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和背离

合集下载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康德是18世纪哲学家,他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提出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对德性与幸福之间的二律背反的思考。

康德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至善,但往往德行和幸福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到“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我们来解释一下康德所谓的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

康德认为,人们追求德行是因为他们认为德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往往德行和幸福并不是一回事,甚至存在着矛盾。

比如有时为了保全美德而拒绝幸福,或者为了追求幸福而放弃美德。

这就构成了康德所说的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呢?康德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的自私和欲望导致的。

他认为人们总是被他们的欲望所驱使,而不是根据道德原则做出选择。

往往人们会追求短期的幸福,而忽视了长期的德行。

这就导致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矛盾和二律背反。

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善”并不在于追求短期的幸福,而在于追求长期的德行。

康德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幸福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重要目标。

这种幸福必须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

康德认为,只有坚持道德原则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违背道德原则所获得的幸福只是短暂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

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坚持德行,根据道德原则来选择行为。

康德的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人们往往追求短期的幸福,而忽视了德行的重要性。

这导致了社会上存在着许多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德行与幸福之间的重要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理性地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对于个人而言,意识到德行与幸福之间的重要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和抉择。

我们不再盲目地追求短期的幸福,而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行为。

我们会更加注重德行,更加坚持道德原则,这样才能真正获得长久的幸福。

民粹主义的德性背离及其后果

民粹主义的德性背离及其后果

民粹主义的德性背离及其后果
李洋
【期刊名称】《荆楚学刊》
【年(卷),期】2024(25)1
【摘要】作为民主的“阴影”,民粹主义多被视为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现象。

既有研究多将这种负面色彩归纳为非理性、非法等,但其仅能够涵盖民粹主义的部分面向,无法揭示民粹主义道德品性等层面的问题。

文章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进一步阐释民粹主义负面色彩。

“德性”基于整体善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优秀成果的品质。

德性可作为区分政体优劣的重要标准。

在规范层面,民主推崇一种德性的政治,遵从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如节制、大度、公正与友爱,以及理论智慧与政治审慎。

而民粹主义背离了德性,表现出欲求无度、狭隘排他、偏私伪装、对立斗争,以及理论智慧缺乏与政治审慎背离等特征。

民粹主义背离德性,最终导致共同体价值侵蚀与民主秩序紊乱等困境,应当重新审视德性对民主运行的规范功能,促进民主制度的良性运行。

【总页数】8页(P64-71)
【作者】李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1
【相关文献】
1.论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和背离
2.德性发展的精神性丧失是美育遭遇异化的后果
3.论外来物种引入之生态后果与初衷的背离——以"改土归流"后贵州麻山地区生态退变史为例
4.动机后果主义与德性后果主义
5.论数字时代“遗忘的德性”的困难与可能——基于后果主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谐社会视野中德福一致原则探析

和谐社会视野中德福一致原则探析

德, 即道德 , 人类 特有 的, 指“ 由经济关 系决 定的 , 以善 恶评价为标 准的 , 依靠传 统习惯 、 社会舆论 和人 的内心信 念所维系的一类精神现 象”1J 。柏拉 图在 其“ l【 』 理念 论” 哲学 中指出 : 道德 即存在于人身上的一般 的善 , 也就是“ 善 的理 念 ” 。后 经 英 国哲 学 家 麦 金太 尔 丰 富和 发 展 :道 德 必 “ 定被理解为这样 的品质 : 它不仅维持 着实 践 , 我们获得 使 实践的 内在利益 , 而且也将使我们 能够克服我们遭遇 的伤 害、 危险 、 诱惑和涣散 , 从而在相关类型的善 的追求 中支撑 我们”2。道德作为理解 和认知层 面 的规 范 , 指导 和评 _ J 是 价人们具体实践行为的支撑物 。 福, 即幸福 , 指人以一定的物质生存条件为前提 , 在身 心愉悦 的基础上 , 过社会实践 活动 , 通 以确证 自身 的本质 力量 , 而获得 自足性 、 完满 性的积极 状态 。幸福 是一 种精 神 和心 理 的体 验 , 绝 不 是 一 种 纯 粹 的 主 观 形 式 。 幸 福 发 但 源于人 的需要 和欲 望 , 只有 在二者 得 到必要 保 障的前 提 下, 幸福才可能产生。依 据马斯 洛的需要 层次 理论 , 的 人 需 要 由低 到高 排 列 为 七 个 层 次 : 理 需 要 、 全 需 要 、 属 生 安 归 和 爱 的需 要 、 自尊 需 要 、 识 和 理 解 的 欲 望 、 美 需 要 、 认 审 自 我 实现 需 要 ] ( 。 与 之 相 应 , 福 也 可 细 化 为 :物 幸 “
[ 摘 要] 德福 一致 , 是中国百姓信奉了几千年的道德准则 ,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要求 。现代化背景下生 产劳动的异化 , 导致 了 现实中德福错位现象的产生 , 阻碍社会的和谐 发展。从法律维度构建对德福一致原则的制度保障 , 清除现代化带 来的价值 困惑 , 培养基 于 公 共 理 性 的 道德 追 求 , 对建 设 和谐 社 会 和 践 行 科学 发 展 观 具 有 重 要 意义 。 [ 关键词] 德福 一致原则 ; 现代化 ; 和谐社会建设 [ 中图分类号] 8 —0 [ B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8 6 5 (0 9 0 —0 4 —0 10 - 1 32 0 )3 0 2 2 [ 作者简介] 张学伟 ,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2 0 0 8级硕士研究生。

