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逻辑推理课教学策略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逻辑推理课”课堂教学策略

一、策略构想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推理,是人们在已有知识所形成的判断的基础上,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科学思维过程。从二者的含义中我们可以得出逻辑推理就是“当人类听到别人陈述的事情时,大脑开始历经复杂的讯号处理及过滤,并将信息元素经过神经元迅速的触发并收集相关信息,这个过程便是超感知能力。之后由经验累积学习到的语言基础进行语言的处理及判断,找出正确的事件逻辑”。换一句话来说,把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就是逻辑推理。其思维过程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活动。具体到小学科学课型上来说,逻辑推理课就是一种用既得的知识推出新知识的课型。通过此类课型的学习,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纵观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就会发现,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的难度体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要求,而且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高年级中这类课型明显居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形成“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的科学态度。

推理有两个阶段:

低级阶段:察觉事出有因,且能感觉到它有因果关系;能有所得的资料作出分类,整理出规则;能依据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解释资料。

高级阶段:能将观测所得资料做一概括性的整理,提出看法或想法来解释资料;能将提出的(想法)客观地经历资料的考验,来决定取舍。

本策略的制定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探究——体验”课堂教学策略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获得的感知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模拟、实验、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在头脑中经过抽象思维,最后形成理性的认识。

二、策略流程

一个推理活动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1.既得事实 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呈现事实,提出问题,明确推理主题。

操作要领:创设氛围,搜集、呈现事实信息,引发问题。

2.逻辑推理 提出假设

学习目标:整理事实,思维推理,提出假设性结论。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根据搜集、整理的事实资料展开讨论,进行初步的、合理的思维推理,提出假设性的结论。

3.

设计实验 模拟验证

呈现事实

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设计实验,模拟验证,得出初步结论。

操作要领:依据假设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模拟验证,或根据资料来分析、说明、归纳出结论。

4.对比辨析总结提升

学习目标:比对结论,尊重事实,得出科学结论。

操作要领:在全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综合,引导学生分析逻辑推理过程中的科学与失误之处,并结合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推理方法。

三.策略解读

1.既得事实提出问题

学生的事实储备,是学生进行推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在进行逻辑推理之前,要让学生拥有大量的相关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分析、推理、判断的前提和基础,除教材提供的事实外,还要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获取更多的事实发现,为下一步的推理活动提供更为充分的事实。所以,既得事实包括教材中设计的引发问题的信息和学生已有的相关客观存在的信息。

科学探究活动具有探索性、继承性和连续性。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劳动是社会的一般劳动,这种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牛顿也曾讲到:“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这里“前人的劳动”和“巨人们的肩膀”都是指科学研究要熟悉、借鉴前人的劳动成果,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中受到启发,拓宽思路。学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而教材只是引导、启发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

载体,这个载体上的知识是经过选择之后的有针对性的一些内容,是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认识事物的,是“前人的劳动”和“巨人们的肩膀”。

其实,每个学生在未进入校门之前已经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丰富的认识,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他们的感官直接得到的,或许比教材中的更加生动、形象。所以,将教材中引发问题的信息与学生已有的信息充分结合起来,会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当中,也更容易、更迅速地明确探究的主题。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因地区差异、学生差异、教师个性差异等因素,对于以上两类信息可以选择使用。原则就是接近学生实际,快速切入主题。

(2)要注意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选择恰当地导课方式,如就当时当地的环境引入对信息的搜集等。

(3)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才能去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2.逻辑推理提出假设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根据推理前提的数量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它的前因后果明显。间接推理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提推理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类。

(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已知的、较为一般性的前提出发,推导出一个较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这种推理的思维过程的特点,就是由一般推向特殊,

以一般性的知识作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即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例如:昆虫有六条腿,蝴蝶是昆虫,所以它有六条腿;蜘蛛有八条腿,所以蜘蛛不是昆虫。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的情况,推出关于该类事物的整体性结论的推理。它是由一系列个别性的知识,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思维进程的方向和演绎推理恰好相反,它是由个别推知一般。即从特殊的前提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蚂蚁是昆虫,有六条腿;蜻蜓是昆虫,有六条腿,蟋蟀是昆虫,有六条腿……所以,昆虫有六条腿。

(3)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进而推论另一属性也相同或相似,或者,根据某类事物的许多现象都有某种属性,推论该类事物的另一对象也有这种属性的推理形式。即启发学生依据事实、由此及彼地进行推理,认识事物。即从特殊的前提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或从一般前提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学生认识了水的性质之后,让学生利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性质。学生就会利用认识水的方法研究得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无形状透明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或教学设计思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推理方式。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启发学生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与前面提出问题过程的重复,是将上面的问题在重新发给学生,如果两个环节联系紧密,这个过程即可省略。

(2)学生思考。即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对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用恰当的模拟演示来帮助学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