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解构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优质课件
关键术语:
解构主义旳主要术语和概念:
1)speech/writing----writing/speech; (言语、书写)
Phonocentrism(语音中心主义):
Spoken words are closer to an originating thought than written words. This privileging of speech over writing is a classic feature of logocentrism.
1967年,德里达旳三部主要著作《言语与现象》(
Speech and Phenomenon )、 《论文字学》( Of Grammatology )、 《书写与差别》( Writing and Difference)相继出版,成为解构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旳
标志。
因为特殊旳社会文化背景,解构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知识界 迅速产生震荡,影响涉及哲学、神学、文化学等几乎全部 旳文化领域。而在文学评论界,则同后期罗兰·巴特尔对构 造主义旳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旳解构主义运动,最终在美国形成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 ·哈特曼等为代表旳“耶鲁学派”旳解构主义批评。
Logos: In Greek word, it means Logic (说话、思想、逻辑 、规律、理性). In religion, it means God’s word. It is a term which carries the greatest possible concentration of presence. Everything is the effect of this one cause.
The speech of the great actor, orator(演说家), or politician is thought to possess ‘presence’; it incarnates, so to speak, the speaker’s soul. Writing seems relatively impure and obtrudes its own system in physical marks which have a relative permanence; writing can be repeated ( printed, reprinted, etc.) and this repetition invites interpret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Writing does not need the writer’s presence, but speech always implies an immediate presence. The sounds made by a speaker evaporate(蒸发)in the air and leave no trace,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r to contaminate the originating thought as in writing.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揭示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固定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差异。
解构主义方法论首先质疑认为存在稳定的含义和真实性的观念。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想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或中心固定的意义。
他认为,语言和思想中的意义是通过差异和对立构建起来的。
德里达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是构建意义的基石。
然而,符号不仅仅是指代事物的象征,它们还与其他符号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和语境之间建立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定义了符号的意义,还决定了符号的解释和解读。
解构主义方法论还关注二元对立的存在和相互关系。
德里达认为,这些对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他强调存在言外之意和隐喻,这些隐含元素常常在语言和思想中被忽略或排除。
解构主义方法论的目标是揭示和批判隐含的假设和权力关系。
通过透视语言和思想中的隐含元素,解构主义试图瓦解二元对立、揭示无意识偏见并挑战已有的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试图透过揭示和批判语言和思想中的固定结构和隐含元素,打破二元对立和权力关系,从而推动对话和开放的思考。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
德里达德里达强调文字的作用,主张以“原文字”取代言语的本体性地位。
在形而上学传统中,“言语”优先于“文字”,并被“文字”所依赖,这一观点,被德里达指责为“形而上学言语中心主义”。
通过将本体性观念的“问题化”、“分裂化”、“反稳定化”,即将之“解构”,“在场”的言语被消散了,被包含着“在场”的”不在场”取而代之。
“解构”揭示某一本文内在包含的相互对立的“双重立案”,实现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消解,他所提出的颠倒言语和文字的顺序的观点,暴露了语言永远运动的本质和语词的没有最终、超验中心的性质。
德里达否定任何意义上的中心的存在,只有“活动”存在,存在不断被否定,中心不断转移,其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
德里达秉承解释学的观点,认为作品永远开放,读者的阅读也是创造过程,因此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总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
“分延”(la différance),指的就是这种差异的运动,“分延”不假设任何超本质的、圆满的存在;“分延”产生“自由游戏”,不依赖包括自身在内的任何原则;“分延”一词揭示了“能指”、“所指”的区分的任意性,动摇了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
“播撒”,是文字的固有能力,意味着潜在的不在场;“播撒”不断地、必然地瓦解本文,揭露本文的零乱、松散和重复,宣告本文的不完整。
德里达还提出了本文与本文间的“互为本文性”,即构成本文的语言符号的意义,不仅在本文内通过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对比突现,而且与其他本文中的其他符号关联、突现。
作品没有明确界限,本文间相互播撒、消解。
在人的问题上,德里达提出“人的终结”的观点,提出拒斥主体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提出人的自律性、社会性、历史性;提出对假定的意识的批判;反对传统人本主义的自由史观,驳斥知识和历史的进步;揭露了将哲学建立为“真正科学”的幻想的破灭,哲学与人将一起走向终结。
