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2

合集下载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1.如何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根本方法论?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根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水平的提升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根底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限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根底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开展的辩证关系.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开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开展是建立在另一局部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开展的根底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开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开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根底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开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再次,“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物质根底,〞人类本身的和解〞那么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社会前提.诚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和解〞将成为真正的现实,到那个时候,“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限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中,他们从来没有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脱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互为前提.人们正是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才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只有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开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进行考察,改变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他们认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开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在自然的根底上产生和开展起来的,历史不能脱离自然,自然史是人类历史的延伸.自然史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总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只要存在着人类历史,就必然存在着人和自然的相互制约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局部.〞这就明确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永恒根底.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结合中国的情况,谈谈如何协调开展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开展的时期,尤其是开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开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开展的重要问题.要开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开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开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锋利.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开展,而经济的开展那么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开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本钱的一个局部,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本钱、提升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开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水平,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开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 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唐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开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开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开展经济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开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根底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开展过程中开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开展经济尤其是开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开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开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开展经济的本意.可持续开展的提出,为经济开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开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开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开展的内涵有两个最根本的方面,即:开展与持续性,开展是前提,是根底,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开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开展就行将终止. 开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开展的根底.其次,开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水平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开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开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开展留有余地.可持续开展是开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开展,那么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开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开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开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正确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开展.可持续开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开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 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开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开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开展和社会可持续开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开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根底.其次,可持续开展以经济可持续开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开展问题的中央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开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 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开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3.从科学研究到政治谈判,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兴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责任分配问题上锋利对立.分析这种对立的原因.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在气候责任分配问题上锋利对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开展中国家的开展权问题.兴旺国家一味强调保护环境,但对于开展中国家来说,贫穷就是最大的环境问题.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上,经过剧烈的谈判斗争,开展中国家挫败了少数兴旺国家否认开展权的企图.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的“原那么3〞宣布,“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开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开展的权利必须实现".鲜明地提出开展权的概念,意义在于破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成认开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和开展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开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为新的建立在国家平等根底上的全球环境保护伙伴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创造了条件.2、主权问题.按国际法规定,各国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根据自己的环境与开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然而,不少兴旺国家以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之名,提出环保责任国际化的观点,认为全球都有权干预监督一国内部的环保行为,全球各国都有责任和权利去监督别国的资源利用.这种论点被开展中国家看作是兴旺国家借环保问题来限制它们的自然资源,企图侵犯它们的主权.另外,一些西方学者还歪曲事实地认为全球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开展中国家的错误的开展政策造成的,因此,对开展中国家的主权应加以限制,即“主权限制〞论.开展中国家反对兴旺国家借环境问题干预开展中国家的环境主权、资源主权.当然,开展中国家也熟悉到,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比方气候,没有一个国家能要求主权.又如海洋,没有一个国家主权能够统治全球性的海洋体系,这个海洋体系已成为人类惯用的“下水道〞.所以,由于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家的传统权利及权力在淡化,而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增强,影响在扩大,进而形成了“共同的星球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权弱化的时代.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任何无视国家主权的观念和行为都将从根本上影响国际〔尤其是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健康开展,并对国际环保合作构成障碍.新的制度安排应该使各行为主体努力减少环保壁垒,使各个国家在统一的规那么之下进行有效的合作.3、责任问题.开展中国家据实指出,兴旺国家的“兴旺〞是建立在对世界资源与环境严重破坏的根底上的,兴旺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退化负主要责任.兴旺国家应该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及自身大肆地挥霍.