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板块构造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教学设计引言:板块构造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地球壳以板块为单位的运动和相对位置的变化。
了解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板块构造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达到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学生将学习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的运动方式以及板块边界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的地质应用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将参与小组探究活动,通过合作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板块构造。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将包括以下主题:1. 板块构造基本概念:介绍地球板块的概念、板块构造理论的历史背景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板块运动方式:讨论板块运动的三种方式,即边界消失、边界形成和边界滑动,并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进行讲解。
3. 板块边界特征:详细介绍板块边界的不同类型,如海底扩张边界、大陆聚散边界和大陆-大陆碰撞边界,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地质现象。
4. 板块构造和地球活动:探讨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和山脉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板块运动在地壳活动中的重要性。
5. 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板块边界类型,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探究该板块边界所造成的地貌变化和地质事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实地考察和小组探究活动。
1. 课堂讲解:通过清晰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利用图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的运动方式和地质现象。
3. 实地考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板块边界的地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地调查能力。
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2 板块构造学说(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地主要观点.2、知道板块学说地主要内容.3、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地分布于板块运动地关系.学习重点难点:板块学说地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地影响.课堂活动:一、课前预习(填空)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部海岸与南美()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 .这一偶然发现,促使()提出了()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地 .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b5E2RGbCAP3、世界最大地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板块与()板块、()板块、()板块等地交界地带 .p1EanqFDPw4、六大板块地名称是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地板块是()澳大利亚位于地板块是()二、课堂助学1、引导学生观察图 2.14 和 2.15 大陆地漂移,明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地.2、学生完成活动 1 和活动 2.( 39 页)3、学生阅读材料启发科学探究地精神.4、观察图 2.19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地分布.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主要火山、地震带地分布 .5、完成活动1(42页)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地海洋和裂谷.活动 2(43 页)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地山脉和海洋地消失.DXDiTa9E3d6、引导学生看图 2.23 和 2.24 了解喜马拉雅山地形成过程.三、课堂测试选择题1、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D 北冰洋2、本初子午线穿过地地板块是()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3、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地板块是()A、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5、喜马拉雅山脉地形成原因是()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地.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地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地D、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地6、下列现象,是由板块张裂运动产生地是()A、地中海正在缩小B、阿尔卑斯山地隆起C、喜马拉雅山脉地升高D红海地形成7、下列不属于六大板块地是()A、太平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8、红海位于下列哪两大板块地交界处()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29.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下列板块地名称AB CDEF( 2)板块学说认为,板块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地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3)各板块中只包括大洋地是[]板块 .(4)日本、我国地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教(学)后记: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RTCrpUDGiT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5PCzVD7HxA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jLBHrnAILg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xHAQX74J0X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such as copyright.LDAYtRyKfE。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doc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3.2 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素材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初中地理板块构造教案
初中地理板块构造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 使学生能够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4. 帮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导入。
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认识六大板块教师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六大板块都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回答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 板块运动教师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理解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如碰撞、俯冲、张裂等。
三、实例分析1. 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火山、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2. 著名山系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四、小组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组所负责的板块运动特点及对应的地表形态。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六大板块示意图。
2. 分析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举出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六大板块,理解板块运动方式及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板块构造学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板块构造学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价值。
2.掌握地球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和地质效应。
3.能够识别地球表面地形特征,解释其形成机制。
4.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某些区域的地质现象。
二、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
2.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地质效应。
3.世界主要板块的运动和地质特征。
三、教学难点1.地球板块运动和地球地壳构造演化的关系。
