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质课-- 学案---《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da644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7.png)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d827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5.png)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等。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a.分析文章开头“故都的秋,是最让人怀念的秋”这句话的含义。
b.讲解文章中关于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a.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b.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分析a.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
b.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如开头、结尾、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情感表达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2.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有写作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七、课后拓展1.阅读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风格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搜集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4 《故都的秋》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4 《故都的秋》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8cbfb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f.png)
《故都的秋》学案一、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作家。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后来弃医从文。
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祭》等。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堪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而的风格。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的心境。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题目解读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之意,也别有一种暗含其中;“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与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文体知识散文1.概说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多场合应用)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多场合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9f876b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7.png)
教案《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手法,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2.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4.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都秋天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5.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否恰当,作者的情感是否真实等。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搜集关于故都秋天的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讨论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1)比喻: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比喻在描绘秋天景色中的作用。
《故都的秋》教案(3篇)
![《故都的秋》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44e94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1.png)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目标: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3.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感情。
4.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 理解“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3. 掌握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2. 提问:秋天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有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3. 引入课文《故都的秋》,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学生思考:文章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3. 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情感?三、课堂讨论1. 讨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2. 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探讨作者如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3. 分析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和“情”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2. 强调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景”和“情”关系及散文“形”与“神”关系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分析1.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探讨作者为何对故都的秋天情有独钟。
2.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爱国主义的寄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拓展阅读1. 鼓励学生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思想和创作风格。
2. 鼓励学生阅读与秋天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对秋天的描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精神。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景物,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091f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0.png)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这9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是来自于作者的故都的秋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d351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1.png)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9d193002020740be1e9bf5.png)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28a6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a.png)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 4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 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81752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3.png)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4一、教学目标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导读课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七、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1、引导要点:(1)描写了哪些秋景?(2)怎样描写秋景的?(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1)秋晨小院图。
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图。
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图。
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秋雨话凉图。
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秋日佳果图。
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联系五幅风景画、抓住关键句(文眼),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获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获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281a7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2.png)
故都的秋教案获奖教案一、教案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变换万象的季节。
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时节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秋天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呢?本教案将以北京为背景,通过多种活动与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故都的秋天,感受北京的秋日风情,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北京秋天的特点和景色,如紫禁城、长城、颐和园等;- 学会运用形容词和名词等词语描述北京秋天的美景;- 掌握描述秋天的常用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积累素材并整理成课堂展示内容;-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 增加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提倡积极乐观、团结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北京秋天的景色视频,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介绍北京作为故都,拥有独特的秋天美景,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名词等词语来描绘北京的秋天。
3.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图片和图表,描述北京秋天的景色;- 学生利用多媒体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与北京秋天相关的图片、诗歌、音乐等素材;- 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素材,制作成小报、海报等形式展示;- 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实施一堂与秋天相关的小活动,如摄影比赛、寻找美丽的经典句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互相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与改进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课堂活动的结果,评价学生的表达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教学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秋游,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等,以丰富学生对秋天的直观感受,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观察和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bbf8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6.png)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47ab7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0.png)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
