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研究》 1999年第7期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岳晓东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之间存在着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六边形差异,并设计问卷验证。826名香港和

南京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成了此问卷。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个六边形模型。本文还提

出,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核心在于社会学习和依恋,它又分为以人物为核心和以

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主要理论和研究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Eri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而言,偶像崇拜可以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需要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Blos,1967;Josselson,1991)。青少年从自我迷茫和自我确认的拖延状态中走出来,时常需要经历一些冒险,也不接受任何说教和过早的自我确认(Marcia,1980)。在这当中,对一些成年或同龄的偶像认同可使青少年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Erikson,1964,1968)。

在美国,Emanuel(1990)的调查表明,影星占据了美国年轻人偶像崇拜的主导位置。还有许多青年人把摇滚歌星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Adams-Price Greene(1990)要求60个5年级、8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名人以及他们想与这些名人建立什么关系。他们从中鉴别了两种偶像依恋的类型:浪漫式依恋(romantic attachment,希望成为该名人的恋人)和认同式依恋(identificatory attachment,希望成为该名人那样的人物)。在香港,Cheng(1997)比较了77个16岁以下的影迷俱乐部学生和128个同龄的非影迷俱乐部学生,测量他们的自尊和自我负评估程度。结果表明,与非影迷俱乐部的同伴相比,影迷俱乐部成员们自尊程度更低,且更具自我负评估。Cheng推测,参与影迷俱乐的活动可提供给这些青少年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地位尊重和价值参考,可使他们相对提高自我评估。特别是对较为敏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影迷俱乐部的自我确认作用更显突出。Chan,Cheung, Lee,Leung,Liu(1998)调查了2500个香港的青少年,发现依赖偶像作为其道德判断标准的青少年更可能发生过失行为,也更不喜欢接受正面的道德观,且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

这些调查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偶像崇拜一方面可导致对偶像的过分认同和依恋,另一方

面可以补偿青少年个体化(individuation)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遥亲感(remoteintimacy),以补偿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但这种遥亲感的过于理想化或浪漫化可使青少年对其偶像想入非非,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方面,榜样学习也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榜样学习的理论当中,有两种理论占主导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对适当的父母性人物的认同对于儿童的自我发展很重要,儿童不断地模仿并认同父母的态度和价值,会有助于其个性的发展(Freud,1925)。还有人认为,榜样可作为一个可靠的基础,推动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Pleiss和Feldhusen,1995)。缺乏这样一个可靠的基础,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忧虑、恐慌,并做出不成熟的自我表现。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模仿和榜样学习对帮助人们获得适当社会技巧的重要性(Bandura,1977,1986)。许多研究表明,当儿童认同适合的人物时,榜样的积极作用就增强了(Hamilton&Darling,1996)。而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2 ing)也能使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或惩罚来调节自我的行为。榜样学习被证明在教授学生掌握新技巧和行为时特别有效。如Schunk和Hanson(1985)发现,对于那些怀疑自己学习能力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与那些成绩欠佳却不断努力而最终掌握知识的学生在一起。而就青少年自我确认来讲,对一些著名人物的认同可促进年轻人的自我思考和励志。在这种意义上说,Bandura(1971)把认同(identifi2 cation)等同于模仿(imitation),但也有其他的心理学家认为认同比模仿更能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Feshbach&Weiner,1986)。

总而言之,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偶像与榜样密不可分。但一般说来,偶像在青少年自我发展中只是个过渡性现象(Erikson,1968;Marcia,1980),颇具戏剧性和幻想性的效果(Adams-Price&Greene,1990);而榜样则更具实用性、现实性和替代性功能,其作用与年龄和性别无特别关系(Bandura,1986;Schunk&Hanson,1985)。至于两者之间具体有什么异同,各对青少年的自我成长起什么作用,尚缺乏学者深入研究。

二、偶像与榜样之比较:一个六边形图型的假设和验证

(一)六边形图型的假设

为了检验偶像和榜样的概念差异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影响,Yue&Cheung(1998)在香港和南京的青少年中做了一项抽样调查。他们假设两者间存在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偶像一般是一种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形象,而榜样则是一种现实化、世俗化、功利化和平凡化的形象。这三组对立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六边形模型(见图1),其具体描述如下:

理想化:偶像崇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想化,即对依恋对象的特质加以强化(enhanc2 ing)和理想化(idealising)。这种理想化的社会认知会使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得完美无瑕;浪漫化:偶像崇拜的另一突出特征是浪漫化,即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illusory romance)和依恋(attachment)。这种浪漫情怀会使青少年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以此梦幻自己的爱情生活;绝对化:偶像崇拜的第三个特点是绝对化,即对崇拜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absolute faith)。它会使青少年对其偶像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以至于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