浅析康德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

浅析康德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

浅析康德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
徐星月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2(11)6
【摘要】康德在其哲学理论体系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的观点,如时间与空间的二律背反,自由意志的二律背反。

而对于长期以来为哲学家们所关注的德福问题,康德亦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以及二律背反的解决办法,他认为德性与幸福可在“至善”中完成统一,并借助宗教式的悬设论证“至善”的必然。

文章通过对康德实践理性中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的内涵、二律背反的解决以及其引出的道德宗教三个维度进行阐述,进一步探讨康德的德福统一观。

【总页数】5页(P1554-1558)
【作者】徐星月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
【相关文献】
1.试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的“建筑术”--兼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德性论“建筑术”比较
2.幸福、道德与至善——康德关于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3.幸福、道德与至善——康德关于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4.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5.幸福、道德与至善——康德关于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性与幸福的整合——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德性与幸福的整合——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维普资讯
竹敏 ‘ 2o. 0 0 89
( 刊) 上旬
德 性 与幸 福 的整 合
高 校 道 德教 育 改革 的新视 角
口 张 立 英
(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 广东・ 504) 广州 162
摘 要 德性 与幸福的疏 离, 造成 了高校道德教 育 目标 的偏 离, 道德教 育步入 困境 。德性 与幸福的整合 是道德教 育走 出 困境 的有效途 径。幸福生活是合 于德 性的 , 幸福是 最 高的善 , 道德教育就是为 引导 学生在 对生活整体 的善 的追 求历程 中理
有宗教等道德束缚后却陷人 了道德 传统的实质性 断裂与价值的颠 覆 , 人遭遇道德 的不幸与痛楚。 现代 我们把道 德教育看作是各项教育之首 , 而且教育部门也 为之付 出了大量的努力 。但我们 的愿望与努力的结果为什么发生 了背离? 造成今天道德 教育怪 现状 的其 中一个主要原因是 , 行的德育 目 现 标 只见 “ 社会” 不见 “ ” 长期 以来我们在确定德育 目标时 “ 人 。 社会本 位” 的取向一 直 占主导地位 , 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性需要, 如封建 诸 社会强调齐家、 治国 、 平天下, 现代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调道德教育 的 目的是培养
堕落 同在、 工具先 进与文化颓废共生 、 质生活丰裕与精神灵 魂无 物 所 皈依 ,利 己主义 的猖狂在一定程 度上 突显了个人的主体意识. 却 把整个 国民的道德水 准放逐 在了一个极低的边缘线上 ,与此同时, 传 统 道 德 教 育 的 灌 输 与 当 前 道 德 教 育 过 分 的 意 识 形 态 化 又 使 得 当 前 的道 德教育 战线显得是那么的苍 白无力。这些 “ 现代病” 传染到 学校 , 导致 了学生道德人格的迷失与异化。 总之 , 现代人在挣脱 了旧

幸福论与德性论:浅论二者的对立关系,如何正确追求幸福?

幸福论与德性论:浅论二者的对立关系,如何正确追求幸福?

幸福论与德性论:浅论二者的对立关系,如何正确追求幸福?幸福论和德性论是兴盛于古希腊晚期的伦理思想,前者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的现世生活;后者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有德性的生活。

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补充,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追求幸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晚期,哲学家们从研究自然转向探讨人生的目的与幸福等伦理学问题,当时,主要有以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的幸福论和以斯多亚学派为代表的德性论,二者构成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争论焦点。

幸福论———追求现世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伊壁鸠鲁学派提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快乐,任何事情都以个人快乐为基础。

他们认为幸福的实现不能脱离人们肉体欲望的满足,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

他们认为良好的道德或良好的法律制度是使个人快乐最大化的东西,强调的是个人本位,提到首位的是个人利益、个人幸福。

不过,伊壁鸠鲁学派主张在生活中享受适度的快乐,并不主张单纯追求器官的快乐和满足,“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这与极端的享乐主义明显不同。

德性论———追求德性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追求有德性的生活,“肉体的快乐是不足道的,是短暂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人人应独立于外部因素,不受感性欲望的诱惑,应弃绝欲望,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和纯洁。