现在兴旺国家保护自身环境的一个手段就是低价从开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并不破坏自身的自然资源.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到达70%,但却是世界木材贸易中最大的进口国.联合国开发方案署的?1992年人类开展报告?指出: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5%,但是消耗的能源却占了70 —75%,消耗的木材占85%,消耗的粮食占60%.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尽管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但多数专家还是实事求是地认为,兴旺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根底之一.但美国对这一原那么持有保存.美国反对将此原那么解释为暗示美国成认或接受任何国际义务、责任或减轻开展中国家的责任.4、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问题.既然兴旺国家被证实是世界主要的污染源,它们在受益的同时理应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承当更多的义务.而且,从全球环保合作的角度来说,发达国家有合作的愿望,又有比开展中国家强得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应该能承当向开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的义务.但事与愿违.大多数兴旺国家都拒绝承当这一义务.兴旺国家提供的环境基金如杯水车薪,且承诺不兑现,还往往用保护知识产权为理由拒绝向开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比方,?21世纪议程?作为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作为实施?里约宣言?的行动方案,在资金方面作了安排.据?议程?估计, 在开展中国家实施?议程?活动的平均年度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1993—2000年〕.?议程?要求兴旺国家和有资金水平的国家作出初步的资金承诺.兴旺国家在?议程?中“重申对其到达将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官方援助这一公认的联合国指标的承诺〞,并表示如尚未到达这一水平,那么将争取2000年或之后尽快到达这一水平.但事实上,兴旺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远小于其承诺值.更何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官方援助与通常意义上以支持开展为目的的官方援助如何划分,是否有相互挤占之嫌,也是开展中国家所担忧的.至于高新技术,那是兴旺国家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垄断地位的关键,它们当然不愿意轻易将技术转让,哪怕是为了环境保护.5、绿色贸易壁垒问题.随着乌拉圭回合的结束,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举措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变小,国际贸易壁垒逐渐转向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形成新的主要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它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实那么是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出口,以预防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开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和技术实力低下,产品往往达不到兴旺国家的环保标准, 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受害者.虽然?里约宣言?原那么第12条反对将环境保护作为新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手段,要求尽可能以国际协调一致的环境举措来解决环境问题,但事实上, 兴旺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增无减.开展中国家对此的态度和疑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兴旺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工业化,走过了严重的污染期.现在反过来要求开展中国家也按发达国家现在的同等标准去做,确实是强人所难.例如?卫生与动植物检疫举措协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兴旺国家阻止开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手段.6、兴旺国家通过一些经济活动向开展中国家转嫁污染问题.?里约宣言?原那么第14 条禁止污染活动和污染物质转移到他国.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开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低,环保手段落后,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信息,往往就成为兴旺国家向外转移污染的受害者.相反,兴旺国家根本上不可能成为该种行为的受害者.7、建立合理的环境标准以及保护开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发言权的问题.?21 世纪议程?关于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和机制中提出了一项总目标、八项具体目标和四方面的活动,其中就明确提出:“查明和处理有些国家,尤其是开展中国家在参与和执行国际环境法文件中的各种困难〞;“促进和支持所有国家,尤其是开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协议和文件的谈判、执行、审查和治理,包括提供技术援助和酌情实施差异义务〞;“通过制定经全球和多边协商的协议和文件促进各项考虑到各国不同情况和水平的国际环保标准〞等.但至今为止,开展中国家仍是发言权上的“弱者〞.4.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暴露了治理观念、制度、技术和合作等方面的障碍,也说明了个体的短期的偏好“透支〞了整体的长远的环境利益,联系具体事例讨论如何排除这些障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平安,关键要实施积极的生态调控,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方法.一是要调思路.关键就是明确树立科学开展的总体思路.我们要清醒地熟悉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以科学的开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自然资源.据有关预测,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逆转.况且植树、植被覆盖率提升并不能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荒漠治理、海岸整治等生态调控那么是需要持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千秋大业.有鉴于此,实现可持续开展,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重视今天开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开展空间和开展时机.坚持以人为本,严格限制人口增长,并将人口政策重点逐步转移到提升人口素质上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切实保护环境,以环境友好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重视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产品和工艺,大力开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中的良性循环,积极防御自然灾害,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开展.二是要调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调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可持续开展的内容切实纳入各国和政府的方案规划中,增强集成,预防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使国家利益“次优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纳入资源环境因素,预防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牺牲者.调整各项政策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大行动进行可持续开展评估.根据市场规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投入开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本钱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利用价格杠杆,建立鼓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环保产业的开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适用技术,集中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污染源治理、农产品污染严重等问题.三是要调举措.即通过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增强环境教育,提升环境意识.如解放以来, 我国已制定了6部环境保护法规、8部资源保护法,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执法不严,群众法制观念冷淡,资源环境破坏屡屡发生.因此,必须增强执法力度,增强对执法的监督,以便果断制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切实提升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四是要调路径.防治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坚持以防为主的原那么,实行工程性举措与生态性举措相结合,救灾与避灾相结合,变“灾害〞为“无害〞,在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寻求跨越式开展.主要是“调、植、蓄、治、用〞五个字, 预防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态调控、综合减灾之路,在创新中改善生态环境.1、“调〞.即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指导,把自然灾害治理、生态调控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打破部门割据,统筹安排,进行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宏观调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形成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反应和循环利用;限制污染排放的总量,实现环境保护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的转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自觉治理污染,纠正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可持续开展的倾向.2、“植〞.即大力植树造林、有方案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一亩森林每天产生氧气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为此, 要改变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中央,重采轻育、重取轻予,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的做法. 要增强天然林的管育,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采伐;要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加快山区绿化,尽快发挥防护效益;要开展群众性的造林绿化,通过人工造林保证植被的恢复;还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开展的道路.3、“蓄〞.即深挖塘、广积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调节河川径流,以减轻水旱灾害.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堤防,加固病险水库,修复水毁工程、改造灌区等,在限度范围内开发和改造河流,保证人与河流和谐开展,建立起足够的城市湖泊、河流等湿地,并能维系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系统.此外,还要增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尽快查清湿地退化的现状与趋势,调整和恢复河缘、河漫滩湿地和湖泊及沼泽湿地,合理配置湿地,增设不同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寻求湿地资源持续利用优化模式,以充分发挥湿地所应有的削减洪峰、蓄纳。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作者:吴琼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5年第09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

