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文本格式(表格式)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教案(文本+表格式)2篇(教学设计)科学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文本+表格式(教学设计)2篇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教案(第一篇)2.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生物体的细胞?有什么新发现?学生1:我观察了叶肉细胞标本,发现叶肉细胞是一个个不规则的六边形,里面有绿色的球形小颗粒,有大泡泡。
学生2:我观察了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标本,发现细胞是透明的,呈边缘整齐的扁平状。
主持人: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3:我发现不同的生物细胞形状不同。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研讨汇报。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完成科学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因为概念的建构,需要建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所以需要让学生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标本。
但考虑到既要让学生观察,又要记录,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安排2人一组,可以提高合作效率。
另外,挑选部分典型的图示让学生画在黑板上,既是对其他学生的范例,也便于对细胞形态的交流。
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教学设计(第二篇)【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5课。
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观察多种生物细胞的过程中,了解生物体与细胞的关系及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生物是否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第二部分探索,观察比较动物、植物、人体等几类典型生物体的细胞结构。
第三部分研讨,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不同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各不相同。
第四部分拓展,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还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学生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后,探索细胞的第二课。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
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已经被打开,渴望观察更多的生物体是否也有细胞结构,对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体细胞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建构起“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概念,以及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也都不一样,而且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语文 荷叶-母亲 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
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悟荷:体会情感(教学时长:预计11分钟;问答法)
1.悟荷,感内核情感
【教师引导】:同学们,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让我们再次回到散文诗标题《荷叶·母亲》。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荷叶和母亲之间有什么联系?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是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预设】:由荷叶保护红莲联想到母亲爱护孩子。
【板书】:荷叶保护红莲联想母亲爱护孩子
2.悟荷,析写作手法
【教师追问】: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
【预设】: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师:是的,同学们,由荷叶保护红莲,我们可以联系到母亲爱护孩子,这就是借物喻人,这就是母亲给我们深深的爱啊。
【教师提问】:最后一段中,“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预设】:“心中的雨点”指的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坎坷。
因为只有母亲是在我们遇到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与困难坎坷时,会无条件保护我们的人。
拓展总结学习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仿写结尾句。
“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除了你,谁是__________。
”
1.教师示范
2.学生写作。
3.交流、评议、展示。
作
业设计课下写一写“你的父母护佑你的温暖情景”(要求:1.真情实感 2.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教学
围绕单元导语、旁批、阅读提示、插图、注释、补白六个助读材料在自读课文中的利用进行反思,谈谈成功与不足之处。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文本+表格式)2篇(教学设计)科学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文本+表格式(教学设计)2篇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第一篇)索与研讨实验帮助卡。
)我们学习过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制作,大家思考一下,制作微小生物装片的步骤是一样的吗?是否需要调整呢?2.交流:如何根据所学的内容制作微小生物的装片呢?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制作微小生物的装片需要哪些材料?学生1:我认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纱布、载玻片、溪水、滴管、镊子、盖玻片、吸水纸。
主持人:应该如何制作玻片?学生2:我认为实验步骤为:①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溪水;②用镊子夹取盖玻片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③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主持人: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3:我认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①四人一组,合理分配任务;②制作完玻片标本后,将实验器材归位。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按照研讨出来的方案,制作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
探索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过渡:相信通过合作,大家都完成了玻片标本的制作!现在请大家开始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秘密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生物的装片学生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的生物画下来,要有初步的轮廓,要有比较典型的局部特征,配上文字说明或符号。
个环节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旨在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确定属于微小生物的部分,并能进一步确认微小生物的种类或者名称。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1:我观察到了变形虫和草履虫。
变形虫的形状不规则,有细胞核;草履虫像草鞋底、体表有纤毛。
学生2:我观察到了衣藻,它有叶绿体和长长的触须,呈椭圆形。
主持人:你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学生3:它们都由细胞组成,需要吃食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观察到了几种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并说明你们是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
科学《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文本+表格式)2篇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文本+表格式(教学设计)2篇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第一篇)学生1:我认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因为我发现图中地球沿着箭头的方向运动,而箭头的方向就是逆时针方向。
主持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2:我认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因为我发现图片中地球公转一周经历了春夏秋冬,刚好是一年。
主持人: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学生3:我认为不会改变,因为我发现图片中的地轴倾斜方向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主持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怎样的?学生4:我认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因为图片中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小结: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总是不变;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探索二: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过渡: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都很强。
那么,你们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在自转和公转吗?(预设:能。
)2.引导: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模拟地球同时在自转和公转的办法。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提问: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吗?(预设: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实验方案、更改实验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如: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并用铁丝穿过小球做地轴。
然后在场地中心放一个灯泡,在灯泡周围画出一个椭圆形轨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状态,可以立即输入所学,也能立即讨论疑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与速度,也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为准确全面了解地球公转特征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特点后,可能只是记住了抽象的信息点,本次模拟实验就是让学生建构一个包含各种信息的整体地球运动模型,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
