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

二、货币政策应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关联。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汇率等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量,也通过信贷投向影响实体经济的结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等,对货币政策传导有直接影响。随着产业发展、城乡融合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正出现两个重要变化(图2):一是第三产业中金融和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在2009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占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降至2009年的10.3%,未来可能进一步降至10%以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则从1978年的4. 1%升至2009年的10.7%,未来可能继续上升。二是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即将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6.3%,比2008年下降1.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3.4%,比2008年上升1.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8%。照此速度,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将超过第二产业,但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尚需时日。

图2:GDP构成的产业结构(1978-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0)。

对货币政策而言,值得关注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理论上,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支付习惯、财政金融制度等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产业结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不同,各国货币流通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且波动性较大。就产业结构而言,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各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迅速下降一般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产业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尤其是以农业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和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动往往伴随货币流通速度的显著下降。韩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在1978-2005年间均出现类似情况。如韩国农业

占GDP 的比重从1978 年约20%降至2001 年的4.34%,同期货币流通速度从约3.1降至1.3。同期日本和美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其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不大[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M1和M2的流通速度分别从1985年的1.73和2.70降至2010年的0.55和1.49(图3),除市场化、货币化、金融深化外,产业结构变动也是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工业部门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使得生产周期长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第二产业企业不断增多,其资金周转较慢且资金占用较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放慢。

图3:中国货币流通速度(1985-2010)

数据来源:CEIC。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且错综复杂,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考察和计算,但总体上看,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和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不大可能继续大幅下降。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逐步上升和金融深化,流通速度有可能趋于稳定,并存在一些导致其略有上升的动力。

首先,第三产业生产周期相对较短,资本有机构成不如工业制造业高,资金占用量较少且周转快。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第三产业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的占比为49.1%,比2007年末提高3.88个百分点,但扣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外的其他第三产业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的占比为

21.7%,与2007年末持平,显示相对于第二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而言,第三产业中长期信贷需求增长较慢。因此,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有可能加快货币流通。

其次,市场化和货币化程度已超过30年,社会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市场细分程度提高,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增多,生产效率较高,每单位GDP产出需要的货币量将趋于下降,带动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最后,金融业自身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从2002年的35.9%上升至2010年的55.1%,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直接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

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电子货币、信用卡支付等日益增多,个人和企业可以选择更加多样灵活的支付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数量和时间。同时,居民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财产性资产增多,持币愿望降低,也会推动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

货币流通速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流通速度趋稳甚至略升的态势将会给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带来以下影响:一是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关系可能更加明确。货币流通速度趋稳,意味着一定数量的货币供应实现GDP的水平波动性下降,有利于增强货币扩张或收缩影响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但也要求货币供应量的数量目标更加精准,以免超过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为此,应更加关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密切监测分析和把握其发展趋势,这对合理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十分必要。二是等量货币可能对应更高的通胀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趋于平稳,意味着过去那种即使存在持续和大量的货币投放和信贷扩张,通胀水平短期内仍能保持平稳的局面将不复存在,通胀对货币条件将更加敏感,货币调控需要更加充分地考虑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关系。三是有必要审视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利弊和替代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间接调控的实施效果日益受到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制约,应考虑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应性,研究转向通胀目标制和以基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1980-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效应进行测度,对三者计算所得的变化效应值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因果关系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钱纳里和塞尔昆构建的半对数模型进行改进,实证分析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得到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出口贸易结构的结论。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半对数模型 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不仅要受到需求结构、技术进步等内部因素影响,还要受到对外贸易、FDI 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结构转换时机的恰当选择和途径,对促进该国产业结构优化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作为最大的经济转型体,其对外贸易规模一直在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8671.2亿美元,平均增长16.13%,其增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8.27%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也随之急剧提升,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位。对外贸易额增长的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初级产品进出口额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是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有影响,影响程度多大?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 的意义。 文献综述 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特别提到,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产业经济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最新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用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放宽民间金融资本投资途径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从我国当前的研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的相关研究不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看,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包含了三种实现方式,即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前提,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级目标,在实现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后,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即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内在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路径和实现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并解决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体系对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作用最主要的体现在它能够支持产业选择,特别是在进行产业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方面。根据金融支持的主体不同,我们将金融支持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 (一)政策性金融 (二)市场化金融 与政策性金融政策支持不同,市场化的金融政策是依据市场自主机制进行市场化的选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依照市场规则,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会获取更多

的资本。如果市场性金融选择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可能导致市场化金融支持进行产业选择的失败。在现实操作中,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机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市场性选择虽然对于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单一的市场化配置容易削弱金融支持的作用,导致部分处于幼稚期的潜力产业获得市场化金融支持的机会很小甚至不可能获得支持,因此,要发挥市场化金融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加促进金融系统对产业选择的支持作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途径 (一)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 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是指金融资源通过初次配置能够实现产业的选择,通过二次配置则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通过这两次配置过程,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的路径就是在前两次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高级化目标的实现。通常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含义。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面临着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产业的发展需要由资源推动过渡到创新驱动上去,这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转换。同时,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持一般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到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另外,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技术创新活动,这就使得金融支持的地位更加凸显。 结语

