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doc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山东 孙淑静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科举考试也是广大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出路。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

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隋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为有效地进行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充任各级吏员,破旧立新,废除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按《隋书·高祖纪》记载, 随文帝开皇十八年(589年)所开为“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当时有秀才、明经二科。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的意思。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

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在位期间,提倡用人以德、学识为本,唐朝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科举制度.doc

科举制度.doc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发布时间:202X-06-12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202X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9202X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之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之科举图解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一、隋朝创立科举制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四、明朝僵化科举制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初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初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初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1.不属“科举制演变”这一主题的是A.诞生于隋朝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D.清朝实行文字狱【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解题时紧扣主题“科举制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明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而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科举制度无关,其是文化专制制度,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完善2.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题时先理解“金榜题名”这一名词,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中国历经了1300多年,隋朝诞生,唐朝完善,清末废除,隋炀帝时正式确立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科举制度3.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

由此,官僚社会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该“制度”指的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内阁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隋唐时期”“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官僚社会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据此可知隋唐时期官员来源非常广泛,与隋唐实行的科举制度相关,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隋朝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

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

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科举制度的沿革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沿革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沿⾰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提到这个制度中国⼈⼼中是五味杂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剖析⼀下这其中的是与⾮。

⼀、科举之前的选官制度在科举制之前⼤⼀统中国施⾏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在察举制的后期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别居。

寒素清⽩浊如泥,⾼第良将怯如鸡。

的现象,选官的权⼒被世家⼤族所垄断,选拔出来的⼈已经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作为察举制的升级版本的九品中正制后期也出现了上品⽆寒门,下品⽆⼠族胡的现象选官的权⼒被门阀所控制,下层⼈民⽆法通过合法胡渠道进⼊上层社会,造成了社会的僵死状态。

这两种选官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种新的选官制度也就呼之欲出了。

⼆、科举制度胡沿⾰1、隋⽂帝开科取⼠,605年隋炀帝创进⼠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在此我们来看⼀下科举制形成的条件。

⾸先,科举制符合了儒家思想的两种理念“有教⽆类”和“学⽽优则仕”。

“有教⽆类”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任何孩⼦都可以被教育成才,孩⼦没有智⼒上的差别;儒家的有教⽆类指的是⼈没有等级、地位上的差别,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孔⼦主张教育要⾯向社会开放。

“学⽽优则仕”则说的是只要你学习好就可以通过做官来实现你的价值。

其次当时庶族地主兴起,隋朝统治者需要得到他们的⽀持,所以科举制应运⽽⽣。

隋朝短暂⽽亡接下来我们来看⼀下科举制的发展阶段——唐朝。

2、贞观时期采⽤进⼠和明经两科取⼠明经分贴经和墨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默写填空,主要考察对经典的记忆,只要记住经⽂就可以通过,⽐较容易。

⽽进⼠则主要考察考⽣对当时时事问题的见解和对策,对于刚从故纸堆⾥爬出来的考⽣很难提出有见解的答卷,因此有三⼗⽼明经,五⼗少进⼠之说。

3、武则天始创武举和殿试古时候获得⽂武两项状元那⼀定是⽆尚的荣耀,⽽武举的创⽴正是在武则天时期,也正是从此才有了武状元的称呼。

⽽殿试则是在⼤殿(特指⾦銮殿)上考试,由皇帝亲⾃主持体现了朝廷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

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

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展及影响一、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一)科举制的缘起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在很早就将选举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科举制度的雏形始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创造了一套以教育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他建立了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习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来培养士大夫。

汉武帝还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选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堂。

这些制度的产生让百姓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维持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溯源于汉武帝时的“察举”。

所谓“察举”,即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称为举孝廉。

大约每20万人中举孝廉一人,被举之人试用一年,胜任者转为正式官员,不胜任者退回,推举之人要连带受罚。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官员一直是一个相当小的集团,在这样一个小集团内,推荐者常常能看到被推荐者的全部,包括文章、学问、德行、才干等,而且举荐不实还可能遭到惩戒,而举出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大才高才,于己则有真正长远的好处,不仅可以获得识才的美誉,更可有得力的门生故吏。

