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学教育2。
1808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分裊杆刘車抵毛政才内容摘要:梅州话被称为客家方言的“标准语”,具有特殊的交流沟通、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多重价值,但是 在调查发现其处于逐渐萎缩的不利境地,需给予加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力度。
本文在简要概括了梅州客家方 言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变革造成的冲击和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出发,针对性的分析了其越 发式微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梅州客家方言传承保护路径探索客家属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其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杂融 了畲、峒等山区少数民族等形成 的民系,主讲语言为客家语,是汉 语七大方言之一。
同时,它也是客 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之一。
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和赣 南等地区。
由于梅州被称为“天下 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 的典型代表,梅州话也顺理成章 成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
目前学 界关于梅州客家方言调査研究的 成果已有不少,本文重点关注现 代世情、国情下客家方言传承、保 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及其 解决路径等。
一.梅州客家方言生存现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支撑。
方言是 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 即捍卫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 发展、社会变革,方言文化出现衰 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梅州客家 方言也不例外。
虽然梅州客家学 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文 史学者的追捧,但是其传承发展 仍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性难题。
而 隐藏在梅州客家方言之中的客语、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 俗等文化瑰宝,也随着时间而慢 慢地流失,从而导致梅州客家方 言的文化孤岛出现。
梅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下辖两区一市 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属经济欠发达的粤东山 区。
以此为基础将梅州客家方言024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
梅州风俗
梅州客家文化史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
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
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我们作为梅州人,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历史篇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研究报告梅州客家娘酒文化初探
梅州客家娘酒文化初探目录廖玲玲一娘酒的传说与历史渊源 (1)二梅州客家娘酒的制作过程与功效 (3)三梅州客家娘酒的文化内涵 (6)1梅州客家的娘酒文化内涵丰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62梅州客家的娘酒文化体现出客家的儒家文化特质 (7)3梅州客家的娘酒文化也反映出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饮用品。
客家娘酒,正是这千万种酒文化中的一支细流,是客家饮食文化和娘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中心,客家娘酒文化是梅州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梅州无处不酿酒,无人不喝客家娘酒,男人喝了,豪情满怀,女人喝了,养颜滋润……总之,娘酒成了梅州人民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品,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种酒文化,而这丰富多彩、美妙绝伦的酒文化,无不影响和贯穿了勤劳善良的梅州人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梅州人民淳厚、古朴的生活。
一娘酒的传说与历史渊源在客家地区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蒸酒磨豆腐,矛(无)人敢称师傅。
”可见酒和豆腐在客家人饮食中的经典地位。
在客家人地区,饮酒是很普遍的习俗,客家人饮的酒是用糯米酿制的水酒,很少喝“高粱”之类的烈性酒,客家人年长的会饮,年小的也会饮,而在节庆佳日、喜庆寿诞上,酒是缺不了的。
梅州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
客家酿酒坊,位于客家民族的聚居地梅县,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据了解,如五华的长乐烧、平远的南台酒、兴宁的齐白昌、珍珠红、梅县的客家娘酒等等,都是在客家地区久销不衰的名酒。
而客家娘酒,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1993年荣获广东省名牌黄酒称号。
据王增能的《客家饮食文化》一书中说:“据说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
过去畲族人将剩饭,不管是糯米饭还是粳米饭,撒上酒饼草酿喝酒。
客家人正是从畲民那里学得了这一技术,从而制作酒饼出售。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民俗事象为载体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的流传于民间。
