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十年只流传于一个村庄堪称中国戏曲“活化石”
演出时,既没有悠扬婉转的丝竹声,又不见富丽堂皇的服装道具;舞台上有主帅无兵丁,有皇帝无侍从;各主要角色的演员大都子承父业,世代家传。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就是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赛戏。
此前,国内专家曾普遍认为,赛戏已绝迹于舞台,这一结论甚至早在1981年就写进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然而,在邯郸市上清凉村,这一古老剧种不仅从未消失,而且一直在村民中咏唱不绝。
近日,赛戏被确定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此同时,我省已推荐赛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获此殊荣的,共有武强年画、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77个项目。
赛戏为何能长期“存活”于一个村庄?这一古老剧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为此,我开始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践调查。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上清凉村位于邯郸市涉县涉城镇,因建在填平的水洼之上而得名。全村目前共有2200多口人,全系汉族。
据上清凉村村委会主任张向平介绍,由于该村周围没有河流,且地势低洼,过去非旱即涝,生活异常困苦。在长期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民间祭祀活动很多。特别是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都要举行“赛会”,以祭祀苍天,祈求风调雨顺,人稼两旺。演唱赛戏,便是举办迎神赛会时的一项主要内容。
62岁的村民薛海国是村赛戏班子的组织者,也是赛戏“谱系”中记载的第二十四代传承人。他告诉我,上清凉赛戏的源头,是由古代汉族巫术衍变而成的傩戏。到了汉代,就有了赛戏的雏形,但其成形期为元代中期的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距今已有六百七十多年历史。
与其他剧种相比,赛戏有许多独特之处。如不搞营业性演出,且演出时不出本村;演员角色固定,大多为父传子继;剧目必须是军事题材的君臣戏;角色以须生、红净为主,丑角仅作陪衬,无旦角等。另外,赛戏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道诗吟诵。吟唱时所用的乐器有大锣、大鼓、大镲、铙、钹等,没有弦乐。
薛海国称,新中国建立之前,附近不少村庄都有赛戏班,每到冬季农闲便互相交流、比赛,故赛戏在当地又称“闹赛”。因为种种原因,其他村庄的赛戏班后来都慢慢衰落了,仅在上清凉村仍保留着这一古老剧种。
有关专家认为,赛戏作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研究戏曲的产生、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上清凉赛戏在剧目、唱腔、配乐等方面,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格,且演员队伍庞大完整,这在国内极为罕见。他们一致认为,上清凉赛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浓厚的原始祈神色彩
按照常规,上清凉村赛戏每六年上演一次,时间在农历二月二十五左右。如遇大灾荒年份,随时可演。
每次演出的程序极其繁琐而隆重。一开始,要由“老班头”率众到坛棚请包括城隍、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观音大士在内的十六位神佛。
晚上开戏前,还要举行“祭鹿台”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人员主要是“老班头”、众副班头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员,群众要在台下陪祭。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吟唱不断,并有乐器伴奏。
仪式结束后,大戏方可开演。首场的固定剧目为《庆八仙》,以取吉祥。从当日起,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戏上演,连演五天。演出的剧目以三国戏为主,以汉代戏、宋代戏为辅。
待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戏装、道具、乐器入库前,还要举行一番仪式。同时还要举行送神仪式。
第六天中午前,开始撤台、撤棚。中午全体班头、演员和工作人员欢聚一堂吃饭,名曰“破盘”。至此,全部活动结束。
“子承父业”生生不息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称,“赛戏现已绝迹于舞台”。然而,上清凉村人却以实际行动“驳倒”了这种观点。
9月20日上午,上清凉村75岁高龄的张存然老人异常兴奋,他一边用当地方言轻声哼唱着一段台词,一边教大儿子如何领会戏中“刘备”的演出要领。在该村的赛戏演出中,他们家世代扮演着刘备这一角色。
张存然老人因演出年龄最长,被村民们尊称为“赛戏泰斗”。他自信地说,赛戏作为村民们的一份“家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他认为,该戏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戏曲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世代相传,且村民喜欢欣赏这一剧种。
赛戏“子承父业”这一特点既保障了演员队伍的连续性,也方便了演技的传授。张存然说,“我在家吃饭的时候,在地里锄草的时候,随时可以把台词一句句传给儿子……”
据一些村民说,村里还有这样一种风俗,男孩子若不继承“父业”,会被视为最大的不孝。故而每逢演出,全村几乎是家家出动,且都是义务参与,不要任何报酬。
保护计划已在制定
赛戏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与上清凉村人对这一艺术活动的热爱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一古老剧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老班头”薛海国谈起赛戏的现状,心中一阵阵忧虑。他说,赛戏的演员都是相对固定的,而且父传子承。如今的年轻人不务“正业”,心思全放在了个人的致富上,很多人长年在外打工,导致演出质量明显滑坡。
对赛戏的忧虑,其实还来自剧本的单调与古老。上清凉赛戏所用的剧本,历史上最多时达到过五十多部,质量较好的剧本多为老秀才编写。由于年代久远散失较多,至今尚存的剧本只有二十多部,且皆为手抄本。其中年代最早的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手抄本。
部分村民说,上清凉赛戏吟唱的剧目从来没有更换过,也没有人去创新,别说年轻人不太感兴趣,就连老人都快听腻了。若长此以往,赛戏恐怕真要绝迹了。
我了解到,为挽救和保存这一濒临绝境的剧种,除为其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外,县委县政府还在制定一套保护计划,准备在未来五年内筹集专项资金扶持赛戏,建设赛戏剧场;并将委派专人全面搜集赛戏失传的曲牌、剧本等。
另外,当地有关部门还准备组织有关赛戏的民间艺术节等,让其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没有经历过实实在在的社会,你只能算是半个真人…这次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社会其实很复杂,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譬如人际关系这方面,我们在学校自然不能很好的体验那种唯领导为中心的感觉,每天见到很多员工见到领导都热情如火,可是在私下里却对他们指指点点,可见他们都能在人际关系这方面游刃有余,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做人不能太死板,这是我在他们身上学到的一点做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