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 第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教学目的:

1、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重点:

1、西周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

2、音乐形式

3、乐器、器乐与乐律

4、音乐思想

5、音乐家介绍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西周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将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礼乐制度的实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都要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王——东、南、西、被四个方向——8x8

诸侯——三面——6x6

卿和士大夫——二面——4x4

士——一面——2x2

庶人是没有权利享受礼乐的,即“礼不下庶人”。

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个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合和仪式运用的曲目也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违反和逾越。

周代制定了很烦琐的典礼,在贵族的政治、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很多场面都有音乐伴随,如祭祀天地神灵、贵族祖先,政治上的外交宴会等等。在典礼的每一个环节,唱什么样的歌曲、奏什么样的音乐,甚至调式、调性都规定得十分细致。

周代的礼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所谓雅乐,即“典雅纯正”之意,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以平和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强调教育性而不注重艺术性,所以雅乐的风格一般是严肃的、呆板的。

有人根据前代遗留下来的宗庙祭祀音乐,把雅乐特点归纳为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这往往是后世雅乐遵循的原则。

周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大司乐。据《周礼》记载,当时礼乐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是1463人。

周代的礼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部分。每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有明确而具体的分工。它的重要职能就是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士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优秀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学习年限为12——20岁,并按照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所学的内容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

但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朝的最高统治,但在客观上却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从平民中选拔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王室独有的雅乐诸如了新鲜血液,这些在西周礼乐机构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春秋时期的“文化下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周王朝的最高统治地位已处于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境地,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化上,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礼崩乐坏”。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不平衡,有的诸侯国迅速崛起,诸侯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一些王公大臣不再遵守周天子制订的制度,彻底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作为

上层建筑之一的礼乐制,自然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伴随着礼乐制的衰退,一种新颖的音乐开始星期,这种新音乐就是“郑卫之音”。从字面上理解,“郑卫之音”就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郑国和卫国原市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所谓“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保留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或者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根据《诗经》中的记载,这种音乐的风格应该是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较多保留了商代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的特征,比较富于浪漫气息。

二、音乐形式

1、乐舞(见教材23页)

2、歌唱

歌唱在古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几乎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爱好,但所唱的歌不同。因为歌唱与庶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周代统治着为考察民情而设有“采风”制度,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作的歌词“雅”,在春秋时期,经过一些人的选择形成“诗三百”的集子,后世称为《诗经》。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诗经》分为三大类:

《风》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它直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智慧和才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些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新颖。代表性作品《关雎》、《伐檀》等。

《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为朝廷宴饮之乐,小雅是个人抒情之作,其中许多作品是贵族创作的讽刺歌曲,有的是对

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揭露,有的是批评国政、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人的痛苦,而大雅作品一般都是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

《颂》共40篇,是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颂就是歌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语言晦涩难懂。《颂》无韵,有学者认为它的节奏是悠长的。

《诗经》的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