民俗舞蹈是人们在特定的表演场域、相对稳定的民俗活动中所进行的族群情感的外在表现,人们用身体语言记录整个仪式活动过程,传递其特定的主旨及文化意蕴。
一、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与客家民俗文化民俗舞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表征在身体之上,依存于民俗事象,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印记,需要把它放置于特定的语境中阐述舞蹈本体,分析其自身所具备的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和民俗事象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信仰民俗。
梅州地区由香花僧侣在斋主家中操持的佛教形式,在梅州上水地区、下水地区(以梅县丙村为分界线,在丙村以上的梅江区和梅县诸乡镇,为上水派;在丙村以下的梅县诸乡镇,以及蕉岭、大埔等县均为下水派)一般被称作“香花佛事”“香花仪轨”,它既是佛教度亡仪轨,也是梅州客家人重要的人生仪礼。
香花仪轨是具有浓郁客家民俗文化特征的宗教仪式部分,包括静态的念唱经文的音乐表演及动态的技艺规范的舞蹈表演,借助舞蹈的动作姿态表演形式,为逝去亡者颂德祝福、寄托哀思,传递出民俗内涵及佛学理念,香花仪轨真正实现着“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佛前皆忏悔”的心灵超升。
二、道具舞蹈:铙钹花铙钹花,是香花仪轨中一项技艺性较高的器械舞蹈,其传承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梅州客家地区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
“铙钹花”一般在场外进行,表演者僧侣或斋嫲主要依靠铜铙钹、一根筷子、竹竿等道具舞出花样繁多的表演套路,其表演过程无唱念经文,而是伴随节奏明晰的锣鼓声,僧人或斋嫲于一席之地,抛舞铙钹,舞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农耕文化的色彩,其目的主要是调节场面气氛。
(一)舞蹈动作僧侣或斋嫲表演“铙钹花”的动作套路源自客家人對于自然景物的模拟与生存生活的再现,蕴含佛学理念,兼具社会功能。
“铙钹花”表演时主要使用的是铜铙钹,其道具为圆形,从道具中便可窥探客家民众意欲表达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视,追求生命的延续,体现佛教“六道轮回”的理念。
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浅析梅县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
菲物 质文化
传 承客 家 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浅析梅 县 客家 山歌 的保 护和传承
体育服务 中心 广 东 梅 州 5 1 4 0 0 0 ) [ 摘
要 载体 。
要 ]客 家文化是 广 东三 大文化之一 ,是 中华传统文化 不可缺 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独具
帅说 : “ 不 仅 要继 承传 统 ,也要 努力 创 新 。 ”郭沫 若 先 生有 诗颂 日 : “ 山歌入 夜 唱 丰收 ” 。梅 县 客家 山歌 的传 承 和传 播 ,除 了老艺 人 的共 同努 力 ,使 山歌 艺术 花 繁锦 绣 ,歌 声飘 四海 ,更 与梅 县 县 委 、县 政府 与 文化 部 门的重 视 和大 力发 展 山歌事 业是 分不 开 的,主要 为 : ( 一 )1 9 8 3 年 ,梅 县人 民政 府 决 定每 年 “ 中秋节 ”为 山歌节 。至2 0 1 2 年 已举行 了2 6 届 ,固定 形成 了梅 县 富有 地方 文 化特 色 的传 统 节 日活 动 。活动 的形 式主 要 以山歌对 唱 、山歌 擂 台 比赛 为 内容 ,用 山歌宣 传 党 的各 项方 针 政 策 ,宣传 新人 新事 新风 尚,鞭鞑 “ 假 、恶 、丑 ” ,歌 颂 “ 真 、善 、美 ” 。 ( 二 )宣 传 推 介 、 营造 氛 围 ,打造 客 家 人 文 品牌 。充 分 利 用 客 家 山歌 贴 近 生 活 、贴 近 群 众 、 贴近 实 际 的特 点 ,合 理 开发 利用 客 家 山歌 资源 ,积 极 举 办群 众 喜 闻乐 见 、方 便参 与 的特 色 文化 活 动 。通 过对 民间 艺人 和举 办各 种活 动 大力 传 承和 发 扬 ,使 全县 客家 山歌 的传 承和 保 护 工作 有序 进 行 。 充分 利用 梅 州批 准 设立 客 家文 化 ( 梅州 ) 生态 保 护 实验 区和 创 建广 东梅 州 文化 旅 游特 色 区 的 时机 ,通 过 广播 电视 、报 刊 、 《 乡情 乡 音 》杂 志等 媒 体 , 向海 内外 客 家人 宣 传客 家 山歌 在传 承 文 明 、资 政育 人 、普 及 知识 、丰 富精 神文 化 生 活 的作用 。宣传 推 广梅 县 客 家传 统 文化 特 色 ,实 现对 梅 县客 家 文化 的保 护 、传承 与 弘扬 ,使其 成 为促 进 区域 文 化 的和 谐 发展 、连 结 海 内外 客 家 人 乡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一般而言,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
咸:指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饮食文化特征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客家菜特征的形成,一方面与客家人的生活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时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一、二两重。
酒宴菜肴数量讲究“六碗八盆十样”,盛器多用大碗、盆、钵。
这些与一向节俭的客家日常生活形成极大反差。
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来考察客家妇女的地位,可以看到客家妇女的地位呈现为一种奇特的矛盾状态。
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思想及社会普遍对女性生理的误解,使客家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
客家女性在吃饭时,通常是不能出现在餐桌上的,特别是未婚女性或未生育的小媳妇更是无权上桌。
盛了饭,夹了菜,她们的一日三餐只能在厨房灶台旁完成。
客家女性一般也不参加公共宴会,即使是小范围的家族餐会,女性也不能与男性同桌而食。
由此可见,在客家传统中,陈旧的社会性别话语权依然根深蒂固,客家妇女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未改变,在社会总体价值体系下,客家女性依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尊崇的仍然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探讨梅州客家文化
