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 第二章
!中国音乐史中古下
月儿高是器乐艺术中 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 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 的过程,共分12段: 1、海岛冰轮 2、江楼 望月 3、海峤踌躇 4、 银蟾吐彩 5、风露满 天 6、素娥旖旎 7、 皓魄当空 8、琼楼一 片 9、银河横渡 10、 玉宇千层 11、蟾光炯 炯 12、玉兔西沉。
音乐欣赏:《月儿高》,西安音乐学院民乐团合奏。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歛容……
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所作年代及作者不 详,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月儿高
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 一曲。最早的刊印谱本是华秋萍的《琵琶谱》,后李芳园 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根据此曲的风格 及特点与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节相似, 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 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舞蹈性强,颇具大 唐风韵。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 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同时亦 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即仪仗)。《西京杂记》载:“汉 大驾祠甘泉、汾阳,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所 谓“列殿廷”,“供卤簿”,如同后世“鼓乐”中的“坐乐、 行乐”。 横吹:因用横吹(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横吹乐队一般 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或加筚篥和排箫。乐曲有李延年据张 骞从西域带回的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新声二十八 解》,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 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称之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短箫铙歌:也叫骑吹,是用笳、排箫、铙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 军乐。郭茂倩《乐府诗集· 卷二十一》:“横吹曲,其始亦谓 之鼓吹。......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用 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古代史(中音史的古代部分)
古代史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骨笛是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夏代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2、商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是《大濩》。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民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要顺利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担任音乐教育的是宫廷音乐机构的总管“大司乐”和“乐师”周代宫廷音乐总类: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乡越和四夷之乐六代之乐: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大韶》;夏禹《大夏》;商汤的《大濩hu》;周初的《大武》。
(大武以歌颂周武王伐纣为主题)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颂:用于祭祖,大射,早先的颂,大概源于民间的巫歌,速度缓慢,用瑟伴奏雅:大雅和小雅。
大雅与颂相似,小雅接近民歌。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除周南,召南系等南方民歌即所谓“乡乐”外,其余都属小雅房中乐:一种燕乐,后妃们在内功侍宴时唱的四夷之乐:主要指秦楚吴越等地,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
用于祭祀和宴乐。
大都吹管乐器伴奏歌舞。
主要是为了炫耀其政教之远被,并非真的重视。
周代民间音乐发展:北方民歌代称“郑卫之音”和南音(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叫楚声,周代民间流行巫歌《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成相篇: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弦乐器以拨弹为主,有柱(瑟,筝)和无柱(琴)两种,管乐器有编管(萧,笙)和单管两种周代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最早的大型乐器曾侯乙编钟墨家:墨子题出“非乐”孟子:“人言不如人声”.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包含唱念做打,综合艺术形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服装说唱音乐:1到2人,一人代表多人,一会戏里一会戏外,既是演员,又是讲故事的人,不需要服装,没有舞美公孙尼子《乐记》第三章: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2、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歌,并加工改编,以供祭祀,宴乐之用等。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1.“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2.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彩陶盆。
3.八阕(que):跳两手各持一根牛尾舞蹈是所唱的歌。
4.《大夏》(颂神):人们为了欢庆治水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e)。
籥排箫的前身。
《大夏》又称“夏籥九成”。
5.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兮猗”是首情歌《候人歌》,等候禹的到来。
6.最古老的埙:构成两种三音列,大约六千年前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
7.“七音”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新音阶(清音阶)(清角4)、旧音阶(雅音阶)(变徵#4)、清商音阶(清角、清羽b6)。
8.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祭祀传统乐舞《桑林》,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huo)。
9.《大武》(颂人):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
10.“国风”:收集在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
影响较大:郑声(或郑风、郑音)(旋律美),卫音(擅长“趋数”)(节奏颇快),齐音(擅长“熬辟”)(旋律跳动大)。
11.“楚声”: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河》、《激楚》等。
12.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曾任“左徒”。
作品:《九歌》(伴奏乐队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钟鼓之乐”)、《离骚》大型乐曲。
13.编钟:整套共六十五枚。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4.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十二律”,最早记载于《国语》。
15.韩娥:战国时代民间女歌唱家(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同时代或稍晚:秦青、薛谭(“揭云”典故)。
