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型脑炎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一、病史
1.1. 近2周内有热带、亚热带、内陆等蚊虫活动地区的旅居史或接触史。
1.2. 与乙脑患者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逗留过一段时间。
二、临床表现
2.1. 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炎症状。
2.2. 典型的脑炎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惊厥等。
2.3.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三、实验室检查
3.1.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2. 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升高,蛋白轻度升高,糖正常或偏高。
3.3. 病毒分离:从脑脊液或血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
四、影像学检查
4.1. CT或MRI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4.2. 超声检查显示脑室扩大等异常。
五、诊断标准
5.1. 有明确的历史和临床表现。
5.2. 有典型的脑炎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5.3. 实验室检查显示异常,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5.4. 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5.5. 病毒分离阳性。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经验。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乙脑ppt课件
03
乙脑的治疗
一般治疗
01
02
03
04
隔离患者
将患者隔离在通风良好的病房 ,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降温治疗
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使用 冰袋、退烧药物等,以降低体
温,缓解症状。
补充营养
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保证患 者的能量需求。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状况,及 时纠正失衡状态。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宜接种乙脑疫苗。
防蚊措施
防蚊措施的重要性
防蚊措施的效果
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因 此防蚊措施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手段之 一。
多篇研究论文结果显示,采取有效的 防蚊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乙脑病毒 的风险。
防蚊措施的方法
主要包括安装纱窗、门帘等防蚊设施 ,使用蚊帐、驱蚊器等驱蚊用品,以 及在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使用 驱蚊液等。
乙脑的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 咬传播,其中三带喙 库蚊是传播的主要媒 介。
乙脑的流行与蚊虫的 分布、活动季节、人 群带病毒的比例等因 素有关。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 后,通过叮咬将病毒 传给人类。
乙脑的症状
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患者在潜伏期后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等症状,严重者可 能会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症状。
乙脑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轻症患者恢复较快,重症患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如智 力低下、运动障碍等。
02
乙脑的预防
疫苗接种
01
疫苗种类
目前国内使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两种。
减毒活疫苗全程免疫4剂次,分别于2、4、6、18月龄接种;灭活疫苗
乙脑
病原学
3
病原学
•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黄病毒科黄病 毒属,病毒呈球形,直径40一50nm,核 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的包膜, 其表面具有含血凝素刺突,具血凝活性。 • 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对乳鼠尤为 敏感,故可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
4
病原学
• 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 毒后,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 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 •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分 钟、100 ℃2分钟可灭活,对各种常用消 毒剂如乙醚和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 和干燥。50%甘油4 ℃ 可保存3个月,冷 冻干燥后在4 ℃ 冰箱可保存数年。
10
(四)流行特征
• 1.流行地区: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 地区。我国除东北北 部、青海、新疆、西藏外 均有本病流行。 • 2.发病季节:在热带地区无季节性,而温带和 亚热带则本病流行80%一90%集中在7、8、9 三个月。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密度高峰有 关,呈季节性流行。 • 3.发病形式: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发性, 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17
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日,一般为l0一 14日。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 • 初期 • 极期 • 恢复期
18
初期
• (1—3病日)起病急,体温在1—2日内 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 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部强直及 抽搐。
19
极期
• (4一l0病日)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 1.高热 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 7—10日,重者可长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 长,则病情越重。 • 2.意识障碍 包括嗜睡、昏睡、谵妄、昏迷、 定向力障碍等。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 情越严重。多见于第3—8日,持续1周左右, 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
《流行乙型脑炎》课件
05
流行乙型脑炎的科研进展
科研现状
疫苗研发
目前已有针对乙型脑炎的疫苗, 并广泛应用于预防接种。
病毒基因组研究
对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 深入研究,发现病毒基因变异与
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诊断技术
建立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包括病毒分离、抗原和抗体检测
等。
研究热点与趋势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研究病毒如何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在疾 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流行乙型脑炎
目录
• 流行乙型脑炎概述 • 流行乙型脑炎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乙型脑炎的治疗 • 流行乙型脑炎的案例分析 • 流行乙型脑炎的科研进展
01
流行乙型脑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 种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 播。