探讨客都梅州及梅州客家文化赖远科(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梅州,这个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由于它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加上客家人聚居地天然的地理条件,“客都梅州”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堪称世界建筑一绝的围龙屋为代表的独特客家民居。
身为一个地道的梅州客家人,为了更好的弘扬和不断发展梅州客家文化,本人在此文中将用五部分来介向大家展现客都梅州以及梅州的客家文化。
第一,广东梅州的概括;第二,梅州客家建筑以及客家山歌;第三,梅州文化及梅州客家人的特征;第四,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五,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关键词:客都梅州;梅州;客家文化;客家山歌To Discuss The Guest of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LAI Yuan-ke(Literature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China)Abstract: The world's largest hakkas settlement, Is one of the world hakka spirit home, Due to its peculiar cultural background , Plus the hakka settlemen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Guest is MeiZhou Own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Especially the world architecture well is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dragon house to represent the unique hakka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s a real meizhou hakka,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and continuousdevelopment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I will to interface with fiveparts in this article to show you the guest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 First, the guangdong meizhou sum up; Second, meizhou hakka architecture and hakka folk songs; Third, meizhou and the features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Fourth, meizhou hakka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Fifth, meizhou hakka culture resource tourism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Keywords: The Guest of MeiZhou;MeiZhou;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song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凝现,也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内在的深层结构。
一-、梅州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讲解脉络:客家由来------客家建培训课件-新版.ppt
最新文档
4、光禄第介绍 5、张弼士 史迹(问答)----客家八贤(实业救国、商界大亨、华侨领袖) 6、张裕酒文化展览馆 A、张弼士 1892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B、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孙中山题赠“品重醴泉” 奖
匾 C、中国“苦艾酒”---味美思
最新文档
二、肇庆鼎湖山---森林生态游
讲解脉络:鼎湖山生态特征---特别植物介绍---补山亭----飞水潭---1、生态介绍 A、广东四大名山;鼎湖山的由来---顶湖,天湖,宝鼎 B、岭南名山;庆云寺1983年成为全国重点寺观,北回归线上的明珠 C、北回归线附近大都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几大沙漠
我省受东南季候风影响和台风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原始风貌 E、鼎湖山是天然大宝库:植物1834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23种;珍稀动
物15种白鹇的主要栖息地。 F、1956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定位研究站 1982年,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G、天溪、天湖、云溪
四、国恩寺
引言—
1、位置:广东新兴县、“禅宗六祖的故里”,六祖惠能旧居和圆寂之所,位于 六
祖镇龙山山麓,原名“报恩寺”,唐中宗李显赐名为“国恩寺”
2、惠能生平介绍
俗姓卢、名惠能,唐贞观十二年农历二月初八子时降生,三岁丧父;24岁在金 台寺听讲《金刚经》开悟,后到湖北黄梅岭拜五祖弘忍为师,成六祖。先在广州 法性寺(现今光孝寺)弘扬佛法,次年,在韶关南华寺弘法30多年,后回到国恩 寺圆寂,世寿76岁
游览线
1、国恩寺前 莲花池—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 菩提树—1988年从光孝寺移植而来、每逢二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
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项。
古时衣着皆为汉唐服制遗风,比拟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富家用白绸缎。
直至清末仍大体如此。
兹分别略述如下:衣服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
衣服袖子宽长,袖口宽一尺左右。
男装另一式是“长衫〞,俗称“四围齐〞,长度以能遮盖“脚眼仁〞为准。
此衫作礼服用,讲究的外加穿“马褂〞,配上小官帽俗称“榄豉帽〞,在年节或作客时才穿。
