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企业国际化一个理论与概念框架的文献综述

企业国际化一个理论与概念框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次演示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进行探讨,旨在分析企业 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次演示 首先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最后指 出了本次演示的研究目的。
引言
博弈论是一种研究多个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相互作用的理论,适用于解释和分 析各种竞争与合作现象。近年来,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领域的应用日益受 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提 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一、银行监管的定义和目的
银行监管是指政府或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 安全和公正。银行监管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消费者利 益,以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银行监管机构需要制定和实施 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二、银行监管的历程和监管技术 的演变
一些学者还从政策法规的角度探讨了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应用。 例如,孙八(2020)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劳动法规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他指出,劳动法规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还会影响员工的努力程度和企业 的绩效。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孙八进一步研究了在特定劳动法规下,企业和员工 的最佳策略选择以及相应的博弈均衡结果。
文献综述
1、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中的应用及其实证结果
一些研究表明,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张三 (2018)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投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企业 对于员工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绩效。李 四(2019)则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 正相关关系。

国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3、资源基础理新和突破。在这个时期,许多 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创新和拓展。其中,安索夫提出了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了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 市场环境。德勤和明茨伯格则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 (ERP)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了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热点演变
1、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诞生后,资源基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 代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研究方向。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开始企业内部资源对企 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作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思想。
2、20世纪7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热潮逐渐减弱,部分研究领域被放 弃或整合。在这个时期,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和企业竞争的加剧,战略管理 成为了更受欢迎的研究方向。
主体部分
1、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定义和 内涵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这些资源包括有 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等。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控制的独特资 源,这些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因此,企 业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是资源的积累、配置、整合和利用。
2、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在这个 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如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纽约学派等,这些学派都对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哈佛学派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 念,强调了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芝加哥学派和纽约 学派则从产业组织角度出发,研究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 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理论。
国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01 摘要
03 主体部分
目录

企业生存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与机理分析

企业生存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与机理分析

规 模 的 扩 张 与 核 心竞 争 力 的 提 高 都 是 为 了 获 取 更 多 的 生 存 资 源 、 高 生存 能力 ] 提 。 。从 长期 看 , 存 是 企 业 在 生
盈 利 能 力 、 场 占有 率 、 资 回报 率 、 税 创 汇 等 方 面 市 投 增 取 得 成 功 的 先 决 条 件 , 有 生 存 下 来 才 可 能 获 得 发 只 展 j 。研 究 企业 生 存 问 题 的 理论 众 多 , 重 点 集 中在 企 但 业 生 存 的影 响 因 素 方 面 。从 逻 辑 上 看 , 业 能 否 存 活 企 下来 受 两 个 因素 相 互 作 用 的 影 响 : 是 外 部 环 境 因 素 , 一
博 弈 , 略 的 选 择 成 为 企 业 内 外 要 素 能 否 协 调 的 关 键 战
速 度 不 断 加 快 的 背 景 下 , 场 环 境 变 得 复 杂 多 变 , 争 市 竞 更 加 激 烈 , 业 面 临着 越 来 越 大 的 生 存 压 力 , 何 提 高 企 如 生 存 能 力 已成 为愈 加 紧迫 的 问题 。
企 业 生 存 问 题 的 重 要 性 已 经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企 业
因素 。本 文 以 外 部 环 境 、 内部 资 源 与 企 业 战 略 三 大 视
角 作 为 分 析 主 线 , 国 内外 企 业 生 存 的 相 关 理 论 进 行 对 归 纳 总 结 , 在 此 基 础 上 分 析企 业 生 存 机 理 。 并
第2 卷 第 1 9 期 2 1 年1 0 2 月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l . 9N 0. 0 2 1 01 J n. a 2O1 2
Sc e c i n e& Te hn o og e sa lc c olgyPr r s ndPo iy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v e o s a c n Cr tc lRe i w fEnt r r s pa iiy Th o y e p ie Ca b lt e r
GU —e g, NG i ig Qi n DI f Hu— n p
( h a u i s o e t e es ee rhC n e , e i i tn ie i , e ig1 0 4 , h a C i s es mp t i n s R sac e tr B in J oo gUn r t B in 0 0 4 C i ) n B n C iv jg a v sy j n
的理 论 梳 理 和 阐释 , 并提 出将 企 业 能 力理 论 分 为 四 大 流 派 , 资 源 基 础 论 、 心 能 力论 、 识 基 础 论 和 动 态 能 即 核 知 力论 , 中资 源基 础 论 是 企 业 能 力理 论 研 究 的 一 个 热 点 , 态能 力 论 则 是 近 些 年 企 业 能 力 理论 研 究 的 前 沿 。 其 动 关 键 词 : 业 能 力 ; 心 能 力 ; 态 能 力 ; 争 优 势 企 核 动 竞 中 图分 类 号 :2 0 F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80 (0 9 0 —0 70 1 7 —16 2 0 10 1 —6 J
au ersa c t r e e r h.Th s p p r s se tc ly a ay e n umma ie h u r ntr s a c e n t i i a e y t ma ial n l z sa d s rz s t e c r e e e r h s i hs r s e t,a ls iist e i t o rc tg is:t e o r e ba e i w ,t o e c pa iiy t e epc nd ca sfe h m n o f u a e ore her s u c — s d v e hec r — a b l h — t o y,t o e g — a e h o y a d t y a cc pa i t he r r hekn wld e b s d t e r n he d n mi— a b l y t o y.W ih n t e f urc t g is, i t i h o a e ore t e r s ur e b s d v e i h s o u a n h e o c — a e iw st emo tp p lro e,a d t e d n mi—a a i t he r se r i g t n h y a cc p bl y t o y i me g n o i b h x v fb sn s a a iiy t o y i e e ty a s e t e ne twa e o u i e s c p b lt he r n r c n e r . Ke r : u i e s c p b lt y wo ds b sn s a a iiy;c r a a iiy;d na c c p b l y;c m p ttv d a t g o e c p b lt y mi a a ii t o e ii ea v n a e