特点
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和 人群易感性,可引起高热、头痛 、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 时可导致死亡。
呼吸支持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可给予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
循环支持
对于循环衰竭的患者,可给予 强心、利尿等循环支持措施。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益气固脱等中药方剂进行 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04
流行乙型脑炎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析
患者李某因未接种流行乙型脑炎疫苗,缺乏免疫力,在接触 病毒后发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经积 极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患者最 终康复。
案例二分析
乙脑护理问题及措施
乙脑护理问题及措施引言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在发病初期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进而发展为脑炎,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
对于乙脑患者的护理十分关键,本文将介绍乙脑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问题一:高热乙脑患者常伴有高热症状,需要采取措施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措施:1.给予物理降温:可以使用冰毛巾敷在患者的前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
2.给予镇痛药:可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适当的解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3.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高热会导致脱水,患者需要增加水分摄入,可饮用开水、果汁或盐水。
问题二:神经系统症状乙脑可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
措施:1.提供安全的环境: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需要将床边和走廊保持整洁,避免摔倒和意外伤害。
2.卧床休息:乙脑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需要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随访和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4.康复训练:乙脑患者在康复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提高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效果。
问题三:呕吐和腹泻乙脑患者常伴有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脱水。
措施:1.小餐多餐:为患者提供小而频繁的饮食,避免大量进食造成恶心和呕吐。
2.提供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应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汤、面条、鸡蛋等,避免油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呕吐和腹泻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时补充盐水、果汁等饮料,避免脱水加重。
问题四:情绪和心理支持乙脑患者可能由于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引发情绪和心理问题。
措施:1.提供情绪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抱怨和不安,给予鼓励和理解。
2.定期沟通: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提供娱乐活动: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娱乐活动,如看书、听音乐等,以分散注意力和缓解焦虑。
乙脑知识点总结
乙脑知识点总结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蚊虫叮咬: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家蚊和菊花叶蚊叮咬传播给人类。
这些蚊虫在夜间活动,多数在黄昏和夜间咬人,因此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应特别注意避开蚊虫叮咬。
2. 传播途径:乙型脑炎病毒也可以通过食用未经煮熟的受感染的生猪肉或猪血传播,这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
乙型脑炎的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轻型、重型和极重型。
轻型乙型脑炎的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腰背疼痛等非特异症状,体温可达38℃到39℃。
重型和极重型乙型脑炎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可表现为高烧伴随昏迷、嗜睡、抽搐、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脑膜刺激征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乙型脑炎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和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静脉注射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支持疗法包括床旁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等。
抗病毒治疗主要有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血清等。
乙型脑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所有居住在疫区和旅行到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应接种疫苗。
2. 控制蚊虫:在暴发疫情期间,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在户外活动应穿长袖、长裤、戴帽、使用驱蚊剂等方法减少被蚊虫叮咬。
3. 避免食用生猪肉:要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生猪肉和猪血,以免感染乙型脑炎病毒。
乙型脑炎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乙型脑炎的防控工作,重视疫苗接种,加强疫情监测和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以减少乙型脑炎对人类的伤害。
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了解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预防乙型脑炎的发生和传播。
乙型脑炎属于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和防控措施,才能减少乙型脑炎对人类的威胁,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防范乙型脑炎,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乙脑预防和措施PPT
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手段。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
尤其是在黄昏和黎明时段,蚊子活动最为频繁。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出行前
计划前往乙脑流行区的旅行者应提前咨询医生, 了解预防措施。
包括接种疫苗和使用防蚊产品。
症状
乙脑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神志不清等 ,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早期识别和及时就医对于病情的恢复至关重要。
什么是乙脑?
流行情况
乙脑在某些地区流行,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中国部 分农村地区。
流行季节通常在夏秋季节,需特别注意。
谁容易感染乙脑?
谁容易感染乙脑? 高风险人群
农村居民、农民和儿童是感染乙脑的高风险 人群。
哪里可以接种疫苗?