2.解释板块构造学说的地质证据。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4.探究法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时间内容教学方法1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沿革讲授法1课时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地质效应讲授法、实验法2课时世界主要板块的运动和地质特征讲授法、探究法1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的地质证据讲授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沿革教学内容:1.板块构造学说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3.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价值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1.引入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全球地震和火山分布图、海底地形剖面图、地球磁场观测图和古生物分布图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和构造,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概念。
2.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沿革:通过介绍源于1912年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方向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磁性地带和海底扩张等重要发现,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和含义。
3.讨论板块构造学说的价值:通过讲述板块构造学说的研究内容、航海、通讯和科技革命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价值和地理意义。
教学时间分配: 1课时第二课时: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地质效应教学内容:1.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分裂、扩张、相互挤压、俯冲和搭接等。
2.地球板块运动的地质效应:地震、火山、构造地貌和矿产资源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球板块运动:通过剖面图和三维模型等形象资料,让学生了解板块运动的不同形式和地球表面的变化情况。
初中科学板块构造教案
初中科学板块构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球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运动方式。
3. 理解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和板块运动的复杂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板块运动方式示意图等。
2. 教学视频或动画: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3. 教学活动材料:地球仪、板块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构造,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分层结构。
2. 提问:地球的岩石圈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滑动,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挤压和张裂。
2.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在大洋中部上涌,向两边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3. 介绍板块的划分: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三、板块运动(10分钟)1. 讲解板块运动的类型:碰撞、挤压、张裂。
2. 示例说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山脉的形成、海沟的形成、洋中脊的形成等。
3. 播放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四、板块运动与自然现象(10分钟)1. 讲解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2. 示例说明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地震是由于板块间的挤压或张裂引起的,火山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活动引起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课题19 板块构造学说示例一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地震、火山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地震逃生方法。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圈”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所谓“增长点”是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专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哲学观。
【设计思想】青少年时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素养自我实现的“工具”,科学史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的切入点之一,科学质疑精神(科学哲学观)使科学素养形成走向“自由王国”。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高中地理板块构造教案
高中地理板块构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2. 了解地球板块的类型和运动方式;3. 掌握板块构造对地球地貌和自然灾害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板块的类型和运动方式;2. 板块构造对地球地貌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Step 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提问:地壳是由什么组成的?地幔和地核呢?Step 2:讲解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1.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的地壳和上层地幔被分割成多个大块,这些大块称为地球板块。
2.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幔对地壳的对流运动推动的。
板块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Step 3:介绍地球板块的类型和运动方式1. 地球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2. 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式有三种:扩张、收缩和滑移。
扩张是指板块之间的边界分离,形成新的地壳;收缩是指板块之间的边界碰撞,形成山脉;滑移是指板块之间的边界水平滑移。
Step 4:讲解板块构造对地球地貌的影响1. 扩张造山:在大洋中脊的扩张边界上,由于岩浆上升形成新的地壳,产生了一系列的火山、热液喷口等,形成了海底山脊。
2. 收缩造山:当两个板块的边界相互碰撞时,地壳会产生褶皱、断裂和隆起,形成大陆山脉。
3. 滑移:两个板块之间的滑移边界会导致地壳的水平位移,形成断层和地震。
Step 5:讲解板块构造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 地震:地震是因为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断层上的岩石破裂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地壳振动。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由于板块之间的边界上的岩浆上升到地表,释放出大量的熔岩和火山灰。
3. 地壳抬升: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会造成地壳的抬升,引发地壳变形和地震。
Step 6: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板块构造对地球地貌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高中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中图版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
1)能说出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六大板块名称并能在地图上填出;
3)能说出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张裂或碰撞形成的各种地表面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魏格纳的生平事迹,感受勇敢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史,初步懂得假设论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3)通过海底扩张学说的建立依据,初步建立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
4)通过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分析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的地表面貌,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2)树立物质的运动观,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二、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分布;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沟—岛弧带、高大山系、大西洋的形成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由板块间碰撞或板块张裂处形成的地形。
四、教学技术运用
多媒体技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探究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材分析