由此可见,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长期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破坏产生的后果,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问题;治理对策1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约60%的城市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 2000 亿元。

近些年,松花江、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它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目前,大多数河流已经被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污染,用水紧张现状日益凸显。

有些地方由于缺水,地表沙漠化日趋严重,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

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除了珠江和长江水质较好以外,其他河流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

由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排污、煤和石油的燃烧等原因,使大量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酸雨及雾霾天气,导致空气中的污染指数急剧上升。

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是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的后果,这些后果必然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生物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农业和农村表现的极为突出,食品安全也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

现代化大机器耕作和化肥的使用,使原本矿质丰富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土地肥力丧失,大规模垦荒造田,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农业生产中化学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使害虫和益虫一同消灭了;粮食、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使生物中毒而死,生物种类减少和人类食物链的威胁最终会危害人类。

你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

你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

你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污染和稀缺、空气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人们的工业化生产、快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消耗等行为。

首先,气候变化是当代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表现为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等。

其次,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人类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土地开发、森林砍伐、过度捕捞等活动影响到了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且气候变化也造成了一些生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生物多样性丧失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对人类的食物链、药物来源等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水资源污染和稀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工业化和农业活动中的化学物质排放、城市化进程中的废水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水体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

同时,全球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水资源污染和稀缺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对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挑战。

最后,空气污染也是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生产和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等因素造成了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涉及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污染和稀缺、空气污染等方面,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都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保护环境、减少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特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宏观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知识梳理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近三百年来,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①、②、生态破坏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③,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例如,20世纪中叶发生的“④”,令人震惊。

3.生态破坏主要是⑤破坏,从而引起⑥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等。

4.人类的某些行动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如⑦、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⑧等。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⑨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⑩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的不可预见性。

2.的不可逆性。

3.的全球性。

学习交流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2.试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具有规模的全球性。

探究与创新探究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互动探究] 1。

读教材图1.4“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分析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阅读教材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概括环境污染的类型。

3.生态破坏的核心是什么?其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4.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有哪些?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探究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2.教材漫画《苦难的母亲》反映的地理现象是什么?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体现的矛盾,并将与之对应的类型连线。

4.阅读教材的“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山区采矿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2)矿厂投资商、环保局领导、果农、村长四方的意见,各方的侧重点是什么?(3)你认为这件事情矛盾的焦点在哪里?5.几乎无人类工业活动的北极地区形成了严重的烟雾,结合教材“案例2”分析其原因,并说出污染物是通过哪些途径到达北极地区的。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3.2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特点
一是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扩展到 包括气候异常变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能源紧缺、 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 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二是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即明显的表观环境破坏发 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它们是长期积累的生化污染, 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等,危及 全人类的生存状况; 三是越来越快地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这里既有发达国家 转移污染产业的因素,还有发展中国家开发过度与环境 退化的双重困境,中国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国家,集 聚了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各种环 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
二、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和困境
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2、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
3、解决生态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题的障碍与困境
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经历了由蒙昧到觉醒、由忽视到重视、由单 纯注重环境问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艰难转 变。
1.1 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 1.2 悲观论与乐观论的争论
2.3 国际环境公约
• 目前缔约国在3个或以上的多边国际环境 公约有200多个 • 国际公约的运作框架* • 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
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1)
• 《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73年签署,75年生效。 控制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贸易,方式包括完全禁止 和许可证制度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 尔议定书》:前者85年签署,88年生效,后者87年 签署。旨在建立一个控制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 质的机制,禁止生产和使用某几种化学物质,并对 其它种类作出限制 • 《关于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92年生效。目的是控制并把废弃物越境减少到最小 程度,把产生有害废弃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92年生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 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他形式的利用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影响及其应对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影响及其应对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影响及其应对摘要: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和政治系统不是两个相互割裂的系统,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对政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影响一国的政治稳定,影响公众的政治参与,并对国际政治有着重要影响。