德里达关于意义本质的观点是怀疑论的、主观论的;他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后出现的问题和内部矛盾的揭露又是大胆的、深刻的、辩证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对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解读与分析打上了强烈的解构主义标记,常常以一种边缘读解的方式,强调文学的颠覆性和反行而上学。
“假定有称作文学的这种东西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结构体,那么,它的开始也就是它的终结,由于与它本身的设置性的某种关系,这就是它的脆弱性,它的缺乏独特性、缺乏客体性。
它的起源问题直接就是它的终结问题。
它的历史的构建就像一个根本未存在过的纪念碑的废墟”,“正是这种乌有的乌有化激发我们对属于文学名义下的一切的兴趣。
本体的经验,不多不少,处于行而上学的边缘。
文学大概就处于一切的边缘,几乎是超越一切,包括其自身。
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或许比世界更有趣。
而如果说它没有界说,这正是文学所传达与所拒绝的东西无法与其他话语所等同的原因。
它永远不会属于科学的、哲学的、会话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批判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批判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对于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旨在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结构,并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批判。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
一、解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解构主义最核心的观点是反对二元对立,即将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往往以对立的形式来思考问题,把一切都二分为对立的对立。
然而,这种对立二元论只是一种简化和片面的思考方式,并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解构主义主张研究语言和概念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在的暗示和条件。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无法逃脱意义的轮廓和内在规则的。
他强调没有绝对的意义存在,一切都是通过语言的符号系统进行解释和理解。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符号系统的运作机制,并挑战传统哲学对事物的二元对立性分析方式。
二、解构主义对近现代哲学批判1. 对存在主义的批判存在主义是近现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个体的存在和意义的主体性。
然而,德里达认为存在主义的主体性概念过于简化,忽略了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他认为存在主义中的自我和自由是被固化和标定的,无法真正逃离语言和符号的束缚。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符号的运作方式,挑战了存在主义关于主体性和自由的观念。
2.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结构主义是近现代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结构和规则对于事物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德里达认为结构主义的观念框架忽略了符号的内在复杂性和多义性。
他指出,符号并非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而是存在于不确定和多义的状态中。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符号的内在复杂性,质疑了结构主义对符号的简化处理。
3.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事实和现象的哲学观点,试图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理解世界。
然而,德里达认为现实主义忽略了语言和符号的作用,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多样性。
他指出,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表达自己的关键工具,但语言也是存在限制和误导的。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潮,对于传统哲学观念和语言学有着重要的冲击和颠覆,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解析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对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在揭示语言和意义的本质上存在局限性,语言并不是一个稳定、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满欺骗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反思语言及其运行方式,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与幻象。
在德里达看来,人类追求意义和真理的历史可以被解构为一系列由二元对立组成的辩证过程。
例如,存在与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中心与边缘等等。
而这些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极端总是被偏重并且占据统治地位。
但这种二元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呢?德里达认为其中包含着隐含或抑制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以及符号系统等因素。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德里达用“漂移”、“补偿”、“根无”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观念。
他试图瓦解现有体系中的中心,并揭示其中个别语意元素之间紧张关系,并提醒我们不要将事物简单地归类或定义为二元对立。
二、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批判形而上学: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固化和死板化的体系,它试图通过对事物属性和定义进行二元化来获取真理。
他指出语言具有无限可塑性和多样性,并通过跳跃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事物属性与存在形态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解构语言和行动:德里达批判了以符号或文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并试图解构他们所包含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语言是建立意义和知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也是混乱和多样化的源头。