裤子,那么男女根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腰是用较软的布做的,穿时用纱织布带俗称“裤头带〞扎紧,或干脆不用布带,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
裤管俗称“裤脚〞宽尺八至二尺。
—个裤筒穿两条腿也还很宽。
如果裁去—截,就象当今流行的时装“裙裤〞。
旧时,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多穿一件较短的长裤就是了。
内衣,那么一般都穿,俗称“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两式,比外衣狭窄。
讲究穿着内衣、内裤是近代以后的事。
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布、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
冬春御寒之衣服那么统称“寒衣〞,一般有“夹袄〞即双重厚布制成的外衣、“棉袄〞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袄。
下套穿棉制“马裤〞。
“马裤〞样式乖僻,只做两条“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联,无裤腰,穿时左右腿各穿—条,上边有一布条,将布带结扎在裤头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
其色泽多偏黑、蓝、灰色。
布是自己用棉花、〞:麻纺织的,俗称“家机布〞。
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
染料是上制“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岁穿的衣服,多不用钮扣,只用布带扎紧。
上身为襟式,下身为“开裆裤〞。
一般要在六、七岁入学前,才制着成人式衣服。
以上服式,均指布质的。
文化之乡——梅州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饮食、民居等,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家乡有个独特的风俗——注重文化。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的雅称,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而来,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辈出。
文化之乡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艺、教育、信仰、习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当属教育——一是倡办教育;二是送子上学堂;三是英才辈出。
最著名的还是倡办教育和英才辈出。
倡办教育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组织。
宋代以来,梅州书院林立、文风鼎盛。
东山、蓝田、桂岭等书院均见证着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
此外,梅州地区其它各区县均在较早时广泛办学兴学,书院、学宫、学校等机构遍地开花。
据史志记载,梅州地区南宋时即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兴盛,闻名海内外。
就算是现在,在改革开放以来,梅州高考升学率也稳居全省前列。
英才辈出《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进士、岭南第一才子宋湘、八旬翰林、学霸韩山等佳话。
以梅县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进士,有些还是一家的。
乾隆嘉庆年间,可谓是梅州文风最盛时,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会试,广东全省中进士者11名,梅县占5名;嘉庆3年(1798年)戌午科广东乡试,全省中举者88名,梅县占17名,其中李汝谦为榜首的解元。
清状元吴鸿督学广东,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
其中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
梅州市还有本叫《梅州进士录》的书,以详实的史料展现唐宋至明清千年间梅州涌现的进士,描绘他们的生平、事功,为人们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提供了窗口。
《进士录》提供了这样的数据:进士283名(含文进士和武进士),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引题:黄河之水,一泻千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从唐宋逐渐形成的客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条支流。
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客家人的世界,了解并且感受客家文化。
提问:什么是客家?答1客家人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处在漫无止境的迁移中,一直被视为做客他乡的族群,在辗转客居的过程中,土著居民用“客人”,“客“,客仔”来称呼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和接受了“客人、”的名称,自称为“客人”或者“客家”。
答2”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它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自北方南迁移的大量汉人,第二,南迁汉人在迁入某一地区,以其人数,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居民,又吸收原住居民的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形成具有自己发言,习俗,精神,自觉意识,和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社会群体一种新文化载体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之源客家人的“源“是在河洛。
也就是黄河,洛河流域这一广阔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
客家人迁移之因1犁地面积与人数的逆向发展。
早在东汉时,河洛地区,就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十亩共桑之迫”“人稠地土狭,不足相供。
”2自然灾害,外族压迫,战乱使得数以百计的人背井离乡,去寻找较为安宁的环境。
3官职迁调4,游学经商5争斗,客家迁移不是一次性迁移到闽,赣,湘三省交界地区,而是逐渐迁移,并且不断加入新的百姓。
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1女劳男逸。
