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祖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刊号:苗圃腾飞号

主编:祝夏

出版社:苗圃小学六一班

社长:王芳

出版日期:09年2月

第一期(总第一期)

光辉的足迹

高擎岁月铸造的战旗

华夏幸福的序曲在雷电中响起

秋收的枪声携带南昌起义的硝烟

扎根在井冈腹地

雪山草地没有

把工农子弟冰冻、窒息

雪莲花穿过冰岩

开放在红军心底

遵义会议洗礼了战士的征衣

队伍里又增添赞赏和坚毅

陕北相聚的喜悦溢满山川河流

铁锤镰刀的烽火里

走来了先锋队的优秀儿女

颤栗、震荡笼罩着卢沟桥

那洞穿村庄的枪弹

挡不主萌生的新绿

抗日的炮颈、枪膛旁

飞扬起热血志士的激情

鲜活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壮丽

炮弹从平型关的山坳里

赠给敌阵

台儿庄的血水已被夜幕遮蔽

江姐在啷铛的镣铐中走向永恒

共和国的脚步声响彻云际

大上海喧嚣中向军人走来

粗大、敏捷的手

接过战火未熄的城市

半个世纪的硝烟

再加上五十多载的风雨

现代化的航船上

崛起了新一代的中华儿女

才华与智慧撞开

晨曦和朝霞

阳光下闪耀着

光辉的足迹

建国初期,由于受国家大气候

影响,实行棉布计划供给,每人每年只发几尺布票,颜色是青灰蓝一统天下,款式也是中山装独领风骚。

60年代╴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为表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穿补

丁、兰布挂、旧军装、为时尚。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匱乏,什么都得凭票,

当时流行的的确良布料是女青年的最爱,全家

人的工业券奏拢才能做套化纤衣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供应日渐丰富,当时

流行的高档混纺华达呢、毕吱、很受欢迎。这是一群穿着裤线笔挺的毕吱服装,快乐地迈步在公园草坪上。(80年代穿毕吱)

社会的开放,个性的张扬,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得以改善,冬天走在白堤上的女孩全身毛线衫,毛短裙,毛袜子,外加毛线织的小挂件,成了一个时代的穿着潮流。(90年代穿毛呢)

改革,带来了思想大解放,个性化时装以轻薄,性感,随意为时尚。如今,走进各地的服装店,无论男装、女装,还是中老年服装、童装,都有众多品牌、众多式样任你挑选。而讲究健康环保、突出个性特点,也日渐成为人们挑选服装的新标准。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活色生香的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正可谓“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会惊奇的发现60年的服装变革史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改革开放发展史。

说起居住,中华民族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到今天,世世代代、变化万千。说起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国人民的居住,

从公有产权到私有产权,从国家投资建设到个人房改、个人购买、投资,居住,真的改变着中国。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角度看, “居住改变中国”,真是震撼中国、翻天覆地,方方面面、色彩斑澜。 曾几何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吃了吗”。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体会不到这话的含义,但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人都对此感受颇深。因为,“吃”是那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建国初期,山东河南多数群众常年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粮。1976年以前,以玉米面饼子、地瓜干面窝窝为主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面馍成为

城乡人民的主食。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数字看变迁:2007年,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982.01元,比1981年增长13倍,其中在外饮食支出1030.24元,占居民食品消费支出25.9%,是1981年在外饮食消费的52倍。

家住中山路的郑巧玲对吃的很研究。现在他们家是多吃鱼、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等食品,每人每天一杯牛奶,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多吃粗粮,她说,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郑巧玲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社会物质还比较短缺,大家都只顾吃饱肚子就行了,偶尔吃一次猪肉算是打打“牙祭”。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食品消费更讲究营养、口味,粮食消费逐年减少,副食消费、鲜奶及水果消费逐年增加,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已被居民广泛享用,上宾馆、酒店用

餐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07年与1981年相比,居民粮食消费量减少了59.1%,肉类消费量增加了27.5%,

禽类消费量增加2.4

倍,鱼虾消费量增加1%。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只有吃的好了,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和谐生活。然而,不同的年代,饭桌上的东西却不一样。佛曰:“一粒米里看世界”,从老百姓的餐桌上的变化,不难看出这60年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祖国的发展和腾飞。 70年代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

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

时百姓购买肉、豆腐干子都要到指定的门市部排队购买。由于当时食品和其他物资都很匮乏,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天还没亮等待购物的人们就在街道上排成了长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80年代初开始,物资供应逐渐市场化,粮票、油票、肉票相继退出历史舞台。而到了80年代末期, 生活真正开始进入富足时期。

到了90年代中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餐厅与酒楼。下馆子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此时西餐、韩国烧烤、咖啡等不同国家的美食开始纷纷进入市场,菜市场里的品种也多起来。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食品行业开始迅速发展。人们对吃有了新的讲究,绿色蔬菜,土鸡蛋,非转基因花生油……如今健康和口味成为老百姓追求的新目标。“现在吃的细,连猪肉都分前腿、后腿、里脊肉啦!”“从刚开始吃饱就好,到鱼肉天天有,再到今天的健康饮食,这小小餐桌上的变化,反映的却是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