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①,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寄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XXX,XXX,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XXX外形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XXX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第1页,共5页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予)D.后更无盗(强盗)..3.XXX为何不惩罚梁上正人?(用原词句子回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刮:__________________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找出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学习了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王子猷见戴安道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4、给下列句子断句。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二)司马光逸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 (2) 光持石击瓮破.之()(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4. 给下列句子断句。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三)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2021年整理)

(完整)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说明:本练习共有6篇阅读,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

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

(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①学而时习之(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七年级02)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七年级02)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二)(一)蛛与蚕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

此指所吐之丝。

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

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

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

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

⑦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

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解释加点词:⑴蛛语蚕曰语:⑵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⑶我固自杀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原句: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译句: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5处)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4.蚕答蛛的话运用了怎样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5.读了本选文,你必会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关于春蚕的千古名句,该诗句是。

(二)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经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会有土寇会:⑵几为所擒为:⑶使试于一村使:⑷自谓可将十万将: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doc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doc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篇一: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txt>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 4 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卷二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卷二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卷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二、《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ī)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三、《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二)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二)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二)(十六)螳螂捕蝉(《说苑》)[选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句:()(2)如是者三旦。

字:句:()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1)《螳螂捕蛇》写了和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螳螂捕蝉》写了、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选文]夫学者,所以求益(1)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2)长者,轻慢同列(3)。

人疾之(4)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1)[求益]求得长进。

(2)[凌忽]欺侮和轻视。

(3)[同列]同辈。

(4)[疾之]怨恨他。

[练习]1、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二)(一)(15分)(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乙)吕蒙传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①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②?”肃造次③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④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⑤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注释】①顾:拜访,与下文“诣”意同。

②虞(yú):意料,预料。

③造次:鲁莽,轻率。

④东西:这里指西蜀和东吴。

⑤就:接近。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可汗问所欲.B.肃遂.拜蒙母遂.反溯流逆上矣C.肃意尚轻.蒙尔安敢轻.吾射D.吕将军功名.日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2分)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4.根据乙文,概括甲文中鲁肃“与蒙论议”的主要内容。

(3分)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吕蒙?请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回答。

(3分)(二)(14分)贞女韩氏,保宁人。

元末明玉珍据蜀,贞女虑见掠,伪为男子服,混迹民间。

既而被驱入伍,转战七年,人莫知其女也。

后从玉珍破云南还遇其叔父赎归成都始改装而行同时从军者莫不惊异。

洪武四年嫁为尹氏妇,成都人以韩贞女称,其后有南京人黄善聪者,年十三失母,父贩香庐、凤间,令善聪为男子装从游数年。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朝三暮四宋有狙jū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kuì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 xùn⑥于己也。

先诳kuáng⑦之曰:“与若⑧芧xù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⑩“朝三暮四”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狙亦得.公之心( ) (2)损.其家口( )(3)充.狙之欲( ) (4)与.若芧(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4.你从狙“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中得到什么启示?(二)老马识途管仲、隰xí朋①从于桓huán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rèn⑤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⑥师⑦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霜业。

②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

③阳:山之南、水之北。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欧阳修传(节选)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断两处)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3)不得尔得:成功(4)犹失之死犹:仍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初一课外文言文1:复鲁絜非书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

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

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

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②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

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

皆不可以言文。

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

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③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

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

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

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

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

先生以为然乎?注:①镠(liú):上等的黄金。

②漻(liáo):清深悠长。

③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

初一课外文言文习题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崇山峻崖崇:高大B.今夫野人孺子闻乐孺子:读书人C.必有一当当:适当D.殆近于二公焉殆:大概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阴阳刚柔,其本二端奚以知其然也B.则品次亿万险以远,则至者少C.夫文之多变夫晋,何厌之有D.文之至者,通乎神明相与枕藉乎舟中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B.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C.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D.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小题4: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一)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③多言有益乎()④时夜而鸣()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②不合其耳也(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1)会有土寇()几为所擒()古人岂欺我哉()惟此六字()1、解释下列加线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长厚:为人忠厚。

④忤:触犯。

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2、翻译句子。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

②咨嗟:叹息。

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庄子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人误解为胆怯。

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鸡已.乎( ) (2) 犹.应响影( )(3) 已.无变矣( ) (4) 望之似.木鸡矣(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2)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3. 纪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事为什么?4 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那么这里的“德”应包括哪些内容?(三)伤①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②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③焉,借旁近④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⑤父母、收族⑥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⑦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⑧皆有可观者。