自宋灭亡以后,元朝为了根绝后患,企图搜素追随宋室迁移,进行抗元斗争的客家人,被搜捕到的都有诛九族的危险,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男的都不敢外出,所有的耕作,搬运,劳动,不得不由妇女来替代,男的在家中负起读书,手艺,营商,抚育,烹饪的责任。
先代如此,后代也就相沿成习,所以客家妇女没有不从事耕作和劳动的。
2平等意识。
在农忙时候,家里人手不够,不是去雇请工人,而是去找左邻右舍来帮工,也就是你来替我做工,不是我用钱买来的,而是你发挥友爱精神来给我帮忙。
这种平等精神是孕育于长期的移民生活,在客家人逃难迁移的时候,一路上经历不少的艰难困苦,毒蛇猛兽,土匪强盗,碰到危险的时候只有你帮我,我帮你才能共度难关,请是请不来的,也没有人愿意受请。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简介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梅州又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故乡。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力,被“黄学”研究专家称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其在梅城的书斋“人境庐”、故居“荣禄第”及古民居建筑“恩元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简述梅州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
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
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然而“客从何来”?这向来是外地游客感兴趣的话题。
一说客家人是中原士族“衣冠南迁”的后裔,一说是畲族与南迁汉族相结合的后裔。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客家人”?不少专家指出,“客家”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判别“客家人”应更多地从文化入手,这种文化包括客家语言、客家意识、客家习俗等。
辛亥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
日本作家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保台抗倭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都涌现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丘逢甲、何子渊、叶剑英、范汉杰等梅州客家籍将领;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胜枚举,如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勤劳俭仆、崇文重教、爱国爱乡、重义轻利、勇于开拓的传统特性,在众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留住客家人远去的记忆——浅析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趋势的加 强和现代化 进程的加 快 ,这 些依 靠 口授和行 为传承 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正在 不断消
失 ,形势十分严峻 。笔者从基层文化工作者参与梅县 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角度 ,浅析
梅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现状 以及 以后工作 中的几点设想。
[ 关键词]文化遗产
保护
传 承
的载体 ,是梅县客家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 年,国务院就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出了指导性 意见 ,这为我们梅县 的非物质文 05 提
化遗产保护工作吹起 了战斗的号角。
一
、
挖掘贽源,完善 申报保护名录体 系
联 系梅县实际 ,梅县成立 了县级 、镇级 非物质 文化遗 产的普查机构2 个 ,确定前 期工作准 备、线索挖 1 掘 、项 目普查 、材料制作和验收五个普 查工作阶段。普查期 间,县普查办成员和各镇文化站干部深入普查第
神州民俗
21 01 6 年第1 期 4
文 化 遗 产
留 住 客 家 人 远 去 的记 忆
浅析 梅 县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保 护 与传 承
蔡 利 梅 县 程 江 镇 文 化 站
[ 摘
要 ]客 家文化是广 东三 大文化之一 ,是 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客 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展示 出客 家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生存智 慧、想 象力。随着全球化
—
—
1 6— 4 -
摄录保存 。通过普查 ,在全县范 围内挖 掘出了一批社会影 响大 、文化价值高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一类3 项, 8 共拍摄 视频资料 18 3 分钟 ,制作光碟2 盘 ;拍摄 相片 16 ;编纂文 字资料 1册计8 5 4 1张 5 . 万字 ;绘制项 目分布图
梅州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梅州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个充满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作为一个
历史悠久的城市,梅州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梅州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梅州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其中,梅州客家花灯、梅州客家木偶戏、梅州客家梨木雕刻、梅州客家花鼓和
梅州客家民歌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都是梅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项目传承了梅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梅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梅州客家花灯是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它是用竹条、纸和彩灯制作而成,具有
