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宗教信仰

合集下载

蒙古族宗教信仰禁忌

蒙古族宗教信仰禁忌

祭火 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 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 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 赫”(火神母)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 月祭。年祭在 阴历腊月二十 三举行,届时, 在长者的主持 下将黄油、白 酒、牛羊肉等 祭品投入火堆 里,感谢火神 爷的庇佑,祈 祷来年人畜两 旺、五谷丰登、 吉祥如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宗教音乐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 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 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 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 点节奏而舞。萨满歌舞将音 乐、舞蹈、诗歌、魔术、杂 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 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 精灵舞蹈(亦称图腾舞蹈) 三个主要部分。
其结构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 板。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 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 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最后,主祭 巫师歌唱《送神曲》,萨满歌舞即进入尾声。
5、忌蹬门槛 到牧 民家作客,出入蒙古 包时,绝不许踩蹬门 槛。农区、半牧区 的蒙古人也有此禁 忌。在古代,如果有 人误踏蒙古可汗宫 帐的门槛,即被处死。 这种禁忌习俗,一直 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 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 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 的健康发育不利。 7、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 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 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 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 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祭“腾格里” 蒙古语音译,意 为“天”。蒙古族 萨满教观念之一。 指上层世界,即天 上;又指主宰一切 自然现象的“先 主”;还包含“命 运”的意思。祭 “腾格里”是蒙古 族重要祭典之一。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民族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民族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民族风俗内蒙古呼伦贝尔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

这里生活着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各自保留并传承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

蒙古族是呼伦贝尔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民族风俗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氛围。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风靡一时的蒙古袍,它以宽松舒适、色彩鲜艳为特点。

男性蒙古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袍,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袍子,头戴花环,身披斑斓的披肩。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蒙古族人还会佩戴精美的银饰,显得格外华丽。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他们在传统节日、婚礼和葬礼等重要场合都会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呼伦贝尔草原文化节等,这些节日都是蒙古族人展示自己民族风俗的重要时刻。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季举行,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民族群众。

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会展示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还有蒙古族歌舞表演和民俗展示,热闹非凡。

除了蒙古族,呼伦贝尔还有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风俗也各具特色。

鄂温克族是以猎渔为生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以皮袍为主,头戴毛皮帽,身上还佩戴着丰富的饰品。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有猎民节,当地人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狩猎活动,展示他们的狩猎技巧和生活方式。

达斡尔族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也以皮袍为主,但与鄂温克族的服饰有所不同。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有捞鱼节,人们会进行捞鱼活动,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

呼伦贝尔的民族风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喜欢歌舞和马上运动,他们的民族风俗是这片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游客来到呼伦贝尔,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多民族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推优自我介绍

少数民族推优自我介绍

少数民族推优自我介绍
【蒙古族】
我们蒙古族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族人善畜牧、骑射,住的是蒙古包。

汉文帝时,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促进胡汉民族团结,自古被引为佳话。

历史上,我们蒙古族还曾出现过军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数学家、天文学家明安图等代表性的人物。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喇嘛教。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

1947年,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而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发展民族经济、文化,聚居地区工农业迅速发展,草原牧区面貌大为改观,实现定居放牧。

蒙古族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文已有700多年历史。

每年夏秋之际的那达慕大会便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

【彝族】
我是彝族,与隋唐时的乌蛮民族有渊源关系。

彝族原有象形表意的老彝文,在1975年确定了800多个规范彝字,主要在在凉山州推广使用。

我们彝族文化绚丽多彩,在许多彝文抄本、碑刻、铸铜、医学著作,天文历法、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

彝族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奉祖先,并受道教、佛教影响。

族内男人服饰为裹布帕包头,右前方扎英雄结,族内妇女则头复绣花瓦式方帕。

外出时男女常穿黑色“擦尔瓦”(似斗篷)。

每年夏历六月廿四日的火把节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蒙古族特点一、概述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同时还分布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蒙古族的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下面将从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外貌特征蒙古族的外貌特征与东北亚民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平均身高较为高大,一般肤色偏黄,眼睛通常为深色,双眼皮较为普遍,鼻梁较高且挺直,面部轮廓清晰。

此外,蒙古人的头发一般为黑色,眉毛浓密、弯曲。

三、语言文字蒙古族使用蒙古语,这是一种属于蒙古-鄂温克语系的语言。

蒙古语是一种富有韵律美和表现力的语言,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

蒙古族的文字主要使用蒙古文,它是一种垂直书写的文字。

除了蒙古文,蒙古族在接触汉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开始使用汉字。

四、宗教信仰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这是由古代的游牧民族传播至今的。

蒙古族的信仰包含了丰富的神话和传说,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在生活中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

传统的牧民生活中,蒙古族人会进行一些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健康和平安。

五、传统文化5.1. 美食蒙古族有着独特的风味美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烤全羊。

蒙古族人将整只羊放在火上烤制,烤得外焦里嫩,味道鲜美。

此外,蒙古族还有烤肉、奶制品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5.2. 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舞蹈和音乐艺术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优美而富有力量感,常常以表现骑马、射箭等军事活动为主题。