他们反对人们注重现实生活和物质享受,主张按照人的本性(即人的理性)生活,用人的理性对非理性的东西加以控制,使人不致被“快乐”、“欲望”等激情所奴役、支配。

斯多亚学派认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有德性,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快乐来自于为理性所支配的德性,而不是来自于感性生活。

斯多亚学派轻视物质幸福,主张摒弃一切情欲,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当作最高幸福,认为美德在于发扬理性控制欲望等非理性因素,不为外界的一切所诱惑。

这种哲学泯灭人们追求正当物质生活的愿望,在中世纪发展为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论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和背离

论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和背离

的一种特殊 的精神需要 。 当一个 人把德性作为 自己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6
作者简 介 : 陈
艳( 1 9 6 9 -) , 女, 黑龙江佳木斯人 , 佛 山职业技 术学院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 。
1 0 4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2 0 1 3 经
第2 9卷
第 4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Vo 1 . 2 9 No . 4
Au g . 2 01 3
2 0 1 3年 8 月
力量等 ) 来维护 和实现这个价值导 向。 在一般情况下 ,
甚 至认为 , 人只有抛弃感 性快乐 , 才能达 到生前死 后
符合社会 价值导 向的追求会被 社会认可 、 赞赏 , 甚 至 支持 、 扶植 , 因而更容易达到 目的。因此 , 是否与社会 的价值导 向一致关乎一个人 的幸福 与否 。一般说来 ,

的幸福 ,只有正 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 的享 受。

德性 与幸福在 理论上的一致性
如《 尚书 ・ 洪 范》 中提出幸福 的 5个方 面的 内容 , 第 四
个就是 “ 攸好德” 。 如果把追逐感官物 质需要作 为人生 幸福 的根本要义 , 就会诱导人过花天酒地 的生 活。然 而, 整 日沉溺 于极度 的兴奋之 中 , 最终 收获 的大都是
精 神性决 定人对 幸福 的追求不会 仅仅 停 留在感 官物
质层 面。 幸 福的精 神特质决定了幸福来 自于对真善美 的向往 与追求 , 来 自于 自我德性 的不断完善 。对 道德 义务 的 自愿履行 , 能够从群 体中得到物质 和精 神的满 足, 并确证 自己的本质力 量 , 因而就获 得 了一定 的幸 福 。幸 福源于人 的迫切 需要得 以实现 , 道德需 要是人

浅论现代大学生的幸福观

浅论现代大学生的幸福观

浅论现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摘要: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幸福理想缺位、失范,幸福情感困惑、麻木,幸福人格与生活方式分裂、扭曲等。

这一危机既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也与高校德育中幸福观培养边缘化密切相关。

我们要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构建有助于正确幸福观形成的教育机制与社会环境,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观培养;人性关怀一、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幸福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

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以大学生生存关怀为出发点的人性化德育模式,在目前多元社会经济关系影响下的社会转型期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真切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培养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德育内容上,我们偏重一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在德育范式上,我们偏重一种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

二者都与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现状相矛盾,也都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

在这一意义上,近二十年的大学生德育还有许多不成功之处,这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日益突出。

1.幸福理想的丧失和失范幸福观是对某种整体生活目标及其精神根据的态度,进一步表现为我应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和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幸福观两个基本的幸福问题。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幸福观危机首先表现为对某种生活目标及其根据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

2.幸福情感困惑、麻木从构成幸福观的基本要素看,幸福情感是对幸福目标和精神依据的敬重、忠诚、向往等强烈的情感。

而在幸福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这些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

人们对原来幸福价值系统的崇敬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甚至幻灭。

大学生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高尚的幸福理想,不再以崇尚的人生追求为自己的幸福依归。

德性与幸福

德性与幸福

幸福是一种义务。我们活在世间,就是为了幸福。
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伊姆雷· 凯尔泰斯
人对幸福的追求,既体现了人的综合 本性,又体现了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 人的本质特征。
伦理学应该在幸福的名义下研究道德,对人 类道德现象的研究也必然引出幸福问题
罗素说,伦理学与政治学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学

