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大纲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二、本文第一章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第二章夏商(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代国家机构三、商代的经济四、商代的文化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一、西周的建立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社会经济二、哲学、科技和文化三、社会生活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二、西周王朝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202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大纲
202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大纲前言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02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大纲在继承以往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概述2. 夏、商、西周3. 春秋战国4. 秦、汉5. 三国两晋南北朝6. 隋、唐、五代十国7. 宋、辽、西夏、金8. 元、明、清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2.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4.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5. 北洋政府与国民革命6.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8.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第三部分:世界古代史1. 世界古代史概述2.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3. 、教、的产生与传播4. 亚非古代文明与国家第四部分:世界近现代史1.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2.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3. 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 殖民扩张与亚非拉的抗争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7. 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第五部分:世界当代史1. 世界当代史概述2. 战后欧洲的重建与发展3. 日本的崛起与泡沫经济4.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问题5. 全球化与人类面临的挑战6. 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教学建议1.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时间线索。
2. 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史》是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生必选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物质、精神、政治制度、风俗4个方面,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前期和鸦片战争至民国8个历史阶段,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重大文化现象及内在联系性。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每周2学时,共18周36学时。
(五)教学方式实行以学生的自学钻研为基础,以教师的课堂答疑、重点提问和组织讨论为重要环节,继之以重点讲解的互动式教学法。
本课程还重视学生的业务实践环节,如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小论文、研究动态,参观考察等。
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意义和主要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二、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三、中国文化史的主要线索和结构四、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起源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2学时)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二、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阅读自学)第三节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2学时)一、天文历法二、八卦文字三、艺术四、信仰崇拜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形成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2学时)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阅读自学)一、《周易》和《洪范》二、老子和《道德经》三、孔子和《论语》第三节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阅读自学)一、文字的成熟二、科学技术三、文艺史学第四节传统制度的建立(2学时)一、宗法制二、官制和教育制三、兵制和法律制四、田制和赋役制第五节以礼为导向的社会风俗(阅读自学)一、冠、婚礼二、丧葬三、节庆和娱乐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发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学术思想的拓展(2学时)一、“学在私门”和士的觉醒二、“百家争鸣”三、从焚书坑儒到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四、王充、桓谭的朴素自然观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四史学第四节、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入(阅读自学)一、道教的形成二、佛教的传入第五节制度文化的发展(2学时)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二、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三、兵制和法制四、赋税制度第六节趋向厚重的风俗(阅读自学)一、社交礼仪二、婚姻三、丧葬四、节庆五、娱乐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内部冲突与融摄——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的融合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文化交流下的社会生活(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玄学与无神论(2学时)一、玄学的产生及代表人物二、范缜与《神灭论》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成果(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在冲突中融摄的宗教(2学时)一、佛教二、道教第五节凝结了多民族智慧的制度(阅读自学)一、行政区划和官制二、教育制度与九品中正制三、兵制与法制四、均田制与赋税制第六节丰富多彩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四、娱乐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繁荣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繁华的物质文化(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相容相兼的儒学和宗教(2学时)一、儒学二、道教三、佛教四、其他宗教第三节成果丰硕的科技、文艺和史学(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规模恢宏的制度(2学时)一、行政区划与官制二、教育制与科举制三、兵制与法制四、田制与赋役制第五节奋发向上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宋辽夏金元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的新发展(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和通信第二节强调“修身为人”之道的学术思想(阅读自学)一、道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二、道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三、道学以外的儒学流派第三节成果璀璨的科技、文艺和史学(2学时)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跨越民族界限的宗教(2学时)一、道教二、佛教三、伊斯兰教第五节形式多样的制度(阅读自学)一、行政区划和官制二、教育制与选官制三、兵制与法制四、赋役制度第六节日益规整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七章中国古代文化的继续延伸和转机——明清前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转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的继续提高(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高度专制下的学术思想(2学时)一、理学向心学的倾斜二、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三、其它学术思想第三节科技、文艺、史学的新成就(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沉迹于民间的宗教(2学时)一、道教二、佛教三、伊斯兰教四、基督教及民间秘密宗教第五节呼唤变革的制度(阅读自学)一、政区划分和官制二、教育和科举制三、兵制和法制四、赋役制度第六节繁文缛节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八章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生活的近代化因素(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摸索变革的学术思想(2学时)一、洋务运动及其思想二、19世末到20世纪初的主要思想三、新文化运动第三节近代化中的科技、文艺和史学(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近代化冲击下的宗教(2学时)一、佛教与道教二、伊斯兰教三、基督教四、民间秘密宗教第五节承前启后的制度(阅读自学)一、官制二、兵制和法制三、教育制度四、赋税制度第六节新旧混合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三、参考书目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年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2001年3.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8年4.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5.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6.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8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本课程采用讲述与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提供多媒体教室。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执笔人李永红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作为全校性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源流关系,通过进一步的具体钻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因此该门课程是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学专科层次汉语专业学生。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探讨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内容、特征,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而又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中国文化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通过本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文史哲方面融会贯通。
