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趋势、问题及对策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趋势、问题及对策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趋势、问题及对策连健;颜世强;王黔驹【摘要】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数据资源趋向标准化;地质资料收、管、用业务趋向全流程信息化,库房管理趋于智能化;地质资料信息数据趋向一体化管理与服务;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趋向网络化发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日益趋向大众化、知识化;地质资料信息技术趋向数据应用工具开发和可视化分析。

目前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地质资料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完善,现有信息系统繁多、缺乏有效整合,地质资料网络服务能力较弱,数字地质资料馆刚刚起步,各馆藏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未实现,公共服务信息产品开发严重滞后等问题。

对策建议:(1)推进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2)创新网络服务模式,推动地质资料信息公开共享;(3)加快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建设。

%This paper ifrst introduces the information-base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ata. These include: data sourc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tandard; the information are used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receiving, managing and using geological data; warehouse management is tending to be more intelligent; geological information data is gradually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s moving forward to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it is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increasingly with better-educated; in addition, databas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ools and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we face in promoting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se problems lay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tandard system ispoor;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system has no effective integration; the capacity of geological data network service to cope with development is weak; digital geological archive has just started;interconnection among various geological collection agencies has not yet implemented;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is seriously delayed. In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data center, innovate network service mode so as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of geological data public sharing, and work fast to improve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ervice clustering.【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地质资料;信息化;趋势;问题;对策建议【作者】连健;颜世强;王黔驹【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 100037;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1;F062.1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1]。

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设计设计方案

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设计设计方案

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设计设计方案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智慧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地质行业也不例外,构建一套智能化的地质信息化系统可以为地质工作提供更快速、精准、高效的支持,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就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需求分析根据地质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管理:对地质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包括采集、存储、处理、共享和应用等。

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地质数据,如测量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地震数据等。

2.地质图像分析:系统应能提供对地质图像的分析和识别功能,能够根据地质图像数据提供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并能进行地质图像的处理和可视化展示。

3.模型建立:系统应能构建各类地质模型,包括地质结构模型、沉积模型、地下水模型等,为地质科研和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4.决策支持:系统应能为地质决策提供支持,能够根据现有的数据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的建议。

5.协同办公:系统应能实现地质工作的协同办公,包括任务分配、工作进度跟踪、团队协作等。

三、系统架构设计基于以上需求,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分为前端、后台和数据三个层次。

1.前端层:前端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用户通过前端界面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可视化等操作。

前端界面应具备友好的交互界面、多样化的数据展示方式,并支持多终端访问。

2.后台层:后台层负责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管理。

后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能够满足用户的数据需求和操作。

后台层还需提供模型建立和决策支持功能,为用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数据层: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包括地质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据层应具备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和查询能力,同时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格式。

四、功能实现方法1.数据管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进行地质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查询功能。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国土资源局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国土资源局的局域网,并连接各地市、县的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

(2)建设高速光纤骨干网,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和保证网络安全。

(3)建立远程会议系统,实现视频会议、网络会议等多种远程协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1)建设统一的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信息安全。

(2)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数据安全。

(3)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建立网络安全监测与处理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的侵害。

3.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1)建设全局性电子政务平台,提供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政务办公、决策支持、监管执法等方面。

(2)建设手机APP,提供移动端服务,实现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二、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1. 土地信息资源共享(1)建设国土资源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的土地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查询、浏览、分析、决策等。

(2)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2. 矿产信息资源共享(1)建设矿产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2)建设地质信息系统,实现矿产资源储量预测、矿区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3. 自然灾害信息资源共享(1)建设自然灾害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各级相关部门的自然灾害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统计分析。

(2)建设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精细化、科学化与规范化1. 数据建设和规范化(1)建设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负责国土资源数据的收集、整合、挖掘和服务。

(2)建设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制定数据质量标准,提高数据质量,保证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一、资料数字化
1.资料扫描:将纸质地质资料通过扫描仪转换为数字格式,
可以选择高清扫描或普通扫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分辨率和图
像格式。

2.影像处理:对扫描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包括裁剪、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调整色彩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可读性。

3.OCR识别: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OCR (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识别,将文字信息转化
为可编辑和可搜索的格式。

4.数据整理:对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内容、格式、时间等进行归档,建立一套标准的文件命名和目录结构。