最新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 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并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在两者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开放结构 一国的产业结构不应是一种封闭结构。各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主要体现在一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重组和整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际因素,而国际贸易则是国际因素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通道”。 一、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贸易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形式 1.进口

借助于进口产品来开拓国内市场, 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时, 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出口该产品, 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 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2.出口 即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 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做法为: 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 形成国内市场, 以此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 便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 进一步出口有关技术和输出资本。当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再把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打回本国市场, 以此促进国内这一产业的收缩, 乃至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该国的产业结构便不断发生变动, 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 3.贸易二元化 一国既需要由出口产业,也需要有不出口的产业,这样国内产业结构才能均衡发展。同时,一国的出口产业会对不出口的产业产生影响。 综上,国际贸易能有效调整产业间各种耦合方式, 提高产业协调性, 强化结构聚合效应。 (二)产业结构影响国际贸易的形式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4719888.html,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作者:李承泽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2期 摘要:在现代资源配置中金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着其他部 门进行转移从而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从量的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其次是从质上促进了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化。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论证。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生产要素转移 传统的产业结构随着金融行业的融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要素有限服务于金融部门,造成了农业产业资金的短缺,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着劳动力与资本发展之间边际成本率的不同。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下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市场对于产业优化转型的作用分析 金融市场能够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部门进行有关调节,能够进行资源分配,从短期来看,非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暂时不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金融发展水平会使得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分配,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水平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此方式来影响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力的分配结构。 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抑制要素市场发展的扭曲,由于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金融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又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对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非农产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通过资本积累的实现做到了降低资金使用的成本。金融的发展对于非农部门产值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在非农与农业部门之中的推动作用上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劳动力要素短期内在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难以实现并且这一发展差距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扩大。 金融的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金融资金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改造过程,加速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促进产业发展的高级化与合理化。 二、利用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的发挥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成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产业政策的导向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效率,产业政策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大量社会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政策之间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有效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合理的产业政策应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全面的把握。只有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与动因有了充分认识,才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有效产业政策的指导。 https://www.360docs.net/doc/6f4719888.html,编辑。 一、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和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配置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进入全面调整和转型阶段。“八五”期间,由于产业政策领域各项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仍然是最薄弱环节,基础脆弱,不能满足需求;基

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仍未解除;轻纺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等等。据此,《“九五”纲要》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高轻纺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000年10月11日****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政策效果 调整产业结构一直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针对重型化产业结构的弊端,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先发展轻纺产业、调整重工业结构作为政策的重点。直至“八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仍以此为主要目标。随着政策的倾斜及国外直接投资进入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具备了相当技术基础的传统轻纺工业和家电行业,使轻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观。同时,工业品出口迅速增长,我国也就此告别了“短缺经济”,进入了供给充足、市场繁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三大产业(二)

三大产业(二)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所达到的高度也越高。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化过程,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化的过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的过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表格中提到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讲解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要从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两个角度实行。讲成绩如下表格: 通过图表能够看出,中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变化幅度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基本上表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是变化的。我们在小范围做的调查与社会大环境的情况是协调一致的。这使我们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正在拉近。其次,指出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框题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讲第一点意义之前,媒体显示:没有人是贫困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 通过大屏幕上的至理名言,使学生明白: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知识是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转播离不开教育,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如同知识对个人的作用一样重要。 要求学生们以第三产业中的教育产业为例(能够引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论证第一点意义。(注: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即能够讲清第一点意义,又可使学生理解到知识的魅力与力量,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师总结时,既能够举出瓦特、爱迪生等个人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贡献的例子,又能够举出韩国、日本等国家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例子。 在讲第二点意义之前,先拿出一道讨论题要求同学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分析出第二点意义。讨论题是:我国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经济生活贫困窘迫,但社会的犯罪率比较低。现在生活富裕了,但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犯罪率居高不下,据调查犯罪分子中刑事犯罪分子绝大部分都是无业人员。你认为犯罪与就业相关系吗?是一种什么关系?根据中国当前农业现有1.2亿剩余劳动力,城镇有大量下岗工人的国情,应该把这

论产业结构对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09统计一班李榕邹哲渝王力维【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92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 软件,研究三大产业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GDP、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西方经济理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 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