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为代表,这是一种弓弦乐器,给人一种独特而激昂的感觉。

5.3.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人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材和毛毡搭建而成,结构简单而坚固,适应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求。

蒙古包内部布置舒适,有着特殊的空气循环系统,方便蒙古族人在不同地点停留。

六、结语蒙古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他们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并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分析

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分析

关 键 词 独 特 地域特征 ; 文 化 生 活 风 俗 ; 独 特 宗 教 信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蒙古族 作 为 中 国 的少 数 民 族 大 部 分分布 于 我 国 的内 蒙古 自 治 区 其 余 部 分主 要分 布 于 我 国 的 吉林 省 辽 宁省 黑 龙 江省 以 及 青 海 新疆 甘 肃等地 目前 为 止 全世 界 的人 口 大 约 1 0 0 多万 人 而我 国 的蒙古 人 口 大约 为 5 9 8 万 人 在我 国 的少 数 民 族 人 口 总 数中排 名 第六 他 们 自称 蒙古 其 宗 教信仰 以 及 文 化 习 俗 也 是具 有 研究 的 历史 意义 的 一 我国蒙古族 的 生 活 习 惯 及 风俗 ( 一 ) 蒙古 族 的饮食 习 惯 作 为一 个 传 统 的少 数 民 族 其 民 族 的传 统 文 化基本 没 有 改 变 但 由 于 受 各 种 环境 ( 如 社 会环 境 以 及地理 环 境 ) 的影 响 和 各 种生 活 方式 的变 化 而 变化 在 很 多方 面 上 都发 生 了 改 变 在 一 个 民 族 中 食 物 的需求 是 必 不可 少 的 在我 国 蒙古 族 日常 生 活 中主 要是 以 奶 类 及 肉类 的食 物 为 主 而后 来 由 于 畜牧 业 转 向农 业 肉类 和 奶 类 的生 产 日趋 减 少 就 形 成 了 主 要 以 蔬 菜 和 杂 粮 为 生 活 需求 品 但 是这 种 转变 并不 与 汉 族 的生 活方式相 同 在 汉族 的 日常生 活 中早 中午餐 基 本是 以 大米 面 食 以 及 各种 蔬 菜 为主 而 在 蒙古 族 中 早 中晚 三 餐 基 本上 主 要 是 奶类 和 肉类 ( 蒙古 人 称 以 肉类 作 为 材料 的食 品为 红 食 而 已 奶 类作 为 材料 的食 品为 白食 ) 其中奶 类主 要有 羊 奶 和 牛 奶 主 要 是 用 来 加 人砖茶 以 及 食 盐来熬 制 和 加 工成 奶茶 而 肉类主 要 包括 羊 肉 牛 肉 以 及耗 牛 肉 也 是蒙古族 人 民 最喜 爱 的食 物 比较 有 代表 的是 蒙古 的手扒 羊 肉和 烤全羊 也 是 经常 用 来 在 特殊节 日 中款 待来 自远方 的亲朋 好 友 体 现 了 蒙古 族 人 民 的热情 好客 而 在 蒙古 族加 工制 作 的 风 干牛 肉也 深受 内地 人 民 的喜 爱 由于 原 材 料 的成 本 偏 高 加 工过 程 复杂 价 格 也 相 对 比 较高 蒙古 族 也食 用 杂 粮 类 食 品 荞 面 白面 以及 谷 米 等 也 经常 出 现 在 蒙古人 晚 餐 的饭 桌 上 酒 类 作为 一种 饮 品 也 是蒙古 族人 最 为 喜爱 的 其中主 要 包 括 白 酒 奶酒 以 及 黄酒 蒙古 人 一般都 是 自己 酿 酒 而 酿 酒 工 艺 也 与 传 统 的 良 出 来 的酒 颜 色 酿酒 工 艺 有 所 不 同 主 要 是用 黍 秘 密 和 白面 发酵 酉 微黄 味 香 甘 甜 老 少 皆宜 并具有 软 化 血管 舒 筋 活 血 的功 效 对 身体 的健康很 有 帮助 ( 二 ) 蒙古 族 的居 住 环境 及 习 惯 蒙古 族 在 游 牧 时期 主 要 是住 蒙古 包 其 原 因 是 由于 在 游 牧 期 间 的流 动性 比较 大 对游牧 的生 活 方 式很 不 方便 而后 来 随 着生 活 方式 的改 变 越 来 越 多 的 蒙古 人 习 惯 了 定 居 的生 活 就 由蒙古 包 变 成 了 平 房 平 方 在 蒙古语 中读 作 板 升 而 每天 要 畜 牧 的 牛 和 羊 都 会圈 养在 后 院 的库 伦 中 ( 三 ) 蒙古 族 的节 日 在蒙古 一年 中所 过 的节 日主 要 有春 节 正月 十 五 二月 二 和 一些 传 统 节 日如 清 明 节 中秋 节 端午 节 腊 八 节 其 实 和 汉 族 的传 统节 日都 大 同 小异 而 不 同 的是 蒙古 族 平 时会 有 像 庙 会 和 家 祭 以 及 那达 慕 和 祭 敖包 这 种 在汉 族传统 节 日 中没 有 的节 日 鲜 明 的 体现 出 了 蒙古 族是 一 个具有 独 特 的生 活 文 化 习 俗 和 宗 教信 仰 的 民 族 ( 四 ) 蒙古 族 的礼节 一个 人 的 遇 到 问 题 时 的表 现 会 体 现 一 个 人 的修 养 以 及 内涵 而 作 为 蒙古人 对礼貌 的修 养 是 十 分 注 重 的 经常 会在 一 些 电 视 节 目上 看 到 有些 朋 友 去 蒙 古旅 游 或 者 想 了 解 蒙古的 文化 时蒙古 人 民 会 给来 自远方 的朋 友 无论 你 是 陌 生 人还 是 老友 都 会为 他 献上 象 征 着敬 意及 祝贺 的 哈达 并会 精 心 准备 最好 的食物来 招 待 如 蒙古 人 最喜 欢最 具有 蒙古 草 原 独 特 风 味 的手 扒 羊 肉 以 及 精 心 熬 制 的奶 茶 在与 客人 推 杯 换盏 时 蒙古人 更 是会 主 动敬酒 体 现 了 蒙古大 汉 粗狂耿 直 的性格 以 及 对 远 道 而 来 的客 人 最 真诚 的欢 迎 有 时候 还 会用 一 些 蒙古族 的传 统 民 谣 进 行 劝酒 前来 的客人 如 果 一 饮 而 尽 也 能 向蒙古人 民 表 达 出 对他 们 的欢 迎 表示 真 诚 的谢意 蒙古 人 民

