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85810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9.png)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第一篇: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环境监测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有哪些?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环境评价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题型至少有:简答、计算,其它不清楚第二篇:《环境监测》复习绪论1、分类: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8c07511336c1eb91b375d03.png)
名词解释1 精密度 : 精密度是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2.准确度是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量值和重复测量值的平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量度。
3.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重铬酸钾氧化处理时,水样中的溶解性物质和悬浮物所消耗的重铬酸钾盐相对应的氧的质量浓度(以 mg(O2)/L 为单位)表示。
4. 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同时亦包括如硫化物、亚铁盐等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所消耗的氧量,但这部分通常占很小比例。
5 优先污染物:必须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筛选一过程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6.环境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7.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8采样频率:采样频率是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
9.采样时间:采样时间是指单个样品采集的时间间隔10.采样效率: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如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11.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12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填空1.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
2.河流监测断面通常设置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三种断面。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d4623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e.png)
《环境监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环境标准是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答案:对2.地方可以制定环境方法标准。
答案:错3.地方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错4.国家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对5.国家可以制定环境基础标准。
答案:对6.地方可以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对7.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错8.地方可以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9.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错10.废水中COD值通常高于BOD值。
答案:对11.对于着色很深的工业废水,真色和表色相近。
答案:错12.水质监测时,统一分析方法比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更加成熟准确。
答案:错13.消减断面通常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km以上的河段上。
答案:错14.共沉淀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的现象。
15.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体酸度时不受水样有色、浑浊的限制。
答案:对S、HS-和S2-,酸溶性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不溶性的硫化16.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物和有机硫化物。
答案:对17.COD是一个能反映废水中可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数量的指标。
答案:错/COD>0.3,废水适宜采用生化处理方法。
18.一般认为,BOD5答案:对19.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的方法,称为网格布点法。
答案:对20.地方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21.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矛盾进行的环境监测,属于研究性监测的范畴。
答案:错22.地方标准中可以制定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
答案:对23.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监测的对象相同。
答案:错24.控制断面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km-10km处。
答案:错25.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共沉淀法。
答案:错26.膜电极法可以测定水中的溶解氧。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8f6c1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9.png)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监测来检验和判别工业排放物浓度或排放量是否超标,检验和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分类: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二,中国环境标准体系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本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三,废水监测项目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第二类是在污染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四,河流监测断面采样点位布设当水面宽小于50米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50—100,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大于一百,设左中右三条。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不足0.5,在二分之一处设;0.5—5,水下0.5处设;5—10,水下0.5处,河底上0.5处;大于10,水下0.5,水底上0.5,二分之一处,各设一。
五,水样保存方法与保存要求要求1.减缓生物作用2.减缓化合物或者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还原作用3.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
保存措施:1,冷藏或冷冻 2,加入化学保存剂:控制溶液 pH 值,加入氧化剂,加入还原剂,加入抑制剂六,水样消解的作用和要求及消解类型类型:湿式消解法,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要求:消解后水样要清澈透明无沉淀。
作用: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解的无机物。
七,水样常见富集与分离方法过滤,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共沉淀,层析。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c162a3c804d2b160b4ec0a7.png)
一、名词解释1.环境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8)2.生化需氧量: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118)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181)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70)5.等效连续声级:用个相同时间声能量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来表示改段时间噪声的声级大小,符号为“Leq”或“LAeq.T”。
(354 )6.凯氏氮、氨态氮: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109)7.化学需氧量(CODCr/CODMn):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示。
(113)8.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235)9.生物监测:又称“生物测定”。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296)10.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53)1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或污染程度)。
