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四章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课件:第四章 细 胞 膜
几种膜脂化学结构的比较
去污剂(detergent)的性质及作用
细胞膜结构模式图
(四)膜脂的特性
➢ 脂类分子的多 样性
成分多样、 比例不同 ➢ 脂质体
脂粒
脂质体
脂质双层
二、膜 蛋 白
(一)分类:(膜蛋白存在模式) 1. 外在蛋白(extrisic protein , 外周蛋白) 2. 内在蛋白(intrisic protein,镶嵌蛋白) ➢ 单次穿膜 ➢ 多次穿膜 ➢ 非穿越性共价结合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 磷脂酰丝氨酸
(卵磷脂)(脑磷脂)
磷脂的化学结构特点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 磷脂酰丝氨酸(PS)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 磷脂酰肌醇(PI)
2. 神经鞘磷脂
化学组成:鞘氨醇骨架(含一条脂肪酸链), 一条脂肪酸链,一个磷脂酰胆碱头部
(二)糖脂( Glycolipids) :鞘氨醇衍生 物,以多糖单位代替磷脂酰胆碱单位。
细胞外被(cell coat) 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特化结构:小肠微绒毛
问题
膜相结构化学组成上的特点在细胞膜 结构上有何表现?
膜上的化学成分是一成不变的呢,还 是动态变化的?
第二节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一、单位膜模型: • 电子显微镜:三层夹板结构 “两深一
浅”
单位膜结构(unit membrane)
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 磷脂 (Phospholipids) 糖脂 (Glycolipids) 胆固醇(Cholesterol)
一、 膜 脂
共同特征: 双型性分子 (亲水 疏水) (amphipathic molecule)
(一)磷 脂: 1. 磷酸甘油酯 (1) 化学组成: 甘油骨架,二条脂肪链,磷酸化醇 (2) 分类:
细胞生物学课程第4章细胞膜和物质的跨膜运输(医学院) 厦门大学
膜脂分子的运动
1. 侧向扩散:同一平面上相邻的脂分子交换位置。 2. 旋转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快速旋转。 3. 摆动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左右摆动。 4. 伸缩震荡:脂肪酸链沿着与纵轴进行伸缩震荡运动。 5. 翻转运动:膜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层翻转到另一层。是在翻转酶
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1)分布与定位
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 酸的脂类,普遍存在于原 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 (含量5%以下),神经细 胞膜上含量较高(5-10 %)。
糖脂是两性分子。其 结构与鞘磷脂很相似,只 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 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 醇的羟基结合。糖脂均位 于细胞膜的非细胞质面, 及外侧的脂质分子中。
❖ 糖脂是位于脂双层的外侧,——可能作为细胞外配体(ligand)的受体。 ❖ 磷脂酰丝氨基——集中在脂双层的内叶,在生理pH下带负电荷,这种带
电性使得它能够同带正电的物质结合,如同血型糖蛋白A跨膜α螺旋邻近 的赖氨酸、精氨酸结合。 ❖ 磷脂酰胆碱——在衰老的淋巴细胞外表面,作为让吞噬细胞吞噬的信号; 磷脂酰胆碱出现在血小板的外表面,作为血凝固的信号。 ❖ 磷脂酰肌醇——集中在内叶,它们在将细胞质膜的刺激向细胞质传递中 起关键作用。
质完成的 。如: • 载体蛋白——膜内外的物质运输 • 连接蛋白——细胞的相互作用 • 受体蛋白——信号转导 • 各类酶——相关的代谢反应
在不同细胞中膜蛋白的含量及类型有很大差异,依在膜上存在方式不 同可分为:
1.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2.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3.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 通道蛋白
是一类跨膜蛋白,它们都是通过疏水的氨基酸链进行重排,形成水性通道,允许 适宜的分子通过。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所以在细胞膜中有各种不同的通道蛋白。通 道蛋白参与的只是被动运输, 并且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不消耗能量。 运输特点: ①蛋白不与溶质分子结合,形成跨膜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 ②有些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通常处于开放状态,如钾泄漏通道,允许钾离子不断外流; ③有些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和门控性,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仅在特定刺激下才打开,又 称为门通道。主要有: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机械门通道。
