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消化系统疾病
内科学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二十三章 慢性腹泻
第二十三章
慢性腹泻
重点难点
掌握
慢性腹泻的定义、类型、诊断与鉴别诊断
熟悉
腹痛的治疗原则
了解
腹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腹泻的定义
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或粪便量增加(>200g/d),或粪质稀薄(含水量>85%)。 临床上,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腹泻两大类,病程短于4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4周或长期反
查体
一般情况 脱水、发热 营养、皮疹
腹部体征 压痛、腹胀 脏器肿大 腹部包块
直肠肛门 肿块 压痛 瘘管
实验室检查
血液 血常规、血糖、电解质 肝肾功、HIV
大便 常规、苏丹III染色、培养 渗透压、病原体抗原
内镜 肠镜+活检 胶囊内镜、小肠镜
影像类 水样泻 炎症性腹泻 脂肪泻
肠系膜缺血、黏膜疾病(如:麦胶病,whipple’s 病)、短肠综合征、 小肠细菌过生长;
三、慢性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
病程 急起、渐起 持续、间歇
流行病学 食物、水源 共餐者、旅行史
大便性状
伴随症状
水样便、脂肪泻
腹痛、呕吐
脓血便、血便
药物史 泻剂
新斯的明
缓解/加重因素 食物、药物
系统疾病 艾滋病、尿毒症、肝硬化 甲 亢、糖尿病 ……
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 除了病程长短,病史、大便特点、病理生理改变、内镜、活检等都是腹泻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的重要依据。
二、慢性腹泻的病因
分类
病因与病理生理
水样泻
细菌毒素,回肠胆汁吸收障碍,炎症性肠病,刺激性泻剂,糖尿病自
分泌性腹 泻
内科学ppt_word版 之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李瑾p372★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 reflux esophagitis)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组织的损害。
有相当一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食管炎症表现,又称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发病年龄和性别:40~60岁为高发年龄,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男女发病无差异;反流性食管炎:男性多于女性(2~3:1)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1)抗反流屏障食管胃交接的解剖结构—LESLES: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高压带10-30mmHgLES压力下降—反流:结构破坏、激素、食物、药物、腹内压升高、胃内压升高(2)食管清除作用:食管蠕动(容量清除)、唾液中和(3)食管粘膜屏障:上皮屏障、后上皮屏障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 LES relaxation TLESR)、TLESR 、His角学说、双括约肌学说2、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和胰液增加LESP的因素:胃肠激素、神经因素、食物、药物降低LESP的因素:胃肠激素、神经因素、食物、其他二、病理1、RE病变主要位于食管下段,范围约10cm左右2、内镜下表现:水肿、潮红、糜烂、溃疡、增厚转白、瘢痕狭窄3、组织学改变: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层增生;粘膜固有层乳头向上腔面延长;糜烂和溃疡;固有层内炎症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三、临床表现1、食管症状•典型症状烧心、反酸•非典型症状胸痛,疼痛常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是可为剧烈刺痛,伴有放射痛,酷似心绞痛。
部分患者出现吞咽困难2、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3、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可有呕血、黑便及贫血等•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内镜检查:RE洛杉矶分级A: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B: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无融合C: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食管周径的75%D:黏膜破损有融合,大于食管周径的75%2、24小时食管pH监测:重要手段,特异性高生理性反流:24小时反流<50次;食管内pH <4.0的总时间<1小时。
消化内科应聘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专业基础知识1. 请简要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解答: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胰腺等器官。
其主要功能是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同时排泄代谢废物。
2. 请列举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解答: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包括:(1)消化性溃疡: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等;(2)慢性胃炎:上腹部不适、饱胀、恶心、呕吐等;(3)肝硬化: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水等;(4)脂肪肝:右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5)胆石症: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等;(6)胰腺炎: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7)结肠炎: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3. 请解释什么是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解答: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包括:(1)幽门螺杆菌感染;(2)胃酸分泌过多;(3)胃黏膜保护功能下降;(4)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炎症,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胃黏膜保护功能下降,从而形成消化性溃疡。
4. 请简述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解答: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1)胃黏膜炎症;(2)胃黏膜萎缩;(3)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胃黏膜炎症导致上腹部不适、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黏膜萎缩导致消化吸收不良、乏力等症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可能导致胃癌。
二、临床诊疗技能5. 请简述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方法。
解答: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方法包括:(1)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等;(2)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等;(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