“幸福是在厨房里拌嘴,幸福是在 书房里抢电脑,幸福是在客厅里邀朋 小酌,幸福是快乐时共饮的那杯奶茶, 幸福是郁闷时可以紧握的那双小手, 幸福是午夜梦里嘴角漾起的那抹浅笑。 幸福就是——爱的味道。”
托尔斯泰说: “幸福的家 庭家家相似, 不幸的家庭 各有各的不 幸。”
1.德性的内涵
– 首先是指事物的特殊属性 – “德性”的涵义主要涉及道德领域,指道德品 质 在希腊语中,德性表示优秀;指人的时候,本 义是男子汉气概、威力和英勇,后拓展为一个人 履行特定职责需要的优秀品格。到了古典时期, 不再具体指“这个人很好地履行了他的社会角 色”,而是在说“这个人很好地具备和展现了作 为一个人的品质”。
2.个人:培育德性,释放真情 认识自我,善待人生
《红楼梦》 “傻做尖时尖亦傻,尖为傻时傻为尖” 智慧的三种境界:精明,聪明,英明。
五十岁看聪明: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一定要往前走,但只能从后面来理解”(克 尔凯哥尔);“盖棺定论”(梭伦)
善良与宽容令人幸福 简单生活让人幸福
• 第二,情感是生活体验的表征
德性与幸福
哲学教研部 何良安
德性与幸福
• • • • 一、什么是德性 二、如何理解幸福 三、德性与幸福的关联 四、通往幸福之路
一个悠闲的穷人说:“有钱就是幸福。” 一个匆忙的富人说:“有闲就是幸福。” 一个工作太忙的说:“不上班就是幸福。” 一个失去光明的说:“能看见就是幸福。”

幸福与德行ppt课件

幸福与德行ppt课件
1.古代的享乐主义 希腊民族执着地向往个人幸福并持续追求个人幸福。其中
的享乐主义把幸福与快乐划了等号,把人生的目的或幸福终 归结于一点,即是得到快乐或避免痛苦。
居勒尼学派被称为“快乐学派”。该学派的原则是:把寻找 快乐和愉快的感觉看作是人的天职,是人的最高的、本职的 东西,并且把善与肉体的、感官的快乐结合起来。该派鼻祖 阿里斯提卜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德性、幸福一致“的观念 引申出幸福是最高的善,追求知识尊崇、德性最终是为了幸 福。
麦金泰尔是现代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批判了把道德诉诸欲望情感和功利的做法提出现代伦理学的仸务在于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的生活的内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道德品栺和良好德性
一、道德的幸福原则
目录
1.古代的享乐主义 2.近代的英国利己主义 3.近代英国的功利主义 4.近代法国的感性主义 5.现代的幸福主义 二、道德的德性原则
一、道德的幸福原则
3.近代英国的功利主义 。 功利主义伦理学肯定功利的绝对意义。功利主义的公式:能够增进利益 的就是道德原则,反之则不能成为道德原则。其最基本原则就是满足 个人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恩格斯把葛德文和边沁并成为“最大的两个 功利主义哲学家”
a) 葛德文的功利原则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之上的,他说:“人,就他个 人来说,仅只是一个能感受刺激的生物,知觉的感受者。”他认为苦 乐感觉是人类行为准则且是道德判断的标准。
二、从苏格拉底到麦金泰尔认为,人性在于人的理性、精神性、 自由性,追求的德性才是善,否则就是恶的。他们认为人的本 性倾向于快乐与幸福,道德只不过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一个必要 而有效的手段。
一、道德的幸福原则
• 幸福主义者大多从感觉论出发,认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 乐。快乐即是善,不快乐即是恶。除了快乐与痛苦的内心感 情,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道德悖论视阈中的德福悖论

道德悖论视阈中的德福悖论

道德悖论视阈中的德福悖论德行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道德领域当中被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道德悖论问题讨论的深入,从道德悖论的角度探讨德福关系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审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现象,运用悖论思维,认识、理解道德选择过程中出现的悖论,尤其是德福悖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悖论是道德现象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矛盾,是一种出现在行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善恶绝对对立和对抗性质的自相矛盾。

”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包括道德动机、道德判断与选择、道德行为(主要指行为的手段)、道德结果。

从道德动机的发动,就开始了道德的选择,这种选择直接指向一定的道德结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幸福。

然而,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某种道德行为的选择并不一定带来幸福的结果。

简单地说,实际的德行有时候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善的德行未必取得善的结果,而是恶的结果。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论证的德福悖论问题。

从理论的角度看,德福悖论的造成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与选择(包括行为手段)、道德结果的善恶直接相关。

在三者之间至少存在这样几种主要关系:动机善、判断选择正确、结果善,这是德福一致;动机善、判断选择恶、结果善,这是德福不一致;动机恶、判断选择恶、结果恶,这是恶行,属于恶行致恶;动机恶、判断选择恶、结果善,这是恶行致善果,这是德福不一致的反向表现,也当归于德福不一致。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德福不一致有两种表现,即动机、判断选择善,结果恶;动机、判断选择恶,结果善。

在实际的道德选择中,德福一致的情况并不总是出现的,相反,德福不一致却是经常出现的。

日常道德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善行未得好报,恶行却得好报;“好人不在世,祸害一千年”等,都是德福悖论的经典表现形式。

面对这一类道德悖论,人们往往发出种种疑问,“既然做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还要做好人呢”?“恶人比好人生活得好,更加幸福,还不如去做一个恶人,但是这种做法为什么得不到提倡呢” ?回答这一类问题需要对道德悖论的两种基本形态加以区分。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1. 引言1.1 引言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康德认为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即一个人追求德性时,很可能会牺牲自己的幸福;而追求幸福时,德性往往会受到损害。