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构分析,他揭示了其中各种层次之间含有暗藏意义及内在矛盾。
反思权力机制:德里达关注权力结构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被组织、控制和操纵,使得某些特定群体获得主导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公正和不平等。
德里达解构主义讲义
胡塞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命题是指,那些被视为在场和既定的东西,都只有在从未在场的差异和关系的基础上,才获得了自己的同一性。
这不但说明可能差异和缺席(不在场)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说明世界可能并不是像在场形而上学所想象的那样一板一眼,确定不移。
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揭示出了这一点。
胡塞尔的构造现象学认为,对象和事态的意义并不是作为透明既定的东西一下子为我们所洞见,而需要我们辨认和区分。
要辨认和区分它们必须在现象中有相对的持久性,而不能转瞬即逝。
但是这种持久性本身需要一个它们得以呈现的视域结构。
这个视域结构中的可能性或我们对这事物的种种预期必须与之相符,不相符的则被从视域中排斥,我们实际上是这样来辨认和区分事物的。
视域当然不会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意义是从不断变化的视域及其内容的交织中形成的,胡塞尔把意义的这种创造性形成叫做“构造”。
现象和我们对现象的意识模式都以不断变化的视域为前提。
胡塞尔的这个视域理论其实就意味着不存在事物的常态,因为事物或现象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视域中向我们显现,为我们所把握。
但胡塞尔自己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类意识活生生的现在就是意义的最终所在和基础,视域归根到底是意识的特征,而不是意识非意识的先决条件。
德里达,如果意义在于符号的结构系统而不在于个别主体的意向的话,胡塞尔的主体主义立场是不被接受的。
(Ppt)胡塞尔的观点是言语把这种理想的东西带进了公共领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和最初的发现者共享他的发现。
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
科学和文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的。
(Ppt)德里达肯定胡塞尔意识到语言,尤其是书写的重要性,语言不是被动接受已经构成的真理的物质载体,而是还对真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它将理想对象构成为确定的、不可重复的对象。
同时,他提出疑问,如果语言是真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胡塞尔视为真理起源的意向性的地位就必然是次要的。
德里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大背景解说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
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德里达--解构主义
differance一词翻译为“延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差异,区别,不同”;二是“推迟,延期,延缓”。延 异不是静止的存在物,它不是一个在场的存在,不具有中心 和整体性结构,它是一种散布和播散,象种子一样,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去,它是一个无限区分和推延的过程,一个无 始无终进行着追加和替补的过程。意义不是固定在某个符 号中,而是播散在一连串的能指中意义不是确定的实体,而 是延异的效果,语言是延异的游戏,在延异的游戏中意义通 过联系而不断生成。 德里达力图用这种新的方法论来颠覆在场形而上学,从 而使文字和文本的意义得以无限重建车和扩散
因此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 形式,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 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果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 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弗兰克· 盖里 (Frank Owen Gehry)
二,延异与差异
“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直接性,在场性,当下存在, 排斥差异和距离,这就将共时性和历时性割裂开来,扬共时 性而抑历时性。德里达决心要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和统 一起来,将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起来。 德里达自己创造了一个与difference同根同音的新词语 differance来表达这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同一。他认为差 异不仅体现在空间中,也展示在时间中,差异应该是时间和 空间的连接。
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跳舞的房子” --弗兰克设计
关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哲 学的几点启示 以及解构主义对现代建 筑的影响
Jacques Derrida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解构 主义的代表人物。
雅克·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2年法国高等师范 学院.毕业后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短期的 进修. 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 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 格格不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思 想没有受到主流哲学的重视. 德里达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 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等的 理论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许多传统学 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介绍德里达是法国现代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他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和解构策略。
解构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旨在揭示语言和文化中的隐含权力结构和二元对立。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通过批判性地分析文本,并揭示其中的矛盾和困难,以推翻传统思维方式。