邑人⑨奇之,稍稍⑩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⑪也,日扳⑫仲永环谒⑬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⑭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⑮众人矣。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注释】①伤:哀伤,叹息。

②隶:属于。

③异:对……感到诧异。

④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⑤养:奉养,赡养。

⑥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⑦自是:从这以后。

自,从。

是,这。

⑧文理:文采道理。

⑨邑人:同(乡)县的人。

⑩稍稍:渐渐。

⑪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⑫扳:通“攀”,牵,引。

⑬谒:拜访。

⑭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⑮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阅读指津】本文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同语。

(1)借旁近与.之(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邑人奇.之( ) (4) 从.先人还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幼年的方仲永可以称为“神童”,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句回答)4.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四)田子方赎老马田子方①见老马于道,喟然②有志焉。

以问其御③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④公家畜也。

老罢⑤而不为用,出而鬻⑥之。

”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束帛⑦以赎之。

罢武闻之,知所归心⑧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释】①田子方:战国时魏国贤人。

②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

③御:驾驶车马的人。

④故:原来的,老的,旧的。

⑤罢(pí):通“疲”,疲劳乏力。

⑥鬻(yù):卖。

⑦束帛:帛五匹一束。

⑧归心:心向(心向往的意思)归,向往。

【阅读指津】这则寓言里,老臣罢武之所以能够“知所归心”者,是由于他向往以束帛赎老马的田子方。

它说明,少者怀之,老者安之,这是常理、常情,那种“卸磨杀驴”的做法是令人寒心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老罢而不为.用( ) (2)仁者弗.为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3.从文中看,那匹马被牵出来卖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五)刘颇偿瓮直渑池①道中,有车载瓦瓮②,塞于隘路③。

属④天寒,冰雪峻⑤滑,进退不得。

日向⑥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⑦数千,罗拥⑧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⑨,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⑩,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⑪而前。

(选自《唐国史补》)【注释】①渑(miǎn)池:地名。

②瓦瓮(wèng):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

③隘(ài)路:险要的路段。

隘,险要的地方。

④属:适逢。

⑤峻:高而陡峭。

⑥向:临近。

⑦铃铎(duó):指车马。

⑧罗拥:罗列簇拥。

⑨缣(jiān):细绢。

此处指货币。

⑩络:缠绕,缠裹。

⑪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阅读指津】故事中瓮车塞于隘路,刘颇独辟蹊径,用自己的钱赔偿了车主的损失,尔后将阻塞道路的瓦瓮推下悬崖,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

这个故事更多的启示还在于:人生常常会遭遇困境,进退维艰,此时,常规方法往往难解困局,需要人们另谋出路,才可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车中瓮直.几钱( ) (2) 立.偿之( )(3)悉.推瓮于崖下( ) (4) 群噪而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2)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3.刘颇命人把瓮“悉推于崖下”的原因是什么?4.你怎样看待故事中刘颇的为人?(六)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①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②。

尝谒告③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④南山⑤,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⑦,故中辍⑧耳。

”上尝得佳鹞⑨,自臂⑩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⑪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②霁(jì)威:息怒。

霁,收敛。

③谒告:请假。

④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⑤南山:终南山。

⑥严装:装备整齐。

⑦嗔(chēn):生气。

⑧中辍:中止。

辍,停止。

⑨鹞(yào):猛禽。

⑩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⑪固:通“故”,故意。

【阅读指津】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

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征对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争,有时弄得他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

但他毕竟认识到魏征是忠心奉国,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魏征死后,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联常宝比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征状貌不逾.中人( ) (2)善回.人主意( )(3)外皆严装已毕.( ) (4)鹞竟.死怀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3.魏征“奏事固久不已”的原因是什么?4.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七)田子为相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④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⑤亲也,尽力致诚⑥,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⑧”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⑨还金,退请就狱⑩。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樱子。

②归休:休假回家。

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

一镒合二十两。

④奉:给。

⑤事:侍奉。

⑥致诚:做到十分诚实。

致使达到。

⑦馆:房舍,这里指“家”。

⑧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

⑨造朝:上朝。

造,去。

⑩就狱:接受处分。

就,靠近。

【阅读指津】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田子母的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

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田子为相回家,带回来一百镒黄金给母亲,被其母追问。

第二层,母亲认为做官也要吃饭,受钱就是不义、不忠、不孝,要赶儿子走。

第三层,田子愧惭走出,把钱还给朝廷,退请就狱,田子复为相,其母受到奖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子安.得此金( ) (2)王贤.其母( )(3)说.其义( ) (4)即舍.田子罪(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2)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

3.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用文中原句回答)4.简要概括田子和田母的形象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