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个性化教学计划表学生姓名: 年级: 初一学科: 语文任课老师: 学习顾问: 月份: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理解《世说新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了解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3.分析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4.能够流畅背诵《世说新语》二则5.探讨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特点。
6.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包括词汇、句式和语法结构。
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引导他们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
2.《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名士风度,这些背景知识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3.了解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并能迅速说出4.背诵《世说新语》二则1.课前准备:2. 1.多媒体课件3. 2.有关《世说新语》二则的视频:如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料、《世说新语》视频朗诵等4.教学过程:5.一、导入设计:6.简介《世说新语》和刘义庆,即讨论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二、逐句讲解:1.同学们阅读原文和现代汉语翻译。
2.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解释文本,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理解。
(1)《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赏析:《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放大镜》教案(文本+表格式)2篇(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文本式+表格式(教学设计)2篇1.1 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知道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难点:自制放大镜并检验其放大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聚焦1.活动: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2.导入: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预设:放大镜、显微镜……)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放大镜)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不同的镜片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学生1: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Amazing animals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mazing animals 》
单元备课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
围绕单元主题,深挖各课时话题,在单元大任务“Amazing animals”的统领下,划分成三个活动,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明确单元总目标和课时分目标,设计问题解决的任务清单(任务1:谈论宠物和野生动物,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任务2:知道动物的神奇之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任务3:了解海洋动物的独特之处,敬畏大自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并以任务解决所需要的时间划分课时内
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mazing animals》
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mazing animals》
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mazing animals》
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Unit 3 Amazing animals
Part A Letters and sounds
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mazing animals》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mazing animals》
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mazing animals》
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2024年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通用(6篇)
2024年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通用(6篇)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篇一1、会认“啦、梅、蛙、睡”等11个生字。
掌握“虫字旁”和“目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养成“边读边考虑”的阅读习惯。
3、借助儿歌理解小鸡、小鸭、小狗以及小马四种动物爪子〔蹄〕的不同形状,理解青蛙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的特点。
1、开展画手印的游戏。
教师谈话:“小朋友爱画画吗?上课前,教师先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在白纸上画一画自己的小手掌印。
”〔共画三幅手掌印:1、五指并拢:2、五指张开;3、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
〕2、揭题谈话:冬天下雪了,大雪像厚厚的被子盖在大地上,瞧,这就是雪后的大地!〔出示雪景图片〕在这美丽的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学生读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3、鼓励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教师板书问题概要:1、谁?2、为什么?〕1、初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对课文;2边读边考虑上述两个问题。
〔2〕读后反响,结合训练:1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板画动物图片〕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a、雪地里来了小画家。
b、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理解词语:“一群”积累新词:“三五成群”〕2、再读探究。
过渡语:小朋友的学习还真有效率!接下来请大家再一次去读读课文,要求还是边读边考虑,想一想: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考虑。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学习成果。
〔3〕读读议议,感悟理解。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从不同方面说说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2、重点句朗读指导:第三句话读时稍快,语调有起伏。
第四句话朗读时突出“几步就成”。
3、讨论一:小动物们为什么能画出不同的画面呢?〔学生联络课前游戏说一说,完成文后练习“读读连连”。
〕4、讨论二:为什么小青蛙不参加画画呢?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出示以下句段,进展阅读拓展。
冬天到了,天气寒冷。
6.《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4、大家都听到了秋雨的喇叭声,都在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冬了,拿起书,跟着老师把这一段 来读一读。引读课文。
5、秋天的雨真好,他吹起小喇叭,让我们提前做准备迎接冬天,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 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 了。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表演朗读。(设计意图:扮演角色,走进文本,体会秋天的乐趣。)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学习。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想课外延伸,主动去收集资料,扩展知识面,使课堂上学生有话说。并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读、个别读、赛读等使得课堂上书声朗朗,学生学的兴高采烈。感觉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确是能够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准备演谁,就把文中描写他的句子再来用心的多读几遍。
(3)师生合作表演第四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 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 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在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在脑海中构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
一、课程信息
1.1 课程名称
1.2 课程学分
1.3 授课对象
1.4 课程时长
1.5 课程目标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2.2 技能目标
2.3 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
3.1 知识重点
3.2 技能重点
3.3 情感重点
四、教学内容
4.1 知识内容
4.2 技能内容
4.3 情感内容
五、教学方法
5.1 知识教学方法
5.2 技能教学方法
5.3 情感教学方法
六、教学时长安排
6.1 整体课时安排
6.2 每节课时具体内容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7.1 评价方式
7.2 评价标准
7.3 反馈方式
八、教学资源准备
8.1 教学工具
8.2 教学材料
8.3 教学环境
九、教学辅助手段
9.1 多媒体辅助
9.2 演示实例
9.3 实地实践
十、教学后续
10.1 教学延伸
10.2 教学复习
10.3 学生反馈
十一、教学安全环保
11.1 教学安全
11.2 环保措施
以上是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该模板用于规划和组织课程教学活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不同的项目,以便教师能够系统地思考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个模板可以帮助教师详细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删减或添加内容,以满足不同课程和班级的需求。
2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表格式)
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
引导学生根据“河、树、鸟、人”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研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句,并适当合理展开想象,自由地说自由地议,体会作者“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的由来。