中西方音乐史背诵讲义
中西方音乐史背诵讲义中国部分一、远古、夏、商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18支,保存最完整七音孔吹出河北民歌《小白菜》,距今7920年,音乐考古历史8000年2、远古及夏商的乐器类型①贾湖骨笛②河姆渡骨哨③河姆渡古土员④孙家寨彩陶盆3、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①巫术说②娱情说③模仿说④劳动说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六代乐舞西周鼎盛,杨荫浏分类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四夷之乐和宗教性乐舞黄帝《云门大卷》、唐尧《大咸》(也称《大章》)、虞舜《韶》、夏禹《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2、西周的音乐教育(目的,对象,意义)礼乐制度,周公,基本类容(①规定用乐的等级②规定伴随礼的乐舞是雅乐)目的:巩固奴隶主阶级在等级制社会的地位。
钟磬被视为身份和权利的象征3、汉乐府的领导人﹑官职①李延年,汉代宫廷音乐家②蔡文姬,《胡笳十八拍》4、十二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5、“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7、儒、墨、道三家音乐观点儒:主张礼乐思想,提倡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社会功能墨:“非乐”思想,反对音乐,劳民伤财道:老子“大音希声”庄子“清静无为”“无言而心悦”分音乐“天籁”“地籁”“人籁”8、儒家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1、相和三调:艳—曲和解—趋或乱2、《碣石调·幽兰》谱式:文字谱3、古琴七弦十三徽形制的确立南北朝通过琴演奏4、《广陵散》古琴曲5、《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宫廷燕乐:二部伎名称:立部伎、坐部伎2、梨园:专习法曲,乐器演奏,御用歌舞教坊:宫中管理音乐歌舞和训练培养乐工3、古琴减字谱:唐人曹柔4、法曲:《法显传》、《霓裳羽衣曲》第五章宋元时期的音乐1、瓦子:也称“瓦舍”“瓦肆”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及重点勾栏: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中音史
四、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秦汉: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 行了扩建或改建。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除了采集民 间歌谣、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 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 意义: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客观上起到保存 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使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 李延年:1、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 能的任务。2、被封为协律都尉。3、唱歌非常出色。4、擅长作 曲。5、《郊祀歌》十九章。6、是历史上第一个吸收外来音乐进 行音乐创作的人。7、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 的乐曲。
3、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4、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 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5、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 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 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 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 《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战国: 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 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 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 ,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 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 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 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3、曾侯乙 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 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 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 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中国 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 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 品和乐器。
中音史
第一编乐舞时代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原始乐舞的概念:原始乐舞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这是我国音乐的早期形态。
“乐舞”是后来出现的名词,先秦时期称其为“乐”。
见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彩陶盆图片。
2.原始乐舞的基本特点:歌唱、舞蹈、奏乐三位一体。
3.原始乐舞的具体作品及其特点:代表性原始乐舞作品原始乐舞作品多记载于《尚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礼记》等古代文献中。
原始乐舞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云门》、《箫韶》。
4.贾湖骨笛1986、1987、2001年三次出土,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多—8600年;中期距今8600—8200年;晚期距今8200—7800年。
骨笛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乐器。
5.陶响器是一种腔体呈封闭状、内装小固体丸状颗粒、靠摇响发出音响的色彩性很强的节奏性乐器。
6.陶埙的发展(1)原始社会陶埙一音孔和二音孔居多(2)夏代陶埙都是三音空,多为彩陶制品,时代距今约3500年左右。
(3)商代的陶埙出土数量较多,形制较为统一,多为平底卵形,五个音孔。
制作材料以陶制最多,也有骨制、石制埙。
有些埙能吹出11个半音关系的音高。
第二章夏商音乐1、六代乐舞:简称六舞,是周代以前和周代著名的六部代表性乐舞。
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及周初的《大武》。
六代乐舞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各个时期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石磬的发展:(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墓葬出土的4件石磬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石磬。
属于原始社会时期。
(2)目前出土的可能是夏代遗物的石磬有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石磬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等。
(3)商代的石磬比此前的磬在很多方面都有进步。
商代还出现了三个成编的编磬。
有很多种磬器工艺水平极高。
商代石磬为后世的石磬形制奠定了基础。
商代石磬有两个击点可以产生音高。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音乐1.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上下等级秩序而设立的一套严格的文化典章制度。