1. 侧向扩散:同一平面上相邻的脂分子交换位置。 2. 旋转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快速旋转。 3. 摆动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左右摆动。 4. 伸缩震荡:脂肪酸链沿着与纵轴进行伸缩震荡运动。 5. 翻转运动:膜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层翻转到另一层。是在翻转酶
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1)分布与定位
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 酸的脂类,普遍存在于原 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 (含量5%以下),神经细 胞膜上含量较高(5-10 %)。
糖脂是两性分子。其 结构与鞘磷脂很相似,只 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 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 醇的羟基结合。糖脂均位 于细胞膜的非细胞质面, 及外侧的脂质分子中。
❖ 糖脂是位于脂双层的外侧,——可能作为细胞外配体(ligand)的受体。 ❖ 磷脂酰丝氨基——集中在脂双层的内叶,在生理pH下带负电荷,这种带
电性使得它能够同带正电的物质结合,如同血型糖蛋白A跨膜α螺旋邻近 的赖氨酸、精氨酸结合。 ❖ 磷脂酰胆碱——在衰老的淋巴细胞外表面,作为让吞噬细胞吞噬的信号; 磷脂酰胆碱出现在血小板的外表面,作为血凝固的信号。 ❖ 磷脂酰肌醇——集中在内叶,它们在将细胞质膜的刺激向细胞质传递中 起关键作用。
质完成的 。如: • 载体蛋白——膜内外的物质运输 • 连接蛋白——细胞的相互作用 • 受体蛋白——信号转导 • 各类酶——相关的代谢反应
在不同细胞中膜蛋白的含量及类型有很大差异,依在膜上存在方式不 同可分为:
1.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2.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3.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 通道蛋白
是一类跨膜蛋白,它们都是通过疏水的氨基酸链进行重排,形成水性通道,允许 适宜的分子通过。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所以在细胞膜中有各种不同的通道蛋白。通 道蛋白参与的只是被动运输, 并且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不消耗能量。 运输特点: ①蛋白不与溶质分子结合,形成跨膜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 ②有些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通常处于开放状态,如钾泄漏通道,允许钾离子不断外流; ③有些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和门控性,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仅在特定刺激下才打开,又 称为门通道。主要有: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机械门通道。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膜转运蛋白
• 载体蛋白的特点:4个 s 每种载体蛋白对底物都具
有高度选择性,通常只转 运一种类型的分子; s 转运过程具有饱和动力学 特征; s 可被溶质类似物竞争性地 抑制,并可被某种抑制剂 非竞争性抑制; s 对pH有依赖性。
一、膜转运蛋白
(二)通道蛋白及其功能 •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3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二、胞吞作用与细胞信号转导) 三、胞吐作用 • 胞吐作用(exocytosis):细胞内合
成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脂质等) 和代谢物,先由膜包围成膜泡,膜 泡与质膜融合,而将内含物分泌到 细胞表面或细胞外的过程。 s 组成型胞吐途径:所有真核细胞都 存在的从高尔基体反面管网结构分 泌的膜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 稳定过程。 s 调节型胞吐途径:分泌细胞产生的 分泌物(如激素、酶等)储存在分 泌泡内,当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 分泌泡与质膜融合并将内含物释放 出去的过程。
1、葡萄糖转运蛋白:是一种载体蛋白,通过构象改变 完成葡萄糖的协助扩散;由高至低跨膜转运。
协助扩散
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类型
2、水孔蛋白:水分子的跨膜通道 • 水分子:不带电荷但具有极性。
可以通过简单扩散——缓慢跨 膜转运; • 还可以通过水孔蛋白(为一种 通道蛋白)——快速跨膜转运。 • 如唾液和眼泪的形成、肾小管 对水的重吸收等,水分子必须 借助质膜上大量的水孔蛋白实 现快速跨膜转运。
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类型