6. 请简述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解答: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等;(2)饮食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3)生活习惯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7. 请简述肝硬化的诊断方法。
第四篇第十四章肝硬化诊断及治疗
图示侧枝循环建立和开放
腹水
腹水形成的机制:钠、水的过量潴留
门脉高压:PVP>300mmH2O 低白蛋白血症: <30g/L 淋巴液生成增多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多 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重吸收增多 有效循环血容表面颗粒状,可触及结节,常无压痛
3.内镜治疗:硬化疗法 套扎 组织粘合剂注射
4.手术治疗:根据EV程度、脾脏大小及脾亢程度、上消化 道出血的频度及危险性、门脉及食管静脉压力、肝功能 状态及肝硬化病因综合考虑
目的:降低门脉压力,消除脾功能亢进 方法:分流术、断流术、脾切除术 禁忌证:黄疸 、腹水、肝损严重、有并发症者
内镜下套扎治疗
6.腹腔-颈静脉引流 难治性腹水:经限钠水、利尿等常规治疗6周无明显好转 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 适用于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难治性腹水 易诱发肝性脑病
四、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血管收缩药 血管扩张药 联合用药 2.介入治疗: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PTO) 脾栓塞术 TIPSS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1.220.11.2Monday, November 02,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4:17:5414:17: 5414:1711/2/ 2020 2:17:54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214: 17:5414:17Nov-202- Nov-20
>18
注:A:5-6 分、B:7-9 分、C:10-15 分
酒精性肝硬化、肝淤血性肝硬化较病毒性肝炎后肝硬 化预后为好
内科学 第四篇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4.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胰腺非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肿瘤一般很小 (<1cm),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 多发性溃疡 溃疡发生于不典型部位,难治
高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200pg/ml
治 疗
治疗目的:
消除病因 解除症状 愈合溃疡 防止复发 避免并发症
220~240mg 100mg
1.0 0.4 0.5 0.25~0.5
bid bid
bid bid bid bid
方 案
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二种抗生素 铋剂+二种抗生素 如Losec40mg/d+克拉霉素500mg/d +甲硝唑800mg/d 枸橼酸铋钾480mg/d+阿莫西林1.0/d+甲硝唑 800mg/d 疗程为1~2周 四联疗法:PPI+铋剂+二种抗生素 用于初次治疗失败者
3.胃液分析
GU:胃酸分泌正常或低于正常 DU:部分DU胃酸分泌↑ 对PU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主要用于胃泌素瘤的辅助诊断: 胃酸、胃泌素同时↑
BAO>15mmol/h
MAO>60mmol/h
BAO/MAO>60%
4.血清胃泌素测定
血清胃泌素一般与胃酸分泌成反比,胃酸低,胃泌素高; 胃酸高,胃泌素低
H.Pylori菌体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5.
二、非甾体抗炎药
直接损伤胃黏膜 抑制COX-1导致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黏膜的保 护作用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
PU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这一概念 在“HP时代”仍未改变
消化道出血并发心肌梗死的文献
消化道出血并发心肌梗死的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例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肿瘤等。
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速度,严重的出血可能会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消化道出血并发心肌梗死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这会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
心肌梗死不仅会影响心脏的功能,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消化道出血并发心肌梗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消化道出血可能会导致血容量的减少,从而导致心脏对氧的需求增加,加重心肌缺血。
消化道出血可能释放一些有害的物质,如内毒素和炎症介质,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损害心肌细胞。
消化道出血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诊断消化道出血并发心肌梗死的关键是及时采取相关的检查和诊断。
在患者症状明显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进行心电图和血液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
还应该进行胃镜检查和其他相关的消化道检查,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在确诊之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治疗消化道出血并发心肌梗死的原则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同时积极处理心肌梗死。
对于消化道出血,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的方案应根据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来确定。
对于心肌梗死,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以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出血控制和心肌梗死治疗的还需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
消化道出血并发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患者本人也应注意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文章共1041字】第二篇示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呕血、便血等症状。
消化内科工作计划四篇范文
消化内科工作计划四篇范文一、目标与背景: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中一个专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学科。
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消化内科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本工作计划旨在优化消化内科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二、工作内容:1.提高临床诊疗能力(1)加强医生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临床治疗水平。
