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写的春节的文章:北京的春节(老舍)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三、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四、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五、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六、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七、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春节,欢乐无边,北京这个城市欢庆的气氛无穷无尽。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节日的庆典,尝到美味的食物,听到如雷般的烟花齐鸣,体会这种特殊的日子的特别,被这美妙的瞬间永远的收藏在心中。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讲述了北京在春节期间的情景,让许多人回忆起家乡的相似场景。
文章中渲染了春节期间北京的传统气氛,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准备元宵1. 购买食材:春节前,三四大道就挂起了彩旗,买菜的队伍越来越长,房屋空间不足以容纳所有买菜的人。
2. 做菜:当买回的材料到家之后,家人们精心准备开始做菜了。
每间家庭之间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就连放在桌上的的位置也有点不同。
二、迎接新春1. 贴春联:为了迎接新春,几乎每家都会贴上新春联,满栋楼道把新春联挂上门楼,增添了欢庆祥和的气氛。
2. 放烟花:两三日,楼道里烟火不断,一出现,就有人将烟花放上天空,像是渲染出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三、除夕过年1. 年夜饭:除夕夜穿着新衣,全家聚餐,品尝着年夜饭,弥漫着家庭的温馨、亲情温暖。
2. 拜年:隔着四面八方的门,五颜六色的衣服挂满树,人们相继拜年,礼貌友爱。
四、新春游玩1. 拜访友人:新年伊始,人们趁着有时间,拜访友人,向朋友表达思念,弥补了由于工作或是其他道路远隔而带来的遗憾感。
2. 打:也是在新春时刻,也许每家每户,爷爷奶奶最多。
爷爷拿着一顶银灰色小帽子,奶奶穿着一件配有花边的大褂子,手持一局,七嘴八舌,听着搞笑的故事。
最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北京的欢庆气氛,让人们更加珍惜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快乐和家庭之恩的气息。
《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北京的春节是中国最独特、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老舍笔下描绘了这座古都在春节期间的热闹景象和独特风俗。
"虎年,龙年,一年比一年热闹。
除夕夜,人们挤在胡同里,炮竹声不绝于耳。
每家每户都贴着门联,门楣上悬挂着'福'字,院子里插着一株梅花枝。
大人们或在家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或三五成群地去看灯会;孩子们在胡同里放鞭炮,嬉戏打闹。
"
"初一清晨,满街都是祝贺声、鞭炮声。
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领着压岁钱,去逛年货,买糖人、糖画、剪纸等小玩艺。
家家户户都会沏上一壶香浓的北京茶,吃上一盘煎饼果子,祈祷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春节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热闹喜庆的景象。
戏园子里上演着传统戏剧,杂耍艺人在街头表演,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这就是老舍笔下独特的北京春节风情。
"。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1、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北京的春节的课堂笔记

北京的春节的课堂笔记
1、课文《北京的春节》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7自然段,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以及春节前做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夜的情景。
第三部分:9-11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人们的活动。
第四部分:12-13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情景。
第五部分:第14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时的情景。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3、多音字
铺pū(铺展) pù(店铺)
间jiān(中间) jiàn(间断)
4、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反映了普通老百姓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
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
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历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2024年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6
读完《北京的春节》这本书充分的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做完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更是让我觉得收获多多!刚打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书中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吸引住了,看的不亦乐乎,同时我又仔细阅读了书中的文字部分。
首先,思维导图的画图部分要和这本书主题相符,必须要有春节的元素,比如爆竹、烟花、福字等,中间总干的画图完成后,支叉的文字部分首先我对作者做个简介,我觉得不管看什么书,我们都要了解一下作者,这也是知识的积累,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发现整个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我就归纳了几个重要节日时间点,总结完后,我又根据每个时间点简要的概括了一下每个节日的风俗和人们的具体活动,读到最后,看到文章中那些民俗的老物件很有意义,我也总结到了思维导图上,这样,我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最先看到我的思维导图,或许你对这本书的内容就有了大概了解,这也是思维导图的收获所在吧!读书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把好词好句好的段落用红笔勾挑出来,这样,等再看的时候印象会更深一点。妈妈总是教育我要把好词好句背下来,这样积累下去,就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了。读每一本书,我们都要对知识有所收获和积累,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7
《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必考课文内容理解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必考课文内容理解-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考课文内容理解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寒食》一诗表面上看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此诗借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作。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与亲友的思念之情)。
4.《藏戏》作者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全文。
文章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藏戏的(特色),使人们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第二单元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
小说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事情,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顽强、积极乐观)的特点。
2.《骑鹅旅行记(节选)》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由于之前经常欺负捉弄家里的动物,现在被动物们反击,最后(骑着大雄鹅飞走)的故事。
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课文主要写的是汤姆和贝奇获救回家后,小镇人们欢喜的场面以及汤姆向人们讲述自己是(如何脱险)的经过,塑造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有点虚荣心同时又讲义气)的“顽童”形象。
北京的春节原文 老舍

老舍《北京的春节》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zh ēn子、栗子等干果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儿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帖好红红的对联,屋里帖好各色的年画。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推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有关春节的名人文章

有很多名人都写过关于春节的文章,以下是其中几篇著名的文章:
1.
