 统。一般只招收其预备学校的学生,办 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牛津、剑桥等大学输 送新生,故公学又是大学预科性质。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二章 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二章 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795539f10661ed9ac51f360.png)
第二章 学校的肇端
一、古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在古
埃及社会,法老(即皇帝)的权力至上,全国土地归他所有,由他分给贵族和僧侣,而强迫奴隶耕种土地。
公元前332年,古埃及为马其顿所征服。
1.学校类型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王公贵族子弟学校,培养高级官吏。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以吏为师。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教授书写、计算、律令。
2.教育内容
(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辞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3.教学方法
(1)以记诵、灌输为主
(2)注重练习和实践
(3)盛行体罚
二、古印度的教育
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僧侣)
刹帝利(武士)
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首陀罗(奴隶、穷人)
2.古儒学校
公元前8世纪古儒在家庭中开办的婆罗门学校。
三、古代东方古国教育的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涉及德育、宗教等;
4.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
5.教师地位因为知识的等级制而较高。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1f8f6f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4.png)
一、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一) 两河流域历史概况
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其历史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时期。 在早期亚述时期形成了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国家。 在中期亚述时期,国王成为实际上的专制君主。 从公元前10世纪末叶起,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亚述人建立起一个地跨 西亚和北非的帝国。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其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 国所瓜分。
二、 古代埃及的学校
(一) 古代埃及学校的主要类型
1. 宫廷学校
2. 职官学校
宫廷学校是由古代埃及法老设在王宫 内的一种学校,主要以皇子、皇孙及 贵胄大臣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也从 一般奴隶主子弟中选择优秀者入学。 法老邀集文士进行教学。
职官学校也称为书吏学校,大约 出现于中王国时期,是一种由政 府各部门创建的、培养政府各机 关合格职官的学校。由于政务繁 忙,仅有宫廷学校已难以满足需 要,政府部门不得不设立学校以 培养所需要的职官。
在科学上,苏美尔人是用10进位法和60进位法计数的。现在的计时法(1小时分 为60分,1分是60秒)源于苏美尔计数法。
苏美尔人还在天文学上改进了阴历置闰月的方法:1个月被分成4周,每周7天, 分别用日、月、火、水、金、土、木七位星神的名称命名。
二、 亚述和巴比伦的教育
(一) 两河流域学校的产生
1. 学校诞生于寺庙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教育
一、 古代埃及历史概况
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古代埃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约公元 前3500—前3100年,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
约公元前3100年,古代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了埃及,孟菲斯城最终成为埃及的 政治文化中心。美尼斯及其后继者建立了一个由埃及国王—法老统治的集权国家。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史前教育)【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史前教育)【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26e2c4f6294dd88d1d26b67.png)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第1章史前教育1.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哪些?答: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
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
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②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2.史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
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的。
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史前人类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模仿成为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2)教育的内容日益多样和复杂;(3)儿童作为社会的成员逐步受到重视,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4)与性别有关的男女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男孩的教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2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f83c268453610661ed9f4ed.png)
(一)填空题1、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___ 的需要(一)填空题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______ 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3、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
4、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_______ 提出的。
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
6、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________ 。
8、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____ 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9、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________ 的文化革命。
19. ______________ 夸美纽斯是世纪捷克的教育家。
11、《大教学论》是_______ 的教育代表作。
12、法国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着___ 轨学制。
13、卢梭提出了培养_______ 的教育目的。
14、卢梭是十八世纪__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5、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 。
16、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7、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___ 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
18、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________ (国)女教育家。
19、______ 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20、教育与社会,教育与_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21、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
(一)填空题1 .巩固政权”2.奴隶主3.《理想国》4.柏拉图5.《政治学》5.《论演说家的培养》6.农民兼军人7.教会8.资产阶级9.十七10.夸美纽斯11.自然人12.法13.《爱弥儿》“自然教育”14.《林哈德与葛笃德》15.管理16.自然教育18.意大利19.感官20.儿童21.《民主主义与教育》(三)选择题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_______ 。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各国教育(上)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各国教育(上)](https://img.taocdn.com/s3/m/2840063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4.png)
二、 19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
(二) 19世纪英国各级学校的发展
3. 新大学运动
1825年,著名诗人托玛斯 ·坎贝尔提出建立“大伦敦大学”的设想,要求为富裕中 层阶级子弟设立非寄宿制的、有专业分科的和费用低廉的大学,以与贵族和教会控制 的古典大学相抗衡,并用募集的15万英镑建立“伦敦大学学院”。
一、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 17—18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
1. 17—18世纪英国的初等教育
1699年,英国国教会成立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1701年,非国教派成立不列颠及 海外学校协会。这两个团体在促进英国贫苦儿童初等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民教育体系产生之前,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是英国初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慈善学校由教区学校模式发展而来。 主日学校由热心贫民儿童教育的传教士罗伯特 ·瑞克斯 于1781年创办。 除了教区学校、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以外,还有一些私立学校,如主妇学校、普 通私立学校、围篱学校和乞儿学校等。