(1)12.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122)13.二次污染物、第一污染物:一次行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互相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49)14.急性毒性:一次投给实验动物的毒性物质,半数致死量(LD50)小于规定值。
(237)15.指示生物: 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9 .TSP、飘尘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 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8ea6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2.png)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问题,为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健康与安全:环境监测有助于掌握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资源管理:监测环境中的资源变化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4. 环境管理:通过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污染状况,确定环境管理目标和措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监测的要素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气象观测、大气辐射监测等。
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水生态监测等。
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物监测、土壤湿度监测、土壤微生物监测等。
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工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法、现场测试法、实地调查等。
2. 远程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3. 在线监测技术:自动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模型模拟、数据可视化等。
五、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大气污染防治法》3. 《水污染防治法》4. 《土壤污染防治法》5. 《噪声污染防治法》六、环境监测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监测网络的完善、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信度等。
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将更加精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七、结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构建美丽的蓝天、清澈的水域和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4f36074a7302768e9939c7.png)
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2、环境优先污染物3、环境标准4、环境优先监测5、水质污染6、水体净化7、水质监测8、一级污染物9、二级污染物 10、采样时间 11、固体废物 12、有害固体废物特性 13、城市垃圾 14、浸出毒性 15、土壤背景值 16、生物富集 17、生物浓缩 18、生物放大声强 19、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20、等效连续级 21、声级计 22、声压级二、填空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__、__和__。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__、__和__。
3、环境标准按管理的层次可分为__、__和地方级三个层次,并遵循__优先的原则。
4、监测分析方法有三个层次,它们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__和__。
5、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就是保证测定结果具有_准确性_、_精密性_、_完整性_、_代表性_和_可比性_。
6、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__和__两大部分。
7、__是使标准物质具有时间一致性的前提,而__性是保证标准物质具有空间一致性的前提。
8、环境监测管理需遵循的原则是_实用_原则和_经济_原则。
9、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可归纳为_监测技术管理_、_监测计划管理_、_环境监督管理_、监测网络管理和__。
10、用不同的_符号_、_线条_和_颜色_来表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和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称为环境质量图。
11、目前对环境污染进行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有_摄影_、_红外扫描_、相关光谱和_激光雷达_等。
12、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简易分析技术有_溶液比色法_、_植物酯酶片法_、_人工标准色列_和试纸比色法。
三、问答题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4、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5、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6、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7、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确定采样类型?8、解释下列术语,说明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9、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7137283561252d381eb6ee1.png)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化学毒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就产生了。
2、主动监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所以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有化学手段,还有物理、生物等手段。
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
3、自动监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布设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监测期末复习.docx
![生态环境监测期末复习.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ec166764b35eefdc8d33361.png)
生态环境检测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法的优点。
•■t £i2.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 ! i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8 生态监测。
I 3.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岀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一般为具有较强毒害性的物质。
4. BOD5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5. 指示植物: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落。
6. 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其主要污染物弄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7. 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8. 土壤本底值:指土壤没有进样时检测器的信号值,与检测器的类型有关,是无论如何也去不掉的值。
9. 细菌总数:水质参数之一,单位体积水中的细菌总量。
10. 土壤污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环境自净能力:指的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12.生物放大: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rN M [13.污染性生态监测:对农药以及一些重金属污染物等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传I ■■9 ■! «i递及富集的检测!A ■■・■ _ _ _ _ _ _ _ _ _ _ _14. 敏感生物:对环境变化有明显反应的生物。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7aba62bd1f34693daef3ec3.png)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2、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特性)根据一个确定的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1)难以降解、(2)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3)出现频率较高、(4)具有生物累积性、(5)“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6)毒性较大、(7)现代已有检出方法3、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国家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第二章(50%以上)1、水体污染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2)水体污染类型:化学、(酸碱、有机物、无机物)、物理、生物(3)设置采样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质情况而设置。