哪里可以接种疫苗? 医疗机构
各大医院和疫苗接种点均可提供乙脑疫苗接 种服务。
具体接种地点可向当地卫生部门咨询。
哪里可以接种疫苗? 流动接种
在流行季节,部分地区会组织流动接种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确保在活动期间及时接种。
哪里可以接种疫苗? 社区卫生中心
社区卫生中心也提供乙脑疫苗接种服务。
居民可以查阅当地卫生中心的公告。
这些人群常常在蚊虫滋生的环境中活动。
谁容易感染乙脑? 旅行者
前往乙脑流行区的游客也面临感染风险。
旅行前应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并采取必要 的预防措施。
谁容易感染乙脑? 季节性因素
在蚊子活跃的季节,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
尤其是在降雨后,蚊子的滋生环境更加有利 。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流行季节前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脑炎病。
该病主要在农业盛产季节,受种蚊媒传播。
乙脑病毒属于病毒RNA病毒家族,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脑脊髓炎,并可引起发热、呕吐、头痛、颈强直、嗜睡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发现其中存在病毒核酸或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通畅,以及提供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
JE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推荐在病毒流行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接种。
疫苗应在疫苗制剂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在旅行前进行接种。
此外,通过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例如使用蚊帐、避免黄昏和晚上外出等措施,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尽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感染了JE病毒,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此外,加强病毒监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病毒传染病,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非常重要。
公众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全科)课件
参与社区防控
全科医生应积极参与社区 防控工作,指导居民做好 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平均12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查阅专业医 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全面和准 确的信息。
后遗症期:部分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 遗症,如智力减退、瘫痪等。
前驱期:起病急,常有发热、头痛、恶 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 障碍、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 衰竭、休克等。
告知患者家属
全科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家 属病情,并指导家属如何照 顾患者。
抗病毒治疗
对于确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者,全科医生应及时启动 抗病毒治疗,以减轻症状和 缩短病程。
研究展望
疫苗接种
抗病毒药物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针对流行 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提高接
种覆盖率。
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 ,以更有效地治疗流行性乙
0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等。
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患 者近期与蚊虫叮咬史。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以 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 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血 清学检测显示特异性IgM抗体阳
性。
鉴别诊断
疫苗接种后可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降低感染和发病风险。
0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疑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例
发病前1周有发热、头痛、恶心等 症状,随后出现意识障碍、抽搐 等表现。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一、疾病背景介绍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可以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
乙脑对儿童和成年人皆有威胁,但以儿童为主。
目前,虽然有乙脑疫苗可供接种,但一些地区或是贫困地区的疫苗普及率仍然不高,因此乙脑的监测工作仍然十分必要。
二、监测目标该方案的监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疫情监测:及时掌握乙脑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病例监测:收集乙脑病例的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住址等,分析病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病毒监测:对乙脑病例中的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并进行分型分析。
4.应急监测:在乙脑疫情暴发或流行区域进行紧急监测,及早发现病例并进行处理。
三、监测方法1.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应对乙脑病例进行报告,包括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2.病例调查:对病例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患者病史、发病情况、就诊信息等,并将信息录入疫情监测系统。
3.病毒分离:对患者样本(如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和扩增,提取病毒RNA进行病毒学研究,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
4.流行病学调查:对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的地理分布、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等,探索其传播规律。
