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习俗;多样性;青海蒙古族;新时期

The Research of Faith and Culture and Consuetude of Hehuang,Moggol Nationality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ustom, language and life ofMongolian inQinghai, the result is that because of absorbing the Tibetan religion spirit, it becoms different from the grassland culture—Tibet Ha2teau.

Key words: Mongolian; faith; costom and culture; multiplicity; peculiarityy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

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

可是,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举行了入教仪式。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祭祀

祭“腾格里”

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

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

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届时,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里面请放神像,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萨满歌舞将音乐、舞蹈、诗歌、魔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精灵舞蹈(亦称图腾舞蹈)三个主要部分。其结构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板。祭祀

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最后,主祭巫师歌唱《送神曲》,萨满歌舞即进入尾声。

由于文化传统、民族融合、宗教政策导向以及宗教自身的原因,蒙古族自元朝时期开始,其宗教信仰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传统萨满教为基本信仰,辅之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诸多类型。17世纪以后,尽管藏传佛教盛极一时,但基督教、伊斯兰教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延续。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变革及宗教自身的转变,蒙古族宗教信仰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科技化、现代化对包括民族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然而,社会现代化对宗教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传统宗教可以借助更多现代手段、也可以通过更多途径来进行自身的变革,包括宗教观念、宗教活动方式等,即如何在不失却本性的基础上去适应世俗社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宗教在现代化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巨变时期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表现在五大宗教及各种民间宗教在其社会生活中都呈现恢复发展之态势,且信仰多元的表现形式繁多。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主要指信仰形式的多元化,即信仰的宗教类型呈现多元化。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信仰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一个民族在同一时期有多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更是不多见的。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民族性的群众思想信仰问题,与每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紧密相关。

萨满教作为蒙古族最早文化的象征,融合了蒙古族早期各种信仰,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青海蒙古族尽管并不单纯信奉萨满教,但是这些信仰已经根植于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灵魂深处,构成其民族心态结构的最基本的文化要素,同时这些信仰外化为蒙古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其行为根据。蒙古族的萨满教信奉者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之说。萨满自言能交往于人和神之间,代人祈祷,求福求寿。又能引神附体,捉鬼驱邪,消灾解厄。因此,人们生了病要请萨满;甚至牧民的牲畜得了流行病,猎人打不到野兽,也都要请萨满。青海蒙古族的萨满法师随着藏传佛教的信仰在其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弱化甚至被喇嘛所取代,但是萨满信仰还存在于其生活之中,主要由以下各种仪式表现出来。今天青海蒙古族仍然保留着对天神的崇拜,并且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意义。比如禁忌中,不准用手或尖状物指天,不准咒天、讪天等,以为大不恭。青海蒙古族和其他地区的牧民一样十分崇拜火,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非常崇敬,每年进行年祭、月祭的祭火祭祀,在夏秋的奠奶、奠酒祭中,或者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中也要召请火神,以示隆重。敖包祭祀是蒙古族自然神崇拜的遗存。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敖包祭祀,河湟地区在祭敖包之前,要屠宰大批的牛羊马敬神,后来接受佛教影响,就请喇嘛念经,用煨桑来代替屠宰。现在的祭敖包,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宗教内容,成为这里蒙古人的一种类似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五大宗教及各种民间宗教都呈现恢复发展之态势。在当今的蒙古族中,不仅是藏传佛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及民间宗教都有各自相当的信众。多元信仰首先是与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有关的,同时也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精神形成的冲击密不可分。在蒙古族的多元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发展最快。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率下降,下岗职工增多,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而纷纷信教。另一方面则在于宗教本身,由于基督教教义教理的灵活性、传播渠道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的缘故,使基督教近年来宗教场所的建立和信徒的增长高于其他宗教。据调查,除正规的教堂外,还有一些家庭活动点。有意味的是,有些曾经信佛的佛教徒改信基督教,也开始研读《圣经》了。

同时,蒙古族的信仰多元化也表现在其形式繁多。比如个体信仰的虔敬程度表现不一,有些信徒信仰虔诚,宗教活动经常化,而有些信徒则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意思。与之相应的是信众信仰的目的也日趋复杂化等等。