• 水孔蛋白(aquaporin,AQP):为内在膜蛋白,分子 量为28KD。由4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又都由6个跨 膜α螺旋组成。每个亚基单独形成一个供水分子运动 的中央孔,孔的直径约0.28nm(稍大于水分子的直 径),孔长2nm。
细胞生物学全套ppt课件
细胞生物学全套ppt课件
目 录
• 细胞生物学概述 •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 细胞质与细胞器 • 细胞核与遗传信息 • 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 • 细胞分化与发育 • 细胞凋亡与自噬
01
细胞生物学概述
细胞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
细胞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细胞结构、功能、生长、分裂、 分化、代谢、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
有丝分裂的过程
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主要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形成两个与母细胞相同的子 细胞。
减数分裂的过程
包括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两个阶段,主要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与母 细胞不同的子细胞。减数分裂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基础,对于维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增殖的意义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 遗传的基础,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 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周期及其调控机制
细胞周期的定义
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 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细胞周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 蛋白依赖性激酶、细胞周期检查点等,这些调控机制确保细胞 周期的正常进行。
3
细胞膜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受体的定位与活化、信号分子的识别与传递、信 号通路的整合与调控
03
细胞质与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骨架
细胞质基质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
细胞质基质主要由水、无机盐、脂质、 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组成,为细 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提供场所和物质。
细胞骨架通过改变自身形态和结构, 驱动细胞进行定向运动,如阿米巴运 动、纤毛和鞭毛的运动等。
目 录
• 细胞生物学概述 •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 细胞质与细胞器 • 细胞核与遗传信息 • 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 • 细胞分化与发育 • 细胞凋亡与自噬
01
细胞生物学概述
细胞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
细胞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细胞结构、功能、生长、分裂、 分化、代谢、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
有丝分裂的过程
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主要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形成两个与母细胞相同的子 细胞。
减数分裂的过程
包括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两个阶段,主要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与母 细胞不同的子细胞。减数分裂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基础,对于维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增殖的意义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 遗传的基础,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 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周期及其调控机制
细胞周期的定义
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 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细胞周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 蛋白依赖性激酶、细胞周期检查点等,这些调控机制确保细胞 周期的正常进行。