这种观点在当时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在实践理性中,康德提出了“至善”的概念。

这种最高的善是不以任何条件或目的为前提,纯粹出于理性的命令。

在实践理性中,个体应该追求至善,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私利或快乐。

这种至善的观念给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个准则,使人们能够在道德冲突和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至善”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理性的命令,同时也是道德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追求至善意味着个体要放弃私利和快乐的追求,而以道德为先,追求道德的完美和纯粹。

康德的道德理论中的“至善”概念在实践理性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有效性。

通过追求至善,个体可以在道德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种追求至善的精神也可以引领个体走向一种更高尚的道德境界,使他们变得更加清晰和纯粹。

2. 正文2.1 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是他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根据康德的观点,德性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即一个人的德性越高,他所拥有的幸福就越少。

康德认为,德性是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的,而道德行为又是根据道德法则来进行的。

一个具有高度德性的人会不顾自身的幸福而遵守道德法则,这意味着他可能会放弃一些对幸福有利的选择来追求道德。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德性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康德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追求“至善”为目标,而不是追求自身的幸福。

他认为,“至善”是一种超越个体利益和欲望的道德理念,在实践理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康德来说,“至善”是实践理性的核心概念,是道德行为的根本目标。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这位古老的哲学家,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对幸福的看法。

说到幸福,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啥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拼搏,难免有些迷茫。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那种一时的欢愉,而是长期的满足。

听着就像在喝一杯浓郁的咖啡,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他提到过一个词,叫“德性”。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就是做个好人,过个有意义的生活。

嘿,你说,谁不想成为个好人呢?他认为,幸福是“德性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心想事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就像做菜,得先准备好材料,调料放对了,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别以为幸福就像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

其实得自己动手,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你想,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一个人过日子。

他的意思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才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加倍。

这就像是一起吃顿火锅,热闹得很,每个人都在聊着笑着,幸福感瞬间爆棚。

一个人关在家里,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所以,交朋友、聚会,都是幸福的源泉。

再说到他所提到的“中庸”之道。

中庸,可不是说过得平淡无奇,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追求极端的快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

就像在玩游戏,追求高分可不能拼命刷,把自己累成狗。

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取舍。

幸福其实就在于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是在阳光下散步,和朋友一起聊天,都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的幸福定义都不一样,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有的人喜欢悠闲自在,有的人喜欢奋斗拼搏。

就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爱喝咖啡,有的人偏爱茶水。

无论你选择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

关于德福一致

关于德福一致

实际上,幸福与德行的矛盾丝毫不能否定德福的一致性。

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

就是说,从人群中的大多数情况和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来看,德行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

这既有功利上的原因,又有文化上的原因。

所谓功利上的原因,是指道德本身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利益调节器,其分配原则当然是按“德”分配。

所以即使是俗福,德与福也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人是一个文化性或社会性的动物。

道德是文化的因子之一,其制约人的方式是良心与社会舆论。

所以一个人不具起码的德性,没有德行,他就很难为社会接纳。

这样的人始终是孤独和不幸的。

所以我们说,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

《韩非子·解老》中韩非子是这样解释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的:“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

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

全寿富贵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1[12]在祸与福之间的中介是德行。

反之有福之人如果骄傲、邪僻,失去德行,则出现“福兮祸之所伏”的局面。

由福而祸的中介则是失去德行。

所以“德性与幸福并不仅仅是偶然地通过神灵的中介而发生联系,而是出自事物本性的联系。

”幸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德行,德行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

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针对人们对德福矛盾的困惑与震惊时说:“这些现象吸引人如此多的注意、引起如此的义愤的事实看来正好说明:这些现象不是常规,而是例外。

”“如果这些事件不是违背事物的本性,它是不会引起这样的激动。

”第二,从雅福的角度看,德与福是一种等同关系,具有一致性。

所谓从“雅福”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从幸福的精神性这一立场出发看问题。

从这一立场看,德行本身就具有自我肯定、超越牺牲的性质。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所谓“仁者不忧”,其实就是有德性的人的一种幸福。

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孔颜之乐的根据。

亚里士多德 德行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 德行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德行第一原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伦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他提出了德行第一原理,即幸福就是德行的实现。

本文将围绕这一原理展开,讨论德行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德行。

德行指的是人们的品德和行为方式,是一种道德规范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是一种习得的品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

德行包括勇气、正义、谦逊、慷慨、智慧等诸多品质,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集合。

德行第一原理即幸福就是德行的实现,意味着只有通过具备良好德行的生活方式,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或情绪,而是一种完整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强调,追求德行是人类最高的目标,只有通过德行的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德行第一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德行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行为,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追求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服务他人和社会。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通过德行的实践,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实践德行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中庸之道的思想。