世俗化使宗教的神秘性正在弱化,彼世与此世的距离似乎不再那么遥远。同时,世俗化也提高了宗教适应社会的灵活性。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宗教世俗化也成为上世纪世界宗教发展的主流倾向之一。一方面,宗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逐渐变成了个人的爱好和选择;另一方面,传统宗教以适应世俗社会的方式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世俗化”与“宗教热”这两个似乎矛盾的现象在现代宗教生活中共存。学者们对宗教世俗化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其中一种较为众多人接受的界定是:宗教日益关心此岸的人类事务,而不再专门以服务和向往于彼岸的

神和天堂为宗旨。有的学者甚至通俗地将宗教世俗化理解为“人间化”、“民间化”,认为现代宗教已经逐步适应了以人为本的现实社会。“在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对神明的信仰逐渐淡化,而对人类自身的信仰日益升值提高,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日益上升。

参考文献:

[1]杨仁晋.风俗和宗教[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朱普选.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3]王辅仁.蒙藏民族关系史略[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马建春.浅析族群关系中的文化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5]清世宗实录:卷20[M ].

[6]西宁府新志:卷20[M ].

宗教禁忌的共性

浅谈广府与西方迷信禁忌的异同 AP0801422 吕彩婷 摘要: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之一。在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遇到禁忌问题,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选取广府和西方国家迷信禁忌的视角,探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异同,以便顺利进行两者间行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误会。 关键词:广府西方禁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禁忌现象,通过对文化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心理。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非常大,它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顺利进行交际。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广府人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商品意识强烈,这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存在迷信命运,敬奉鬼神等不良风气,因此广府人有着浓厚的忌讳文化。而英语国家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有人触犯当地的禁忌,轻者会表示不快,重者可能翻脸不认人,甚至被该社会排斥。因此,了解广府与西方国家禁忌有助于国际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广府及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不同,因此迷信禁忌差别较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共性。了解两者间的共性,在共性中寻找差异,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对神灵圣人禁忌。 中国人忌亵渎神灵,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怠慢和不敬。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为了保佑一家老小生活平安,特别信仰家庭保护神,且信奉的家庭保护神不止一个。如祖先神、门神、财神、灶神、水井神、守墓神等。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广府地区则更是如此。强烈的商品意识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过年时都要贴神像,进行祭拜。虽然神像都是买来的但忌说“买”,而要说“请”,否则就是犯忌,视为亵渎神灵。在古代,帝王、圣人的名字更是不能提及,如果有同姓或者同名也必须更名避讳。在现代,这种对名字的忌讳演变成了晚辈不能与长辈同名,负责就是对长辈的不敬。 而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Jehovah(耶和华)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得说、用上帝的名字。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盟约,规定了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的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其中,第三戒为“Thou shah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尔等不可妄称我的名字)。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在其名著《语言》一书中谈到禁忌语时说: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如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合时宜。违犯这条规定的人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和回避。英语短语for 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用来表示一种强烈的情绪,请求帮助或厌恶某事。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使用这一短语,而用for godness sake或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老天爷的面上)来替代。 2、日常生活细节的禁忌。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摘要﹞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色彩文化 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是人们装扮自我的“形象工程”或民族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同样,通过服饰的变化,人们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转型。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与现代西方文明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蒙古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化的征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失去了主权,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蒙古族开始了近代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一时期蒙古族接触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随着沙俄的殖民扩张,蒙古族大片土地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文化和服饰的巨大变革。