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件 全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
2015/11/16
思考:
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特 点是什么?
2015/11/16
早期的国家社会组织内部与社会 组织之间的血缘纽带并没有切断,支 撑君主专制的社会支柱是宗亲贵族, 社会组织结构则表现为亲贵合一,只 有宗亲贵族才能参加国家管理,所以 贵族辅政成为早期国家必然的辅政体 制。
2015/11/16
的宰相可以设立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 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宰 相府的人员基本上由宰相任免,皇帝对宰 相的用人权很少干预。
2015/11/16
思考
宰相开府辅政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
2015/11/16
★三权分立独相制的初步形成
秦创立宰相制度,按其官制规定,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为宰相,实际上太尉仅作 为武将最高荣誉职务,而且不常设,因此, 承担宰相职权的是丞相、御史大夫。但是 尚未形成系统的官署,即在丞相之下办事 的人还未有列入国家编制的官吏。
职和称呼及官员的数量不断变化,期间的 演变及发展错综复杂。因此,不同的教材 对历史上宰相的形式有不同的概括。
2015/11/16
※ 学者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三权分立的独相制、权力制衡的群相制、
便于集权的兼相制——张创新:《中国政 治制度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参议辅政制、宰相 奉命拟旨辅政制(韦庆远、柏桦)
★楚国令尹执政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官
制独树一臶。
2015/11/16
楚国设臵“令尹”,作为楚国宰辅的名称,
历春秋至战国,一直没有改变,并且宰辅 “令尹”之名,为楚国所独有。这是与中 原诸国宰辅制度不同的特点之一。
历史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课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设立和组成;基 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基层 群众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基层群 众自治组织的法律保障。
05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尊严,促进了民 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01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在基层党组 织和政府领导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种民主 管理制度。
02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 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 主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未来展望
完善制度建设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民主 政治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 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民主监督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 监督,保证国家事务的公正性和透 明度。
0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和服务 质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04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 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 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地方政府机构
(1)道。
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过 程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所以,这级政府按 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 制州县的“使节”。在藩镇盛时,各道凡有军事割据性质的, 一般称节度使,其余的设观察使。
公卷与行卷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科举与学校
隋唐时期的学校可以分为中央的和地方的,也可以分为儒学 的和技术、杂学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在京师,由中央政 府(国子监)出面办的儒学学校,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 的是国子学,第二等级是太学,第三等级是四门学,除此之 外,还有贵族学校 。京师的第二类学校是属于技术性的,京 师的第三类学校属于杂学类的。 地方在州县两级均设有儒学性的官办学校,是为主流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隋唐的监察体系,跟前代略有不同。在原来负责监察中央和 地方官的两套机构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总领协调的机构,形 成了三套班底。东汉以来,原来御史台的负责人御史大夫转 为司空,御史中丞变成了御史台真正的主持者。进入隋朝之 后,将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大夫,主持御史台,另置治书侍御 史2人为副。唐朝则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恢复了西汉 体制。 御史台下设三院,一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隋朝12人,唐 朝设9人,官阶从七品下,负责上朝礼仪纠察和京师城内的 巡查。二为察院,设监察御史,隋制12人,唐制15人,官阶 正八品上。负责监察百官和分巡地方。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城邦联盟; 王权世袭; 分封: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
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 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2.王权:
“后”;宫殿;礼器(eg.鼎)
3.统治方式: (1)服内:
王
六卿(六事/左右六人)
车正、庖正、牧正…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 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PPT6
(一)省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二)道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三)路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四)府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五)州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六)郡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七)县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4 近现代地方行政组织ຫໍສະໝຸດ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1 历代疆土与行政区划
西汉初年的疆域有所缩小,沿边地区多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的疆域合计比东汉末年有所扩大,西晋统一后也未有更大的扩 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则南北对峙,疆域虽时有增减,但实际管治 的疆域已经超过了西汉。
在西域都护的基础上,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即设置校尉或中郎 将。这些中郎将、校尉都立有府,有规定的治所与辖区,除朝廷额设的长史、司马、参军事 之外,府属都是自行辟署。在辖区内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进而代表朝廷对所部的少 数民族实行管辖。在辖区趋于安定时,这些中郎将、校尉则成为州郡长官的加衔,或直接废 置,改由州郡管理,纳入地方行政系列。
同样都是都城,因皇帝所在地不同,其设官也有一定区别。
明代虽有三都,设官却有所区别。
因为京师的特殊,历代都实行多重管理,其府尹也多兼有朝廷事务,经常参加朝廷的集议或 奉旨办理某些事务。在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情况下,皇帝往往委任亲王、大臣进行督理、提 督,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由皇帝亲裁。这里既有分权制约,也有权力集中,总的原则是 在确保京畿地区安全的情况下,以实现有效治理,而且更便于皇帝掌控。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秦当时疆域所辖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晋、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粤、桂14省区的全部, 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东南部、越南东北 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在这广阔的疆域里,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4 近现代地方行政组织ຫໍສະໝຸດ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1 历代疆土与行政区划