蒙古族民族文化

蒙古族民族文化
蒙古包营造技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独特,注重实用性和美观 性。
毛毡制品
蒙古族地区盛产羊毛,毛毡制品如毛毡帽、毛毡鞋垫等具有保暖 和耐用的特点。
05
体育竞技与娱乐活动
蒙古族搏克比赛规则介绍
• 参赛选手:搏克比赛通常由两名身强力壮的蒙古族男子参加,他们被称为“搏克手”。 • 比赛场地:搏克比赛在一个圆形场地内进行,场地通常铺有沙土或草地。 • 比赛规则:比赛开始时,两位搏克手互相抓住对方的肩膀或腰部,通过摔跤技巧将对方摔倒在地。每场比赛通
短调两种。
03
蒙古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
04
05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
02
民俗风情与节庆活动
成吉思汗祭典
祭祀仪式
祭祀舞蹈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蒙古族人民会 在成吉思汗陵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 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怀念。
在祭祀仪式上,蒙古族人民会表演具有 民族特色的舞蹈,如安代舞、筷子舞等 ,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之情。
蒙古族起源与发展
16到17世纪起蒙古开始受到藏 传佛教影响,17世纪末时外蒙 古大部分地区归入喀尔喀蒙古。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 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 政府。
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 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ongolia)。
表演形式
安代舞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单人舞、双人舞或集体舞。在表演
过程中,舞者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来展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营造出欢
乐祥和的氛围。
04
民间工艺与美术传承
巴林左旗皮影戏制作工艺
皮影选材与制作
选用优质牛皮或羊皮,经 过浸泡、刮薄、晾晒等工 序,雕刻成各种人物、动 物形象。

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

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

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它在13世纪至14世纪期间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是其统治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更好地了解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蒙古帝国的宗教多元性、蒙古族的民间信仰以及蒙古帝国的宗教政策。

一、蒙古帝国的宗教多元性蒙古帝国统治的地区涵盖了不同宗教的信仰者,这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宗教多元性。

多元的宗教信仰使得蒙古人在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后并没有试图强制推行自己的宗教,相反,他们对各种宗教保持着宽容和尊重。

蒙古帝国崛起之前,蒙古人信仰的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信仰,主要祭祀自然神灵和祖先。

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伴随而来的是对不同宗教的接触和融合。

在征服中亚和伊朗地区后,蒙古人接触到了伊斯兰教,成为了一部分蒙古人的信仰。

而在征服中国后,蒙古人还接触到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这些宗教也逐渐在蒙古帝国的统治地区传播开来。

二、蒙古族的民间信仰除了蒙古帝国的官方宗教,蒙古族还有一些民间信仰,这些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是图腾崇拜。

蒙古族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腾,而图腾代表着个人的命运和祖先的灵魂。

蒙古人将图腾视为保护神,并通过祭祀来祈求图腾的庇佑和祝福。

蒙古族还有一些与自然相关的信仰,比如对山、对河流的崇拜。

在蒙古地区,自然资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依靠,因此蒙古人将大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并对之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们会通过举行丰收祭等仪式来感谢自然的恩赐。

三、蒙古帝国的宗教政策蒙古帝国是一个相对宽容的帝国,特别是在宗教政策方面。

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并没有试图强迫其统治地区的居民改变宗教信仰,而是采取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蒙古帝国扶持的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在统治地区得到了发展,同时,其他宗教也在蒙古帝国的领土上自由传播。