解构的基本原理解构主义的核心原理是否认任何固定的中心或真理。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例如男性/女性、黑/白、真理/谬误等。
他认为这种二元对立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文化和社会结构中。
解构的目标是揭示这些二元对立的内在矛盾,并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变。
解构策略的步骤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文本首先,选择一个要进行解构分析的文本。
这个文本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任何包含较为复杂结构的作品。
2. 定位二元对立在文本中,寻找并确定存在的二元对立。
这些二元对立可以是主题、观点、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等。
3. 辨析矛盾和困难对于每一组二元对立,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其中的矛盾和困难。
德里达认为,固定的二元对立不仅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也掩盖了一些隐含的问题。
4. 揭示第三项在辨析矛盾和困难的基础上,尝试揭示存在于二元对立之外的第三项。
德里达认为,解构的目标是超越二元对立,寻找到隐藏在这些对立之外的可能性。
5. 重构思考方式最后,通过揭示第三项,重构思考方式并提出新的思维模式。
这种新的思考方式超越了固定的二元对立,拓宽了视野,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解构策略的意义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对于文化批评和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揭示二元对立的矛盾和困难,人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方式,开拓思维的边界。
解构策略也帮助人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中的权力结构,并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结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旨在揭示语言和文化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内在矛盾。
通过解构,人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模式,拓宽视野,并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化批评和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提出的由西班牙语翻译家安东尼奥·德里达(Antonio deRibera)的理论,旨在重新定义翻译的角色和目的。
德里达认为,翻译不再是仅仅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而是一种审美性的实践,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原文本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不仅要将原文本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还要使译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可读性,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本的意义。
举例来说,假如要将一篇西班牙语文章翻译成英语,翻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意义,还要考虑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译文能够与原文本的意义相一致。
例如,原文本中的一句话可能表达的是某种宗教的观念,而译文中可能会使用更具有宗教含义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概念。
另外,如果原文本存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译文则可能会使用更简洁的句子结构,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解构主义的思潮。
解构主义是一种对于固有概念和二元对立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哲学方法,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文字的多义性。
在德里达看来,语言和文字的本质是流动不定的,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并颠覆哲学、文化和文本中的固有结构和权力关系。
德里达的生平及思想德里达生于法国阿尔及尔一个犹太裔家庭,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和埃科尔·诺马尔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他于1967年发表了开创性著作《语言与否认》,正式提出了解构主义的概念。
德里达的思想深受荷尔德林、尼采、萨特等哲学家的影响,但同时与传统哲学观念存在根本不同之处。
德里达批评了二元对立、中心论和合理主义等传统哲学观念,并提出了“延迟的逻辑”、“免责性”等关键概念。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解释活动,没有固有含义,注定无法精确地传递真理。
因此,解构主义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并试图揭示二元对立背后的潜在复杂结构。
解构主义的重要观点及影响解构主义反对“元故事”的观念,试图拆解文本中的隐藏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德里达主张文本内部存在着自相矛盾和冲突,读者应该通过不断重塑文本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解构主义强调多样性和辩证性,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单一真理和绝对权威。
在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等领域,解构主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重要作家、艺术家和学者都受到德里达思想的启发,探索文本及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
解构主义挑战了观念之间的界限和层次,并引发了对权力、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新审视。