西汉初年的疆域有所缩小,沿边地区多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的疆域合计比东汉末年有所扩大,西晋统一后也未有更大的扩 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则南北对峙,疆域虽时有增减,但实际管治 的疆域已经超过了西汉。
在西域都护的基础上,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即设置校尉或中郎 将。这些中郎将、校尉都立有府,有规定的治所与辖区,除朝廷额设的长史、司马、参军事 之外,府属都是自行辟署。在辖区内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进而代表朝廷对所部的少 数民族实行管辖。在辖区趋于安定时,这些中郎将、校尉则成为州郡长官的加衔,或直接废 置,改由州郡管理,纳入地方行政系列。
同样都是都城,因皇帝所在地不同,其设官也有一定区别。
明代虽有三都,设官却有所区别。
因为京师的特殊,历代都实行多重管理,其府尹也多兼有朝廷事务,经常参加朝廷的集议或 奉旨办理某些事务。在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情况下,皇帝往往委任亲王、大臣进行督理、提 督,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由皇帝亲裁。这里既有分权制约,也有权力集中,总的原则是 在确保京畿地区安全的情况下,以实现有效治理,而且更便于皇帝掌控。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秦当时疆域所辖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晋、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粤、桂14省区的全部, 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东南部、越南东北 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在这广阔的疆域里,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先秦中国政治制度史PPT参考
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国 家 契约说 冲突说 水利灌溉说
起源说 贸易说 战争说 圣人造福说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中 国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关于国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家起源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的脉络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基本上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有利于等级 结构稳定,但没有选贤机制。
2、宗法体系
• 周朝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 侯、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 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 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
王是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 行使权力。誓用于军事,是战前的誓师; 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 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
2021/3/10
授课:XXX
7
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王命 的。“召”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 贵族和诸侯,较为客气;“呼”用 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王 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 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如 “告于皇天后土”,“告于诸侯” 等。
• 王族之外,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如姜尚被封在齐, 成为周朝控制东方诸侯的重镇。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 地。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原本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 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 纣之兄微子于宋,稳定了殷民之心。
2021/3/10
授课:XXX
26
西周的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相似之处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国 家 契约说 冲突说 水利灌溉说
起源说 贸易说 战争说 圣人造福说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中 国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关于国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家起源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的脉络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基本上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有利于等级 结构稳定,但没有选贤机制。
2、宗法体系
• 周朝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 侯、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 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 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
王是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 行使权力。誓用于军事,是战前的誓师; 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 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
2021/3/10
授课:XXX
7
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王命 的。“召”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 贵族和诸侯,较为客气;“呼”用 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王 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 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如 “告于皇天后土”,“告于诸侯” 等。
• 王族之外,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如姜尚被封在齐, 成为周朝控制东方诸侯的重镇。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 地。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原本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 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 纣之兄微子于宋,稳定了殷民之心。
2021/3/10
授课:XXX
26
西周的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相似之处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一)秦朝:郡县制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 同样,与欧洲的封建制类似,分封和被封者之间,存在着责 任和义务关系,不过西周的这种关系是通过分封时盛大而严 肃的仪式(所谓包茅裂土,即在相应的礼乐中,周天子将用 特殊的茅草包的一块土,授予受封诸侯)确定下来的。受封 者承认宗主的统治权,承担定期交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担 任官职)和提供军事力量的义务,而王室则有责任维护诸侯 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 敌侵扰。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 商原来属于夏的城邦联盟成员之一,当夏衰落之际,商乘机 兼并周遭方国和部落,取夏而代之。商有更为发达和规模更 大的青铜器和玉器制造业,产生了职业武士阶层,并依此组 成军队,还拥有更为完备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系统。商的祖先, 据说曾经跟随大禹治水,看来也是负有责任的农业部落首领, 后来,因为得到擅长烹饪的伊尹的出谋划策,国家强盛起来, 于是乘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过分对外用兵,损伤国力过大之 机,起兵灭了夏,建立商朝。伊尹的出现,说明商已经有了 专门的官僚,尹就是一个官衔。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 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一是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 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 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 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二是随着社会 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 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 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三是频繁自卫 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
