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了解有关《论语》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通过自学,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意思,熟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 能根据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距我们两千多年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和文化。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请大家认真完成讲义中的这些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二、基础过关1. 知常识。

根据课文有关注释,整理文学常识。

关于《论语》和孔子,你一定还知道不少,请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交流。

2. 读准音。

翻开课文,先大声朗读一遍全文;再借助注释和词典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检查自己是否完全读对了,并把这些音注到课文上;再次朗读全文,要求准确流利。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3. 析字义。

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通译全文,把重要的注释注到课文上;然后合上书,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不能正确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五十而知天命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孝亲敬老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孝亲敬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真正地从自己做起,孝亲敬老。如果对孝亲敬老还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孝亲敬老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如何将这一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们还存在一些困惑。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孝亲敬老的关注,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我感觉可能还可以通过更多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共鸣。
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古今案例来阐述孝亲敬老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不过,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找到更具体、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都进行得非常热烈。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孝亲敬老的具体行为,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去实践。不过,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够积极,可能是我给予的指导还不够,或者是对他们的期待过高。下次,我会尝试调整策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孝亲敬老的基本概念。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的是尊敬父母、关爱长辈的行为和态度。它在传承文化、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孝亲敬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一)《论语·宪问》(二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

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也进行了更新。

其中,以《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便成为了必修课程的一部分。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针对《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一主题的教案设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体验传统的艺术形式,如古代音乐、书法、绘画等。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如《红楼梦》等。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并鼓励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和智慧。

2. 教学过程(1) 学生课前自学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将提前把相关的文化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预习、阅读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参与讨论。

(2) 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详细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源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3) 讲解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文化内涵在讲解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文化内涵时,老师需要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例,以便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4) 演示古代音乐和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中国古代的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5)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最后,老师可以结合《红楼梦》等传统文化代表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与人物,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女娲造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传说中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4.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丰富的词汇、句式,提高表达、交流及写作能力。
5.培养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女娲造人》的基本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及意义。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盘古”、“混沌”、“捏塑”等,掌握相应的词汇、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神话传说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塑造女娲形象。
(4)体会神话传说中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举例:
-在讲解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强调女娲用泥土捏塑人类、用五彩石补天的壮丽场景,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掌握“捏塑”、“五彩石”等生字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表达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用泥土模拟女娲造人的过程,体会创造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手工活动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女娲造人故事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女娲造人的过程和神话传说的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与神话的差异,以及分析故事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材分析: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2015年全球祭孔”图片,教师解释: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也是全球祭孔日。

在这一天临近之际,不少国家都开始自发祭典孔子。

用祭典这种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孔子诞辰之际来表达对孔子的追慕之情。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水平与25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世界还在怀念这位圣人贤者?展示《孔子问道图》,提出问题:孔子向谁请教?(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最好能与自己在课外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第一小组——老子(道家)(简介)老子生平:姓李名耳,一说即老聃,字伯阳,楚国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典籍的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11《论语》十二章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11《论语》十二章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多彩童年 11《论语》十二章高效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案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中的第11课《论语》十二章,旨在通过深入解读经典文句,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思想融入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与人教版教材紧密结合,通过对《论语》中十二章经典语句的解读、讨论和应用,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同时锻炼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拓宽知识视野。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词句、语法和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如模拟孔子与弟子对话,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应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理解。
- 文化比较:鼓励学生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探讨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⑴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的一般原则,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X,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3.中招考点中招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是每年必出题,有着固定的分值,主要考查字词句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领悟。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不宜深入讲解,尽量引导学生加强对字词句积累理解。

多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培养语感,并增强理解能力,培养兴趣。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后六章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X。

3、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前六则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X。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2、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 __________品德修养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第1 课时(1~6 章)1. 背诵前六章。

第2 课时 (7~12 章)背诵并默写《 < 论语> 十二章》。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众所周知,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应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使他们在情操修养, 立身处事, 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以及乐善好学的品格。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练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孔子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有这样一段尊师重教的故事。

公元前521 年春,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 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 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在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与南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 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室史府拜望老子。

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 料想便是老子, 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 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 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 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 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 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 通礼乐之源, 明道德之归, 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 “鸟儿, 我知道它能飞; 鱼儿, 我知道它能游; 野兽, 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 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传统文化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3. 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2. 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

2. 多媒体教学法:用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呈现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

3.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3.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信息。

4. 讨论: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问答及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3. 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 评价方式:考试、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全方面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各家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思想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各家思想。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家思想的内涵。

2.案例教学法:以各家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思想特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素材。

3.分组讨论的安排。

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对各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一: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2.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能够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1. 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3. 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4. 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5. 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老师简要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本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听取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学步骤二:讲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 老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步骤三: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五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2. 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并共同整理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老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评。

教学步骤四:探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1.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相关观点和例证。

3. 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整理出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步骤五: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领域,如教育、艺术、礼仪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与点评。

教学步骤六: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辅助手段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小组讨论的教学工具;3. 学生学案和笔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第8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论语》;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意义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学生每天通读的《弟子规》导入(课件出示《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同学们每天读第子规,你们知道这个圣人人指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孔子)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各是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热点切入,过渡自然,理解课程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自学教材[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1.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各有哪些?3.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的思想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別答疑。

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完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任务。

梳理基础知识如下:1.老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主张: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老子的著作:《道德经》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思想主张:面对当时社会的混乱,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传统文化知识初中语文教案

传统文化知识初中语文教案

传统文化知识初中语文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人物、传统节日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资料,如诗词、成语、历史人物、传统节日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诗词教学:教师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向学生解释诗词的背景、意境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解析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成语教学:教师选取一些常用的成语,如“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等,向学生解释成语的含义、来源和用法。

学生通过例句、游戏和练习,学习和巩固成语的使用。

3. 历史人物教学:教师选取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孔子、李白、杜甫等,向学生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学生通过故事、讨论和研究报告,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贡献。

4. 传统节日教学:教师选取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向学生介绍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学生通过故事、活动和文化体验,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

三、实践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语文作业,如写作、翻译、演讲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创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程将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哲学: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 文学: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式- 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技、哲学等方面的内容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佛教思想: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思想3.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通过分析中国的国情,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 传承和践行传统文化- 学习古代圣贤的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教学方法:1.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

2.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生活乐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 实践报告: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案
课堂小结
本节课 ,我们主要学习了。我懂得了。
布置
作业
必做题
选做题
板书设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
孔子:仁、以德治国、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墨子:“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思想主张:“仁政〞治国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3〕名周 ,字子休 ,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思想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无为而治〞
人生:追求精神自由 ,保持独立人格。
〔4〕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孔子的三段话 ,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 ,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 ,才能学有所成。
7、合作探究:孔子的思想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而美〞的校园 ,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作用?
1〕.“仁〞仁者爱人 ,爱班级、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推给别人 ,承当属于自己的责任;
你认为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 ,有什么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 ,要求统治者保护百姓 ,同时以道德教化百姓 ,这表达了民本思想 ,有利于减轻压迫 ,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 ,有利于社会风化 ,弘扬正气。这些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师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奉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创办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一)《论语·宪问》(二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

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

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

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

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

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

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

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

“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1、读下列诗歌: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

谁能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的正确性。

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2、蒙牛乳业这两年通过成功的事件营销,行业地位逐渐建立起来了。

但当年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

所以,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

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

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人力资本》)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环境恶劣,以至于无法让他们在经营中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的人潜心读一读蒙牛创业的历史,应该会有所启示。

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

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

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

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

你能做到“不失人吗”?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

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

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你能做到不失言吗?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

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历史上“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