解构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地位尽管解构主义在上世纪后半叶曾风靡一时,但在当代哲学领域,其地位已经出现较大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解构主义过于强调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解构主义为批判传统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提供了独特视角,仍具有重要意义。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它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固定结构,并突破这些结构的限制,以探索隐含在其中的多样性和矛盾。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构建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流动性,批判单一的意义和正义观念。
解构主义批评方法的核心是“解构”,即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二义性、矛盾和冲突。
解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者的名义观点是“一切都是文本”,这意味着任何事物——包括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政治和历史事件等——都可以被视为语言结构的表达。
通过揭示这些结构中的矛盾和隐含的意义,解构主义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并推动社会变革。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在德里达的著作中有明确表达。
例如,“德丽”的名词解释,这个词是由“德丽”和“美”两个字组成的,德立的名词解释是“没有美丽的女人”。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强调了语言的图像性和多义性。
德里达提倡的解构主义方法在学术研究、文学批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它对传统的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原则主义提出了挑战,并试图打破这些固有的结构,以期达到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化的理解。
然而,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的方法过于抽象和复杂,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
此外,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有时被认为过分强调矛盾和多义性,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中固定结构的矛盾和多义性。
它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以推动社会变革。
虽然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受到争议,但它在学术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法国当代哲学家,他以解构主义思想而闻名。
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提出了“差别”理论,该理论是一种“无限反复”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既有文本的拆解来分析文本的内涵,从而使文本具有新的诠释。
此外,德里达还结合了结构主义和超结构主义的思想,推动了当代文学界的发展。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
在德里达的看法下,文学文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样化的,其内容是由不同的意义和涵义构成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德里达把解构主义文学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结构,二是文学超结构,三是文学概念。
文学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它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文学手法、创作技巧等,有助于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内容。
文学超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文本的概念性构成,它体现了作者
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德里达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不同的意义和涵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进而得出新的结果。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反复解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探索作品背后的真实意义。
总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解读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解构主义——以德里达为例
在此前提下,德里达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观念:一 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 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 痕迹。所以针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 开放性的而且千差万别。任何一个新文本,都与 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互为文本,而过去文本 的痕迹,则通过作者的扬弃而渗入他的作品。互 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 文。
由于作为意义归宿的在场已经不复存在,符 号的确定意义被层层地延异下来,又向四面 八方指涉开去,犹如种子一样到处播撒,因 而它根本没有中心可言。德里达认为播撒是 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远无休止地瓦解 文本,揭露文本的凌乱与重复。
4、关于“替补”
德里达完成了他对于传统二元对立的解构后, 自然而然走上一条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替 补”之路。他所谓替补,实质上是一连串无 休止的语言代替。替补是一种漫无边际的延 伸系列,它使在场持续不断地被延异。
所以说,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我们无需呈现椅子 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迟或延后 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和所指的在场 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是代替它们的语言 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来推迟延缓意义或实 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迟”。对此,德里 达解释说:符号作为实物的替代,具有从属性和临时性。 从属性是因为符号从原始的在场派生而来,并且作为一种 不在场的替补而存在。在指向最终的、缺少在场的运动过 程中,符号仅仅是一个中途调解驿站。 由此推演下去, 德里达得出一个著名结论: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 延的差异游戏。