(2)建立全科医生与消化内科医生的合作机制,共同分享病例讨论和治疗方案。
(3)定期组织内科学术会议,邀请专家做学术讲座,提高临床医生的学术水平。
2.加强科室管理(1)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2)制定科室的工作流程,规范临床操作,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加强科室人员间的沟通协调,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3.加强科研与学术建设(1)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提高科研水平。
(2)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提供科研条件和平台,吸引人才。
(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
(4)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分享科研成果和经验。
4.加强患者教育(1)建立健全患者教育制度,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控制饮食,改善生活习惯。
(2)开展公众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提供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疑问。
(4)建立互联网平台,提供在线咨询和交流,方便患者随时获取医疗服务。
三、工作计划安排:1.第一年(2023年):(1)加强医生培训,提升临床治疗水平。
(2)建立全科医生与消化内科医生的合作机制。
(3)制定科室的工作流程,规范临床操作。
(4)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2.第二年(2024年):(1)加强科室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建立健全患者教育制度。
3.第三年(2025年):(1)加强科研与学术建设,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章 胃炎
黏膜出血:胃底部黏膜广泛出血,点状或小片状,并密集融合成片,色鲜红
黏膜出血:胃窦及胃体交界处黏膜广泛出血,点片状,色红
黏膜糜烂、出血:胃底黏膜广泛、糜烂出血,渗出的血液附于黏膜表面, 色暗红
治疗
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对严 重原发病预防性使用抑酸药
暂时禁食或流质饮食,多饮水 对症处理:
CSG黏膜红斑:红斑呈片状,较密集地分布于胃窦四壁
CAG:轻度并黏膜糜烂
CAG:黏膜变薄,血管透见
CAG黏膜粗糙伴点状出血:胃窦部黏膜粗糙,局部以白相为 主,伴散在出血
诊断标准
病史和体检:无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1.评估胃炎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和 严重程度 2.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药物、酒精或胃十二指肠 反流
✓ 尿素酶作用:HP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将尿素分解为NH3, 既能保护细菌的生长环境,又能损伤上皮细胞
✓ 毒素作用:HP具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 应
✓ HP菌体细胞还可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 H.pylori感染后几乎无例外地引起组织学胃炎。长期感染(约 5~25年)后,部分患者可有胃黏膜萎缩和化生。H.pylori相关性 胃炎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 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H.pylori感染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 的发生是H.pylori、宿主(遗传)和环境因素三者协同作用的结 果。
肠腺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胃腺转变为肠腺样,含杯状细 胞
假性幽门腺化生—胃体腺转变成胃窦幽门腺的形态
不典型增生(dysplasia)—增生的上皮和肠化生上皮可发生发育异 常,形成所谓不典型增生。表现为不典型的上皮细胞,核增大, 增生的细胞拥挤有分层现象,黏膜结构紊乱,有丝分裂象增多。 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
2024年消化内科总结范本(四篇)
2024年消化内科总结范本____年消化内科总结一、概述____年,消化内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推进,我们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
消化内科专注于研究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食管、胃、肠、肝、胆囊和胰腺等。
以下将对____年消化内科领域的进展进行总结。
二、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1. 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进步,基因检测技术在消化内科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更早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和疾病倾向,有助于提前干预和治疗。
2. 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消化内科领域的疾病诊断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
纳米传感器和纳米探针的应用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疾病诊断,提高了消化内科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三、疾病治疗技术的进步1. 全面治疗策略的推广:在____年,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药物治疗转变为全面的治疗策略。
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段,可以更好地控制消化内科疾病的发展和进展。
2. 微创技术的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消化内科手术可以通过微创技术进行,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3. 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消化内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效果。
四、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1. 个性化营养指导的推广:随着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疾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相关联。
个性化营养指导的推广可以帮助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患病风险。
2. 消化内科健康管理的发展:消化内科的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通过定期体检和健康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更早地发现潜在的消化内科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挑战与展望在消化内科领域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
流行病学
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大 约为3.9~8.5:1。一般认为人群中发病率为10%左右。
临床上DU多于GU,两者比例为3:1 DU好发于青壮年,GU平均晚十年 我国南方>北方,城市>农村 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夏季