二、分封
❖ 周朝的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相似之处。所有封 国与贵族的封地,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诸侯自己对外扩张 的土地,也需经王朝的认可。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 王室的,王室可以分封,也可以剥夺被封者的土地。严格来 讲,所有的土地,未经周王的允许,是不许转让的,更不许 买卖。所以,在周朝,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 于他在宗法体系官制。大体上可以分 为三类: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 商原来属于夏的城邦联盟成员之一,当夏衰落之际,商乘机 兼并周遭方国和部落,取夏而代之。商有更为发达和规模更 大的青铜器和玉器制造业,产生了职业武士阶层,并依此组 成军队,还拥有更为完备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系统。商的祖先, 据说曾经跟随大禹治水,看来也是负有责任的农业部落首领, 后来,因为得到擅长烹饪的伊尹的出谋划策,国家强盛起来, 于是乘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过分对外用兵,损伤国力过大之 机,起兵灭了夏,建立商朝。伊尹的出现,说明商已经有了 专门的官僚,尹就是一个官衔。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 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一是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 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 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 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二是随着社会 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 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 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三是频繁自卫 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
二、分封
❖ 周朝的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相似之处。所有封 国与贵族的封地,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诸侯自己对外扩张 的土地,也需经王朝的认可。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 王室的,王室可以分封,也可以剥夺被封者的土地。严格来 讲,所有的土地,未经周王的允许,是不许转让的,更不许 买卖。所以,在周朝,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 于他在宗法体系官制。大体上可以分 为三类:
《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含义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 置、职权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关系的总 和,是实现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组织 形式。
特点
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层级性、权威性、 法制性等特点,能够确保国家行政机 关高效、有序地行使职权,实现国家 行政目标。
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中央政府组织结构
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等,负 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全国事务。
现代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人民民主专政
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实行人民民 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 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
地方政府组织结构
包括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管理地方 事务。
行政机构设置原则
遵循功能明确、分工合理、责权一致等原则,确保行政机关各司其 职、协同高效。
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1 2
行政决策机制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的原则,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代表制度的意义
总结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 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 做主的重要途径,确保人民的意志得到充 分体现。
03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总结词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
详细描述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指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 的政治制度。它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2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专制政体所存在的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1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 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 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 力
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 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0.3.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0.3.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
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及现代产生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各种有关政治的学说 5.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65章勇营制度和 新式海军
第66章总理衙门和总 税务司
第67章戊戌维新变革 的制度意义
第68章清朝的新政 第69章后记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5
第34章宋代的 地方官制
第35章宋代的 1
科举与学校制 度
2
第36章宋代官 员的人事制度
3
第37章宋朝的 兵制
4
第38章草原帝 国——金、元
5
第39章金朝的 政府特色
第40章猛安谋克制度
第41章元朝的大汗和 皇帝制度
第42章元朝的中央行 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
第43章元朝的地方行 政系统
1
第44章投下分 封制度
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目录分析
1
第1章前封建时 代和封建时代
2
第2章前封建时 代
3
第3章封建时代 的过渡——夏
4
第4章封建时代 的确立——商
5
第5章封建制的 盛世——西周
01
第6章 “官僚”帝 国的时代— —从春秋战 国到秦汉
5
第25章隋唐的 地方政府体制
第26章隋唐的司法制 度
第27章中唐决策机制 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
的原因
第28章军阀政体—— 五代十国
第29章武化结构与秩 序
第30章失掉了 1
文治精神的文 官体系
第31章缺乏道 2
德维系导致的 制度性动荡
3 第32章精致繁
复的网状王 国——两宋
4
第33章繁复的 中央行政机构
88中国政治制度史2PPT课件
的区别: • 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
级。 • 公共权力机关——暴
力机构的建立.