3
细胞膜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受体的定位与活化、信号分子的识别与传递、信 号通路的整合与调控
03
细胞质与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骨架
细胞质基质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
细胞质基质主要由水、无机盐、脂质、 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组成,为细 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提供场所和物质。
细胞骨架通过改变自身形态和结构, 驱动细胞进行定向运动,如阿米巴运 动、纤毛和鞭毛的运动等。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跨膜运输 ppt课件
型
该模型认为膜的骨架是脂肪形成的脂双层结 构,脂双层的内外两侧都是由一层蛋白质包 被,即蛋白质-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内外两 层的蛋白质层都非常薄。并且,蛋白层是以 非折叠、完全伸展的肽链形式包在脂双层的 内外两侧。1954年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改:膜 上有一些二维伸展的孔,孔的表面也是由蛋 白质包被的,这样使孔具有极性,可提高水对 膜的通透性。这一模型是第一次用分子术语 描述的结构
膜糖的存在方式
通过共价键同膜脂或膜蛋白相连,即以糖脂或糖蛋 白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膜上。
糖同氨基酸的连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O-连接和N-连接
O-连接:是糖链与肽链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 O-连接糖链较短, 约含4个糖基。
N-连接: 是糖链与肽链中天冬酰胺残基相连,N-连接 的糖链一般有10个以上的糖基。另外,N连接的方式较O 连接普遍。
膜脂的不对称性
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 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
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非对称性形成原因: 磷脂:ER胞质半膜合成,Flippase选择性转运 糖脂: 催化糖基化反应的酶位于Golgi非胞质半膜,转运不
变
膜糖
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5%以下),神经细胞糖 脂含量较高;细胞质膜上所有的膜糖都位于质膜的外表面,
极性的头部、非极性的类固醇环结构和一个非极性的碳氢尾部。胆固醇的分子较 其他膜脂要小, 双亲媒性也较低。胆固醇的亲水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 在脂双层的中央。胆固醇分子是扁平和环状的,对磷脂的脂肪酸尾部的运动具有 干扰作用,所以胆固醇对调节膜的流动性、加强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胆固醇的分子较其他膜脂要小, 双亲媒性也较低。胆固醇的亲水头部朝向 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
该模型认为膜的骨架是脂肪形成的脂双层结 构,脂双层的内外两侧都是由一层蛋白质包 被,即蛋白质-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内外两 层的蛋白质层都非常薄。并且,蛋白层是以 非折叠、完全伸展的肽链形式包在脂双层的 内外两侧。1954年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改:膜 上有一些二维伸展的孔,孔的表面也是由蛋 白质包被的,这样使孔具有极性,可提高水对 膜的通透性。这一模型是第一次用分子术语 描述的结构
膜糖的存在方式
通过共价键同膜脂或膜蛋白相连,即以糖脂或糖蛋 白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膜上。
糖同氨基酸的连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O-连接和N-连接
O-连接:是糖链与肽链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 O-连接糖链较短, 约含4个糖基。
N-连接: 是糖链与肽链中天冬酰胺残基相连,N-连接 的糖链一般有10个以上的糖基。另外,N连接的方式较O 连接普遍。
膜脂的不对称性
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 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
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非对称性形成原因: 磷脂:ER胞质半膜合成,Flippase选择性转运 糖脂: 催化糖基化反应的酶位于Golgi非胞质半膜,转运不
变
膜糖
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5%以下),神经细胞糖 脂含量较高;细胞质膜上所有的膜糖都位于质膜的外表面,