5.定期监测:定期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乙脑病毒的监测,包括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四、监测机构和责任分工1.国家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全国乙脑监测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乙脑监测工作。
同时,建立乙脑病例和病毒的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各地卫生部门负责组织本地乙脑监测工作,指导医疗机构进行乙脑病例的报告和调查,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3.医疗机构应建立乙脑监测的工作机制,配备专门的监测人员,负责病例的报告、调查和样本的采集。
4.疾控中心负责对乙脑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负责地方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乙脑
37
临床特征
后遗症期
积极治疗下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 症。5% ~ 20%的重症患者发生。 临床表现:痴呆、失语、瘫痪、 癫痫等。
38
临床特征
老年人乙脑特点: 重型者多,并发消化道出血、呼 吸道感染、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的比例高, 病程长,恢复较慢。病死率高。
67
68
39
临床分型
按病情分类:
轻型 2/3 普通型 重型 极重(暴发型)
40
乙脑的临床分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39℃ 清 不明显 — — 5-7d — 普通<40℃ 浅昏 有 偶有 — 7-14d 多无 重型>40℃ 昏迷 明显 反复 ± 2周上 常有 极重>41℃ 深昏 明显 持续 ++<1周或 存活 >3周 严重
但针对主要传染源采取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63
预防乙脑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
保护易感人群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或 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 抗体阳转率85% ~ 100%,保护率85% ~ 98%。 接种三次均能起到保护效果。
64
预防乙脑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不能与伤寒、副伤寒三联疫苗同时注射 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或慢性 酒精中毒者禁用
44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乙脑病毒 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2周 大高峰),有助早期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 IgG抗体,特异性高,晚, 持续时间长,作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血凝抑制试验:灵敏性高,早,用于临床诊 断和流行病学调查。1:80(+),假阳性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科普文章
认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守护健康防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乙脑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传播途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传播途径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牛等家畜体内,蚊虫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
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高峰期密切相关。
二、症状表现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 - 14天。
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儿童和老年人是乙脑的易感人群,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
三、预防措施(一)防蚊灭蚊这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安装纱窗、蚊帐,使用蚊香、驱蚊液等驱蚊产品。
2.清除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地。
3. 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
(二)疫苗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如果未曾接种过乙脑疫苗,也可以咨询医生进行补种。
(三)加强家畜管理做好猪、牛等家畜的饲养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蚊虫滋生的机会。
同时,对家畜进行乙脑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四、治疗方法一旦确诊乙脑,应立即住院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1.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发热、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退烧药、镇静药、呼吸兴奋剂等。
2. 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乙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
九、治 疗
对症治疗
2.惊厥或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
**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为主,可用20%甘露醇静
脉滴注或推注(20~30min内),每次1~2g/kg,
根据病情每4~6小时重复应用,同时可合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速尿、50%高渗糖注射,以减低血管通
透性,防止脑水肿和脱水剂用后的反跳。
对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
效。
十、预 防(Prevention)
(一)控制传染源:包括隔离病人至
体温正常,但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尤
为幼猪。近年来对猪进行预防接种效
果很好。
乙型脑炎的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到体温正常。
人畜分离,搞好卫生。
流行前对幼猪接种等。
十、预 防
(二)切断传播途径:防蚊和灭蚊,包括灭
以往曾否患过乙脑。
护理评估
2.身心状况
症状评估:重点询问有无发热及持续时间,有无
头痛、呕吐、抽搐、嗜睡等症状。