蒙古帝国的开放宗教政策有利于促进各个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蒙古族文化概述

蒙古族文化概述

蒙古族文化概述蒙古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历史、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蒙古族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交流和多学科的融合中形成和发展的,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1. 历史文化蒙古族文化起源于古老的蒙古部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历史资料记载,蒙古族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的。

蒙古族历史上曾经建立了多个帝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朝和清朝。

在这两个朝代中,蒙古族的文化达到了极盛的阶段,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宗教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蒙古族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融汇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精华。

2. 生活习俗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以牧民生活为主。

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喜欢自由、好斗,尊重英雄和勇士,热爱音乐、歌舞等艺术活动。

蒙古族人以马骑准、弓箭取胜,因此马匹乃是蒙古族人民生命力的象征,他们生活中与马密不可分。

蒙古人有着进取、刚毅的特点,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而且富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3. 文学艺术蒙古族的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吟诵”,这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朗诵形式。

蒙古族还有自己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

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和民间戏剧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蒙古族的“马头琴”是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此外,蒙古族的织锦、雕刻、石刻等艺术形式也各具特色。

4. 宗教信仰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通过佛教学习和实践,蒙古族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精神享受和人生意义,他们尊重和崇拜高僧和喇嘛,他们也通过佛教实践来祈求世界和平和稳定。

蒙古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掘和保护蒙古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和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以下是一些蒙古族传统文化和风俗的特点:
1. 游牧生活:蒙古族传统上以游牧为主,他们常常居住在蒙古包(圆顶帐篷)中,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

2. 骑马文化:蒙古族是擅长骑马的民族,骑马在他们的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们举行赛马和马球比赛,并将马视为珍贵的财富和力量的象征。

3. 祭祀崇拜:蒙古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他们信仰藏传佛教,也有一些信仰萨满教。

每年的贺岁祭、梅花节和白羊节等都是重要的宗教节日,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

4. 艺术和手工艺:蒙古族有独特精美的艺术和手工艺制作,如刺绣、银饰、革制品等。

蒙古族的民歌舞蹈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烤全羊:蒙古族有一种特色的烹饪方式,即烤全羊。

这是一种重要的节日食品,象征着祥瑞和幸福,也是团结亲人和朋友的重要方式。

6. 蒙古语言:蒙古族使用蒙古语,这是一种属于蒙古语系的语言。

蒙古族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称为“蒙古文”。

7. 传统服饰:蒙古族男性常常穿着“五宝袄”(一种长袍)、长裤、皮靴等,女性则常穿“五宝襦裙”。

服饰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蒙古族特色。

总体来说,蒙古族传统文化和风俗展示了他们崇尚自然、勇敢和豪迈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家族价值观。

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使得蒙古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的文化特色和影响力。

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宗教信仰现状调查

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宗教信仰现状调查

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介绍青海海西州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自治州,其地处青藏高原的祁连山南麓,气候干燥,地貌多样,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景区。

海西州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蒙古族传统文化是海西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信仰则是维系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就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宗教信仰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举出五个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青海海西州蒙古族信仰宗教状况的背景蒙古族是海西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其宗教信仰结构也十分丰富。

海西州蒙古族信仰宗教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和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祖先信仰的一种,其信仰体系包括“信神、拜风、敬祖、祭灶”四大要素。

随着蒙古族地区佛教的传入及其对蒙古族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的吸收和融入,蒙古族信仰宗教结构逐渐演变为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体,萨满教和其他少数宗教信仰为辅的格局。

而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的宗教信仰现状则会更加多样和丰富。

二、大型宗教节庆活动举办较少对于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而言,宗教信仰最具代表性的往往是宗教节庆活动。

例如,藏传佛教中最大规模的活动藏历新年,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诸如呼伦贝尔草原祈雨祈丰收等重大节日。

然而,在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中,大型的宗教节庆活动却显著减少,主要原因是其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资源贫乏,财力有限。

三、萨满教信仰在较少的村落中得到传承萨满教是蒙古族祖先信仰的一种,其信仰体系在青海海西州蒙古族村落中得到传承的情况比较少。

如今,在部分较少的村落中,萨满教信仰得到了一些传承。

萨满教信仰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尊奉神灵,崇拜昆仑山、祁连山等高山负责神灵,崇拜农业、畜牧业的主要神灵土地神等。

一些萨满教信仰者还会抚摸牲畜、跳神舞和唱诗经等方式表达敬重之情。

四、藏传佛教传承具有地域特点藏传佛教是海西州蒙古族村落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传承的方式与其他地区略有不同。

海西州地区居于青藏高原的南部,地质构造丰富,高山峻岭、河流湖泊丰富,环境极为恶劣。

蒙古族宗教史研究之蒙古萨满教

蒙古族宗教史研究之蒙古萨满教

蒙古族宗教史研究之蒙古萨满教——少数名族宗教文化历史作业38022619 陈颂松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蒙古族亦是我们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蒙古民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很多宗教,如萨满教、索罗亚斯德教、景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成吉思汗“长生天会保佑我们”之类的话语,这里的“长生天”就是蒙古萨满教的最高神,蒙古人则每行事必曰:“托着长生天底力气”,无一事不归于之“长生天”。