中音史
中音史1.《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
以质朴优美的民族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写法,与中国风味去掉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的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创作,音调流畅自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曲式为三段体结构,前后两段运用复调织体,中间部分采用主调织体。
全曲由五声音阶组成,和声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这是中国近代音乐中一首经典式的钢琴名作。
(P181)2.《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作于1926年。
歌曲为通谱歌形式。
以对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情。
此曲口语化的特点唱起来自然,流畅。
转调频繁又觉得天衣无缝。
运用我国京剧国门的旋律座位素材贯穿全曲。
(P139)3.陆华柏:4.国立音专: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P168)5.学堂乐歌:是我国自19世纪末开始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一直到“五四”时期盛行不衰。
学堂乐歌的特定概念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所教唱的歌曲。
(P119)6.《和平进行曲》:钢琴曲,赵元任1914年作。
是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作品。
发表于1915年《科学杂志》。
《和平进行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祈求和平的人道主义反战背景。
全曲22小节,2/2拍子,音调庄重而富于激情。
这是我国近代早期在复调思维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P126)7.曾志忞:号泽明,又名泽霖,上海人。
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曾志忞1903年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曾被梁启超誉为“上海曾志忞,留学东京音乐学院有年,此实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也。
”(P124)8.《夜上海》:陈歌辛曲(P203)9.救亡歌咏运动:以冼星海、聂耳为代表的音乐家所创作的大量优秀救亡歌曲标志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新时期的到来。
他们创作的歌曲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大众化的音乐风格,具有更为高昂明朗的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通向救亡歌咏运动高潮的道路。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第一篇:中音史复习资料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中音史
大二中音史 选择 填空 判断 •1 不断变革中的传统音乐和不断发展中的新音乐,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内容。
•2 刘宝全被誉为“鼓界大王”。
• 乔清秀被誉为“坠子皇后”。
•3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 “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是将京剧推向国外,使中国戏曲艺术开始博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人。
•4 吴梅首开戏曲在高等教育设课之先河。
•5 华彦钧的代表作? •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 《寒春风曲》 •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6 江南丝竹的代表作? • 广东音乐的代表作? •7 1906年初,李叔同在日本编刊的《音乐小杂志》是中国第一种音乐刊物。
•8 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是《体操》。
•9 沈心工学堂乐歌的代表作有哪些? •10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有哪些? •11 《送别》选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原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
•12 李叔同创作的三部合唱曲《春游》是我国现见最早的合唱曲。
•13 1927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是国立音乐院。
•14 王光祈将欧洲的比较音乐学引进我国。
•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著述最多的一位音乐学家是王光祈。
•15 青主在其音乐美学专著《乐话》中,反复阐述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的观点。
•16 萧友梅的代表作有哪些?• 《问》是萧友梅创作的独唱歌曲。
•17 赵元任的代表作有哪些?•18 《可怜的秋香》是黎锦晖最为成功的儿童歌舞表演曲。
•《小小画家》是黎锦晖最为成功的儿童歌舞剧。
•《毛毛雨》是黎锦晖创作的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19 黄自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0 青主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21 黄自的“四大弟子”是指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
• 黄自于1932年出版的《春思曲》独唱歌曲集,收入了《思乡》、《春思曲》和 《玫瑰三愿》。
•22 刘天华的“国乐改进社”和郑觐文的“大同乐会”是从事国乐改进活动的代表性社团。
中国古代音乐史2
楚声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 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 声”,也叫“南音”。
楚声中的九歌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
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 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 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 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 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它共有11首,其标题如 下: ①《东皇太一》;②《云中君》;③《湘君》;④《湘夫人》; ⑤《大司命》;⑥《少司命》;⑦ 《东君》;⑧《河伯》;⑨ 山 鬼》;⑩ 国殇》;⑾《礼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 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 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 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 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 433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 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思考题
1 、名词:三分损益法、八音 2、说出“十二”律各律的名称; 3、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意义 4、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
意义 5、简述先秦儒、道、墨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的意义:
《乐记》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使之适 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音乐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关于“礼乐” 的一个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史上发展的历 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 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中音史教学大纲
中音史教学大纲中音史教学大纲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教育中,中音史是一个关键的学科,它涉及到中音乐的发展历程、重要作曲家和作品等内容。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指导中音史教学,制定中音史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音史教学的重要性中音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通过学习中音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音乐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音乐。
中音乐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学习中音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从而对中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中音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中音乐的重要作曲家和作品。
在中音史中,有许多伟大的作曲家,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他们的作品对中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中音史,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他们的作品。
最后,中音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中音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中音乐,从而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中音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制定中音史教学大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大纲的制定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中音史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学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有限,因此大纲的内容和难度应该适当,不宜过于深入和繁杂。
其次,大纲的制定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音史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鉴赏。
因此,大纲的制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通过听音乐、观看演出等方式进行实践。
最后,大纲的制定应该注重与时俱进。
中音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新的作曲家和作品不断涌现。
因此,大纲的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保持与时代的同步,以便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中音乐发展动态。
三、中音史教学大纲的内容中音史教学大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要作曲家和作品、中音乐的流派和风格等。
中音史 第二章 。ppt
4、乐器分类法——八音 、乐器分类法 八音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5、音乐文化的交流——周穆王西游 、音乐文化的交流 周穆王西游
二、春秋
1、《诗经》 、 诗经》
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具有可诵、可歌、可奏、可舞的音乐性质。
2、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 、
3、宫廷乐师简介 、
师旷 师襄 师文 师乙
三、战国
1、说唱音乐《成相篇》 、说唱音乐《成相篇》
《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这是一篇通俗的歌词,它的形 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 这是一篇通俗的歌词, 式很是引起后世的注意。一般认为, 式很是引起后世的注意。一般认为,它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 的唱词。 的唱词。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年)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 公元前22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 西周( 1046- 771年 春秋( 770- 476年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 475- 221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一、西周
5、民间音乐家 、
秦青 韩娥 伯牙
2、《楚辞》 、 楚辞》 3、曾侯乙编钟 、
4、音乐思想
主要代表派别有儒家、墨家和老庄学派三家, 主要代表派别有儒家、墨家和老庄学派三家,按照他们的思想实质归 纳起来,就是“倡乐” 纳起来,就是“倡乐”和“非乐”两种观点。 非乐”两种观点。
1、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提倡音乐、肯定音乐。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提倡音乐、 提倡音乐 肯定音乐。 2、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非乐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非乐 3、老庄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否定人为的音乐,走向虚无主 、老庄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否定人为的音乐, 否定人为的音乐 义的极端。 义的极端。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音乐学科
目 录第一章 中国音乐史�����������������������������������������������������������������������������������1第二章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8第三章 西方音乐史���������������������������������������������������������������������������������13第四章 世界民族民间音乐������������������������������������������������������������������������20第五章 音乐教学设计������������������������������������������������������������������������������22第六章 案例分析/课例点评���������������������������������������������������������������������25第一章 中国音乐史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1.古乐舞《八阕》,又名《葛天氏之乐》,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农牧生活。
2.吹奏乐器(1)埙:我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具有6000年以上可考史,目前发现最早的埙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2)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约有8000~9000年可考史。
3.礼乐制度与机构(1)舞队编制(八佾=64人);(2)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该机构中地位最高的是大司乐。