针对这种影响,我国政府应积极应对。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公正协调环境利益冲突,畅通渠道促进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加强国际环境的合作与交流,以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政治发展取得双进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影响;政治稳定;政治参与;国际政治工业社会以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日益增强,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不利于人类和生物圈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

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也身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和政治系统不是两个相互割裂的系统,而是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重影响,其中就包括对政治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问题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政治稳定是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问题。

政治稳定体现在许多方面,主要包括政权的稳定、政局的稳定、政府的稳定、政策的稳定以及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等。

任何国家在追求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政治不稳定的危机,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影响一国政治稳定的因素有许多,如经济的、历史的或文化的因素等,但随着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也正日益强化。

1、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制约,会影响一国的政治稳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整个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对政治稳定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第4讲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课件

第4讲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课件

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努力
• 1.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责任
保护生态环境应与促进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解决环境问题,既要追究历史原因也要考虑现实条件。 解决环境问题应致力于提高发展能力。 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规范人类对待环 境的行为并对环境利益进行再分配。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同时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 空气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土地荒漠化等,基 本上属于生存空间的改变,而水、石油、渔业等资源状况的 改变则属于生存资源的改变。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
• 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最重视的就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特 别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争夺。
• 改变生态环境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故意但非敌 意的行为,另一种是故意而带敌意的行为。
运行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 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
到资源、环境领域。
二、世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症结
1.世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土地——超载的航船 地球溃疡——沙漠化 患贫血症的地球——水危机 患败血症的地球——水体污染 森林——绿色的悲哀 让生命窒息的黑手——大气污染 开线的宇航服——臭氧 “鬼魅”的空中杀手——酸雨 “洋垃圾”——“环境殖民者”的一份恶毒“礼物” “发烧”的地球——温室效应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
• 生态战争是指带有敌意地蓄意破坏别国环境的行为,这种行 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敌对国家的生态环境,给敌对国家造成 灾难性的后果。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 核冬天——全面核战争可能导致地表温度降至零下摄氏40度。
四、环境保国共同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加强合 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惟一的选择。

当代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代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代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大气环境日益恶化(一)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

这类痕量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臭氧(O3)等,其中以CO2的温室作用最明显,关于其产生的机理,多数人认为,CO2等气体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面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又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们将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截留在大气层内,而将太阳能“捕获”。

当这些CO2等温室气体量增加时,温室气体量将阻止长波(红外线)辐射的外逸,同时又大量“捕获”太阳能。

这将导致地球表面能量平衡改变,使气温升高,全球的气候变暖,从而干扰地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和动态平衡。

气候变化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比工业革命时(1850)增加1倍,即512096毫克/立方米,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升高1.5℃~4.5℃。

变暖速度是过去100年的5—10倍,与此同时,海平面可能上升30~50厘米。

温室效应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它不仅使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

美国环境保护局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估计到2025年海平面将增高12.7—38.1厘米,至2100年将增高0.16—2.13米,那么30%—80%的沿海沼泽和许多地势低洼的岛屿可能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

气候变暖还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区变得更加干旱。

所以,气候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

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亚洲低洼三角洲和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

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概括如下:一是荒漠化日益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建国初期约1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都在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3。

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

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辽、吉、黑10个省、自治区,已形成长逾万里的风沙危害线,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7.6%。

目前,我国近1/3的土地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必须付出500多亿元的高昂的治理代价。

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公顷,占到了其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都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历史上水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科尔沁、鄂尔多斯等草原,至今已沦为“风吹草地尘飞扬”的沙地。

二是水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都在350亿吨左右,其中80%以上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泄入江河湖泊或浸入地下。