二、数据库建设
1.数据库设计:根据地质资料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数据库的
结构和关系模型,确定数据表的字段和属性。

2.数据导入:将数字化的地质资料导入数据库中,可以使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管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权限
管理、备份恢复等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数据查询与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提高地质数据的利用价值。

5.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上传、下载和共享功能,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和数据标准,方便地质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支持与培训
1.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包括系统维护、故障排除、升级更新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用户培训:开展用户培训工作,包括数据库操作、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提升用户的使用能力和效率。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作者:其和日格;韩志军发布时间:2007.10.16地质工作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不但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石,还是经济工作的先行,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

然而如果没有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建设,靠传统方法提供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辅助决策中会失去大量现势的信息,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

温家宝同志指出:“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地质调查实现信息化,将能更加紧密地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得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成果能快速地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政府职能服务,为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地学知识与信息需求服务,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任何重大地质问题尤其是当今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只有国际合作与全球协调,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内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地质大国,如果没有地质调查的信息化建设,很难在高层次参与全球地质合作。

作为矿产资源消耗大国,随着我国加入WTO ,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研究中,更需要地质调查的信息化建设。

一、地质调查信息化总体目标和框架1.总体目标几十年来,经过我国地质工作者艰苦的探索和努力,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工作各专业领域的应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数据库建设、计算机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都有了重要进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尤其是地调局成立以来,一直把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成立了专门处室,部署了专门的数字国土工程,加速了基础地质数据库的建设,加强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基础设施积累工作,稳步推进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有些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土资源部十分重视并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已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十五”期间的一项主要目标任务。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的解析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的解析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的解析摘要:当今的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一个大趋势,即向着信息化不断发展。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提出的,在此纲要当中,明确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对于地质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在这三个纲要当中,国土资源部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加规范的规定。

关键词:地质环境;信息化;发展思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不高,还没有达到一个预期的水平,很难满足国土部门的政策支持。

不仅如此,相对来说落后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还难以满足现在民众对于地质灾害,地下水以及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关注与需求,现在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方向还比较单一,很难做到多目标服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是目前所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

希望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各类的地质环境调查,地质规划,地质管理以及地质评价等信息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来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管理水平。

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地质环境工作现代化发展,满足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1]。

一、我国在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1.难以做到信息数据共享,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现在的地质环境数据呈现一个非常分散的状态,几乎在各个部门当中都会有少量的或者是大量的数据,没有一个及时有效的汇总,并且现在的地质环境数据库的建立都是以项目为基础建立的,根据每一个不同的项目会建立起不同的地质环境数据库,所以说这样的地质环境数据库的专业性非常强。

每一个项目和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所以说,各个项目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汇交和验收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其呈现的数据质量各有不同,参差不齐,很难将其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进行应用,所以现在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2]。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

建立专门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
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目 标、任务和措施
选取具备条件的地区作为试 点,积累经验
添加标题
跨部门协同: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 与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同,实现 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
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 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地质环境信息 化技术和经验。
汇报人:
平台架构:包括数据 采集、处理、存储和 应用等模块,实现地 质环境信息的整合与 共享。
数据处理:对地质环 境信息进行分类、整 理、分析和挖掘,提 高信息质量和应用价 值。
平台功能:提供数据 查询、可视化展示、 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 等服务,满足不同用 户的需求。
信息安全:保障地 质环境信息的安全 性和保密性,防止 信息泄露和被攻击 。
确定建设目标:明 确地质环境信息化 建设的具体目标和 期望成果
制定实施计划:根据 建设目标,制定详细 的实施计划,包括时 间安排、人员分工、 资源需求等
确定技术路线:根据地 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 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 术路线和解决方案
制定数据标准:为保 证地质环境信息化建 设的规范性和互通性 ,需要制定统一的数 据标准和质量标准
组织专业团队开展试点工作, 确保实施效果
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 复制的模式
推广地质环境信 息化建设的成果 和经验
完善地质环境信 息化基础设施和 平台
深化地质环境信 息化应用和服务
加强地质环境信 息化人才培养和 队伍建设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指基于地质环境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过程,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地质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利用,为地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防治等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地质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地质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保障地质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1.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相关部门和地质单位纷纷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了一批地质环境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地质环境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2.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技术手段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地质环境信息更加真实、全面、及时。

3.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关注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地质资源、地质灾害、地表沉降、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