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彻底的,同时也波及周边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因此,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等部落的传统服饰纷纷开始西化,尤其是男子服饰尤为明显。其次,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涌入,使当时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蒙古族开始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无疑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服饰都开阔了蒙古族人士的眼界,但这种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再次,一些蒙古族人士走出蒙古草原,到日本、俄罗斯以及内地城市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教育,但这种途径只局限于社会上层、官员、留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商人,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比较有限。不过欧洲人的望远镜、茶色水晶遮阳眼镜、礼帽、西式马靴等较为实用并适合游牧生活的物件引起了蒙古族的浓厚兴趣,而且后来在蒙古草原成为一种时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但由于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受气候、交通、经济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清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大片开垦草地,蒙古族赖以游牧的草原被开垦成万亩农田,如大青山南麓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蒙古族价值观、生活习俗和服饰习俗的改变。而这种变迁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农民,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服饰上改长袍为短衣;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服饰的改变不可避免。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加之流动人口的迅速膨胀、治安管理的薄弱,导致了蒙古族居住地区土匪猖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蒙古族珍贵的珠宝头饰和其他饰品经常遇到抢劫和掠夺,这也给蒙古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雪上加霜。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服饰都发生了巨大而彻底的变革。尤其是繁缛的服饰、带有浓厚游牧特征的穿着礼仪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和大众化趋势上。在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演变过程中,生存模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生存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服饰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蒙古族碾子禁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3110775.html, 蒙古族碾子禁忌 作者:阿拉坦宝鲁尔萨其日拉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7期 摘要:碾子是蒙古族加工米面的重要工具。蒙古族使用碾子的历史悠久,因此蒙古人珍视碾子,碾子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蒙古族碾子禁忌是重要一环。本文对蒙古族制作、迎请、摆放、挪动,以及有关碾子的禁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蒙古族、碾子、禁忌 蒙古族从很早以前便使用了石头碾子。人类社会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还未出现米面加工机器的时候,石头碾子成了蒙古族人加工米面的重要工具。使用碾子与蒙古族从事半农半牧的经济有关。蒙古族生活方式从游牧生活转变定居生活后,开始慢慢使用石头碾子。“早前,蒙古地区不以农耕为生,从清朝开始从事农耕” [1]。蒙古族从事农业后因为加工米面的需求大量使用碾子,碾子禁忌也在慢慢形成。“禁忌是生产力低下和人们对大自然未能形成科学认知时产生的” [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便成了禁忌” [3]。有关碾子的禁忌从蒙古 族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和人们珍视碾子的价值观而来。这种禁忌不仅口口相传,更被记录了下来。 一、碾子的迎请(制作) 蒙古族把碾子的制作叫做“迎请碾子”。蒙古人迎请碾子时,从大山上采取石材或者从邻村,或从更远的地方请来碾子。迎请碾子时十分注意日期。“迎请碾子需在阴历冬月十一至来年二月间,选择没有雷电的时节” [4]。“天干必须选择甲或乙,地支选择午、酉、戌、亥” [5]。“午、酉、戌、亥经常在碾子旁活动,被称为碾子四仆” [6]。碾子是石头材质的,因此被认为是“大地之子”、“天之外甥”[7]收到格外的尊敬。蒙古族避开打雷期迎请碾子是出于“打雷时迎请碾子会让上天发怒,碾盘会爆裂” [8]。因此蒙古族迎请碾子时,选择打雷期来临之前。选择甲乙日是因为蒙古族崇尚蓝色有关。选择午、酉、戌、亥日用奶食品祭奠山神、碾神。 (一)从山上迎请 从山上迎请碾子前,祭奠山神。选择质地好的石头,由石匠制作后迎往家乡。迎请时,盘子里盛满奶食、果品类,放之碾盘前,点香跪拜。祝赞人给碾子献红布并颂唱祝词“源自此山地,用在他乡土。请登迎请车,平安行一路!” [9]。翁牛特人迎请碾子“我们迎请时,用奶食、白米献祭后从山上迎请。” [10]这与蒙古族信仰有关。蒙古族信仰的萨满教的主神是天、太阳、月亮、山水,人们认为这些都有自己的神灵。因此,蒙古人不会轻易破坏山上的石头。翁牛特迎请碾子时祷告“给您吃白米饭,给您看新媳妇” [11]。迎请到家门口或者村外时,由“骑马的妇女”[12]迎接碾子。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习俗;多样性;青海蒙古族;新时期 The Research of Faith and Culture and Consuetude of Hehuang,Moggol Nationality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ustom, language and life ofMongolian inQinghai, the result is that because of absorbing the Tibetan religion spirit, it becoms different from the grassland culture—Tibet Ha2teau. Key words: Mongolian; faith; costom and culture; multiplicity; peculiarityy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