这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数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雾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地区(如饮用水源地、风景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2b1ead284ac850ad0242fd.png)
1、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合理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提供数字依据;5)确定新的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方法。
2、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检测目的划分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检查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1)50年代——被动监测阶段2)70年代——主动监测阶段3)80年代——污染防治监测阶段4、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1)监测手段的综合性: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的综合性: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3)对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长期测定,揭示其变化规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为保证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6、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7、环境监测原则1)选择监测对象的原则: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有可靠地分析方法,活动准确数据2)优先检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8、环境优先污染物: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这些物质即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以数学方法对危害性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进行优先选择而得到。
)9、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7bc4d6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9.png)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引言环境监测是保障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环境监测考试,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重点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环境监测是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识别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环境监测的意义在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要素环境监测包括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主要涉及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方面的监测。
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了解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监测对象和指标:熟悉各种环境监测对象和指标,如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水中的氨氮含量等。
3. 监测标准与规范:了解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质监测规范》等。
三、环境监测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考试中也常涉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 数据处理与分析:了解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如常用的统计方法和专业软件的使用。
2. 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掌握常见的污染源识别和评估方法,如污染物溯源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3. 环境监测规划与管理:了解环境监测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监测站点的选择和布局等。
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技术进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基础上,同时也要关注最新的技术进展。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熟悉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的技术进展,如《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新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等。
结语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对保障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复习和准备,结合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136e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6.png)
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
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
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e8ea7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4b.png)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环境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8)2.生化需氧量: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118)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181)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70)5.等效连续声级:用个相同时间内声能量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来表示改段时间内噪声的声级大小,符号为“L e q”或“L Aeq.T”。
(354 )6.凯氏氮、氨态氮: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109)7.化学需氧量(CODCr/CODMn):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示。
(113)8.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235)9.生物监测:又称“生物测定”。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296)10.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53)1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或污染程度)。
(1)12.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122)13.二次污染物、第一污染物:一次行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互相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49)14.急性毒性:一次投给实验动物的毒性物质,半数致死量(LD50)小于规定值。
(237)15.指示生物: 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9 .TSP、飘尘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 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飘尘PM10 (题24)。
(193)20.VOCs:凡在标准状况(273K.101.325kPa) 下,饱和蒸气压大于0.13kPa 的有机物(不包括金属有机物和有机酸类)为挥发性有机物。
(132)21氨氮: 水中的氮氮是指以人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态氨,NH3) 和离子态氨(NH4+) 形式存在的氨。
(104)22.水体自净: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34)23.水体真色、表色: 真色指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 表色指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具有的颜色。
(67)24.PM10: 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指透过人的咽喉进入肺部的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那部分颗粒物,具有d50 (质量中值直径)=10um和上截止点30 um的粒径范围,常用PM10符号表示。