老舍《北京的春节》
老舍先生通过描绘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展现了一个热闹、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他详细描述了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七等节日习俗,以及孩子们逛庙会、放鞭炮等欢乐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春节的独特魅力。
2.
冰心《忆春节》
冰心在她的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童年过春节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她描述了春节前的准备工作,如大扫除、贴春联、买年货等,以及除夕夜全家人团聚的温馨场面,展现了春节的家庭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丰子恺《过年》
丰子恺以他独特的幽默和细腻的观察力,描述了过年时孩子们的欢乐和期待。
他通过描绘孩子们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场景,展现了春节对于孩子们的特殊意义。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传统年俗逐渐淡化的担忧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这些文章不仅描绘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更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它们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春节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8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对于文章内容这里没有必要多讲什么,大致就是叙述了一些节令有什么习俗,吃些什么食物,做些什么活动。
全文当中也没有太大道理的阐述,可是我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讲述些什么。
我想,作者应该是告诉当代的人们沉浸在繁忙工作当中,不要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不要一味地只晓得工作,应该注意下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
我认为作者抒发的这个道理尤其是说给当今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当中的人们,不要一步步淡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春节原本年味是那么浓,一年当中如此高兴,而如今变得不怎么热闹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观念有些转变了。
而这个转变是否真的是我们要的,还是我们更渴望曾经过春节的那份喜庆呢?作者没有给出一个肯定回答,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快乐生活,要用心生活,体验其中的快乐。
这篇《北京的春节》文字,值得当今的人们阅读、思考。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2“腊七腊八,冻逝世冷鸦。
”到了腊七腊八还有不久就当过春节了而北京的春节却独具特点。
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无比濒临咱们的生涯,很恶的表示出了陈社会时过年的风气跟习惯。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道述了北京己功春节的风俗和睦氛。
比方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纯拌儿,干新鞋新衣,扫房,守岁,拜年等等;还有过元宵节时的游庙会吃汤圆,抬花折(置焰火),焚火判这些运动,丰盛多彩,一股传统节日的滋味充斥了情趣。
就好比说买杂拌儿吧,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取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等的不皮——例如:一般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非凡的。
除夕一过,街头巷尾便挂满了大红灯笼,家家户户也都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立春那天,街市上就热闹起来了。
商贩们把各色年货摆了出来,有糖球、花生、瓜子、杏仁等各种零食,还有风车、剪纸、灯笼等年味十足的玩意儿。
买年货的人们也穿着节日盛装,叽叽喳喳地讨价还价着。
正月初一,一家老小便穿上全新的衣裳,吃顿团圆饭。
饭后,孩子们领到了长辈们发的压岁钱,高兴得手舞足蹈。
晚上,大人们或是打牌赌钱,或是在大街上溜达、看灯会,小孩子们则燃放爆竹、打旋火筒,直到半夜才肯歇息。
到了正月十五,北京城里就到处是耀眼的花灯了。
有舞狮、舞龙的游行队伍,有逗人乐的杂技表演,还有热闹喧哗的庙会。
这时,全城的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好不热闹。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
文章开篇,作者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
这时候,孩子们最爱吃的就是腊八粥。
这腊八粥可不一般,是用各种米、豆、干果熬成的,不仅味道香甜,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过了腊八,人们开始采购年货。
街上的店铺也越来越热闹,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让人目不暇接。
孩子们则忙着买杂拌儿、鞭炮、风筝等玩意儿。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从这一天开始,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更加忙碌。