日本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

日本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 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其对外贸易成为了带动日本经济战后复苏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在从1981年至2010年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断,日本也面临了汇率、产业结构升级等压力与挑战,其对外贸易却连续30年保持顺差状态。然而,根据日本财务省于2012年1月25日的公告,日本2011年贸易赤字2.493万亿日元,为30年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日本在2011年3月经历了9.0级的地震与海啸袭击,造成了大量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在通信、运输、安保等方面对日本贸易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之而来的核泄漏事件更令日本的出口情况雪上加霜,大量出口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就此破产;其次,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日元的持续升值也导致了日本的出口压力增大,全球经济形势低迷,需求萎缩使得日本外贸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除上述原因之外,日本贸易逆差情况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间的关联作用及对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废墟上开展经济建设,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极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日本经济今日的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1.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的产业结构调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为了恢复战后疲软的经济,首先制订了恢复煤炭业等能源工业和钢铁业的产业结构政策。在50年代左右,其能源产业、机械零部件产业、电子工业、合成纤维产业在日本政策倾斜之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产业政策重心调整至重化学工业,1960至1970年间其重化学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上升了近200%。同时机械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1955年的15%增加至1970年的32.3%。1970年后,日本在产业政策的调整上加大对计算机产业,电子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对这类企业从研发到销售推广到出口关税等方面均给于最大程度的优惠和补贴,并且出台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

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摘要】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决定国际贸易的方向和生产方式,而国际贸易则反映了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是说本国的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本国贸易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上,所以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本国的贸易及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下以我过来谈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商品结构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从概念可以看出一国的产业结构对该国经济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其良好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总量的增长,更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变动,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一国的产业结构不应是一种封闭结构。各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主要体现在一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重组和整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际因素,而国际贸易则是国际因素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最直接的因素。 一、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因素分析 (一)对外贸易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形式 1.进口

借助于进口产品来开拓国内市场, 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 到一定程度, 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时, 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出口该产品, 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 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2.出口 即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 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 品出口,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做法为: 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 形成国内市场, 以此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 便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 进一步出口有关技术和输出资本。当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再把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打回本国市场, 以此促进 国内这一产业的收缩, 乃至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该国的产业结构便不断发生变动, 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 (二)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贸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较弱,以资源配置功能为主。20世纪80 年代,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逐步增强,但资源配置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90年代 以后,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大幅度增强,资源配置逐步成为次要功能,出口作为重 要的需求因素,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消费等国内需求拉动,改革开放 以后,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极大地提高从1978年的7%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 黄茂兴 李军军 内容提要:为了保证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技术上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并不是什么样的技术都可以担当起来的,应针对不同省域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待选技术系统在省域内能力储量的积累程度,来选择合适技术。省域经济增长是与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的,而技术选择效果又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在研究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以199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例,分析了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通过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关键词:技术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 省域 经济增长 * 黄茂兴、李军军,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邮政编码:350108,电子信箱:hmx2001007@https://www.360docs.net/doc/6f4719888.html, ,ljjmail box @163.c om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 C790018)、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07R0029)和福建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B04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睿智的评论和宝贵的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创造了技术,技术又伴随着人类的延续而发展。技术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渗透于生产过程之中,而且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技术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开发所需经费投入日益增长, 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目标,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对发展哪些技术做出选择。选择那些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强盛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予以优先发展、推广和应用,已被公认是一项保障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的战略性措施。所谓技术选择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技术路线、技术方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可以说,技术选择已成为国家、地区、部门直至企业赢得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选择往往是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技术政策的核心,是夺取技术优势的前提。 技术选择问题首先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20世纪40—50年代,世界经济从复兴期进入增长期,发展中国家为了缩短他们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试图通过沿袭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过程来达到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技术的发展需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环境条件相适应,否则事与愿违。发达国家使用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移植到一些国家后,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出现负效果。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技术发展道路,选择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受资金、技术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不 143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 标 ‘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人均GDP (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00-1200 初期 工业化阶段 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 7200-10800 高级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居民消费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三大产业的发展与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保险学院2002级一班 王维(40205005) 傅立立(40205027)

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保险学院2002级一班 王维(40205005)傅立立(40205027) 【提要】本文通过对三大产业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定量的角度探求三大产业分别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入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经济计量模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可决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密切相关。然而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组成的,但是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影响各不相同。而对三者影响程度进行数量分析,以期用函数关系精确表达三者各自的影响,就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具体数据如下: Y X1 X2 X3 1987 884.4 3204.3 5251.6 3506.6 1988 1103.98 3831 6587.2 4510.1 1989 1210.95 4228 7278 5403.2 1990 1278.89 5017 7717.4 5813.5 1991 1453.81 5288.6 9102.2 7227 1992 1671.73 5800 11699.5 9138.6 1993 2110.81 6882.1 16428.5 11323.8 1994 2851.34 9457.2 22372.2 14930 1995 3537.57 11993 28537.9 17947.2 1996 3919.47 13844.2 33612.9 20427.5 1997 4185.64 14211.2 37222.7 23028.7 1998 4331.6 14552.4 38619.3 25173.5 1999 4615.9 14472 40557.8 27037.7 2000 4998 14628.2 44935.3 29904.6 2001 5309 15411.8 48750 33153 2002 6029.88 16117.3 52980.2 36074.8 2003 6510.94 17092.1 61274.1 38885.7 Y: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平均每人全年)(单位:元) X1:第一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X2:第二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我们可以得到Y与X1 X2 X3的散点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