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和利用,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4.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上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部分地质单位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较低水平,系统功能不完善,信息采集和监测手段较为滞后;地质环境信息化系统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1.信息系统应用的不平衡。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区和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些地质单位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低,信息化意识淡薄,独立管理、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2.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其中一部分为敏感信息,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可能会受到非法侵入、病毒攻击等威胁,造成信息泄露、损坏等严重后果。

3.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构建。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公布(附全文)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公布(附全文)

⾃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案公布(附全⽂)近⽇,⾃然资源部印发《⾃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案》(以下简称“⽅案”)。

⽅案从背景形势、需求分析、信息化基础状况、总体框架、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对⾃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进⾏了明确。

⽅案提出,将围绕⽣态⽂明建设⽬标和⽹络强国战略部署,充分运⽤移动互联⽹、云计算、⼤数据、物联⽹、三维仿真、⼈⼯智能等新⼀代信息技术,建成以第三次全国国⼟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为基础,以⾃然资源“⼀张⽹”“⼀张图”“⼀个平台”为⽀撑,⾯向⾃然资源部调查评价、监管决策和政务服务的信息化体系。

建设发展⽬标⽅案明确了⾃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发展⽬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然资源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统⼀融合的⾃然资源信息化框架体系,⼀批以统⼀平台为⽀撑的、贯穿四级的重要信息系统上线运⾏,实现⾃然资源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明显提升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社会化服务⽔平。

初步建成⾃然资源“⼀张⽹”“⼀张图”,基本建成国⼟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形成统⼀规范、多级联动的⾃然资源政务服务系统,实现⼟地、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审批及⾃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等业务的“⼀⽹通办”;接⼊国家⼀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总对总”信息共享范围不断扩⼤,服务国家⽬标的能⼒显著增强。

⾃然资源信息化基本组成到2025年,形成⾃然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实现对国⼟空间的全时全域⽴体监控;建成以⾃然资源“⼀张图”为基础的⾃然资源⼤数据体系,基本形成“数据驱动、精准治理”的⾃然资源监管决策机制;“互联⽹+⾃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全⾯建成联⽹运⾏,服务事项标准统⼀、整体联动、业务协同,⾃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全⾯提⾼。

⾃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架构为:以政策、制度、标准为基础,以安全运维为保障,在“⼀张⽹”、“⼀张图”、“⼀个平台”基础上⽀撑“三⼤应⽤体系”。

六⼤主要任务⽅案明确了⾃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的六⼤主要任务。

地质信息化工作方案

地质信息化工作方案

地质信息化工作方案背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质勘探、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也逐渐向信息化转型。

地质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地质综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共享、传输、查询、分析和决策等,以支持地质勘探、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

因此,地质信息化已成为地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前沿热点。

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地质信息化工作方案,以指导地质部门和企业进行地质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地质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地质工作的高效、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一、地质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要求1.基础条件:–具备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具备信息化人才和管理水平;–具备信息化安全保障和法律法规环境。

2.要求:–满足地质工作的实际需求;–服务地质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地质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化和可视化;–保障地质信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使用。

二、地质信息化的功能与应用地质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包括以下基本模块和功能:1.数据管理模块:–地质基础数据管理;–地质实验数据管理;–地质调查数据管理;–地质成果数据管理。

2.空间信息处理模块:–地质实体空间数据管理;–地质分析与模型构建;–地质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3.决策支持模块:–G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地质资源评价与预测;–地质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

地质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数据准备阶段:–搜集和整理地质数据;–确认数据的重要性和可靠性;–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修正。

2.系统设计阶段:–制定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要求;–确定地质信息化系统的结构和架构;–编制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3.系统开发阶段:–选型和采购地质信息化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地质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建库和系统集成;–进行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测试和调试。

4.系统应用阶段:–推广和应用地质信息化系统;–进行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培训和支持服务;–定期维护和升级地质信息化系统。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是为了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制定的,旨在建立一个全面、准确、实用的自然资源信息化平台,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总体目标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2.提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目标。

二、建设内容1.建设基础数据库,包括地理信息、地质勘查、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气象、测绘等方面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

2.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开发利用、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3.建设自然资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将自然资源管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挖掘,形成智能化决策支持。

4.建设自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自然资源信息、咨询、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需求。

三、建设步骤1.确定建设目标和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2.建设基础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整合和存储。