极性的头部、非极性的类固醇环结构和一个非极性的碳氢尾部。胆固醇的分子较 其他膜脂要小, 双亲媒性也较低。胆固醇的亲水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 在脂双层的中央。胆固醇分子是扁平和环状的,对磷脂的脂肪酸尾部的运动具有 干扰作用,所以胆固醇对调节膜的流动性、加强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胆固醇的分子较其他膜脂要小, 双亲媒性也较低。胆固醇的亲水头部朝向 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
细胞生物学第四章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
0.23 0.7 1.5 1.5-4 3.2
(一) 膜脂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
磷脂 膜 脂 胆固醇
糖脂
均为“双亲性分子”(★★)
既有亲水性一端,又有 疏水性一端的分子。
1、磷脂的类型
X
极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性 头
磷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部 (
脂 磷脂酰丝氨酸
亲 水 性
鞘磷脂
)
非
极
性
尾
鞘
部 (
(一)吞噬作用
※指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的过程,
如细菌、细胞碎片、无机尘粒等。
※吞噬作用形成的囊泡称吞噬体。
※是原生动物获取营养的重要方式。 ※在高等动物和人类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如巨噬细胞等)。
(二)胞饮作用
※是指细胞内吞液体或小溶质分子的活动。 ※胞饮形成的囊泡称胞饮体。
※大多数细胞具有胞饮作用。
ATP
Na+
细胞外
Na+
小 亚 基 小 亚 基 小 亚 基
Na+
Na+ Na+
细胞内
K+ K+
K+
浓 钾结合部位 度
梯 度 30 倍
ADP+Pi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
孔蛋白(porin)。
2. 外在膜蛋白(extrinsic proteins)
也称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占20%~30%,位于膜的内外表面,内面较多
主要是水溶性蛋白质 连接较松散,温和处理就与膜分离
周边蛋白通过离子键、氢键或静电作用与膜脂 分子相互作用
高盐溶液可破坏离子键,不需用去垢剂 如:血影蛋白、锚蛋白。细胞色素C等
1. 膜脂的流动 脂双层是一种二维流体,因细胞内外的水环境
阻止膜脂分子自双层中逸出,只能在双层内运动和 交换位置
1)膜脂分子的运动形式
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C一C 自由旋转产生旋转异构体
反式构象
歪扭构象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同一单分子层内脂类分子交换位置,107次/秒。 扩散距离为1~2 µm/秒
乙酰胆碱受体是典型的配体门控通道 N冲动传至神经末梢,电压闸门Ca2+通道瞬时开放 Ca2+内流使突触小泡释放Ach Ach结合突触后膜受体,使Na+通道开放 肌细胞膜Na+内流使电压闸门Na+通道短暂开放 肌细胞膜去极化,肌浆网上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引起肌原纤维收缩
神经肌肉接头处离子通道
这种含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较膜其它部位厚, 更有序,较少流动,称脂筏
脂筏直径约70~100nm,其上数百个蛋白质形成小 窝(caveolae),它可转运生物活性分子入细胞,参 与信号转导
脂筏的特点 一是聚集蛋白质,便于相互作用 二是提供蛋白质变构环境,形成有效的变构
脂筏功能的紊乱已涉及HIV、肿瘤、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痴呆、疯牛病等
水端朝向膜的内外表面 球形蛋白质附着在脂双层的两侧表面,形成蛋白质-
2. 外在膜蛋白(extrinsic proteins)
也称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占20%~30%,位于膜的内外表面,内面较多
主要是水溶性蛋白质 连接较松散,温和处理就与膜分离
周边蛋白通过离子键、氢键或静电作用与膜脂 分子相互作用
高盐溶液可破坏离子键,不需用去垢剂 如:血影蛋白、锚蛋白。细胞色素C等
1. 膜脂的流动 脂双层是一种二维流体,因细胞内外的水环境
阻止膜脂分子自双层中逸出,只能在双层内运动和 交换位置
1)膜脂分子的运动形式
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C一C 自由旋转产生旋转异构体
反式构象
歪扭构象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同一单分子层内脂类分子交换位置,107次/秒。 扩散距离为1~2 µm/秒
乙酰胆碱受体是典型的配体门控通道 N冲动传至神经末梢,电压闸门Ca2+通道瞬时开放 Ca2+内流使突触小泡释放Ach Ach结合突触后膜受体,使Na+通道开放 肌细胞膜Na+内流使电压闸门Na+通道短暂开放 肌细胞膜去极化,肌浆网上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引起肌原纤维收缩
神经肌肉接头处离子通道
这种含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较膜其它部位厚, 更有序,较少流动,称脂筏
脂筏直径约70~100nm,其上数百个蛋白质形成小 窝(caveolae),它可转运生物活性分子入细胞,参 与信号转导
脂筏的特点 一是聚集蛋白质,便于相互作用 二是提供蛋白质变构环境,形成有效的变构
脂筏功能的紊乱已涉及HIV、肿瘤、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痴呆、疯牛病等
