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白天和黑夜 3. 昼夜交替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预期教学效果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课题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
重难点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教学流程:
1、引入
(1)(出示标题)看了标题,你能猜一猜这个单元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
(2)听一听,周围有没有声音,都是些什么声音?
2、准备阶段
(1)利用周围的物体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
(3)置身于这样一个声音王国里,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3、假设阶段:根据平时的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假设。
4、实验阶段(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汇报验证结论,通过再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反思:说一说你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5、验证阶段(1)提问:我们能“看见”声音吗?(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空气是会流动的吗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有依据地对空气具有流动性作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会记录。
2、能借助烟雾观察空气的流动,并能描述。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流动的及流动的常见原因。
2、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3、了解风的成因。
4、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利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1.证明空气的流动:气球,塑料袋,纸,扇子,小风车,蜡烛,火柴。
2.热空气比冷空气轻:(1)大小相同的两个纸袋,支架,横杆,蜡烛,火柴。(2)有关孔明灯,热气球的多媒体课件。
3.寻找空气流动的路径: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教学过程1.探究空气是否会流动(1)对“空气是否流动”作出假设。(2)证明空气会流动的实验:让学生用气球,塑料袋等做实验,把重点放在热风车实验上。(3)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把手放在烛火周围不同位置有什么感受。
2.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出示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讨论:两只纸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点燃蜡烛后两只纸袋又有什么不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演示实验,分析结果,形成“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的结论,同时实验也证明冷空气会下降。
(3)使用孔明灯,热气球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提出“它们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利用了什么原理”等问题,简介孔明灯,热气球发明或发展史。(4)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冷空气会下降:观察打开的冰箱,会看见什么现象?冰糕冒出的“白烟”3.探究空气流动的路径
(1)想像: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室和倒扣在桌面上的水槽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空气看不见,怎样才能知道它流动的路径呢?
(2)出示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同时提出观察与记录要求。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