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斯 等 等 , 们 的 理 论 与 前 述 代 理 理 论 的 区别 在 于 , 所 有 的 结 论 来 源 他 其 于 正 式 的模 型 。 准 的委 托 一 代 理 理 论 建 立 在 两 个 基本 假设 之 上 。 标 一
场 取 代 产 品 市 场 ,边 界 在 于 代 理 者 定 价 所 节 约 的交 易 费用 与 由相 应 的 代 理信 息 不 对 称 而 造 成 的 损 失 之 间 的 均衡 。杨 小 凯 和 黄 有 光 建 立
是 委 托 人 对 有 随 机 的 产 出没 有 直 接 的贡 献 :二 是 代 理 人 的 行 为 不 易 直 接 被 委 托 人 观 察 到 由 此 得 出 理论 的两 个 基 本 观 点 : 是 在 满 足 代 一 理 者 参 与 约 束 及 激励 相 融 约 束 ,而 使 委 托 者 预 期 效 用 最 大 化 的 激 励 性 合 约 中 , 理 者 都 必 须 承 受 部 分 风 险 , 是 如 果 代 理 人 是 一 个 风 险 代 二 中性 者 , 以通 过 使 代 理 者 承 受 完 全 风 险 的 办 法 以 达 到最 优结 果 。 可
完 全所 有者 。在 部 分 所 有 的情 况 下 , 理 者 努 力 的 回报 与 成 本 不 能等 管 同 , 会 影 响 其 工 作 积 极 性 , 企业 价 值 小 于 他 是 完 全 所 有 者 时 的价 这 使 值 . 者 之 间 的差 额 就是 “ 理 成 本 ” 之 后. 蒂 格 勒 和 威 斯 提 出 了信 二 代 。 斯 贷 配 给模 型, 斯 瓦瑞 和 克 特 威也 建 立 了有 关 激 励 的模 型 。 埃 4委 托 一 代 理 理 论 。 这 一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包 括 威 尔 森 、 宾 塞 、 . 斯 罗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研究综述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指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来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方法论。

它于1990年代初在管理领域迅速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理论框架、方法论和实践案例。

一、研究背景企业流程再造的研究背景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市场变化的快速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分工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理论框架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两个核心概念:核心业务流程和纵向组织。

核心业务流程是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关键活动链,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纵向组织是指企业内部的横切业务流程,与分工、职责和组织结构有关。

流程再造的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核心业务流程来实现业务流程重构,以改进效率、质量、客户满意度和成本效益。

在流程再造中,需要透彻地理解和分析现有的业务流程,识别瓶颈和浪费的环节,并重新设计流程来满足企业的战略需求。

三、方法论诊断阶段是对现有业务流程的诊断和分析,主要通过流程图、价值链分析和SWOT分析等方法,识别问题和改进机会。

设计阶段是根据诊断结果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主要通过全面重构或部分优化的方式来实现。

实施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业务流程付诸实施,包括改变组织结构、引入新的技术和培训员工等。

评估阶段是对重新设计后的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实践案例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全面的流程再造,实施了“福特生成系统”,通过重新设计核心业务流程和优化销售渠道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这项工作使福特汽车公司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当时美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总结:企业流程再造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灵活性,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关于罗纳德·科斯的企业理论文献综述

关于罗纳德·科斯的企业理论文献综述
以上研究本质仍然坚持新古典的完全理性假设和契约完整的理论因此与现实差距较大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坚持科斯原始的思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整的前提由威廉姆森等人开创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他们基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型的假设运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指标深刻地刻画了企业交易费用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关 于 罗纳 德 ・ 科 斯 的企 业 理 论 文 献综 述
李茂 林 陈知夏
摘 要 :2 0世 纪 7 0年代 以来 ,企业经济学逐渐成为 当代微 观经济学一个非常 活跃 而又卓有成效 的前沿研究领 域,并 已在一 定程 度上 改 变了经济学家对现实的经济 系统如何运行 的看法 。而罗纳德 ・ 科斯在这一领域的开创 性贡献令人 印象深刻 ,科斯 的著述 不多,但 毫不影 响他在各领域的突 出贡献。本文尝试 对科斯 关于企业理论 的重要文献做综述分析 ,并从 “ 企 业的性质”提 出问题的 背景探讨 至后 续争论的 发展线索。 关键词 :罗纳德 ・ 科斯企业理论 ;争论 与发展