水端朝向膜的内外表面 球形蛋白质附着在脂双层的两侧表面,形成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分布于细胞膜的外层,即膜的非胞质面)
※膜脂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决定了膜内外表面 功能的不对称性。
※膜的通透性——膜允许一定物质穿越的性能。
特点:具有选择性。
O2 , CO2 , N2 尿素,H2O 葡萄糖,蔗糖 H+,Na+ , Ca2+
一、膜的选择性通透
★膜对物质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
膜的结构属性及分子特性:
①脂溶性越强的分子越容易穿膜; ➢非极性物质脂溶性强,易穿膜, 如O2,CO2,N2; 但H2O例外。
②分子量越小越容易穿膜;
③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带 电荷的离子不能或很难穿膜。
➢离子脂溶性弱,且带有水化膜, 增大了它的有效体积。
二、膜运输蛋白及其介导的跨膜运输
★根据运输机制不同,将膜运输蛋白分为两类:
(2)一端嵌入膜层内,另一端露出膜外——半嵌入蛋白
内在膜蛋白具有双亲性,其亲水区域暴露在膜的一侧或
两侧表面与水相吸,它们的疏水区嵌入膜内,与脂类分子疏水
尾部通过疏水键结合,不易分离。
2、外在蛋白
非双亲性分子;附在膜的内外表面(主要 在细胞膜的内表面),与膜脂极性头部或内在 膜蛋白的极性区域非共价地结合,易分离。
膜、高尔基复合体膜、溶酶体 膜、核膜等,统称为细胞内膜。
生物膜(biomembrane)
细胞膜、线粒体膜和细胞内膜的总称。
生
细胞膜
物 细胞内膜
膜
线粒体膜
细胞膜 细胞质
任何生物膜在电镜下都呈现“暗—明—暗”
三层结构,故将这三层结构称为单位膜。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细 脂类、蛋白质、糖类 ——主要成分
胞
膜 水、无机盐、金属离子 —少量成分
★蛋白质/脂类 :在不同种类生物膜中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功能多而复杂的膜,蛋白质/脂类 大; 功能少而简单的膜,蛋白质/脂类 小。
各种生物膜中蛋白质与脂类的含量比
膜的种类
蛋白质/脂类
神经髓鞘(轴突部分的细胞膜) 血小板 Hela细胞 红细胞膜 线粒体内膜
0.23 0.7 1.5 1.5-4 3.2
①载体蛋白:通过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运输; ②通道蛋白:在蛋白质中心形成一个亲水性的通道,使特定
溶质穿越。
★根据膜运输蛋白转运物质方向不同,分为
两种运输方式:
被运输的物质借助于膜运输蛋白,顺着浓 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且不需 要消耗细胞代谢能,这种运输方式称…。
被运输的物质借助于膜运输蛋白,逆着浓 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且需要
4
非胞质面
脂
双
分
子
1
2
胞质面 层
3
5
1 单 次 穿 膜:单条a-螺旋贯穿脂质双层。
跨膜蛋白
内
2 多 次 穿 膜:数条a-螺旋几次折返穿越脂质双层。
在 膜
3 非穿越性共价结合:不穿越脂质双层的全部,而与胞质侧单层脂质的烃链结合。 蛋
4 与磷脂酰肌醇结合:蛋白质通过自己的一个寡糖链与磷脂酰肌醇(在非胞质面 白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概念: 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
界膜,又称质 膜
(plasma membrane).
功能:
①使细胞具有相对独立和稳定 的内环境; ②是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 量交换的“门户”。
细胞内膜 (endomembrane)
★概念:
除细胞膜外,真核细胞内许多
膜性细胞器的膜,如内质网
的单层)共价结合。Fra bibliotek5 外在膜蛋白:附在膜的内外表面,非共价地结合在镶嵌蛋白上。
(三)糖类
共价键
单糖或多聚糖 + 膜 脂
糖脂
共价键
单糖或多聚糖 + 膜蛋白
糖蛋白
细胞外被 细胞外表的糖链与该细胞分泌出来的糖蛋白等粘附在
一起,形成一层外被,称细胞外被。
细 胞 外 被
脂 双 层
膜 蛋 白
细胞内
二、细胞膜的特性 ——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常见糖脂: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鞘 胺 醇
脑苷脂
糖脂分子
3、胆固醇(cholesterol)
极 性 头 部固
醇 环 结 构非
极 性 尾 部
(二)膜蛋白
内在蛋白(70%~80%) 外在蛋白(20% ~30%)
1、内在蛋白
※膜功能的承担者; ※双亲性分子,可以不同程度地嵌入脂双分子层: (1)贯穿脂双层,两端露出膜外——跨膜蛋白
小鼠膜蛋白抗体 + 小鼠膜蛋白(抗原)
人膜蛋白抗体 + 罗丹明
人膜蛋白抗体+ 人膜蛋白(抗原) 孵育(37℃,40分钟)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 饱和程度高,流动性小 饱和程度低,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度 3.胆固醇的影响
链长,流动性小 链短,流动性大
调节膜的流动性
4.卵磷脂/鞘磷脂的比例
第二:胆固醇
因其与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的亲和力较大,故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外层。
第三:糖脂
全部分布在膜的非胞质面。