2、 瓦解二元对立
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中。 在传统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 个鲜明的等级秩序中。 两项对立:言语/文字,自然/文化,男人/女人,灵魂/ 肉体,意识/无意识,理性/疯狂,真理/谬误,先进/落 后,开明/蒙昧,西方/东方,主体/他者,主人/奴隶, 等等。 在每一对立项中,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 位置,它统治着另一项。前者往往优越于后者,是更高层次 上的存在。就是说,它们代表或属于逻各斯,因而也是确立 两者关系的中心、基准,或所谓的“第一原则”。而后者则 以前者为依据,它们显然是一些从属的、负面的、消极的、 第二位的东西。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对西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试图颠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中心主义以及线性思维方式,强调文字、语言和符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及其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以及解构主义思潮在当代哲学领域的意义。
德里达的生平和思想德里达生于法国阿尔及尔地区,在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并成为一名哲学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写与差异》、《论语言的力量》等,这些著作不仅在哲学领域引起了轰动,也影响了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多个领域。
德里达的思想最核心的概念是“征兆”。
他认为语言是征兆系统,其含义并非由外部事物决定,而是通过内部差别和关联来构建。
因此,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无法被固定在某种意义上。
基于这一理论,德里达反对哲学传统中的对立、中心和确凿真理观念。
解构主义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挑战解构主义批判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多元对立,如存在与本质、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等。
德里达认为这些二元对立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在语言符号系统中不断产生意义。
此外,解构主义也挑战了西方哲学中的中心主义。
德里达指出任何一个中心都不可能囊括所有意义,并且中心周围的边缘也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该打破任何一种中心结构。
解构主义在当代哲学领域的影响解构主义思潮在当代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在文本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解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评框架,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符号系统背后的复杂性。
其次,在语言哲学方面,解构主义拓展了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范畴,使我们看到语言并非简单地传递概念或意义,而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多样性的领域。
最后,在政治哲学领域,解构主义提出了“无政治的政治”概念,即批判现存政治制度中的权力结构和话语霸权,并探讨在这种框架下可能存在一种更为民主公正的政治实践。
总之,德里达与解构主义思潮对西方哲学传统提出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挑战,在当代哲学领域仍具有重要意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两大原则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两大原则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两大原则,分别是反对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和继承并批判发展结构主义者的语言学理论。
首先,德里达反对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尤其是在语言学方面。
他反对西方传统社会在语言学方面的“在场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主张存在及其价值就在于它的自我显现,即在场的声音和主体去指涉在场的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德里达认为,事物的在场和非在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事物存在的内在性质,二者在事物的历史运动中表现为融合的状态,因此很难对它们进行区分。
其次,德里达继承了海德格尔用“在场——不在场”的差异取代“在场——不在场”二元对立的思想原则,并批判地发展了结构主义者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约定俗成原则和差异原则。
为了达到“解构”的目的,德里达还自撰了一个词——“延异”。
最后,德里达的核心概念是“解构”,而不是否定或摧毁。
解构不是对存在的某种否定性破坏,而是一种对存在的思考,对形而上学的思考。
它表现为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引言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解构主义思想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以他对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批判性思考而著名,他的解构主义理论质疑了传统哲学和形式主义批评对于固定、正面和中心化的理解,并强调了多元性、差异性和边缘化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应用,包括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批评的贡献。
第一部分:解构主义的基本原理解构主义是一种反传统哲学思维的哲学流派,它批判性地对待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以及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符号是构建思维和理解的基石,但它们本身却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自相矛盾。