据调查,全国73%的城市的河水不宜饮用,42%的城市地下水及七大水系近半河段受到污染,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也因富营养化而出现赤潮。

据载、由于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农药化肥使用多,黄河流域近4/5的河道被污染,每年损失上百亿元(《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另据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介绍,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列入或被疑为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而我国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委、卫生部等13个部委联合签发的文件曾指出:我国79%的人正在饮用污染水。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0前言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1/ 7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2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论文与案例交流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对策谢巧玲(杭州天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30)一、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指由植物、动物等生物因子和水分、大气、土壤等非生物因子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复合生态系统的总称【1】,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和污染,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危害。

二、生态环境的现状: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根据1989年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数据,我国每年流失土壤几十亿吨,因人为原因流失面积接近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面积更是达到几百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不仅带走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土层变薄,最重要的是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

建国以来近几千万亩的耕地因沙土流失而毁掉,经过60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沙土流失仍然很严重。

2.水资源污染且短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的国家。

面对如此水资源形势,仍然有大量的可利用水资源被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地表发展到地下,由局部发展到整体。

我国大多数河流普遍受到污染,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达不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水资源问题给我们全体国人敲响了警钟,水污染排放物的多少已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逐渐蔓延。

①废气。

近来来,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如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等发病率很高,特别在大中城市,其疾病负担远远超过了其它发展中国家。

其主要原因是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粉尘、臭氧等,这些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受到了污染。

②废渣。

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我国产生的固废物有10亿吨以上,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高达5-8%,大量的固体垃圾露天堆放,对我们的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很大,而现有的垃圾处理厂的数量和规模远远跟不上垃圾增长量。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大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一、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意义1、定义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危害(1)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一些气态的污染物进入空气中污染空气,这些污染物使人缺氧、头痛、头晕,还危及人的中枢神经,严重的可导致人的死亡。

九十年代国际环保组织整理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氧化硫990万吨,氮氧化物680万吨,悬浮颗粒570万吨,一氧化碳1。

7亿吨。

大气污染会使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癌以及咽喉疾病等发病率高。

(2)酸雨问题正常的大气降水(雨、雪、雾、露等)是弱酸性的,它有利于土壤和风化壳中矿物质的溶解,提供给植物吸收.而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目前,全世界酸雨危害非常严重.美国五大湖地区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对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的森林和野生生物的严重破坏和损害,成为美加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难题。

西欧酸雨对北欧的危害,已经成为欧洲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酸雨状况也令人担忧。

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区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2章-当代环境问题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2章-当代环境问题
第二章 当代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的含义: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一切问题。
广义环境问题 狭义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人类出现—产业革命,环境问题伴随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 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 1784年—1984年,以工业污染、生态破坏、环境病(统称公害)为 主要内容引发环境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 当代环境问题 1984年发现南极上空臭氧空洞起,出现当代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臭 氧层破坏、酸沉降、全球变暖。
人类认识到: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全球性的社 会、经济问题。
2 对当代环境问题的认识
标志——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特点——范围广、重点突出、解决方式多样 性质——不可根除性、不断发展性 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 实质——社会、经济问题 主因——生产力高速发展与环境意识的滞后之间的矛盾 根源——人口激增




人类环境意识将极大提高 环境意识向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新闻、教育、商业等一切 领域渗透 形成崭新的现代文明观——绿色文明 “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最高行为标准 新的环境保护技术将席卷全球 绿色工艺、生态产品开发 清洁能源广泛应用 环境净化新技术推广 环境法规更趋完善 健全的“机构—立法—监督—执法”系统 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国际机构: 联合国环境署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 世界银行开发署 专业组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 非政府组织 国际资源和自然保护联合会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优秀9篇)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优秀9篇)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优秀9篇)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