、前Leabharlann 畜 企业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现代经济学 的重要进展 之一。企业理论 主 要解释 了企业产生的原因和企业组 织的相关经济学意义 。现代企业理论 的发展大致可 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新古典 厂商理论 ,主要探 讨 了企业如何在既定技术条件 下和外部环 境下实 现利润最大 化的 问题 ; 第二阶段是新制度经 济学 的企业 理论 ,以科 斯 为代表 的新 制度 经济学 家 ,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 和边界 ,从 市场 和企业 关系的角度探 讨 了企业 的本质和规模 ;第三阶段是企业 理论 的最新 发展阶段 ,即后 现 代企业的激励 、约束机制等为主要 扩充内容 的扩展研究 。 科 斯 作 为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的 代 表 人 物 ,创 造性 地 提 出 了 一 些 新 的概 念 与 方 法 ,对 现 代 企 业 理 论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突 出 的 贡 献 。 对 科 斯 的 理 论 研 究 ,对 了解和把握科斯经济思想的内涵和方法论 的实质 ,加深对新制 度 经济理论 的理解 以及提高对真实经济世界的认 知能力都 有着非 常重要 的 作用 。 二 、科 斯 的 企 业 理 论 综 述 科斯产权理论 的形成 ,可 以大致分 为两个 阶段。第~ 阶段是 3 O年 代对正统微观经济学进行的批判 ,指出市场机制运行中存 在摩擦 即存 在 交 易 费 用 。减 少 的关 键 是 产 权 制 度 和 企 业 组 织 形 式 的 创 新 。在 分 析企 业 的起源 、性质和生产纵 向一体化的过程巾 ,科斯 首次将 交易费用概念 引 入 经 济 分 析 ,奠 定 了现 代 交 易 费 用 和 产 权 理 论 的 基 础 。 科斯认为传统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理论是不完整的 ,因为它 只包括 生 产 和运 输 费 用 ,而 忽 视 了为 制 订 和 执 行 合 同 以 及 经 营 管 理 组 织 方 面所 花 的费用 ,即 “ 交易费用” 。科斯利用 “ 交易费用 ” 的概 念对企业 的存 在 和行为进行 了分析 。企业通过使市场 交易 “ 内部化 ” ,如 使市场上 的劳 动力受雇 于某个 企业 等,从 而节约 了交 易费用 。这就 是说 ,在 科斯 看 来 ,交易 费用 的节约是企业产生和存在的唯一动力。对于企业 的规模 问 题 ,科斯也用交易费用 的概念来解释。他认为随着企业规模 的扩大 ,交 易管理 费用也将不断增大 。最后到某一点靠 “ 内部化”所节省 的费用被 管理 费用 的增 长额所抵消时 ,企业的规模便不能再扩大 。因此 ,交易费 用是决定企业规模 的主要 因素 。 第二 阶段 主要是 5 O年代至 6 0年代 中期 。科斯进 一步论述 了产权 的 经济作用 ,指 出产权 的经济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 ,降低社会成 本 ,从而 在 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 的有效性 。后来把科斯的产权思想概括 为著名的 “ 科斯定理 ” 。 科斯 指出,企业不是市场 的唯一替代形式 ,政府对经济生 活的直接 管制是另一种替代方法 。“ 政府不是建 立一套有 关各种可 通过市 场交易 进 行调整 的权利 的法律制度 ,而是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 么或不得 做 什么” , 因而 , “ 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 ” 。有 时 ,它 能 以 比企 业 更 低 的 成本替代某些 市场交 易活动 。当然 ,政 府行政 机制本身并 非不要 成本 , 实 际 中有 时它 的成 本 反 而 很 大 。 三、 科 斯 企 业 理 论 的 争 论 与 发 展 科斯 的企业 理论 ,首次提 出了交易费用 的概念 ,并且认 为这是唯一 重 要的因素,从 而系统 的回答 了企业 的本质 ,即企业是市 场和价格机制 的替代物 ,企业 的规模 和便捷 ,即 “ 一个企业扩大的一笔额外 的内部交

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分类综述

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分类综述

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分类综述企业家理论研究是对企业家及其行为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企业家的特征、行为模式和创业过程,对企业家精神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解析和评价。

企业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研究对于指导实践、优化政策、培育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从企业家理论研究意义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1.理论指导实践。

规范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重要功能。

企业家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创业实践者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创业者理解企业家精神及其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增加创业成功率。

2.改善经济政策。

企业家的活动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可以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依据,优化经济政策,激励创新和创业活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企业家理论研究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企业家的特征和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各类企业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

二、企业家理论的分类1.人格学派理论。

人格学派关注企业家的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主要代表有麦卡洛克的创业特质理论和贝尔的创业个性理论。

前者认为创业者具有自信、坚持、决策能力等特质,后者强调创业者的决策风格和个性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2.环境学派理论。

环境学派关注企业家的外部环境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行为的影响。

主要代表有舒尔茨的文化传统理论和韦伯的社会结构理论。

前者认为创业者的文化传统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后者认为社会结构对创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是重要的。

3.行为学派理论。

行为学派关注企业家的行为模式和创业过程,主要代表有奖-琼斯的变革与创业观和贝里-耶纳的创业过程模型。

前者认为创业是一种主动适应变化的行为,后者将创业过程划分为发现、评估和执行三个阶段,强调创业过程的逻辑和演进。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针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展开实证研究综述。

在研究背景部分,探讨了异质性企业在贸易领域的重要性;研究意义部分指出了深入了解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对于贸易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则是为了揭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际效应。

在详细介绍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模型,分析了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机制。

实证研究方法部分说明了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和模型,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部分展示了不同案例下的实证结果和结论。

最后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政策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首先需要了解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传统的贸易理论往往假设企业之间是同质的,然而实际上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表现在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兴起源于对贸易模式进行重新思考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往往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研究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之间的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更科学的政策建议。

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的阐述将为我们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异质性企业是指在生产技术、市场知识、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企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异质性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理论综述