3
• 西方:国家是超越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社会 政权,是超越私人之上的“公共空间”。
• 中国:国家是依靠血缘关系的扩大而形成 的,是家天下。
4
• 2、商代的国体 • 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百
阶
姓”
级
结
平民:众人
国家公田 减少,地主 土地占有 不断扩大
国家编户 破产,隐附 于豪强地 主
13
2、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的成熟
• 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成 熟的标志:
•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 从均田制到田制不立。
• (2)封建租佃关系的契 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
• 租佃契约,唐以前少见 ,唐代增多,宋代普遍 。
• 1、西周的国体:领主封建制占主导地位。 • 领主封建制的建立。
阶级 结构
封建领主:王、公、 大夫、士
农奴:“庶 人”“庶民”“农 夫” 奴隶:皂、舆、隶、 僚、仆、台、牧、圉
8
• 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奴隶无任何权利和人身自由 、无财产。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有家室、 家族、宗族组织,有自己的财产。
10
2、春秋战国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
• 领主制与地主制的主要区别。 • 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主要原因:
•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 系的调整与改革。土地私有制、租佃制、实物 地租制发展起来。
• 第二,各国的变法运动和争霸战争,促进了领 主制的瓦解和地主制的形成。贵族的权力被限 制或被取消,以事功起家的地主成长起来,形 成地主封建制度,国君在自己直接控制的土地 上,役使奴隶和农奴生产,形成国家封建制。
级。 • 公共权力机关——暴
力机构的建立.
3
• 西方:国家是超越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社会 政权,是超越私人之上的“公共空间”。
• 中国:国家是依靠血缘关系的扩大而形成 的,是家天下。
4
• 2、商代的国体 • 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百
阶
姓”
级
结
平民:众人
国家公田 减少,地主 土地占有 不断扩大
国家编户 破产,隐附 于豪强地 主
13
2、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的成熟
• 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成 熟的标志:
•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 从均田制到田制不立。
• (2)封建租佃关系的契 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
• 租佃契约,唐以前少见 ,唐代增多,宋代普遍 。
• 1、西周的国体:领主封建制占主导地位。 • 领主封建制的建立。
阶级 结构
封建领主:王、公、 大夫、士
农奴:“庶 人”“庶民”“农 夫” 奴隶:皂、舆、隶、 僚、仆、台、牧、圉
8
• 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奴隶无任何权利和人身自由 、无财产。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有家室、 家族、宗族组织,有自己的财产。
10
2、春秋战国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
• 领主制与地主制的主要区别。 • 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主要原因:
•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 系的调整与改革。土地私有制、租佃制、实物 地租制发展起来。
• 第二,各国的变法运动和争霸战争,促进了领 主制的瓦解和地主制的形成。贵族的权力被限 制或被取消,以事功起家的地主成长起来,形 成地主封建制度,国君在自己直接控制的土地 上,役使奴隶和农奴生产,形成国家封建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制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共34页
。——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END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制史
二〇一二年春
绪
论
学习意义
学习思路 学习方法
研究对象
基本概念
一、学习意义
(一)鉴古知今,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国史大纲》前言: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 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 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 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 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 史有知识。)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te,國 Nhomakorabea
countr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西方:自由民主? 中国:专制黑暗?
(三)现实切需:素质教育的人才要求
人文素养?
人文知识?
二、学习思路
—入门前的走马观花
1.课程性质 基础必修课 2.教材 3.授课内容 《计划》与教案
4
前言 绪论;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 2 封建时代 第一节 前封建时代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二、三节 夏,商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四节 封建盛世—西周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 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 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 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 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 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二)知彼知己,中西的月亮一样圆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论语) ‚天下交相爱则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 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2.何为权力?(power)
三、学习方法 —你&我 古&今 学&思 讲解互动 小组讨论 课外阅读
四、研究对象:组织、人选、国防
政府的组织(政府职权的分配等) 考试和选举(哪种人可参加政府)
政府的赋税制度(养育政府的经济)
国防与兵役制度(保卫政府的武力)
五、基本概念:
政治/制度/国家/封建/etc.