要扫房、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等年货预备充足。
到了除夕,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顿年夜饭,极为丰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拿压岁钱,然后穿上新衣,出去放鞭炮。
大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店铺都关门了,人们都在家中休息,互相拜年。
这一天,大家都喜气洋洋的,见面就说“过年好”。
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这一天,街上到处张灯结彩,花灯的种类繁多,有兔子灯、走马灯、荷花灯等等。
除了看花灯,人们还吃元宵。
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一口咬下去,甜甜的馅料在嘴里散开,让人感到无比满足。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老舍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热闹场景,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文中对各种习俗的描写十分详细,比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除夕守岁、初一拜年等等,让我们了解到了北京春节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同时,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群在春节期间的活动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草原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摘抄

草原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摘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读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热闹、喜庆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展开。
字里行间,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让我沉醉其中。
文中提到,从腊月初八开始,北京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
这一天,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那腊八粥呀,真是丰富极了!各种米、各种豆,还有红枣、栗子等干果,煮在一起,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满屋子都是香甜的味道。
光是想想,口水就忍不住流下来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可不得了,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大人们忙着给灶王爷准备糖瓜,希望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我就好奇了,这灶王爷真能听见人们的心愿吗?但不管怎样,大家的那份虔诚和期待,让人心里暖暖的。
接着,就该准备年货啦!那场景,简直是人挤人,货挨货。
孩子们跟着大人,在集市上东瞅瞅西看看,眼睛都不够用了。
卖春联的摊位前,红彤彤的一片,各种吉祥话写在上面,让人看了心里就高兴。
还有卖鞭炮的,那噼里啪啦的响声,仿佛在提前庆祝新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这是最热闹的一天。
家家灯火通明,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挂起了漂亮的年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有说有笑。
那一道道菜肴,都是家人用心准备的,每一口都充满了爱的味道。
到了晚上,大家守岁,谁都不愿意早睡,都想多沾沾新年的喜气。
大年初一,孩子们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然后就能拿到压岁钱啦!那一张张笑脸,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灿烂。
男人们出门访友,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
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兔子灯、老虎灯,还有各种造型奇特的灯,让人眼花缭乱。
这一天,大家还要吃元宵,那白白胖胖的元宵,咬一口,甜甜的馅儿流出来,真是美味极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北京的春节,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传统氛围和亲情的温暖。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有些传统的东西却在慢慢消失。
真希望我们能把这些美好的传统一直传承下去,让每一个春节都充满欢乐和温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北京的春节》作家作品及背景

《北京的春节》作家作品及背景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生于北京。
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榜样”,发表了大量阻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坚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 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赶忙震动文坛。