板块六体会寓意说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作者赞美、留恋。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12分钟
板块三聚焦南国美景样样有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暇、抛”等11个生字,理解“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1.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重难点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暇、抛”等11个生字,理解“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1.思。
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或许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个性朗读)
九年级语文《溜索》教学设计(表格式)
新
知
探
究
一、认识作者
他,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他,是当代著名作家、编剧。首部短篇小说《棋王》一经发表,就以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震动文坛。他,就是阿城,原名钟阿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笔记小说《溜索》就是他的著作。
单元导读: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2.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写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怒江的故事。
四、关注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点
1.细读课后阅读提示,圈画关键信息。
2.结合初次阅读的体会,明确本课阅读关注点。
(1)环境的奇险和人物的英雄本色。(2)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考究。
五、借助旁批,阅读文本
(一)环境的奇险
旁批1:起笔突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课堂展示:
原句: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三)简练的语言
1.阅读提示:小说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阅读时要注意品味。
旁批2: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文中处处可见。仔细品味。
2.深读文本,找出能体现小说语言简洁凝练的相关词、句并鉴赏。
科学《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案(文本+表格式)2篇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文本+表格式(教学设计)2篇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案(第一篇)量。
(板书: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能等导入,再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分析我们用于出行和使用的物品1.过渡:不同家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可能不一样,常用交通工具主要有自行车、电动车、燃油车等,这些工具的使用都需要能量。
它们的能量表现形式和来源分别是什么?能否再生?需要付出怎样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接下来大家分组进行活动。
2.布置任务:课件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依据资料内容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交通工具的能量表现形式和来源分别是什么?分组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交流生活中用于出行和使用的物品的能量来源,知道能源可分为“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后的危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在对能源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等。
能否再生?它们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又是怎样的呢?学生1:自行车的能量表现形式是生物能,来源是人力,可再生,无经济成本,无环境代价。
学生2: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能量表现形式是电能,来源是电池,不可再生,百公里的经济成本大约分别是2元和10元,环境代价是废旧电池。
学生3:燃油车的能量表现形式是化学能,来源是燃油,不可再生,百公里的经济成本大约为56元,环境代价是尾气污染。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布置任务:小组讨论,整理家庭主要物品的能量形式,填写班级记录表。
5.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里都使用了哪些能源?(预设: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等。
)想一想,能量之间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转换?(预设:电风扇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电饭锅将电能转换为热能;……)【设计意图】对家庭中用于出行和使用的物品展开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对能量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等名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来看待能量。
12.《祝福》教学设计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
这时候是女人们最忙的时候。
1、速读课文,按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序幕(1-2)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3-33)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112)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本文采取了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结构上: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梳理祥林嫂的一生,总结祥林嫂的相关事件以及身边的人对她的态度。
(表格呈现)
分析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补充答题技巧:。
《百合花》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设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少教多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少教多学练
习巩固总结归纳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学有所获,掌握考点。
归纳小结
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中说过:“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
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为什么如此?相信大家
读完都有了自己的认识。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身上所体现的军民之情,人性
之美如“百合花”一样开放在我们的心上!
总结内容,回顾所感。
作业布置
文中还有多处细节描写,如衣肩上的破洞、两个干硬的馒头、中秋的月亮等,试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观看同名改编电影《百合花》,比较电影中的情节与小说中的情节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小说中的情节还是电影里的情节,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百
合
花
我——线索人物
革命友情——同乡、手足之情
通讯员—青涩、憨厚、纯真、善良、
英勇无畏、忠诚负责
代表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象
征人情美、人性美
对逝去的年轻生命的祭奠关切、怜惜
新媳妇一美丽、善良、纯真、
娇羞、通情达理
课后反思。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精选.)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伙伴交流的乐趣。
三、识字教学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在国培专题《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策略中》听到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要以浓浓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在“境界。对一篇文本的充分感悟和解读应该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应该充分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空间。因此可以开拓出较为开阔的认知领域,让学生获得对“文学”、“文化”的多重感悟能力,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阐释和鉴赏能力。正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映、衬、萨、沙”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练习组词并巩固识字。
4、书写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感教学法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导入
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而今,扬州实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是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此为实写。
。
8.化用
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日、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
1.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姜夔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宦之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仕途不顺的姜夔四处流寓,曾涉足过扬州、江淮一带,后来又客居湖南。此后寓居湖州达十多年。湖州弁biàn山风景优美,绍熙元年(1190)他正式卜居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遂称他为“白石道人”。
他六十岁之后,还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死后靠朋友吴潜等人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曳裾王门”之省称,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侯门,谄媚逢迎。
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姜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黍离》一诗景、情、意相结合,抒发了强烈而深沉的情感,既悲西周的不可挽回,又悲东周的衰落和令人绝望。通过对人物情态动作的描摹刻画,把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不已。
此诗成了悲悼故国、凭吊前朝的代表作。由此,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三、文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