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梅州客家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它以木偶为表演工具,通过操纵木偶来表现故事情节,是梅州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
梅州客家梨木雕刻是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梨木为原料,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梅州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梅州文化的瑰宝,它们传承了梅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梅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梅州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促进梅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总之,梅州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是梅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梅州人
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梅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客家话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
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
常用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的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客家节日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
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
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农事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
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
梅县崇庆第客家文化探秘
溪西的黄砂村 。其兄长古建成从小过继给别人 ,二
兄古 定长 天折 .家 中还 有 四弟古 敬垣 、五弟古 朴 齐
及六弟古子苑 .排行第三的古石泉实质上负起长兄 之责 ,十余岁便要赚钱养家 。还要兄兼母职 ,背着
幼弟 到 山中砍 柴帮 补家 用 马来 西亚林 博 爱主 编 的
类的客家宗族奋斗的历程 .更凸显 了客家传统农耕
的绘 画令 人 叹 为观 止 .工笔 精 细 ,人 物栩 栩 如 生 。
在家侍奉父母 .亲 自 带领五弟古朴齐及六弟古子苑
到槟 城协 助 打理 “ 仁爱 堂 ” 。
在东南亚一带 . “ 仁爱堂”是历史最悠久 的中
药行 .至今仍 在槟 榔 屿唐 人街 屹立 不倒 ,而 且在 2 0
6 1
稳定 .而 且有 能力 承担 很 多的应 酬 和捐款 。古 石 泉 发迹 后第 一件 事是 回乡买 田建屋 。留下 老 四古 敬垣
工钱都要找他 .因而当地人便把这座大屋叫做 “ 古
秀阶” 整 座 房 屋共 有 1 0 个 天井 、9 厅 、7 3 房 、2 口
水井。 “ 崇庆第 ”三个字乃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 , 大门直进分别为下 、中、上三个厅堂 ,厅堂房梁上
重 要性 ,家族 成 员 之 间强 调 孝 道 、遵 循 祖 辈教 导 、
乡土 文化
梅县崇庆第客家 天 探
。
周
广东 梅 州作 为 历 史 文化 名
城 .具 有 丰富 的 人文 底 蕴 。千
的半 圆形 水塘 遥相 呼应 。客家 围龙屋 素来 讲究 严 格 的前 后左 右之 对称 .但 若从 空 中俯视 崇 庆第 。就会 面积 约8 0 平方 米 的 内陷 .因而使 得整 座 大屋 的外 观 甚 为奇特 .这 其 中就 与古 家的 家族创 业 历史及 其 与
长寿之乡广东梅州 追寻客家文化 沉淀记忆的时光场所
长寿之乡广东梅州追寻客家文化沉淀记
忆的时光场所
梅州,这个长寿之乡的客家文化,从远古时期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梅州的客家文化是梅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梅州人民最传统、最珍贵的文化宝藏。
梅州这片长寿之乡,追寻客家文化的时光场所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客家文化园。
客家文化园位于梅州市的古城西江口,是梅州市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遗迹,还有许多深入客家文化的展览馆,比如客家文化历史馆、客家音乐馆、客家文化艺术馆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到客家文化的魅力。
此外,梅州还有许多客家人口传统活动,比如客家文化节、客家婚礼、客家文化节等,都是客家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客家文化节是客家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活动,每年定期在梅州和梅县举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歌舞、锣鼓、茶艺、书画、革工艺等项目,让人们有机会体验客家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俗。
梅州这片长寿之乡,客家文化是梅州人民最传统、最珍贵的文化宝藏,追寻客家文化的时光场所也不少,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到客家文化的魅力,梅州的客家文化也将一直流传下去,以至永久。
梅州客家文化
灵 千 梅 雁 雁 叶 光 泰佛州南 鸣 剑 寺 安塔围飞 湖 英
楼
寺炉茶 旅 故 屋田 游 居 度 度 假 假 村 村
梅 州 著 名 的 景 点
梅州景点地形图