3.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4.建设自然资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数据挖掘和分析。

5.建设自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自然资源服务。

四、建设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设管理机制。

2.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能力。

3.加强安全保障,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安全可靠。

4.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预期效果1.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2.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资源管理格局。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方案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方案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方案为推进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提高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总体方案。

一、总体目标实现信息化与资源管理、服务有机结合,提高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资源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化发展,建设现代化资源管理体系。

二、建设内容(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全国自然资源信息中心,打造全国统一的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2.建设自然资源部数据中心,支撑自然资源部各级部门的信息化系统,保障信息安全。

3.建设自然资源部云平台,实现资源云、数据云、服务云等云计算服务,提高资源管理和服务效率。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1.建设自然资源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自然资源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2.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系统,实现对全国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监测。

3.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利用。

4.建设自然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对公众、企业等各类用户的服务。

(三)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1.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2.建设人才培训中心,提供信息化培训和教育服务。

三、实施步骤(一)前期准备1.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

2.组织信息化建设专家进行前期调研和评估。

3.制定信息化建设投资计划和预算。

(二)系统建设1.组建信息化建设项目组,明确各项工作任务。

2.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实现系统功能和接口的完善。

3.进行系统测试和试运行,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进行系统上线和运维,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三)人才队伍建设1.招聘并培养信息化人才。

2.组织信息化培训和教育活动。

3.建设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明确责任和任务。

(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三)加强信息化投资管理,控制投资成本和效益。

(四)加强信息化监督和评估,提高建设质量和效果。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总体目标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总体目标

一— - — +
瑗 通野验 肇地 水 查 范 层过 收 漂下勘供
由省 地质环 境 监测 总站 承 担 的“ 源县 地方 病 地下 肇 水 勘查 与供 水安 全示 范项 目” 日前通 过 野外 验收 。 经 过 总站 2个 月 的野外 工 作 , 本 查 明 了肇 源 县地 基
方病严重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 环境地质 问题 、 水文
信 化 络 设 作给 充 要 质灾 事 信 以 地 环 管 信 等;本 通 各 信息 j 息 和网 建 工 予了 分: 地 害 件 息 及 质 境 理 息 基 开 全国 省 网
肯 同时 做好今后 定, 对 信息化建 络, 成覆 设} 形 盖全国、 互通 业 网 连接。 行业 的专 信息 络 { 工作 提出了明 求。 确要 { 建成 后的中 地 境信息网, 到信息 国 质环 将达 覆盖全国 环境变 地质 化状 中国 质环境监测院 地 信息室 况, 成既为 提供管 有{ 形 政府 理决策 信息, 社会公众 又为 提供及时 质环境 的地
关人员就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工作f 动态服务信息。 同时, 为地质环境科学研究 提供数据通道和基础信息, 真正
作案同时规划了下一步信息网t耋 蓑 方 辈出 地质环境信息网络体系。 撕 提 躺 合 全 竺 完 支 综画 供 卫詈詈兽答詈 -

・—— -

一 +
- +
- +
解决病 区人 民的安 全饮水 问题 奠 定 了基础 。 ( 雯) 翟
黑江土源0, 龙国资 2 2 0司 7
维普资讯
以满足政府 、社会对地质环境 建设 的工作内容。参会 的各省地质 充分展示 了我 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和 信息的需求 ,进一步促进地质环境 环境监测总站 的代表分别介绍 了本 网络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 。 来 自全国 l 个省 的= 砖滥 测 0 信息工作 的开展 ,发挥信息工作的 省信息化和网络建设取得 的成果和

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环境中运用

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环境中运用

试论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环境中的运用摘要:信息化建设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信息化建设也给广大客户带来了方便。

本文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环境中的目标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质环境;信息;标准;网络;数据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地质环境信息化的意义1.1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地质环境领域的创新战略信息化不能仅仅是地质环境工作附属的技术手段,要使地质环境工作一如既往地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点,创造新的成果、新的工作流程和新的应用服务。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向更深、更广的应用领域渗透,从根本上触动地质环境领域的现有工作,从环境地质调查的野外数据采集、地质灾害监测,到海量异构数据的快速传输、综合管理、最终实现综合评价和提供多目标的应用服务,开创地质环境信息工作的新纪元。

