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语文中职《致橡树》教案
![语文中职《致橡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9c0ff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3.png)
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极力攀附型相互依存
致橡树:先破心心相印
单方痴恋型后立“新型爱情观”独立平等
甘苦与共
一味奉献型爱情升华
教
学
反
思
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独立个性、祸福与共、相知相惜
二、联系实际,经由诗歌升华感情。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三、教师小结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提倡平等、独立、成熟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生学法
听讲学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整顿纪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思政元素
课前
三分
钟
第一课时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致橡树》教案4篇
![《致橡树》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94aada192e45361166f5a9.png)
《致橡树》教案4篇《致橡树》教案篇1一、导入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二、作者简介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
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的爱情观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师:想想此诗目的是阐述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也就是作者认同的、赞同的一是种什么样的爱情观?(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76711269eae009581becd5.png)
《致橡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舒婷及其诗作。
2.把握《致橡树》的情感和主题。
3.结合诗歌的学习掌握诵读法。
【教学设想】1、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起伏的脉络,掌握诵读法。
2、教学安排:诵读法,点拨法,对话法,1课时。
【教学步骤】1、导入。
2、新课讲授:(1)抓住意象,感受诗境,体悟诗意。
意象: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例,玫瑰花橡树——木棉阳刚之美的爱人,阴柔之美的女性。
花、鸟、泉峰、日、雨橡树——木棉心心相印、平等独立的爱情。
相依相恋、充满缠绵、幸福感。
(2)品味语言,体验诗情,诵读表达。
前半部分,“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在语气上与“绝不像攀龙附凤的陈世美”相比有优点,有缺点。
诵读指导。
诗歌的美和情感融合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之中。
诵读就是要把情感通过声音的节奏和轻重表达出来,诵读先要熟读诗句,再进入意境,然后感悟诗情,把握全诗情感变化起伏的脉络。
比如“不,这些都还不够!”这句话是应该读强一些还是稍弱一些。
提问并作示范,明确:不仅要根据作者的身份,还要根据它在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中的位置来考虑应读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要语气缓慢而又高昂,读出美好的憧憬和幸福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后半部分的高峰,也是全诗的高峰,要停顿有力,蓄势到“伟大的爱情”迸发出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语调要低缓,读出爱的深沉。
齐诵全诗一遍,要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熟读成诵。
(3)、结束语: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站着的人。
3、小结。
4、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
会写“晨、绒”等13个字。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ee0e55453610661fd9f44d.png)
《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2.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
《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三、朦胧诗派朦胧诗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四、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注意重音,停顿)1.让一至两名学生示范朗读;(总结其朗读的优缺点)2.播放视频朗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3.学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词句与独特的意境。
五、赏读、研习诗歌1.根据诗歌的形式和结构,给诗歌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13行),第二部分(14-36行)。
2.第一部分中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608683a84868762cbaed521.png)
《致橡树》教案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爱情。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1.作者介绍齐读了解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2. 朦胧诗介绍齐读见多媒体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2.听录音3.齐读课文(配乐)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教学过程路是什么?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者的爱情观。
分界线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了解内容找出回答明确诗题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找出意象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点教学过程儿:方造的阴重复的歌曲,是极力攀附和只知依附的方痴恋。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cdc37bb14e852458fb57ca.png)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1、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7dbc7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1.png)
致橡树教案6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①工程师救了橡树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②工人救了像树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说课稿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c7016ddfd0a79563d1e721f.png)
《致橡树》说课稿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
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教法和学法(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
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致橡树》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ppt课件2【语文版】
![《致橡树》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ppt课件2【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b9893caf1ffc4ffe47acdc.png)
请以《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 首诗或一篇文章。
编者语
• 要如何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
1、往前坐
5、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 定传统的爱情观? 6、它们对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
7、木棉对爱情的态度又是什么?
世 所列意象 俗 的 攀援的凌霄花 爱 痴情的鸟儿 情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对爱情的 态度
极力攀附 只知依附
一味奉献
一味奉献
木棉的态度
绝不像
绝不学
也不止 甚至
不,这些都还不够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增加你的高度,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衬托你的威仪。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 这些都还不够!
提出问题:
1、在第一层中,作者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比喻
2、作者运用这种修辞想要向读者传达怎样的 信息?
以男人为中心,女人为从属的不平等、 不健康的爱情关系 3、作者对所列事物持何种态度?