护理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意识障碍程度;
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有无脑膜刺
激征、病理反射、吞咽困难、失语等。
心理社会状况:因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少
数留有后遗症;常可引起病人悲观失望
种不良刺激。如有功能障碍,鼓励病人及家属坚持治疗和
康复训练,以防成为不可逆的后遗症。
六、并发症(Complication)
1.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0%,多
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
吸器后引起。
2.肺不张
3.败血症
4.尿路感染
5.褥疮
6.重型病人警惕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共45张PPT】
三、流行病学
㈠ 传染源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隐性感染,显性发病血中病毒数量
少,病毒血症时间短,做为传染源意义 不大。 家畜或禽(主要):猪(最重要)、马 、驴、牛和狗、鸭、鹅、鸡、蝙蝠等。
(二) 传播途径
1、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 传播蚊种为:库蚊、三带喙库蚊(最强) 、伊蚊和按蚊。
潜伏期:4-21日,一般10-14日
白细胞计数:50- 500×lO6/L
抽搐惊厥: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领, ②与免疫性损伤有关病理改变
重点在于功能锻炼
3、中和试验:2个月后效价最高,持续5—15年,仅用作流行病学调查。
压舌板以防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 起病急,高热、头痛、嗜睡、食欲不振、呕吐、颈强直及抽搐,神志尚清。
4、其它:脑型疟疾、中暑及各种急性传 染病 等所致中毒性脑病(钩体脑)
八、预后
本病病死率在10%以下,但后遗症发生 率 高 , 死亡病例均发生在极期,主要因 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有程度不等的 后遗症。
九、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除应用抗病 毒药物外,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 竭等危重症状,即急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 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病人能否顺 利痊愈的关键。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积极进行 康复治疗。
2、垂直传播:母亲经胎盘将乙脑病毒传 播给胎儿。
3、其它昆虫:福建、广东、台湾的蠛蠓 也可传播乙脑病毒。
越冬蚊 蚊
易感者
仔猪
(三)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
显性发病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1000-2000,感染
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少见。 发 病
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最多。
传染病学课件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 A.猪 B.乙脑病毒携带者 C.乙脑患者 D.蚊虫 E.野鼠 A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关于乙脑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B 水平传播 C 垂直传播 D 病后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 E 可进行乙脑病毒的特异性预防
行季节易误诊,但结脑病程长,有结核病灶或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大多阳 性。结脑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减 低,蛋白可增加;放置后脑脊液出现薄膜,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
【治疗 】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积极的对 症治疗和护理是基本措施,重点是处理 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
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抗
体可升高,称之为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
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
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高热、抽
2.中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
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 神志昏迷,体温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
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常有定位病变。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
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
(一)一般治疗 病室应安静,对病人 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口腔及 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 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 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二)对症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1.加强感染控制:-严格按照手卫生和消毒措施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病房环境清洁卫生;-对于传染源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使用合适的隔离措施,如呼吸道隔离、干预性手术操作穿戴手套,确保病患与他人之间的接触;-定期检查蚊子和其他传染媒介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灭蚊剂等。
2.病情观察:监测病患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体温、呼吸等指标,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
特别要关注病患是否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意识状态的改变。
3.皮肤护理:由于病患可能出现高热,造成出汗和皮肤干燥,所以需要进行相应的皮肤护理。
包括帮助病患保持清洁和干燥的皮肤,并避免长时间湿润的情况发生。
使用润肤剂保持皮肤湿润。
4.饮食护理:病患在发热期间需要多喝水,以保持水分平衡。
为病患提供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过硬或刺激性食物。