企业理论综述

对于 中美价值观 差异造成 的管 理冲
3、融 合 。 融合 是 指 不 同文 化 间在 承 必先利其器 ”。管理者熟悉 了解中美企业
突 ,有 着 明显 地 消 极 影 响 。 针 对 跨 文 化 冲 认 、重 视 彼 此 间 差异 的基 础 上 ,相 互 尊重 , 文 化 的 异 同 点 和 两 国 员 工 价 值 观 的 区别 ,
点 ,形 成了不 同的流派 ,本文将试 图系统地 总 发挥到了极致,但是科斯对这一深化并不认 支持他们的经验事实是,一方面促进交易费用
结这些 学派的观 点。
可。在随后的替代理论的追随者中,关于企业 降低的发明和制度安排却扩大了市场的规模,
一 、互补还是替代
本质的研究则集中于科斯所说的交易费用的 这与科斯的企业与市场替代关系假说矛盾;另
突管理,加拿大 管理学家南希 ·爱德勒提 相 互 补 充 ,相 互 协调,从而形成一种 你我 将有助于其顺利开展跨文化 管理。跨文化
出 了解 决组 织 内跨 文 化 冲 突 的 三种 策 略 。 合一 的、全新 的组织文化 ,这种统 一的文 管理进行 的成功 ,就会对企业产 生 l+1>2
一 系列合约,节省了交易成本。但是企业的规 (1975)和 克莱 因 (1978)在研 究企业 纵向一体 生产带来 的超 额收益 ,即 1+1>2的收益 ,而企
模扩大也会带来相应的组织成本的增加,这样 化问题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扩展了交易费用 业这种制度安排就是为了降低队生产带来的
就 可以找到企业 扩张的边界 。科斯 (1937)认 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专用性投资的增加, 监 督成本。“在既无交易成 本也无监督成本 的
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 当的价格 ”、“一种产 品的信息 费用”,以及“考 最早 的互 补 观 点 由 阿尔 钦 和 德 姆 塞 茨

企业资源理论综述

企业资源理论综述

企业资源理论综述摘要:竞争优势的来源永远是企业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企业资源理论是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且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整理理论家们的研究内容,重点对企业资源理论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和存在缺陷进行阐述。

关键词:企业资源理论竞争优势资源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学派越来越多的缺陷,悄悄地兴起了企业资源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资源理论逐渐地形成了体系,该理论注重剖析企业内部资源对竞争优势的贡献。

伴随着众多学者的努力,企业资源理论逐渐成为竞争优势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也逐渐成为研究竞争优势来源的一个重要流派。

一、企业资源理论的提出背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众多学者纷繁复杂的观点,结合理论发展的背景,对于竞争优势的来源解释有三种观点: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产业结构学派的观点和企业资源理论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零竞争优势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中的企业是同质的,无所谓竞争优势。

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所有企业都拥有完全和充分的信息,生产要素在企业间可自由流动。

在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使下,每一企业最终都会形成相同的要素组合,获得相同的利润。

其结果是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所有企业经济利润为零。

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利润水平是存在客观差异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无法说明这一问题。

事实上,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并不总是均衡的,而是存在着结构性差异。

这就引出了以波特为首的产业结构学派的观点。

产业结构学派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由其所处的产业环境决定,在这一点上结构学派的分析秉承了SCP范式的分析传统。

运用这一范式的大量经验研究表明,产业内存在的进入和退出障碍、市场集中状况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产业分析来选择一个总体盈利水平较高的产业,然后在进入的产业中通过实施一定的竞争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企 业竞 争 力理 论 研 究 综 述
企业竞争力的研 究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其 重要性 日益 突出。本 文在 整理和分析 国 内外相关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并 结 合 本 国企 业 实 际 ,对 企 业 竞 争 力 的 内涵 和 理 论进 行 综述 和 分析 , 并对 我 国企 业 提 升 竞 争 力 进 行 了探 讨 , 以 求 为 我 国企
业提供理论指导。 关 键 词 : 内涵 ;竞 争 力 理 论 :评


竞 争 力 的 内涵
美国 《 产业竞 争 力 总统 委 员 会 报告 》 中指 出,企 业 竞 争 力 是 指 “ 在 自由良好 的市场条件下 。企 业能够在 国际市 场上提供好 的产 品 、好 的服务 ,同时又能提高本 国人 民生 活水平 的能力 ” ( 李 显军 ,2 0 0 2) ; 其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的表 现形式来分 析企业 竞争力 内涵 的。张志强 、 吴健 中 ( 1 9 9 9 ) 认 为 ,企 业 竞 争 力 实 际 上 是 一 个 通 过 比较 而 得 到 的 相 对 概念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企业现实的 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潜 在的 、未 来 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将潜 在竞争 能力转 化为现实 、获 得竞 争优 势的能力 ;其主要是从 与竞 争对手相比较 的角度 展开 ,侧重 于企业 外部竞 争环境。中园社科 院研究员金碚 ( 2 0 0 4)认为企业竞 争力是指在 竞争性 市场中 ,一个企业 所具有的能够持 续地 比其他企 业更有效地 向市 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盈利 和 自 身发 展的综合素 质和条件 。开 始从 外部竞 争环境 、内部资源和 自身能力综合 的角度 定义 竞争力 ,且越来 越 关 注企 业如何 获得持续竞 争优势 。 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综 合性的范畴 ,即企业 竞争 力就是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 ,对内外部资源进 行有效配 置 ,同时 适应 外部环境的变化 ,合理地将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产 出的能力 ,以 占 有更 多市场 ,创造价值 ,更好地满足顾 客需求 等 ,使企 业在竞争 中获得 持续 竞争优势。

-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 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 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NAND 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当·斯唐志强1,2,周秀兰1(1.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734000;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18)摘要:企业理论是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经济学意义的理论。