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
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2db4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8.png)
难点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但这种感悟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风格
文章的风格比较独特,既有诗意的描绘,又有哲理的阐述。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这种风格。可以通过对比分析 其他类似风格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风格。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教学过 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北国之秋,再分写北平秋色,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分析文 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赏析精彩语句
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语句,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通过赏析这些语句,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的 语言魅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 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 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辅助阅 读材料或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 高理解能力;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 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 究和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仍以传统讲 授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 源等,导致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学生兴趣未能得到充分调 动。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在理解文本和参与课堂讨论时存在困 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导致他们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50624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9.png)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让学生领会文章以情驭作文吧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设计:一、导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豪迈壮丽……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音;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颜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状。
共同走进《故都的秋》体会秋味。
二、解题故都的秋:秋点出描写的内容,故都表现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因此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三、知人论世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名作有《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怀鲁迅》等。
郁达夫1922年和郭沫若、陈方武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来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33年到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以排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游记。
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并且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当中的思想感情。
四、鉴赏分析(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一)易错字词驯鸽落蕊椭圆平仄颓废歧韵(二)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秋天的特征(三)文本解读(用分组诵读法)课文共14个自然段,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767c8ead02de80d5d8401f.png)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设计(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者是年龄处在_至_岁的高中学生。
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则发展迅速。
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使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比以往更高、更完善和更成熟。
因此,高中生已经具有了接近成人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及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
而思维的发展又直接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他们对待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又以解决”自我”问题为目的。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使其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变得全面、客观、辩证,并且日趋深刻。
和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高中生价值观也逐步确立起来,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
如:高中生对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兴趣点和切入角度,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也不同,等等。
高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面临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候,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高度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7553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b.png)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6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63122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0.png)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6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篇二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三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
一、导入(ppt显示“秋”字样)
师: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少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
那么下面我们以“秋”字为主题字“来一场60秒的飞花令大比拼。
一起来回顾这些美妙的诗词(PPT倒计时)
读游戏规则
点评:同学们诗词的储备量很丰富。
在这些诗词中,有的充满欢快的情志,有的充满悲凉的愁绪。
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板书课题作者)师:(首先,我们来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一)整体感知理思路
(二)赏析情景学方法
三、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找出文章的文眼(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
、
师: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老师相信大家也找到了文眼,何谓文眼?(齐声读)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他找到的句子。
(生读)
师:同学们他找的对吗?(对)在哪里找到的?(第一段)对,这就是文眼,就是统领全篇的句子。
那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一读第一段。
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读)播放音乐四、朗读品味,鉴赏评价
师:同学们读的很棒。
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围绕秋来写,点明了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
并且呀在后文中还描绘了几幅图画。
请同学们自读这部分内容,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谈谈你的理由,并给这幅图画取一个小标题。
(时间4分钟)师:老师看到有同学已经准备好了,那我们请准备好的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
(分析三幅图画)注意点评,引导
例:秋院图
景美:随处可见的秋景,冷色调凸显冷清
情美
手法美:排比句、反衬、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清朗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静对着喇叭花——安静
破壁腰、破屋、破败、牵牛花蓝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
秋蕊图
似花不是花的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软的触觉——用触觉来写安静、多角度描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视觉、嗅觉语言细腻)
秋蝉图Array衰弱的残声——悲凉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以动衬静
秋雨图(学生互扮角色模仿)
秋雨的忽来忽、青布单衣(色调)——凄凉;
都市闲人的互答——秋的清闲;
秋果图
淡绿微黄——清、悲凉
师:说得很好。
对于故都的秋景,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秋院、秋槐、
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物来书写。
这几位同学和我们一起分享了XXX,关于(剩余图画),
大家课下可以自已试着去品读。
师:文中除了写故都秋景,还写了哪里的秋景?(南国之秋)在文章的那些段落?(生:
有第二段、13段)南国之秋不美吗?为什么写南国之秋?背题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
对比)
师:读一读PPT上内容,
师:作者从饮食入手用饮食的味领悟秋之味,这样的比喻真是让我们唇齿留香,回味无
穷啊!
五.探究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了,我们还有一个段落没有赏析,第几段(12段)这段写些什么?有
什么作用?能不能删除?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①对故都之秋的赞美
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③强调了中外文人对秋热爱的共同性
④深化主题
师:作者将自然之秋与人文之秋相结合,共同来写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
同样是写秋景,开
学第一篇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天毛泽东虽独立寒秋,但看到的却
是“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图景,而郁达夫却钟情于故都秋景的悲凉,这是为什么?这悲凉仅
指景物的悲凉吗?(思考)看资料
六.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郁达夫优美细腻的文笔,一起领略了清静悲凉的故都秋景,更体会了作者融入
其中的情感。
七、作业设计
另选本、喻体仿写下列句子。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