学习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识和文化传承再造的责任。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同时开设。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4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学中的大、小文化概念,主要的文化研究学派;把握文化一词在中国的古典意义、文化演进的基本特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关于文化1、文化界说的多维现象2、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3、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二、关于文化史1、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2、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类型的概念;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质及表现。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1、古代史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发展。
2、古代早期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4、秦汉时期:包括秦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制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隋唐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变革。
7、五代宋元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交流。
8、明清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和发展线索。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图片。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回答问题等。
2、作业:包括阅读报告、论文等。
3、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1、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
2、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习和作业任务。
3、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七、结语本教学大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中国古代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院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编码:041012学分:4分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至近代文学四编。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到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种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传承并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不可少的方面。
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可感的部分。
学习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第一节时代特点第二节环境和心态第三节文学的自觉第四节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建安文学(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第二节建安三曹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第二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一节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第二节阮籍第三节嵇康第三章西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永嘉文学的特征;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西晋文学概貌第二节西晋初中期文学第三节西晋末期文学第四章晋宋文学(6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玄言诗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山水文学的兴盛原因;鲍照歌行体的艺术成就第一节东晋文学与玄言诗第二节陶渊明与田园文学第三节谢灵运与山水文学第四节鲍照与颜延之第五章齐梁陈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永明体”的概念;宫体诗的影响第一节沈约、谢朓和永明体第二节梁陈文学和宫体诗第三节骈文与骈赋第六章北朝文学(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庾信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北朝文学概说第二节庾信与王褒第三节北朝三部名著第七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吴歌和西曲的特征;《西洲曲》的艺术特色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小说”的来源;《世说新语》的成就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节志怪小说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第二节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唐代宫廷诗人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第四节陈子昂第五节张若虚和刘希夷第二章盛唐诗坛(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高适边塞诗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三节盛唐边塞诗第三章李白(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李白的生平;李白乐府诗和歌行体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杜甫(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五章中唐诗歌(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韩孟诗派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与元白诗派第二节白居易第七章古文运动(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古文运动;韩愈古文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的古文第八章晚唐诗歌(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第一节杜牧第二节李商隐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唐传奇的分期和艺术成就第一节唐传奇第二节俗讲和变文第十章唐五代词(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词的起源;花间词派;李煜词的艺术成就第一节词的起源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课程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上、下)(China Ancient History)一、课程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过程,掌握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线索,认识中国古代史的客观规律,以帮助学生构筑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中国历史既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又在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中,扮演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可替代的角色。
因此,中国古代史教学应当重视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去考察,另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去考察,认识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本课程教学要突出重点,关注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关注中华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本课程教学要关注历史学理论的发展,在教学中,切实增强课程的理论色彩,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学术前沿。
本课程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对重点史料要进行演示性的教学。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于本科生一年级上下学期开设,共144课时。
绪论为何学习中国古代史,如何学习古代史。
第一章介绍部族时代的历史,重点是人类起源、农业文明、农业聚落的形成与演进等内容。
第二章讲解三代的历史,结合考古材料,重点说明夏商的方邦聚合运动和西周的封建。
第三章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变动。
第四章讲解秦汉帝国的大一统创制,重点是帝国创制、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以及秦汉思想和学术的演进。
第五章介绍自东汉开始至隋统一之间的合与分的历史及其原因。
第六章介绍隋唐两代的历史,重点是盛唐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第七章讲解两宋时代的文明,重点是北宋的制度创制与改革、南方经济的跃动以及北方民族的崛起。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纲《中国古代史》教学⼤纲⼆、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个重要分⽀学科,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是⾼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主⼲课),⽽且也应该是⾼校⽂理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
它不仅能揭⽰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明,⽽且对提⾼学⽣的综合⽂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宏扬传统民族⽂化精神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题下,学会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实践。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说明:①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坚持⾯向21世纪中国⾼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法改⾰的精神,针对研究教学型学校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实际,⼒求反映中古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法。