(193)二、填空题1.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级,并遵循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的原则。
2.污染源污水监测中,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般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般设在排污单位排放口。
3.水样消解的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预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化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4.采集的地面水样有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综合水样三种类型。
5.TSP是指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
6.标准气体的配制力法包括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法。
7.大气污染监测布点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络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和扇形布点法,其中,同心圆布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源,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8.危险固体废物特性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和易燃性。
9.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T15618-1995) 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其中林地土壤为III类土壤土壤。
10.大气中的污染物侵入植物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粘附、叶片气孔或茎部皮孔侵入方式,而1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消化管,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被任何其他动物所吸收。
1.污水生物系统法将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河段按其污染程度和自净过程划分为几个互相联系的污染带,根据河流的污染程度,可将河流划分为多污带、a-中污带、B-中污带和少污带四个污染带。
12.道路文通噪声监测点应选在两路口之间、到路边人行道上,离车行道的路沿20cm处,和路边、路口的距离为大于50m,监测仪器的传声器应指向道路。
13.评价准确度可以采用“加标回收法”,回收率=(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14.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对第二类污染物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应该执行三级标准,二排入地表水III类水体的污水应该执行一级标准。
2016.水质监测采样折面的布设,在污水源对水体水质有影响的河段,一般需设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在采样断面的一条垂线上,水深5-10m时,在水下面0.5m 处和河底以上0.5m处设采样点。
17.水中氨氮是指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18.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标准(GB3095-1996) 分为三级,大学小区应该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
19.需用的大气浓缩采样法有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流法、低温冷凝法和自然积集法等。
20.采集固体废物样品,通常根据已知份样间的标准偏差和允许误差确定采样份样数,根据固体废物的颗粒度确定份样量。
21.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时,采样深度只需取耕作层的土样,如果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22.采集土壤制面样品应该自下而上进行采集,避免造成污染。
28023.植物样品采集的原则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
24.指示生物分为耐性和敏感性两类,凤眼莲(水葫芦) 是富营养化的指示植物。
25.两个声压级相等的独立声源作用于某一点时,其合成的总声压级比一个声源的声压级增加3dB。
26.昼夜等效声级是为了表征不同时间社会噪声变化情况,其中为了突出夜间对人的影响,计算时需在夜间等效声级项加上10dB的计权。
27.质量控制图的类型有均值质量控制图(x图)、均值-极差质量控制图(x-R)和多样质量控制图等。
28.按监测目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和研究性监测类: 其中研究性监测代表一个国家监测水平的高低。
2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城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其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 类标准。
30.大气直接采样法适用于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情况下气体采样: 浓缩采样法适用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比较低情况下气体采样,大气TSP采集用浓缩采样溶液吸取法采样方法; 而降尘采集采用浓缩采样自然积累法采样方法。
16531.测定固定污染原烟尘浓度必须实行等速采样,当采气流速大于采样点烟气流速时,则使测定结果偏低。
32.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焚烧、卫生填埋和堆肥。
不同的方法其监测的重点和项目也不一样,对于填埋方法、主要分析项目有渗滤液分析,堆场周围的蝇类滋生密度。
33.土壞的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废(污)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
27634.土壤样品分解(消解)的作用是破坏土壤的矿物质晶格和有机质,使待测元素进入样品溶液中;土壤样品消散加入HF 的作用防止硅酸盐的形成,需要采用密闭消解罐材质的消解器皿。
35.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待测组分是,往往会将干扰物一并提取出来,在定之前需将其分离除掉,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萃取法,层析法、蒸馏法、气提和顶空法、磺化法、皂化法和低温冷凝法等。
36.在有害气体的浓度相同,作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植物抗伤害性不同,通常将植物的抗性分为三种,即抗性强、抗性中等和敏感的植物。
3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分为五类、二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大学校区应该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一类标准。
38.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监测结果的质量要求是: 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测定数据应具有符合要求的精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9.色度有真色与表色之分,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称为真色,水样的色度通常是指真色而言,对于带黄色调的水样而言,可以采用铂钻标准比色法进行测定,规定,以1升水中含有1mg铂和0.5mg钴产生的颜色称为色度的1度。
40、浊度是指反映水中的不溶性物质对光线的阻碍程度的指标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目视比浊法,分光光度法法,浊度仪法。
41、测定水样的温度时,要求温度计浸入水中感温时间不得少于300秒42、碘量法是溶解氧测定的常用方法,二价铁和亚硝酸盐会对测定产生干扰,当水样中二价铁的含量超过1mg/L时,应采用高锰酸钾修正法; 亚硝酸盐的含量超过0.05mg/L 时,应采用叠氮化钠修正法,水样保存时必须在暗处进行,添加剂是每250m1水样中加入0.7mL 浓硫酸和1mL(0.6%)高锰酸钾。
43、溶解氧水样必须采用溶解氧瓶采水器,溶解氧水样必须充满瓶内,且瓶内不得留有气泡按误差性质,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其减免的方法为选用标准方法、做对照试验和多次测量。
常用的原子化方法火焰原子化和非火焰原子化。
电位分析法中,常用的参比电极为甘汞电极。
44、氨氮测定时,加入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是掩蔽某些干扰金属离子。
45、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水中总磷,“钼锑抗”是说的三种试剂,他们分别是钼酸铵、酒石酸锑钾硫酸、硫酸。
取水时的容器,其质地必须是棕色玻璃瓶。
46、高猛酸盐指数表示水中受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污染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酸性高锰酸钾法,但当水中氯离子含量大于300mg/L时,必须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
化学需氧量表示水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的指标。
氮磷含量表示水中富营养化的指标。
47、高锰酸盐指数测定中,滴定的高锰酸钾量含量最低不得少于0.5mg/L, 最高不得高于4.5mg/L,否则要做适当稀释。
48、化学需氧量测定中,对于高浓度的COD 而言,水样要做适当的稀释,当用硫酸亚铁做滴定剂,试亚铁灵做指示剂时,终点的颜色变化为:从黄到蓝绿再变化为红褐色,并保持30 秒钟不变色,记下滴定剂消耗体积。
49、化学需氧量测定中,加入硫酸-硫酸银的作用是_作催化剂_。
50、常用的大浓缩采样法有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流法、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和自然积集法等。