4.六代乐舞(1)黄帝:《云门》;(2)尧:《咸池》;(3)舜:《韶》(孔子评价“尽善尽美”,是最早的音乐审美原则);(4)夏:《大夏》;(5)商:《大濩》;(6)周:《大武》(孔子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中音史2
1.中国最早的铜管乐队是1879年成立于上海的由菲律宾乐工组成的铜管仪仗乐队即(上海部局)乐队的前身。
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百器曾担任指挥,直至1941年。
2.学堂乐歌以(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为其最主要的内容,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时代要求。
3.学堂乐歌时期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4.李叔同在日本期间,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6年独立创办编印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祖国颂》、《隋堤柳》等。
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祖国歌》、《出军歌》、《我的国》、《隋堤柳》、《大中华》、《春郊赛跑》、《春游》、《忆儿时》、《送别》、《早秋》、《悲秋》、《西湖》等。
5.中国近代第一个音乐社团——音乐讲习会由沈心工于1902年12月在日本东京发起,参加者为留日同学,如曾志忞等,讲授乐理和唱歌。
6.亚雅音乐会。
曾志忞于1904年6月创立,该会以“学习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为宗旨,并附设“唱歌讲习会”和“军乐讲习会”。
7.曾志忞、高寿田、冯亚雄等自日本留学归国后,于1907年8月在上海创办的音乐社团——夏季音乐讲习会。
8.1919年,张謇创办于江苏南通的伶公学社,是一个培养新式戏曲演员的组织,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学校。
9.1933年,《浙江湖》发表了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其实质在于将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对立起来,完全否定传统音乐的价值。
10.1921年7月,萧友梅创作的《卿云歌》被北洋政府定为中华民国国歌,1927年萧友梅等人在上海筹建并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11.王光祈创立了“世界三大系统说”,创造性地把世界乐系划分为“希腊乐系”、“中国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三大乐系,从而提升了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
1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建立于1919年1月,1920年还出版期刊《音乐杂志》。
中国声乐艺术
第二节 人类远古时期的发声功能及歌唱的起源 一、关于人类早期的发声功能 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相互间为了传递信 号,不得不用强而有力的声音进行呼喊。
二、关于歌唱的起源
1、语言的扩展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有古代氏族社会 吕氏春秋。音初篇》 时期关于歌唱及歌曲起源的史料记载:涂山 氏女所做的《候人歌》,其歌词为“ 氏女所做的《候人歌》,其歌词为“候人兮 猗”。在这四个字的歌词中,仅以“候人” 。在这四个字的歌词中,仅以“候人” 二字表达一种心愿,后两个字只是因感情的 激发而发出的感叹,后人分析这可能就是当 时歌曲的形式,是歌曲演唱的的萌芽。
“瞽(gú)朦掌播鼗(táo)、柷(zhù)、敔(yú)、埙、 (gú 朦掌播鼗(t )、柷(zhù 、敔(yú 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 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 (《周礼·春官·宗伯下》)。“瞽宗”是商代人进 周礼·春官·宗伯下》)。“瞽宗” 行祭祀和音乐教育的机构。“瞽朦” 行祭祀和音乐教育的机构。“瞽朦”分别是进行歌 曲演唱、器乐演奏以及音乐教育的盲人乐师。
伴随着剩余价值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于是便产生了被 压迫者反抗压迫所唱的歌曲:“ 压迫者反抗压迫所唱的歌曲:“时日曷丧, 予及汝皆亡” 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反映了奴隶 尚书。汤誓. 们对奴隶主的诅咒与反抗。
二、乐 舞
1、关于劳动的 乐舞《大夏》 乐舞《大夏》就是大禹治水及民众歌颂他的真 实反映。“ 实反映。“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 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 之四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为《夏蘥》 之四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为《夏蘥》九成, 以昭其功” 以昭其功”(《吕氏春秋。仲夏夜。古乐篇》)。 吕氏春秋。仲夏夜。古乐篇》 这个舞共分九个部分(九段),跳舞时用一种叫做 “籥”的原始管乐器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教学目的:1、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重点:1、西周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2、音乐形式3、乐器、器乐与乐律4、音乐思想5、音乐家介绍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西周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
礼乐制将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礼乐制度的实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都要严格的区别和划分:王——东、南、西、被四个方向——8x8诸侯——三面——6x6卿和士大夫——二面——4x4士——一面——2x2庶人是没有权利享受礼乐的,即“礼不下庶人”。
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个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合和仪式运用的曲目也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违反和逾越。
周代制定了很烦琐的典礼,在贵族的政治、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很多场面都有音乐伴随,如祭祀天地神灵、贵族祖先,政治上的外交宴会等等。
在典礼的每一个环节,唱什么样的歌曲、奏什么样的音乐,甚至调式、调性都规定得十分细致。
周代的礼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所谓雅乐,即“典雅纯正”之意,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以平和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强调教育性而不注重艺术性,所以雅乐的风格一般是严肃的、呆板的。
有人根据前代遗留下来的宗庙祭祀音乐,把雅乐特点归纳为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这往往是后世雅乐遵循的原则。
周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大司乐。
据《周礼》记载,当时礼乐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是1463人。
周代的礼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部分。
每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有明确而具体的分工。
它的重要职能就是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士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优秀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学习年限为12——20岁,并按照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所学的内容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