企业理论的主要流派有:新古典理论、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

关键词:企业边界;企业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03-0018-03收稿日期:2013-01-05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企业营销道德与营销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11XGL014)作者简介:唐志强(1972-),男,甘肃张掖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企业理论是研究企业的本质、边界和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

企业理论的开创者是科斯,后继者主要包括奥利弗-威廉姆森、Klein 、O liver Ha rt 、Bengt Ho lm stro m 、Jean Tirole 等人。

与企业理论有关的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创立者为威廉姆森)、企业的产权理论(创立者为Ha rt )、企业的激励理论(创立者为Ho lm s tro m 和Milgro m )以及其他非主流的企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其与现实不相符合的理想假定———完全理性和充分信息而把企业看作“技术的黑箱”。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假设前提的日趋现实化的改进和新的分析工具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最新的模型被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发展。

有关企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条脉络展开。

一、关于企业的起源问题研究(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观科斯(1937)年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他进一步用交易费用概念解释企业的规模,“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
.
&
1如rtL ,
19 86 ) 通 过强 调 资产 所有 权 的重 要 性 , 进一 步
一 83 一
明确 了 企业 纵 向一 体 化 的含 义 , 认 为纵 向一 体化 的水 平取决 于一 方或另 一方 当事人 控制
专用 型 资产 的程 度, 并 且提 出 了 物 质资 产 专
用 性 和人力 资产 专用性 对 于 纵 向一 体化 具有 不 同的意 义 。
一 、 古典经济学的企 业成长论
古典 经济 学用分 工 的 规模经 济利益 来解
释企业成 长 问题 。 斯 密 ( 17 76 )通 过 制针 工厂
的 例子 说 明 了分工提 高 戟动生 产 率 的巨 大效
应 及其 原 因 , 即企业 作为 一 种分 工组织 , 其存
在的理由就是 为 了获 取规模经 济的利 益 , 分 工使更 高的产 量 以 更 低 的成 本 获得 , 因 此单 个企业 的成 长 与分 工 的程度正 相 关 。 同时 随 着分工 的 自我繁殖 , 新企 业会不 断形成 , 因此 一 国经 济 中产业和 企 业 的数量也 与分 工 的程 度正相 关 。 尽管斯 密 没有 区别 社会 分 工 (一
工 扩 大则导 致 企业 数 量 的增 加 。 因此 , 这个
阶段 两个范 围的企业 成长同时出现。
二 、 新古典经济学的 企业 成长论
新古典经 济学 的企业成 长诊就是伞业规 件 模 调整 理论 , 企 业 成 的 动 力 和 原 因就在于
对规模 经济 ( 以及范围经济 ) 的追 求 。 企 业在 新古典 经济 学 中只 是 作为 一 个生产 函 数 , 作 为一般均衡理论的 一个组 件 , 企 业 内部 的复 杂安排 均被 抽 象 掉 ,’, 代表性 企 业” 概 念 排 除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

由于这种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无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和莫尔、阿根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

最新的模型是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的。

这一派理论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

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

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价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间接定价”理论在间接定价理论的标题下,对科斯、张无常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论点加以概述是合适的。

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

科斯“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有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两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张五常“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张无常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是深刻的。

它意味着,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了要素市场上来。

基于科斯和张无常的原旨,借助消费者---生产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方面因素,杨小凯和黄有光(93、94)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

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非主流的企业理论。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其与 现 实不 相符 合 的理 想假 定— —完 全理 性 和充 分信 息 而把
企业 看作“ 技 术 的黑箱 ” 。 2 O 世纪 7 0 年 代 以来 , 对假设前 提
的 日趋现 实化 的改进 和新 的分 析工 具 的引入 , 极 大地促进
了企 业理 论 的发展 。最新 的模型 被杨小 凯 和黄有光 ( 1 9 9 4 ) 发展 。有关企业 的研究主要从 以下几条 脉络展开 。
分工有关 , 且企业规模受市场和行业影响。斯密所信赖的 是小 规模 的、 业 主经 营( 个 人业 主或合 伙 ) 并负无 限责 任的
“ 厂商 ” 。斯 密非 常怀疑股 份公 司 , 并且怀 疑经理 是否 有适 当的激励 以努力追 求所有者 的最大报酬 。 2 . 从新 古典 经济 学到 现代 投入产 出分 析 : 企业 作 为一 个 生 产 函数 和一元 决策 者 。新古 典 经济 学坚 持价 格 决定 论, 认 为在市 场上 自由进行 交易 的个人 为 了得 到 自己的最 大利益 , 必然会 使市 场处 于“ 出清 ” 状 态 。同时还认 为他们 的预期是 理性 的 , 即可逐 渐准确 地预测 经济 变化在将 来 的 数值 。把 企业 当作既定 存在 的 , 进而研 究其利 润最 大化 的 问题 。所 以 , 可 以把新 古典经济学 派的企业理论称 为“ 利润 最大化企业 目标论” 。 3 . 从 经理 主义 到委托— —代理 模 型 : 企业 作 为最 优 的 契约安排 。 霍尔 和希契 ( H a l l &H i t c h , 1 9 3 9 ) 以及伯利和米恩 斯( B e d e &Me a n s , 1 9 3 2 ) 的经验研 究尤为重要 , 并导致 2 O世 纪6 0 年代 两种非正 统传 统方法 的出现 : 经理主义和行 为主 义 。这两种传统 分别推翻 了利 润最大化假设 中的利润 和最 大化 内容 。他 们是用交易替换 决策单位作 为基本分析 工具 的重要 的“ 并换 观点” 的先 驱 。就是从这 一观点 , 在2 0 世 纪 7 0 年代 出现了委托一代理模型 , 并指导许多主流经济学家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作者:张太海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企业承载力反映的是企业所能承受的荷载能力,其载体是组织管理体系。