其次,近代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及之后的数十年间,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一种体制得到巩固和永久承认,先在普鲁士和 法国,然后在欧洲大陆的众多小国,如瑞士和荷兰。与国民教育改革有关的因素包括 教育普及方式的发展、教育管理和体制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公共资金及其支配方式的发 展,国民教育成为民族国家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
2. 《汤顿报告》与中等教育的发展
1868年,以亨利 ·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 史称《汤顿报告》。
该报告将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古典型、现代型和职业技术学校。 古典型以升学为目的;现代型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学校则以培 养普通职员和文书为主要目的。 《汤顿报告》在英国中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e901387482fb4daa48d4b6b.png)
第2章学校的肇端1.试析文明的进程与学校兴起之间的关系。
答:(1)文明古国的进程①古埃及的文明进程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迁至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构成,他们创造了铜石并用的文化。
a.古埃及文字经过长期演变,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
b.古埃及文学文字的创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学繁荣的基础,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和题材都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军事和社会世俗生活的状况。
c.古埃及宗教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宗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d.古埃及文明在天象、数学、水利、生物和建筑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西亚古国的文明进程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地域面积广大,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a.西亚古国的文字西亚古国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腓尼基人字母。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腓尼基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b.西亚古国的文学作品西亚古国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等。
c.西亚古国的法典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苏美尔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
两河流域出现的法典主要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马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d.西亚古国的宗教两河流域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起源、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
古代希伯来人形成的犹太教及其经典《圣经》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e.西亚古国还在天象、数学、农业生产、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③古印度的文明进程a.古印度文字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和护符上,虽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读这些字,但它是古代东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犁牛耕
一夫一妻制与 家庭
多比·昆人的生活场景
此图反映了处于采集和狩猎阶段的非洲卡拉哈里 沙漠的多比•昆人的生活和抚养下一代的教育实践。
杨马人的生活场景
杨马人注重对男童进行教育,把勇敢、好斗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杨马人的男子 在教育儿子时,总是希望把他们培养成生性多疑、脾气暴躁、动辄诉诸武力的人。杨马人父亲经
联系,这种动植物或自然物就成了氏族的图腾。
(二)禁忌体系 1、禁忌的概念 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
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 2、禁忌的内容 (1)关于动植物 (2)关于人 (3)关于事物现象
3、禁忌的内涵和特性 (1)道德伦理性 (2)强制惩罚性 (3)危险消极性
3. [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 年。
4. [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著,李申等译,《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2年。
5. [美]摩尔根著,杨东莼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 6. [英]布朗著,潘蛟等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社,1999年。 7. [美]F.普洛格、D.G.贝茨著,吴爱明等译,《文化演进与人类行
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8. 金泽著,《宗教禁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9.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年
4、禁忌与教育的联系
(1)丰富内容
(2)提炼形式
语言形式
(3)形成作用
规范教育;强制群体教育
(4)带来效果
压制效果;激发效果
三、史前教育的形式与机构
时期
教育形式
教育机构
前氏族时期 母系氏族时期
老人教育儿童 男女分别教育
无特殊机构 (“庠”的雏形)
无特殊机构
父系氏族时期 军事民主制时期
“大家庭”参与教 育
2、教育起源的“两层次说”——陈桂生,1986 3、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
的传递和交流。 ——桑新民,1993
为什么要对教育起源问题进行研究?
1、理论基础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方法途径
试图通过历史起源的研究来获得教育的逻辑
起点。
3、经典例子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商品的起点
第一章阅读书目
1. Paul Monroe, A Text-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9.
2. [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 夏出版社,1987年。
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
美 国 著 名 教 育 史 专 家 孟 禄 ( Paul Monroe) (2)基本观点
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
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忽视了
2、宗教的地位——决定社会教育性质和内容
(1)实践教育
(2)理论教育
3、宗教的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4、宗教教育——培养宗教专门人才和对一般人的宗教知识教 育
阿拉斯加的鹰-狼-鲸图腾柱
图腾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形式,图腾多为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由于 史前人类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氏族用以命名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血缘
氏族部落组织教育
大家庭
青年之家 男子之家
四、史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 1、实际教育部分 (1)劳动生产经验的传递。 (2)军事体育。 2、理论教育部分 (3)学习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禁忌和部落
的光荣业绩和传统。 (4)宗教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
方法 (1)从观察和实践中学习。 (2)从传习和教导中学习。 (3)奖励和劝诫以及榜样。 (4)成年礼。
第二节 史前教育
一、史前社会状况
时期
生产力发展 状态
主要发明
社会关系
前氏族 旧石器出现 火的发明和使用 蒙昧时代 渔猎时代
群居杂婚
母系氏族 新石器出现 弓箭的发明和使 血族群婚与族
野蛮时代 渔猎农耕
用
外群婚
父系氏族 青铜器出现 制作陶器与农牧 族外对偶婚
野蛮时代
业分工
家庭出现
军事民主制 铁器的出现 文明时代
常做的事情就是挑逗儿子打自己,然后报之以大笑并对儿子的“勇猛”倍加赞赏。 关于拿破仑·查格伦对杨马人所做田野调查的影像资料参见 /films/yanomamo-series.html
二、史前社会的宗教与禁忌
(一)宗教
1、宗教的起源——泛灵论
史前人类从灵魂的观念中衍生出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五、史前教育中的成年礼
1、成年礼概念
一种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 ),
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
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成年礼阶段
三个阶段:分离、过渡、聚合。
劳动和教育各有其特定的对象、不同领域和社会
功能,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原的,谁是
第二性的派生的从属关系。
四、教育需要起源论
代表人物
杨贤江
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需要,起源于
社会群体传递、发展文化和社会个体社会化这两个方
面的共同需要。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观点
1、教育起源于古猿的教育——孔智华,1984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假说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1)主要代表人类教育的本质有如动物界。其基础
是生存竞争的本能。
人类正是基于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 “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个体。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否认了人与动物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
的性行为。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代表人物
前苏联教育史专家麦丁斯基等。
(2)基本观点
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动必然是
教育产生的最初的本源。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劳动不是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唯一的因素,劳
动选择了人,保留了人的同时,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