但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朝的最高统治,但在客观上却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从平民中选拔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王室独有的雅乐诸如了新鲜血液,这些在西周礼乐机构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春秋时期的“文化下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周王朝的最高统治地位已处于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境地,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化上,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礼崩乐坏”。
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不平衡,有的诸侯国迅速崛起,诸侯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一些王公大臣不再遵守周天子制订的制度,彻底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礼乐制,自然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伴随着礼乐制的衰退,一种新颖的音乐开始星期,这种新音乐就是“郑卫之音”。
从字面上理解,“郑卫之音”就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郑国和卫国原市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所谓“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保留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或者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根据《诗经》中的记载,这种音乐的风格应该是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较多保留了商代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的特征,比较富于浪漫气息。
二、音乐形式1、乐舞(见教材23页)2、歌唱歌唱在古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几乎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爱好,但所唱的歌不同。
因为歌唱与庶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周代统治着为考察民情而设有“采风”制度,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作的歌词“雅”,在春秋时期,经过一些人的选择形成“诗三百”的集子,后世称为《诗经》。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诗经》分为三大类:《风》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它直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智慧和才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些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
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新颖。
代表性作品《关雎》、《伐檀》等。
《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多为朝廷宴饮之乐,小雅是个人抒情之作,其中许多作品是贵族创作的讽刺歌曲,有的是对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揭露,有的是批评国政、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人的痛苦,而大雅作品一般都是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
《颂》共40篇,是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颂就是歌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形式千篇一律、语言晦涩难懂。
《颂》无韵,有学者认为它的节奏是悠长的。
《诗经》的作用《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
《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诗经》的作者《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
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
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一说王者采诗。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
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
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
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
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
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
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
《楚辞》楚辞这个词有两个含义:其一,《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屈原的《九歌》、《招魂》、《天问》、《离骚》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
其二,“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它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出国的历史、风格、音乐、方言进行创作,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作品。
楚国的音乐文化属于巫系统,是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在《楚辞》中最能体现这种体裁特色的作品是《九歌》。
《九歌》原始础国民间在祭祀时所唱的一套歌曲,后来由屈原进行了加工和整理,收录于《楚辞》之中。
《九歌》共有11首歌曲。
在古代“九”是满数,泛指多的意思。
它们依着祭祀不同的神鬼,具有不同的标题。
《九歌》虽然是祭祀神仙的歌曲,但风格完全没有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和挚热的感情。
从书中节选的例子可以看出,它的句法是参差错落的,可以想象其音乐应该是生动活泼、旋律性强,并且富有激情的。
《楚辞》的艺术成就极高,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战国时期民间音乐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3、说唱音乐的远祖——《成相篇》《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这是一篇通俗的歌词,它的形式很是引起后世的注意。
一般认为,它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的唱词。
《成相篇》的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的君主政治,这个相当长的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
包含着同一个节奏的56次反复,它的节奏形式绝大多数是:XX X |XX X |XX XX |XX X |XX XX |XX XX |XX X |这是以相为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
“相”是用几尺长的粗竹筒制成的乐器,奏起来用两手捧着舂击地面,打出节奏。
《成相篇》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其作者荀子是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有关荀子我们在儒家的音乐思想中将做仔细的介绍。
三、乐器、器乐、乐律1、八音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就是按照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教材30页)2、编钟西周的编钟已经有8个钟一套的,其中有6个音可以在一个钟体内奏出小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