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虎形村,建于清代,坐 东北朝西南,现有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叶剑英在此出 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建国后,叶剑英分别于 1951年、1953年、1971年和1980年四次回到故居。此 时将宗族近房亲属后裔另迁它处安居。1987年列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对外开放,1989年6月广东省人 民政府将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归属纪 念馆管理。1992年8月经梅县人民政府批准划定文物保 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1年6月由国务院宣布为全 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在故居右侧建立叶 剑英元帅纪念馆,2001年6月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 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 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内度后建 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
现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勇军大将军时亲手任命
的义军“诚”字、“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 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国家AAAA级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梅县
雁洋镇福村,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 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 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旅游 度假胜地。雁鸣湖旅游度假村近年被评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 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是 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 在青 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 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 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
梅州风光
–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 – 元魁塔 – 华侨围屋 – 神光山 – 丘逢甲故居 – 皇佑笔自然保护区 – 龙文自然保护区 – 黄蜂窝茶山旅游区 – 人境庐 – 丰溪自然保护区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
•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我国著名的文化之 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 维龙村。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温泉 地矿资源丰富,山庄内有多个温泉露水点,水温 高达83oC,从地下2600多米喷出,是我国那至世 界罕见之高热矿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及广东省 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检测,汤湖热矿温泉和热 矿泥,含有人体所需的60余种微量元素,可治疗 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泥,天下第一奇。
巧夺天工的造化折服。
泮坑风景区
• 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离市区7公里,占地 47平方公里,三面环山,林木苍翠,风景不错。 景区内主要有泮坑公王庙、“泮溪飞瀑”、念慈 亭等景点。区内设有茶座、餐馆、游艇、水上飞 机等旅游设施。
龙岩寺
• 位于离梅城70公里的隆文镇岩前乡。寺筑于天然 岩洞--龙牙岩洞中,故又名“龙牙寺”。相传为 明万历初年,由一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 岩洞高约12米,宽约20余米,深达50米。走进岩 洞,迎面是佛殿。中间塑有“三宝大佛”及诸佛 像;两边岩壁,依高低之状,塑观音行天及十八 罗汉,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龙牙岩洞顶、 洞壁由石灰岩冲刷自然形成的景物甚多:有观音 坐莲、金猴凌空、仙人出洞、鹦鹉含花、石柳垂 丝、乳泉长滴等天然雕塑奇观。尤为奇特的是 “天窗高照”:阳光从洞顶一个小洞穿进,洞外 的蓝天彩云、绿树花影历历在目。但是,不管洞 外斗雨倾盆,却是滴水不入洞中,此中奥秘,耐 人寻思。
千佛塔
• 千佛塔是一座铁塔,铸于965年。这座塔并不 高,只有4.2米,每边长2米不到,为四方形,但 令人惊叹是塔的每面都铸有大小佛像250尊,四 面共计有一千尊佛,故名。系广东省重点保护文 物。
• 该塔始于修慧寺内,后毁,乾隆初年由嘉应州官 王者辅迁置于梅城东郊山上,1989年迁入普同塔 院内。1990年,普通塔院新建了一座高36米的大 塔,共九层,首层置千佛铁塔,二至九层内壁镶 了千尊汉白玉佛像,顶层安放着千尊金佛。
。 身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假胜地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
• 位于梅州市丰顺县西北部的龙鲸河,距县城45公里。龙鲸 河整个漂流河段共有9.8公里,落差40米,河段里除了有十 滩三峡三潭外,还有目前经有关专家考证发现的世界上数 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冰臼群。那些大大小小的100多个冰 臼,经过长期的冰川冲击,研摩形成大小不同、形状怪异、 玲珑亮滑的石雕群体,游客在此驻足观赏,无不为大自然
特色优势 历史文物古迹熠熠生辉
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 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 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 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 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客家独特的人文景观。
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 叶剑英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客家话: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 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 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 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
