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合集下载

帮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桥

帮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桥

帮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帮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桥。

然而,怎样帮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桥呢?一、在基本技能与生活之间搭桥在基本技能与生活之间搭桥,就是把数学活动的切入点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数学之间找到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迅速进入到“最近发展区”。

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利用身边或自己制作的圆,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感知圆的周长),再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进而引导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

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猜想、验证、动手操作、动口叙述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二、在逻辑思维与生活之间搭桥在逻辑思维与生活之间搭桥,就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我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联系生活,适当补充一些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虽简单却不太顺手的问题,以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如“英语考试满分是60分,小明得了57分,折合成百分制是多少分?”“羊肉每斤50元,妈妈今天买了40元钱的羊肉,妈妈今天买了多少羊肉?”……我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引领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知识,以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速算法》时,学生面对“275-198=275-200+2”,很难理解“减去200后要再加上2”,我便引领学生联系购物找零的生活实际,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爸爸带275元钱去超市买了一瓶价格为198元的白酒,她付给收银员两张百元钞票(应从275元里减去200元),收银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金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教师还应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生活联系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我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同学们难以理解。

这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一些数学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

一、搭建“问题情境”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

”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

”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就要会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有时会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字母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一下子就举了很多,如饮料瓶上的L,电灯泡上的V、W。

音乐课本上的声调C、D、E、F……。

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完整的扑克,然后再把里面的数和大小王抽去,剩着字母A、I、Q、K。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进程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进程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进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只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例如在购物时计算价格、在运动中计算距离和速度、在烹饪中计算食材的比例等等。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轨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内容,如购物、旅行、做饭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味数学的实际应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或作业中,也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动手能力。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更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的学科。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数学实验室、数学角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用手、用脑去实践数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讨论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如购物计算、家庭理财、出行路线规划等,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家长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不断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对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进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也可以为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我们期待在教育界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小学数学应该如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应该如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应该如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学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以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的思考、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

所以,将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培养训练学生数学素养、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将数学融入生活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较难。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充满趣味。

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将教室里的物品数量、学生的排队人数等与数学运算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刻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加强生活实际,阐述数学概念将生活中的换算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阐述数学概念的本质,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利用“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这一生活场景,指导学生阐述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三、借用生活实例,培养和训练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常见的数据,例如一周内不同垃圾的重量、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变化等,并制作统计图表并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利用生活化情境,强化数学应用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可以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面积”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房间、操场等实际场所的面积,并进行计算,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注重跨学科整合,提升数学素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这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也更愿意数学。

三、走入现实生活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习更扎实
面积“公顷”,虽然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可它离我们学生很远,就算是成人,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马上说出1公顷的实际大小。

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这一知识,教科书上这样描述:“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了一遍,没过多久,我就忘记了这一知识。

现在我作为一个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一知识了。

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

站在操场中间,我先让同学们猜猜操场的面积,有的同学信口开河,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

听着孩子随口说出的数据,我对这次带着孩子们来操场上学习“公顷”的做法,再一次作了自我肯定。

开始测量了,操场的长大约长80米,宽约50米,它的面积大约是4000平方米。

有了操场面积的概念后,学生就知道1公顷大约是我们操场两个半那么大。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都不由自主“哇”地发出惊讶声:1公顷有这么大呀!
有了1公顷大小的感受,我又让学生猜猜我们东校区的面积,学生估了估,说大约是3公顷左右。

很凑巧,校门前正好有关于东校区的介绍:我们东校区建筑面积约为1.25公顷,占地3.1公顷。

看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如何让孩子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如何让孩子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如何让孩子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要如何让孩子学会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并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如何提升孩子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其真正掌握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技巧?1. 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面积”概念时,可以引导孩子测量房间面积,计算需要多少地板砖,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数学教学。

例如,用购物清单进行加减运算,用时间表进行时间管理,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切身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鼓励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让孩子观察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分析商品的折扣与价格的关系,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

2.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

例如,在帮助解决“如何分蛋糕”的问题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几份,并运用等分、比例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图形展示等,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例如,引导孩子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理和解答。

3.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鼓励孩子参与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购物、旅游等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规划和决策。

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例如,参观科学博物馆、亲身体验工程设计、进行商业模拟等,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广泛应用。

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数学探索和研究。

例如,让孩子参加统计调查、数据分析、模型搭建等活动,并自主地解决问题。

4.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和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勇敢地犯错。

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不要害怕错误,从中吸取经验。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既应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又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丰富的。

让孩子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增添生活气息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设计这样的导入:师:同学们,现在进行一项比赛,老师这里有两种白色的纸,发给大家,请给涂上颜色,先涂完者为胜。