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

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

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2、哺乳类动物: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 鸟类:栖息地的丧失 3、为了避免渡渡鸟与大颅榄树般的悲剧再度重 演,保护物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已成为当代人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外来物种入侵:某种生物从外 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 状态,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 危害的现象。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广东
世界: 淡水量占2.5%, 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约占其11%;
20亿人口淡水资源不足,10亿人饮用水不合卫生要求,
每年有1200多万人因水污染致病而死亡。 (水—20亿生命之所系)
中国:
全国668个城市(1998年底)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量1/4的。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4; 苏州: 部分河流污染严重,太湖呈现了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
富山事件 截止1991年3月,患者达 (From 1931;Japan) 129人,其中死亡116人
博帕尔农药泄漏 (1984,12;India)
1408人死亡,2万人中毒,15 45吨异氰酸甲泄漏 万人接受治疗,20万人逃 离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 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 泄漏(1986,4;USSR) 人疏散,直接损失30亿美 元
世界: 荒漠化面积达3500万km2; 现在每分钟就有1公顷土地荒漠化。 中国: 目前荒漠化面积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 的27.3%; 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危害: 破坏土地资源,气候异常(沙尘暴),物种 消失,使人类、动植物失去生存的家园 。
活动 4
思考完成P91下的活动题
该企业造纸流程中分离、漂白、增蓝都对水 有污染。
造纸工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 毒性物及噪声等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以水 污染最为严重,用、排水量大,废水中有机物含 量高,生化需氧量高,悬浮物多,并含有毒性物,带 色有异味,危害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如副营养化 现象),影响工农畜牧业和居民用水与环境景观。 长年积累,悬浮物会淤塞河床港口,并产生硫化 氢有毒臭气,危害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摘要:生态和环境问题在当代已经引起了一种全球性的“生存焦虑”,成为许多不同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

尽管这些学科研究的角度、方法、结论不尽相同,但都含置着一个共同的背景价值,那就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生态与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价值问题。

从这种“背景价值”角度来反思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存家园危机具有更为深层和普遍的意义。

对于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识和研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不过,尽管这些学科研究的角度、方法、结论存在差异,却都含置着一个共同的背景价值:那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价值问题。

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来反思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存家园的危机和困惑就具有更为深层的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一所有的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理论、运动和口号都或隐或显地前置着一个价值中心,那就是“人类”或“我们”。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个警世口号把地球归属于“我们”。

资源、生态和环境危机所表达的正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离开了人类和人类的利益、生存与发展,自然环境就无所谓好和坏,所谓的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毫无意义的。

人应该不应该对地球、自然持“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回事,人是否从自身的需要、利益出发来看待自然又是一回事。

人类天然地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并从自身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以及利益的角度来对待自然。

在远古的渔猎、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即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向自然掠取他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刀耕火种,烧荒肥田,只不过当时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手段和能力有限,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还构不成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危害,因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还不那样突出,也就不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

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当人类对物质资料的欲求急剧膨胀,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手段也大大提高,出现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才开始产生了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意识。

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类存在物,先天地是以意识到的自我为主体为中心来展开与自然的关系,“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不会也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自然而去保护自然,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去保护自然的。

至于那些动物保护主义和口号,不管它怎样试图抽去人的背景,但在“人快饿死了要吃老虎”和“老虎快饿死了要吃人”的二难选择中,恐怕都会选择前者,而不会情愿把自己送进虎口。

人类的价值偏向只有在这样的二难选择中才能凸现,而不是看表面的口号是如何的激越。

可见,没有纯然的为生态而生态、为环境而环境的运动和口号,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心所在,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基本的人文内涵。

当代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也只有放在当代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家园危机这样一个人文价值的语境来诠释、反思才有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内,面临着人口和贫困的巨大压力,在国际上,面临着安全受到威胁以及生存空间受挤压的严峻挑战。

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缓解乃至解决这种压力和挑战最为切近和现实的途径。

而在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底子薄、起步晚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初期,人们的行为又具有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等短期行为的特点,这又造成了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危机。

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在同一个价值背景下的二难选择或悖论: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全面加速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而在我国客观历史条件下全面加速推进工业化造成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这反过来使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二当然,从这样一种人文价值背景出发来思考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并不是为了给造成这种危机的行为提供某种辩护的口实。

恰恰相反,就像雷切尔·卡森夫人所说的,“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 1 是我们自身对自然的贪欲无度、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导致了生存家园的危机,这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 2 不过,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尚无力剪断与自然的“脐带”关系,这种天然的亲缘关系还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人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的能力和手段都还有限,对自然的破坏还不足以构成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到了近代,工业化逐渐完成人对自然的“祛魅”。

所谓自然的“祛魅”,按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大卫·雷格里芬的解释,是指自然界在人文世界里被剥夺了任何自身的特质和内在性,自然界不再成为一个离开人类仍然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人升格为自然的主宰,自然沦为人的奴仆。

工业文明否定了“顺天”的观念,走上了“制天”的道路,也把人类引上了“违天”的险途。

无限制地追求增长的经济方式、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倾向和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自然不断人化,另一方面又造成并加剧了自然的反人化。