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第一:膜蛋白在脂双分子层中 的分布位置是不对称的。(包 括内在及外在膜蛋白) 第二:膜蛋白颗粒在膜内外两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细胞膜内层多于外层) 第三:糖蛋白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此比例小,流动性小 此比例大,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
内在膜蛋白多,流动性小
6.其它因素
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等
(二)生物膜的不对称性
1、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第一:磷脂
磷脂酰胆碱 和 鞘磷脂多分布在细胞膜的外层(非胞质面)
磷脂酰乙醇胺 和 磷脂酰丝氨酸多分布在细胞膜的内层(胞质面)
∵ 磷脂酰丝氨酸带有负电荷,∴细胞膜内层负电荷多于外层。
(一)细胞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特性——液晶态
晶态
液晶态
液态
相变
相变温度
★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1)侧向移动 (2)旋转运动 (3)左右摆动 (4)翻转运动
2、膜蛋白的流动性
膜蛋白分子的运动方式 (1)侧向移动 (2)旋转运动
小鼠细胞
膜蛋白 (抗原)
人细胞
异核细胞 小鼠膜蛋白抗体 + 荧光素
(一) 膜脂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
磷脂 膜 脂 胆固醇
糖脂
均为“双亲性分子”(★★)
既有亲水性一端,又有 疏水性一端的分子。
1、磷脂的类型
X
极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性 头
磷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部 (
脂 磷脂酰丝氨酸
亲 水 性
鞘磷脂
)
非
极
性
尾
鞘
部 (
胺
疏
醇
水
性
)
2、糖脂
糖脂与鞘磷脂相似, 只是头部不同。
消耗细胞代谢能,这种运输方式称…。
载体蛋白 既参与主动运输又参与被动运输。 通道蛋白 只参与被动运输。
(一) 被动运输
1.单纯扩散 2.通道扩散 3.协助扩散
※膜脂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决定了膜内外表面 功能的不对称性。
※膜的通透性——膜允许一定物质穿越的性能。
特点:具有选择性。
O2 , CO2 , N2 尿素,H2O 葡萄糖,蔗糖 H+,Na+ , Ca2+
一、膜的选择性通透
★膜对物质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
膜的结构属性及分子特性:
①脂溶性越强的分子越容易穿膜; ➢非极性物质脂溶性强,易穿膜, 如O2,CO2,N2; 但H2O例外。
②分子量越小越容易穿膜;
③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带 电荷的离子不能或很难穿膜。
➢离子脂溶性弱,且带有水化膜, 增大了它的有效体积。
二、膜运输蛋白及其介导的跨膜运输
★根据运输机制不同,将膜运输蛋白分为两类:
(2)一端嵌入膜层内,另一端露出膜外——半嵌入蛋白
内在膜蛋白具有双亲性,其亲水区域暴露在膜的一侧或
两侧表面与水相吸,它们的疏水区嵌入膜内,与脂类分子疏水
尾部通过疏水键结合,不易分离。
2、外在蛋白
非双亲性分子;附在膜的内外表面(主要 在细胞膜的内表面),与膜脂极性头部或内在 膜蛋白的极性区域非共价地结合,易分离。
膜、高尔基复合体膜、溶酶体 膜、核膜等,统称为细胞内膜。
生物膜(biomembrane)
细胞膜、线粒体膜和细胞内膜的总称。
生
细胞膜
物 细胞内膜
膜
线粒体膜
细胞膜 细胞质
任何生物膜在电镜下都呈现“暗—明—暗”
三层结构,故将这三层结构称为单位膜。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细 脂类、蛋白质、糖类 ——主要成分
胞
膜 水、无机盐、金属离子 —少量成分
★蛋白质/脂类 :在不同种类生物膜中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功能多而复杂的膜,蛋白质/脂类 大; 功能少而简单的膜,蛋白质/脂类 小。
各种生物膜中蛋白质与脂类的含量比
膜的种类
蛋白质/脂类
神经髓鞘(轴突部分的细胞膜) 血小板 Hela细胞 红细胞膜 线粒体内膜
0.23 0.7 1.5 1.5-4 3.2
①载体蛋白:通过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运输; ②通道蛋白:在蛋白质中心形成一个亲水性的通道,使特定
溶质穿越。
★根据膜运输蛋白转运物质方向不同,分为
两种运输方式:
被运输的物质借助于膜运输蛋白,顺着浓 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且不需 要消耗细胞代谢能,这种运输方式称…。
被运输的物质借助于膜运输蛋白,逆着浓 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且需要
4
非胞质面
脂
双
分
子
1
2
胞质面 层
3
5
1 单 次 穿 膜:单条a-螺旋贯穿脂质双层。
跨膜蛋白
内
2 多 次 穿 膜:数条a-螺旋几次折返穿越脂质双层。
在 膜
3 非穿越性共价结合:不穿越脂质双层的全部,而与胞质侧单层脂质的烃链结合。 蛋
4 与磷脂酰肌醇结合:蛋白质通过自己的一个寡糖链与磷脂酰肌醇(在非胞质面 白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概念: 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
界膜,又称质 膜
(plasma membrane).
