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
一、引言
周长是一个基本的几何概念,是指封闭图形的边界长度。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教授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计算技巧。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编写一份认识周长的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理解周长的概念及其作用;
b. 掌握计算封闭图形周长的方法;
c. 熟练运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b.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自信、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
c.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
1. 周长的定义:
a. 周长是指封闭图形的边界长度;
b. 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概念。
2. 计算周长的方法:
a. 针对不同类型的封闭图形,介绍计算周长的具体方法;
b.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周长的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
a. 通过一些实际场景,引导学生将周长概念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认识周长说课稿一等奖
认识周长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我的主题是“认识周长”。
一、引入周长是我们学习数学时常常遇到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
通过认识周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形状的特征和性质,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计算简单形状的周长。
三、分析1. 知识点分析:周长是指一个封闭图形的边缘长度之和。
对于不规则图形,我们可以通过将其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形状,然后计算每个形状的周长,最后求和得到整个图形的周长。
2.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计算方法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本课将重点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技巧。
四、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边长,并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些物体的边长吗?”2. 概念讲解:介绍周长的定义,并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确定它们的周长,并与同桌进行讨论和比较。
4. 拓展探究:给学生一些不规则图形,让他们尝试将其分解为简单形状,计算出整个图形的周长。
5.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总结归纳周长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根据课程需要,设计相关的板书内容)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通过拓展探究环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布置的作业,学生的巩固复习也得到了保证。
谢谢大家!。
《认识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2.通过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开发学生的绘画能力;3.调动课堂生动和互动的气氛,培养学生与教师和课程内容的互动;4.通过适当的作业和评价,监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1.理解周长的概念;2.练习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1)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直线、线段、角等基础知识;(2)结合适量的示范和海报,教师介绍“周长”的概念,讲解可以计算的周长算法。
2.主要环节:(1)展示线判断和时间测量:先给同学展示一个没有度量的长相新奇的线,然后让他们估计长度。
接着,同学可以使用一只量角器、一米卷尺或者一个手表来测量线长。
最后,统计每一组学生的结果,决定哪一个答案最接近实际值。
(2)讲解周长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一些纸张和水杯、圆形等图形的周长。
(3)课外作业:通过同桌合作、家庭间交流的方式,学生在个人小组里设计、制作一个标有周长的模型。
(4)展示自己的小组模型: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周长模型,学生可以讨论和比较不同组的特点,表现和结果。
(5)测量实例:使用一米尺测量每张纸的周长,然后在黑板上展示学生所得到的结果。
学生可以自由地讨论、发问、发言。
(6)培养自己的绘画能力:提供个性化材料(如彩笔、画布等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绘制和制作一个关于“周长”的艺术作品。
四、教学后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教师通过重复和总结来强化学生对于周长概念和测量技巧的认知。
(2)评价:将学生的作品、个人和小组的表现、课堂讨论和测量结果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3)作业:带来更具挑战性的作业,例如:身边的周长物品调查(如车轮、篮球、树干等等),或是使用英寸、英尺和码作为测量单位。
五、教学思考:(1)在教学时,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认识周长》(说课稿)
(2)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长度测量知识,推导出周长计算公式。
举例:通过实际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宽)×2,进而推广到其他规则图形。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分组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让我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中增加一些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操作。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意识到自己提问的方式还有待改进,应该更开放、更有针对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一环节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让学生复述等,以确保他们对周长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周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物体的边缘长度?”比如,我们的课桌边缘、书本封面的边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周长的奥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论证;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周长的相关问题,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紧扣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认知周长》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知周长》说课稿——获奖说课稿认知周长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
1. 认识并理解周长的概念;
2. 能够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3. 能够应用周长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导入:通过出示各种图形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思考和讨论,并呈现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向学生解释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图片或实物,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周长
的练。
4.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周长的概念应用到日
常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通过回顾研究内容,概括本节课要点,并检查学
生的研究效果和理解程度。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
1. 教学手段:板书、示意图、实物、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
2.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实物展示、练材料、学生教材等。
四、教学评价及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观察法、学生表现评价法和
小组合作评价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练成果,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情况,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为了改进教学,建议增加实际问题的练和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和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五、其他事项
本节课教学计划适用于七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时间为45分钟。
人教版认识周长说课稿
人教版认识周长说课稿一、说课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周长”。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周长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定义,并能用语言描述周长。
- 学生能够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周长概念的理解和描述。
- 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到实际图形中。
- 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工具测量周长,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或图片,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 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 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周长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学生准备:- 学生需准备直尺、彩笔等学习工具。
- 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树叶、饼干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边缘。
- 提问学生:“这些图形的边缘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探究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周长的定义:“围成一个图形的边的总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 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用绳子围绕不同的图形,然后拉直绳子,用直尺测量长度,体验测量周长的过程。