以后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那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着《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文章写作背景: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时正值战乱时期,专门难得的是在春节时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情形,人们在辞旧迎新是的欢乐。
全文层次鲜亮,语言感人、纯朴。
作家写的春节的文章

作家写的春节的文章《作家笔下春节的韵味与真实的春节》春节,这个在中国举足轻重的传统节日,在作家的笔下宛如一幅色彩斑斓又意蕴深长的画卷,可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中,也有别样的接地气的热闹劲儿。
作家写春节,那笔触是细腻而充满诗意的。
老舍笔下的春节,满是老北京浓浓的年味。
从腊月起头,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各种民俗活动像花儿一样在旧时光里一茬一茬地冒出来。
他写的大扫除,那简直是全家总动员,要把家里每一个角落都清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这种对传统习俗的细致描绘,让我们好像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尘土在阳光下飞舞。
还有准备年夜饭时,那种对食物精挑细选、精心烹饪的描述,光看着文字就仿佛能闻到那从纸页间飘出来的肉香和酒香味儿呢。
然而,当我瞅着自家的春节,哈哈,虽然没有作家描写的那么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性,但绝对是充满人间烟火气。
每到过年,家里的大扫除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老妈拿着鸡毛掸子在前面冲锋陷阵,指挥着我和老爸擦窗户、拖地板,那架势,感觉我们要是干不好就对不起即将到来的新年似的。
准备过年的吃食更是搞笑又温馨的过程,老妈总是列一个长长的购物清单,但是一到超市往往就跟疯了似的各种买买买,不管能用得着用不着。
然后看着老爸笨手笨脚学着网上视频做一道新菜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作家的春节文章里,过年是游子归乡的温馨之时,无论路途多么遥远。
可真实生活中呢,我那些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为了抢一张回乡的车票,那可真叫一个拼啊,各种刷票软件齐上阵,一边刷还一边感叹回家真不容易。
等回到家,又被家人一连串的嘘寒问暖给淹没,那是一种特别的温暖。
作家写春节可能更多地是从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的角度,让我们欣赏到春节背后的深远意境。
可咱普通老百姓过春节,就是图个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乐子,虽然平凡也同样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无尽的爱。
所以说啊,作家笔下的春节像是精致装入画框的艺术品,咱们老百姓的春节就是那实实在在、热热乎乎的生活,两者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写的春节的文章:北京的春节(老舍)作家写的春节的文章:北京的春节(老舍) 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帖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起码月初六才开张。
假期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是不吉利的。
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妇都穿起新衣,门外帖好红红的对联,屋里帖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推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夥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帖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入入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广告可不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全。
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起过年,而且过的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
腊八,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
正月初八给老人们顺星、祈寿。
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
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
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作家写的春节的文章:春节的记忆(幽兰)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国人诸多节日中的盛典。
年节的记忆是从童年开始,就像掀过的一页页日历,叠加成厚厚的一本书,当我们再重新翻开来看时,就会被那些记忆所吸引,对那些过往无比珍惜——题记春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满眼的色彩,绿、粉、黄等,最为抢眼的还是红色。
红的对联、红的年画、红的窗花、红的灯笼、鞭炮炸后那纷纷飞落如蝶般的红色纸屑……儿时的农村还很清贫。
在北方,每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所以农人门过着半年农作半年闲的日子,虽然清苦些,但也惬意自得,那种闲逸是现在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每年一进入冬季,农忙闲下来的女人门就开始张罗年节的东西,她们开始纳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缝新衣服。