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分配充足的营养,以促进康复。
5.神经功能护理:由于乙型脑炎主要影响神经系统,临床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抽搐、意识障碍等。
在护理过程中,要监测病患的神经状态,并及时记录和汇报。
对于抽搐的病患,要保持安静、避免过度刺激,并观察抽搐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按照医嘱进行抗抽搐治疗。
6.心理护理:病患在患病期间往往会感到恐慌、焦虑和沮丧。
护士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与病患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
同时,家属也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护理措施。
7.康复护理: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康复需要时间。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并在病患出院后进行随访。
康复护理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的遵从性等方面。
在康复过程中,要鼓励病患坚持锻炼身体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主要包括加强感染控制、监测病情变化、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神经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简称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 传染病。 本病通过蚊虫传播,好发于儿童,流行于夏秋 季。 临床上以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及脑 膜刺激征为特征。重者常发生呼吸衰竭,并可 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近年来,采用防治结合 措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发病机制]
感染的蚊虫在叮咬人和动物时,病毒即侵入机 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继而进入血液 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不侵人中枢神经系统则 呈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仅在少数情况下,如 当机体防御功能削弱或病毒量多、毒力强时, 则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脑炎。 如原有脑囊虫病或癫痫,注射百日咳菌苗等因 素均易促使乙脑发病。
(四)病毒分离
病程第 1 周内死亡患者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 脑脊液与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并发症]
发生率约10%。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因昏迷病人痰液 不易咳出或延髓的第Ⅳ、 V 对脑神经受 损时吞咽障碍,均可发生吸人性肺炎。 其次为肺不张、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大肠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褥疮、皮肤 脓疖;口腔炎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二)脑脊液
(三)血清学检查 、
1.特异性 IgM抗体检查
方法有① ME耐性试验 (简称,;ME);②IgM抗体捕获酶联免疫法(ElISA法); ③间接免疫荧光法。
2. 补体结合试验 。 3.血凝抑制试验 操作较简便,阳性率高于补体结
合试验,抗体出现较早,病程第 1 周阳性率为 30 %, 第 2 周达高峰,为 60 % —80 %, 5—6 个月后下降,可 持续数年,
(二)对症治疗 · ’ 1.高热.持续性高热可诱发惊厥,加重脑缺氧、脑水
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将肛温 控制在38'C为宜。 (1)”物理降温 (2)药物降温 (3)针刺降温
理。高热惊厥者,以降温为主;缺氧大多由呼吸道分 泌物阻塞引起,应解除痰阻并及时给氧;因脑水肿引 起抽搐,进行脱水疗法;脑实质炎症引起抽搐者应给 镇静剂七常用药物如下: (1)地西泮(安定) (2)水合氯醛 (3)异戊巴比妥钠
三、老年人乙脑
临床表现以重型及极重型为多,并发症 较多,尤以慢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 患、败血症及消化道出血等为常见,死 因以外周性呼吸衰竭为多。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 ×109/L,中性粒细胞占80 %以上。 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微浊,白细胞计数大多在 (50500) ×106/L,少数病例可以正常或高达 l×l09/I以 上。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定量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糖含量正常或偏高。 少数病例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
2.结核性脑膜炎
3.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发展较迅速,脑膜刺激征显著。 脑脊液混浊,白细胞1×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蛋白较高,氯化物减少,涂 片和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对早期病例或已经过不彻底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 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除根据病史全面分析外· ,血液 及脑脊液的病菌特异抗原及抗体检查,也可助鉴别。 其它化脓性脑膜炎可根据好发年龄、原发病灶、起病 情况及症状予以鉴别。
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常因脑实质炎症(尤其延脑病 变)、脑疝、脑水肿、颅内高压及低血钠脑病所致。 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齐、双吸气、叹息样呼吸、 呼吸暂停、抽泣样呼吸及下颌呼吸等。 如继发脑疝者,除呼吸变化外,同时有瞳孔扩大、上 眼睑下垂、对侧肢体抽搐、昏迷等症 ( 颓叶钩回疝 ) , 或极度烦躁、深昏迷、面色苍白、眼球固定、瞳孔散 大、对光反应消失等症(枕骨大孔疝)。 其次,部分病人因合并肺部感染、呼吸道痰液阻塞、 呼吸肌麻痹而表现为外周性呼吸衰竭,出现呼吸困难; 呼吸表浅、短促、呼吸先增快后变慢、腾式或腹式呼 吸减弱、紫绀明显、但呼吸节律整齐。
【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 治疗,重点把好高热i惊厥、呼吸衰竭等 危症的处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加强护理,预防呼吸道痰液阻塞,缺氧 窒息及继发感染,注意营养及加强全身 支持疗法。
(一)一般治疗