本专题围绕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展开,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等必学教材以及“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唐山大地震”、“地热与日本温泉”、“李四光”等专栏。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学地理教案2.板书设计专题5板块运动一、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2.依据3.观点二、海底扩张学说1.依据2.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2.基本内容1)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海洋(大西洋)板块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海岛弧(日本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1.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1. 在下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2.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地形名称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东非大裂谷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红海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喜马拉雅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马里亚纳海沟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阿留申群岛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生长界(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说课式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说课式教学设计[说教材]1.确定本节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迄今为止在大地构造学方面最为盛行的理论。
它是继1912年大陆漂移学说诞生、1962年海底扩张学说诞生后,于1968年由英国学者麦肯齐和法国学者勒皮琼等提出的又一全球构造理论。
这一理论在综合分析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能较好地解释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的分布规律,以及地震火山活动规律。
所以说本节既为第三节地壳运动的起因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第五节解释地热、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供了有力依据。
2.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b.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c.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2)能力目标:a.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史,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思维学的方法之一——假设论证法b.利用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学的方法之二——逻辑推理法c.运用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史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德育目标:a.学习魏格纳开大地构造“活动论”之先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创新精神。
b.树立物质运动观,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确定重点、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为重要理论支柱,体现出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所以本节的重点不但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更要通过其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2)难点:a.联合古陆的漂移路径。
b.海底扩张的证据来源。
c.海岸山脉、岛弧、海沟的成因。
[说学法]1.说学生:2.说学法:(1)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本内容的精读法。
(2)让学生逐步学会有序思维。
(3)巩固读图法。
[说教法]1.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1)我市教委提出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2)遵循高一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3)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能力;2.教法的选择观察、探究、发现教学模式3.媒体的选择1.传统媒体2.幻灯媒体 3.动画媒体[教学过程]附:1.时间分配:引入新课2分钟,新课教学33分钟,小结4分钟,课堂作业6分钟。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典型地理现象和演示板块运动规律为板块构造学说建立依据,使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
(2)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运动观,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用于解释地理现象。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是用于解释典型地理现象的重要理论支柱,体现出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所以本节的重点不但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更要通过其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根源的能力。
2.难点:解释海岸山脉、岛弧、海沟、世界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和教学准备]1.教学方法:观察发法、探究法、发现法。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地图册、纸张等,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手段有机结合。
这是一个学生在试验、问题中探究学习的例子。
地理课就是通过大量的读图、识图、析图来进行学习,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最终找到答案。
探究学习最主要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践、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动手、发现结果,验证结果。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予评价,并不急着给出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经过辩论、论证之后自己得出结论,再进行确定。
这样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人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会得到提高。
且最后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且好奇的一个话题,加上联系影响,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本节课应该注意的是: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是不是太少,讨论的不够充分。
探究教学还处在试验阶段,要不断摸索和改进。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总论【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
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
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
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脊产生。
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
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
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
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
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
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
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
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
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学地理教案2.板书设计专题5板块运动一、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2.依据3.观点二、海底扩张学说1.依据2.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2.基本内容1)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海洋(大西洋)板块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海岛弧(日本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1.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1. 在下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2.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地形名称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东非大裂谷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红海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喜马拉雅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马里亚纳海沟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阿留申群岛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生长界(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详案