录
客 家 婚 宴
婚娶,是客家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经过说媒、相亲、合八字、定亲一套程序之后,便择定吉日迎娶 举行婚礼,迎娶这一天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隆重而热闹的礼俗。
1、新娘化妆。新娘在伴娘陪同下化妆(可在家、到婚纱影楼或到美容店),同时,新郎起床,准备当天红包 (5个左右);
2、新郎接车。新郎和伴郎接头车和车队,开始扎花车;
•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 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 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 床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 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 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 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 像。
3.车队出发到新娘家。(车队一般先是摄像车或领队车,然后是花车,然后是车队)新娘家应在车队到达 之前的10分钟准备好迎接队伍、盖好马葫芦(一般离家门30米以内的都要盖);车队到达新娘家新郎叫门,一 般由新娘的姐妹或朋友刁难一下新郎后开门。新郎应及时给刁难者一个红包,以示感谢。
4.车队从娘家出发到新家。出发前,新娘妹妹要拿两个红盆(里面是镜子、梳子、特制馒头等)。 车队到达后,新家安排人在门口放鞭炮,以示庆祝。进去后新娘叫爸叫妈,收到一个大红包!大概 30——40分钟后从新房出发到酒店;
客家婚宴主要特点:
婚宴中,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 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
注意事项
所有亲戚口袋里必须令备一个利是,因为新郎新娘在敬酒时要奉上利是,这是避免尴尬是事情发生。
录
客 家 山 歌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 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 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录
客 家 风 光
–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 –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 叶剑英元帅故居 – 阴那山和灵光寺 – 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 –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 – 泮坑风景区 – 龙岩寺 – 千佛塔
黄遵宪故居
丁日昌故居
宋湘故居
丘逢甲故居
居故帅元英剑叶
何如璋故居
文物保护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 发挥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 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修。
7.上菜。 婚喜宴席,是客家人中最讲究、最体面的宴会,出的菜都是最为上乘的,较常见的有鱼丸、“搏丸”、 海参、猪鸡鸭等,但是婚宴中是不能出“酿豆腐”的,因为“酿豆腐”是四方形的,客家人称为“酿豆腐,各打 各”,“各打各”就是离散的意思。
8.婚宴结束。结束后,新人出去照外景,婚礼筹备组指派两到三人负责善后,主要包括和酒店结算、剩下的烟酒 饮料收拾、安排送亲戚车辆。新人在拍完外景后,晚上可以安排几桌好菜款待婚礼筹备组有关人士,以示感谢;
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客家话主要特点
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 [p‘], “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 奉声母部分字今读 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f-],“孵,讣”读[f-],“扶,肥, 饭”也念[f]。古晓匣母合口字,客 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 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 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大部分 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 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 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 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 西客家话的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奖) • 广东梅县情歌 •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 • 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狗变三伯公等 • 客家山歌擂台赛(部分)
录
客 家 美 食
客家美食
• 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吃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梅州的特色 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另外,当地的客家娘酒也很有名,值 得一尝。
梅州介绍
金成
录
梅
客
客
客
客
州
家
家
家
家
介
美
婚
山
风
绍
食
宴
歌
光
录
梅 州 介 绍
梅州世界客都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 市一区 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 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 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 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