1.2地质环境信息化是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是一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新疆各级政府面临着繁重的应急抢险任务,因此,地质环境信息化可以为各级政府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地质灾害提供支撑。

1.3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工作是国土资源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完整数据体系,形成一体化综合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快速响应和多目标的应用系统,建立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促进地质环境评价、规划、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使地质环境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4加大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需要地质环境信息作为地质资料成果的一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地质环境工作成果的载体和基本要素。

目前,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资金投入、人才技术、资料信息等要素分散,已成为影响地质环境管理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地质资料信息等公共服务产品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环境管理的进程。

地质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方案

地质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方案

地质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地质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前期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地质地貌、地下水、地质构造以及地下岩土等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提供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地质信息,并对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依据。

在传统的地质工程勘察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效率低、成本高、数据管理不便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地质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二、建设目标1. 提高勘察效率。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勘察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处理和分析,大幅提高勘察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2. 提高数据准确性。

通过信息化建设,对勘察数据实现全程追踪、自动化归档,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 降低勘察成本。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勘察过程中的自动化作业、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勘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动。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其他相关部门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提高资源协同效应,促进各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三、建设内容1. 勘察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

建立先进的地质工程勘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勘察数据的自动录入、处理和生成报告等功能。

2. 勘察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建设。

建立全面的勘察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实现勘察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和共享,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 勘察成果展示系统的建设。

建立具有交互性和动态性的勘察成果展示系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勘察成果查询和展示功能。

4. 勘察质量控制系统的建设。

建立地质工程勘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规范,实现勘察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质量评估。

5. 勘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建立集成化的勘察信息化平台,实现勘察数据与其他相关部门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

四、建设路径1. 建设前期调研。

通过对勘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功能要求,梳理业务流程,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7省份试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7省份试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资源供需全球化、加强政策宏观调
控、强化环境生态保护等形势外,更应强 i 所人 才和 智能化,重视资源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 究,加大政府的推广示范和引导力度,挖掘资源综合利
用潜力,采纳合理的矿产勘查和 【 活动支持系统。四
是确立矿 第一产业定位,完善矿业财税体制,尊重矿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l
矿 产 勘 查I
7 省份试 点地质环 境信息化建设
日前 , 由国土 资源 部地 质 环 境 司和 中 国地质 环境监 测院联合主 办的全 国省级地质 环境信息化 建
北地 区成矿 地质特征及 找矿 新发现、华北平 原地 下 水演变 机制研究若干进 展、 白云鄂博矿床成 因、青
藏高原东缘新构造等 。 1 2 0 0 名科 技 工作 者在 l 7 个 分会场 参 加本 届年 会 ,共收 录论 文摘要 5 0 0 余篇 ,反 映 了近年 来我 国 地质科学领域 的研究现状和 最新成果 。
设研讨会 在重庆市 召开 。会议透 露,全 国地质环境 信 息化 建设将于 2 0 江叠合矿床成矿 与找矿 、 山区城镇化 的地 质 灾害 问题研究 、与地 幔柱有关 的铜镍 硫化物矿 床成 因、中 国北方沉积 盆地铀矿勘 查进 展和展望 、亚洲
东 部 非海 相 与海 相 早 白垩 世地 层 的对 比和 古地 理
业特有规律,推动矿业产业定位改革 。消除价款 “ 异 化”,维护探 广 叔 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勘查基
中国地质 学会学术年会在 昆明举行
1 0 月l 7 —2 0 日,中国地质 学会2 0 1 3 年学术 年会
在 云 南 昆 明召 开 ,会 议 主题 为 “ 推动 地质 科 技 创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2、整合和共享环境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3、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参与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建设内容1、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站点的布局,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实时、连续监测。

同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搭建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整合来自各个监测站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环境数据,包括污染源排放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生态状况数据等。

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3、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环境审批、执法监督、应急管理、污染防治等业务模块。

实现环境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系统的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4、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构建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为制定应急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5、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搭建公众参与环保的信息化平台,如环保网站、移动应用等。

通过平台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政策法规、企业环境行为等。

同时,提供公众举报、投诉和建议的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管理需求。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设目标1、实现环境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整合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各类环境要素的数据,以及污染源排放、环境质量监测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整合和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提升环境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环境信息的共享和公开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平台,实现环境信息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共享和公开,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4、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水平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增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建立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降低环境风险。