这一切使得察举制度在两汉有效地实行了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法”,即“九品官人法”,即由中央设中正官于郡、州,由中正官区别人物,定其高下。

中正官通过品评,将地方所荐之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称为圣上,上中者称为仁人,上下者称为智人。

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

“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

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

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

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正官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九品中正法”重家世、轻才德的弊端日益明显,受到世人抨击,渐渐废除。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隋朝D. 元朝答案:C2.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科举考试的科目?A. 诗赋B. 策论C. 算术D. 武艺答案:D4.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哪个朝代?A. 清朝C. 元朝D. 宋朝答案:A5.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举人C. 秀才D. 进士答案:B6. 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是选拔什么?A. 官员B. 学者C. 诗人D. 武士答案:A7. 科举考试中,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会元C. 榜眼D. 探花答案:B8.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谁?B. 唐太宗C. 隋文帝D. 宋太祖答案:C9.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二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B10.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二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举人C. 秀才D. 副榜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______的一种制度。

答案:官员2.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______。

答案:殿试3. 科举考试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______制度的开始。

答案:文官选拔4. 科举考试的废除,标志着中国古代______制度的结束。

答案:科举5.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合格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秀才6. 科举考试中,会试的合格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举人7.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合格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进士8. 科举考试的创立,是为了选拔______和______。

答案:文才武艺9. 科举考试的废除,是由于其制度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僵化落后10. 科举考试的创立,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______的作用。

答案:推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2.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此处描述的是()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筒车3.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

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A.骆宾王B.杜甫C.白居易D.李白5.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

下列人物能说明这一特色的是()A.王羲之B.文成公主C.玄奘D.马可·波罗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7.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民战争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8.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走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9.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

”钱穆旨在说明()A.相权受到削弱B.武将地位崇高C.军队战斗力强D.财政权归地方10.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2. 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A. 王安石B. 苏轼C. 司马光D. 曹操答案:D4.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考官通常由谁担任?A. 皇帝B. 宰相C. 翰林学士D. 地方官员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A. 经义B. 诗词C. 算术D. 武艺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科举制度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________的开始。

答案:人才选拔制度2. 科举考试中的“三元及第”指的是在________、会试、殿试中均获得第一名。

答案:乡试3.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科目是________。

答案:进士科4. 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是选拔________,为国家服务。

答案:人才5.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被________所取代。

答案:新式学堂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要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打破了门第观念,促进了社会流动。

其次,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有才干的官员,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

最后,科举考试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繁荣。

2. 描述一下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

答案: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由地方官员主持,通过者称为举人。

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由中央政府主持,通过者称为进士。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评定进士的名次,第一名称为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原创版3篇)目录(篇1)I.科举制度的起源II.科举制度的发展III.科举制度的影响IV.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正式创立。

科举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封建王朝开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为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考试科目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唐高宗和武则天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

而明朝的科举制度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行了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过于死板,限制了人才的发挥。

清朝则开始逐步废除科举制度,转向培养八旗子弟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得出身寒门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普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此外,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是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

四、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虽然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废除多年,但其影响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体现。

例如,高考作为中国的“高考”,便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此外,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也被现代许多国家的选拔机制所借鉴。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方式。

目录(篇2)I.科举制度的起源II.科举制度的发展III.科举制度的影响IV.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正式创立。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分科取士”,即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不同的人才,包括文官和武官。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对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创立科举制度的是谁

创立科举制度的是谁

创立科举制度的是谁创立科举制度的是北宋政府。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朝,并成为了第一位北宋皇帝。

北宋朝政权由此开始,赵匡胤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创立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改善政府管理和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在此之前,中国历代的选拔官员方式多样且存在不足之处,容易导致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