蒙元文化简介

核心提示: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思汗在他统一蒙古语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同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涵盖了蒙古族的起源、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蒙医传统疗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传 统礼仪、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及娱乐游戏等文化。 蒙古族图形美学探议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自古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文化。蒙古族的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面貌都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漂泊在草原上,漂泊在她的历史之中。我们要了解蒙古族的艺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传统图形是历史遗产、是历史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情况的产物。只有从历史和风俗的信息里才可以找到丹纳所说的“最后的解释”。只要翻看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风格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是同时出现、同时灭亡的。蒙古族传统图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符合这一艺术发展规律。蒙古族传统图形源于漂泊的生活,它以一种“漂泊的文明”的态势展现和延伸在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同蒙古族的宇宙观、思想 意识、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圆”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植入整个民族的血脉当中,因而“圆”的形态出现在蒙古民族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柏拉图说:“创世者在一个球形的方式中创造了世界,球形(即圆形)的外形是所有外形中最完美的”①。另外,古希腊比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性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②。原始人在蒙昧阶段对浩瀚如烟的宇宙充满着无穷的幻想

蒙古族的生活禁忌

蒙古族的生活禁忌 蒙古族长期从事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禁忌。例如初春季接羊羔、春夏之际的剪羊毛和打马鬃、做耳记,以及制毡和割势等重要生产环节都有规模不一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和一套严格的礼仪禁忌。 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水产生了崇敬之心,忌讳在河水里洗澡,不能在河水里洗脏东西、倒垃圾等,保护水资源成了蒙古族人的共识。 蒙古族人具有很深的自然崇拜观念,在狩猎前,人们聚集在一起,怀着敬畏的心举行着火净仪式和工具涂抹仪式。熊熊燃烧的两堆篝火旁各矗立一支3米长的苏鲁锭(长矛),由长绳连结,绳端的哈达随风起舞,像是传达着神的旨意。人们一一从篝火中间穿过,意味着得到了净化,得到了神的认可与祝福。人们手握着弓箭、猎枪、布鲁、猎夹、套索,用鲜血或动物油脂涂抹,祈祷打猎成功,祝愿能满载而归。这些工具一经涂抹仪式后,特别禁忌别人使用和触摸。 举行完仪式,人们开始出发狩猎,狗儿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马儿也呼呼得吹气催促着主人。人们按照分工将整个山谷围住,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惊得野兽四处逃窜。老猎人骑着马飞奔在山谷中,狗儿东奔西突地智斗着野猪,既挡住野猪的去路,又与它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这时老猎人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跨在野猪背上,抽出尖刀扑哧一声插入野猪脖颈。野猪被制服了,人们欢呼庆祝英雄的收获。狩猎场面惊心动魄,但人们始终恪守着传承了多年的规矩,那就是不能猎取有孕动物和哺乳中的动物,不能猎杀正在交精的野兽,不能猎杀候鸟,不能猎杀天鹅,不能猎杀成对飞翔的禽鸟,不能破坏鸟巢。这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根植于蒙古族人的脑海中,他们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同样也爱护着大自然的一切。 解放后,狩猎这种生产方式基本消失,更多的蒙古族人仍在农村牧区从事着农 牧业生产。畜牧业是古代蒙古族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草原游牧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它高度仰赖自然。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

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县实验小学六(一)班王艺天 迎宾: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待客: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底,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 神奇的蒙古包: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 华丽的民族服装: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

而定。 查干萨日的祝福: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1、祭火: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2、祝寿: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 3、除夕: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 4、草原宗教:内蒙古是一个多种宗教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 2015年3月19日

蒙古族文化传承

蒙古族文化传承 此调查报告为《蒙古族文化传承——通辽市两所蒙古族学校“特色课堂”调查报高》。主要调查的地点为通辽市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 内容以前言、主体、总结及附录组成。前言介绍了调查报告、选题来源、调查方法和为了使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民俗文化教育,使他们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更深的了解,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让学生收到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于2014年开始策划、2015年专门搜集有关科尔沁民族生产生活实物资料、2016年9月建立了《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到现在已有了4年的历史。 搜集的资料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将《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归类为三大部分由学校校蒙语部宝山老师负责。学校《特色课堂》内容分为两大章,第一章为《讲解-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第二章为《了解-家乡风土之美》。 第一章从《科尔沁蒙古族游牧文化》、《科尔沁蒙古族农业文化》及《上世纪60、70年代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生活》。第二章从《科尔沁左翼后期地理文化》、《家乡风土文化之美及景点》来向广大学生传授民族民俗的教育。 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于2007年提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建以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为主的“954321+N”办学工程。自2007年到如今已有了 13年的历史。 其“954321+N”中的9为《特色课堂》是从马头琴、乌力格尔好来宝、科尔沁民歌、蒙古族长调、扎鲁特旗版画、蒙古族象棋、蒙古族舞蹈、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博克等九个不同的方向来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该校《特色课堂》有着强大的教师团队,教马头琴的雪梅老师、教乌力格尔好来宝的包曙光老师、教扎鲁特旗版画的吉日木图老师都曾带领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总结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甘旗卡第一中学和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特色课堂”所存在相关点及历史意义。附录内容为调查时拍的照片及相关材料。