蒙古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并且随着氏族公社的解体,由自发性的原始宗教转变为“人为的宗教”,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流传至今。

“灵魂观念是一切原始宗教的发端”【1】,而翁衮崇拜则是蒙古萨满教所特有的一种灵魂观念。

蒙古人用毛毡、丝绸、木块或青铜等制成各种形态的翁衮偶像,供奉在蒙古包内,以求得保护。

翁衮分为善翁衮和恶翁衮两类,蒙古萨满教认为行过大善的人的灵魂成为善翁衮,而恶人的灵魂终日彷徨于地上,入侵人的身体引起疾病,杀死儿童,即为恶翁衮。

当恶翁衮侵扰人时,萨满要借助善翁衮的力量与恶翁衮做斗争并驱逐它们。

蒙古萨满教的神灵结构,是以“长生天”为中心的众神并存的多层次结构。

“长生天”在蒙语里为蒙客·腾格里,意思是“永恒的天”或者“永恒的天神”,在明译《蒙古秘史》中翻译为“长生天”。

《蒙古秘史》中共有六十九处提到“腾格里”,其中十一处“蒙客·腾格里”都是在乞颜氏贵族“立帖木真做了皇帝,号成吉思”【2】以后出现的,可见,蒙客·腾格里,也即长生天,是人间的专制君主在天界的投影,是人们把专制君主的观念推广到神灵世界的结果。

蒙古萨满教的祈祷经文、赞歌、祝词中经常提到“以长生天为首的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长生天”的至上性事宜其它诸神的从属性为逻辑上的前提的,蒙古萨满教的天神有天神首领蒙客·腾格里、财富和灵魂的守护者红色吉汗腾格里、掌管雷电的白色闪电腾格里等等。

草原民族的神话和宗教信仰

草原民族的神话和宗教信仰

草原民族的神话和宗教信仰草原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们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神话和宗教信仰是草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草原上,人们崇拜自然,崇拜神灵,相信神灵保佑自己和家族,保佑自己的牲畜和生产。

下面我将在这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一些草原民族的神话和宗教信仰。

1. 天神在草原民族的神话中,天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天神被视为是造物主,管理着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万事万物。

人们相信,天神掌握着自然的力量,可以操纵风雨、冰雪、旱涝等现象。

因此,他们会向天神祈求好天气,好收成和好运气。

同时,他们也会在特定的时候向天神献祭,期盼能够得到天神的庇佑和保佑。

2. 地神除了天神,地神也是草原民族信仰的重要对象。

地神被视为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管理者,掌握着万物的生长和顺畅。

人们相信,地神可以使土地肥沃,让作物茁壮成长。

因此,他们会在每年的春耕和秋收季节向地神祈求好收成。

同时,人们也会在特定的地点祭祀地神,感谢他们的恩惠。

3. 姑苏神女在蒙古族和某些满族中,姑苏神女是一位备受崇拜的女神。

据传,姑苏神女会赐予人们健康和幸福,可以治愈疾病和解除不幸。

她也被称为“牧神姑苏”,被视为牧民的守护神。

在某些地方,人们会在春天和秋天邀请姑苏神女来到自己的家中,祈求丰收和幸福。

4. 祭天节祭天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举行。

祭天节是蒙古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

在这一天,人们要在房前屋后搭起一座“祭天云门”,并在草原上骑马游行。

同时,人们还要准备好大量的牲礼,每家每户都会烤制肉食和奶制品,供奉天神。

不仅如此,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活动和比赛,使整个节日变得非常喜庆和隆重。

5.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形式,也是他们的信仰和文化的象征之一。

蒙古包有一个圆顶和四根主柱支撑,可以随时拆卸和搬迁。

在蒙古包内部,摆放着彩色的布艺和装饰品,增添了简单的居所的美感。

此外,蒙古包还被视为吉祥物,代表着人生的顺利和幸福。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宗教信仰现状研究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宗教信仰现状研究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宗教信仰现状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在不断的变化。

而呼和浩特市的蒙古族宗教信仰现状则展示出了宗教信仰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体现。

本文将就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宗教信仰现状进行研究,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一、蒙古族宗教信仰现状的基本情况呼和浩特市是蒙古族聚居区,其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等。

其中,扎旗寺、古城寺等著名的寺庙颇具规模。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是大量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遗产的保存地,例如开谷寺壁画、宝幢寺唐卡等珍贵文物。

不过,由于历史上受到过多种因素的影响,呼和浩特市的蒙古族宗教信仰现状也有不同的表现。

二、例子1:蒙古族宗教信仰转变的现象近年来,许多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发生了转变,一些人由原本的佛教信仰转向了基督教,甚至或者不信仰宗教。