否定
4、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7e6f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3.png)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致橡树》教案设计
![《致橡树》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106f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3.png)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等 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学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和创 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审 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课堂测试、小组报告和个人作品等方 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 馈和建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使用PPT展示诗歌的背景、意象 和主题,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 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诗歌。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 资料,如诗人的生平、诗歌的 创作背景等,以扩展他们的知 识面。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实物, 如橡树的叶子、花朵等,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中的意 象。
互动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 创作,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入理 解诗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和创造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 ,了解学生对《致橡树》 这首诗的主题、意象和表
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学生的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和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 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重点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 想,理解现代爱情观的独立、平 等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PPT课件
音频设备,用于朗诵诗歌
教学卡片,用于展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重 要句子
教学方法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 生对现代爱情观的认识和 看法。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 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致橡树2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致橡树2](https://img.taocdn.com/s3/m/bdc2eec55a8102d277a22f9f.png)
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第一环节:开启审美旅程(6分钟)(一)对比性导入:自古以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如诗经里的《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乐府诗《上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朱淑真的《秋日偶成》、《清平乐》(恼烟撩露,留我须臾往。
)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这些作品皆以女性口吻,或曲折委婉地讲述痴迷于爱情的不幸,或大胆直白地诉说对爱情的忠贞,或深切执着地表达美好的爱恋、无尽的相思。
但是,伟大的当代诗人舒婷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爱情观点。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舒婷的《致橡树》中得到启示。
(二)介绍舒婷和朦胧诗。
1、介绍舒婷2、朦胧诗的内涵及特点(一)感受老师提出的不同时期的爱情观点,激起探寻舒婷爱情观的欲望。
(二)了解舒婷和朦胧诗。
(一)在愉悦的审美中开启情感的历程,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爱情观,在感性认识中寻找爱的真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能更加主动地亲近文本。
(二)用表格式梳理文学常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概述性强,便于记忆。
平等独立的爱情“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二是复习象征手法。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象征中,具体事物和特殊意义之间要有相似点,我们运用象征时要运用相似联想。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意含蓄委婉,具有特殊的审美作用。
三是温故知新。
(二)重点理解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审阅《致橡树》中的意象标新立异之美。
1、出示以下表格组织学生分成两个讨论小组,请他们分别找到形容木棉、橡树的诗句,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象征性。
2、进一步深入研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又像英勇的火炬。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a1402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1.png)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致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提示: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
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
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021年《致橡树》教案(9篇)
![2021年《致橡树》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62620fba0d4a7303763a80.png)
2021年《致橡树》教案(9篇)《致橡树》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中职教育《致橡树》教案
![中职教育《致橡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7016f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7.png)
第2课时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班级
高一学前3班
教学媒介
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3分钟)
电影视频片段《泰坦尼克》主题曲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2、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明确:A、独立、平等的爱情
B、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爱情
C、同甘共苦的爱情
(三)议一议 (5分钟)
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堂检测(5分钟)
用“爱情是……”或者“爱情像……”的句式,重新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爱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致橡树》
营造氛围,展示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研读(15分钟)
(一)1、自由朗读。
2、指导朗读,注意节奏。
(A、读准字音B、注意节奏C、有感情朗读)
(二)课文解读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攀附式的爱情)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奉献的爱情)
2、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议论,畅所欲言
学生独立思索、完成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9e0be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c.png)
《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橡树”、“挺拔”、“繁茂”等。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写作和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二、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橡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橡树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树能够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2.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小组讨论(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2)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3)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写作和绘画(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
(2)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画一幅画。
5.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短语。
2.完成“致橡树”的写作和绘画作业。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8bf00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3.png)
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探究点二: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探究点三: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作业批改情况
学生总体高质量完成了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
整体不错。应多一点视频、图片资料,增加学生趣味。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周次/课次
计划学时
2
教学对象
课 题
致橡树
授课日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学习水平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技能与学习水平
背诵全诗、理解全文。
职业素养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知识&技能
重点
难点
了解朦胧诗
√
明晰正确的爱情
√
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资源说明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达成目标
复习回顾/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中职语文 致橡树优秀备课word版
![中职语文 致橡树优秀备课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15e566bceb19e8b9f6baa1.png)
思路:
1.多媒体出示要点。
2. 教师讲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点: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情感。
方法:示范法、引领法
思路:
1.配乐范读。
2.学生练读。
三、品读鉴赏诗歌,分析意象,把握诗歌主题
要点:品读诗歌,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把握,感悟诗人反对和提倡的爱情观,以及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学生讨论校园爱情该不该存在。
3.教师适时点评。
德育点: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确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不要轻易的触及爱情。
总结全诗,提升全诗主题
六、模仿诗歌,练习表达。
学生以诗的形式写并交流:
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妈妈(外婆、××……),我想对你说
教学意图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方法:归纳法
思路:
总结全诗,提升诗歌主题.
赏读诗歌,感悟真情
要点:在品读鉴赏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方法:采用齐读方法进行朗读。
思路: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
五、联系实际谈对爱情的感想:
要点:在整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
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思路:
1.展示并朗读《十七岁的爱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诗句,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实验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
学
过程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展示经典爱情故事(通过图片、诗句等形式),引出爱情话题,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舒婷及其诗作。
2.把握《致橡树》的情感和主题。
3.结合诗歌的学习掌握诵读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起伏的脉络,掌握诵读法。
2、教学安排:诵读法,点拨法,对话法,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2、新课讲授:
(1)抓住意象,感受诗境,体悟诗意。
意象: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例,玫瑰花
橡树——木棉
阳刚之美的爱人,阴柔之美的女性。
花、鸟、泉
峰、日、雨
橡树——木棉
心心相印、平等独立的爱情。
相依相恋、充满缠绵、幸福感。
(2)品味语言,体验诗情,诵读表达。
前半部分,“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在语气上与“绝不像攀龙附凤的陈世美”相比有优点,有缺点。
诵读指导。
诗歌的美和情感融合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之中。
诵读就是要把情感通过声音的节奏和轻重表达出来,诵读先要熟读诗句,再进入意境,然后感悟诗情,把握全诗情感变化起伏的脉络。
比如“不,这些都还不够!”这句话是应该读强一些还是稍弱一些。
提问并作示范,明确:不仅要根据作者的身份,还要根据它在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中的位置来考虑应读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要语气缓慢而又高昂,读出美好的憧憬和幸福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后半部分的高峰,也是全诗的高峰,要停顿有力,蓄势到“伟大的爱情”迸发出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语调要低缓,读出爱的深沉。
齐诵全诗一遍,要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熟读成诵。
(3)、结束语:
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站着的人。
3、小结。
4、布置作业:
练习册。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