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德里达试图揭示并批评这些固定观念的简化方式,以及它们在构建社会和文化中所带来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贡献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对于文本的解读和理解的重新思考。
德里达声称,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是基于一种中心化的理解,即文本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和目的。
然而,德里达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重的、不稳定的,并存在于不同的语境和解释中。
这意味着解构主义者要关注文本表面之下的潜在意义,并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另一个贡献是解构主义对于二元对立概念的质疑。
德里达认为,传统的哲学和文学批评都基于二元对立,如意义/无意义、中心/边缘、自然/文化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对于这些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批评,并强调差异和多元性的存在。
通过解构二元对立概念,德里达试图揭示其内在的不平等和隐含的权力关系。
第三部分: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德里达的观点对于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在解构主义的视野下,一本小说的意义不是固定和确定的,而是多样和不稳定的。
解构主义批评者会关注小说中的语言和符号的多义性,并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解读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除了延迟,延异的另一重要含义是差异。索绪尔认为, 所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理据,纯属任意。不仅如此, 无论能指还是所指,都是一系列的声音差异和概念差 异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并没有内在的一一对立关系, 也没有固定的明显区别。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观 念,有力地支持了德里达的论点。符号任意性打破了 语言符号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换言之,真理的起 源不过是一系列语言符号的象征游戏。所以德里达在 《文字学》中得出结论说:任意性使我们有足够理由 去排除象征符号间的等级秩序和天然隶属关系,“随 着符号的出现,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遇上纯粹的现实 了”。
• 所以说,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我们无需呈现 椅子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 迟或延后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 和所指的在场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 是代替它们的语言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 来推迟延缓意义或实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 的“延迟”。对此,德里达解释说:符号作为实物的 替代,具有从属性和临时性。从属性是因为符号从原 始的在场派生而来,并且作为一种不在场的替补而存 在。在指向最终的、缺少在场的运动过程中,符号仅 仅是一个中途调解驿站。 由此推演下去,德里达得出 一个著名结论: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延的差 异游戏。
发明延异概念
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两部分构成的。现实中 的具体事物在人脑中得到反应和体现,然后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加以 表现。这就产生了结构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两项对立:能指/所指。其 中,能指起主动与支配作用。 传统语言学也认为,所指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 系。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则是言语。能指不仅包括言语,还包括文 字。但是,文字作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表达言语。这 体现了传统哲学重语言、轻文字的观念。对此,美国批评家里奇在 《解构主义批评》中作出准确解释:符号的能指对应指向概念的所 指。也就是说,声音代表着一个完整概念。它们都被人们所意识。 举例来说chair(音标)这个发音所指的就是“椅子“这个反映在人们脑 中的概念。而现实中的椅子实物,并没有在场。
“确实不能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令存在者归 属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规定……‘存在’ 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存在就是存在,而 不是存在者。”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在摧毁或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时,也 存在着一些缺点,这就表现在: 1,海德格尔并没有将这种历史解构策略进行彻底,因为他在 某种程度上仍然未能挖掘西方传统思想在源头上的根本结构 。德里达想要更深刻地追寻西方文化传统在源头上的建构基 础,在观念和语言的相互关系中挖掘出西方一切传统思想和 文化的最终根源。 2,海德格尔无论怎样深刻追寻传统本体论同西方语言之间的 关系,但他没有进一步摧毁作为传统形而上学思想基础的“ 意义”理论及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德里达则要在摧毁 意义理论“二元对立”思维和表达模式的基础上,颠覆与此 紧密相关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
索绪尔
语音是文字的本质, 在语音和书写这一对立 面上,说话是文字的本 质,文字是衍生物。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 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 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但是书写的词 常跟它所表现的口说的词紧密地混在一起,结果篡夺了 主要的作用;人们终于把声音符号的代表看的和这符号 本身一样重要或比它更加重要。”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德里达指出,言说者在说话时,是当下在场的。但是,他的 言语若要别人能够理解,就必须遵循一种普遍的语言规则, 换言之,他作为个体在说话,但表达的句子却代表了普遍的 适用性。正因如此,言说主体的在场等于不在场,他要表达 的意义只存在于说出的话中,在这一点上,言语和文字符号 可以说是等值的,人们并不能期望在言语中理解更多的东西。 一旦言说主体直接在场的优越性被否定,语音中心论的基础 便岌岌可危了。在言说过程中,主体的存在已变得毫无意义, 普遍性的表达抹杀了他的个别性。即使是当场聆听他说话的 人,也不可能在声音飘忽的瞬间把握其意义,声音刺激的是 听者的感官,形成的是感觉,而一切理解则是在对感觉和经 验的反思和体悟之后。