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1,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特色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神奇的喉音演唱艺术,纯粹用人体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曾有人称赞呼麦艺术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天籁之音。呼麦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与蒙古族隆重的礼仪和群体活动紧密联系,并多在上述场合中演唱1。时至今日,居住于中国的蒙古族依然沿袭这一习俗,只有在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大项比赛活动中,或者祭祀祖先、重要聚会等严肃场合中,才演唱呼麦。蒙古族呼麦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发声技巧,同时还与蒙古族文化风俗紧密相关,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艺术的精品。 2006 年5月20日, 蒙古族呼麦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2009年10月1日, 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生存危机 虽然呼麦艺术已正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濒临失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如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所说,几十年前, 在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等地的草原, 随便到哪一个苏(乡), 甚至嘎查( 村) , 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 在全区有影响的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是凤毛麟角。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一直扎根于草原文明的呼麦艺术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呼麦艺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维持这一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严重流失, 同时呼麦艺术本身缺乏突破与创新, 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呼麦的表演形式和质量发生了较大偏差, 导致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 濒临失传。因此,积极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完善呼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大力推动内蒙古呼麦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2017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2017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XX,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内蒙古特色服饰我是汉族女孩可我热爱我的家乡,我热爱这里的文化,热爱这里的历史。在美丽的内蒙古,蒙古族是这里最具有特色的民族,具有特色的房子,具有特色的习俗,具有特色的食品……可是最具有特色的还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的讲究。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带上部可装东西。长袍袖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虫叮咬。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天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想一想在夏天蒙古女子穿上美丽的蒙古袍站在草原上,那是一条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呀!蒙古袍发挥了

自身宽大的优点,不但可供白天穿着用,夜间还可以当被子盖。蒙古袍是每位蒙古人最重要的服饰,它显示出蒙古人民的聪明智慧,让美观,实用合二为一铸造成蒙古最具有特色的服饰。 蒙古族风俗习惯作文(二) 嗨,大家好,在我家乡阿右旗里有一些蒙古人。今天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介绍。 蒙古是一种有特色的民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骨鸟字母创造出来的,十四世纪初,经蒙古学着却吉·翰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而成的规范化的拼音文字——蒙古文蒙古族善于歌舞,民国分长短调两种。头饰、长袍、腰带和靴子为其服饰4个主要的部分,妇女们头上的装饰大多是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蒙古过去是狩猎与游牧民族,直到十三世纪,仍然有“围猎”的习俗。现在的蒙古族仍长期骑射。放牧的习惯已由逐水草而居发展到定居放牧。有冬营地和夏营地,按季节移场放牧。 蒙古包是蒙古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最大的特点是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宗教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谢,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在历史上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周边民族接触的不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在发生着变化。 萨满教是蒙古族的传统宗教,它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原始人认知水平的局限,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十分敬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日月、星辰、风暴、雨雪、山石林木、河流湖泊、凶禽猛兽都曾是人们膜拜的对象。在这一点上,蒙古族早期萨满教与其他地区的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无根本差异。 进入文明时代后,原始宗教也随着社会的需要,逐渐发生了变化。这表现在宗教信仰更大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现状,例如神祗系统中出现了分工,如猎神、财神、战神、火神等等。宗教的人为化成分越来越浓厚,与人间的贫富、等级制度相对应,神界也有了高低尊卑的差异,天神腾格里神逐渐上升为主神,最后成为至上神。人们认为世间可见和不可见的万物都是由腾格里神缔造的,他还在冥冥中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帝王都是由天神指定的,他们是“天子”。在有文献可考的时代,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已进入了人为宗教时期,社会上有职业的萨满教神职人员孛额(男性)、依都干(女性);有了固定的宗教节日和活动,如祭天、祭火、祭神纛、祭祖等等。“蒙克腾格里”长生天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蒙古族萨满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在13世纪初期,萨满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在政治斗争中也充分利用了它的影响。 在蒙古族统一前,由于各部族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一些文化发展较为进步的部族,较早地放弃了萨满教信仰,选择了其他宗教。如克烈部在11世纪初期开始信奉基督教的异端教派聂斯托利教(蒙古人称之为“也里可温”教)。到了13世纪初,我们知道蒙古族中的乃蛮部、汪古部等也在信仰该教。这些部族的基督教信仰借助婚姻等关系,在蒙元时期曾对蒙古族统治集团产生过影响。一直到20世纪,聂斯托利教的一些礼仪仍然积淀在鄂尔多斯的一些蒙古族民众的文化或习俗中。 在蒙元时期,随着蒙古族对外交往的广泛,各种宗教开始向蒙古社会渗透,像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等都不同程度地对蒙古族民众产生过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 根据史书的记载,蒙元时期最早和藏传佛教发生联系的是窝阔台汗的第三子阔端。1247年,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和两位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在凉州与阔端会晤,揭开了蒙藏关系乃至中国历史的新的一页。此后,由于忽必烈汗的政治需求,藏传佛教在元朝成为国教。元代信仰佛教的蒙古人主要集中在统治集团内部,而民众仍然信奉萨满教;而在中亚、西亚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族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吸引,绝大部分人最终成为穆斯林教徒。今天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地区仍有少量的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 对后世蒙古族宗教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16世纪后期。157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西藏格鲁派高僧索南加措在青海会晤,确定了双方的供施关系,并决定以法律的形式将佛教确立为蒙古族唯一合法的宗教,同时将萨满教确定为非法宗教。在蒙古各部统治者的倡导下,佛教格鲁派在半个世纪的短暂时间里,迅速传遍了蒙古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全民族的信仰。