-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并进行交流分享。
3. 巩固练习:- 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周长》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周长》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1、《周长》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这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因此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五、教学过程1、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
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
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
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
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苏教版《认识周长》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认识周长》优质说课稿XXX《认识周长》说课稿一:说教材《认识周长》是XXX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里的周长概念既包含规则图形的周长,也包含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一方面是因为生活中大量存在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知范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学好周长将为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1.说教学内容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教材中没有出现抽象的周长定义,只要求学生联系实物与图形理解周长的含义,能通过自己的操作表达对图形周长的理解。
61页例题,先出现一个儿童游泳池,池的上口一圈边线用粗黑线表示,教材通过卡通说出“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例题中又画了一双手在用绳子沿树叶的边围一圈,并把绳子拉直放到直尺上量长度,其中前一幅图突出“一周”,后一幅图突出周长是长度,再次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同时还让他们看到可以“拉曲成直”,便于度量周长。
“试一试”引导学生继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通过“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和“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认知迁移,以对物体表面周长的认识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在说、量、算等活动中,理解平面图形一周所有边的长度总和是图形的周长,这里面既有周长的概念,又有计算周长的基本方法,两者有机融合成一体。
“想想做做”第1~3题起巩固周长概念的作用,其中第2题通过描出各个图形的边线,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周长是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的长度总和。
第4、5题测量或计算图形的周长,第4题特意在各个平面图形中设计了长度相同的边,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各图形的周长,为以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第6题引导学生把对周长的认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是一道实践活动题。
认识周长说课稿14篇
认识周长说课稿14篇认识周长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教材分析】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
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
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PPT放前测图)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
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
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 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法学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
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精选7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周长》第1课时。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结合课件,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来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我的挑战。
三、说教法、学法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注重实践。
四、说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认识周长》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XXX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一部分的内容。
本课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到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们的边线长度,并且能够自主探索测量和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基础的基础上,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教学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提供有意义、现实和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认识周长”是“空间和图形”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森林运动会”和观察游泳池和篮球场的周围边线,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进行测量和计算,进一步理解周长,并组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这样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周长的概念,并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的目标为: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到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们的边线长度;让学生在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加上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研究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理解周长的含义和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将采用实践操作、观察、测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周长的含义,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2024《认识周长》说课稿范文
2024《认识周长》说课稿范文引言: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课堂教学内容《认识周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概述1. 《认识周长》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第6课时。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教材来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课堂探究做铺垫;-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或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例题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例题的引导和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为了有效进行教学,我做了以下准备:- 准备了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以图表、图片、动画等形式直观呈现知识点;- 整理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准备针对性的解答和辅导;- 准备了学生实践操作时所需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围绕着一个花园的篱笆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篱笆的周长是多少,从而引出对周长的认识与探究。
2. 概念解释通过演示教学,向学生解释周长的概念和意义,并展示一些常见几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探究与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计算物体的周长,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4. 讲解与示范根据学生的合作成果,我进行总结讲解,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教材中的例题来演示周长的计算方法。
5. 练习与巩固给学生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适时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检查答案和解决问题。
人教版《认识周长》说课稿
人教版《认识周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次课程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认识周长》。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周长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
因此,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周长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实物操作辅助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树叶、饼干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边缘。
- 提问学生:“如果我们要用绳子围绕这些物品,需要多长的绳子呢?”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测量、拼接等方法,实际操作计算几种简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 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计算周长的规律。
3. 概念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现,明确周长的定义:图形边缘的长度和即为周长。
- 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与图形的形状、大小有关。
4. 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