解构主义
雅克· 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 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 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 始人。主要著作有:《人文 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 游戏》、《论文字学》、 《言语和现象》、《文字与 差异》、《论散播》等。德 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 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 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 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 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 语言学理论。
• 由于作为意义归宿的在场已经不复存在,符号 的确定意义被层层地延异下来,又向四面八方 指涉开去,犹如种子一样到处播撒,因而它根 本没有中心可言。德里达认为播撒是一切文字 固有的能力,它永远无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 文本的凌乱与重复。
综述
• 20世纪西方批评史上,解构主义理论有着它独特的贡献。
其一,它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 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 其二,它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 开放性和互文性,为此它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作用。 • 解构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以无中心论反对中心论,这就好比要锯 断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历史主干。形而上学的悖反逻辑并未导致解构思想的 成功,反而使它陷入另一种历史困境,这便是真理虚妄、意义不定以及漫 无边际的任意解释。过分强调语言游戏,无限夸大修辞和隐喻的作用,置 客观实事而不顾,这些都是解构主义多受指责的原因。
解构的溯源
胡塞尔
《几何学起源》探讨的是像几何 学构成物这样的理想对象的可传 达性问题。在这部著作中,胡塞 尔认为,像几何学的构成物这样 的理想对象虽然追根溯源总有一 个个人最先构成它们,但它们本 身是普遍的、不受任何视角和时 空存在的偶然性的局限,因而是 完美无缺的,可以作为任何对象 的范性。正因为它们的这种理想 性,它们可以被任何有理性的人 接受,可以成为一切意识主体的 对象。
中国有哲学吗? 德里达:对中国文化一直非常关心,方方面面都有 兴趣。但是兴趣最大的是汉字的文化,因为汉字不像西 方文字那样对声音亦步亦趋。如是看哲学,它是西方的 传统。哲学能够在中国文化中植根发芽,花开结果?而 且,古代中国有没有哲学呢?我的看法是中国没有哲学。 德里达:西方哲学根子在于本体论的传统,穷究逻 各斯。即使中国的思想传统不叫做哲学,那又有什么关 系?今天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都已不是原 封不动的古老中国文化,而已交织了西方的文化,正像 今天西方的文化里边,也渗透了中国的文化,故中国文 化一样需要西方的解构,一如西方之需要中国。
• “正如胡塞尔所言,正式以这种方式,书写具 有了‘典范性意义’”
《书写与差异》,171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中 提出的 “destruction”一 词,原意为分解、 消解、揭示等等。
“deconstruction”
补充:消除、抹去、反积 淀、分裂、问题化等
“没有海德格尔对问题的提示,我力求要做到的 事情就不可能了。”
“logos”
“逻各斯中心主义”
看 作
“在场的形而上学”
语音中心主义
言语/文字,自然/文化, 男人/女人,灵魂/肉体, 意识/无意识,理性/疯狂, 真理/谬误,先进/落后, 开明/蒙昧,西方/东方, 主体/他者,等等
德里达则认为,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 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对立项之间,还 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他身体力 行地发起多项针对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的解构。以 上述言语/文字为例,他证明文字不仅不劣于言语, 作为元书写的文字,反过来还宽宏大量地包括了言 语。
• 关于延异,德里达有个生动比喻,说它就像一把扎束 的花,其中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花枝和不 同的词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与此同时, 每一枝花又与其它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 错结构。”
• 需要说明,作为延异特征之一的散漫,除了时间上的 延迟、空间上的差异这两层含义外,还含有一种“播 撒”之意。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流动的象 征符号游戏,没有人能够约束文字的差异区别。在德 里达这里,语言被看成延迟和差异永无止境的游戏, 而意义也只能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差异中产生。
列维· 斯特劳斯
“科学的研究方法 不是还原主义的, 就是结构主义的”。
《结构人类学》
1966 ——《人文科学话语中 的结构、符号和游’这个词同样古老恐怕是 容易的,也就是说它与西方的科学与哲学有着同样的年轮,而 科学与哲学所根植的都是日常语言的土壤,认识正是从这土壤 的深处将它们采集起来最终以某种隐喻性变位将它们带向自身 ……‛,‚结构或毋宁说结构的结构性,虽然一直运作着,却 总是被一种坚持要赋予它一个中心,要将它与某个在场点,某 种固定的源点联系起来的姿态中性化了并且还原了。这个中心 的功能不仅仅是用以引导、平衡并组织结构的,其实一种无组 织的结构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尤其还是用来使结构的组织原则 对那种人们可称为结构的游戏的东西加以限制,诚然,某种结 构的中心在引导和组织系统之内在连贯性的同时,也使得组成 部分的游戏在那个整体形式内成为可能。一种本身丧失任何中 心的结构今天仍然是不可思议的。‛ 《书写与差异》
英国学者 R· 赖安:“人们可以把德里达的解 构原则同拉康、福柯、巴尔特等人为代表的一种 更为广泛的努力联系起来,这些人不是为既存结 构的修正假定了某种原则,他们是对整个既存结 构提出了质疑。”
“可以有一种思考理性、思考人、思考哲学的思 想,它不能还原为其所思者,即不能还原为理性、 哲学、人本身因此它也不是检举、批判或拒绝。” 《书写与差异》
黄颂杰.德里达.二十世纪哲学家经典文本· 欧洲大陆哲学卷· 立场
“我确定认为海德格尔的文本对我是极其重要的 ,它带来了一种新颖的,不可转换的进步,它的 全部的批评财富,我们还远没有利用过。” “我在所有己发表的文章中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 是从海德格尔问题出发的(这是能够证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