1.何为政治?(politics)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第一节 春秋战国
12 13 14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一、二节 隋制和中央官制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三至五节 科举、任官与监察
2 2
5 6
2 2
第四章 第六-九节 府兵、地方制 2 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第六章 精繁的网状王国—两宋 第一、二节 中央与地方官制
7
2
15
2
8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 第二节 法家帝国--秦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 第三节 王霸之道—两汉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 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 会关系的总和。‚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 机构‛。 --中学教科书
古希腊‚波里‛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亚里士 多德) 政治是为‚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 (韦伯)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 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 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 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 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 《汉书· 严安传》: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创制权,由人民以公意创制一种法律,此则 异於专制时代,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也。‛
共和国是对公共事务的主权性管理。(博丹)
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 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 体。(西塞罗) 要素:土地,人民,合法的政治权力。
4.何为制度?(system,institution)
(1)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易· 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王安石《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 典礼,明制度。 (2)规定。 (3)规模;样式。《汉书· 文帝本纪上》:‚帝自为庙,制度狭小。‛ (4)制订法规。
2
16
第六章 第三至五节 宋代的科举、 2 人事、兵制 第七章 草原帝国--金、元 第八章 绝对王权—明、清 第九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 第十章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 团队教学:交流讨论(二):历 史的纵向线索思考
9
2 2
17 18
2 2 2 △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 10 南北朝
团队教学:交流讨论(一):从封 11 建制到中央集权官僚制的启思 2 △19
二〇一二年春
绪
论
学习意义
学习思路 学习方法
研究对象
基本概念
一、学习意义
(一)鉴古知今,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国史大纲》前言: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 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 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 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 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 史有知识。)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te,國 Nhomakorabea
countr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西方:自由民主? 中国:专制黑暗?
(三)现实切需:素质教育的人才要求
人文素养?
人文知识?
二、学习思路
—入门前的走马观花
1.课程性质 基础必修课 2.教材 3.授课内容 《计划》与教案
4
前言 绪论;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 2 封建时代 第一节 前封建时代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二、三节 夏,商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四节 封建盛世—西周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 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 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 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 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 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二)知彼知己,中西的月亮一样圆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论语) ‚天下交相爱则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 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2.何为权力?(power)
三、学习方法 —你&我 古&今 学&思 讲解互动 小组讨论 课外阅读
四、研究对象:组织、人选、国防
政府的组织(政府职权的分配等) 考试和选举(哪种人可参加政府)
政府的赋税制度(养育政府的经济)
国防与兵役制度(保卫政府的武力)
五、基本概念:
政治/制度/国家/封建/etc.
1.何为政治?(politics)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第一节 春秋战国
12 13 14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一、二节 隋制和中央官制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三至五节 科举、任官与监察
2 2
5 6
2 2
第四章 第六-九节 府兵、地方制 2 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第六章 精繁的网状王国—两宋 第一、二节 中央与地方官制
7
2
15
2
8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 第二节 法家帝国--秦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 第三节 王霸之道—两汉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 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 会关系的总和。‚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 机构‛。 --中学教科书
古希腊‚波里‛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亚里士 多德) 政治是为‚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 (韦伯)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 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 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 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 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 《汉书· 严安传》: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创制权,由人民以公意创制一种法律,此则 异於专制时代,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也。‛
共和国是对公共事务的主权性管理。(博丹)
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 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 体。(西塞罗) 要素:土地,人民,合法的政治权力。
4.何为制度?(system,institution)
(1)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易· 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王安石《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 典礼,明制度。 (2)规定。 (3)规模;样式。《汉书· 文帝本纪上》:‚帝自为庙,制度狭小。‛ (4)制订法规。
2
16
第六章 第三至五节 宋代的科举、 2 人事、兵制 第七章 草原帝国--金、元 第八章 绝对王权—明、清 第九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 第十章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 团队教学:交流讨论(二):历 史的纵向线索思考
9
2 2
17 18
2 2 2 △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 10 南北朝
团队教学:交流讨论(一):从封 11 建制到中央集权官僚制的启思 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