- 通过小游戏,如“找出周长相同的图形”,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延伸-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尝试计算它们的周长,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 讨论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跑道设计、装饰边框等。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周长概念和计算方法。
认识周长说课稿(通用11篇)
认识周长说课稿(通用11篇)认识周长篇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苏教三年级(上册)p61~62《认识周长》。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我的思路是: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或4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认识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认识周长说课稿(精选3篇)认识周长说课稿1恭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份知识。
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一、说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故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竭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味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认识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认识周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认识周长》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形、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
讲授法:讲解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2. 学法:观察法:观察图形的特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动手操作法:通过实际测量图形的周长,掌握测量方法。
合作交流法: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美丽的图形,如树叶、五角星、长方形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这些图形都非常漂亮,那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这些图形呢?”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形状、颜色等。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认识周长》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认识周长》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周长》。
该单元通过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周长的概念,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以及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封闭图形的周长是指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2. 能够使用工具(如直尺)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3. 理解周长与边界的关系,能够运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封闭图形的周长是指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2. 学生能够使用工具(如直尺)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3. 学生能够理解周长与边界的关系,能够运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
难点:理解周长与边界的关系,能够运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剪刀、胶水、平面图形卡片、生活情境图片等。
学具:直尺、剪刀、胶水、平面图形卡片、生活情境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圆形桌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桌面的周长。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直尺沿着圆的边缘走一圈,记录下步数,然后计算步数乘以每步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
2. 概念讲解:讲解周长的概念,周长是指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
引导学生理解,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的边界。
3. 测量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封闭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使用直尺测量其周长,并记录结果。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它的周长。
”引导学生运用周长的概念,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5. 随堂练习:出示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6. 生活情境应用:出示生活情境图片,如一个游泳池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运用周长的概念,计算出游泳池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周长的概念: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周长的计算:1. 测量法:用直尺测量封闭图形的边界2. 计算法:根据图形的特征,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周长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并填写在作业本上。
《认识周长》一等奖说课稿
《认识周长》一等奖说课稿1、《认识周长》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
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版认识周长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认识周长优秀说课稿一、说课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认识周长”这一单元。
周长作为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理解后续的图形知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片、绳子、尺子、计算器等。
2. 学具准备:学生自备彩色笔、纸张、剪刀等。
3. 课件准备:包含图形的周长计算示例及相关动画演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品,引起学生对图形边缘长度的关注。
- 提问学生:“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大小,我们应该怎么衡量?”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探究新知- 定义周长: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绳子围绕图形一周,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从而引出周长的定义。
- 计算周长:通过课件演示和实际操作,教学生如何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3. 巩固练习-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形状纸片的周长,并计算出结果。
-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测量和计算的过程及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与图形大小、形状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图形的边数增多,周长会有什么变化?5. 总结归纳- 总结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强调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园林设计、跑道长度等。
六、板书设计【认识周长】一、周长定义:图形边缘的长度和二、计算方法:1. 测量法2. 公式计算三、应用举例- 园林设计- 跑道长度七、作业布置1. 测量家中不同物品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北教版《认识周长》优质说课稿
北教版《认识周长》优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教版教材中的《认识周长》单元,属于小学数学第二册。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研究到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理解周长的概念。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周长。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计算周长的方法;-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难点- 确定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准备- 教案、教学课件;- 学生课本、练册;- 直尺、铅笔、纸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图形,询问学生这些图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并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介绍计算周长的方法。
3. 拓展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巩固所学的知识。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图形,并让他们计算图形的周长。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研究成果。
6.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册的部分题目。
六、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计算周长的方法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的练,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馈,思考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周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
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一、说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
(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
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
学生可能想到: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
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5米5米7米7米篱笆长多少米?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附:板书设计认识周长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
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