本文从企业承载力理论研究背景、企业承载力的内涵、企业承载力的提升等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指出研究企业承载力理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承载力企业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企业承载力的理论研究背景(一)承载力理论的起源企业承载力这一概念,源于承载力理论。

在人口统计学方面,Malthus(1798)的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尔萨斯人口论反映了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粮食)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是有限的,生物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

承载力起源的另外一个里程碑是承载力理论数学表达公式逻辑斯蒂方程的提出。

比利时数学家 Pierre F.Verhulst(1838)第一次用 Logistic数学公式表达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提供了数学模型。

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美国的Raymond Pearl和LowellJ.Reed (1920)在并不知道 Verhulst研究工作的情况下同样独立地提出了logistic增长曲线方程。

Odum(1953)第一次把承载力的概念和逻辑斯蒂曲线的理论最大值常数联系起来,将承载力概念定义为“种群数量增长的上限”,即逻辑斯蒂方程中的常数K。

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国的学者分别从人口统计学、种群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的角度,对生物在某一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进行了描述,提出生物种群增长的数学表达式,分析研究了生物种群增长的调控机理,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罗马俱乐部(1972)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中虽然并没有明确使用承载力这一概念,但这项研究却是这一阶段以及整个人类承载力研究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牌,认为地球生产粮食的土地、可供开采的资源和容纳环境污染能力的有限性不能支持人类经济的无限增长。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 (1)(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2)1.2 有关企业融资战略的研究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3)1.3 生命周期理论下企业融资战略选择的研究 (4)(1)国外研究现状 (4)(2)国内研究现状 (4)1.4 文献评述 (5)1.1 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1)国外研究现状明确企业生命周期这一概念的学者是Ichak Adizes。

Ichak Adizes(1988)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孕育阶段、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

企业在每个阶段都会遭遇或大或小的挫折和陷阱,只有想办法缓解或者避免,企业才能成功过渡到后续阶段。

例如企业在孕育阶段通常会遭遇创业者陷阱,在成长阶段会遇到新老员工的矛盾。

Dickinson(2006)在研究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方法时发现,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它的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的正负性会构成不同的组合,可以根据三大财务活动现金流的正负性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

之后一些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实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相应研究。

Jenkins D S , Kane G D , Velury U(2004)探讨了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竞争战略,发现企业利用盈余或其他项目指标对自身进行评价时,企业生命周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Á Perényi, Selvarajah C , Muthaly S(2011)发现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过渡倾向于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但在这过程中中小企业增长停滞不前的风险较大。

Elsayed, Khaled(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扩展阶段的企业比处于初创阶段和成熟期的企业具有更好的库存绩效。

Nagar N , Radhakrishnan S (2015)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对于基于实际活动的盈余管理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键 词 】 企业理论; 关 新古典理论 ; 契约理论 【 中图分类号】 20 F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26(020—290 10— 7821 ) 04 —3 4