住院隔离治疗。病室应安静、清洁,备有防蚊、通风、 降温设备。室温宜维持在300C以下; 良好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的重 要环节。护理应注意患者的体温、神志、血压、呼吸、 瞳孔及肌张力的变化。 对昏迷、痰多者应定时翻身、拍背、吸痰。 应及时补充营养及热量,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重症 者应补充足量液体,成人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 日50—80ral/kg,主要用葡萄糖液, 1/4量可用含钠 液,并注意补钾。 对昏迷伴脑水肿者,应适当控制液量和钠盐。
③重型:
体温在400C以上,神智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 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明显; 可有肢体瘫痪;可有呼吸衰竭症状;病程多在 2周以上;恢复期时间较长,可有后遗症发生。
④极重型:
体温迅速升至400C以上,神智昏迷;反复或持 续抽搐,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 激征明显;迅速出现脑疝、中枢性呼吸衰竭或 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多在2~3周内死亡。 恢复期时间较长,存活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二、临床类型
根据病情轻重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 乙脑临床有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 型四种类型(表1),但病情可由轻型向重 型转化,故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轻 翠 普通型 重 型 极重型 体温 38-39‘E 39-40t以上 40t以上 迅速上升400C以上 精神神 神志清,无抽搐, 嗜睡或浅昏迷, 神志昏迷,反复或 反复或持续抽搐, 深 经症状 芦度嗜睡脑膜刺 偶有抽搐及病理 持续抽搐,脑膜刺 昏迷,迅速 出现脑疝 , 激征不明显 反射阳性,脑膜 激征明显,深反射 刺激征较明显 ·:消失,病理反射阳 , , 性,可有肢体瘫痪 · ? 呼吸衰竭 无 无 可有 迅速.出现中枢性呼 ‘ 吸衰竭或中枢性呼 · , · 吸循环衰竭 府,罄 歹-?H 7—/O日 岁之屑仪上 - 多2-3 ff内死亡: 恢复期症状 无 多无 有 …有 —; \’ . ,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形态结构分属披盖 病毒科(Togaviridae)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 形,直径20—40nm,核心为单股RNA,外层 有脂蛋白套膜,其表面含有血凝素刺突,能凝 集鸡、鸽等红细胞。 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易被常用消毒剂杀灭, 加热560C半小时即可灭活;但能耐受低温和干 燥。
3、恢复期
少数病人于极期因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死亡,多数 病人于病程的第8~11天后、进入恢复期,体温逐渐下 降,神志逐渐转清,语言、意识及各种神经反射渐好 转,通常2周左右完全恢复。 部分病人需1—3个月以上的恢复期。 少数病人有发热、失语、多汗、肢体麻痹、不自主运 动等,可于6个月内恢复。 极少数人在发病 6 个月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称 为后遗症,如失语、强直性瘫痪乙扭转痉挛、精神失 常等。· 经积极治疗,仍可望恢复。
蚊和按蚊 ) 叮咬而传播。在温带地区,三带喙 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感染病毒后,可 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故亦可能是乙脑病毒的 长期储存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但感染后多数人呈轻型或隐性感染,故患病者 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较持久的免 疫力。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和温带区, 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和西藏外 均有本病流行。 季节为夏秋季,大部分集中于7、8、9三 个月。 近些年由于儿童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 人和老年人发病相对增多。
①神经反射:浅反射如提睾反射、跟腱反射、 肱二头肌及三头肌反射先亢进后消失。 ②锥体束和锥体外束: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 瘫痪。 ③部分患者有延髓麻痹的表现如痰鸣、吞咽困 难、语音障碍等。 大脑半球损害表现为去大脑强直。丘脑下部受 损则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如超高热。 各种震颤、不随意运动、大小便失禁、尿潴留 和瘫痪较多见于重型脑炎患者。 多数病人第10天开始体温下降,病情逐渐改善, 进入恢复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表现】
潜伏期4—i4天。一般10—14天。 一、典型的临床经过 可分为三期:即初期、极期和恢复期。 1、初期 病程第1—3天。 起病急,体温在 39—40cC ,伴头痛、恶 心和呕吐,可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倦怠或 嗜睡,小儿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
2、极期 病程第4—10天,主要表现脑实质损害症状。
[病理解剖 ]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脑及脊髓均可受累,尤 以大脑皮质、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 肉眼检查可见大脑和脑膜有水肿、充血和出血, 严重者脑实质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 镜下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及 血管周围坏死、出血;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 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单 核细胞浸润,形成所谓“血管套”;小胶质细 胞、中性粒细胞侵入神经细胞内,形成“噬神 经细胞现象”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和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期短且病毒数量 少,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 源。 在乙脑流行区,家禽、家畜的感染率很高,其 中猪感染率高达 100 %,且血中病毒数量多, 病毒血症时间长,故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流行季节:夏秋季多在7、8、9月发病,多见 于儿童, 临床特点:起病急,有高热、呕吐、惊厥、意 识障碍以及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脑脊液细胞增多,压力和蛋白增高,糖、氯化 物正常。特异性IgM抗体检查早期出现阳性。 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 有助于回顾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