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症自身抗体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硬化症自身抗体研究进展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多脏器纤维化为突出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炎症和自身免疫应答,血管病变及纤维化是介导SSc发病的重要环节。免疫细胞活化后释放大量促炎、促纤维化因子,合成自身抗体,参与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针对细胞内、外靶点的自身抗体可作为SSc血清标志物。超过95%的SSc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并与疾病亚型,皮肤病变,内脏受累及预后密切相关。超过90%的SSc患者外周血抗核抗体阳性。而60%~80%的SSc患者标志性抗体阳性[1],包括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和抗RNA聚合酶抗体,三者对SSc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因而纳入了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对SSc的分类标准之中[2],并且有助于识别早期或极早期SSc[3, 4]。尽管三种标志性抗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关于抗体功能和临床意义的研究仍不断进展。
此外,研究发现一系列自身抗体具有功能性序列可参与SSc纤维化和血管病变,如抗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和内皮素1受体抗体、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抗体、抗毒蕈碱-3受体抗体等,与SSc临床特征与发病环节密切相关,也为致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而阐明自身抗体介导发病相关通路也有助于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本综述将重点关注SSc相关自身抗体,尤其是新近发现的功能性自身抗体,着重介绍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潜在致病机制。
1 抗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I / Scl-70)抗体
抗Scl-70抗体最初在SSc血清中鉴定发现,因其可与70 kDa核抗原反应而得名。后来人们认识到全长自身抗原是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 , topo I),而70 kDa蛋白是天然全长100 kDa蛋白分解产物。虽然抗Scl-70的术语仍在使用,但更准确的命名应为抗topo I抗体。抗topo I抗体在SSc中报道的阳性率为9.4%~42%,最常见的是IgG亚型,IgA和IgM亚型亦可见。尽管抗topo I抗体对SSc高度特异,但研究报道也可见于SLE [5],然而血清识别抗原表位有所不同。抗topo II抗体并非SSc所特异,可见于其他免疫相关疾病,如局灶性硬皮
病,特发性肺纤维化,SLE和幼年型类风关等。抗topo I抗体被认为与弥漫性皮肤型(diffuse cutaneous SSc, dcSSc)高度相关,但也可见于局限性皮肤型(localized cutaneous SSc, lcSSc)患者。抗topo I抗体强烈提示不良预后,病死率增高,与间质性肺病高度相关。另有报道抗topo I抗体与骨骼肌和心肌受累,手指挛缩畸形,及蛋白尿相关[6]。而抗topo I抗体与肿瘤间的关联仍存在争议。
目前研究认为内皮细胞破坏释放拓扑异构酶,或翻译后修饰如乙酰化水平增高[7, 8],最终导致抗原释放,免疫耐受失衡,机体产生抗topo I抗体。研究支持抗topo I抗体可能是SSc的致病性抗体,而非单纯的伴随抗体:1)使用topo I 抗原联合佐剂免疫小鼠可诱导抗topo I抗体产生,导致皮肤和肺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病变[9];2)抗topo I抗体可作用于SSc皮肤成纤维细胞,促进胶原合成,以及单核细胞募集[10];3)topo I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可刺激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上调表达促炎、促纤维化和缩血管因子[11]。因而抗topo I抗体在SSc发生中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可能在SSc自身免疫应答与纤维化间起“桥接”作用,然而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2 抗着丝点(Centromere protein, CENP)抗体
抗CENP抗体在SSc中的检出率为20%~40%,CENP-B是一类80kDa的着丝粒蛋白,是与几乎所有抗CENP阳性血清反应的主要抗原,而抗CENP-A抗体比抗CENP-B抗体对SSc更具特异性[12],两种亚型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13]。其他抗CENP亚型也被陆续发现,抗CENP-C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关,而抗CENP-I抗体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血清标志物。
抗CENP抗体与lcSSc密切相关,尤其是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运动障碍,指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严重的间质性肺病和肾危象少见[13]。约20%的抗CENP阳性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约50%该类患者死亡归因于PAH[14]。抗CENP抗体阳性的孤立性雷诺未来发展为SSc的风险显著升高[15],然而合并严重指端溃疡的发生率并未增加[13]。抗CENP抗体阳性SSc患者较其他标志性抗体阳性患者总体预后相对较佳,死亡率较低[16]。
3 抗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RNAP)抗体
针对RNAP I和RNAP III的自身抗体经常共存,且对SSc高度特异。SSc中的阳性率约为20%。然而中国汉族SSc患者中阳性率仅为1.3%,远低于美国高加索人群17.4%,推测与种族基因背景相关[17]。针对RNAP II的抗体少见,且并不特异于SSc,可在SLE和重叠综合征患者中检出[18]。抗RNAP III抗体在传统以Hep-2细胞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中显示为斑点核仁型,但缺乏特异性,常与其他自身抗体同时检出,因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可能是优选方法[19]。
抗RNAP I和III抗体与弥漫皮肤型SSc相关,且罹患肾危象的风险更高。值得关注的是,基于EUSTAR队列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抗RNAP III 抗体除了与肾脏受累、弥漫皮肤亚型、胃窦血管扩张,快速进展的皮肤病变相关外,还与伴随的肿瘤发生(-6 ~ +12月)密切相关(OR 7.38, 95% CI 1.61-33.8)[20]。而Johns Hopkins队列数据也应证了这一结果,抗RNAP III抗体阳性患者中3年肿瘤标化发病比为2.84 (95% CI 1.89~4.10),而乳腺癌和肺癌分列抗RNAP III抗体阳性的dcSSc和lcSSc患者之首[21]。因而对于抗RNAP III抗体阳性的SSc 患者而言,除需密切随访肾脏病变外,还应加强肿瘤筛查。
4 抗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AT1R)和内皮素1受体(endothelin-1 type A receptor, ETAR)抗体
AT1R和ETAR广泛表达于脉管系统及免疫细胞。针对AT1R和ETAR的抗体可激活相应受体参与多种血管病变,两者高度相关且可发生交叉反应。85%的SSc患者抗AT1R和ETAR的抗体阳性[22],与指端溃疡[23]及PAH[24]密切相关,也可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合并的PAH,可作为提示预后的血清标志物[24]。体内实验证实抗AT1R和ETAR抗体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黏附及胶原合成[25],也可促进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26]。体内实验中过继回输抗AT1R和ETAR抗体IgG至小鼠体内,可出现气道血管壁增厚和间质细胞浸润[24],从而提示了抗AT1R和ETAR抗体在SSc血管病变中的致病性。
5 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