赵匡胤意识到,为了治理国家、发展科技和推动社会进步,必须通过选拔合适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位。

于是,他在公元963年实施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中的“科”指考试的范围,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而“举”指选拔人才,通过竞争考试来选拔优秀的士子。

科举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首先,通过地方乡试选拔的士子,可以进入会试。

然后,通过会试选拔出的优秀士子,有机会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一系列严格考试来测评士子的才能和品德。

最终,殿试合格者即可获得功名,并晋升为官员。

科举制度在推行初期存在一些问题,但后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为了公正公平、避免恶性竞争,不同的科举考试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同时也有限制准备科举考试的时间。

科举制度的创立给了广大士人机会,使更多的人才有了进入政府机构服务国家的机会,也使国家治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科举制度的实行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士人成为了科学家、医生、工程师等,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只推崇经典诗文的学问,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次,科举考试的主观性较大,特别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容易产生人情因素和偏见。

同样,科举制度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获得重要的职位,而其他有才能的人可能无法得到展示的机会。

总的来说,创立科举制度的是北宋政府,他们以此来选拔人才、改善政府管理和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科举制度的实行给了广大士人机会,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科举制度是我国隋朝时期由隋文帝建立体系,隋炀帝发展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进士科,当时的科举制度的考核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主要分为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这里的进士科就是现在所说的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设置了进士科,跟随一起建立的还有秀才科和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察的是经学和时事实务政策,而进士科除了要考这两门之外还要考的还有诗词歌赋,也就是被选拔者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在三科之中进士科的难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选上就意味着自己的学问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状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人选作进士科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原因。

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进士科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发展的。

隋唐时期的进士科特别受重视,尤其是在唐代的时候。

因为进士科的难度最大、选拔人数较少,所以被选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视的,进士科也就成为了三科之首。

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士科演变成为了科举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由皇上主持的殿试,最终能否成为第一全凭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见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进士科的发展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科举制的作用基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有利的作用,另一个是有弊的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种方式使得中国原本的门阀制度被有效的遏制,在早前的门阀制度下官员一般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所以他们不用费什么心力就能当官,文采水平也就相对较低,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很难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科举制度施行之后这种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既为皇权的巩固与加强做了贡献,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选拨制度中延续最久的一项制度,被誉为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的第五大发明,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影响力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般地,人们认为近代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为众多国家所学习。

甚至连当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是在参考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英国的文官制度是在仿效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究竟与现代文官制度有哪些不同呢?在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的对象是什么。

在谈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时,更需要我们在古代中国几千年发展史上沿用过的各种制度中,为科举制度下一个定义,作为我们谈论问题的主体。

在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定义这一问题上,尽管学界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普遍认为,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为主要标准的选拨制度。

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立成为一项重要制度。

”①从此,中国的官僚制走上了通过考试补充人员的道路。

②这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帝国官僚政治制度是一项创举,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一项超前的创举。

在数千人的王朝历史中,我国人才选拨经历了世袭、荐举、选举、军功、游说、招贤、荫袭、科举等多种形式。

科举制度作是在这些选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也可以说科举制度是在克服过往人才选拨制度弊病的过程中发展巩固。

与过往人才选拨方式的最大区别是:作为一项人才选拨制度,科举制度极力克服人为因素对人才选拨任用的影响,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各种辅助机制,使其成为一项紧密完善的人才选拨制度,对中国古代上千年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统治中国上千年,把持中国政治的士人阶层。