三、建设内容1、环境数据采集系统(1)在重点污染源、环境敏感区域等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如水质监测仪、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实时采集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数据。

(2)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环境数据。

(3)建立人工监测网络,定期进行采样和检测,补充和校准在线监测数据。

2、环境数据传输网络(1)建设高速、稳定的环境数据传输网络,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数据中心。

(2)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如光纤通信、4G/5G 网络等,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3、环境数据中心(1)建立集中式的环境数据中心,存储和管理各类环境数据。

(2)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海量环境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
目录
一、建设背景 (1)
二、目标任务 (2)
(一)总体目标 (2)
(二)总体任务 (2)
三、总体架构 (3)
(一)建设框架 (3)
(二)应用体系 (3)
(三)服务对象与内容 (4)
四、主要建设内容 (6)
(一)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建设 (6)
(二)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
(三)地质环境网络环境建设 (7)
(四)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 (7)
(五)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建设 (7)
(六)地质环境决策支持分析系统建设 (9)
(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9)
五、实施计划 (9)
(一)第一阶段 (10)
(二)第二阶段 (10)
(三)第三阶段 (11)
六、保障措施 (11)
(一)组织保障 (11)
(二)制度保障 (11)
(三)经费保障 (12)
(四)队伍保障 (12)
一、建设背景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标志着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同时,破解市场经济、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土资源管理难题,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国土资源监督和管理工作,推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地质环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

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今后一段时期的地质环境信息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依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研究建立涵盖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及保护的信息化体系,推动信息化成果的深化应用,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支撑及决策支持服务。

我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

国家级信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数据标准及规范初步建立,全国尺度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进展,研发了多种地质环境专业应用软件,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初具规模。

但是,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的统筹整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地质环境数据管理和存储分散,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导致数据共享难度较大,海量数据集成度较低,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地质环境信息的多目标服务能力较低,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防灾减灾等对地质环境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

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

因此,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建立业务支撑、决策支持和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

本方案以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节点建设为基础,分阶段进行。

2013年完善系统和平台建设,加大推广力度;至2017年,基本完成国家级、省级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及条件具备的地州级、县市级数据节点的建设和信息平台部署,基本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四级体系的互联互通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信息化。

二、目标任务
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框架是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标准,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络和业务网络,构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开发土地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地质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综合事务(包括公文、会议等)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和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保障,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提供全面有效技术支持。

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建立和完善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推进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促进省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及地州、县市级数据节点建设,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的大综合、大协作和大集成。

进一步建成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互连互通、资源充分共享的数字地质环境,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总体任务
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建设和完善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海量地质环境数据,开展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热、地质遗迹等专业数据库的集成和整合工作。

按照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的总体思路,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促进省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及地州、县市级数据节点建设。

建立并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支撑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平台,整体提升地质环境信息的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建成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中心。

三、总体架构
(一)建设框架
图1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遵循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建设框架,以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经费为保障,基于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等基础设施与网络环境,建设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研发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决策支撑系统和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立统一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政府管理应用服务、政府决策支持服务、专业应用研究服务和社会公众信息服务。

全面提升面向领导决策、政府管理、专业研究、公众服务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

(二)应用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 业务应用
信息服务 政务管理 应用服务 政府决策 支持服务
专业应用 研究服务 社会公众 信息服务 信息平台 政务管理 信息系统 业务支撑 系统 决策支持 系统 应急技术 支撑平台 数据中心 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基础环境网
络环境 地质环境骨干网 应急卫星资源网 动态数据监测网 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 组织体系、制度保障、人才队伍、经费保障
图2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应用架构
针对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用户,优化全国地质环境业务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高效运行模式和信息化组织结构。

地质环境国家级节点按全功能设计,是国家地质环境规划、重大决策制定的信息支撑点,也是特大型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的决策支撑点,包括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和应急技术支撑平台等;地质环境省级节点在功能上与国家级节点基本类似,在管理地域上限制在本辖区范围内;地质环境地(州)、县(市)级节点主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汇总和向上级节点汇交。

地质环境国家级节点和省级节点,通过数据汇交、共享和交换,构成国土资源国家级节点和省级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服务对象与内容
地质环境信息化服务对象是部—省—市—县四级政府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公众。

1.为政府主管机关及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决策支撑服务
为政府主管机关及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区域地质环境总体状况信息,支撑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指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