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教材:人教版课题: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秦朝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的过程2. 熟悉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3. 意识到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的过程难点: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塑像或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谁是这位皇帝,引起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 播放视频(15分钟):播放有关秦朝的简要介绍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秦朝的重要历史事件。
3. 讲解(20分钟):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的战争策略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4. 分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5. 游戏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秦朝相关知识的问答游戏,加深学生对秦朝历史的理解。
6. 师生互动(10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2. 小组讨论3. 游戏互动4. 师生互动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3. 知识测验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第二部分: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第三部分: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秦朝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了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历史教育的深入度和连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萌芽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2.多媒体教学设备;3.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
二、学习(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明的定义和主要特点;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教师讲解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文明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学生互相交流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较为 passsive,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下节课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材概述本教材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教材以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历史分析和综合评价;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模块:1. 华夏古国文明2. 少数民族的繁荣与改革3.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4. 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特点5. 社会的变革与科学的发展6.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7. 文人墨客与书院教育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示范讲授: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和事件;3. 问题导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4.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旨在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评估方式包括:1. 平时作业:通过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小组合作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综合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4. 考试:定期组织考试,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效果。
六、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案涉及到的教学资源包括:1. 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资源:电子版教材、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素材;3. PPT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内容;4. 参考书:教师可参考相关历史教科书和研究资料,提供更多的历史知识和背景。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事件。
2. 重要历史人物: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难点: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中国古代史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展示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提问,掌握历史知识。
3.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对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
2. 重要历史人物: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难点: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1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自主预习】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
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
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2【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的更替。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7年级教材主要是中国古代史,这段历史比较久远,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剧等,对中国古代史有所接触,上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例如图片、视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问题探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时序编排特点,历史地图等教学素材,使用图表类分析、归纳知识及学生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主要以北京人为例讲述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一部分简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分布及元谋人,在第二、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
人类是从古猿发展而来,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北京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猿人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考古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前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1.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完成学习。
2.将本课课件准备好。
3.查看本课目录下自学检测、当堂达标、提升训练试卷。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演示动画地图、播放视频资料,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三个子目相关内容。
目标2:能够通过《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明确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元谋人、北京人等遗址位置;初步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初中第一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初中第一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历史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的区别,掌握原始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1. 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差异。
2. 掌握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2. 掌握原始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科书、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出人类社会的起源,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25分钟) 1. 通过PPT展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让学生了
解两个时期的特点和变化。
2. 讲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形式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原始社会的特点,并结合课堂所
学知识展开深入讨论。
四、展示成果(1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五、总结提问(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
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教科书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活跃和参与,但是需
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课堂内容拖沓。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对历史知识
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1.复导入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
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灭XXX,重新统一南北。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1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581年,北周外戚随XXX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XXX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
东魏由北齐替代。
北周灭北齐,同一北方。
XXX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建都长安。
(副板书)南朝为宋、齐、梁、XXX,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
589年,隋灭XXX,重新统一南北方。
晋王XXX,也就是后来的XXX,是灭XXX的统帅之一。
(副板书)板书:(581—589—618)<1>隋朝统一的原因<2>隋朝统一的意义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
(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大小。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
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答复以下问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复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七年级历史教案 1【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二、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
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
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三、分封制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参与积极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四、西周的结束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
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
4.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55页)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之一、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2、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3、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2. 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概念和关键信息。
3. 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1.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2. 世界古代史与文明3.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呈现一个历史事件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思考。
2. 导入教材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3. 呈现教材内容:通过教科书等教学资源,详细介绍并讨论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展开相关主题的研究和探讨。
6. 资源整合:收集学生研究信息和成果,制作展示海报或PPT等展示形式。
7.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方法:1. 学生作业:完成指定的阅读、问题解答或小组项目。
2.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展示等能力。
3. 小组展示:展示海报、PPT等项目内容和成果。
4.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考试,并根据学生表现评定成绩。
教学反思:1. 辅助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供适当的教学辅助资源,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
2. 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主题和学生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
3.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教案范本,供您参考。
在实际教学中,请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祝您教学顺利!。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学科与科普:历史学的意义(1课时)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 掌握历史学的定义;
- 理解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 简介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教材和教辅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了解人类的过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 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口述资料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重视对多种史料的比对和核实,避免主观臆断。
4. 小结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并进行简要的问题回答。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科学地研究历史事件。
这一课时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每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每课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
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理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和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简要介绍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学习新知识(25分钟)
1.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章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配合教师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六、课后辅导(根据学生情况决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或补习,确保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2024年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2024年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培养历史思维。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内容】第1课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神话传说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
2.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事件,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神话传说。
五、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2.强调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目标】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三、课堂讲解1.讲解夏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讲解商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
3.讲解西周的建立及其历史成就。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夏商西周的更迭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2.强调历史发展规律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目录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 3 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 5 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 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 课“秦王扫六合”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 课三国鼎立第19 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 2 课“贞观之治”第 3 课“开元盛世”第 4 课科举制的创立第 5 课“和同为一家”第 6 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 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 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 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 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 1 课鸦片战争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 3 课收复新疆第 4 课甲午中日战争第 5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 6 课洋务运动第7 课戊戌变法第8 课辛亥革命第9 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 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 课北伐战争第12 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 课难忘九一八第15 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 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 课内战烽火第18 课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 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 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 2 课最可爱的人第 3 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 4 课工业化的起步第 5 课三大改造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 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 课改革开放第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 课民族团结第12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 课钢铁长城第15 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 课科学技术成就(二)第19 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0 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 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 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 1 课人类的形成第 2 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 3 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 4 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 5 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 6 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 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 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11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 课美国的诞生第13 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 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 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 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 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 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 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 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 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 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 1 课俄国十月革命第 2 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 3 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 4 课经济大危机第 5 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 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 课美国经济发展第9 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 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 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 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 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 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 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 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 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 课现代音乐和电影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 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 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1----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2----板书设计: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 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 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 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一、我国最早的人类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元谋人距今170 万年中国最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早的人类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二、北京人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发现时间:1929 年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生存年代:20—70 万年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留猿的某些特征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具,使用天然火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问:读第5 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三、山顶洞人:结论?时间:1.8 万年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遗址的分布图。
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回答。
读第 5 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 6 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活情况。
学生回答。
居民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巩固练习:(见课件)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作业:(见课件)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4----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