大姑娘小媳妇则开始买上些彩纸,聚到一起,坐在热炕上,把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纸巧妙地折叠成各种形状,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拿起剪子,剪窗花剪年画。
那时的农村,没人舍得花钱去买这些,用不多的钱,买些彩纸,自己动手,她们手中的剪子旋转飞舞,不停地闭合,剪尖飞快地咬着手中的彩纸,不一会功夫,一些活灵活现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
那些栩栩如生的戏里人物、吉祥花鸟、鱼虫、动物等就鲜活起来,摆在桌上、炕上、挂在墙上,惹得孩子们围着就像看大戏一样,大姑娘小媳妇们却沾沾自喜,欣赏着一幅幅逼真喜气的图案,嘴角都弯成了上弦月。
一到腊月,年的气息愈加浓厚,粉刷房屋、打扫卫生、置办年货。
年货都是自家产的,如瓜子、大豆、豌豆、炒熟。
熬麻糖、炸果子、炸麻花、炸江米条、压粉条等,人人脸上都充盈着喜气,孩子们更是高兴,他们尾在大人们的身后,虽然冻得小脸通红,跺脚哈手,也是不愿离开。
和大人们一起干着一些他们并不会干的活,大人们也乐得其中,帮家里干活成为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好不容易盼到腊月二十八九,大家就该忙着贴窗花,贴春联了。
孩子们忙活着帮娘亲姐姐递窗花送浆糊,看着雪白的窗户格子上贴满鲜活的窗花,孩子们咧着小嘴笑,指手画脚,数叨着那些是姐姐剪得,那些是嫂子剪得,还争着讲窗花的寓意,俨然个个是小小故事家。
贴春联,农村称贴对子,也是孩子们愿意并抢着干的事。
春联不像现在街市上买的那些,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现成句子。
记忆中农村写的春联语言质朴、简洁、风趣,却饱含着农人们对美好事物以及来年丰收的期望。
大红的纸写上黑色的字,虽然有些字句,孩子们不太懂,但还是乐此不疲地跑东家串西家看各家大门上的春联,顶着纷飞的雪花,时不时会摔倒,但还是相互激烈地争论着谁家的好与坏,就像都是些行家一样。
还有些人家没有会写字的,又不喜欢去找人代笔,就会在春联上或画或剪上家禽五谷,分为上下联,贴在大门上,也别有一番韵味。
春节太多东西让我无法忘怀。
有些习俗虽然随着岁月变迁已经消失,却无法从心灵深处剔除,就如儿时的灯巷,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那份记忆始终无法抹去。
记得村里的大人们除了诸多年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家家自己做灯笼。
村里的好几条街巷都命了名字,有女儿节、媳妇街、男子街、婆公街,村里的干部会布置任务,让各家按着自家的人员制作灯笼,从年三十就挂到各条街道,标上自己的名字,一直到过了二月二才摘掉,也预示着春节结束。
那些未出阁的姑娘们心思巧妙,将戏剧人物、飞鸟走兽、瓜果蔬菜、各种农作物做成灯笼,挂到女儿街。
那些灯笼都蕴含着姑娘家的心思,希望哪个小伙子能读懂灯笼上的心事,喜结连理。
媳妇们则是暗自和姑娘们较劲,也是别出心裁制作出更加漂亮的灯笼,希望得到公婆丈夫的夸奖,得一个好媳妇的名声。
男人们、公婆们各期所好制作出各种不同巧妙的灯笼,孩子们更是调皮好奇,用千奇百怪的想法,让大人们将其实现并作出他们最终满意的作品才肯罢休。
他们并不把自己的灯笼挂在哪一处,而是在晚上就会从各自家中提着灯笼走街串巷,那些花卉、鱼虫、动物小灯笼在孩子们的手中形成一条独特的农村年节夜景。
记得我们游走每一条挂满灯笼的街巷,怎么也也看不到同样的灯,现在回想起,真是敬佩当时人们的那种执着和认真。
过了正月十五后,村民门开始投票评出最好最有创意的灯笼,发奖品。
说是奖品,其实就是让村里的年轻人敲锣打鼓到家里送上一块村里制作简单的匾,相当于现在的奖牌吧。
这家人今年在村里就享受着极高的荣誉,是村里人学习的榜样,也是下年度要竞争的对手。
春节虽然预示着春天的开始,但记忆中却很寒冷。
大片的雪花将小村装扮的洁净而明亮,映衬的对联,灯笼愈发鲜亮,那些色彩在雪白中愈显其娇,搅荡着小村的宁静,让春天的脚步也凌乱了几分。
过年,那份儿时的欢喜,散乱在记忆深处,深刻在心里。
作家写的春节的文章:回味春节 (许怀中)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
可以说,它是至今世界上时间过得最长的佳节,春节前好一段,就有各种迎春茶话会,拜早年。
元宵前后,还有拜晚年,延续甚长。
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喜庆的气氛极其浓厚,它集中体现了吉祥如意的祥和文化底蕴,积淀着浓浓的情意,是我国“和”文化的生动展现。
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声声鞭炮,是春节气氛热烈的传达、播送。
今年春节,在外地的孩子、孙子都来榕城过年,热闹一番。
过了大年初五,也都回去。
做父母亲的多想再留,但由于上班要紧,只好作罢。
从中体会了一回我父母生前的心情:那时我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故乡和爸妈一道过年,也有回去在家享受围炉的欢乐,也都只逗留数日。
离开前,母亲总是唠叨:不知道你车票都买好了,要不然要再留你两天。
如今,父母早已离开人世,和家人一道团聚、过年,体验了往昔长辈过年的心情。
每当春节,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小时在家过年的情景,尽管那时父母经济并不宽裕,他(她)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女过好年,为之添制新衣,给压岁钱,做好菜饭。
能否过好年,似乎是父辈有无本事的衡量。
吃好、玩好、穿好,说的都是吉利的话,和谐气氛,只有在这节日营造得最为充分,它融合着乡情、亲情、家情的种种情愫。
春节,可说是亲情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声浪中,春节也更富有新意。
然而,也有人响往外国的“情人节”的。
也有希望我国有自己的“情人节”,如把元宵或七夕可以做为自己的“情人节”。
七夕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古典诗词中北宋名家秦观所写:“纤云巧弄,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元宵的看灯、游灯,是春节中有情有意的活动。
上元夜(即元宵)和将到外国定居的亲戚一家,在江边酒楼聚会。
窗外,皓月当空,又有烟花在空中开放。
俗语说:“云蔽中秋月,雨打元宵灯”,今年元宵月,却如此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