这一现象在呼和浩特市也有体现,许多蒙古族年轻人在面对传统宗教信仰和现代化生活的碰撞中,不再完全依赖宗教信仰。

这种现象可见一斑,宗教信仰的转变与现实生活的需求,以及文化背景的变化都有直接的关联。

三、例子2:蒙古族宗教信仰与节日文化的关联在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与节日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春节期间,蒙古族各地地方上都会举办“白露腊”活动。

这个活动是一个传统的萨满教节日,蒙古族人在这个节日里祭祀祖先,祈求他们的保佑。

这种宗教信仰与节日文化的关联,说明了宗教信仰在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四、例子3:政策法规对蒙古族宗教信仰的监管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蒙古族传统宗教在加入国家注册时遇到过困难,因此在政策法规上对蒙古族宗教信仰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监管。

例如,历史上的萨满教被视为迷信行为而被禁止。

虽然时至今日,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地位有所改善,但仍需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不能进行违法行为。

五、例子4:萨满教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萨满教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宗教信仰,虽然历史上曾受到政策法规的制约,但是留下来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例如,在呼和浩特市码头街萨满教文化街区内,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萨满教文化艺术品。

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

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

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
引言概述: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包括安葬方式。

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深受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

正文内容:
1. 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
1.1 蒙古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1.2 佛教对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蒙古族人的传统习俗
2.1 蒙古族人尊重死者,认为死者是神圣的
2.2 蒙古族人相信死后有来世,因此对安葬方式非常重视
2.3 蒙古族人认为土葬是最好的安葬方式
3. 蒙古族人的土葬方式
3.1 蒙古族人选择开阔地点进行土葬
3.2 蒙古族人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木质棺材中
3.3 蒙古族人在土葬过程中进行一系列仪式和祭祀活动
4. 蒙古族人的陵墓建设
4.1 蒙古族人认为陵墓是死者的永久居所
4.2 蒙古族人在陵墓上修建塔式建筑物
4.3 蒙古族人会在陵墓周围种植树木,以示尊重和纪念
5. 蒙古族人的后续祭祀活动
5.1 蒙古族人认为祭祀是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5.2 蒙古族人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死者的福佑
5.3 祭祀活动中会有舞蹈、音乐和宴席等形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悼念
总结:
综上所述,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受到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他们尊重死者,相信死后有来世,并认为土葬是最好的安葬方式。

在土葬过程中,蒙古族人进行一系列仪式和祭祀活动。

他们还会修建陵墓,并进行后续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纪念。

蒙古族人的安葬方式独特而庄重,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敬畏和尊重。

蒙古族萨满

蒙古族萨满

蒙古族萨满“博”(祭天仪式)[民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称萨满为“博”,也称“勃额”。

“博”是蒙古族因自然崇拜而产生的原始信仰,属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古老宗教--萨满。

在郭尔罗斯,人们把男萨满称为“博”,女萨满称为“亦都干”,民间统称为“博”,对其活动称为“行博”。

行博活动主要有祭祀、占卜、行医等,甚至涉及草原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蒙古人信奉“长生天”,信仰者视“博”为“长生天”的使者。

自古以来,郭尔罗斯的蒙古族世代传承着神秘的祭天仪式。

大型的祭天仪式由“博“主持,按照传统的蒙古族萨满习俗进行。

对那达慕、祭敖包、祭祖、祭湖等传统民俗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蒙古族祭天活动一般在八、九月份举行。

农历九月初九是蒙古族萨满固定的祭天日。

一般选择在较大的院落,于戊时以后举行。

主祭品必须选择膘肥体壮、没有受伤的公羊(大型祭祀活动选用公牛),采用“掏心法”宰杀后,将全羊用大铁锅煮熟供放在祭坛上。

同时,点燃九烛香、九樽酒,摆放其他供品。

祭祀过程中,主持仪式的主萨满“博”带领徒弟,高声颂读九十九重天尊号,吁请降临享受供品。

仪式结束以后,众人聚餐,分享祭品,参加者不分贵贱,平均分享祭天供品,互相交流感受。

喇嘛教传入郭尔罗斯后,萨满“博”逐渐衰退,但民间一直有传承活动。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信仰蒙古族在历史上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周边民族接触的不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在发生着变化。

萨满教是蒙古族的传统宗教,它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

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原始人认知水平的局限,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十分敬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日月、星辰、风暴、雨雪、山石林木、河流湖泊、凶禽猛兽都曾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在这一点上,蒙古族早期萨满教与其他地区的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无根本差异。

进入文明时代后,原始宗教也随着社会的需要,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表现在宗教信仰更大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现状,例如神祗系统中出现了分工,如猎神、财神、战神、火神等等。

宗教的人为化成分越来越浓厚,与人间的贫富、等级制度相对应,神界也有了高低尊卑的差异,天神腾格里神逐渐上升为主神,最后成为至上神。

人们认为世间可见和不可见的万物都是由腾格里神缔造的,他还在冥冥中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帝王都是由天神指定的,他们是“天子”。