而这种自然的反人化后果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犹为严重。

“人定胜天”、“与自然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胜利进军”,这些响亮的口号曾经激励多少中国人与天斗、与地斗,开荒种田、填湖围海。

随后在工业化、市场化的变革和转型过程中,日益膨胀起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导向以及市场“丛林法则”的驱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物质增长、生活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开始日益恶化,人们开始尝到由此带来的艰涩的苦果。

从行为方式看,这是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对我们自身的反噬,是一种非理性的群体性自毁行为。

但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还处于不发达、不完善的初级阶段,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投机行为却隐含着个人行为的理性算计。

引用经济学“机会成本”的概念来分析,一户农民在实行责任制后分了一片山林,他同时具有砍伐和营林两种机会,但二者只能择一,选择了砍伐,就等于丧失了营林可能得到的收益,反之亦然。

如果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法制健全,前景较为明朗,短期行为的回报率明显低于长期行为,过早砍伐山林付出的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就会选择长期营林。

而在当下的中国,由于体制性和政策性的种种原因,不确定因素较多,营林的长期行为要冒政策变化的风险,机会成本较大,选择砍伐的短期行为就变得合乎逻辑。

比之政府行为,政府官员大多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生态和环境问题并不在短期可以见效的“政绩”视野内,可以留给下一任官员来解决。

同时,在政企不分、权力支配经济格局中,当污染者是国有或集体企业时,政府和排污企业作为利益的共同体,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即便污染者是真正的民营或合资企业,但由于他们往往是地方官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所请来的客人,而且由于他们能提供更多的“产值”和“税收”,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些官员寻求个人利益的渠道,他们也会得到庇护。

因此,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生存家园面临愈来愈严重的危机,在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上人与自然反向疏离的步伐越来越快,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的节奏发生了反向律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三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容反拨的历史进程,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农耕文明时代去“诗意地栖居”。

而且,作为普遍性、全球性的环境生态问题还含置着一个环境正义问题:当西方发达国家为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大声疾呼“零增长”的时候,那些后发的、以现代化为取向的第三世界国家,因为要解决贫困、温饱、失业、落后等诸多问题使它们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工业化,放弃增长。

更有甚者,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高呼保护资源、生态和环境,另一方面,则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并把它们的工业垃圾运往不发达的落后国家,把那些落后、污染的企业转移到这些国家。

这不仅存在于富国和穷国、发达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

环境正义问题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在中国社会内部,环境正义问题也愈来愈突出,这尤其表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原先恬静纯朴的乡村,有的被污染的程度已经超过城市。

国家对城市的污染,在人财物上正在不断加大力度,但对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尤其是小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的地方,却显得重视不够且软弱无力,更何况有些污染的企业正逐步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而且,在中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这个问题,出现了“受害者缺席”的现象,大多是只见环境不见人,缺少对“人”即受害者本身的关注。

任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总是具体人的资源、生态和环境,对资源的掠夺,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终的后果还是由具体的人来承受,对这些人生存发展的关切应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题中之义。

四对人类生存家园危机的人文反思,一个主要的倾向是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

现代的科学文明是以对立的目光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的利益去征服和利用自然。

可以说科学正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和原动力而发达起来的。

这是使现代的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崩溃的一个原因。

汤因比则认为,人类力量影响到环境,已经达到了会导致人类自我灭亡的程度。

要对付这种力量带来的恶果,需要的不是智力行为,而是伦理行为。

在我们只能于科学技术的构架中与自然发生关系以谋求现代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 在人文的视界中,自然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人文化的自然:是一个作为人的生存家园的自然,是一个人类意识和实践对象化的自然,是一个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诗化的自然,是一个被人的自由意志所超越化神秘化而具有形上的、终极意义的自然。

人类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精神乡愿。

现代人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外在于人的物质对象来征服和役使,从而不仅在生存家园的意义上而且在精神家园的意义上都远离了自然,这种人与自然的异己化和疏离化,正是人文反思的一个基本问题。

摘要:美国的环境改良主义在人们的环境道德启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法律改良方面却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从法学的角度看。

环境改良主义把适用于自然人的代理和监护制度直接适用于自然物是对人与自然物区别及法律本身性质的漠视;把人负有的保护环境的义务解读为自然物拥有权利的佐证不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误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