新 古典理 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将 厂商视为一种原子来研究 , 即把 厂商 作 为一个黑箱 , 认为作为生产者 的厂商与作为消费者 的个人都 是 利益最大化 的行 为者 ,从而理性 的厂商与理性 的消费者一样 , 都可 以用一套最优化 技术来描述 。至于其 内部 , 则被 当作一 个 利润最 大化的转换机 制 , 仅关 注于其配 置效率 , 而不研 究其 组 织效率 。 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 为什么会出 现, 企业 内部 组织如何 运作 的经 济学意 义的学 问 , 新古典 经 则 济学 的企 业理论其实 不是企 业理论 , 是生产理 论 , 而 是在 给定 企业存在时关于企业生产决策 的理论 。 以新 制度经济 学企业 理论为 代表 的现代 企业 理论是对 新 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 的一次革命 。 现代企业理论是从个 人交易 行为 的角度理解 企业 , 将企业视 作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 的一种 合作组 织 , 一系列契 约( 同 ) 成 的契约 网络 , 业行 为是 是 合 组 企 在既定 的所有权安排下 , 成员博弈 的结果 。 其
主流经济学认 为 , 传统 厂商理论不考虑制度环境对 厂商决 策 的影 响 , 不认为厂 商 内部存在 运行 成本 , 也 因而视 厂商 为一 个生产结点 , 厂商所要解决 的问题便 是根据市场价格机制 的指 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 寻求产出的最大化 , 以传统厂商 理论 可 所 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 。 认为厂商产出的增 加靠 的是 生产资料的 投入 , 技术 的进 步 , 本的投入 , 资 包括 人力资本 的投入 。于是 主 流的经济学忽略 了三个研 究领域 , 会法规和经济组织 是如何 社 影响经济发展 的?在 同样 的法律制度下 , 经济组织 的形式 为什
二 、 斯的 企业 理论 思想 科
科斯是制度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 他提 出了一个 司空 见惯 但 是又被很多人 忽视的问题 , 既然看不见的手能有效地调 节资源 在各部 门配置 , 即市场是有效 的 , 那又何必需要企业呢?其实交 易是需要成本 的, 斯密看到 了人 的利 己的一面 , 为“ 认 看不见 的 手 ” 自动地 调节 资源的配置。 会 对损人 的一 面关注不够 , 在损人 利 己的情况下 ,看 不见 的手 ” 失灵 , “ 会 导致交 易费 用的产生 和
【 收稿 日期 】 01 l—5 21- 11 【 作者简介 】徐凌蔚( 98 )女 , 1 8一 , 浙江 桐乡人 , 渐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 究方 向: 研 新制度 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
位, 一个 平等 自愿交换 的世 界只是科斯 的一种理论设 想 ;3 科 () 斯 的企业 理论 无法解 释企业规 模和市场 规模 同步扩大 或 同步 缩小 的历史现象 ;4 科斯在考察企业存在的原 因时强调契约 的 () 不完 全性 , 但当他进 一步论 述企业 问题时 , 不 自觉地 放弃 了 又 这一点 , 转而强调市场 的完全竞争性 。 事实上 , 承认 了契约 的不 完全 性 , 也就承认 了市场 的非完全 竞争性 , 只有这样 才能逻辑
19 年 的诺 奖获得者演讲 中说 :年届八 旬 , 91 “ 因二十多岁 时所 做
的工作获奖 , 我来说实在是奇特 的经历 ……当年我 2 对 1岁 , 阳 光从未停止 照耀 。” 我们不得不佩服科斯在 2 岁时就产生的这 1 些真知灼见 。 但如果认 为《 企业的性质》 的发表 对经济学的最 重 要 的后果 就是引 起人们重 视企业 在现代经 济 中的重要作用 那 就错 了。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将 交易成本 明确地引入 了经济分析 , 开创 了现代企业理论 的先河。实际上 , 这一 贡献 是 科斯 获得诺奖 的三大 贡献 之一 。其它两个贡献是 : 强调交 易成 本、 产权 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 构筑 了产权理论 的框 架 ; 经济理 将 论应用 到法学问题上 , 形成 了一 门新 的经 济学分支——法律 经 济学 。 当然 , 科斯的企业理论还存在其它多个方面的不足。比如 : () 1科斯 的企业理 论忽视 了企业 的生产功 能 , 实际上对 生产 费 用 的节约 同样是企业存 在的理 由;2 科斯的企业理论缺少历史 () 的真实性 ,实际 上并无大 量没有 内部专业 化的原 子型经 营单
约性质》 文提出 , 企业视为市场替代 物的观点“ 一 把 并非完全正 确” 而应该说是 “ , 一种 契约形 式取代另一种 契约形 式……一旦 契约的替代被确定了 ,企业的规模也就确定 了” 他认为企业 。 与市场并没有 明显的界限 , 所有的只是产 品市 场与要素市场这 样 的契约的表现形式 的不 同。 所谓要素市场就是 由于要素难 以 定价 , 因此就 需要雇用 一个代 理人或企 业家来 监督 、 考核 要素 的投入 ,并裁定 从 出卖 产品 的收益 中分 配给要 素所有者 的报 酬 。于是 , 企业 家就 出现 了 , 企业也就产生 了。他始终认为企业 取代市场是 很不确切的 , 当要素所有者通过契 约为取得收益而 放弃其要 素的使用权的时候 , 他将受看得见 的手约束。当契约 形式增加 的时候 , 产品市场就会 减少 。 但是 张五常也有他的要害 :由于 只从 契约的角度来探究 , 就将 注意力放错 了地方 , 放弃 了对“ 经营业 务” 的考察 , 而不 从 去探究 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 的本 质差异及其原 因。同时 , 威 廉姆森对企 业理论 的卓越 贡献也使我 们很容 易地看 到张 氏 企业理论 的缺 陷。即张氏根本不去考究那些决定生产制度结构 的交易本身 ( 三维 的 ) 征的差异 , 特 因此 , 他看不 到资源 配置 中 企 业与市场方式 的本质差异 , 更不用说让 张五常去解答企业与 市场这样 两种资源 配置方式 的决定性 因素 了。张五 常的论文 ( 9 3 强调了市场和企业 的共性 , 18 ) 然而 , 同样是作为 契约 , 作为 人们交易产权 的方式 , 市场 和企业还 有诸 多不同之处 。第一个 不 同之处 比较直观 , 那就 是相对 而言 , 市场契 约往往 是短期 契 约, 而企业契 约则是长期契约 。当然这样 的区分不应该绝对化 , 有的市场契约 可能 非常长 ,比如发 电厂一次 向煤矿 订 3 0年 的 货; 有的企业 契约 可能非常短 , 比如三个月。这可能是为什 么阿 尔钦 和德姆塞 茨( l i Ac a h n和 D mst,9 2 7 7 认 为长期契 约 e e 17 ,7 ) z 不是企业 的本质特 征。尽管如此 , 威廉姆 森 ( Ua o ,9 5 Wii n 17 ) ms 还是强调企业是长期契约 , 相对 而言 , 市场是短期契约。虽然不 绝对 , 是这样 的区分一方 面与人们 的直觉一 致 , 但 另一方 面对 于理解企业和市场 的契约性也有意义 。 市场和企 业的第二 个不 同之处在于 契约 的主要实施 机制 不同。 这一洞见要归功于科斯 ( os ,9 7 。 C ae 13 ) 科斯在其 13 9 7年 的经典论文《 企业 的本质》 中指 出 , 同是契约安 排 , 市场 契约 的 实施 主要靠价格机制 ,而企业契约 的实施 主要靠权威 (uhr atoi - t) y 或指挥 (i co ) 当然 , dr t n 。 ei 市场契 约和企业契约 的实施还需要 其他的机制 , 比如信誉 、 法律 、 行为规范等 。 但是 , 这里 的区别在 于主要实施机制的不同。阿尔钦 和德姆 塞茨 (9 2 并不认 同科 17 ) 斯 企业契约 的实施靠权威 或指挥 ” 的观点 , 他们认 为 , 在市场 上, 买者 同样可 以“ 指挥” 卖者 为他服务 , 同样通过 以后不再 也 光顾一个商店来惩 罚店主。然而 , 虽然说这样 的逻辑本身 没有 问题 , 他们 的观点有些 极端 ( l o 但 Mirm和 R b r ,9 8 , 不 g oet 18 )并 s 为大 多数经 济学家所 接受 ( 钱颖一 ,99 , 18 ) 因为企业 内雇 主和 雇员 之间权威 的不对称 和剩余 权利 的不 对称显然 是企业 和其 他 内部组织 ( 相对于市场 ) 的特征 ( 杨小凯 ,9 7 。 19 )
市场的复杂性 。
么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化 ?控制 生产 与交换 的基本社会 与政 治 规则背后 的经济逻辑是什么 ? 科斯通过著 名文章《 企业 的性质》 13 ) ( 97 以及《 社会 成本 问 题 》 16 ) (9 0 等对此 提出 了挑 战 , 他认 为制度环境 对企业 的生产 效率具 有重要 影响 , 厂商 内部存 在交易 费用 , 并且这种 交易 费 用不仅 影响 到企 业 的效 率 , 也影 响到企业 的规模 和边 界 , 而 从 打 开了企业 这个 “ 黑箱” 。科斯 认为 , 企业 的存 在是 因为管理协 调 费用低 于市场交易费用 。组 织分工有两种基本形式 , 一种是 通过 管理协调组 织在企 业 内部 , 种是通过 市场 交换 , 一 以市场 价格机 制协调来组织 , 这两种组织分工 的形式 是可 以相互替代 的。这 两种组织分工 的形式 哪种更 有效率 , 于管理协调费用 在 与 市场交易 费用 的比较 , 当前者 大于后者 时 , 市场价格 机制协 调更 有效率 ; 反之 , 企业协 调更有效 率 ; 两者 相等 , 则 若 则管 理 协调与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效果相 同 , 企业的边界也 由此决定。 科 斯 于 13 97年发 表 的《 企业 的性 质 》 被公认 为 是一 篇 经 典, 主要是 因为它 改变 了人们 思考 经济 组织 的方 式 。科 斯 在