在有文献可考的时代,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已进入了人为宗教时期,社会上有职业的萨满教神职人员孛额(男性)、依都干(女性);有了固定的宗教节日和活动,如祭天、祭火、祭神纛、祭祖等等。

“蒙克腾格里”长生天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蒙古族萨满教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13世纪初期,萨满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在政治斗争中也充分利用了它的影响。

在蒙古族统一前,由于各部族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一些文化发展较为进步的部族,较早地放弃了萨满教信仰,选择了其他宗教。

如克烈部在11世纪初期开始信奉基督教的异端教派聂斯托利教(蒙古人称之为“也里可温”教)。

到了13世纪初,我们知道蒙古族中的乃蛮部、汪古部等也在信仰该教。

这些部族的基督教信仰借助婚姻等关系,在蒙元时期曾对蒙古族统治集团产生过影响。

一直到20世纪,聂斯托利教的一些礼仪仍然积淀在鄂尔多斯的一些蒙古族民众的文化或习俗中。

蒙古族与萨满教

蒙古族与萨满教

蒙古族与萨满教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其成为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而在蒙古族的文化体系中,萨满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蒙古族与萨满教的关系,并阐述其在蒙古族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蒙古族的起源与传统信仰蒙古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蒙古帝国,这个曾经拥有庞大领土的帝国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崭露头角,更是在文化和信仰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的传统信仰主要由萨满教和图腾信仰构成,其中萨满教在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萨满教的起源和基本信仰萨满教起源于古代的北亚地区,它是一种以巫师(萨满)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灵魂,通过与自然和灵魂联系,以祈求保护和指引。

蒙古族的萨满教信仰中,常常涉及到牧民的祭祀和驱邪,萨满操纵自然力量,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人民平安。

三、萨满教与蒙古族的日常生活萨满教对蒙古族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蒙古家庭中,家长会请巫师进行家庭祭祀,以祈求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此外,蒙古族的驱邪仪式也是融入了萨满教的元素,巫师通过驱魔仪式来保护牧民免受邪恶灵魂的侵害。

四、萨满教与蒙古族的文化艺术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中也融入了萨满教的元素。

蒙古族的歌舞表演、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都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灵魂的崇拜。

在传统音乐中,人们可以听到模仿风声、马蹄声和牧歌的声音,这些元素都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萨满教信仰的紧密联系。

五、蒙古族与萨满教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蒙古族与萨满教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萨满教仍然存在于蒙古族的社区中,并且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一些蒙古族的年轻一代对萨满教的信仰逐渐淡薄,更多地接受了现代化和其他宗教的影响。

综上所述,蒙古族与萨满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萨满教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信仰,深深地影响了蒙古族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日常习俗。

这种信仰与传统的自然主义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特色。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天苍为父,大地为母”的宗教信仰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天苍为父,大地为母”的宗教信仰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天苍为父,大地为母”的宗教信仰标签:蒙古族游牧文化;苍天为父;大地为母;宗教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两大宗教。

蒙古游牧民将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和佛教的生态观为信条,崇尚大自然,认为大自然赐予一切事物生命。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形态。

相信人世之外还有神灵世界的存在,相信灵魂不死,是萨满教最基本的思想,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河流湖泊都有灵性和神性,不能轻易扰动,射杀和破坏,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

世上万物都是天父地母所生,不仅相互平等,而且亲上加亲。

作为天父地母之子的人类,应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崇拜天宇、爱护大地、善待自然”①。

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原始的多神信仰,包含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

在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中,“腾格里、嘎扎尔”(天、地)神占重要地位。

萨满教中“腾格里”指的是神,是蒙古人的最高神灵,掌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的、主宰一切的、决定命运的至高无上的众神灵的统称。

它不能与“长生天”相提并论。

萨满教中的“天”是长生天管辖下的众天神。

Tngri是突厥语,唐代已见于中国史书,当时译作“腾里”、“登里”,突厥、回纥可汗之徽号,无不有tengriole一字,唐代音译为“登里哕”,或意译为“天所立”,可见在当时尚有天与天神二意②。

由此可见,蒙古人应该是收到突厥人影响而将众神灵统称为腾格里的。

按萨满教的观念,“上有九十九尊永恒的腾格里”③。

其中,每一尊腾格里的职能和特点不同的,然而它们所掌管的都是与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事,人们的一切恐惧和欲望通过腾格里的崇拜而显现出来。

对古代蒙古族游牧民来说牲畜的兴旺、战争的胜利和人的健康是最渴望的事情,它们尊奉的腾格里也都是执掌这些事项的。

如:吉雅其腾格里、阿达格腾格里、苏勒德腾格里等等。

蒙古人把“腾格里”(天)比做生身之父,把“嘎扎尔”(地)比作养身之母,便孕生了信奉“天父地母”的游牧民族图腾文化和敬天、敬地之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宗教浅谈:[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习俗;多样性;青海蒙古族;新时期The Research of Faith and Culture and Consuetude of Hehuang,Moggol Nationality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ustom, language and life ofMongolian inQinghai, the result is that because of absorbing the Tibetan religion spirit, it becoms different from the grassland culture—Tibet Ha2teau.Key words: Mongolian; faith; costom and culture; multiplicity; peculiarityy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