他认为,德行不是极端的过度或不足,而是在两种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勇气是一种重要的德行,但过度的勇气可能变成鲁莽,不足的勇气则可能变成胆怯。

只有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德行。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德行的实践和习惯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行并非由天生决定,而是通过日常的实践和习惯养成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培养良好的德行习惯,并将其内化为我们的品格。

因此,要想实现幸福,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和修炼德行。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第一原理揭示了德行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追求德行,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幸福,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德行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素质的体现,更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行为,通过实践和习惯的养成,我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品质。

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原因和对策

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原因和对策

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德育”就单指道德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大德育”和“小德育”混为一谈,更多的时候用“大德育”掩盖了“小德育”,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代替“道德教育”。

另外,在进行道德教育时,给学生树立的榜样,一般都是根据政治需要和道德价值观进行包装和宣传,倡导公众向其学习,即使榜样的故事是真实的,但其绝大部分的真实故事因不符合宣传的需要而故意隐去,这样的“剪裁作品”虽然可以达到使公众“知道”的水平,但其道德教育的效果却不一定如人所愿,人们对其真实性和所附带的价值有可能采取排斥的态度。

(二)“教育者”的高高在上和示范作用的反差就学校教育而言,普遍认为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对象、受教育者。

一般认为,教育者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很多教师是这样做或者努力在这样做。

也有不少教师认为,我们所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可以不受此限。

我们常说教马列要真教、真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品格。

杜威指出:“教师作为一个人或一位学者走出教室,他的学生就可以知道他实际确信的究竟是什么。

”③一个教师如果上课经常迟到,经常讲谎话,对学生没有爱心,无论他课讲授得多么好,除了能给学生知识外,他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影响。

就家庭教育而言,很多家长受封建家长制影响,百出一副“老子高高在上”的架势,只能你听我的,没有我听你的;只要“老子”高兴,教训你错了也是对的,你对了也是错的。

如果父母不把孩子摆在同一平台上沟通对话,如自己经常喝酒、打麻将、生活不检点,要教育孩子不喝酒、不打麻将、养成严谨的生活作风,那是难以奏效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何个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原因和对策张光映 云南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671003知行统一,是学校德育工作原则之一,它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德育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浅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观

浅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观
亚 里 士 多 德 幸 福 观 的 阐 述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作为伦理思考 的基本 问题 ,分析 比较 了当时的各 派学说 ,阐释了幸福的性质 、组成要素和实现手段 。他 的幸福学说标 志 着希腊哲学认识幸福 的最高水平 。在亚里士多德 以前 ,幸福 已经成 为人 们关注的焦点 ,哲学 内外都各种关 于幸福 的界定和见解 。亚里 士多德 以 前 的先哲们对幸福问题的理解达成 的共识是幸福是最 高善 ,是完善 的和 自足的 ,是所有活动 的目的。所谓完善指 的是始终 因其 自身而从不 因它 物而值 得欲求的东西 ,即 目的善或终极善 ;而 自足指 的是 自身便使得 生 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 ,即应有尽有 的意思 ,乃一切 善的总和 。这 是幸 福作为最高善 的涵义 ,也是衡量一种生活 是否达 到了幸 福的标 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 学 中,活动 的善 与活 动 的事物 的 功能是 分不 开 的 ,对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实践 的人来说 ,他们 的善 或出色就 在于那 种活动的完善 。 我们 说一 只笛子或一个吹笛手是好 的 ( 善 的) ,意思是 笛子或吹笛手 的功能行使得好 。 二 、幸 福 是 合 乎 德 性 的现 实活 动而 不 是 一 种 感 觉 幸福给多数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感觉 ,是可以让人感受快乐 ,让人内心感 觉到一种甜甜的滋味。然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它不是一种感觉 ,而 是一种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 ,幸福是最高的善 ,它体现着善的理念。 1 . 幸 福 的 定 义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 为 “ 灵魂 的一种合 乎德性 的现实 活动 ”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他 的 幸 福 论 最 大 特 征 是 认 为 人 的幸 福 是 建 立 在 实 现 德 性 的 基础之上的。它包含 了两层含义 :一是要 “ 合 乎德性 ” ,即幸福在 于德 性 ,应 以德性为前提 。他 的 “ 德性 ”泛指优 良性 ,优 良品质 ,也就是使 得一个人好并使得他 的实现 活动 完成 得好 的 品质 。二 是 “ 现 实活 动 ” , 他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个部 分。在这里 ,“ 理智德性 ” 是 指 理 性 活 动 上 的 德 性 ,是 可 以 由教 导 生 成 ,而 “ 伦 理 德 性 ” 是 指 欲 望 活 动 上 的 德 性 ,这 则 需 要 通 过 习 惯 来 养 成 。 2 .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现实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 ,幸福并 不是 神赐予 的 ,或是 通过 继承 而获得 的 , 而是通过人的努力争取获得 的,通过 自己创造性 的活 动去实现 的 ,是 自 己 去 追 求 的 ,幸 福 就 是 善 的 实 践 。 幸福是合德性的活动,合德 陛获得的善就是幸福 ,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德 性获得 的就是善,也可以讲获得 了善 ,但不是通过德性获得之 ,也非幸福。 所 以幸福是合德性的活动,并且这种合德性的活动要持续下去。 3 .幸 福 不是 一 种感 觉 当你 把幸福认为是一种感 觉时 ,幸 福会 随运气 的变化而改 变 自己 , 但亚里士 多德在 此并 非这样 ,幸 福 的人 不会 随运气 的变故 而改变 自己。 文 中提 到两次 “ 一个享得福 祉的人永远不 会痛苦 ” ,就 是他永 远不会 去 做他憎恨 ,卑贱的事 ,一个真正的好人和智慧的人 。以他境 界 的最 高尚 的方式对待运气 上的任 何变故。此时的人的活动细化为思想 上和行动 中 的人 ,思想境界 高尚 ,所谓 “ 智 者不惑 ” ,也 似哲学 上所谓 的 自由,一 个精神境 界中不 自由的人不 会幸福。其次在实际行动 中,幸 福的人不 会 因为运气 的变故 而改变 自己 ,一个 人不会 受运气上的变故而 改变 自己做 人 的原则 。因为 幸福 是 目的 ,是追 求德性的 ,德性未发 生变化改变 ,幸 福也不会受到影 响。 三 、亚里 士多德幸福观对 我们 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和背离幸福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