功能:
①使细胞具有相对独立和稳定 的内环境; ②是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 量交换的“门户”。
细胞内膜 (endomembrane)
★概念:
除细胞膜外,真核细胞内许多
膜性细胞器的膜,如内质网
的单层)共价结合。Fra bibliotek5 外在膜蛋白:附在膜的内外表面,非共价地结合在镶嵌蛋白上。
(三)糖类
共价键
单糖或多聚糖 + 膜 脂
糖脂
共价键
单糖或多聚糖 + 膜蛋白
糖蛋白
细胞外被 细胞外表的糖链与该细胞分泌出来的糖蛋白等粘附在
一起,形成一层外被,称细胞外被。
细 胞 外 被
脂 双 层
膜 蛋 白
细胞内
二、细胞膜的特性 ——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常见糖脂: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鞘 胺 醇
脑苷脂
糖脂分子
3、胆固醇(cholesterol)
极 性 头 部固
醇 环 结 构非
极 性 尾 部
(二)膜蛋白
内在蛋白(70%~80%) 外在蛋白(20% ~30%)
1、内在蛋白
※膜功能的承担者; ※双亲性分子,可以不同程度地嵌入脂双分子层: (1)贯穿脂双层,两端露出膜外——跨膜蛋白
小鼠膜蛋白抗体 + 小鼠膜蛋白(抗原)
人膜蛋白抗体 + 罗丹明
人膜蛋白抗体+ 人膜蛋白(抗原) 孵育(37℃,40分钟)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 饱和程度高,流动性小 饱和程度低,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度 3.胆固醇的影响
链长,流动性小 链短,流动性大
调节膜的流动性
4.卵磷脂/鞘磷脂的比例
第二:胆固醇
因其与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的亲和力较大,故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外层。
第三:糖脂
全部分布在膜的非胞质面。
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第一:膜蛋白在脂双分子层中 的分布位置是不对称的。(包 括内在及外在膜蛋白) 第二:膜蛋白颗粒在膜内外两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细胞膜内层多于外层) 第三:糖蛋白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此比例小,流动性小 此比例大,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
内在膜蛋白多,流动性小
6.其它因素
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等
(二)生物膜的不对称性
1、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第一:磷脂
磷脂酰胆碱 和 鞘磷脂多分布在细胞膜的外层(非胞质面)
磷脂酰乙醇胺 和 磷脂酰丝氨酸多分布在细胞膜的内层(胞质面)
∵ 磷脂酰丝氨酸带有负电荷,∴细胞膜内层负电荷多于外层。
(一)细胞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特性——液晶态
晶态
液晶态
液态
相变
相变温度
★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1)侧向移动 (2)旋转运动 (3)左右摆动 (4)翻转运动
2、膜蛋白的流动性
膜蛋白分子的运动方式 (1)侧向移动 (2)旋转运动
小鼠细胞
膜蛋白 (抗原)
人细胞
异核细胞 小鼠膜蛋白抗体 + 荧光素
(一) 膜脂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
磷脂 膜 脂 胆固醇
糖脂
均为“双亲性分子”(★★)
既有亲水性一端,又有 疏水性一端的分子。
1、磷脂的类型
X
极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性 头
磷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部 (
脂 磷脂酰丝氨酸
亲 水 性
鞘磷脂
)
非
极
性
尾
鞘
部 (
胺
疏
醇
水
性
)
2、糖脂
糖脂与鞘磷脂相似, 只是头部不同。
消耗细胞代谢能,这种运输方式称…。
载体蛋白 既参与主动运输又参与被动运输。 通道蛋白 只参与被动运输。
(一) 被动运输
1.单纯扩散 2.通道扩散 3.协助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