可是,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

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举行了入教仪式。

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

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

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祭祀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

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

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

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届时,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里面请放神像,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

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

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

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

萨满歌舞将音乐、舞蹈、诗歌、魔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精灵舞蹈(亦称图腾舞蹈)三个主要部分。

其结构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板。

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

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最后,主祭巫师歌唱《送神曲》,萨满歌舞即进入尾声。

由于文化传统、民族融合、宗教政策导向以及宗教自身的原因,蒙古族自元朝时期开始,其宗教信仰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传统萨满教为基本信仰,辅之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诸多类型。

17世纪以后,尽管藏传佛教盛极一时,但基督教、伊斯兰教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变革及宗教自身的转变,蒙古族宗教信仰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科技化、现代化对包括民族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然而,社会现代化对宗教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传统宗教可以借助更多现代手段、也可以通过更多途径来进行自身的变革,包括宗教观念、宗教活动方式等,即如何在不失却本性的基础上去适应世俗社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宗教在现代化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巨变时期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表现在五大宗教及各种民间宗教在其社会生活中都呈现恢复发展之态势,且信仰多元的表现形式繁多。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主要指信仰形式的多元化,即信仰的宗教类型呈现多元化。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信仰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一个民族在同一时期有多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更是不多见的。

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民族性的群众思想信仰问题,与每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紧密相关。

萨满教作为蒙古族最早文化的象征,融合了蒙古族早期各种信仰,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

青海蒙古族尽管并不单纯信奉萨满教,但是这些信仰已经根植于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灵魂深处,构成其民族心态结构的最基本的文化要素,同时这些信仰外化为蒙古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其行为根据。

蒙古族的萨满教信奉者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之说。

萨满自言能交往于人和神之间,代人祈祷,求福求寿。

又能引神附体,捉鬼驱邪,消灾解厄。

因此,人们生了病要请萨满;甚至牧民的牲畜得了流行病,猎人打不到野兽,也都要请萨满。

青海蒙古族的萨满法师随着藏传佛教的信仰在其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弱化甚至被喇嘛所取代,但是萨满信仰还存在于其生活之中,主要由以下各种仪式表现出来。

今天青海蒙古族仍然保留着对天神的崇拜,并且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意义。

比如禁忌中,不准用手或尖状物指天,不准咒天、讪天等,以为大不恭。

青海蒙古族和其他地区的牧民一样十分崇拜火,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非常崇敬,每年进行年祭、月祭的祭火祭祀,在夏秋的奠奶、奠酒祭中,或者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中也要召请火神,以示隆重。

敖包祭祀是蒙古族自然神崇拜的遗存。

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敖包祭祀,河湟地区在祭敖包之前,要屠宰大批的牛羊马敬神,后来接受佛教影响,就请喇嘛念经,用煨桑来代替屠宰。

现在的祭敖包,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宗教内容,成为这里蒙古人的一种类似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五大宗教及各种民间宗教都呈现恢复发展之态势。

在当今的蒙古族中,不仅是藏传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宗教都有各自相当的信众。

多元信仰首先是与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有关的,同时也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精神形成的冲击密不可分。

在蒙古族的多元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发展最快。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率下降,下岗职工增多,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而纷纷信教。

另一方面则在于宗教本身,由于基督教教义教理的灵活性、传播渠道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的缘故,使基督教近年来宗教场所的建立和信徒的增长高于其他宗教。

据调查,除正规的教堂外,还有一些家庭活动点。

有意味的是,有些曾经信佛的佛教徒改信基督教,也开始研读《圣经》了。

同时,蒙古族的信仰多元化也表现在其形式繁多。

比如个体信仰的虔敬程度表现不一,有些信徒信仰虔诚,宗教活动经常化,而有些信徒则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意思。

与之相应的是信众信仰的目的也日趋复杂化等等。

世俗化使宗教的神秘性正在弱化,彼世与此世的距离似乎不再那么遥远。

同时,世俗化也提高了宗教适应社会的灵活性。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宗教世俗化也成为上世纪世界宗教发展的主流倾向之一。

一方面,宗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逐渐变成了个人的爱好和选择;另一方面,传统宗教以适应世俗社会的方式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世俗化”与“宗教热”这两个似乎矛盾的现象在现代宗教生活中共存。

学者们对宗教世俗化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其中一种较为众多人接受的界定是:宗教日益关心此岸的人类事务,而不再专门以服务和向往于彼岸的神和天堂为宗旨。

有的学者甚至通俗地将宗教世俗化理解为“人间化”、“民间化”,认为现代宗教已经逐步适应了以人为本的现实社会。

“在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对神明的信仰逐渐淡化,而对人类自身的信仰日益升值提高,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日益上升。

参考文献:[1]杨仁晋.风俗和宗教[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2]朱普选.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3]王辅仁.蒙藏民族关系史略[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马建春.浅析族群关系中的文化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5]清世宗实录:卷20[M ].[6]西宁府新志:卷20[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