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了古代中国王朝的兴衰荣辱,甚至还将继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 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大权直接掌握在皇 帝的手中。 3. 改善考官任用制度,主考 官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 后,要立即进驻贡院,称为 锁院, 4、实行别头试、弥封(糊 名)、誊录制度
三、明清科举
科举到了明清时期,地位空前提高,还规定科举考 生必须由学校出身,这意味着不成为官学的生员(俗称 “秀才”),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制度也相 当健全化。 (一)、科举程序 这时的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1、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 场称为贡院 ,乡试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取中 (及第)者 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中举 人,就意味着已跳过“龙门”,成为统治阶级成员了, 相当荣耀。 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以获得进一步的 功名,也可以就任小京官、州县属官或教官。
二、宋代科举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宋代,科举及第的 进士不仅享有显耀 ,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而 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 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为 了加强评阅的客观性,王安石还编制了经义式, 作为标准格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经书任揭一页, 将其左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 帖盖3字,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考试方法 很简单,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应付。 帖经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 方法。 墨义相当于简答题,是关于经文内容的 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 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所以试题出得很 多,少则数十道,多则数百道。墨义有时 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 到顶点的产物,它既能考察士人的儒家经 学理论造诣,又能考察其思维能力和文笔 水平,它的标准化程度也完全适应考试和 客观评定等次的操作需要;但是,八股文 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如此 极端,加上它又是关系到士人前途命运的 考试作文,也就完全死板僵化了,特别是 不准谈个人的思想观点,成为束缚士人思 想的专制工具,也考察不出真才实学来。 八股文取士对教育影响巨大。士人将 主要精力用在作八股文上,学校也变成了 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2011—09—29 19:14:08)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隋朝建立伊始,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建立了科举制度.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

(一)科举选官的兴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但此时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

真正的进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二是武则天时,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但总的说来,科技选官从录取的数量上来看在唐初的选官制度中还是很低的。

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制定成式经过唐代的奠基,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明代制定成式后,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终至鼎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朝时期由隋文帝建立体系,隋炀帝发展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进士科,当时的科举制度的考核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主要分为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这里的进士科就是现在所说的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设置了进士科,跟随一起建立的还有秀才科和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察的是经学和时事实务政策,而进士科除了要考这两门之外还要考的还有诗词歌赋,也就是被选拔者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在三科之中进士科的难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选上就意味着自己的学问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状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人选作进士科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原因。

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进士科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发展的。

隋唐时期的进士科特别受重视,尤其是在唐代的时候。

因为进士科的难度最大、选拔人数较少,所以被选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视的,进士科也就成为了三科之首。

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士科演变成为了科举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由皇上主持的殿试,最终能否成为第一全凭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见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进士科的发展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科举制的作用基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有利的作用,另一个是有弊的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种方式使得中国原本的
门阀制度被有效的遏制,在早前的门阀制度下官员一般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所以他们不用费什么心力就能当官,文采水平也就相对较低,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很难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科举制度施行之后这种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既为皇权的巩固与加强做了贡献,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一种制度。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考试的范围逐渐缩减甚至仅仅局限于八股文,统治者的根本目的从选拔贤能逐渐转变成了巩固皇权,这种变化使得当时参加科举的人们的思想被八股文局限,眼界知识储备量都大不如前,所以这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违背了最初的创立目标。

科举制度已经不再是选拔才能的选官制度而变成了统治者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所以这个时期的科举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科举制度废除时间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舞台上盘踞着一千三百多年,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哪年呢?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废除时间是1905年,这是历史可以明确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科举制度是在20世纪初废除呢?因为科举制度为国家建设网罗了许多人才,而且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却在这个时期被废除,横向纵观世界历史比较,科举制在20世纪初被废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放眼看世界,十七八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再加之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传播,西方众多国家前后进行暴力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或者资本主义共和制,先进的统治阶级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改良后的蒸汽机的催化下,许多国家或多或少,或早或迟着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这些国家相继成为了世界霸主。

然而纵观这时候的中国,由于明朝末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安定,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因此清政府在成立初期就实习了闭关锁国政策,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严重落后于世界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加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度,缺乏思考
与创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种种原因导致19世纪40年代,国门被迫打开,清政府腐败无能,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这时期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挽救国家,拯救民族,必须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因此,此时的科举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并最终在1905年,废除了在历史舞台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公务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选拔条件
2.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3.科举制的创立知识点总结
4.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5.初三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