②对于中古史上⼀些有争议的重⼤问题,教师选⽤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论,并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新教材的说法;对⼀些⽐较具体的问题,除采⽤⼀般说法之外,则只讲事实,不下结论。
③所列思考题,仅供参考。
思考题列于每章之后,旨在培养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④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⑤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故参考书⽬不分章开列,⽽在“主要参考资料”栏中⼀并列出。
课程内容:第⼀章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结合考古材料,讲述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演进及其中华⽂明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献记载,阐述远古社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概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对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明起源、远古社会的情形有深⼊了解,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有较全⾯的把握,同时具备进⾏相关问题研究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远古⼈类的概况;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3.中华⽂明的起源;4.中华⽂明起源的探源。
中国历史课程大纲
中国历史课程大纲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发展阶段,培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主题与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 考古学与早期文明- 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汉统一和帝国建立2.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灿烂- 宋朝的科技进步和政治变革-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 明朝的海外探险和社会变革- 清朝的封建制度和外患问题3. 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成立-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4. 当代中国- 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 社会变革和文化多样性- 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外交政策研究方法1. 课堂讲授- 教师将以讲授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2. 课外阅读- 学生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历史书籍和学术论文,拓宽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3. 小组讨论- 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和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4. 作业和考试- 学生将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以检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和考试成绩- 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估。
3. 课外阅读报告- 学生针对指定阅读材料的思考和书面报告。
参考资料- 杨振中,《中国历史概要》- 王守义,《中国通史》- 王国维,《人间词话》本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大纲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历时久远、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把握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程在丰富的古代文化中,择几个角度进行重点论说,使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史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分期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史内在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
在讲授过程中,做到文献方法讲授与文化史的讲解相结合,力争实现如下目标:
1. 通过对要点的讲授,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拓展知识结构与思维体系。
2. 在文化史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从而使学生提高学术思维,掌握正确的文献研究方法。
3.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文化取向、思维导向,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分2个模块,含7个专题。
模块一(专题1)为“概论”,模块二为“第二讲:中国古代婚姻文化”(专题2),“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称谓文化”“中国古代的姓氏与避讳”课程共60课时,其中下述6个专题拟用45课时,绪论和结论共用5课时,阶段研讨共用8课时,其余2课时用作机动(如个别专题超时所用、法定假日等)、辅导与答疑及考试与课程论文指导等。
专题1:绪论
1.讲授要点
(1)学术界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历程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
2.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中华书局2014年版。
(3)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4)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专题2:中国古代婚姻文化
1.讲授要点
(1)婚姻概念与目的
(2)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婚姻形态
(3)中国古代婚姻观念的变化
(4)中国古代的婚礼与婚俗
2.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婚姻史》陈顾远上海书店
(2)《中国婚姻家庭史》祝瑞开主编学林出版社
(3)《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张树东、李秀领浙江人民出版社(4)《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严汝娴商务印书馆
专题3: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1. 讲授要点
(1)中国古代丧葬的指导思想
(2)中国古代葬式的演变
(3)葬礼与葬俗
(4)怎样认识中国传统丧葬
2.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上海文艺社影印 1988
(3)《中国风俗史》邓子琴巴蜀书社 1988
(4)《丧葬与中国文化》罗开玉三环出版社 1990
(5)《中国丧葬礼俗》徐吉军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6)《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周苏平陕西人民出版社
(7)《中国葬俗》邓卓明重庆出版社 1992
(8)《汉代丧葬制度》李如森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9)《丧葬史》陈华文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专题4: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1.讲授要点
(1)中国古代饮食的基本概况
(2)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化
(3)中国古代饮食习俗
(4)对中国古代饮食的认识
2. 参考文献
(1)《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中华书局1993年版。
(2)《中国饮食文化》林乃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专题5: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 讲授要点
(1)冕服制度
(2)男子服饰
(3)女子服饰
2.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古舆服论丛》孙机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李之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
专题6:中国古代称谓文化
1. 讲授要点
(1)亲属称谓
(2)皇帝、后妃、宗室称谓
(3)官吏及上层社会称谓
(4)师友间的称谓
2. 参考文献
(1)《古今称谓词典》杨应芹、诸伟奇,黄山书社 1989年版。
(2)《姓氏·名号·别称》汪泽树,四川人民出版社。
专题7:中国古代姓氏名号与避讳习俗
1. 讲授要点
(1)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2)名、字、号
(3)姓氏中所反映的社会观念
(4)避讳
2. 参考文献
(1)《避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2)《中国姓氏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3)《中国姓氏寻根》上海文化出版社
(4)《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三、教学方式
1. 讲授法。
通过主讲教师目标明确、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的讲授,引导学生接触中国文化史,熟悉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启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2. 研讨法。
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产生对中国文化具体问题的探讨,结合学术研究实践,自主寻找答案,最后得出结论并经历集体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
由此培养正确的文献活动理念。
四、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与重点:以是否实现预设教学目标为主要评价标准,即认知、技能与情意三个方面的目标,同时注重评价教学过程中所能够实现的其他功用,尤其是注重整体评价、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质的评价。
评价方式与目的:
1. 学生课堂表现记录,注重评价学生是否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是否由此过程而有所提高和发展;
2. 期中针对课堂讲授,提交文献阅读报告一篇,根据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写作技能进行评价;
3.期末闭卷考试,通过开放性试题,注重评价学生对本学期所研习的经典文献的理解与掌握。
五、学习建议
1. 自主学习:建议学生通过图书馆及网络数据库等学习资源,围绕课程主题展开独立探究;每个学生都应设计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自主调节并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结合阅读与思考来提升历史批判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讨论组,根据各小组的兴趣与特长及实际学习需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对问题进行多视角的合作探究,并指导各小组就其探究经验及成果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