怎样才能幸福呢?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的德性相关。

德性与幸福在理论上有一致性,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二者经常出现背离。

研究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和背离,探讨促进德性与幸福一致的措施,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课题。

一、德性与幸福在理论上的一致性1. 德性与幸福具有一致性,即有德之人必有福德性是指个体良好的道德品性。

它是道德在个人自身中内化的结果,是德行的前提。

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

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内容,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

因此,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一致性,就幸福而言,可以从客观内容和心理体验即幸福感两个方面分析。

德性本身就是幸福的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有丰富而高贵的精神世界。

人的本质的精神性决定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会仅仅停留在感官物质层面。

幸福的精神特质决定了幸福来自于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来自于自我德性的不断完善。

对道德义务的自愿履行,能够从群体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并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就获得了一定的幸福。

幸福源于人的迫切需要得以实现,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

当一个人把德性作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去追求并得以实现时,便可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赏和自我良心的肯定,内心充满价值感,进而获得具有道德意义的精神幸福,或称之为德性幸福。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只有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

如《尚书•洪范》中提出幸福的5个方面的内容,第四个就是“攸好德”。

如果把追逐感官物质需要作为人生幸福的根本要义,就会诱导人过花天酒地的生活。

然而,整日沉溺于极度的兴奋之中,最终收获的大都是泪水与悲哀。

德性带来的幸福是内在的、自足的,它所带来的内心愉悦是长久的。

人的理性属性和精神本质使德性自身能够成为幸福的固有内容,甚至成为最高的幸福享受。

个体通过满足感性需要来实现自然生命,也以道德精神方式确证其社会生命的价值。

在对别人的付出中,通过他人的肯定展现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

德性与幸福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就是“德——得”相通的辩证法。

正如张载所论:“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

” [1] 佛教则认为:“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 德性有利于实现幸福的客观内容道德为幸福提供正确的价值指针。

道德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能够为人们对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确定价值导向。

政府和社会会通过多种手段(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舆论的措施等)、运用多种力量(法律的、政策的、道义的、文化的力量等)来维护和实现这个价值导向。

在一般情况下,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追求会被社会认可、赞赏,甚至支持、扶植,因而更容易达到目的。

因此,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一致关乎一个人的幸福与否。

一般说来,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不一致就很难获得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注重幸福与道德的有机统一,认为幸福的获得需要通过道德的途径和手段来实现。

在任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服务的关系,个人追求幸福必须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 [2 ] 。

否则,就扯断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关系的链条,最终,人们都将无法获得幸福。

道德能够为个体克制欲望提供理性控制,使人学会必要的自制,这种自制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任何人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受限制的欲望,更不可能从中得到持久的幸福。

欲望只有受到理性的制约,其满足才能带来幸福。

合理的道德约束不是对个人自由的消极阻碍,而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保障。

因为,自由与纪律是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不合道德的行为往往会遇到内外的强大阻力。

道德对幸福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尊严和人的理性本质的确认,为幸福获得合乎人性的发展方向提供担保” [3] 。

个人自愿地接受道德的引航是个人有理性自制力和真正有力量的表现,也是个人成为自为主体的体现;相反,如果一个人无视道德上的“当”与“不当”,他要么变为情欲的奴隶,要么成为与他人和社会相敌对的利己主义者,最终,除了遭受谴责而带来的精神苦痛外,还可能会招来灾祸。