板块构造学说详案导入:同学们听过沧海桑田的这个成语的含义吗?晋·葛洪《神仙传·麻姑》:王远和麻姑约好一起去蔡经家做客,麻姑没来,王远派人去请。
后来,麻姑到后,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说,是啊,大海的水在下降,在海中走路又要扬起尘土了。
那同学们知道教材封面是哪座山峰?珠穆朗玛峰—被称为“王冠上的宝石”。
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首次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有三叶虫、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三叶虫是比较简单的、小的海生动物,它们在海底爬行,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
还有南极煤层(煤是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作用而成的)的发现、印度的古冰川地貌的发现说明的是什么问题?我国的台湾岛,和大陆之间隔着台湾海峡,而在台湾海峡发现海底森林遗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而这种能让海洋变为高峰的力量正是来自地球内部,我们称它为内力作用。
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
地壳为什么会运动?驱动力来自何方?关于地表形态的形成有许多的疑问。
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一问题,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种当代地学最重要的理论一一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作为它的理论基础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下大陆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德国天文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一次生病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墙上的地图,他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非常吻合,他认为大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漂移的,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说-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陆壳密度小,二氧化硅含量大,厚度大,质量轻。
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2.5亿年前,各大洲是连成一体的,称为联合古陆,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同时也将大洋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最终形成了现代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板块构造学说》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板块构造学说》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课程为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中的《板块构造学说》课程。
该课程是地理学科中的重点内容,需要对大地构造学有一定了解,并且对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1.学会地球的构造特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演变过程;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及认知方法,借此解释大地现象;3.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优缺点;4.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课程介绍,激发学生兴趣;2.大地构造学研究概述。
教学重点1.讲授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历史,概述现代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2.讲授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1.使学生了解大地的构造特征;2.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PPT演示;2.向学生展示课程相关图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板块构造学说的实质及基本原理;2.板块构造的类型及其现代表现;3.板块构造的物理过程及其动力学原理。
教学重点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实质以及其基本原理;2.了解板块构造的类型及其现代表现。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复杂性及其难以预知性;2.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发生的物理过程及其动力学原理。
教学方法1.以案例为基础展开讲解;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学领域其他学说的关系;2.板块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1.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学领域其他学说的关系;2.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教学难点1.使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学领域其他学说的应用;2.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1.教师进行PPT讲解;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整理成果。
四、实践环节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地质公园中进行地质公园参观和野外调查探险,并拍摄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照片。
《板块构造学说》 导学案
《板块构造学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二、知识梳理(一)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主要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张裂(1)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2)海洋板块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如大西洋中脊。
2、板块碰撞(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如太平洋西岸的岛弧链和马里亚纳海沟。
(四)火山、地震活动与板块的关系1、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因为这些地方地壳运动活跃。
2、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三、重点难点突破(一)如何判断板块的边界类型1、看地形:如果是高大的山脉、海沟等,一般是板块的碰撞边界;如果是裂谷、海洋中脊等,一般是板块的张裂边界。
2、看岩石年龄:如果岩石年龄从板块边界向两侧越来越新,一般是板块的张裂边界;如果岩石年龄从板块边界向两侧越来越老,一般是板块的碰撞边界。
(二)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1、解释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9 板块构造学说示例一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地震、火山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地震逃生方法。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圈”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所谓“增长点”是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专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哲学观。
【设计思想】青少年时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素养自我实现的“工具”,科学史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的切入点之一,科学质疑精神(科学哲学观)使科学素养形成走向“自由王国”。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四、教学安排1课时(或1.5课时,视学习情况而定)。
五、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教师运用“近三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地震分布图”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为情境设计问题:①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②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③“沧海桑田”表现为升降运动还是水平运动?【设计思想】问题①、②并不急于要学生回答,而是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做铺垫,问题②中诙谐的语言旨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问题③为“大陆漂移学说”的划时代意义作铺垫。
此环节旨在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力争“课伊始趣即生”。