a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黏膜除经常接触高浓度胃酸外,还受到胃 蛋白酶、微生物、胆盐、乙醇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因此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概括起来说溃疡的形成是 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和侵 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所致。
a
16
七、其他危险因素
吸烟:可能与吸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胰 腺分泌碳酸氢盐,降低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和影响胃黏膜 前列腺素的合成等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食物和饮料可引起物理性或化学性的黏膜损 伤,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如浓茶、咖啡、烈性酒、过冷、 过热饮食、辛辣调料等。
病毒感染:极少部分患者胃窦溃疡或幽门前区溃疡边缘 可检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远离溃疡区域为阴性,而这 些患者无全身的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缺陷的证据。
a
8
HP导致PU的发病机制
HP-胃泌素-胃酸学说 HP→胃泌素↑→胃酸↑ 根治HP→胃泌素、胃酸恢复正常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学说
HP致十二指肠黏膜分泌碳酸氢盐减少
a
9
二、非甾体抗炎药
直接损伤胃黏膜 抑制COX-1导致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前列
腺素对黏膜有保护作用
a
10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
a
17
病理
部位:DU 95%在球部,少数发生于球后部(球后溃疡)。 GU 85%发生于胃窦小弯、胃角。同一部位有2个以上的 溃疡称为多发性溃疡。胃、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称为复合 性溃疡。
形态: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直径<2.5cm,深度 <1.0cm,累及黏膜肌层,少数可深及肌层甚至浆膜层,边 缘整齐,规则,底部平整,干净或有灰白色渗出物。直径大 于2cm称为巨大溃疡。
2. 蛋白酶的作用:HP可产生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并消化上皮细胞膜, 破坏粘液屏障结构。
3. 尿素酶作用:HP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将尿素分解为NH3,既 能保护细菌的生长环境,又能损伤上皮细胞。
4. 毒素作用:HP具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 应。
5. HP菌体细胞还可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a
14
五、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DU患者胃排空比正常人快 →十二指肠酸的负荷加大→黏 膜损伤。
GU患者胃排空延缓→胃窦张力↑→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胃酸分泌↑。同时存在十二指肠-胃反流,反流液中的胆汁、 胰液和卵磷脂损伤胃黏膜,还可加重HP感染。
a
15
六、应激与心理因素
如紧张、忧伤、焦虑、强烈的精神刺激,可影响胃 酸分泌、胃肠运动和黏膜血流调控等,可引起溃疡的 形成。临床上PU多见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发病 相对较少;城市多于农村;战争时期多于和平时期。
胞总数的增多可能为体质因素或长期刺激后的继发现象。 2. 壁细胞对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强。如食物、五肽促胃液素刺
激后胃酸分泌反应大于正常人。
a
12
3. 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机制发生缺陷。正常情况下, 当胃液pH<2.5时,肠黏膜分泌胰泌素、胆囊收缩素、 肠抑胃肽和血管活性肠肽,这些物质具有抑制胃酸的作 用,这一反馈抑制机制可发生缺陷,遗传、HP感染等是 可能的影响因素。
4. 迷走神经的张力增高。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直接刺激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a
13
四、遗传因素
少数PU患者有家族史,传统观念认为有家族史者发病率 是一般人的3倍;“O”型血人群发病率可高出40%。但 在“HP时代”,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受到挑战,认为HP感 染有“家族聚集”现象;“O”型血者细胞表面表达更多 的粘附受体,两者均与HP感染有关。尽管存在这种现象, 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不能否定。
HP感染改变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间的平衡:通过毒力因子在胃 型黏膜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的防御-修复 机制;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侵袭因素。
a
7
HP的作用机理
1. 粘附作用:HP具有粘附素能紧贴上皮细胞,使细胞绒毛断裂,细 菌被绒毛覆盖,不易去除。推测粘附作用可能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 致病性相似。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Pep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类型: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溃疡的黏膜 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a
18
演变与转归
修复愈合,一般需4~8周。 溃疡发展损伤血管→上消化道出血。 溃疡穿透浆膜→穿孔。若穿孔后壁与胰、肝、横结肠粘连
称为穿透性溃疡。 溃疡疤痕收缩或浆膜层与周围组织粘连→病变部位畸形和
PU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 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未改变。
胃壁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变为胃 蛋白酶-能降解蛋白质分子,而它的活性取决于PH值,当 PH>4时,其失去活性,所以胃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a
11
DU患者胃酸分泌增多更为显著,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壁细胞总数增多。胃酸分泌量与壁细胞总数相平行,壁细
a
4
保护因素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膜屏障 黏膜血流量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 表皮生长因子
损害因素 胃酸 胃蛋白酶 HP NSAIDs 酒精、吸烟、应激 炎症、自由基
a
5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a
6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近十多年来大量研究充分证明,HP感染是PU的主要病因。 1. PU患者中HP感染率高:DU患者HP的感染率为90%~100%,GU 为80%~90%。而在HP感染人群中约15%~20%发生PU。 2. 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常规用抑酸药治 疗PU,不根除HP,愈合率低,加用抗HP治疗愈合率高。常规用 抑酸药后愈合溃疡的年复发率为50%~70%,根除HP后复发率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