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作者:马小桐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
摘要:中国众多翻译家中,许渊冲无疑是最成功最知名的一位,在其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本文将通过分析许译《红与黑》和归纳相关评论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以此更好的理解文学翻译的真谛。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红与黑》
在许渊冲众多的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在此之前,至少已有4种中译本,但没有一种能达到许渊冲“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这一要求,为此许渊冲着手于《红与黑》的翻译工作并于1993年完成这部译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译《红与黑》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可以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成为轰动中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询问了众多学者和译者对许译《红与黑》的观点和看法。从没有一部译作引起过如此大的关注,也从没有一位译者引起过如此激烈的争论。
一、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优势
尽管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被诉多学者所批评,他仍有许多优势不容忽视。
首先,通过许渊冲的翻译,文学翻译找到了明确的定义和定位。在许渊冲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文学翻译的特质却没有被清晰界定。1934年,钱钟书先生曾提出,“翻译即艺术”,但中国翻译界并没有对此产生重视。著名作家茅盾如此定义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原著中的艺术意境通过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读者能够受到鼓舞、感动,并且阅读译作就如同享受阅读原作一般。”茅盾证实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其提出的“艺术意境”似乎有一些飘渺,离准确定义还相差甚远。相比之下,许渊冲采取了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是一种艺术。在其翻译的《红与黑》中,就有众多体现,《 Mme de Rênal était exaltée par transports de la volupté morale la plus élevée》,许渊冲翻译为“ 德雷纳夫人心情激动,如醉如痴,仿佛神游九天之上”,通过“心情激动”“如痴如醉”“神游九天”这些翻译,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许渊冲完全发挥中文凝练的优势,与原文产生一种竞争。
第二,在其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许渊冲重新归纳了前人理论,比如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神似论”,许渊冲将他们发展并建立了一套更加系统的翻译理论。尽管还不尽完美,这套理论对于我国翻译事业意义巨大。相较于传统抽象理论化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提供了更加具体
直接的翻译方法,尤其是三化论,它分为“深化”“浅化”和“等化”,以此来指导翻译实践。如前面所举的例子,《volupté》本意“高兴快乐”,这里译者进行“深化”译为“如痴如醉”,《la plus élevée》本意“最高”这里深化为“九天之上”。
第三,许渊冲非常重视文化的传递。正如许钧所说:“总体上看,许渊冲非常有文化视野,他是第一个提出文学翻译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竞赛的人。”在许渊冲的著作《翻译的艺术》的序言中,他曾指出中国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方向的译者的责任,在于将外来文化的精髓带给中国文化,同时,应该将中国文化最好的一部分带给世界文化。就是这种文化意识使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在《红与黑》原文最后一章描写德雷纳夫人之死《trois jours après Julien,elle mourut en embrassant ses enfants.》,这里《mourut》译为“魂归离恨天”,许渊冲借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描写黛玉之死是的描写,使译文更好得为中国读者接受与理解。
二、弊端
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弊端之一,也是他被许多学者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无视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其译作《红与黑》出版后,许钧曾写信给许渊冲就小说的原始风格和翻译传达的风格进行讨论。但遗憾的是,许渊冲没有给出最严肃的回应。在《红与黑》原文第四十八章中《...et qui ensuite n’ont pas assez d’arge nt pour acheter un hommeà vingt ans et se pousser dans une carrière !》,《acheter un homme 》本意為“买一个人”,许渊冲却译为“买马服兵役”,“人”突然变成了“马”,实在让人费解。
郭宏安也曾指出,译者可以把翻译当作两种文化间的竞争,却不可以把原作品的风格考虑进去,因为作品的独创性只属于作者一个人,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竞争。
翻译中,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竞争性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总是促使译者追求最好的翻译,另一方面,竞争也意味着抹杀原作的独创性,这一点使得许渊冲的翻译竞赛论遭受众多批评。
三、现状与未来
尽管备受争议,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作为其翻译成就的重要部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众多学者开始重视其理论,已有众多评论与论文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如:翁帆的论文《重现艺术的理论》,赵蓉的论文《Xu Yuanchong’s Rivalry》,张智中的著作《许渊冲与艺术翻译》等。
许渊冲的竞赛论打破了传统的“信达雅”中“信”的观念并主张译者的独创精神,这在我国翻译理论界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三美论的提出也为翻译的美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评判标准,这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翁帆在其论文总结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很值得尊敬,她甚至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译作水平超过原作的可能性。张智中在其著作中指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是我国翻译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总之,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是独树一帜的。但是,怎样将他不断完善?他是否能成为其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与源泉?是否能与其他翻译理论不断融合变得更有说服力?这些,我们期待更有能力的人为我们解答。
参考文献
[1]司汤达著,许渊冲译,《红与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许钧,《‘化’与‘讹’——读许渊冲译有感》[J],《文字·文学·文化——汉译研究》,
p209
[3]翁帆,《重现艺术的理论》[J],2005,p.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