(二)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1.“大陆漂移学说”——超越时代的理念(1)出示世界地图,教师设问:“观察各大洲大陆轮廓图,你有何想法?”;预计学生可能会说:“大西洋沿岸的大陆可以拼合在一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加以提示。
(2)教师设问:“难道这是巧合吗?”;引发学生设想:“可能这些大陆原来在一起,后来分开了”;教师及时鼓励:“当年魏格纳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具有科学家的潜质!”;适时介绍魏格纳的故事,接着追问:“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如何验证你的设想?”;随着学生的七嘴八舌,证据逐渐清晰(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地质构造等)……;适时出示“大陆漂移(动画或图片)”,归纳“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观点——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3)教师设问:“‘大陆漂移学说’不同于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里?”;预计学生会说:“前人认为地壳运动主要是升降运动,而魏格纳却认为是水平运动”,如果学生无法得出结论,可利用导入问题情境③加以引导。
(4)教师设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发表后反对者远远多于拥护者,这是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守旧的思想在作怪;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等”,引发学生的质疑——“大陆漂移的原动力是什么?”【设计思想】“大胆设想但需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学生开启地理学科智慧之门的钥匙之一。
没有“设想”就缺少探究的动力,敢于“设想”才能创新;只有“设想”没有“求证”只能算是“空想”,“小心求证”变“空想”为“科学”。
“质疑”是科学研究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之一,恰恰也是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科学素养之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地加以引导。
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习得甚于地理知识的掌握。
教师以“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的话语,导入“海底扩张学说”学习环节。
2.“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探测科技的“催生儿”(1)教师设问:“湖底地貌有何特点?”,学生可能会回答“越往中间越深”,出示“湖底地貌示意图”,接着追问:“海底地貌怎样?”,学生可能认为与湖底一样,或无法回答,适时出示“海底地貌示意图”,接着出示“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不在海洋中部,而在海洋边缘”的海底地貌探测成果(2)出示20世纪60年代海底探测技术新成果,教师设问:“海底地层年龄分布有何特点?”,如果学生无法回答,利用Flash 动画逐步分解难点,在学生逐步明晰分布规律基础上,出示“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有30多亿年”等海底探测结果。
(3)出示“六大洲同一地质年代的古地磁指示的地球磁极各不相同”古地磁研究成果。
(4)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引发学生思索,这一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板块运动示意图”(称为“海底扩张示意图”更恰当些)或教师提供的“海底扩张”Flash 动画讨论。
学生可能提供的讨论结果:地幔物质从海岭处喷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这是0~200万年200~2600万年2600~3700万年3700~6700万年0.67~1.37亿年1.37~1.95亿年新老老海底地层年龄分布图造成大洋中海岭处较高的原因),新形成的大洋地壳推着老的地壳向两边移动,老的大洋地壳在海沟处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这是造成海洋边缘形成海沟的原因),回到地幔而熔融成地幔物质(这是海洋底层年龄不超过2亿年的原因)。
(5)教师设问:“海洋地壳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海底地壳运动的动力”;教师接着设问:“地幔物质为什么会产生对流?”,引发学生利用“大气对流层的热力环流”迁移出“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6)师生共同小结:“海底扩张学说主要观点: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
海底扩张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7)教师设问:“如果要你为魏格纳正名,你怎样利用‘海底扩张学说’解释魏格纳生前无法解释的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已此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的“高明之处”——研究视角从大陆转向海洋,第一次总结板块运动的动力。
【设计思想】缜密的“逻辑推理”是地理学科无穷魅力的渊源之一,也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好帮手;人类的研究视野从大陆转向海洋(大陆漂移学说研究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海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换位思考方法,也是学生习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海底探测技术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转承:“海底扩张学说”问世后,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大陆漂移学说”,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大地构造理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初步认知“板块构造学说”。
(2)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设问:“哪一个板块与其它五大板块明显不同?有何不同?”,学生可能回答:“太平洋板块不包含大面积陆地,其他五大板块既包含大面积海洋又包含大面积陆地”。
这时,教师要及时说明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两种,为板块运动形成不同地貌做铺垫。
(3)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上出示:“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著名地貌位置示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这些地貌的成因”。
教师呼应导入问题情境②设问: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接着设问:板块碰撞形成什么地形?学生可能会回答:形成高大山脉;教师追问:板块碰撞都形成高大山脉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不同的地貌,并以实例说明;教师设问:板块张裂形成什么地貌?引导学生以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说明板块张裂形成的地貌类型。
(4)教师设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板块构造学说’不局限于海洋或陆地来研究地壳运动,而是第一次把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适时出示“三级跳”。
板快张裂地区板快相撞挤压地区(5)教师设问:“海洋从诞生到消亡如同人的一生,请问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地中海、红海、太平洋、大西洋分别代表人生的哪一阶段?”(严谨的逻辑推理已使学生处于疲劳状态,适时进行此环节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使教学张弛有度)。
(6)教师设问:“科学家孜孜以求研究地壳运动有何意义?”,引发学生思索: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的有用性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李四光先生“构造体系”摘掉“贫油国”的帽子(适时渗透民族精神)。
【设计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科学研究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科学素养值得教师关注,这是科学哲学观的表征之一,也是科学素养习得的最高境界。
教学转承:“科学探究无止境,等待你的新发现”,引出大地测量的新成果。
4.大地构造学说的“四级跳”教师设问:“你知道有哪些最新科技探测技术能精确测量板块运动吗?”,学生可能会联系课本“专题2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有关内容回答“全球定位系统”,教师适时出示“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最新研究成果(见下面课程资源),进一步说明“科学探究无止境”。
课程资源: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是布设两个测点同时接收来自特定星体发出的射电波,根据到达两地极微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经过若干年的重复测量,便可以得出距离的变化。
运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测量几千公里长的距离,误差仅几个毫米。
上海天文台与国外天文台合作利用“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技术测的科研成果见下表:上海VLBI观测站与国外联测的8条基线精度情况表【设计思想】“科学探究无止境”,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地理学的研究注入理性的“火花”,此环节引发学生感悟“有很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究”,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再次回到导入问题情境①:“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前后呼应进入“火山、地震及其分布规律”的教学。
(三)地震与火山1.引导学生自学“地震与火山的成因”【设计思想】“地震与火山的成因”对高中学生来说无需老师“扶着或牵着走”,教师“该放手时应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