生1:我不同意。

因为纸的大小不一样,涂大的肯定要输。

生2:我要涂小的,肯定会赢。

师:同学们真有眼力。

还没涂色就能分出胜负。

那么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什么呢?生:纸张的大小不同。

师:“纸张的大小不同”它就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面积。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面、练习本和课桌的面。

感受一下它们的大小。

(感受面积的含义)2.改变教材中部分知识的呈现模式,增强应用性。

在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内容,特别是应用题部分存在着一种标准化的模式,无论是叙述的方式还是题型结构上都呈现出程式化、固定化的倾向,新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的局限性。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改变一些例题“纯文字化”的呈现模式,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可以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情景剧表演等引入数学课堂。

3.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评价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如游戏化评价,就是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当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价值判断,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在无形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体验性评价,就是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画面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在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架设生活与数学间的桥梁

架设生活与数学间的桥梁

架设生活与数学间的桥梁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

要求学生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去寻找数学,并把它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让我们翻开学生的数学日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看到二年级的学生在买衣服的时候找到了数学:“今天,大姑带我去买衣服。

大姑给我买了一套衣服,要45元。

大姑给那位叔叔55元,那位叔叔找回10元钱。

我想到了:55-45=10元。

”在吃饭的时候发现了数学:“今天中午,我回家吃的时候,妈妈烧了7只螃蟹,我吃了一只,姐姐回家吃了两只。

”集市中有数学:瞧,那集市上多热闹啊,让我们去那儿找找数学吧!卖皮鞋的地方怎么这么热闹呢?我们去看一看吧!啊,原来那里的商品都打八折出售,怪不得那么多人。

八折就是现在商品的售价比原来便宜二折。

例如,一双皮鞋原价100元,打八折出售就只要80元。

我又来到卖猪肉的地方,一位叔叔正要买肉,他问:“猪肉多少钱一斤?”“五元钱一斤。

”那卖猪肉的说。

“给我来三斤。

”卖猪肉的听了就很利索的拿起刀切下一块肉,放在秤上一称,“三斤二两,16元钱。

”哇,算得可真快啊,我都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算出来了。

二.探究数学课中的生活因素1.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生活,学生周围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背景,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买东西的例子引入:教师讲述:今天是明明的生日,聪聪去买蛋糕和礼物,但聪聪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去买东西,小朋友帮助聪聪一起去买。

然后让学生帮助聪聪认钱,计算买蛋糕和礼物的钱。

架起数学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面是圆的,硬币的面是圆的,车轮是圆的,光盘是圆的,……。

”而后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是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生答:“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那么滚动起来就不平稳。

”我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首先讲了一个“猴子分桃”的故事。

一天猴王让悟空把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猴子吃,悟空听后,满脸不高兴,猴王就问:“悟空你怎么不高兴呀?”悟空说:“每个猴子才分得2个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听后,说:“可以,那我给你150个桃子,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平均分给75个猴子吃,行吗?”悟空一听,可高兴啦!就带着桃子准备分给猴子吃了。

浅谈如何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浅谈如何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浅谈如何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达到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充分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数学学习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学习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学习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如何学习才能与生活联系起来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下,数学常常被视为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学科,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将数学学习融入生活情境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将数学学习融入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比例”概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比例关系,如地图比例尺、浓度配比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比例的实际意义。

2. 联系实际,深化理解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将教室的形状、桌子的面积、球体的体积等问题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

3.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数学模型是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工具。

例如,在学习“线性规划”时,可以利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工厂生产计划、资源分配等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二、将实践活动融入数学课堂1. 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例如,设计一个“校园绿化方案”项目,学生可以从测量、计算、绘图等数学知识解决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等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现实问题。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学校操场面积”的活动,学生可以实际测量、数据分析等步骤完成任务,并撰写报告,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3. 利用数字化工具数字化工具可以为数学学习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例如,利用数学软件模拟计算场景,参与数据分析和建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科融合1. 与其他学科结合数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统计学”时,可以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结合,分析人口变化、历史事件等数据,让学生体验数学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

构架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彩桥

构架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彩桥

构架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彩桥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

数学本身所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一、巧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为现实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桥梁。

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从小到大排或从大到小排数时,学生往往觉得有点难,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请同学们走出教室排一排、比一比、看一看数字宝宝排队跟我们小朋友有没有联系呢?小朋友是怎样排的,数字宝宝是怎样排的?学生们的兴趣一下提高了,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如何比较数的大小及如何排列数的顺序,学起来就很容易。

在教学中,如果把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产生共鸣,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用数学”这节课时,我先请学生看一段《西游记》中小猴在玩耍的片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虽然学生对西游记中的一些情节很熟悉,但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了。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

看到孙悟空到花果山去,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花果山里有小猴子,看到小猴子,他们想到了许多问题。