致地说 明问题 。
三、 张五 常的 企业 理论 思想
什 么是企业? 张五 常认 为 , 于这 个间题 , 斯提 出的中心 关 科 思想 是 , 易成本即制度运行 的成本 导致企业取代市场 。企业 交 发展 的实质是 要素市场取代 产品市场 , 以节约交易成本 。 但是 , 由于科斯没有给企业下 定义 , 也没 有在产品市场与要 素市 场之 间划定清楚的界 限 , 以, 所 科斯的这个论点并不 容易理解 , 因而 也就有了进一步加 以研究和 阐述的必要。 张 五常注意 到 ,任何 一个研究 契约 经济学 的人 都会认 识 到, 科斯关 于企业 的论 文与契约选择 有关 。因此 , 他选择从契约 安排 的角度考察 和回答 这一问题 的方法 , 他认为 , 从根本上说 , 任何 一种生产 的投入要 素都是 私有财产 。在合 理限制 的范围 内, 投入要素的所有者拥有 如下权利 : 1 除他人 以保 证 自己能 () 独立决定如何 使用投入要素 的权利 ;2从使用 中获取排他性 的 () 收入 权利 ;3 转让财产 ( 括芳动 ) 与他认 为适合 的任 何人 () 包 或 进行交换 的权利 。这种交换权 即意味着契约权 , 而产权可能通 过广泛 、 多样的契约安排来进行交易 。 当然 , 只有在考虑交易成 本 的条件下 所有者 能获取较 高 的收 入时才会 发生这种 权利 的 交换 。在这里 , 张五常 以投入要素 的基 本产权即控制权和 收益 权 为前提 , 强调 了产权交 换对契 约安排 的依赖关 系 , 以及交易 成本 对契约选 择的制约关系。 具体地说 , 张五常认为 , 在市场经济 中, 每一个要索所有者 都面 临这 样三种选择 : 1 由他 自己生产和销 售商 品 ;2 出售 () () 他的全部生产要素 ;3 引入契约安排方式 , () 把生产要 素的使用 权委托给代理 人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前两种 选择 , 实也是产 其 权交换 , 即产品和要素产权 的交换 , 同时 , 这些交换 实际上也是 通过契约安排来进行 的。 它们与第三种选择的区别在于 :1 由 () 原所 有者掌握控 制权 , 即决定 如何使 用要素进 行生产 , 决定 并 如何 出售商 品 ;2 由新 的所有者掌握控 制权 , 定要素的使用 () 决 及其结果 的处 置 ;3 有 限的使用权 委托。换言之 , () 前两种选择 是市场契 约 , 后一种是企业契约 。 张五常认为 , 企业 的产生与第 三种 选择有关 : 企业 家或代理人是根据 契约所规定的生产资料 的有 限使用权 , 而不是根据市场价格来 指挥 生产活动的 。这种 契约的特点 是产权不彻 底让渡 , 就是说 , 入要素所 有者 只 也 投 是为了收益而在交换 中转让 有限的使用权 , 即转让决定应做事 情的权利 , 而保 留其他权利 。 在这种契约下 , 入要 素所有者将 投 服从指令而不参 照市 场价格来采取行动 。当然 , 这种指令要求 讲究效率 和惯例 , 同时作为服从 指令 的补偿 , 代理人 将根据要 一ຫໍສະໝຸດ 个企 业理论 的研究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