不幸总是与非道德主义相伴——一旦人的意志中失去了道德的主宰,由欲壑难填而滋生的内心混乱与痛苦便会接踵而至。

幸福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感性的幸福也许瞬间即逝,而理性的幸福是源于人自身价值的反思而得到的满足,这种通过理性而获得的幸福有着绝对性。

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德性可以引导人向善,更科学地把握人生实践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方式,使人更靠近人生的真谛,帮助人在生命历程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反之,自私、贪婪会遮蔽人的心灵,使自己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物质现象之中,做出种种错误的选择,遭受痛苦与不幸。

正是基于这些,古希腊思想家梭伦认为幸福需要有德行;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还需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针对把快乐当成幸福的观点,赫拉克利特讽刺地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的。

柏拉图提出用道德控制情欲,甚至认为,人只有抛弃感性快乐,才能达到生前死后的幸福之乡。

[4] 贝多芬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在遵守道德的基础上得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幸福都是伪幸福,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良心的煎熬。

3. 德性有利于增进幸福感幸福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满足”,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因而,幸福是极具个性化的主观感受。

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幸福有必需的物质条件,有节制的享受,而主要是求得心灵的宁静淡泊。

一个人只要觉得快乐而幸福,他确实就是幸福的;只要觉得不幸,他确实就是不幸的。

断定“我是幸福的”不会错误,正如断定“我正在想”或“我头疼”不会错误一样。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只有在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时才会感到快乐愉悦,而有德性的人比较能够得到这种肯定。

这是幸福的重要内容。

如果一个人的德性不好,声名狼藉,他就很难为社会所接纳,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指其脊梁,他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幸福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道德观)的反映。

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不只取决于他所处的现实状况,还取决于他的道德观。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使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对与错的天平,使人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与看待事物的观点,影响到人去感受幸福。

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并不更幸福的部分原因是老是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比。

澳大利亚幸福协会的创始人蒂莫西•夏普认为,总与强于自己的人比,会生出很大的挫折感,会出现焦虑,觉得自己不幸福。

而若拿自己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自己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比,自己的幸福感就会增加。

幸福感与豁达大度成正比,与嫉妒贪婪成反比。

因此,拥有德性,不盲目攀比,有利于增进幸福感。

一个有德性的人,就会具有坦荡的胸怀和淡泊、宽容的心态,常怀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善意,不会因别人的成功而有嫉妒、失落之感,也不会有损害、算计别人的阴暗心理,因而,能够保持心灵的轻松和愉悦。

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其实就是有德性的人的一种幸福。

而品德低下者,则往往会因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产生精神不安和痛苦。

二、德性与幸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背离虽然若想获得幸福,必须具备德性,但德性与幸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德性与幸福之间的一致性可能出现断裂,出现德性与幸福的背离。

这里所说的德性与幸福的背离是指同一主体的德性与其幸福之间的不一致,是指某人具有道德,但却缺少或没有幸福;或道德水平越高反而幸福指数越低。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德之人未必有福。

出现德福背离的主要原因在于:1.人的幸福是多样的人的各种需要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获得幸福的各种客观内容很难得,因此,有德之人未必有全福。

2.德性与幸福的现实统一须有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德福的一致受着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被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私有制是德福背离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私有制社会,剥削阶级居于社会的支配和统治地位,所谓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小撮剥削者的私人利益。

这种虚幻的社会利益与广大民众的个人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其所维护的所谓社会利益也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德性与幸福的背离就在所难免。

当然,就私有制社会来说,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德福背离的状况和程度并不都是一样的,有时可能重些,有时则可能轻些。

这要视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利益,与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求,在多大程度上相吻合而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克服德福背离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使得我们能够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实现德福的最大限度的统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就可以自动地实现德福统一,也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不会再有德福背离现象的产生。

3.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除了德性之外,还有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才气、能力和机遇。

有德却无福的现象并非因为某个人有德造成的无福,很可能是因为他才气不足、能力不强或机遇不好。

而那些无德者偏偏“有福”,也并非因为他无德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的才高、力大、机遇好。

在我国现实当中,还存在着德福背离的情形。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力不够发达。

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而且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却在日益增长。

人们的生存需要还未完全解决,少部分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的部分外部条件。

二是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消除了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但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人民应该享受的各种权利、福利还难以得到完全实现;一些不法分子和缺德之人钻法律的空子、制度的漏洞攫取不该属于他们的利益和“幸福”。

三是道德面临困境。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的需要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越稳定,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就越强;社会越稳定,道德也就越稳定。

当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社会生产中解放出来,整个社会的结构也发生重大的变化,人对整个社会的依赖也就降低了。

稳定的结构被打破后,道德的规定性也就摇摇欲坠。

这个时候传统的道德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新的道德体系又不健全。

于是,道德不够坚定,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进而难以很好地发挥道德对幸福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