关于蒙古民族服装说明文5篇

关于蒙古民族服装说明文5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蒙古族服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昭示出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蒙古服装说明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蒙古民族服装说明文1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5261。“包”,满语是“4102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1653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风情展示 策划

蒙古族民族风情展示 策 划 书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2年10月

目录: 一、相关事宜 二、前期准备及所需用具 三、活动场地布置及说明 四、活动过程 五、人事安排 六、注意事项 七、活动经费

策划目录 一、策划相关事宜 主办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 主题:“蒙古族民族风情展示” 活动地点:三食门口 活动宗旨:本活动旨在使在校师生了解蒙古族文化和民俗特色,以加深广大师生对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认识。 活动背景: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健康文明的校园气氛的要求下,以及广大师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接触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开展本活动,旨在加深全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全校师生与少数民族同学的感情。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蒙古族民俗风情展示这项活动,使广大师生对蒙古族的文化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使广大师生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魅力。 活动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使师生们领略到不同异域风情的精彩和魅力,在活动中了解不同民族历史,感受不同民族的精神。加强师生们对我国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及其博大精深的认同。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二.前期准备及所需用具 1.本次活动以展示蒙古族民俗风情为主题,所以此次活动将围绕蒙古族人民“衣食住”三个方面展开。前期准备中根据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三个方面的习俗特点制作相应的道具,安排相应的人员和其他相关准备。 衣:①服饰:从租赁公司租蒙古族的民族服饰,两套男士服装,两套女士服装,共四套。租借时间为一天。由于租赁公司在国贸,所以与租赁公司商量好租赁事宜后,于活动前一天去取即可。 ②饰品:蒙古族特色工艺品,数量为5—6个,从淘宝和阿里巴巴上购买。另外还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钥匙链8个,例如蒙古包形状的,马靴形状的。工艺品在活动当天主要以介绍为主,钥匙链可以作为参与活动的奖品发给同学。 食:①奶茶:于网上购买,活动当天现场冲泡奶茶分发给老师同学。冲泡奶茶的纸杯和当天需要的暖水壶已准备好。 ②奶酪,奶豆等蒙古特色食品:从网上购买。并与活动当日提前将各种食品分类放到不同的盘中。盛放食物的纸盘已准备好。 ③牛肉干:从网上购买。盛放食物的纸盘已准备好。 住:①活动当天,将模拟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a.从网上订购草皮。 b.由书画组用硬纸板按照真实比例画出草原上的牛,羊, 马。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 :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 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 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 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 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 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 民族习惯。 :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 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 不再进入产房。 :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摸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