如问:“树上到底藏起了几只猴子?”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引出数学问题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这样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不应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练习数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为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为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为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

教师应该怎样做好架桥铺路的引导者呢?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数学概念十分抽象,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挖掘生活实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几和第几的认识和位置左、右及数学符号“>”、“<”等内容时,先让高矮差距较大的5位同学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纵队,然后提问:有几个同学在排队?第几个最矮?第几个最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我是看到的第1个最矮,第5个最高。

学生2、我是从头数前边的最矮,后边的最高。

学生3、我是从左边数的,我及时让大家给这三个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

再让这5个学生向后转过身站好,又以同样的问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回答,正好和刚才相反,我继续提问:“怎么和刚才不一样了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举手回答:刚才是从左边数的,现在是从右边数了,应该是第一个最高,第5个最矮,“那么站在中间的是第几个人?”学生答第三个人。

我又进一步提问:“5和第5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通过交流后使学生感知:5个是站队的有5人,第5个是站在最后的那一个人,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在教学认识“>”、“<”时,有的同学往往分不清,我启发学生说:知道左手和右手吗?仍有个别学生不分左右,接着针对学困生问:“你吃饭时用哪手使筷子?”当看到这个学生表情木呆时,我以微笑面对,同时更进一步说: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此生便举右手,我向这个学生解释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叉开象什么符号,学生高兴的说象“>”,换左手也这样伸象什么,学生争答象“<”。

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

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

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景……”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活学,活用呢?我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增强数学实用意识。

一、以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

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我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指头,指出1立方厘米大约有食指头大小。

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大约有粉笔盒大小。

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呢?上课时,我把学生每12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木棍,要求学生用12跟根1米长的木棍,围成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体,学生于是明白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1立方米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的大小。

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的时候,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去这么多的同学。

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那么教学中应如何让数学问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为孩子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桥梁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以生活实例为基石,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时候,学生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连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大组,每大组派三位代表参加,请一位记录员把每组每分钟拍球的个数填在表格中,然后请同学们计算出每组一共拍的总数,找出优胜的一组。

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结果不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妈妈有100元钱,买衣服花了73元,买手套花了7元,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说出了这样的两种不同算法:(1)100-73-7=20(元)、(2)100-(73+7)=20(元),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学生自然体会出:计算结果相同,但算起来(2)比较简便。

这时再让学生适时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由于这一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又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得出“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
为理论的简便运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切萝卜和土豆,先将它们切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让学生体会“面”,其次贴着这个面再垂直切一刀,让学生再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边,
体会“棱”,再次垂直再切一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让学生体会“顶点”……通过让学生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了解,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真实性、亲切性,这样,既可以体现数学的开放,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可
以使学生从中初步感悟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

因此,教学时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方向”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任意指定某一排某一位同学站起来,让其他学生说出
八个方位的不同同学,然后请这名同学坐下,请与他相邻的一名同
学站起来,其他学生再说出,反复几次,学生自然明白了八个方位的概念。

又如,在空间与方位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站在领操台前观察校园,把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接着又把学生带到教室的前面,再把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比较几次,更容易得出“观察点转换,景物不同”的道理,而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这足以证明:教师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从喜爱的游戏中体验和理解,没有过
多的语言渲染,一切尽在不言中。

数学知识取材于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了解到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到底有多长?一个月又有多长?”孩子们思索了一下,缓缓的举起了手,一个接一个地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正好是一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这个月交水费,到下个月交水费正好是一个月”、“这周一到下周一,正好是一周,七天”,这是多么
好的“解读”啊!“时间”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这样别具一格的设计,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的把它“物化”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真正感到“年、月、日”就在自己的周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
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买卖的情境,同组的同学互相扮演角色,一位同学扮演买笔的小朋友,另一位学生扮演卖笔的
阿姨,其他同学算出买笔要用的钱数。

同组同学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又能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活课堂,生活中无数问题都要用数学
知识去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广阔舞台。

学了“一分能干什么”后,让学生估计自己从家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学了“平均数”
后,让学生计算家中平均每人的月收入;学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月的用电和用水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结果
分析用电和用水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组合图形的面积”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卧室的实用面积。

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就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实
践能力,学用结合,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平台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

通过课外作业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给学生一片发展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和宽,自行确定适当的比例尺,画出房间的平
面图。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明白“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又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径或直径”这堂课,课末,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棵树,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求出树干横截面的直径呢?”这时大部分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式先测量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它的直径。

至此,我不失时机的布置学生选定一棵树,利用课外时间去动手实际量一量,再算一算,从而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这些尝试中,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激起思维的火花。

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言:“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
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一个礼物。

理想的说它应该是可选择和个性化的,因而成为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家庭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